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时效探讨

合集下载

关于阿司匹林的不同剂量产生抵抗的

关于阿司匹林的不同剂量产生抵抗的
详细描述
对于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联合使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或 普拉格雷,以增强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此外,与不同的药物搭配使用也可能有助于降
低出血风险。
其他解决策略
总结词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有其他解决阿司匹 林抵抗的策略,如改变给药方式、个性 化治疗等。
VS
详细描述
改变阿司匹林的给药方式,如从常规口服 给药改为持续静脉输注给药,可能有助于 提高药物的抗血小板效果。此外,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也是解决阿 司匹林抵抗的有效方法。
05
解决阿司匹林抵抗的方法
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
总结词
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可以增加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的 风险。
详细描述
对于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增加阿司匹林的剂量,以增强其抗 血小板聚集的效果。然而,增加剂量也意味着增加患者发生出血的风险,因此 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04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抵抗的影 响
高剂量阿司匹林的影响
预防心血管疾病
高剂量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 ,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降低癌症风险
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高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降低某些癌症 的风险,如结直肠癌和乳腺癌。
增加出血风险
然而,高剂量阿司匹林也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包括胃肠道出血和脑 出血,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
降低治疗效果
阿司匹林抵抗可能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使得药物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影响病情的控制和 康复。
增加并发症风险
心血管疾病患者如果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可能增 加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风险。
对癌症的影响

阿司匹林应用

阿司匹林应用
1
阿司匹林应用
2
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效应
(75—300毫克/天)小剂量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
的作用;
.
(500—3000毫克/天)中等剂量具有解热镇痛效应;
(超过4000毫克/天)大剂量则具有抗炎、 抗风湿的作用。
3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一级预防 二级预防稳定
急性期
多种危险因素人群 阿司匹林 所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13
服用阿司匹林对血压影响
前瞻性研究显示: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具有轻度的降

压作用,收缩压/舒张压下降6.8/4.6毫米汞柱。
哪些高血压患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 有高血压并且血压控制满意(<150/90毫米汞柱),同时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年龄在50岁以上;具有靶器官损害, 包括血肌酐水平中度增高;糖尿病,应该服用阿司匹林 75—100毫克/天,进行一级预防。
19
胃肠镜检查前是否停阿司匹林?
美国胃肠内镜学会2002年发表的指南,2008年英国肠胃病 学会等多学科联合发表的指南均建议,在胃肠镜操作过程中无 需停用阿司匹林。但是,有出血高危因素的患者需要提前停用 阿司匹林。
.
20
胃不好是否可用阿司匹林
可加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是预防阿司匹林相关胃肠道 损伤的首选药物。研究发现,PPI能明显降低服用阿司匹林( 300毫克/天)患者胃肠道病变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哪些人需要预防性应用PPI? 牙龈出血、痔出血如何处理? 应在不停止阿司匹林治疗的情况下,进行适宜的局部 合并1项以上危险因素(年龄 >65岁、合用类固醇、消化不 处理。如果局部处理使出血得到完全控制,则不需要停用阿司匹林;严重出血者需要停 用。 良或反流性食管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联合抗凝 治疗、有溃疡并发症或溃疡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应考虑给予质 子泵抑制剂进行预防性治疗,以减少胃肠道并发症。 PPI需要吃多长时间? 长期应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最初3个月内胃肠道副作用的 发生率最高,故建议在此期间联合应用PPI。此后随访。

关于阿司匹林的不同剂量产生抵抗的

关于阿司匹林的不同剂量产生抵抗的

某些疾病状态或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对 阿司匹林的反应减弱或出现抵抗。
03
阿司匹林抵抗的影响因素
药物因素
药物剂量
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与药物剂量有关 。研究表明,低剂量阿司匹林可能不 足以完全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高剂量 则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药物制剂
不同制剂的阿司匹林可能对血小板聚 集的抑制效果存在差异。例如,某些 阿司匹林缓释制剂可能在体内释放速 度较慢,导致血药浓度不稳定,从而 影响疗效。
并发症
某些并发症,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 异常等,可能影响阿司匹林在体内的 代谢和排泄,从而导致阿司匹林抵抗 的出现。
04
阿司匹林抵抗的检测与评估
检测方法
血小板功能检测
01
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形成等指标,评估阿司匹林对血
小板抑制效果。
生物标志物检测
02
检测血液中与阿司匹林代谢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如环氧化酶-1
药物剂量不足
药物代谢与排泄异常
个体差异导致不同人对阿司匹林的反应不 同,部分人可能需要更高的药物剂量才能 获得预期效果。
某些人可能存在药物代谢酶或排泄途径的 异常,导致阿司匹林在体内的浓度降低, 影响其抗血小板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
疾病状态与遗传因素
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导致阿司匹林的 血药浓度降低,从而影响其抗血小板效果 。
和血栓烷B2等,以评估阿司匹林的药效。
基因检测
03
通过检测与阿司匹林代谢相关的基因突变,预测个体对阿司匹
林的敏感性。
评估标准
血小板功能评估
根据血小板聚集率、血栓形成等指标,判断阿司匹林 对血小板的抑制效果是否达标。
生物标志物评估
根据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变化,评估阿司匹林的药效。

