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羽 刘克庄唐宋诗之争认知差异的原因

合集下载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体现在他的《宋书》中,该书收录了严羽的具体实
践主义理论和宋诗的审美和创作标准,是宋朝官方诗歌理论的总结。

严羽认为,宋诗写得陈腐而又费洛,“仅仅是为了装饰而被迫把新的
时代的新内容加入,就成为空洞的字眼,完全无法表现新时代的实情。

”他认为科学、抽象思维以及民众的诗学错误都是宋诗创作出现
困难的原因,“现在的诗多是虚浮的想像,此消彼长,完全不符合要求。

”他还提出,宋诗写作应该把诗歌的精神内容放在第一位,并且
不能成为重复的比喻,而是要通过严谨、准确的表述来表达隐晦的感情。

严羽总结道:“要想写得独特,就必须明确文学、礼仪、讲故事、描绘史实的标准,以及思想论述、文体使用、语言特点的运用,要注
意联想性的表达。

”。

重估历代各家对苏轼词之论述

重估历代各家对苏轼词之论述

重估历代各家对苏轼词之论述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词人,他的词作在后世影响深远。

历代文人学者对于苏轼词的评价各不相同,有的赞誉苏轼词的艺术成就,有的对其词作提出质疑。

本文将重估历代各家对苏轼词的论述,以探讨苏轼词的价值与意义。

宋代文学评论家刘克庄对苏轼的词赞誉有加。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豪放激昂,意境高远,文字精练”,并且“抒发真情,深入骨髓,言之凄婉,引人入胜”。

刘克庄对苏轼的赞扬主要集中在苏轼词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上,认为苏轼的词作凭借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然而,元代文学家严羽对苏轼的词作持有不同观点。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过于华丽,过于矫揉造作”,并批评苏轼“太过追求华丽的辞藻,忽略了真情实感”。

严羽对苏轼词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苏轼的辞藻华丽度上,他认为苏轼过于追求辞藻的华丽,导致词作显得虚浮不真实。

明代文学评论家杨慎对苏轼的词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情真意切,意境深远,文字精练”,并且“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杨慎对苏轼的评价主要集中在苏轼词作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深度上,他认为苏轼的词作不仅仅是娱乐性的艺术作品,更是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清代文学家黄宗羲对苏轼的词作持有非常高的评价。

他认为苏轼的词作“凭借其自由奔放的词风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并且“苏轼的词作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黄宗羲对苏轼的赞扬主要集中在苏轼词作的独特风格和情感表达上,他认为苏轼的词作展现了一个自由奔放、热爱生活的词人形象。

历代各家对苏轼词的评述虽然有所差异,但都认可苏轼作为一位伟大词人的地位。

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是基于对苏轼词作的深入研究和个人理解。

苏轼的词作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他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思考和表达。

这些评述不仅为我们深入理解苏轼的词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的特点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的特点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的特点1. 严羽说宋代诗歌啊,那可讲究理趣呢。

就好像走在迷宫里,每一步都有个小道理在等着你发现。

像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简单的诗句里藏着深刻的哲理,让你读完就忍不住拍大腿,哎呀,真是这么回事儿啊!2. 宋代诗歌在严羽看来有学问化的特点。

诗人就像一个个知识渊博的老学究,肚子里装满了墨水。

你看黄庭坚的诗,到处都是典故,感觉他把历史书都揉碎了放进诗里,读他的诗就像在和一个古代的学者聊天,得有点学问才能跟得上他的节奏呢。

3.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呀,重议论。

诗人就像一群爱争辩的家伙,把自己的观点一股脑儿地往诗里塞。

像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哪是单纯写景啊,分明是在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看问题的独特视角,感觉他在诗里和那些反对他的人辩论呢。

4. 宋代诗还很讲究以文为诗呢。

就好比把写文章的方法用到诗里,诗不再是那种规规矩矩的小短句。

韩愈的诗就有这特点,读起来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句子结构多样,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受传统诗歌格式的拘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5. 严羽提到宋代诗歌的平淡风格。

这就像是一杯淡淡的茶,初尝没什么特别,但是越品越有味道。

梅尧臣的诗就是这样,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平平淡淡,可你仔细读就会发现,那种平淡中蕴含着真实的生活情感,就像邻家大爷给你讲述他的平凡日子一样亲切。

6. 宋代诗歌的散文化也是个特点。

诗人们像是在做一场文字游戏,把散文的松散自由带进诗里。

杨万里的诗就常常这样,感觉他写诗就像在和朋友聊天,想到哪写到哪,行云流水般自然,一点也不刻板,就像一阵自由的风在诗的世界里吹过。

7. 严羽概括的宋代诗歌有尚意的特点哦。

诗人就像一群执着的追梦人,在诗里表达自己的心意和意境。

比如柳永的词,虽然是写儿女情长,但那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无奈的意境,透过文字就像一阵忧伤的风吹到你心里,让你感同身受,仿佛你就是那个在爱情里挣扎的人。

8. 宋代诗歌注重诗法。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

宋诗选本与唐宋诗之争明李东阳云:“选诗诚难,必识足以兼诸家者,乃能选诸家;识足以兼一代者,乃能选一代。

一代不数人,一人不数篇,而欲以一人选之,不亦难乎?”[1]但选本作为一种特殊的批评方式,又为历代论诗家所喜用。

所以考察选本发展的历史,对于把握历代诗学思想的演进,关系甚大。

历代的宋诗选本,对于宋诗的态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一、站在尊唐的立场上,认为宋诗也有似唐诗者。

