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滕王阁序教(学)案第二课时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教案表格式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教案表格式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滕王阁序》第二段内容。
2.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滕王阁序》第二段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难点: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滕王阁序》第一段的内容及主题。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滕王阁序》的第一段,那么第二段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段。
2.自读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滕王阁序》第二段,感知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
提问: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有哪些词语或句子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
3.课堂讲解讲解《滕王阁序》第二段的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示例讲解: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分析其修辞手法为“对仗”和“夸张”,表现了作者对景色的赞美之情。
4.课堂讨论《滕王阁序》第二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主题的?5.课堂练习用自己的话概括《滕王阁序》第二段的内容。
选取文章中的一句话,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批改和反馈。
四、作业布置1.背诵《滕王阁序》第二段。
五、板书设计《滕王阁序》第二课时1.内容概括描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表达作者对景色的赞美之情2.修辞手法对仗夸张3.主题思想赞美自然之美抒发作者的情感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2.在课堂讲解和讨论过程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3.作业布置是否合理?如何提高学生的完成质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背诵《滕王阁序》第二段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感受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同时,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深入理解《滕王阁序》第二段内容,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背诵重点句子。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
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借视角旳俯仰变化,使上下相映成 趣,突出了危楼高耸旳壮观。
将静态打破,写滕王阁周围 景物,是近景 。
学习第三段,解释下列词语
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
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彭 蠡之滨”“衡阳之浦”旳渔歌和雁声。如 此虚实相间地模山范水,既使读者对景物 有详细旳感受,又引导读者开拓视野,展
开联想,登山临水,视通万里。
句中语气词
V属于,是 lǎo积水 v干,没有
俨骖騑于上路 临帝子之长洲 下临无地 穷岛屿之萦回
通“严”,整齐旳样子 到 面对 极尽
即冈峦之体势
V依附
第二段对滕王阁旳秀丽景色进行正面描写。
不囿于静止旳画面色彩,而着力体现水光山色旳色彩变幻;上 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旳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 物旳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 川泽纡其骇瞩 ❖ 舸舰弥津 ❖ 云销雨霁 ❖ 彩彻区明
意动,对······感到惊骇 满
通“销” 雨过天晴 日光 天空
第三段笔墨由近及远地铺展开去,把远近景物编织在一起,构 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旳全景图。
写山峦、平原旳广阔和川流、湖泽旳迂 回,是中景。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
❖ 1、
,烟光凝而暮山紫。
❖ 2、鹤汀凫渚,
。
人教版必修五:《滕王阁序》(第二课时) 教案
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
本节课题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
三维目标
1.梳理文章思路,概括每段大意。
2.疏通1、2、3段文意,理解和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
3、分析第1、2、3段。
提炼的课题
疏通 分析
教学重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概括每段大意。
2.疏通1、2、3段文意,理解和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学疏通分析第二、三段
①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②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③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3、分析第1、2、3段。
教学手段运用
教学资源选择
PPT、新新学案等
教 学 过 程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
教师如何教
学生如何学
新课
导入
诵读课文
回顾旧知
回顾上节课内容
学生诵读课文
预习自学
目标
解读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理清结构
把握段意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同时交代了自己有幸参加盛宴的情况。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写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学习第一段
疏通分析第一段
高中语文 5《滕王阁序》(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
课后,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
3.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二、举例指导课文背诵并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第二段:分层背诵
1.交代时间
2.描秋景
3.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
4.楼阁四周山水
5.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三、练习
熟读课文,背诵第二、三段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近看之景:
秋水秋色来阁过程阁之所在
远望之景:
山川之美人烟之盛雨后天晴人鸟共乐
(1.第一句:交代时令(三秋时节)。
(2.第二句:写秋水即秋色的特征。
(3.第三句:用四个六字句,写来宾驾御名车骏马,造访滕王阁之情景。
(4.第四句:用四个四字句,写滕王阁的自然环境和气势。
(5.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句,描写滕王阁所处山水形胜之地。
2.第三段意思:近距离地开始了穷微尽妙、绘声绘色的描写,进一步写滕王阁环境之美,将滕王阁及周围景色推上美的极致。
(6.第五句:四六句对四六,叙写生活之乐,候鸟之乐,将各具情趣的社会与自然融为一体。
【问题】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晚秋暮色图”的意境描述出来。
明确:①色彩变化之美;②远近错落之美;
③上下浑成之美;④虚实相映之美。
2.鉴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文中典故的运用;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滕王阁序》,使学生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领会《滕王阁序》的意境和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
