高三语文报任安书节选PPT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相关历史知识
了解与《报任安书》相关的历史知识,如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 风貌等。
24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01
02
03
04
知识掌握程度
评估自己对《报任安书》相关 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时代背
景、文本解读等。
学习方法与效率
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效率, 是否能够有效吸收和掌握知识
。
思维能力提升
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 力的提升情况,如分析、归纳
2024/2/29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了纪 传体的编纂方法,为后世史书 编纂树立了典范。
4
《报任安书》创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为回复好友任安的一封书信。
书中表达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心情和决心,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阐述了在逆境中 保持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如诚信、正直、勇敢等。
2024/2/29
13
对后世影响及现实意义
2024/2/29
对后世的启示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诚、担当、信念和价值观的坚守,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人们追求真理、坚守信念、勇于 担当。
现实意义
对话准备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 写任安和司马迁的对话
脚本,并进行排练。
现场表演
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任安 和司马迁的对话场景, 展现历史人物的风貌和
内心世界。
21
观众互动
表演结束后,观众可以 提问或发表意见,与演
员进行互动交流。
分享交流
个人准备
分享交流
学生提前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 难和挑战,以及应对这些困难的方法和经 验。
了解与《报任安书》相关的历史知识,如西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文化 风貌等。
24
学生自我评价报告
01
02
03
04
知识掌握程度
评估自己对《报任安书》相关 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如时代背
景、文本解读等。
学习方法与效率
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及效率, 是否能够有效吸收和掌握知识
。
思维能力提升
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 力的提升情况,如分析、归纳
2024/2/29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 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在《史记》中创立了纪 传体的编纂方法,为后世史书 编纂树立了典范。
4
《报任安书》创作背景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为回复好友任安的一封书信。
书中表达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心情和决心,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正确的价值观
作者通过自身经历,阐述了在逆境中 保持高尚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如诚信、正直、勇敢等。
2024/2/29
13
对后世影响及现实意义
2024/2/29
对后世的启示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于忠诚、担当、信念和价值观的坚守,对 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人们追求真理、坚守信念、勇于 担当。
现实意义
对话准备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 写任安和司马迁的对话
脚本,并进行排练。
现场表演
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任安 和司马迁的对话场景, 展现历史人物的风貌和
内心世界。
21
观众互动
表演结束后,观众可以 提问或发表意见,与演
员进行互动交流。
分享交流
个人准备
分享交流
学生提前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 难和挑战,以及应对这些困难的方法和经 验。
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14课《报任安书(节选)》课件

《吕览》即《吕氏春秋》。作者吕不韦,书 中录载吕不韦门客的见识的一本书。 当时战国时期四公子: 魏有信陵,楚有春申,赵有平原,齐有孟尝 《说难》《孤愤》韩非
第三部分,从“古者富贵而名 摩灭”至“思垂空文以自见”, 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 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 舒其愤”的例子。自比古人, 逆境发奋,著书立说。
第二部分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妻子。 去就:舍生取义。 去就之分(fèn):职分 缧绁(léixiè):比喻监狱。 臧获:泛指奴隶。 鄙陋:平庸。 文采:古义指文章。 今义:文艺方面的才华
第二部分,说明自己受辱不自 杀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 世”。司马迁进一步表明,他并不 顾念家庭,也不缺少“引决”的勇 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 为之献身、效命的事业。
信的内容: 司马迁在此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 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 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 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 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 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 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 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司马迁的境遇极其悲惨
古代酷刑
墨刑:脸刺字 劓刑:割鼻子 刵刑:割耳朵 支体:断去四肢 刖刑:砍去双脚
五刑:割鼻、斩左右趾、打死、斩首、剁成 肉酱
第三部分
摩通“磨”。 唯:只有。 胜:尽。 非常之人称焉 称:扬名。 演:推广。 厄:困穷 赋:创作。 大底 底通“抵” 《说(shuì ,税)难》 通其道 通,实现;道,理想 垂:流传 空文:指文章著作(因当时还 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 见,通“现”