阿司匹林抗血栓最佳剂量的探讨分析

阿司匹林抗血栓最佳剂量的探讨分析

( 0 10、 0m / ) 5 、0 3 g d 用药前后 , 0 与对 照组 比较显示 , 患者 血小
扳 塞 能 用药前明显下降, 】A 、3 A 、2A 组的显效率为
作者单位 :102江苏省 常州市武进人 民医院 2 30
通讯作者 : 田敏
30m/ 范 围内 , 0 gd 低剂 量 和高 剂 量 在血 小 板 聚集 率 测 定 及
表 3 A A治疗பைடு நூலகம்疗效 比较 S
由表 1 表 2 表 3可见 , 、 、 本实验设定的不 同剂量阿司匹林
2% ~ 0 , 4 3 % 有效 率为 4 % 一5 % , 4 2 总有效 率为 4 % 。同时 8 患者 T B X 较 用 药 前 明 显 下 降 。三 组 患 者 A A 在 5 S 0—
在 5 3 0i / 范 围内, 0~ 0 gd n 低剂量和高剂量在血 小板 聚集率 测定及 T B 含量上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 00 ) X2 P> .5 。
结论 阿司匹林抗血栓的疗效与一定 范围(0~ 0 mg d 剂量 的递增无 显著相关性 , 5 30 / ) 强调个体化用药原则 。
2 结 果
的递增无显著相关性 , 探讨分析 了阿 司匹林抗血 栓最佳剂 量
的调整范围 , 为临床用药提供 了依据 。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般资料 .
随机 抽取 本 院 2 1 0 0年 6月 ~ 0 1年 6月 2l
2 0例住 院患者 , 0 均符合 19 9 5年全 国第 四次脑血管病 学术会 议修订 的标准 , 无应 用 A A禁忌证 , 药前测 定血小板 聚 S 用

3 8・
医学创新
21 0 1年 1 2月 第 8卷第 3 4期

阿司匹林的剂量及使用时间的选择

阿司匹林的剂量及使用时间的选择

阿司匹林的剂量及使用时间的选择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缓解疼痛、退烧、抗炎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等。

然而,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时间的选择对于阿司匹林的疗效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的剂量以及不同情况下的使用时间选择,以帮助专业医学人员更好地指导患者使用阿司匹林。

一、阿司匹林的剂量选择阿司匹林的剂量选择应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阿司匹林剂量及其应用场景:1. 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毫克/天):低剂量阿司匹林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

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对于高风险患者,如有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等,长期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2. 中等剂量阿司匹林(325毫克/天):中等剂量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

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等情况下,中等剂量阿司匹林可以迅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然而,中等剂量阿司匹林使用时需要注意出血的风险,因此在患者个体情况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使用。

3. 高剂量阿司匹林(>1000毫克/天):高剂量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急性风湿热和其他炎症性疾病的治疗。

在这些情况下,高剂量阿司匹林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和疼痛。

然而,高剂量阿司匹林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肾功能、血小板计数和胃肠道反应等,并且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二、阿司匹林的使用时间选择阿司匹林的使用时间选择应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和疾病进行合理安排。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阿司匹林使用时间选择的原则:1. 心血管疾病预防:对于高风险患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和外周动脉疾病等,阿司匹林的长期使用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因此,这些患者通常需要长期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

然而,对于低风险患者,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带来更多的副作用而没有明显的益处,因此需要个体化评估和决策。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

阿司匹林的药物研究标签:阿司匹林;药物研究阿司匹林,学名又叫乙酰水杨酸(ASA),自问世以来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近年来,由研究发现它可以通过不可逆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的作用。

