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鲍鹏山:苏轼,飘渺孤鸿

合集下载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十二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十二校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

2023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学科月考试卷一、班级开展了现代诗歌主题拓展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完成任务。

(24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分)(1)忧qī()(2)mào()然【答案】(1)戚(2)贸【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忧戚.(qī):忧愁悲伤的心情。

贸.然(mào):不经过慎重考虑就草率行事。

2.穆旦的《我看》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丰盈了诗意,张枣的《镜中》也借“”、“”等意象让人感觉回味无穷,意蕴绵长。

(2分)【答案】梅花南山(镜子)【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理解和提炼概括。

根据《镜中》“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可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梅花”与“南山”这两个充满古典韵味的意象,以及“镜子”这一现代生活中的常见物品,构建了一个跨越时空、连接内心与外界的意境。

其中,“梅花”通常象征着高洁、坚韧与美丽,而“南山”则往往代表着永恒和遥远,二者结合,不仅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画面,更隐喻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情感与对过往的深切反思。

“镜子”作为连接现实与回忆的媒介,映照出人物的外在形象与内在世界,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深度和情感厚度。

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张枣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既传统又现代、既具象又抽象的艺术氛围,使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语言本身的美感和思考。

3.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古诗文名句。

(10分)自然之景,承载多少诗情。

仰天望月,情自不同,“(1) ,人迹板桥霜”是温庭筠眼前的早行之景,愁苦不言自明;“(2) ,月是故乡明”映照着杜甫心中沉甸甸的思念之情;“但愿人长久,(3) ”则是苏轼最虔诚的祈愿。

雾散云聚,晦明变化,“若夫日出而林霏开,(4) ”见证欧阳修的山水之乐;大雪覆盖,云遮雾锁,“(5) ? ”道尽韩愈英雄失路之悲。

衰草连天,斯人已去,徒留刘长卿的嗟叹,“(6) , ”;枯木逢春,万象更新,是刘禹锡的乐观进取之歌:“(7) , ”。

【答案】(1)鸡声茅店月 (2)露从今夜白 (3)千里共婵娟 (4)云归而岩穴暝 (5)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6)秋草独寻人去后 寒林空见日斜时(7)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名句默写。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培优课件_17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培优课件_17
著名学者林语堂把苏轼列 为第一有魅力的人物。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以及预习,对词的 内容有没有初步的理解呢?依据什么方法?请 几位同学说说看。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从意象角度解读苏轼的孤鸿情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词的节奏,包含深情地朗读这 首词。
2、学习词的鉴赏方法。 3、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词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学习本首词所用的艺术技巧。 4、学习作者旷达的胸怀和高洁的志趣。
黄山谷:“本词语意 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 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苏轼于“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初寓定 惠院。到黄州之初,亦因罪废之余,灰心杜 口,谢绝交往。由于牵连甚广,这时,“平 生亲友,无一字见及”,彼此音问,一时尽 绝,苏轼不能不深怀幽居离索的内心隐衷。
二、“意象”中的“景象”
景象即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 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 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鉴赏诗词,要以所 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分析景物的特点,把 握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气氛、情调(孤寂冷 清、明净绚丽、幽静沉寂、恬静优美、雄浑壮 阔、萧瑟凄凉等),从而挖掘作者借以抒发的感 情、表达的寓意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为,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 事物。所以,把握意象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 、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古典诗歌 中的意象大体有以下三类:人象、景象和物象。

鲍鹏山《三千年理智与情感》摘抄

鲍鹏山《三千年理智与情感》摘抄

鲍鹏山《三千年理智与情感》摘抄一个民族的情怀;历史何以成为散文;道德文章;人在江湖;面向风雨的歌者;言语侍从与御用文人;冷幽默;听那历史的歌声;死亡与爱情;大地的歌声;建安烈士;生存还是死亡;良心何在;南山种豆;没安好心;迷者之歌;南方和北方的女人;感伤的青春;张若虚的夜晚;谁在台上泣千古;鹿门幽人;艺术囚徒;秦时明月汉时关;兴高而采烈;一个人如何成为诗圣;长安花;永州之野产异文;百年老鸮成本魅;无限夕阳;有人楼上愁;花开花落;天地词心;大众歌手;英雄泪;醉翁与他的亭;缥缈孤鸿;菊花与刀;歌唱;浪子伟人;不紧要之人;民间的三国;快意恩仇;西游去;欲与死;拍案叹世;人为什么堕落;繁华憔悴;天下一聊斋;心灵死亡;中国悲剧。