司马迁受刑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 所趋异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 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 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鬓毛发婴金 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 矣。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厉也。 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穽之中,摇尾而 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 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今交手足,受木 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 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何者?积威 约之势也。及已至此,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 曷足贵乎!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49张-2024鲜版

思想内涵
作者在信中以激愤的心情,饱满的感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为著作《史记》而不得不含垢忍辱苟且 偷生的痛苦心情。文章发语酸楚沉痛,笔端饱含感情,是一篇不可多得奇文,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2024/3/28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2024/3/28
7
文章结构梳理
01
02
03
引言
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 背景和作者司马迁的情况 。
道义为先
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报任安坚守 道义原则,不屈服于权势和金钱 的诱惑,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
16
逆境中坚守信念和勇气
坚定信念
在遭受冤屈和困境时,报任安始终坚 信自己的清白和正义,不为逆境所动 摇。
勇于面对困难
报任安在书信中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 勇气,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不畏惧 权贵的威胁和打压。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 49张
2024/3/28
1
目录
2024/3/28
•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历史事件与人物关系剖析 • 思想内涵及价值观念探讨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2
01
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
2024/3/28
3
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年或前135年~不 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 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 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 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
《战国策》
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斗争的史料汇编,其中包含了许多与《史记》相关的人 物和事件,可以作为延伸阅读的参考书籍。
《汉书》
高中语文必修五《报任安书(节选)》4课时课件(60张)

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 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 所轻贱。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 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 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 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司马迁为何受腐刑
将军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他武艺高强,爱兵如子,深受汉武帝的 喜爱,授骑都尉职。公元前99年,匈奴单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连夺汉朝 西北方上谷、五原、酒泉诸郡,汉朝主帅李广利被围在两狼山,派人回朝求救。 汉武帝派李陵率五千步兵策应主帅李广利夹击匈奴。李陵率军前往,一路昼夜 兼程,抵达两狼山时,人衔枚马摘铃,夜袭匈奴中军大营,令弓箭手射火箭将 敌营帐全部烧着,一时间,敌营乱成一团,李陵挥军杀入,如同神兵天降,砍 瓜切菜一样,杀得敌人蒙头转向,鬼哭狼嚎。李广利从山上看见敌营大乱,火 光冲天,一片喊杀之声,知道救兵到了,遂率兵顷巢而出,杀下山来,与李陵 合兵一处,突出凶奴重重包围,李广利被救出两狼山,退据冀州。南还时,李 陵断后,将至燕门关外,不料遭遇三万匈奴骑兵围堵。 李陵率部浴血奋战,杀死敌兵万余人,令匈奴单于心惊胆战,准备退兵。 不幸的是,李陵部下管敢投降匈奴,招供出李陵孤军无援,且已弹尽粮绝的 内情。匈奴大军疯狂反扑,李陵拼死厮杀,五千精兵只剩十几人。看着越围 越深的包围圈,看看伤痕累累,赤手空拳的部下,李陵不由得流泪道:“全 军覆没,还有何面目去见汉武帝?只能日后见机立功吧!”说罢,下马投降 匈奴。
导入新课
• 停靠在历史的港湾,寻觅着千年古国的不朽,追 忆着心中的那轮皓月。他,朝于朝堂之上争了曲 直,夕系牢狱残了躯体,一副赤诚被打下了深渊, 满腔热血成了千古凝冰。是壮烈的死去,还是隐 忍地活着?黑暗中,他选择了隐忍,选择了苟且 地活着。然而,苟活的路却被世俗的指责谤议弄 得险象环生。他背负着肉体与精神的重担,在死 亡的峭崖上苦苦挣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司 马迁,体味“著成信史照尘寰”的他曾经走过怎 样“幽而发愤”的心路历程。
报任安书节选PPT课件

∈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相信自己也能成功
进一步表明自己“隐 忍苟活”的原因
25
(4—5)说明忍辱含垢为的是完成《史 记》
26
第六段
27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 下放失旧闻,考其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 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 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 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 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
23
非常 古:不同寻常 今:很,十分,极(副词)
厥 1、乃,就 2、他的
大放厥词 思厥先祖父
24
结合注释疏通第五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 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
第一段写受辱的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 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 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 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2、用典句: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且西伯,伯也,拘牖里;李斯,相也,具五刑;淮阴,王也,
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向称孤,系狱具罪;绛侯诛诸吕,权
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关三木;季布为朱家
《报任安书》(共30张PPT)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 样具体展开的?