被付昂凡的应用到心脑血管疾病预防抗血小板。

它可以将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25%。

但是,经过长期访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即使接受了ASA的治疗,还是有血管事件复发,于是提出了ASA抵抗(AR)。

1AR的定义及相关研究阿司匹林主要通过不可逆地将脂肪酸环氧合酶-1(COX-1)活性部位附近的529位丝氨酸乙酰化,阻断花生四稀酸生成前列腺素H,从而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抑制血小板聚集。

临床试验证明,仍有一部分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再发心脑血管缺血性事件。

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阿司匹林抵抗”这一概念。

通常从两方面来定义AR:①服用常规剂量阿司匹林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素合成者,即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70%,及以5×10-3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0%,有学者称为“生化阿司匹林抵抗”;②临床上使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仍发生血栓事件,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

临床阿司匹林抵抗有助于确定动脉栓塞高危患者,并随之采取某些干预措施来预防致死或致残,因而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Weber等学者应用简单的生物化学方法和体外试验,将AR分型为:Ⅰ型抵抗(药动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但体外加入100mmol/L浓度的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胶原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的合成;Ⅱ型抵抗(药效学型),阿司匹林在体内外均不能抑制血栓素生成;Ⅲ型抵抗(假性抵抗),非血小板依赖的血小板活化,指尽管服用阿司匹林能完全抑制血栓素的合成,但低浓度的胶原(1mg/m1)便可引发血小板聚集。

2AR的可能机制虽然目前对AR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对AR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主要有以下几种:2.1剂量不足或患者依从性差这种情况目前被认为是产生AR的主要原因。

冠心病患者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冠心病患者服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袁玉莲;詹红【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doses of aspirin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156 case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selected from June 2011 to August 2012 in our hospital,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ll the patients were given aspirin, the dose of Group A was 100mg,the dose of group B was 200mg, the difference of PAG between before the medication and medication 2 weeks after were com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use aspirin, PAG(1), PAG(5), PAG(m) after medic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P<0.05), group B decreased the amplitudegreater(P<0.05). Conclusions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daily oral aspirin 200mg better able to inhi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its therapeutic dose is more reasonable.%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给予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ASA)对血小板聚集功能(PAG)的抑制作用。

方法: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口服ASA 5mg/日、1mg/日、mg/日、mg/日服药前及服药周后测定PAG。

结果:与用药前相比种ASA剂量对PA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mg组与5mg比较对PAG的抑制无显著差异;mg/日、mg/日ASA 对PAG的抑制均明显优于1mg/日但mg/日组与mg/日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结论:mg/日ASA是较佳的治疗剂量。

关键词阿司匹林冠心病血小板聚集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冠心病患者8例男18例女1例;年龄6~78岁平均6±8.9岁。

诊断均符合WHO冠心病标准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58例稳定性心绞痛11例无症状心肌缺血78例。

随机分为四组即ASA 5mg组ASA 1mg组ASA mg组ASA mg组。

方法:服药前各组均于晨间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PAG水平服药周后同等条件下复查PAG。

观察指标:PAG以二磷酸腺苷(ADP)为聚集诱导剂根据血小板在加入诱导剂前后的凝集密度改变由红外分光密度测定系统测定并绘出凝集曲线用来评估血小板功能。

记录1分钟、5分钟及最大血小板聚集百分率[PAG(1)PAG(5)PAG(m)]凝集曲线与水平线的夹角(θ)曲线的斜率(%I)和血小板聚集最高峰时间[T(m)]。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各组PAG水平比较:与用药前后相比种ASA剂量(51mg/日)对PAG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mg组与5mg组比较对PAG的抑制无显著差异;mg/日、mg/日ASA 对PAG的抑制均明显优于1mg/日但mg/日与mg/日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见表1。

讨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为冠心病发展的主要病理过程而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ASA的抗血栓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多肽链第59位丝氨酸残基乙酰化破坏COX活性阻断花生四烯酸(AA)转化为PGGPGH合成血栓素A(TXA)[1~]。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方法: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选取时间为整个2022年度),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各40例,对照组慰剂治疗,观察组1、2、3组均用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不同,观察1、2、3组依次所对应的剂量为每天50毫克、100毫克、300毫克,对比各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

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治疗2周以及4周后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观察1、2、3组(P<0.05),对比观察1、2、3组治疗有效率和各组间的相同治疗阶段的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的区别(P>0.05)。