○文学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并将被证明是最后一个。

○去无限接近古人的真实情怀,去感受古代文学的大美大善、大哀大痛、大喜大悲。

○个人从来没有以这样嶙峋的面目面对世界,世界也从来没有向我们展露出它如此峥嵘的色相。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孤独的人格,空前而绝后。

庄子有屈原的“大”,却似乎缺少他的决绝,缺少他的自绝于世界的惨烈。

○人才的地位取决于社会需求。

○对官场的逃避实际上是对体制的逃避。

体制是以权力来维持的,而权力天然反民众、反人性的属性。

○大勇之人,往往就是胸中有爱之人。

平淡的日子,爱父母、爱亲人、爱邻人,做平淡的人。

关键时刻突然站出来,成为英雄。

○时代玉成了他,他也报答了时代。

○谢灵运:“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大凡天才,内心中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凉。

这悲凉大约来自天才智力上的穿透力:穿透了一切繁华表象,看到了生命那悲哀的核。

○苏东坡:“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西游记》在语言上可能比不上《水浒传》,但在见识上、在观念上,却似乎又在《水浒传》之上。

○《聊斋志异》的“异”,原来就是指我们无聊生活中的变异,是我们平淡生活中的奇异,是我们平庸族类中的卓异,是我们生命中的奇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游沙湖》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游沙湖》课件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 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解读文本
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 数字,辄深了人意。
解读文本
A.“别人在纸上给安常写字,写不上几个字,安常就 能懂得别人的意思。”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乐府·相和歌辞·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回 来了,情绪低沉低落 。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
《乐府·相和歌辞·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认为过去的就过去了,就永远不可能再回 来了,情绪低沉低落 。 而苏轼认为过去的还有可能回来,老年人还可以回到 少年时代(老夫聊发少年狂)。基调积极乐观,蕴蓄着一 种催人向上的人生哲理。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

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堂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延 风雨也无晴。
——黄玉峰《天地一文人》
回顾诗文
《念 《赤 《定 《记
奴 娇 · 赤
壁风 赋波 》》
承 天 寺
壁 怀 古 》
夜 游 》
解读文本
游沙湖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 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 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 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问渠—屈原:面对风雨的歌者

问渠—屈原:面对风雨的歌者

我们将不定期陆续公益推送问渠系列阅读材料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鲍鹏山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或者如胡适所说,是一个大“箭垛”,让我们人人都可以向他那里射上心中所想;或者,如我曾经比喻的,是一个大大的“滚雪球”,当他向时光的坡道上滚过一代又一代时,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可以在上面附着上自己的东西:既是对屈原的新发现,也是价值的增值。

是的,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滋养着我们的精神家园。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若从其具体主张上讲,实际上并不见得有多高明,这话定会让很多人恼火,但我恳求他们让我诚实地说出我的看法。

《离骚》的诉说有三个对象:对君,对自己,对小人。

简单地说,对君是忠,标志着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履”的自由的否定,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

这与荀子是一致的,荀子比较起孔、孟,特别强调这个“忠”。

忠而见疑,便是怨。

这怨之来处就是“忠”。

由忠而见疑产生的“怨”,是很近于“妾妇之道”的,是颇为自卑而没出息的。

更糟糕的是,《离骚》还把自己的受委屈、被疏远、被流放归罪于“小人”对自己光彩的遮蔽,对自己清白的污染。

这“小人”很像是第三者,插足在自己与君王之间,导致自己的被弃。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失意官僚普遍存在的弃妇心态,就是从屈原开始的。