此文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 偿前辱之债。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 (第2、3段)
抒发愤懑,今努力
重点字词
❖ 曩者辱赐书
从前.与畴昔同
❖ 少卿足下 敬称:您
❖ 若望仆不相师 若:好象;望:埋怨:仆:我。
❖ 而用流俗人之言 世俗的人
❖ 请略陈固陋 (我)请求略微陈述固塞鄙陋(的意见) ❖ 幸勿为过 幸:希望;过:动词,责备。
❖ 且勇者不必死节 为节而死。死:为…而死。
❖ 恨私心有所不尽
❖ 曼辞以自饰
美妙,美好
❖ 适足以自辱耳 ❖ 适得府君书
恰好,刚才
❖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恐怕------吧
❖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的原
❖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且夫:发语词.因引决:自
而
❖ 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表转折,却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 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 “报……书”“答……书”“与…书”“上…… 书”“寄……书”等
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 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第六段:表明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对人生的看法。
最后一段里哪些句字照应前文,哪些句子写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优质ppt

05 报任安书的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在 《报任安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司马迁在信中表达 了自己忍辱负重、以信为本的信念,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 信”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适度,既 不过于强硬,也不过于软弱。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表 达了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持的适度原则,体现了儒家思 想中的中庸之道。
THANKS
生动形象
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 法,如排比、对仗、夸张 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内涵丰富
文章语言内涵丰富,寓意 深刻,表达了作者对人生 的思考和感悟,引人深思 。
结构特色
逻辑严密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逻辑严密,体现了作者 高超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 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布局巧妙
作者在文章布局上巧妙安 排,使得文章整体结构紧 凑,重点突出,让人印象 深刻。
其他文化内涵的探讨
《报任安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司马迁在信中提到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文 化的特点。
《报任安书》中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例如司马迁对生死观的探讨、对人性 善恶的探讨等,这些思想都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
06 报任安书的现实意义
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人权意识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自身遭遇的反思,可以引发我们对社会中不 公正现象的关注,提高人权意识,倡导公平正义。
社会责任感
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我们可以意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 命,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推动社会进步。
文化传承
报任安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可以 促进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弘扬民族精神。
第19课《报任安书(节选)》精讲课件

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古义:_说__话__。____ 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7.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古义:_孤__单__无__助__。______ 今义:不相互联系。
)
【答案】 1.动词,怨恨 动词,远望,望见 名词,视野 动词,盼望, 希望 名词,声望,名望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2.动词,效法 名词,老师 动词,从师学习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军队 3.xiāng,副词,表 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 xiāng,副词,互相,交互 xiàng,动词,帮助,辅助 xiàng, 名词,辅助君主的地位最高的大臣 xiàng,名词,相貌,容貌 xiàng,名词,赞 礼官,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4.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 指示代词,这,这样 动 词,像,似 动词,及,比得上 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形容词词尾,相 当于“……的样子”、“……似的” 5.介词,用 连词,表结果 介词,因为 表目 的连词,来 介词,用 6.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代 词,它
阶
阶
段
段
一
四
阶 段
19 报任安书(节选)
阶 段
二
五
学
阶 段 三
业 分 层 测
评
本课话题 ——理想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 不表于后世也。” 受刑之后,司马迁曾因屈辱痛苦而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 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历时 18 年,终于完成《史记》,这全靠理想信念的支撑。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曩.者( )
恶.死( )
缧.绁.( )( )
倜.傥.( )( )
)