选者或在宋诗尚处弱势地位时,借唐诗之尸,以还宋诗之魂,如元方回之编《瀛奎律髓》;或当唐宋诗之争激烈之时,通过编选宋诗而行贬抑宋诗、巩固唐诗地位之实。

总之,在不同的条件下,这是一种双方都可利用的策略。

宋诗固然与唐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此而选宋诗,则其真面目自然难以尽显。

二、认为宋诗既有对唐诗的继承,更有对唐诗的发展,强调宋诗与唐诗之异,如清吴之振等所选之《宋诗钞》。

这在宋诗的认识史上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唯其如此,宋诗方有可能取得与唐诗分庭抗礼之资格。

三、在充分肯定宋诗价值的同时,以唐诗矫宋诗之失,并进而将唐宋诗视作一个整体的审美范畴,力图兼融唐宋,自立一家,如晚清之宋诗派。

如此,才算对宋诗的利弊与真精神有了一个比较完整、辩证的认识。

当然,实际的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有时往往几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一种思潮被击败之后,又会卷土重来。

但从总体上看,宋诗的地位经过数百年的斗争,最终得到了确立。

至钱钟书先生《谈艺录》“唐诗、宋诗,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态性分之殊。

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2]之论出,唐宋诗之争始随之暂时告一段落。

而对于宋诗的认识,即使当前仍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

本文拟通过对历代主要宋诗选本的发展的探讨,来看诗坛上聚讼纷纷达数百年之久的唐宋诗之争。

有的选本,所收非止宋诗,但因其对宋诗的流传,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故理应也列入讨论的范围。

对于诗学思想不甚显明或影响一般的选本,则相应地在叙述上从略。

宋诗不及唐诗的根本原因

宋诗不及唐诗的根本原因

宋诗不及唐诗的根本原因钱钟书先生不太赞同“诗分唐宋”这种以时代划分诗歌的论文方法,他认为,“就诗论诗,正当本体裁以划时期,不必尽与朝政国事之治乱盛衰吻合”。

钱先生当然也是承认中国诗歌是有唐诗、宋诗之分的,“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但是,他认为这种分别,“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

具体地说,“夫人禀性,各有偏至。

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沈潜者近宋,有不期而然者。

”(《谈艺录·诗分唐宋》)其实,这是一个两可的问题,就是说,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

对于关心社会、跟现实联系密切的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诗歌风格必然烙上朝代的印记;而对于那些不太关心社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的诗人而言,影响他们诗歌创作和风格的主要因素则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禀性。

纵观文学史,那些艺术造诣精深、影响深远的诗人,多数是关注社会、跟现实有着密切联系的。

因此,我认为,诗分唐宋的传统说法仍然是有道理的。

时代影响诗人及其创作,有各种途径。

仅以唐宋而论,赵宋朝廷在政策上对士人相当优待:太祖赵匡胤在即位的第三年就秘密镌刻了一块誓言碑,告诫后来的继位者,要遵守三条立国方针,其中一条就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使得士人的生命有了安全保障;宋代的科举选士制度也向士人敞开大门,使他们有比唐代士子更为广阔通畅的进身之路;对已经步入仕途者所提供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是唐代士人所望尘莫及的——仕途较为顺利、最后官拜二品尚书的白居易,在诗歌中记录了自己不同时期的俸禄数额,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宋人洪迈对此不以为然,仍然说白居易“立身廉清,家无余积”(见洪迈《容斋五笔》卷八《白公说俸禄》)。

但是,宋代有一点是无法跟唐代相比的:唐代几乎没有任何言禁,文艺创作完全处于自由发挥状态。

这就是洪迈所说的“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为此,洪迈列举了很多例子。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南宋时期,诗歌成为了文人士大夫们的主要文学形式。

然而,南宋时期的诗歌却受到了严羽的批评。

严羽认为,宋诗的内容空洞,缺乏真正的情感和思想深度,而且形式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下面是我列举的严羽批评宋诗的十个方面。

1. 缺乏真正的情感表达。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情感的真实表达。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情感和思想深度,只是一些空洞的词藻。

2. 缺乏独特性。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在模仿前人的作品,缺乏独特性和创新性。

他们的诗歌缺乏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只是一些平庸的作品。

3. 过于追求形式美。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内容的重要性。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只是一些华丽的词藻。

4. 缺乏真正的文学价值。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名利和地位,而不是为了创造真正的文学价值。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文学价值,只是一些平庸的作品。

5. 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社会和人民的需要。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只是一些自我陶醉的作品。

6. 缺乏真正的历史意义。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名利和地位,而忽略了历史的重要性。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历史意义,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作品。

7. 缺乏真正的哲学思考。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哲学思考,只是一些浅薄的作品。

8. 缺乏真正的社会批判。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忽略了社会的问题。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社会批判,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作品。

9. 缺乏真正的文学创新。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在模仿前人的作品,缺乏文学创新的精神。

他们的诗歌缺乏真正的文学创新,只是一些平庸的作品。

10. 缺乏真正的文学精神。

严羽认为,宋诗的作者们往往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名利和地位,而忽略了文学精神的重要性。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

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从古至今,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诗人,但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大概要算是唐代的严羽。

他的诗作被誉为“古典诗话中的绝唱”,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语言文学的发展。

他的诗歌具有辩证性、朴实实用的特点,其中以《沧浪诗话》最为出名。

那么,以《严羽《沧浪诗话》论诗得失辨正》为标题,从中探讨严羽的诗歌的得失辩正是什么呢?首先,严羽的诗作具有辩证性,他在《沧浪诗话》中把古典时期的意象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连在一起,使得诗歌变得更加实用性强。