对外在权威的皈依和依恃,导致先秦士人自由精神的没落。

屈原的选择标志着路只剩下一条:在绝对君权下放弃自己的主体选择,除了获得一个特定的君主的认可之外,不能有更多的自由空间。

这几乎是一条绝路。

贾谊、晁错式的悲剧早已在屈原那里发生,难怪贾谊独独心有戚戚于屈原。

好在《离骚》中还有对自我的充分肯定与赞扬,在很大程度上洗刷了“忠君”带来的污垢,而保持住了自己的皓皓之白。

这可能是因为先秦士人主体精神的强大基础尚未坍塌,屈原尚有精神的支撑。

从苏轼黄州之贬探其文学创作的三重境界

从苏轼黄州之贬探其文学创作的三重境界

第41卷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41第1期JournalofHube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1,2021从苏轼黄州之贬探其文学创作的三重境界王紫骆(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摘 要〕 苏轼黄州之贬,历经重重困境之后,其创作心境日趋成熟,其转变也会及时地反映到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通过苏轼黄州时期的心境变化与王国维“三重境界说”比较分析,可见二者有诸多相合之处。

第一境是苏轼苦闷隐忍逆流而上的人生展望,第二境是其豁达淡然以苦为乐的恣意纵情,第三境是其旷达超然了悟禅理的通透顿悟。

黄州之贬从不安彷徨到洒脱超然是苏轼的成长亦是其文学创作的升华。

〔关键词〕 苏轼;黄州之贬;心境;三重境界〔中图分类号〕I2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 3130(2021)01 0044 06doi:10.3969/j.issn.2096-3130.2021.01.008 宋元丰二年(1079)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百余日后获释,死里逃生被贬至黄州。

“十二月二十三日,神宗传旨:‘苏轼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1]1苏轼自京都赴黄州之时曾写诗表明心迹:“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1]1此时的他如惊弓之鸟,谨小慎微,“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答李端叔书》)[1]357贬谪黄州虽是苏轼政治低谷时期,但成为其文学创作的高产期,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黄州的山水成就了苏轼,苏轼心灵境界的不断成长亦成就了黄州“东坡”。

《人间词话》系王国维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中国旧文学进行审视和思考的结果,在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人间词话》“三种境界说”最为人们熟知。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训练反馈: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训练反馈:第5课 苏轼词两首 Word版含解析

第5课苏轼词两首训练反馈(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基础知识(18分)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垒樯.橹(qiánɡ)酹.江月(lèi) 惊涛拍岸B.料峭萧瑟.(sè)应.笑我(yìnɡ) 雄姿英发C.何仿纶.巾(ɡuān)浪淘.尽(táo) 一蓑烟雨D.芒鞋吟.啸(yín)千堆.雪(zhuī) 山头邪照2.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垒..西边,人道是……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B.一尊还酹.江月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C.已而..遂晴,故作此已而:已经D.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吟咏长啸3.下列对《定风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词末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片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词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

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以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词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全词构思巧妙,平中见奇,从遇雨之吟啸徐行升华为超然世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了作者开朗的性格。

4.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千古风流..人物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去国.怀乡,忧谗畏讥C.赢.得仓皇北顾赢.得青楼薄倖名D.早生华.发春华.秋实5.默写(6分)(1)____________,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这样描绘周瑜的:小乔初嫁了,________________。

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归去,________________。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17天古代诗歌阅读(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2017高中语文每日一题之快乐暑假第17天古代诗歌阅读(3)(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17天古代诗歌阅读(3)参照第15天典例部分。

一、阅读毛泽东的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浪淘沙•北戴河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乙】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下面各项准确概括了两词景物特色的一项是()A.乙词描写妖娆的雪景,甲词描写滂沱的雨景。

B.乙词描写寒冷的冬景,甲词描写浩淼的水景。

C.乙词描写壮丽的雪景,甲词描写壮阔的海景。

D.乙词描写冬日的静景,甲词描写夏日的动景。

2.甲乙两首词出于同一诗人笔下,虽然题材不同,但写法相近。

从表现的内容看,两词上阕都是,下阕都是,重在;从表达方式看,两词都运用了。

3.两首词都有警策之语,使全词的“题外之远致”洋溢纸上。

【甲】词的警策之语是;【乙】词的警策之语是。

4.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甲词的主题。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秦娥李白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苍山如海,残阳如()。

5.从下面列举的词语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忆秦娥·娄山关》中的括号处。

月泣却越血霞咽冷画6.这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并不相同,请以“月”为例加以概括说明。

7.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

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之处。

一、1.C2.写景评古论今论今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解析】两词上阕都是写景,很容易看出来。

