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案:一年级 第十五课 有礼貌的小客人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第十五课有礼貌的小客人

【主题说明】

根据一年级的学生的年龄特点、行为能力,引导学生去调查、感受、体验真实的生活,。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怎样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客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学习,将教学融合在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形成正确的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做客的基本礼节。

2.情感目标:从内心尊重主人,愿意做有礼貌的小客人。

3.行为目标:懂得做客有礼貌是尊重主人的表现,能密切主客关系,增进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做客的基本礼节。

难点:懂得做客有礼貌是尊重主人的表现,能密切主客关系,增进友谊。

【课前准备】

1、课件。

2、准备一些纸片,每张上写着班里一个同学的名字,团在一起。

【教学设计】

【活动反馈】

1、你到哪个好朋友家里去做客了的?说说他(她)家的情况。

2、你是怎么做小客人的?得到主人的表扬没有?

3、你能不能当好小客人了?

【练习题】

假期到亲戚朋友家去做客。

【教学参考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小猴做客

在一个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森林里,一个星期六的上午,调皮的小猴要准备去鹿大叔家,猴妈妈再三吩咐:“路上小心,注意礼貌!”小猴没当一回事似的说:“小事一桩!”小猴开开心心地走了。

小猴到了鹿大叔家的门口,用手狠狠地敲门,像打鼓似的“砰砰砰……”鹿大叔探出脑袋说:“来了,来了,谁在敲门呢?”小猴迫不及待地说:“是我,是我。”鹿大叔把门打了开来。小猴一边大摇大摆神气活现地走一边说:“喂,小鹿在家吗?”鹿大叔皱着眉头说:“小鹿不在。”小猴自言自语地说:“嘿嘿,我正好可以去他的房间去玩呀!”小猴走进小鹿的房间,翻箱倒柜弄得乱七八糟,还用水彩笔在墙上画了“我老孙来也。”这时候,小鹿回来准备吃午饭,小猴迫不及待地说:“我最喜欢吃桃子了,全给我吃!”小猴一口一个的全吃光了。鹿妈妈和小鹿都看得目瞪口呆。

小鹿手上拿着的是一辆玩具汽车,这是妈妈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他怕让小猴玩坏了就不给他。小猴气冲冲地说:“你不给我玩,我走了,再也不来你们家了!”

小猴真是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

【心理学背景知识】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掌握实际生活知识的基本形式。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过程中,儿童才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

儿童时期模仿心理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特征:

①盲目的模仿到有理由的模仿

五岁以前的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会产生强烈的兴趣,见到别人干什么,就想学什么。例如,看见妈妈烧饭,就模仿妈妈烧饭的动作;看见民警叔叔指挥交通,也学样子指挥交通。然而,他们并不明白这种“劳动”的意义。只有到了幼儿后期,儿童才开始有了判断道德是非的初步能力,`模仿也从盲目的模仿发展到有理由、

有选择的模仿。比如在玩“乘火车”的游戏中,孩子就懂得要遵守纪律排队买票,明白“司机”与“乘客”的关系;在玩“抓特务”的游戏中,他们愿意当“好人”而不大愿意当“坏蛋”。正是在这种模仿成人生活的游戏中,儿童初步了解了劳动的具体内容,理解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养成了服从集体纪律的习惯,培养了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

②从行为的模仿到关系的模仿

从幼儿前期到幼儿后期,儿童的思维从简单的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与此同时,儿童的模仿也从简单地反映生活的现象发展到反映生活的本质。比如,同是“当医生”这个角色游戏,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和大一点的孩子就有所不同。幼儿前期的儿童,这一游戏的主要内容是拿注射器给“病人”打针,用听筒给“病人”听诊,他们主要是模仿医生使用医疗用具的动作;幼儿中期的孩子,这一游戏的内容则是模仿大夫和护士之间、大夫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即过渡到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到了幼儿后期主要是表现为医生对病人的关怀,医生的社会职责。这说明孩子们越来深刻地了解了成人的社会活动的本质。

③从外部的模仿到内部的模仿

从学龄前初期到学龄前后期,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的行为也由他人调节控制向自我调节控制转化,依附性逐渐减弱,独立性慢慢增强。与此相适应,儿童的模仿也从外部行为的模仿逐渐转化为内部的模仿。例如,性别角色的形成就是这样的。四岁左右的儿童还没有性别意识,四岁后开始了性别角色的分化。初始阶段,男孩主要是模仿和认同父亲、哥哥的行为,初步养成了男女孩子不同的行为方式。到了学龄前后期,在社会文化、父母、师长、朋友的不断鼓励、强化和影响下,社会上千百年来形成的男女不同的行为方式逐渐“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于是,男孩逐渐形成了刚强、自主、进取的男性化性格,女孩形成了言辞温和、性格柔顺、举止斯文等女性化的特点。

孩子这种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正因为有了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模仿,维持了整个社会的代际关系,使人类的文明在原有的基础上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心理学家塔尔德称模仿是“世界的重演规律”,又是“人类文

明进步的源泉”。鉴于模仿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成人的示范效应:父母要成为孩子的楷模,师长要成为孩子的表率,全社会都要注重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武珍.儿童模仿的特征与教育.幼儿教育.1986.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