结论: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能够抗血小板聚集,但是效果的体现不会受到剂量的影响而出现明显的变化,在实际临床中可以结合患者的病情以及基础病严重程度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剂量评估。

关键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维度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受到认可,能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机制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预防血栓的发生,已作为预防血栓的二级用药,兼具治疗和预防的效果[1]。

而实际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阿司匹林治疗使患者在效果上存在个体化差异,所以临床对阿司匹林剂量的选择存在争议。

本文对此进行探究,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分析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来为临床合理选择阿司匹林剂量提供有效指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选取时间为整个2022年度),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51-82岁,均值70.52±0.14岁,观察组1、2、3组共120例,男性一共71例,女性一共49例,53-80岁,均值70.55±0.15岁,对比各组的个人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口服安慰剂治疗,每次2片,一天3次。

不同小剂量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不同小剂量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不同小剂量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彭乐;施春花;杜宁;魏辉平【摘要】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应用不同小剂量阿司匹林(ASA)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方法:用二磷酸腺苷(ADP,5μmol·L-1)、肾上腺素(EPN,5μmol·L-1)、胶原(CDL,2mg·L-1)、花生四烯酸(AA,500mg·L-1)做诱导剂检测ICVD患者服用不同剂量ASA(50、75、100mg·d-1)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各ASA组对AA、COL诱导聚集的变异系数较大.对AA诱导聚集无显著抑制者的比例分别为50mg·d-1组30.4%、75mg·d-1组19.6%、100mg·d-1组4.2%,而且无显著抑制组合并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的百分比较显著抑制组高.结论:ICVD 患者小剂量ASA作用个体差异较大,部分与自身危险因素有关.提示临床上使用ASA需要根据实验室检测结果采取个体化原则.【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年(卷),期】2011(011)003【总页数】2页(P16-17)【关键词】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缺血性脑血管病【作者】彭乐;施春花;杜宁;魏辉平【作者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330006;江西省人民医院,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阿司匹林(A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中应用很普遍,其作用的个体差异较大,而血小板聚集功能(PAG)检测可作为一简单的常规实验室方法来确定ASA剂量,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ICVD的发作。

本文观察了ICVD患者服用不同小剂量ASA后PAG改变及其个体差异情况,并对ICVD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与PAG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及分组病例组:ICVD患者197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1],并经CT或MRI证实存在与临床相符的责任病灶。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的抑制作 用。 10 ̄ 组 与 5 Ⅱ 0r 0 堰组 比较, P 对 AG的抑 制无显 著
差异 ; 0 g 30 g组与 10 g组 比较 .o ̄ a3o a 2 m 组、 m 0 0 0r a 2o 、o ̄
AS A对 P G 的抑 制 均 明 显 优 于 10 g d 但 2 0 A 0 m /, 0 m#d组 与
郭新 胜 施 海明 罗心平 候旭敏 1河南省兰考县人民医院内科。 , 。 , ( 河南 兰考 450; 730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
医院。 海 20 4 ) 上 0 0 0
摘要 : 讨不同剂量阿 司匹林( S 对血小扳 聚集功 能(AG) 探 A A) P 的抑 制作 用。结果 4种 A A剂量对 P G均有一定的抑制 S A 作用 。10  ̄ d组与 5 m:d组 比较 。 P G 的抑 制无显著差异 10 m:d 3 0  ̄ d S 0m. / 0 ̄ , / 对 A 2 0  ̄'、 0m . A A对 P G 的抑制作用 均明显优 , / / A 于 10  ̄ d 但 2 0  ̄ d与 3 0 / 0 m. 。 0 m: / , / 0mg d组相 比无显著 差异 。提示 2 0  ̄ d A是较佳 的治疗剂 量。 0 m. AS / 关键词 : 阿司匹林; 心病 ; 冠 血小扳 聚集 中田分类 号: 4 R5 14 文 献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0 187 (0 2 0.1 5O 10 .14 20 )20 0.1 过对血小 板在 加人诱导剂前后 的凝集 密度改 变。 由红 外分光 密 度测定 系统测定并绘 出凝集 曲线. 用来 评估血 小板功能 。记 录 15分 钟及 最 大 血小 板 聚集 百 分 率 [ AG( ) P 、 P 1 、 AG( ) P G 5、A ( ]凝集 曲线 与水 平 线的夹 角( ) 曲线 的斜率 ( ) 血 小 m) 、 0、 %I和 板聚集最 高峰 时间[ m)。 T( 】