2. 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3. 领会《滕王阁序》的意境和主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理解。
2. 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滕王阁序》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进行讲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滕王阁序》,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情感。
3. 讲解分析: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和分析。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体会《滕王阁序》的艺术魅力。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滕王阁序》的字词理解、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享的质量。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滕王阁序》原文及其注释。
2. 王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相关古典文学的阅读材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王勃及《滕王阁序》的背景,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2. 第二课时:讲解重点字词、句子和修辞手法。
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第四课时: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1. 学生对《滕王阁序》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2.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3.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的提升。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第二课时教案 新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滕王阁序教案第二课时一、点名背诵二、骈体文有关知识骈体文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是全盛时代,这时骈体文成为文章的正宗,中唐古文运动兴起才逐渐走向衰落。
我们要培养阅读古文的才能,就不能不理解这种特殊文体。
〔一〕语句方面的骈偶与“四六〞A.骈偶:即对仗。
骈偶的根本要求是句法构造的互相对称,主谓构造对主谓构造,动宾构造对动宾构造,偏正构造对偏正构造,复句对复句。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例句:例〔依次〕:a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b披绣闼,俯雕甍。
c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d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配对,即上下句相对。
也有句中自对,然后两句相对,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显得更加工整。
试从文中找出例句:例:a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b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一一共长天一色。
B.“四六〞:即骈体文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
“四六〞的根本构造有五种:①四四;②六六;③四四四四;④四六四六;⑤六四六四。
这就决定了对仗的句式特点相应为四字句对四字句,六字句对六字句……请同学们找出例句。
例:四四四四家君作宰,路知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三、、学习第二三段1、口译本段内容补充注释:1.青雀黄龙之轴青雀黄龙:名词作动词,雕有青雀黄龙头形2.彩彻区明彻:普照3.雁阵惊寒惊:被……惊扰4.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序:时间是是。
属:是。
5.潦水尽而寒潭清而:因此。
尽:干涸。
寒:寒冷。
清:澄清6.烟光凝而暮山紫烟光:山岚。
凝:凝聚。
暮:黄昏。
紫:呈现紫色。
7.即冈峦之体势即:依附。
体势:态势,形势。
2、分析鉴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两个短句,点明了时令,字面与音韵属对工整,风格高亢嘹亮,领起下面对秋景的描绘。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个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论,“而〞字前为因,后为果。
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来写秋天,写水写山,动静结合,如诗如画。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共3篇《滕王阁序》(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1《滕王阁序》(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掌握唐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以及《滕王阁序》的作品背景。
2.能够细致地分析文本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3.能够将文本的句子结构和音韵美学进行深度解析,并通过讲解句子、运用技巧来再现细致的艺术审美境界。
4.能够理解和领会王勃的“治智”思想。
5.能够发现并评价文本意义,真实体现王勃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教学重点】1. 文学时代背景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2. 《滕王阁序》中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
3. 句子结构和音韵美学。
4. 王勃的“治智”思想。
5. 文本意义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1. 细致地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2. 理解句子结构和音韵美学。
3. 理解王勃的“治智”思想的内涵。
4. 深化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欢迎学生。
2.介绍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及目的。
3.给学生一分钟时间阅读《滕王阁序》中某一句或一段的文字,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快速概括其主旨。
第二步:文学时代背景及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列举唐代文学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具体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2.阐述这些文学成就的文化背景,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私法习俗、学术思想等。
3.分析这些背景对文学发展的成就,以及它们的特点。
第三步:《滕王阁序》中的修辞手法及其特点1.分析《滕王阁序》中的修辞手法,包括喻、联、并纠、比、夸、讽、贬、谀等。
2.展示文本中这些修辞在意义和艺术审美上发挥的作用,推测作者运用其中的某些修辞手法。
3.强调这些修辞手法与社会背景和文化风俗的紧密联系。
第四步:句子结构和音韵美学1.分析文本中的句子类型和结构形式,让学生理解句子结构的使用,特别是句子的排比和错位。
2.讲解文本中的韵律,主要包括平仄、押韵、对仗、声律的遣词等方面。
3.让学生尝试模仿韵律的使用,运用技巧再现文本的艺术审美境界。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 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滕王阁序教学设计示例(二)-教学教案-高一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
2.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用典的内涵。
2.熟读本文直至背诵,感受文章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读着这气势磅礴的诗句,我们便会想到王勃为这首诗所作的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1.写作背景《唐摭言•卷五》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
