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单元教材分析与解读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
金华市新教科版三下科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运动》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运动规律。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以及学习简单的运动公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长度、面积、体积等基本的几何概念,对数学的基本运算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物体的运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以及学习简单的运动公式。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
2.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3.运动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和讨论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的概念和规律;通过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解释运动的概念。
2.准备实验器材,如小车、尺子、计时器等,用于进行实验和观察。
3.准备相关的练习题和作业,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如“什么是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是如何比较的?”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然后,通过展示相关的实例和图片,如小车在直线轨道上运动、运动员在跑道上跑步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运动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演示,呈现速度、路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以及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特点。
例如,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小车在不同路程和时间下的速度变化,以及小球在曲线轨道上的运动情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题和实验,以巩固所学知识。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教案
【分析】不同的植物食用部分不同,要掌握各部分部位。
9.请写出鸡蛋各部分的名称。
【答案】
【解析】【解答】鸡蛋各部分的结构从外到内是蛋壳、蛋黄和胚。
【分析】鸡蛋中的蛋壳起到保护的作用,蛋黄起到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而胚是发育为新生命的结构。
10.判断以下动物哪些是卵生,哪些是胎生?
【答案】卵生:鸡、蝴蝶、青蛙、卵生、鱼、鸽;
5.下列动物中不是产卵繁殖的是( )。
A.鸡 B.青蛙 C.老鼠
【答案】C
【解析】【解答】A、鸡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B、青蛙是卵生动物。不符合题意。
C、老鼠是胎生动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像青蛙和鸡这种,先产卵再经过孵化,变成动物的繁殖后代的方式称为卵生;像猫、狗这样的动物的卵在母体内发育成新的个体后才产出母胎的繁殖后代的方式称为胎生。
胎生:熊猫、马、狗、牛、猪、人
【解析】【解答】卵生:鸡、蝴蝶、青蛙、卵生、鱼、鸽;
胎生:熊猫、马、狗、牛、猪、人
【分析】本题考查卵生和胎生的分类。
实验结论:除了滑动,物体在斜面上还会滚动。
观察更多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
实验材料:正十二面体、小玻璃瓶、电池、铅笔、文具盒。
实验步骤:将不同的物体分别放在斜面上端。松开物体,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状态,有滑动,也有滚动。
研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斜面上分别是怎样运动的?
还有像开足马力上坡的小轿车、传送带上的快递包裹、游乐场里的“滑沙”、利用斜面往上搬运货物等等。
探索:制作斜面。
用右边的材料模仿斜坡,做一个斜坡较小的斜面。
制作材料:一块表面光滑的木板,几块相同的小木块。
2020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与解析
2020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与解析2020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与解析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清单1.当两个人静止不动时,我们可以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他们的位置。
2.运动的物体可以有不同的路线。
3.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我们周围有许多斜坡,物体可以像大石头从山坡上滚下去那样滚动,也可以像我们滑滑梯那样滑动下去,但也可能在斜坡上不动。
5.不同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
6.在同一条轨道上,我们可以用秒表测量不同小球运动相同距离所花的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
7.在相同距离内,我们可以测量不同物体的运动时间来比较它们的快慢。
8.利用物体运动的时间和距离,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速度大小。
9.轨道的长度可以用软尺和细绳来测量。
10.利用秒表、软尺、细绳,我们可以比较不同“过山车”上小球运动的快慢。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知识清单1.每种动物都会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这样的生命过程一代一代循环往复,使得动物种族得以延续。
2.幼虫或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这个过程叫做孵化。
3.像蚕一样,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4.蚕卵孵化出蚕宝宝后,它们就成为了蚕的幼虫。
5.我们不能用手触摸蚕,因为它们非常柔弱。
6.蚕生长到一定阶段,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这个过程叫做蜕皮。
7.蚕蜕皮前不吃也不动,好像睡着了一样,这个过程叫做“眠”。
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蚕共需要蜕皮4次。
8.蚕吐丝后,蚕房中的许多蚕宝宝都被蚕丝包裹起来,形成了蚕茧。
9.蚕蛾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具有这种体结构的动物被称为昆虫。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知识清单1.太阳诞生之后,地球和月球也相继形成。
它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经有几十年了。
2.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当我们仰望天空时,白天会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则会看到明亮的月球。
3.太阳能够发光发热。
4.光和热是太阳送给我们最重要的礼物。
5.在阳光下,物体会产生影子。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2.各种各样的运动》是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本章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物体的运动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但是,对于不同运动形式的定义和特点,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科学概念和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和术语进行描述和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探究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等。
2.难点:让学生能够用科学的语言和术语进行描述和表达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感受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和规律。
2.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自体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和术语。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不同物体的运动模型或者图片,如小车、球、纸飞机等。
2.学具: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小车、球、纸飞机等。
3.课件: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如动画、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模型或者图片,如小车、球、纸飞机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你们见过这些物体的运动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新课。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 知识梳理知识要点一、描述物体的位置1、判断物体运动的方法: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周围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
发生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没有发生变化 ,物体就是静止的。
2、选定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的状态也不同。