他的抒情文学性与诗的理论观念相结合,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格律,而是借鉴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融汇贯通,将自然与人文关系抒发得淋漓尽致,深刻洞察人类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用以描写出丰富多彩的人生情节。

其次,严羽不仅在诗歌上得失有所辨正,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大有作为。

他以“精神开拓者”之称,利用其文学精湛的能力,把自己的精神写进诗歌中,赋予诗歌以灵动的艺术力量,使它变得更有活力和忧郁气息。

他的思想艺术理论也受到了众多艺术家和人们的肯定。

最后,严羽的诗作有得失之辨正,主要体现在其以集传统文学精华、融入自身精神的方式赋予诗歌以新的生命。

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反映出一个把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博爱平等的社会,并在作品中呈现出一种慷慨悲凉的情怀,这种对生命和人间景象的倾向也使《沧浪诗话》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综上所述,从严羽《沧浪诗话》可以看出,他的诗歌具有辩证性、朴实实用的特点,他在实际生活中也大有作为,并将自身的精神写进诗歌中,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反映出一个把自然元素和人文精神融合在一起的、博爱平等的社会,最终使《沧浪诗话》受到了众多人们的欢迎与喜爱。

这正是严羽诗歌得失辨正。

唐宋诗的不同

唐宋诗的不同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1.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

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同写庐山: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

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

同是写庐山,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

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

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

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

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3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

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

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

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4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

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

南宋严羽批评宋诗南宋严羽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他对宋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分析。

严羽主张注重情感表达和形象描绘,对于过于纤细的表达和缺乏独特性的诗作表示不满。

他在《严氏诗话》中对宋代诗歌进行了具体的批评,以下是其主要观点。

首先,严羽认为宋代诗歌过于注重修辞技巧,而忽视了情感的真实表达。

他指出,许多诗人过于追求华丽的文字和巧妙的修辞手法,导致诗歌失去真实感和情感的生动性。

严羽主张诗歌应该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不是追求表面的花哨和技巧。

其次,严羽批评宋代诗歌存在着相似性和缺乏独特性的问题。

他认为,许多诗人都陷入了相同的格律和形式中,使得他们的作品缺乏个性和独创性。

严羽提倡诗歌要有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力,不宜墨守成规和套路。

此外,严羽还指出了宋代诗歌中的问题之一是过度追求柔美和曲折。

他认为,诗歌应该追求简洁和直接,而不是过度修饰和曲折。

严羽主张诗歌应该表达作者的真实情感,而不是用华丽的文字掩盖。

严羽还对宋代流行的诗题和写作方式提出了批评。

他认为,许多诗人过于依赖于传统的题材和写作方式,导致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变得平庸和乏味。

严羽主张诗歌应该有新颖的题材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以丰富诗歌的内容和形式。

综上所述,南宋严羽对于宋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和分析。

他指出了诗歌过于注重修辞技巧、缺乏个性和独创性、过度追求柔美和曲折、依赖传统题材和写作方式等问题,并提出了注重情感真实表达、追求独特风格和表现力、简洁直接的写作方式的主张。

严羽的批评对于宋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宋末元初唐宋诗之辨论析

宋末元初唐宋诗之辨论析

宋末元初唐宋诗之辨论析刘飞;赵厚均【摘要】唐诗宋诗孰优孰劣,无疑是宋代以来中国诗学批评史上焦点论题之一.历史上宗唐还是宗宋之论,显现出此消彼长、互不相服之态势.然论其发端,唐宋之辨当始于南北宋之际,魏泰、张戒、陈岩肖等堪为前驱,在宋末元初,更给人以热闹的印象,叶适、严羽、刘克庄等对此问题皆有深入的展开.宋末元初的唐宋之辨,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审视诗歌的审美特征及价值低位,反思与总结宋诗的发展道路,从而建构新的诗歌发展走向.【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6页(P135-140)【关键词】宋末元初;唐宋之辨;诗学建构【作者】刘飞;赵厚均【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 230039;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关于唐宋诗之辨,钱钟书先生有过精到的论述。

《谈艺录》第一“诗分唐宋”谈及如何看待唐诗宋诗之别的问题①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第2-7页。

钱先生举出大量中外文论观点,尤其是明清以来的有关论述,认为在如何区别唐诗宋诗的问题上,不能简单地以时代为断。

同时,钱先生又表达了关于唐宋诗各自风格的见解,所作判断皆令人信服。

另外,钱钟书《宋诗选注·序》亦对宋诗的特点及价值地位作有分析,并认为宋诗的总体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也超过了清诗。

序中也包含有对唐、宋诗之不同特点的认识,认为明人批评宋人学唐而不像唐,恰恰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不过,宋人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但在“大判断”或艺术的整体方向上没有特著的转变。

风格和意境总多多少少不出唐人圈套②钱钟书:《宋诗选注·序》,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第10-11页。

关于唐宋诗之不同,除钱钟书先生外,现当代学者亦有论及者,如齐治平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唐宋诗之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及其专著《唐宋诗之争概述》(岳麓书社1984年版)、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之学术史篇第一章第一节“关于宋诗的论争:宗唐与宗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张毅《20世纪的宋诗之争及宋诗特征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叶帮义、余恕诚《20世纪的“唐宋诗之争”及其启示》(《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秦良《唐宋之辨与唐宋诗之争的发轫》(《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李金慧《唐宋诗之争的萌芽和滥觞》(《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5期)、赵娜《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述评》(《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等。