【答案】 1.动词,怨恨 动词,远望,望见 名词,视野 动词,盼望, 希望 名词,声望,名望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 2.动词,效法 名词,老师 动词,从师学习 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军队 3.xiāng,副词,表 示动作、行为趋向一方 xiāng,副词,互相,交互 xiàng,动词,帮助,辅助 xiàng, 名词,辅助君主的地位最高的大臣 xiàng,名词,相貌,容貌 xiàng,名词,赞 礼官,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4.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 指示代词,这,这样 动 词,像,似 动词,及,比得上 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形容词词尾,相 当于“……的样子”、“……似的” 5.介词,用 连词,表结果 介词,因为 表目 的连词,来 介词,用 6.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代 词,它
阶
阶
段
段
一
四
阶 段
19 报任安书(节选)
阶 段
二
五
学
阶 段 三
业 分 层 测
评
本课话题 ——理想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 不表于后世也。” 受刑之后,司马迁曾因屈辱痛苦而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 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历时 18 年,终于完成《史记》,这全靠理想信念的支撑。
[知识·梳理]
第 1 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曩.者( )
恶.死( )
缧.绁.( )( )
倜.傥.( )( )
报任安书优秀课件优质ppt

通过学习报任安书,人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勇敢、坚韧 和担当等品质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对当代人精神追求启示
报任安书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应该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勇敢地面对并克服困难。
这种精神追求对于当代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人 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同时,这种精神追求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意志力和毅力,提 升个人素质和自我修养。
对古代文学史贡献评价
1 2
丰富了古代文学宝库
报任安书作为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丰富了古代 文学宝库,为研究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提升了古代文学水平
报任安书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文学的发展达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提升了古代文学的整体水平。
3
促进了古代文学交流与传播
报任安书在古代文学交流与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促进了不同地域和流派之间的文学交流与融 合。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策略
发展趋势预测
未来对《报任安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 对其作者、成书年代等方面的认识也将更加准确和全面。
挑战应对策略
面对未来研究的挑战,学者们需要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需要不断 挖掘新的研究材料,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推动对《报任安书》研究的深入发展。
思想意义
《报任安书》表达了司马迁对生命意 义的探索和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02
报任安书内容解读与分析
报任安书主要内容概述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创作背 景,包括司马迁的生平、遭遇和
对当代人精神追求启示
报任安书所体现的精神追求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和挫折时,应该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勇敢地面对并克服困难。
这种精神追求对于当代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人 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同时,这种精神追求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意志力和毅力,提 升个人素质和自我修养。
对古代文学史贡献评价
1 2
丰富了古代文学宝库
报任安书作为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丰富了古代 文学宝库,为研究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提升了古代文学水平
报任安书的出现标志着古代文学的发展达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提升了古代文学的整体水平。
3
促进了古代文学交流与传播
报任安书在古代文学交流与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促进了不同地域和流派之间的文学交流与融 合。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策略
发展趋势预测
未来对《报任安书》的研究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和研究的深入, 对其作者、成书年代等方面的认识也将更加准确和全面。
挑战应对策略
面对未来研究的挑战,学者们需要不断拓宽研究视野,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也需要不断 挖掘新的研究材料,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以推动对《报任安书》研究的深入发展。
思想意义
《报任安书》表达了司马迁对生命意 义的探索和思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02
报任安书内容解读与分析
报任安书主要内容概述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报任安书》的创作背 景,包括司马迁的生平、遭遇和
高中语文必修五《报任安书(节选)》课件(31张)

结合注释阅读“人固有一死”到“最下腐刑极矣”,概括此段 内容。
不辱:
不辱先,不辱身,不辱理色,不辱辞令
受辱:
诎体受辱,易服受辱,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剔毛 发、婴金铁受辱,毁肌肤、断支体受辱,腐刑(受) 极(辱)
∈说明自己受了奇耻大辱,无颜苟活
结合注释阅读“传曰”到“曷足贵乎”,概括此段内容。
猛虎处深山,百兽震恐——及其在阱槛之中,摇 尾而求食 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定计于鲜
生活的压力太大了,竞争 太激烈了,我怎样生活呢?
择生还是择死呢?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
人固有一死, 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 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 鲜血。——鲁迅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 之中,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身处困境,人的志气会逐渐走向衰弱
此处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说明这一道理?