3、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4、描述位置的变化:先明确自己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再明确自己和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二、运动的方式1、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1)前后移动:物体改变原来的位置,如小汽车从A 点到B 点的运动。
(2)转动:物体以一点为中心或以一条直线为轴做圆周运动,如时钟表针的运动、指尖陀螺的旋转、陀螺原地旋转、方向盘的运动等。
(3)滚动:指一个物体(多为球形或圆柱形)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断改变地移动,如车轮在地面上运动、玻璃球在地面上滚动等。
(4)振动:指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往返颤动,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周期。
如弹簧木马上下运动、汽车发动时车身的振动等。
(5)摆动:以一个基点或枢轴点摇摆,如钟摆的运动、弹簧摇马马身的运动等。
2、观察物体运动的方法:可以借助贴上小圆点或把运动的物体想象成一个小圆点,观察这个小圆点的运动变化以便于我们准确地研究与分析物体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3、物体的运动根据运动路线的不同可以分为:( 北 ) (东北) (东)(东南) ( 南) (西南) ( 西) ( 西北)(1)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一条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如电梯、树上苹果落地等。
(2)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一条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如过山车、鸟类的飞行路线等。
钟摆的运动、车轮的转动也是曲线运动。
4、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1)滑动: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上接触面不变地移动叫滑动,如滑冰时冰刀在冰面上的运动。
(2)滚动:一个物体(多为球形或圆柱形)在另一个物体上接触面不断改变地移动叫滚动。
如车轮在地面上的运动。
5、斜面的坡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容易产生滚动的效果,而且速度越快。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清单考点总结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清单第 1 课运动和位置1. 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运动员跑步,车辆行驶,卫星.. 这些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3. 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
4. 如果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
5. 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6.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7. 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8. 在地图中的方向利用“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来判断。
9. 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10.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是运动的。
11. “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魏巍青山在后退。
12. 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13. "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坐地” 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 “一干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1. 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2. 集裴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
3. 一个物体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叫做平移。
4. 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
5. 一个物体围绕者一个中心沿圆形轨迹运动,就叫做转动。
6. 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
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教学设计先选定校园中的参照物,再看自己处在参照物的哪个方向,接着明确自己和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可以这样描述:我在校长室西南方向85米处,或我在体育馆南方80米处,或我在操场东南方向35米处等。
探讨1.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想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要看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周围的环境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
出示图片,男同学以站台为参照物,判断自己乘坐的火车没有动;女孩以其他运动的火车为参照物,判断自己乘坐的火车动了。
探讨2.怎样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先选定参照物,再明确自己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接着明确自己和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
比如:建筑工地上甲、乙两人分别乘坐在两台升降机上,甲看见楼房在上升,乙看见楼房在下降,则相对地面甲是下降的,乙是上升的。
在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拓展:标出汽车的位置。
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因发生故障停在离车站1500米的地方,请用圆点在图中标出汽车的位置。
1.汽车从车站出发,向东行驶。
从图示上看,东方在右,应该是向右行驶。
学生观察地图,作出汇报。
学生在校园中某一地点,指名学生对该地点的位置作出描述。
学生相互讨论并作出汇报。
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描述自己的位置时需要选定某一位置或事物,然后再运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
2.汽车因故障停在离车站1500米的地方。
用尺子以车站为起点,找出1500米的位置。
应该在1000米与2000米刻度线正中间的位置。
3.用圆点标注。
GPS全球定位系统(1)陆地应用:主要包括车辆导航、应急反应、大气物理观测、地球物理资源勘探、工程测量、地壳运动监测、市政规划控制等。
(2)海洋应用:包括远洋船最佳航程航线测定、船只实时调度与导航、海洋救援、海洋探宝、水文地质测量以及海洋平台定位、海平面升降监测等。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科学》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周围的物体”,主要包括了物体的形状、物体的运动、物体的比较和物体的分类等内容。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时,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进一步了解物体的特征,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物体的基本特征,学会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研究物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分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的基本特征,观察和操作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通过观察和操作,深入了解物体的特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物体特征。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和探讨中学习物体特征。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物体特征。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球、方形、三角形等;各种运动的物体,如小车、跳球等;计时器;标签等。
2.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些物体,如石头、木块等;记录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如球、方形、三角形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
然后,教师出示各种运动的物体,如小车、跳球等,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
最后,教师出示计时器,引导学生观察计时器的时间。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各种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特征,如大小、颜色、形状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手触摸物体,感受物体的质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
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第一课:《运动和位置》1.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是静止。
2.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3.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运动的结果不同。
4.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确定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
5. 对位置进行描述:①选择参照物;②确定物体与参照物的方向;③确定物体与参照物的距离。