刘克庄的诗歌风格为何引发争议

刘克庄的诗歌风格为何引发争议

刘克庄的诗歌风格为何引发争议在中国古代诗歌的璀璨星空中,刘克庄无疑是一位备受瞩目的诗人。

然而,他的诗歌风格却引发了诸多争议。

要深入探讨这一现象,我们首先需要对刘克庄的诗歌风格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刘克庄的诗歌题材广泛,涵盖了社会现实、人生感慨、历史反思等诸多方面。

他的笔触犀利,常常毫不留情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能看到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对权贵腐败的愤怒批判。

这种强烈的现实关怀,使他的诗歌具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

然而,正是这种直抒胸臆、毫不掩饰的表达方式,成为了争议的焦点之一。

一些人认为,刘克庄的诗歌过于直白,缺乏含蓄之美。

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当通过委婉、隐晦的手法来传达情感和思想,而刘克庄的直白风格似乎打破了这种传统的审美规范,让诗歌显得过于粗粝和直接。

另一方面,刘克庄的诗歌语言风格也颇具特色。

他善于运用俗语、口语入诗,使诗歌语言显得通俗易懂。

这种平民化的语言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诗歌与普通民众的距离,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俗语、口语的运用降低了诗歌的高雅性和艺术性,使其失去了诗歌应有的韵味和格调。

再者,从诗歌的结构和韵律来看,刘克庄的作品也并非完全遵循传统的格律规范。

他常常打破常规,不拘泥于固定的句式和韵脚,追求一种自由奔放的表达。

这种创新的尝试,在当时的诗坛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一些守旧的诗人和评论家认为,他的这种做法破坏了诗歌的韵律之美,是对诗歌传统的不尊重。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刘克庄诗歌风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他的直白表达,让那些被忽视的社会问题得以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中,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关注。

他的俗语、口语运用,为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贴近生活、更具感染力。

而他对格律的突破,也为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激发了后来诗人的创新精神。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刘克庄所处的时代,社会动荡,文化思潮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诗歌风格或许是对当时社会现实和文化氛围的一种回应。

刘克庄诗风与其他宋诗流派有何不同

刘克庄诗风与其他宋诗流派有何不同

刘克庄诗风与其他宋诗流派有何不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宋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宋诗流派众多,各具特色,而刘克庄的诗风在其中独树一帜,展现出与其他流派明显的差异。

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作题材广泛,涵盖了社会现实、人生感慨、历史兴衰等诸多方面。

与其他宋诗流派相比,他的诗歌在题材选择上更为贴近现实生活,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批判更加直接和深刻。

首先,从诗歌的思想内涵来看,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一些宋诗流派,注重诗歌的技法和形式,追求用典的精妙和语言的雕琢。

他们的诗作往往在字斟句酌中传达出一种含蓄、隐晦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刘克庄的诗则更多地体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他敢于直面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以犀利的笔触揭露官场的腐败、战争的残酷以及百姓的苦难。

这种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在当时的诗坛是较为少见的。

例如他的《军中乐》,通过对军队中种种不良现象的描写,揭示了南宋军队的腐朽和军纪的败坏,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其次,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刘克庄也与其他流派有所不同。

江湖诗派中的部分诗人,其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风格较为清新自然,但有时显得过于柔弱和浅淡。

而刘克庄则善于将叙事、议论与抒情相结合,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发表议论,直抒胸臆,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他的情感和观点。

比如他的《戊辰即事》,在叙述时事的同时,融入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感慨,情感真挚,气势磅礴。

再者,从诗歌的语言风格来看,西昆体等流派追求辞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语言显得较为典雅和精致。

刘克庄的诗语言则相对平实通俗,更接近口语化。

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使诗歌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

他不刻意追求字句的华丽,而是注重以平实的语言传递真实的情感和见解。

这种语言风格使他的诗歌更具亲和力和生命力。

此外,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刘克庄也展现出独特之处。

永嘉四灵等流派的诗人,其情感表达较为细腻含蓄,多侧重于个人内心世界的描绘。

刘克庄诗歌语言与其他宋诗有何不同

刘克庄诗歌语言与其他宋诗有何不同

刘克庄诗歌语言与其他宋诗有何不同在中国古代诗歌的璀璨长河中,宋诗以其独特的风貌和深厚的内涵独树一帜。

而刘克庄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歌语言更是别具一格。

那么,刘克庄的诗歌语言与其他宋诗相比,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首先,从用词风格上来看,刘克庄的诗歌语言更为通俗直白。

其他宋诗作者,在选词用句时往往较为注重典雅含蓄,追求一种婉转曲折的表达效果。

而刘克庄则常常运用日常口语化的词汇,使诗歌更贴近生活,更易于被广大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例如,他在《北来人》中写道:“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这里的“凄凉”“妆髻”等词,都是非常平实且常见的表述,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却能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状态和心境。

其次,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刘克庄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与其他宋诗作者相比,他较少使用象征、隐喻等较为隐晦的修辞手法,而是更多地采用直抒胸臆、对比等直接而有力的表现方式。

在他的《戊辰即事》中,“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通过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自己对时事的忧虑和无奈。

而在《军中乐》里,“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则通过鲜明的对比,展现出军队的森严和紧张氛围。

再者,刘克庄的诗歌语言在节奏和韵律方面也与其他宋诗有所差异。

一些宋诗作者注重音律的和谐与优美,追求平仄对仗的工整。

然而,刘克庄在这方面相对较为灵活,他不太拘泥于传统的格律规则,更注重诗歌情感的自然流露和内容的表达。

他的诗作有时会打破常规的韵律模式,以一种较为自由奔放的节奏来传达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他内心的激情与感慨。