服用不同剂量和时间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服用不同剂量和时间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同剂量 和 时 间阿 司 匹林对 急 性脑 梗死 患 者 二磷 酸 腺
苷 ( P 、 生 四烯 酸 ( AD ) 花 AA) 肾上腺 素 ( R)胶 原 、 AD 、 ( OL 四种 诱 导剂 诱 导 的血 小板 聚集 ( A) C ) P 变化 , 从 实 验 室角度 探 讨 该药 剂 量及 服 药 时问 对 四种血 小板 激 活途径 的 影响 。 1 资 料 与 方 法
达稳 定状 态 , 且两 组间对 比无显著 差异 ( P>0 2 , . ) 不 再随 服药 时问 延长而下 降 。 C , 导的 PA率 3周 内与阿 司 匹林 剂量 大 小 O! 诱 及 服 药时间 长短有 关 。 组服 药 l 三 天时 P 率均无 显 A
著下 降 ( 均<0 0 1 ; P . 0 ) 1周后 均 达稳 定状 态 , 不再 随 服药 时 问延 长而继 续下 降 ( 均>0 2 。 P . )
血 小板 活 性 异常增 高 在 血栓性 疾 病 的发 生 和发 用下 抗血小 板 聚集作用 l 0 l O / O  ̄ S mg d是 一致 的 ・ 而
展 过程 中起 十分 重要 的作用 。 A率 是血 小板 活化 的 P
表 现形式 之 一 。阿 司 匹林是 目前 应 用最 广 泛 的抑 制 血小 板活性 药物 。多年来 , 其量效 关 系的研 究多集 中 在 花生 四烯 酸 的代 谢产 物 血栓 素 A ( A。 及前 列 TX ) 环 素 I( GI) P 的变 化上 。有研 究 显示 , 日 4 rg的 每 0 a 阿司 匹 林 足 以抑制 T 产 生 , P 响 较 小 , XA 对 GI 影 增 加剂量后 两 者 的 比倒不 发生 变化 。因此认为 , 司 阿 匹林每 日 4 rg剂 量最 好 。另外 , 服用 不 同剂量 0 a ] 对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的影响实验目的:验证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熟悉血栓的形成因素研究背景:血栓形成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中风、肺栓塞等心、脑、肺循环疾病,是外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也是介入性血管形成术后再闭塞的重要因素血小板活化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抗血小板聚集药已作为常规治疗用于心脑血管疾病1,在正常的循环血液中, 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而在某些生理或病理状态下, 血小板可以被激活。

2,血小板激活是指血小板在刺激物(诱导剂) 作用下发生的各种改变, 如变形、粘附和聚集等, 其中血小板的活化聚集是血小板的重要改变形式。

实验原理: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当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内皮下胶原组织暴露,在炎症细胞产生的趋化、粘附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粘附在破裂处,粘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素A2(TXA2)、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等,使血小板板聚集,并和凝血终产物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起关键作用,TXA2是活化血小板的重要因素,通过环氧化酶(COX)抑制剂匹林减少TXA2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从而发挥其抗血栓用实验动物:36只健康家兔1.5~2.5Kg,雌雄不拘。

主要试剂、药品和仪器:仪器: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一套,兔固定台,动脉插管,细丝线,婴儿称,注射器(5ml,10ml各4支),离心管,离心机,兔灌胃器,722分光光度计。

试剂和药品:阿司匹林结晶(临用前以50mmol· L NaCO 溶解后再用0.1mol· HCl 调节pH 7.0),花生L 四烯酸(arachidonie acid,AA),25%乌拉坦溶液,10mg/L肝素,生理盐水实验方法与步骤1:Asp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家兔12只,禁食12 小时,随机分成对照、Asp二组,每组6只。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比较评估观察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比较评估观察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比较评估观察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阿司匹林75mg组、阿司匹林100mg组、阿司匹林150mg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

对照组老年冠心病患者采取常规的药物治疗,而三组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分别服用75mg,100mg以及150mg的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然后对比四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血小板聚集率。

结果服用阿司匹林的三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在血小板聚集上有着显著的抑制作用。

阿司匹林75mg组、100mg组与阿司匹林150mg组相比,在血小板聚集上有着显著差异(P<0.05)。

结论针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给予75mg 或100mg的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能够很好地起到抗血小板的作用。