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
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勃不辞让。
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
’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报云‘落霞与孤鹜齐飞,长天共秋水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关于作者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人,祖父是隋朝学者王通。
王勃六岁即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
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修撰,后因一篇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后又因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
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经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在滕王阁上设宴。
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滕王阁序》。
随后前往交趾途中溺水惊悸而死。
本文遂成为他的“绝唱”三、研习课文1.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疏通文句,做到读音准确,断句恰当。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其中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精选4篇)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精选4篇)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
只有优秀的教案课件,这样可以避免很多因为准备不足导致的教学事故。
从哪些角度去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精选4篇)【篇一】高二语文新课标学案备课人:孟华使用时间:【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
【教学难点】骈体文的特点【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方法】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介绍作家作品,文体知识;初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新唐书·王勃传》中说:“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石卧。
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时人谓勃为腹稿。
”王勃才气从中可见一斑。
正因为如此才华,路过洪州,参加滕王阁重阳宴会时,才能顷刻而就,文不加点,写下在唐代已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二.解题及作者:《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
“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王勃(649~676年),文学家。
少有才名,以五言律诗和绝句成就较大。
他和、、并称“初唐四杰”。
王勃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齐梁香艳诗的框框,为初唐诗风的转变和近体格律诗的成熟做了贡献。
三.背景: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亲任六合县县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
文中“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可佐证。
还有一种说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所作,序文中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看来,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岁左右之作。
优秀教案(滕王阁序第2课时).doc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在预习好课文第2〜5 口然段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牛由字面意思到深层意思的鉴赏和理解。
导入新课1•检查背涌情况:抽背、齐背结合。
2.复述第1、2白然段各自的主要内容。
推进新课课文难句梳理1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讲解:“维”句中语气词,“序”的意思是“时序(春夏秋冬)”,即“季节”。
“九月”为农历九月,一•说当为“九日”。
“三秋”即秋天的第三个月,意为深秋。
2.潦(ldo)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讲解:两个“而”都是并列关系的连词,不译。
“紫”为名词活川为动词,意思是“呈现出紫色”。
紫色在中国古代和西方的近代都是高贵的色彩。
艾青在他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就赋予了他的保姆以紫色的灵魂。
3•俨膠(can)非麟(fei)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讲解:“俨”整齐的样子。
“膠麟”驾着车两边的马,左边称膠,右边称翳。
“于上路” 和“于崇阿”都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了。
其中“上”的意思是“高高的”,“阿”的意思是“山岭”。
“帝子” “天人”都是指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元婴。
“长洲”指的是滕王阁前的沙洲。
“旧馆”指滕王阁。
4.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冋;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讲解:“上”"下”都是名词作状语,意为“向上”"向下”。
“流”形容彩画鲜艳欲滴。
“丹”丹漆,这电泛指彩绘。
“临”从高处往下探望。
“无地”无底的深渊。
“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5.披绣|対(ta),俯雕瓷(meng)o讲解:“披”开。
“绣”雕刻的耕美细致。
“I阂”的意思是小门,王安石的诗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阔送青来”非常经典。
“養”的意思是“屋脊”。
6.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纟于其骇瞩。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船。
讲解:两个“其”字都是句子中间的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思。
“闾阎”指里门,代指房屋。
在“钟鸣鼎食”这个成语屮,“钟”和“鼎”两个字都是名词作状语的用法,意思是“用钟”“用鼎”。
人教版滕王阁序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滕王阁序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疏通文义
2、讲解实词、虚词用法(故、尽、属、即、且、矣)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
教学难点:
讲解实词、虚词用法(故、尽、属、即、且、矣)
教学方法:
讲析、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学深诵读第一段,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习新课,学习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请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理解课文。
教师答疑
学生通过自读解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这些文言语法问题。
首先,要求学生边读边依靠积累、依靠语感用特定的标记画出不同词法现象,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换重点,同时共同释疑,提出难点,教师适当启发点
拨。
例如:“雄州雾列,俊采星驰”的“雾”“星”学生凭语感画出名词作状语的标记。
“襟三江而带五湖”中的“襟”“带”两个名词的意动用法,可从“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的“宾客”点拨而来,同时巩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三、讲解几个实、虚词的用法(见课后练习)
故
尽
属
即
四、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教后记:学生能够初步读懂课文。