从诗歌的题材和内容来看,刘克庄的诗歌语言也展现出独特之处。

他的作品广泛涉及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个人抱负等诸多方面。

在描绘社会现实时,他的语言犀利而尖锐,毫不留情地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比如在《开壕行》中,他用“前人筑城官已高,后人下车来开壕。

画图先至中书省,诸公聚看称贤劳。

”这样直白的语言,批判了官员的不作为和劳民伤财的行为。

刘克庄诗歌风格的演变受何影响

刘克庄诗歌风格的演变受何影响

刘克庄诗歌风格的演变受何影响刘克庄,这位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诗歌风格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刘克庄诗歌风格的演变呢?时代背景是影响刘克庄诗歌风格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刘克庄生活在南宋时期,这个时代面临着外有强敌入侵、内有政治腐败的困境。

国家的危亡、社会的动荡以及人民的苦难,都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

在早期,他的诗作可能更多地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现实的不满。

例如,他可能会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百姓的流离失所,来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局势愈发艰难,他的诗歌风格或许会变得更加深沉、悲壮,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迷茫和对民族未来的担忧。

个人经历对刘克庄诗歌风格的演变同样起着关键作用。

他一生历经波折,仕途坎坷。

多次的被贬谪和官场失意,使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顺遂之时,他的诗歌可能会展现出一定的乐观和自信;而在遭遇挫折时,作品中则可能透露出无奈、悲愤和对命运的抗争。

他在各地的游历和见闻,也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和情感体验。

比如,他在游历名山大川时,可能会写下描绘自然风光、抒发内心宁静与豁达的诗篇;而在接触到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时,又会创作出反映民生疾苦、呼吁社会变革的作品。

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南宋时期,诗坛流派众多,各种文学思潮相互碰撞。

刘克庄在这样的环境中,必然会受到不同流派和思潮的启发与影响。

他可能会借鉴其他诗人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例如,江西诗派注重用典和炼字,刘克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其精髓,使自己的诗歌更具内涵和深度。

同时,江湖诗派的自由奔放和贴近生活,也可能为他的创作带来新的灵感,促使他的诗歌风格更加灵活多样。

文化传统和前人的诗歌成就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刘克庄。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无数的经典作品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诗之唐宋辨的论文

诗之唐宋辨的论文

诗之唐宋辨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摘要:唐诗主情,宋诗逐理。

文章从这两种不同审美风格的诗歌形式入手,通过对二者的师承对象、学风政风差异的比较,以及词出现之后,诗词承栽功能的异同分析。

来阐明诗分唐宋的成因,以深入研究这两种不同的诗歌范型。

关键词:唐宋诗歌;异同唐宋诗歌,在风格情调上有其整体性差异,这早已是诗学界公认的事实。

自南宋始历代诗论家便十分重视二者的比较,且褒抑不一,其中较中肯的评述莫过于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中“诗分唐宋”之论述:“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夫人各有禀性,各自偏至,发为声诗,高明者近唐,沉潜者近宋。

”简单地说就是唐诗重情,而宋诗逐理。

把握缘何形成这两种审美追求明显不同的诗歌范型。

是深入了解唐宋诗分别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文将从这一话题入手,试作一粗疏探索。

1诗分唐宋情理各妙缪钺先生在《诗词散论·论宋诗》中,对唐宋诗之分有精彩论述:“唐宋诗之异点,……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唐诗在整体情调上气韵酣畅,情昧淳美。

它在继承前代诗歌成果的基础上,一洗建安时代的“萧瑟”与“悲哀”,以鲜明的艺术特色,改变了玄言的寡淡和齐梁诗体的繁缛,在集体面貌上给人以神行语外、语浅情浓、丰神毕现、朝气蓬勃之感。

王维以清新浅近见长,一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让我们领略尽风光旖旎,山林闲适之趣。

刘禹锡达观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

即便是一首用以写仕途艰难的《行路难》,也被李白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悲而不伤的大气。

可以看出。

唐人作诗是将气象和笔力结合,倡言笔力雄健,气象浑厚.诗歌境界的追求偏于壮美。

唐人之所以有这种开阔的胸襟,得益于他们擅长通过大量的意象来构成意境。

略论唐宋诗之不同特征

略论唐宋诗之不同特征

略论唐宋诗之不同特征王金芳(泰山学院图书馆,山东泰安 271021)[摘 要] 历代诗评家谈论唐宋诗之不同的人不少,例如严羽、杨慎、锱绩、谢榛、翁方纲、及到这个领域,但总嫌过于笼统、简略。

近人缪钺在《论宋诗》一文中论述较详,但没有系统地归纳、概括。

我认为唐宋诗之不同特征可概括为三方面:一、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二、唐诗自然,宋诗深折;三、唐诗蕴藉,宋诗直露。

唐宋诗之区别大致如此,至于说孰优孰劣,这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关键词] 唐宋诗;特征;异同[中图分类号] L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1122(2003)04-0056-02 [收稿日期]2003—10—16 [作者简介]王金芳(1956-),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图书馆馆员。

唐诗脍炙人口,宋诗也不乏名篇,各有千秋,历代诗评家对其不同特征已有部分论述,尽管不系统、过于简略,但也有不少真知灼见。

倒如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有词理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

”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唐人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主理,去三百篇却远矣……。

”明代锱绩在《霏雪录》中说:“唐人诗纯,宋人诗驳;唐人诗活,宋人诗滞;唐诗自在,宋诗费力。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盛唐人突然而起,以韵为主,意到辞工,不假雕饰,宋人专重转合,刻意精炼。