6. 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答:要想确定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我们必须先选定参照物。
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这一物体是运动的;如果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它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这一物体是静止的。
7.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第二课:《各种各样的运动》1.不同的物体,可以有相同的运动形式,也可以有不同的运动形式。
2.物体的运动形式不同,常见的有:前后运动、摆动、转动等,而且不同的方法可以让物体产生不同的运动形式。
3.生活中的各种物体有哪些运动形式?(1)移动(滑动):物体改变原来的位置,而且物体各个点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推动椅子的运动是移动(2)转动:也叫旋转运动,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做圆周运动,整体不发生位置的变化。
纸风车的运动是转动(3)滚动:在围绕中心轴转动的同时,物体的整体有位置的移动。
在草地上踢足球的运动是滚动(4)振动: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往返颤动,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周期。
敲鼓时鼓面的运动是振动(5)摆动:一个物体来回摇摆时做的运动。
人行走时手臂来回摆动第三课:《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1.我们按照运动路线把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根据物体的运动路线来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的运动路线是直线,我们称之为直线运动,比如电梯上下运动、树上苹果落地、火箭发射等。
还有许多运动路线是圆弧形、波浪形等形状的,这些属于曲线运动。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运动和位置》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同时设计了多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学探究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基本的实验操作技巧和科学思维。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基本原因。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知道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原因。
2.难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运用运动和位置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注重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
2.安排实验室,确保实验安全。
3.提前给学生讲解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运动和位置的概念,解释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原因。
通过实例和动画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和位置的含义。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运动和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1.运动和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事物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具体操作和表达上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2.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独立完成实验,并能够清晰表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如小车、积木等)。
2.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小车、积木等)、学习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展示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
4. 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巩固对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的理解。
5. 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背后的原理,拓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6. 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的概念。
7. 家庭作业(2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和位置变化,并进行记录。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运动和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
2020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运动和位置》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运动和位置的基本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能主动探索和思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2.难点:运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2.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和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对运动和位置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图片或者实物,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观察。
2.学具准备:准备一些小车或者玩具,让学生实际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运动和位置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例如,展示一辆车在道路上行驶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车的运动和位置。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用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
例如,拿一个小车在桌子上移动,同时讲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小车或玩具,进行实际操作。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小车的运动和位置,并进行记录。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运动和位置的理解。
引导学生用运动和位置的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位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运动和位置》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位置》是教科版3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感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并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运动和位置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运动和位置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帮助学生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感知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理解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2.难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理解运动和位置的相对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运动和位置的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实验材料:小车、木板、滑轮等。
3.准备教学场地,确保安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场景,如跑步、骑车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木板上的运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和位置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滑轮、小车等器材,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运动和位置变化。
教师点评并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物体运动和位置有哪些关系?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场景,记录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变化,并和家长交流感受。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精】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点