比喻
对比
结合注释阅读“且西伯”到本段结束,概括此部分内容。
西伯(周文王)——拘牖里
李斯——具五刑
淮阴(韩信)——受械
绛侯(周勃)——囚于请室
彭越、张敖——系狱
记载英雄 的史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 《屈原列传》
《信陵君窃符救赵》
首席的英雄——司马迁
报任安书
司马迁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 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 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 书”“与……书”“上……书”“寄……书” 等
《报任安书》ppt课件

7.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网名词作状语用网;失同佚散失 8.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仆偿前辱之责:省略句;同债 9. 下流多谤议:古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今卑鄙龌龊 10. 重为乡党所笑:被动句深受乡里邻人所耻笑 11. 仆以口语遭此祸:古说话;今指说话时使用的语言与书面 语相对 12.身直为闺阁之臣:同只只是、仅仅 13.无乃与仆之私心刺谬乎:反问句翻译为岂不是……吗 14.曼辞以自饰:宾语前置句
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理想所以追述以往 史事来引发后人的思考
至于像左丘明失去双目孙子被砍断双脚终于不可能被 任用便退而著书立说以此来宣泄他们郁积的愤慨想让文章 流传后世以表现自己的志向
分析第五段
作者进一步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 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非凡特殊的人才 能够忍辱负重完成流传后世的不朽之作的业 绩说明他们体现了最大的人生价值列举古代 被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 愤的例子从而说明自己的忍辱负重的选择是 正确的
身残处秽而遗恨尚存—不愿死
第五段译文
自古以来富贵而名声却泯灭不传的人数不胜数只有卓 越不凡的特殊人物才能够被后世称颂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受困厄而写成春秋; 屈原被放逐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著就国语;孙膑被剔 掉膝盖骨编撰了兵法;吕不韦被贬蜀地吕氏春秋才流传于 世;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了说难、孤愤等文章;诗经三 百篇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
那么对待羞辱一定要死节才算保持了高尚纯洁的 节义、名声吗含蓄地指出:人在受辱时不一定非要为 高尚纯洁名声的这种所谓节义而死为了崇高的事业他 可以去死但也可以忍辱负重
为何不死
伏法受诛则名节不显——不能死 身受极辱而士节已失——不及死 忍辱负重而古今一体——不必死
报任安书(节选)优秀课件

(2)《报任安书》中引用屈原被驱逐流放,“ ① ”,左丘 明双目失明,“ ② ”等例来进行论述。
(3)司马迁认为拥有财富、尊位乃不赋一《定离会骚被》人;记厥住有,《而国语》
“ ① 。”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论写道,左丘明失明了, 孙膑的腿断了,始终不能为世所用,于是“ ① , ② , ③ 。”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5)《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其作品最终若流传于 世,就“ ①则仆,偿②前辱,之③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发愤著书。
活动六:巩固提升
1、重点句子翻译。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草创未就,适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 色。
2、名句默写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 ① , ② , ③ 。”
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
现在
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共
成一家之言。
推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通晓
起草稿
草创未就,适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恰逢
遭受
恼怒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
确实、果真
交通便利的城市
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
原委:草创未就,会遇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 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宗旨: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活动四:深研人物心理
(3)司马迁认为拥有财富、尊位乃不赋一《定离会骚被》人;记厥住有,《而国语》
“ ① 。”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4)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论写道,左丘明失明了, 孙膑的腿断了,始终不能为世所用,于是“ ① , ② , ③ 。”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5)《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认为其作品最终若流传于 世,就“ ①则仆,偿②前辱,之③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发愤著书。
活动六:巩固提升
1、重点句子翻译。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草创未就,适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 色。
2、名句默写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太史公写作《史记》的目的是“ ① , ② , ③ 。”
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
现在
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共
成一家之言。
推究天道和人事之间的关系 通晓
起草稿
草创未就,适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恰逢
遭受
恼怒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
确实、果真
交通便利的城市
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
原委:草创未就,会遇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 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宗旨: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活动四:深研人物心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文学常识填空。