”清代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说:“唐诗妙境在虚处,宋诗妙境在实处。

”清代王士祯在《师友诗传续录》中答刘火勤的问话说:“唐诗主情,故多蕴藉;宋诗主气,故多径露。

”上述的议论值得注意,但总嫌过于笼统、简略。

近人缪钺在《论宋诗》一文中论述较详,值得重视。

他说:“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新透辟。

”综合以上各家之说,再研读唐宋诗大量作品,细心体味,可以总结出唐宋诗的不同特征有三:一、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先看以下三首诗: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鸟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优宋劣”论浅谈

“唐优宋劣”论浅谈

“唐优宋劣”论浅谈“唐优宋劣”论浅谈李辉耀“唐诗主情,宋诗主理”之说源于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兴”。

明代杨慎也说:“唐人诗主情”、“宋人诗主理”。

(《升庵诗话》)他们认为唐人重抒情,宋人主说理。

后世众多论诗者便形成一种观念:诗歌要缘情,言情之诗才是好诗,情是诗之本;诗因说理而格调低下,失诗之真;宋诗多说理,所以宋诗劣于唐诗云云。

我不赞同这种扬唐抑宋的观点。

一、这是有些诗评者对诗歌本质认知上产生的偏差所致《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这里说的“志”是指人内心的思想、意愿、感情。

诗是诗人内心志意的抒发与情感的流露,“诗言志”其本义就是诗言情、诗言意,情志并提,两相联系。

诗既可用来写景、咏物、抒情,也可用来叙事、状物、说理。

所以说,“理”与“情”在诗歌的原初意义里,是可共存而非对立的,感物吟志,情物交融,情志并重,不必言此而废彼。

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难道不是既抒情又言志,抒情言志两者相联系?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难道不是既言志又抒情?难道就没有形象?唐诗中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等,你说是言情,还是在言理论事?宋诗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你说是在言理,还是在抒情?我认为都是。

宋代以降,“扬唐抑宋”者认为“唐人以情替汉魏之骨,宋人以意夺唐人之情”,只认同诗歌的本质应该是“情”,偏废了诗本质意义中“理”、“意”、“骨”的成分,将本来“情志合一”的“志”缩小为“诗缘情而绮靡”的诗论主张,且不说这是谬论,至少也是一种偏执。

况且抒“情”言“志”有“大我”、“小我”之分,不能笼统地说“言情之诗才是好诗”,不能说,你写了抒情诗词,就是优等“唐诗”,别人写了“先忧后乐”的言志诗,就是劣等“宋诗”。

试从“吟咏情性”角度看唐诗、宋诗“气象”之异

试从“吟咏情性”角度看唐诗、宋诗“气象”之异

试从“吟咏情性”角度看唐诗、宋诗“气象”之异摘要: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中对唐、宋两朝古诗留下了“气象不同”的评价,但如何不同未能言明。

本文试从“吟咏情性”的角度,分析两朝诗文“气象”之异常。

关键词:吟咏情性;沧浪诗话;气象《沧浪诗话》是严羽的一部诗学批评作品。

在文中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的观点,为后世诸多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其中,严羽虽然比较有针对性地在《诗法》一篇中对北宋朝诗作提出了“发端忌作举止,收拾贵在出场”、“不必太著题,不必多使事”等作诗方法上批评,但在其他方面则并未着过多笔墨,尤其是在“气象”的问题上,留下了进一步阐发的空间。

一、《沧浪诗话》中的“气象”及唐宋诗的代表人物(一)《沧浪诗话》未能言明的“气象”“气象”一直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

自先秦至宋朝,“气”、“象”从两个各自表示不同含义的单字合成为表达自身特殊含义的复合词——“气象”。

在《沧浪诗话》中,严羽将“气象”视为“诗之法”中的一项,作为批评标准的一种,他提出:“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

[1]”据此,他对唐、宋两朝的诗作做出了一番比较:五言绝句:众唐人是一样,少陵是一样,韩退之是一样,王荆公是一样,本朝诸公是一样。

[2]唐人与本朝人诗,未论工拙,直是气象不同。

[3]唐人命题,言语亦自不同。

杂古人之集而观之,不必见诗,望其题引而知其为唐人今人矣。

[4]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

[5]诗有词理意兴。

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6]这些论述从多个方面对唐、宋两朝的诗作进行了对比。

对两朝五言绝句的对比,郭绍虞指出:“沧浪袭用诚斋语义处甚多,此亦一例。

[7]”将严羽的这一评价的来源溯至杨万里。

而其余“唐人命题”、“唐诗胜宋诗”、“词理意兴”的说法,严羽也有相关的论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3 ·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 第1期