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运动和位置1、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2、参照物选择不同,运动状态也不同,因此,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注意:宇宙中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例如:相对于路面,汽车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汽车是运动的。
3、两人静止不动时,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判断方向需要用到方向盘,测量距离需要用到软尺。
4、步骤:先选定参照物,再明确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接着明确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最后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自己的位置。
例如:我在公园东南方向米处。
二、各种各样的运动1、物体的运动(也叫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不同可以分成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按照运动形式不同又可以分成平动、转动、滚动、振动和摆动等,各种运动形式之间互相联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2、为了更加直观清晰地观察物体运动,我们在物体上贴上一个圆点。
3、常见运动方式及举例三、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1、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叫做曲线运动。
3、复合运动:含有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叫做复合运动。
例如:上升的直升机。
4、运动轨迹运动轨迹四、物体在斜面上运动1、物体在斜面上有滑动和滚动两种基本运动方式。
(注意:当重力等于摩擦力时,物体会静止在斜面上)2、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会受到斜面坡度、光滑程度和放置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3、经过多次试验,接近立方体或长方体的物体容易产生滑动;接近球体或圆柱体的物体容易产生滚动。
(注意:有些物体可能同时有滑动和滚动,例如:六棱柱)五、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1、运动相同的距离,可以用比较运动时间来比较运动的快慢:用时短,运动快;用时长,运动慢。
2、常见动物的运动快慢3、世界短跑记录:博尔特9秒584、物体的运动快慢与距离和时间同时有关,因此,采用对比实验来设计实验。
5、实验设计实验材料:直线轨道,黄色小球,红色小球,秒表,记录单实验步骤:(1)分组实验,每组各有1名操作员,计时员,发令员和记录员(2)操作员从轨道一端将红色小球放入轨道,发令员发出口令,计时员记录小球到达轨道终点所用时间(3)将另一个小球放入轨道,重复以上步骤(4)每个小球至少测量3次,每次都要记录(5)记录分析数据,整理实验材料(6)讨论两个小球运动快慢,说出判断依据,得出结论6、为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要进行多次实验,采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来处理数据。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及教材习题解答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及教材习题解答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1.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确定合适的参照物,如果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就说明该物体是静止的;反之,就说明该物体是运动的。
2.要描述自已所处的位置,应该先选定一个中心点,然后说出自己在该中心点的哪个方向以及与该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3.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多样的,有摆动、转动、振动、滚动、平移等。
4.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不同,物体的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形式。
5.小立方体在斜面上是滑动,小球在斜面上是滚动,因此,物体的形状与它在斜面上的运动情况有关。
6.如果将斜面的上端逐渐变高,再把小立方体、小六棱柱、小球等物体分别放在斜面的上端,它们会比先前运动得更快。
7.在相同距离内,物体运动所用的时间越短,说明物体运动得越快;反之,说明物体运动得越慢。
8.按照运动的快慢,将交通工具1小时内通过的距离排序:喷气式客机>高速列车>汽车>快艇>轮船>自行车9.两位同学沿直线行走,但是出发时间和出发地点都不相同,这样比较快慢就要采集相同时间内他们走过的距离进行比较,才能知道谁快谁慢。
10.比较同一条轨道上不同小球运动的快慢时,如果用秒表测量3次得到了不同的数据,应该取这3个数据的平均值。
11.在相同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越长,说明物体运动得越快;反之,说明物体运动得越慢。
12.如果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都不相同,也能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即速度的大小。
13.“过山车"的设计要求:(1)轨道的总长度在2米以上;(2)要有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3)轨道的坡度要有变化;(4)小球能滚完全部轨道,不能脱轨;(5)整座“过山车”要稳園。
14.如果要让小球运动得更快,应该尽可能地抬高轨道起点处的位置并减少曲线轨道。
15.在观察“过山车”运动过程中,描述小球的位置,可以用方向盘判断方向,用软尺测量距离。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1-22)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一1.运动和位置【教材简析】《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
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
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
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
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
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
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会使用前后左右、东南西北、远近等描述物体所处位置和方向。
在本课中将借助方向盘和软尺来帮助学生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对于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进行描述。
学生通过活动能意识到方向和距离共同决定物体某个时刻的位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
2.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一单元教案
新课标导向下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分成多个局部去认识而做出错误判断,要帮助学生明确把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来判断。
)探索二: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位置1.过渡:研究完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如何描述位置。
2.提问:怎样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呢?(预设:找一个不动的物体作参照,说出与这个物体的方向关系和距离远近。
)让我们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尝试描述自己的位置。
3.活动:分发方向盘和软尺,指导学生分组活动。
任务/活动三三、研讨:根据校园平面图描述位置1.提问:请大家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午间休息时,你在校园里活动,此时班长有事要找你,你要如何把自己的位置告诉他(她)呢?(预设:可以告诉班长自己在什么物体的什么方向约多少米的地方。
)2.讲解:(教学提示:出示透明的、中心有测量尺的方向盘纸。
)这是一张透明的方向盘纸,纸上的测量尺每一厘米表示实际40米的长度。
3.布置任务:请大家用红星在教材P3的校园平面图中任意标注一个位置作为你们所在的位置,然后将方向盘纸的中心点覆在校园平面图的某个定位点上,向你们的同桌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任务/活动四四、总结思考,完成坐标图1.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用相对于某一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那么,你们能在告知方向和距离的前提下逆向推断出物体的位置吗?2.拓展:出示教材P3拓展部分的任务要求和简单坐标图,引导学生阅读。
在确认学生理解了任务要求之后,指导学生在教材的图上完成任务3.小结:通过和其他物体相比,看位置是否移动,可以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利用方向和距离可以描述物体的位置。
板书设计任务/活动三任务/活动四四、总结思考1.过渡:播放小朋友乘坐旋转木马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
2.提问:大家都有坐过旋转木马吧?结合你们自己的经验,说说旋转木马上的人是怎样运动的?(预设:在转动;在上下移动;既在转动又在上下移动。
)3.布置任务:大家说得都对,那么,动手将你们认为的运动形式画下来吧!板书设计作业设计1、活动手册填写(必做)2、练习(必做)判断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是一堂单 元总结课,也是一 堂基于实体模型的 实践能力测评课。 这是对科学学业评 价的一次有益尝试。
3
单元教学建议
《物体的 运动》
教学建议
1.了解物体运动的相关背景知识。
例如:机械运动按运动轨迹来分,可分成直线运动和曲 线运动;按运动状态是否变化来分,可分成匀速运动和 变速运动;按物体运动形态来分,可分成平动和转动。
真实世界
本单元体现的科学思维 建模
实物模型 抽象 心智模型
理性世界
2
分课时解读
“判断物体是 运动还是静止”的 关键在于引导学生 说出“判断的证据 是什么?”,这指 向了中学物理“参 照系”的认识。
“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 在教学中要体现认知逻辑:先亲身 体验,再地图代入。
用好“方向盘”
为什么在物体上 贴上圆点?