标签: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老年冠心病;疗效比较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老年人中一种非常常见的病症。

其常见症状一般表现为心前区不适、乏力、发热、心力衰竭、恶心以及猝死。

冠心病的发作通常与情绪激动、季节变化、暴饮暴食以及吸烟有关[1]。

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是动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而阿司匹林这种药物是临床上抑制血小板聚集与活化最为理想的药物之一,尤其是在冠心病二级防护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

具体调查研究结果如下文所述。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阿司匹林75mg组、阿司匹林100mg组、阿司匹林150mg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

80例冠心病患者,男女患者的比例为58:22,年龄在64~76岁,平均年龄为(70.50±1.25)岁,病程为3~6年,平均病程为(4.50±0.50)年。

四组老年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组间比较(P>0.05)。

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其血小板聚集

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其血小板聚集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 第16卷 第89期57·临床研究·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其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吴晓东(吉林油田总医院,吉林 松原 138000)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其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医治的9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A组、B组和C组三小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分别采用75毫克、100毫克、150毫克剂量的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然后分析三组患者的血小板的聚集率。

结果主要将患者在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进行比较,三组在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区别不大,无统计学范围内的价值(P>0.05)。

而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对比差异在统计学范围内(P<0.05)。

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75毫克、100毫克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效果较佳,将抗血小板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帮助患者快速恢复健康,有效降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字:老年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血小板聚集率中图分类号:R72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6.89.0520 引言冠心病是属于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对患者的身体有直接的伤害。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阿司匹林对于治疗血管疾病取一定的效果,但在阿司匹林的用量方面还是要严格把控,将剂量控制在最少而疗效发挥到最大化,减少对人体的伤害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

根据我国大部分人体质,阿司匹林的剂量控制在75毫克至150毫克间。

为讨论对老年人使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对其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现选取在我院医治的9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的治疗资料进行整理和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医治的9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A组、B组和C组三小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分别采用75毫克、100毫克、150毫克剂量的阿司匹林进行治疗[1]。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有效性比照观察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有效性比照观察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有效性比照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有效性并进行比照观察。

方法研究对象抽取我院于2019年3月到2020年8月时段内收诊的冠心病患者,对73例予以分组。

就常规组选取19例研究对象给予常规治疗,治疗1、2、3组各选取18例研究对象分别给予75mg阿司匹林、100mg阿司匹林、150mg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展开四组的临床观测,所得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的具体数据展开对比。

结果经过比较4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可知:治疗1、2、3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组,且治疗1、2组的总有效率亦远高于治疗3组,P<0.05。

结论选择75~100mg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冠心病;治疗效果;安全性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心血管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心健康。

冠心病的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心悸、心律失常、胸痛、发热等,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力衰竭的情况。

冠心病的疾病研究重点是如何有效地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该病症主要采取血运重建治疗、药物治疗与规范生活习惯这三种治疗手段,药物治疗是所有治疗方式的基础,其中阿司匹林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可大大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的表现症状,控制患者的病况[1]。

故本文主要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有效性并进行比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抽取我院于2019年3月到2020年8月时段内收诊的冠心病患者,对73例予以分组。

所选患者经检查,结果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患者自愿参与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出血性脑卒中、精神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的患者以及无法配合研究的患者。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花生四稀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花生四稀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小剂量阿司匹林对老年人花生四稀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调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老年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过度聚集的治疗效果,为合理使用阿司匹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择501名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老年人(年龄73.4±7.6岁,男性352人),阿司匹林无反应的判定标准为体外花生四稀酸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30%。

结果:共发现阿司匹林无反应者79人,占总入选人数的15.8%。

阿司匹林无反应的发病率随着阿司匹林的剂量增加而显著下降,25mg组(n=142)、50mg组(n=319)和≥75mg组(n=40)的发生率分别为30.3%,10.7%和2.5%。

逻辑回归结果显示:年龄与阿司匹林无反应的发生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他因素,如:吸烟、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史以及是否使用潘生丁对阿司匹林无反应的发生无影响。

结论:老年人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存在着相当比例的阿司匹林无反应现象,我们建议应该在严密的监测血小板活化程度基础上的进行阿司匹林使用剂量的调整。

关键词老年阿司匹林治疗有效性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阿司匹林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预防血栓形成药物。