滕王阁序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滕王阁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也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
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诗句中展示的画面。
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教师总结: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2、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
(袁宏《东征赋》)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吴均《与朱元思书》)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
(萧绎《荡妇秋思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庾信《马射赋》)旌旗共云汉齐高,锋锷同霜天比净。
(释僧懿《平心露布》)教师明确:王勃把这种景象用对偶句的下句来表现,描绘出一个旷远的背景,在这水天一色的一片青碧之中,点缀以红霞、野鸭,构成色彩明丽的画面。
3、前人又曾指出,王勃的句法出自“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庾信《马射赋》),试比较一下两句的高低。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庾信《马射赋》)显得雕琢造作,意境也不如王勃的优美动人。
庾信的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
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的色彩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并举,构成的画面更为明丽鲜活,超出前人甚远。
二、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在鉴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句子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提出:为什么落霞是与孤鹜而不是群鹜齐飞呢?我们在许多图片资料中看到的都是许多只鸭子一起在晚霞中高低错落地飞着。
这种描写是不是和实际景象不符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
实际上我们再看接下来的一句:“渔舟唱晚,响穷澎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其中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伤感。
为什么色彩明丽的景色背后有着灰暗的底色?有人说对失意人生的悲叹是这篇文章的本质。
滕王阁序教案公开课
滕王阁序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滕王阁序》全文;(2)了解王勃的生平和文学成就;(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滕王阁序》;(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勃的才情与抱负,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2)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滕王阁序》;(2)理解文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解释;(2)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3)作者的情感抒发和审美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王勃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概述《滕王阁序》的背景和意义;(3)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3)引导学生关注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2)分析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3)解读作者的情感抒发和审美观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2)仿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3)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滕王阁序》;2. 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古文朗读、图片等,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2.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奥秘;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剖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子;4. 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
《滕王阁序》教案2010 年5月19 日课题课型主备人授课人课时序号总序号滕王阁序新授课张翠萍邱杨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点。
2.学习本文将典故与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尽”“属”“即”“且”“矣”的用法。
5.背诵课文。
本节任务:复习1~3段中的典故,分析4~6段。
教学重点理解典故;理解内容和观点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并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
教学方法与媒体朗读背诵与赏析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过程(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思为主攻的原则)环节教学内容所用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一.复习典故(略)。
二.分析第四五段:(一)补充注释:1.四美具具:具有,都有。
2.而难并并:会聚一起。
3.穷睇眄于中天穷:望尽。
中:最高处。
4.极娱游于暇日极:尽情。
娱游:欢乐。
5.兴尽悲来兴:兴致。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悲:悲怜。
失路:迷路,不得志。
7.屈贾宜于长沙屈:被……贬谪。
8.所赖君子见机赖:依赖。
9.老当益壮:老了应当更加有壮志。
10.穷且益坚:且:反而。
11.不坠青云之志坠:抛弃。
(二)典故理解:(此两段十五个典故,参看注释理解其作用及表现意义)(三)分析第四段内容:1.第一句:过渡,由登览之乐到宴会之乐。
2.第二句:写管弦之盛,歌声之美。
3.第三句:四六句对四六句,铺叙欢饮娱乐的场景,用典故暗示宴会的豪华,人物的高雅。
4.第四句:两个三字句,由喜悦渐生悲慨。
5.第五句:把视野扩展到宴会外——为下面抒情张本。
6.第六句:揭示哲理,一是慨叹宇宙之大,二是感叹人生无常。
7.第七句:是虚写,8.第八句:由宇宙的广漠衬托人生之渺小,从而引发感慨。
9.一问一答,流露出怀才不遇的心绪,充满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落实学过程了自我悲伤的情调。
10.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坦言心怀,写自己报国无路,济世无门,言辞哀婉。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教学目标:
一、鉴赏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二、引发学生对全文美感的鉴赏。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1、2自然段,梳理前两段思路,并背诵。
教学难点:
引发学生对全文美感的鉴赏。
教学设想:
通过对一、二自然段的学习,引发对全文美感的鉴赏,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并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点拨、启发、引导。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课前阅读检查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一段
2、根据上节课对课文思路的梳理回顾这一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3、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也就是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4、那么,从“物华天宝”以下到“宾主尽东南之美”在写什么?