2020(浙江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阅读突破《群诗通练2篇》含解析

2020(浙江版)高考语文二轮专题-阅读突破《群诗通练2篇》含解析

群诗通练一隐逸情怀主题解说从孔子“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道隐”,到庄子追求超然之精神存在的“心隐”,中国历代浪漫的诗人们在这种出仕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崇拜隐士、崇拜自然、追求与自然山水合一的思想境界,隐逸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特的精神追求。

而归隐者对噪乱尘世的回避,对人间种种羁绊的逃脱,加上独自归隐的孤独,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特点。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渭川田家王维斜阳①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①斜阳:一作“斜光”。

②《诗经》“式微,式微,胡不归?”意即:天黑啦,天黑啦,为什么还不回家呀?1.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诗的核心(诗眼)是一个“________”字。

诗人以________手法,描绘了一幅恬然自乐的____________图。

2.试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说说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阙题[注]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

3.古人写诗讲究“炼字”,颈联中的“句中眼”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_。

4.尾联中的“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这里却用来形容日光,请探析其中的反常之妙。

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沧浪亭①[宋]苏舜钦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

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

方念陶朱张翰②,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

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

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③。

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注①沧浪亭:苏舜钦得罪免官,隐于苏州,建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②陶朱张翰:陶朱,史载越国大夫范蠡辅勾践灭吴后,弃官泛舟五湖,后居于陶,经商致富,天下称陶朱公。

2017-2018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含答案

2017-2018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新天下耳目”的东坡词含答案

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苏轼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内容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被贬海南时所作,是一首咏春词。

作者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词的上片写海南春早。

春风阵阵,桃花灼灼一派备耕景象。

对此,作者心中充满喜悦之情。

下片写迎春仪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预兆丰稳之年;接着写海南的杨花好似中原的雪花,赞叹“不似天涯”,表现作者对海南怀有亲切情感。

词中情感浓烈,摄取了显示春光典型的事物,描绘色彩鲜明,有意运用复叠的语言,造成轻快节奏并突出重点词语,收到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错误!文坛巨星——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一生经历了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宋神宗熙宁年间,由于遭到变法派的排挤,苏轼被迫外调,先任杭州通判,之后又做过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他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欧阳修一起创立了一种稳定成熟的散文风格,世称“欧苏”。

苏轼也是宋代著名书法家,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苏轼也是宋代著名画家,“湖州墨竹派”创始人之一.他的诗清新自然,逢源自始,似信手拈来,亦庄亦谐,大巧若拙,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是宋诗走向成熟的标志.他的词开一代豪放词风,他对题材、意境、风格、语言、技巧进行大胆创新,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错误!这首词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七日所做。

当时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官到黄州。

三月七日,他走在沙湖道中,遇到了大雨,不巧的是雨具被人先带走了,同行的人都被雨淋得狼狈不堪,叫苦不迭,唯独作者浑然不觉,毫无落魄之感。

不久,天气转晴,苏轼有感而发,遂作此词。

本词由写景转入抒情议论,由记事抒情转为对人生境界的思索,对人生际遇的应对,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

八年级下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于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焦急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的故事。

B.“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说明了诗人追寻之路漫长曲折,充满艰难阻隔。

C.“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描写。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从炼字角度,赏析首联中“辅”和“望”的妙处。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会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谈谈你的看法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歧路”的意思是;“在歧路”点出了题目中的“________”字。

(2)请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做简要赏析。

4.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写出诗句中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山光悦鸟性________但余钟磬音________(2)尾联两句运用________手法,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表现了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