长期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预防1/4的主要血管事件发生。

美国心血管及中风预防指南推荐在高危人群(5年心血管危险指数≥3%,或10年危险指数≥10%)中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按此标准,7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应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然而,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一些病人在使用阿司匹林后,血小板仍表现为高聚集状态,即,阿司匹林不能抑制血小板活化,称为阿司匹林无反应(或)生化阿司匹林抵抗。

Gum等报告:阿司匹林无反应患者的心血管风险较不抵抗者增加3.5倍。

另一方面是,阿司匹林在老年人中使用面临着更多出血的风险。

如何在老年人中合理使用阿司匹林,一直都是困扰临床医生,特别是基层卫生工作者的难题。

本研究对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情况进行调查,并通过测定体外血小板活化程度,试图对其治疗的有效性进行评估,为合理使用阿司匹林提供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剂量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时效探讨作者:admin 发布于:2014-10-10不同剂量阿斯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时效探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8 年第5 期第21 卷*论著*作者:丛玉隆张岩殷宗健邓新立单位:100853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临检科关键词:血小板聚集试验;阿斯匹林【摘要】目的探讨阿斯匹林常用剂量下,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规律及诱导剂的选择。

方法30 名经体检健康的自愿者,随机分为3 组。

第一组一次服用200 mg 阿斯匹林,第二组初服100 mg 阿斯匹林后每日50 mg 追加量,连服7 天。

第三组口服50 mg 阿斯匹林。

各组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采样,样本用花生四烯酸、瑞斯托霉素、胶原、二磷酸腺苷(ADP)四种诱导剂进行血小板聚集实验。

结果第一组停药第7 天,血小板聚集率恢复到服药前水平。

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对口服阿斯匹林最为敏感。

第二组,血小板聚集率在服药的7 天及停药后9 天内与用药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在第10 天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第11 天恢复至服药前水平。

以上两组,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比其他诱导剂诱导的变化明显。

第三组3 天内血小板功能仍受明显抑制。

结论首服剂量越大,维持服药的时间越长,血小板聚集功能恢复所需时间越长。

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是监测阿斯匹林剂量比较理想的实验。

The Dynamic Changes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Treatment of Aspirin Congyulong, Zhang Yan, Yin Zongjian, et al. Deng Xinli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100853【Abstract】Objective Approach of the dynamic changes of platelet aggregationin treatment of aspirin.Methods Three groups (A, B and C) of volunteers were given different dose of aspirin: 200 mg were given only day on A group (n=10); B group(n=10), 100 mg in the first day, then 50 mg/day in 7 days; 50 mg were given onlyday on C group (n=10). Platelet-rich plasma were obtained in planed days: A group, every day for 7 days after oral aspirin treatment; B group, in the 4th and 7th dayafter oral aspirin treatment, and the 6th, 8th, 10th and 11th day after finishingoral aspirin treatment; C group, in 2h, 24h, 48h, 72h after oral aspirin treatment.The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ADP, collagen, ristocetin and arachidonic acid were examined.Result A group, platelet aggregation restored in the 7th day after finishing oral aspirin treatment; B group, in the 18th day after finishing oralaspirin treatment; C group, not restored in the 3rd day after finishing oral aspirin treatment yet. In oral aspirin treatment, there were more sensitive change in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arachidonic acid than other inductor.ConclusionThat aspirin inhi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was relation with dose and the durationof oral aspirin therapy. The platelet aggregation induced by arachidonic acid is available for monitoring oral aspirin therapy.【Key words】Platelet aggregation Aspirin阿斯匹林是常用的抗血栓药物之一。

然而究竟服用多大剂量可以抑制血小板功能,停药多长时间可使其功能恢复文献报道甚少。

作者观察了服用不同剂量组,用药过程及停药后不同时间各种诱导剂致使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旨在使临床合理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实验结果并为用药提供实验依据。