严羽、刘克庄对唐宋诗 态 度 的 差 别 显 而 易 见, 而家学 渊 源 和 师 承 关 系 是 造 成 这 种 区 别 的 重 要 原因。
前言严羽论诗以盛唐为 法,这 应 与 他 的“盛 唐 情结”密切相关。严羽身逢国 脉 日 微 的 季 宋 之 时, 一生渴望建 功 立 业、报 国 为 民、名 垂 青 史,却 未 曾 出仕,漂泊江 湖,怀 才 不 遇,贫 困 潦 倒,正 史 无 传。 然考其家世,便知严羽先祖曾 在 盛 唐 盛 极 一 时,特 别是先祖严 武 为 盛 唐 名 将,这 是 严 羽 一 直 引 以 为 傲的荣耀。严羽自述身世时曾提及:
同为闽 地 英 才 的 刘 克 庄 和 严 羽,皆 生 活 在 国 势蹙微、风 雨 飘 摇 的 南 宋 末 年。 他 们 一 为 文 坛 宗 主,一为诗论大家,以渊博 的 学 识、独 到 的 见 解,为 中国诗歌,特 别 是 宋 代 诗 歌 的 理 论 总 结 和 创 作 实 践作出了 杰 出 贡 献。 季 宋 诗 坛,江 西 末 流 以 黄 庭 坚、陈与义等为宗,“资书”为 诗;江 湖 诗 派 以 姚 合、 贾岛为师,“捐 书”为 诗。 两 派 分 别 走 到 各 自 理 论 主张的极 端,前 者 “失 之 腐”,后 者 “失 之 野”,流 弊 毕现,妨碍了宋代诗歌的 健 康 发 展。 刘 克 庄、严 羽 针对诗坛弊端,提出了强烈的 批 判,他 们 的 诗 论 主 张既有相通的一面,也有相对 的 一 面,后 人 也 常 对 举两者诗论。然而,在造成 刘、严 诗 论 差 异 的 原 因 探析方面尚留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着重从家 世和师 承 方 面 分 析 刘、严 对 唐 宋 诗 之 争 的 认 识 差异。
· 64 ·
詹 丽 琴 :严 羽 、刘 克 庄 唐 宋 诗 之 争 认 知 差学,只 能 从 “二 刘 公 ”算 起,二 人驰 名 于 孝 宗 隆 兴 (1163—1164)、乾 道 (1165— 1173)年间,为人“轻爵禄而重 出 处,厚 名 闻 而 薄 利 势。立朝能尽言,治 民 能 尽 力 ”[6]301,“以 言 论 风 节 闻天下”,被 认 为 是 当 时 的 “第 一 流 人 物”。“二 刘 公”的出众表现,源于“其学本于 师 友,成 于 理 义”, 而其师友便是福建莆田的艾轩先生林光朝。刘克 庄也说:“余 二 大 父 实 率 乡 人 以 事 先 生。”[3]84 由 此 可见刘氏家学出于林艾轩。
肩。后人甚至因此批判严羽诗论存在严重缺陷。 严羽没有非难杜甫,当然与杜 甫 为 人、杜 诗 成 就 直 接相关。然而,深究原因,仍 与 其 家 世 渊 源 密 不 可 分,这就是 严 武 与 杜 甫 之 间 的 深 交。 严 武 作 为 一 代名将而 厚 待 杜 甫,两 人 引 为 知 己,多 有 诗 歌 往 来,成就了 文 学 史 上 的 一 段 佳 话。《全 唐 诗 》中 考 严武诗 仅 六 首,其 中 有 几 首 是 赠 给 或 言 及 杜 甫。 杜甫也有多首诗与之唱和往来,并 曾 称 赞 严 诗“诗 清 立 意 新 ”。
唐 世 诸 严 盛 西 蜀,郑 公 勋 业 开 吾 族。 后 来避地 居 南 闽,几 代 诗 名 不 乏 人。 叔 孙 伯 子 俱成集,我兄下笔追 唐 及。 少 年 赐 第 明 光 宫, 才气 如 云 辨 挥 翕 …… 郑 公 勋 业 须 人 传,康 济 他 时 仗 君 手 。[4]106 诗中“郑公”,便是严 武。 他 位 至 公 侯,封 郑 国 公,高官厚禄,雄 踞 蜀 地,名 垂 青 史,新、旧 《唐 书 》 均有 其 传,严 羽 最 引 以 为 荣。 “粹 温 中 有 奇 气” 的 [4]426 严羽,似 有 这 位 先 祖 遗 风。 盛 唐 开 放 恢 弘的大国气 度 能 给 先 祖 提 供 报 效 国 家、一 展 抱 负 的机会,而自 己 身 逢 颓 世,国 家 岌 岌 可 危,百 姓 水 深火热,却英雄无用武之 地。 盛 唐 与 季 宋、先 祖 与 自己,鲜明的 对 比,巨 大 的 反 差。 应 该 说,是 严 羽 对盛唐和先祖的追崇、对现实 的 强 烈 不 满,以 及 自 身坎坷的 遭 遇,共 同 促 成 了 他 的 “盛 唐 情 结 ”。 而 这 一 情 结 ,深 深 地 影 响 了 他 的 论 诗 倾 向 。 严羽又最喜盛唐李、杜。 诗 仙 李 白,是 盛 唐 文 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 凡 的 自 负 和 自 信、狂 傲不羁的独 立 人 格、豪 放 洒 脱 的 气 度 和 自 由 创 作 的浪漫情 怀,最 能 代 表 盛 唐 气 象。 严 羽 性 格 中 有 奇气,豪迈奔 放,不 拘 小 节,颇 具 壮 士 侠 客 之 风 和 纵横家的气质,与李白性 格 相 近。 他 又 喜 仿 李 白, 因此,崇拜李 白,自 不 在 话 下。 同 时,李 白 又 与 蜀 地有着千丝 万 缕 的 联 系,而 蜀 地 又 是 严 羽 先 祖 镇 守的宝地。这 样,李 白 成 为 严 羽 神 往 的 人 物 就 更 加顺理成章。 至于杜甫,被奉为整个 宋 代 诗 人 的 典 范,宋 调 以杜诗 为 圭 臬,特 别 是 江 西 诗 派 更 以 其 为 宗 祖。 严羽既然批判宋诗,抨击江西 诗 派,就 应 该 从 源 头 上,即从杜甫这里开刀。然 而,严 羽 不 仅 没 有 把 矛 头指向杜 甫,反 而 对 其 倍 加 推 崇,推 之 与 李 白 齐
远送从此别,青 山 空 复 情。 几 时 杯 重 把? 昨夜月 同 行。 列 郡 讴 歌 惜,三 朝 出 入 荣。 江 村 独 归 处 ,寂 寞 养 残 生 。 永泰元年(765),严 武 突 患 疾 病,以 四 十 岁 的 壮年,卒于成都。挚友的逝 去 给 予 杜 甫 沉 重 打 击, 他多次作诗,追述好友的品质 才 能,高 度 评 价 其 丰 功伟绩,深表哀悼之情。如《八 哀 诗 · 赠 左 仆 射 郑 国公严公 武》中 的 “诸 葛 蜀 人 爱,文 翁 儒 化 成。 公 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 颜 回 竟 短 折,贾 谊 徒 忠 贞。”把严武比作诸葛亮和汉武 帝 时 期 开 化 蜀 郡 的 文翁,就连蜀 中 的 崇 山 峻 岭 也 因 他 的 来 去 而 载 重 载轻,这是 对 严 武 的 最 高 赞 誉。 而 把 严 武 的 早 逝 比作颜回、贾谊的早卒,给 尘 世 留 下 诸 多 遗 憾。 可 见,杜甫对 严 武 达 到 推 崇 备 至 的 地 步。 在 诗 坛 上 享有最高盛 誉 的 诗 圣 杜 甫,与 自 己 引 以 为 豪 的 先 祖 深 交 至 此 ,严 羽 有 什 么 理 由 反 对 杜 甫 呢 ? 因此,严 羽 论 诗 尊 唐 抑 宋,特 别 推 重 以 李、杜 为代表的盛唐诗人,是与其“盛唐 情 结”密 切 相 关。 而形成这种情结的诸多原因 中,家 世 渊 源,即 先 祖 在 盛 唐 的 辉 煌 历 史 ,是 其 中 的 一 个 主 要 原 因 。 与严氏家族 的 昔 盛 今 衰 形 成 鲜 明 的 对 比,刘 氏家族值得称道的家世不算久远。刘克庄的六世 祖刘范、高祖 刘 愿、曾 祖 刘 炳 均 不 显 于 世,只 是 从 他的祖父刘夙和叔祖刘朔才开始 起 家:“自 大 父 著 作、正字峥嵘 艾 轩 之 门,声 振 乾 淳 间,已 蔚 然 为 文