《科学教育质量监测框架》(2015)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课程目标:
1.形成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能用其解释 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具有建构模型的意识和能力;能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 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具有使用科学证据 的意识和评估科学证据的能力,能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 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 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具有科学探究意识,能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合理 猜想与假设;具有设计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的能力,能正确实施探究 方案,使用不同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描述并解释探究结果和 变化趋势;具有交流的意愿与能力,能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探究过 程与结果。
4.能正确认识科学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见解, 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了解物理 研究和物理成果的应用应遵循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理解科学·技术·社 会·环境的关系,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2.理解“建模”对科学学习的意义。 例如:实体模型和心智模型的异同?原型和模型之 间的差异和联系?怎样建模?怎样评价和使用模型?
3.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
本单元的学习依托于学生的亲身实践,即教师务必提供有 结构的材料,组织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 有所感悟。反对脱离材料、脱离实践的讲解。科学名词的 记忆是次要的,首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四上 《运动和力》
单元
通过观察多种物 体在斜面上是怎样运 动的,发现不同的物 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情 况是不同的。
通过抬高斜面, 学生发现这些物体的 运动速度加快了,这 为后面2节课研究“运 动的快慢”做了铺垫。
不涉 及数学意 义上“速 度”计算, 学生能 “利用数 据进行运 动快慢的 比较”即 可。
《物体的运动》单元结构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物体的位置 区分静止和运动;描述位置
比较不同的运动形式 运动的形式 描述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课题 1.运动和位置 2.各种各样的运动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形式和快慢 4.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运动的快慢 距离相同时,比较快慢 时间相同时,比较快慢
要强化学习小 组的分工与合作, 确保实验数据的精 确。
本课的编 写目的是:1. 体现技术与工 程领域的学习 内容;2.为后 一课(单元总 结课)做好模 型准备。
考虑到全国地域经 济差异,提供了两种建 造“过山车”的材料和 方法。
“设计” “制作” “评价”,体现了技 术与工程的学习流程,有利于学生设计思维和工 程能力的提升。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设计、制作“过山车”
7.我们的“过山车”
技术与工程
观察和测量“过山车”(单元总结) 8.测试“过山车”
真实世界
本单元体现的科学思维 建模
实物模型 抽象 心智模型
理性世界
《美国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NRC2011)
科学实践的八个类型: ·提出问题和明确需要解决的难题 ·建立和使用模型 ·设计和实施调查研究 ·分析和解释数据 ·利用数学和计算思维 ·建构解释和设计解决方案 ·基于证据进行论证 ·获取、评估和交流信息
目的是帮助学生 将具体的物体抽象为 一个“质点”。
在学生完成多种物体运动形 式的记录后,引导学生对这些记 录进行分类,最终梳理出几种运 动形式(不必灌输科学名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借助轨道 模型,引导学 生画出物体的 运动路线,正 是帮助学生从 实体模型抽象 为心智模型的 认知过程。
为什么要借助斜面来研究 物体的运动?
谢谢!
《物体的运动》单元解读
1 单元设计思路
目录 2 分课时解读
3 单元教学建议
1
单元设计思路
教材内容
1.运动和位置 2.各种各样的运动 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4.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 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7.我们的“过山车” 8.测试“过山车”
本单元 指向的 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