材料与方法1.样本来源:30 名经体检健康的自愿者,随机分为3 组。

第一组:一次服用200 mg 阿斯匹林,服药后间隔24 小时取样,连续取样7 天。

第二组:初服100 mg 阿斯匹林后每日50 mg 追加量,连服7 天。

此组病人从开始服药后第4 天和第7 天取样。

停药以后,于第6、8、10、11 天取样。

第三组:男女各5 例,口服50 mg 阿斯匹林后于2、24、48、72 小时取样。

以上各组病人服药前均取样作为对照。

2.仪器与试剂:(1)仪器:血小板聚集仪、Coulter-RI 血液分析仪。

(2)诱导剂:花生四烯酸(AA)、瑞斯托霉素(RIS)、胶原(COL)为美国Piopool 公司产品,二磷酸腺苷(ADP)为上海生物化学试剂厂产品。

3.检测:血小板聚集:取3.8%枸橼酸钠抗凝血(1∶9),800 r/min,离心5 分钟提取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再3 500 r/min 离心10 分钟提取乏血小板血浆(PPP),用血液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用乏血小板血浆调整PRP 至250×109/L,用PPP 作空白,进行不同诱导剂的血小板聚集试验。

结果与统计所有数据计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并各组间进行完全随机方差检验,服药后处理组与服药前进行均数比较(DUNNETT 检验)。

1.1 次服用200 mg 阿斯匹林后各时间血小板聚集率变化见表1。

表1 口服200 mg 阿斯匹林给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均值变化时间AA RIS COL ADP给药前78.4 88.4 59.8 42.3给药后1d 9.6 83.6 42.5 31.22d 16.3 85.5 46.6 38.73d 18.3 86.0 49.2 42.54d 20.2 87.0 52.2 47.55d 36.5 86.1 58.3 47.96d 43.4 81.2 61.5 50.07d 69.6 82.4 57.8 46.6从表1 可以看出,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对阿斯匹林最为敏感,直到停药第7天,血小板聚集率才恢复正常,瑞斯托霉素诱导血小板聚集不受阿斯匹林的影响。

而ADP 和胶原诱导的聚集分别在停药的第3 和第5 天恢复到用药前水平。

2.第1 天口服100 mg,后连续每日口服50 mg 7 天组结果见表2。

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聚集率在服药的7 天及停药后9 天内与用药前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在第10 天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第11 天恢复至正常,ADP 和胶原在停药第6 天恢复正常。

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聚集始终维持在正常水平。

3.第三组病人的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10 例正常人一次服用50 mg 后,3 天内花生四烯酸诱导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可见3 天内血小板功能仍受明显抑制,但较服用200 mg 者轻。

前者停药3 天时,男女聚集率分别为用药前的40%(24.8/62.5)和77.2%(37.1/48),而后者仅为23%(18.3/78.4)。

表2 连续口服50 mg 阿斯匹林给药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变化(%)时间AA RIS COL ADP给药前68.5 84.2 56.0 40.0给药期间4d 8.3 86.5 40.5 26.57d 16.0 84.0 42.0 30.2停药后6d 20.2 86.2 59.8 38.18d 24.3 82.6 61.2 40.29d 30.7 84.7 60.5 42.810d 43.2 83.5 82.0 39.811d 68.3 85.7 60.9 39.6表3 一次服用50 mg 阿斯匹林,男女两组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性别给药前停药后2h 24h 48h 72h男62.5 29.0(46%) 12.2(20%) 14.3(23%) 24.8(40%)女48.0 22.3(46%) 10.5(24%) 24.4(47%) 37.1(77%)括号内值为此时相聚集率相当于给药前聚集率的百分比讨论血栓性疾病是临床各科常见的疾病。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人们希望应用其具有抗血小板作用的药物来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

阿斯匹林是环氧化酶抑制剂,能使该酶第530 位的丝氨酸残基乙酰化,破坏了酶活性中心从而阻断了血栓烷的合成。

文献报道以一次服用325 mg 阿斯匹林就可以抑制血小板大约90%的环氧化酶,因为,药物抑制是不可逆的,一次用药即可使血小板的功能障碍持续一段时间,直至骨髓巨核细胞产生一定数量新的血小板取代已受抑制的外周血小板,其聚集功能才能得到恢复。

临床工作中究竟应用多少剂量阿斯匹林可起防治效果又减少副作用,目前各家医院报道不一,尤其是停药后多长时间血小板聚集力即可恢复使口服此类药物病人因其它疾病需要手术时不致产生出血现象,迄今尚未有系统的实验数据或临床报道。

为此,笔者进行了前述的实验探讨。

1.从结果可以看出3 种方式口服阿斯匹林均可明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能,但作用强度与持续时效不同。

一次口服200 mg 停药后第7 天才能使花生四烯酸诱导聚集功能恢复,一次口服50 mg,停药3 天内血小板聚集受到抑制。

但其受抑强度明显低于前者(第3 天时分别相当于给药的聚集率分别是40%和7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