唐宋诗之争一直是中国诗史上的一段公案, 自宋延续至今,尚无定论。 严 羽 论 诗,旗 帜 鲜 明 地 扬唐抑宋,特 别 推 重 盛 唐 气 象,其 中 又 最 尊 李 白、 杜甫:
诗 之 极 致 有 一,曰 入 神。 诗 而 入 神,至 矣,尽矣,蔑以加矣! 惟 李 杜 得 之。 他 人 得 之 盖 寡 也 。[1]80
林艾轩 是 南 渡 后 在 东 南 倡 导 理 学 的 开 山 人 物,其学虽然源于伊洛,但是思 想 和 作 为 却 与 程 门 弟子及后来 的 朱 熹 有 些 不 同,偏 向 于 传 统 儒 学 思 想。他专心圣贤践履之学,具 有 醇 儒 的 思 想 风 范, 在坚持儒家 义 理 的 基 础 上,体 现 出 博 大 宽 容 和 朴 素务实的思 想 态 势,因 此 在 文 学 创 作 上 表 现 出 通 达的文学 观 念。 二 刘 公 师 承 艾 轩,与 艾 轩 学 术 一 脉相承,然都年寿不高,在刘克 庄 的 父 辈 皆 年 幼 时 便去世了,因此虽有著述,却 不 传 于 后 人。 而 刘 克 庄也是直到十五岁,父亲刘弥 正 知 抚 州 临 川 县 时, 才有机会 跟 随 父 亲 读 书 学 习。 因 此,刘 克 庄 幼 时 极少有机会 受 乃 父 庭 训,所 谓 家 学 在 家 庭 内 部 的 传承上是相对微弱的。唯一的途径是刘克庄的季 父刘弥邵的影响。
严羽、刘克庄唐宋诗之争认知差异的原因
詹丽琴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摘 要】刘克庄、严羽分别作为南 宋 末 年 的 文 坛 宗 主 和 诗 论 大 家 ,对 唐 宋 诗 之 争 的 认 知 存 在 明 显 的 分
歧。与严羽论诗旗帜鲜明地“扬唐抑宋”形成鲜明对比,刘克庄论诗“厚唐亦重宋”,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 与 严
在成都,严武曾带着仆 从 和 酒 肉 来 看 望 杜 甫, 杜甫有 诗 云:“竹 里 行 厨 洗 玉 盘,花 边 立 马 簇 金 鞍。”此外,严 武 还 有 邀 杜 甫 作 幕 僚 时 所 作 的:“莫 倚善题鹦鹉赋,何须不著 鵔 鸃 冠。”然 而,杜 甫 居 成 都期间,严武数度劝其出 仕,他 都 婉 言 谢 绝。 后 因 感其诚意,友情难却,终入严武 幕 府 任 检 校 工 部 员 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宝 应 元 年 四 月,肃 宗 死,代宗即位。 六 月,召 严 武 入 朝,杜 甫 送 别 时 赠 诗 《奉 济 驿 重 送 严 公 四 韵 》:
羽的“盛唐情结”和刘克庄的“隆 宋 气 骨”密 切 相 关,追 根 究 底,便 是 严、刘 二 家 各 自 的 家 学 渊 源、师 承 关 系 的
不同。
【关 键 词 】刘 克 庄 ;严 羽 ;唐 宋 诗 之 争 ;差 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