明确:意思是说:如此壮美好的地方,出现了无数俊美的人物。
5、作者是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的?
明确:“人杰”
官员都督阎公之雅望。
滕王阁序第二课时 -公开课
王 勃
第二课时
检查预习
1、序属三秋
2、川泽纡其骇瞩 3、青雀黄龙
是
使动,使· · · 感到惊骇 名作动,雕刻有青雀黄龙 彻:普照
4、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通“消”,消散; 5、响穷彭蠡之滨
尽,全,遍;和“响”连用可译作响彻
6、翻译句子: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积水消尽,潭水清冽,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 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与野鸭一起飞翔,江水和天空连成一片
合作探究
1、二三段分别写了哪些景? 2、二三段写景有什么特点? (可从景物描写的色彩、视角、顺 序、方位等方面进行分析)
第 二 段
聚会时间 九月三秋 水尽潭清 秋水秋色 光凝山紫
色彩、下 上、近远
俨骖 騑 ,访风景 来阁过程 临长洲,得旧馆 层峦 上出 飞阁 下临 上下、近 阁所在之景 汀渚穷萦回 景、色彩 殿宫即体势
雁阵寒
飞阁流丹
课堂练笔
结合诗句意境,抓住意象,充分发挥想象,将“落 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成一幅秋景图。 要求:1.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2. 结构相对完整,语言连贯、得体 例:攀扶阁栏,极目远望,赣江秋水似乎与天相连。江水 澄澈,却泛天蓝,真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水。绚丽的 晚霞,映红了整个天际,也倒映在碧波之上,如同绽放在 天上的桃花儿,又像是一位娇嫩的新娘。“半江瑟瑟半江 红”,我想也就是这样吧。江渚之上,野鸭栖息,是沉醉 着这秋江晚景,还是在顾影伤怀?一阵秋风飘过,吹动着 芦苇,也惊起了野鸭。飞翔在空中的野鸭,伴随着洒落在 江面上的晚霞,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跟着一起向着远方飞去。 落霞,孤鹜,碧水,蓝天,好一幅人间水彩画。( 对比、比喻)
《滕王阁序》公开课教案
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滕王阁(江西南昌)岳阳楼(湖南岳阳)
黄鹤楼(湖北武汉)鹳雀楼(山西永济)
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谁能例举一二?
二、与四大名楼有关的名人题诗: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唐·崔颢《黄鹤楼》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云销雨霁通“消”,消散。
所赖君子见机通“几”,预兆。
十一、古今异义:
1、北海虽赊古义:远;今义:赊欠。
2、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
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今义:看机会,看形势。
3、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今义:狂妄而放肆
4、家君作宰古义:县令;今义:宰相。
5、俨骖騑于上路
古义:高高的道路;今义:动身,上轨道。
4.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三、作者简介: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六岁便善写文章。人称神童。据说约十五岁时被荐于朝任职。后因写文章得罪权贵而被革职。约二十六岁时前往交趾探望家父,路过南昌,赴都督阎某在滕王阁的宴会,赋诗并作序。两个月后在赴探亲途中渡海溺水,惊悸而死。《滕王阁序》遂成为他的“绝唱”。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论者所欣赏。
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丘墟:变为荒丘废墟,名词用作动词
十三、文言句式:
1、访风景于崇阿:介词结构后置句
2、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
均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即“响穷(于)彭蠡之滨/声断(于)衡阳之浦”
3、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白云被歌声阻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日登滕王阁饯别序》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容:学习课文第二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如何鉴赏写景文段,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体味语言的魅力,学习对偶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诵读、感受、理解、讨论、鉴赏。
情感与价值:感受古人那种登临亭台楼阁而生发悲我的情怀。
重点难点:学习如何鉴赏写景文段,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体味语言的魅力。
教学辅助: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朗读感知
1、学生谈感受。
2、提问:文段紧扣文题的哪些字词?