•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________,左 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________汉伟大的 ________ 家 , 史 学 家 。 《 史 记 》 原 名 《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体通史。 全 书 分 ________ 本 纪 、 ________ 世 家 、 ________列传、8书、10表,共130篇,52万余 字。《史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鲁 迅 称 赞 其 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答 案 】 (1)jiàn (2)nǎnɡ (3)chuí (4)qiǎnɡ (5)qiānɡ (6)yǒu (7)lù (8)bìn (9)mò (10)tǎnɡ (11)xùn (12)yuán (13)yùn (14)là (15)léi xiè (16)bì (17)yì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 (1)其次诎体受辱 (____通____ ________) • (2) 其 次 关 木 索 、 被 箠 楚 受 辱 (____ 通 ____
• 【答案】 (1)诎,同“屈”,被捆绑 (2)关, 同“贯”,套上 (3)枪,同“抢”,撞击 (4) 罔,同“网”,法网 (5)摩,同“磨”,磨 灭 (6) 底 , 同 “ 抵 ” , 大 概 (7) 失 , 同 “佚”,散失 (8)责,同“债”,债务
•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 【答案】 (1)效法,动词/老师,名词/从师(学 习),动词/ 以……为师,意动用法 (2)shēnɡ, 尽,全,完/shēnɡ,受得住,禁得住/shènɡ, 战胜/shènɡ优美,美好 (3)实行/通晓 (4)就 是,动词/完成,动词/承受,动词 (5)谦称自 己,我/倒下 (6)缺失,隔了很久/宫殿 (7)同 等看待/靠近的 (8)慎重/更加
• 【答案】 (1)① “也”表判断 ②“也”表判 断 ③“乃”表示判断 ④“……者,……也” 表判断 (2)①介词结构后置,“于接物”作
形容词“慎”的补语,翻译时放在形容词前边
②介词结构后置,“于居室”作动词“受辱” 的补语,翻译时放在动词前边 (3)①(书)草创 未就(省略主语) ②教(之)以慎于接物(省略宾 语) ③声闻(于)邻国(省略介词“于” ) (4)① “于”,表被动 ②“囚”,被囚之义 ③ “拘”,被拘之义 ④“为……所……”,表 被动 (5) “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偶 成
•□朱 熹
•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①不可 轻。
• 未觉②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 声。
• 【注】 ①光阴:指时间。②觉: 醒。
• 【鉴赏提示】 朱熹(1130~1200),字元晦, 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晚年自称晦翁、 遁翁。微州婺源 (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 (1148)进士,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淳熙年间知 南康军。宋光宗时曾知漳州、潭州。宁宗即位, 召为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但在朝仅四十多天, 便因冒犯权贵而被罢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朱熹是集宋代理学大成的思想家,其思想体系 影响深远。他是宋代理学家中文学修养最高的 人,对文学艺术有很高的欣赏趣味,论诗论文 都有精辟的见解。他的诗歌最值得重视的是取 材于大自然的作品,能以一个理学家的心胸眼 光,敏捷地发现山水景物之妙,善于描写冲淡 幽远的意境,表现心源的澄净清明;还善于通 过景物的描写寄寓学理悟道的情怀,或暗喻治 学的心得;更善于表现对大自然生机春意的观 照与领悟。这首诗勉励年轻人要珍惜时间,刻 苦学习,不要浪费自己的青春。
________________ • ④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________________ • (2)倒装句 • ①教以慎于接物________________ • ②灌夫受辱于居室________________
• (3)省略句 • ①草创未就________________ • ②教以慎于接物________________ • ③声闻邻国________________ • (4)被动句 • ①至激于义理者不然________________ • ②韩非囚秦________________ • ③文王拘而演《周易》________________ • ④重为乡党所笑________________
• 4.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 【答案】 (1)比,介词/在,介词/被/对于, 介词 (2)因为,介词/以致,连词/因此,连词 (3)对,介词/因为,介词/被,表被动 (4)虽然 /即使,连词 (5)却,竟然,副词/才,副词
• 【 答 案 】 (1) 诚 恳 的 样 子 (2) 妻 子 和 儿 女 (3)陷身 (4)不寻常 (5)地位卑微,名声不佳 (6)言语 (7)推荐人才 (8)动词,立身、从事 (9)污秽之处,这里指监狱
________) • (3)见狱吏则头枪地 (____通____ ________) • (4)及罪至罔加(____通____ ________) •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通____ ________) • (6) 大 底 圣 贤 发 愤 之 所 为 作 也 (____ 通 ____
________) • (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通____ ________) • (8)则仆偿前辱之责 (____通____ ________)
• 【答案】 (1)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 伶一样 (2)衣:名词作动词,穿 (3)固陋: 形 容 词 活 用 为 名 词 , 鄙 陋 之 见 (4) 死 : 为……而死 (5)贤: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贤 能的人 (6)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 辱 (7)轻: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轻视
• 7.文言句式。 • (1)判断句 • ①素所自树立使然也________________ • ②李斯,相也________________ • ③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 6.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 (1)倡优所畜________________ • (2)衣赭衣,关三木________________ • (3)请略陈固陋________________ • (4)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________________ • (5)推贤进士为务________________ • (6)其次不辱身________________ • (7)流俗之所轻也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