三讨论探究
一这幅图由哪些景物构成?
二这些景物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赏析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
好图。
2、该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
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
“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一对联练习
对联的要求: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1、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的内容(已被打乱):红雨树边,小苑
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
有尧天舜日。
下联: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
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二、围绕“春天”写100字左右的一段话。
要求:用上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中的至少两种,写出春天的特点。
(1)绘美景,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
学生画出第二段中的意象(PPT):潦水、寒潭、烟光、暮山、层台、飞阁、鹤汀、凫渚、桂殿、兰宫、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舸舰、云、雨、彩、区、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雁阵。
引导学生注意:画线词是对非画线词的修饰。
(2)若将写景比为绘画,上述意象好比画作的素材。
但我们知道,一幅画作光有素材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各素材特点给他们上色。
那么作者用哪些词给它上色呢?作者用哪些词写出了这些意象的特点呢?
学生读第二段后圈画出表现意象特点的词,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含义,体会九月滕王阁色彩的绚烂和作者华丽风格在此的具体表现(PPT):
这是学习重点之一,要引导学生就自己喜欢的句子来鉴赏,品味作者绘景的美妙。
(3)这美景是怎么得到的?为什么要交代这个?
明确:“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
交代此容主要是强调眼前胜景是上下求索而得,不容易。
(4)听课文第二段录音,在脑中将文字想象还原成画面。
(5)你可以给此画面拟个标题吗?若将此画面拍成DV,该怎么拍?你可以将它改写成DV脚本吗?
明确(PPT):
标题:《滕王阁秋景图》
远镜头: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中镜头: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仰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
俯瞰:下临无地。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
特写:披绣闼,俯雕甍
远镜头: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中镜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远镜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仰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远镜头:渔舟唱晚,响穷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之浦(声音)
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写景的层次性和移步换景的写作技巧。
(6)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描绘壮丽的滕王阁秋景,想表达什么情呢?请结合具体文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明确:从“层峦耸翠”到“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者的情感总体是愉悦的,因为这里的景致的确令人心旷神怡。
但从上述景致的色调“清、紫、寒、翠”等看,总体色调偏冷,再加之“渔舟唱晚”和“雁阵惊寒”,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喜悦的情感只是外在的,其心还有隐隐的悲愁。
简单地说,表面的快乐难以掩饰心的悲愁。
这段写景容抒发的情感比较复杂,老师宜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具体的语句去品味。
(7)美读之,尽量表现作者的情感。
3.赏心:遥襟俯畅,逸兴遄飞。
4.乐事:胜饯。
五、背诵“美景”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
青天碧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滕王阁序》写景“四美”
《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1.色彩变化之美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尤其“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一句,不囿于静止画面色彩,着力表现水光山色之变化,上句朴素淡雅,下句设色凝重,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之句。
2.远近变化之美
作者采用恰当的方法,犹如电影的拍摄技术,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鹤汀凫渚”四句写阁四周景物,是近景;“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是中景;“虹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的远景。
这种写法,是《滕王阁序》写景的最突出特点,体现了作者立体化的审美观,把读者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胜境,读者和景物融为一体,人在景中,景中有人。
3.上下浑成之美
“层峦耸翠”四句,借视角变化,使上下相映成趣,天上地下,城里城外,相与为一,不可分离,体现了作者整齐划一的审美观。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4.虚实相衬之美
“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
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总之,《滕王阁序》一文的写景颇具匠心,字字珠玑,句句生辉,章章,一气呵成,使人读完后犹如身临江南水乡,难怪愈情不自禁地称赞说:“江南多临观之类,而滕王阁独为第一。
”
对联的基本规则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位置上。
四要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13、下联调整为:这种题型既测试了对联的相关知识,也测试了语言表达连贯、正确使用修辞方法等考点。
考生首先要对这五个句子的外部顺序进行调整,即调整为: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红雨树边,此间有尧天舜日。
其次,上联“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为顶针修辞格,故下联也应作如下调整: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尧天舜日。
最后,根据对联的特点,进一步调整为:
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