东坡

东坡

东坡:世代仰望的高度段小峰风萧萧,雨绵绵,竹杖芒鞋,吟啸徐行。

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才子词人将去向哪边?是取山间明月之色彩,还是听江上清风之歌唱?是闷于“乌台诗案”的苦楚,还是幸于皇帝赦令的偶然?是念于洛阳亲友的牵挂,还是问于青天明月的孤独?千百年来,多少沉浮于宦海人生的志士为他感叹!铜琵琶,铁绰板,高唱“大江东去”,思恋千古风流!好你个关西大汉,按奈不住奔放的激情,怅然走出寂寞的心田,借一抹凄风寒雨洗去心头的是非!然后驾一叶扁舟,在残阳似血沧海如暮的黄昏,独游赤壁,垂吊千古,感念随风而逝的英雄,抒发壮心不已的感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堪称一世之雄的曹操而今安在?羽扇纶巾,英俊潇洒,谈笑间,樯撸灰飞烟灭的周瑜又在何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廉颇尚能饭否?忧愤之中,你慨叹着他们的英雄气节,你高扬着他们的爱国豪情,你仰望着他们的生命高度,你追寻着他们的人生轨迹!难道是你困顿了吗?是你寂寞了吗?是你隐去了吗?不是,都不是!因为你深知“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因为你牢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你懂得“心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于是,你选择了宋词,你选择了赤壁,倾吐豪迈的情怀,写尽了千古风流人物,彰显着你与生俱来的洒脱与旷达!“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曾经的短松冈,曾经的明月夜,你带着无尽的哀痛和绵绵的相思,把一份持久的怀念,让一种断肠的相逢,定格在梦里梦外,镌刻在字里行间!如果王弗泉下有知,决不会抹去十年生离死别的痛苦,也决不会辜负你积淀已久的柔肠蜜意!任凭日月流逝,时光必将铭记下你豁达与豪迈之中的多情善意!“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一路风雨,一路跋涉,还没来得及掸去心头的风尘,你便一头扎进了惠洲,开荒种地,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赢得了父老乡亲的永久的感激!仕途沉浮,人生展转,当你带着“谤讪朝廷”的罪名来到黄洲时,虽然过着“日炙风吹面如墨”的艰苦生活,你却欣然在“去年东坡拾瓦砾”“今年刈草盖雪堂”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快乐,仍不失大度从容的胸襟,在“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的九死一生之中,自在地来,自在地去,似缥缈的孤鸿,给风雨如晦的历史天空横亘下一抹不朽的烟霞!“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虽在漂泊之中,虽是流浪之时,你却无愁无恨无怨,因为你在高呼“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感慨时,深谙处处是家的达观!因为你在吟唱“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诗句时,恪守心安是家的超脱!于是,泰然处之成了你生活的方式,超然物外成了你处世的哲学,在演绎与传承之中,顺理成章地铸就了你沧海桑田中的达者形象!让后世今人在历经风雨之时把你仰望!“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 5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 5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

《苏轼词两首》【学习目标】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知识链接】1、苏轼大致生平及评价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

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被贬任地方官。

元佑中,旧党执政,苏轼内调,任翰林学士等职,因与司马光在政见上发生分歧,被旧党所恶,再次外调,等新党重新上台,苏轼受到重重的打击。

宋徽宗即位,苏轼遇赦,第二年死于常州。

苏轼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几乎是一位全才。

散文方面,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诗歌方面,是宋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和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被誉为北宋四大诗人,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的创作上,扩展了词的境界,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画方面,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著有《苏东坡全集》。

2、写作背景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三、课文阅读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羽扇纶巾()樯橹()()一尊还酹江月()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2、解释下列词语:风流人物:故垒:雄姿英发:樯橹:一尊:酹:已而:芒鞋:吟啸:料峭: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

中国古代文学思考题选答(四)

中国古代文学思考题选答(四)

中国古代文学思考题选答(四)
山谷
【期刊名称】《远程教育杂志》
【年(卷),期】1990(000)006
【摘要】十三、什么叫“传奇”?它的发展分几个阶段?简述唐传奇的思想内容和各类代表作。

“传奇”这一名称的来源,可能由于晚唐裴铏写了一部小说集《传奇》,后就以这个书名作为这类小说的统称。

其实所谓唐代传奇,就是在唐代用文言文写的短篇小说。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山谷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5
【相关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思考题选答(一) [J], 谷文
2.中国古代文学思考题选答(二) [J], 谷文
3.中国古代文学思考题选答(三) [J], 山谷
4.中国古代文学思考题选答(五) [J], 山谷
5.哲学思考题选答(四) [J], 代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缥缈孤鸿鲍鹏山我们大多都知道苏轼的这样一句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东坡先生果然平等而爱人。

我想,“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是一种极高境界,表明他已超越了动辄从道德角度对人下判断的中国知识传统,他对人的人生选择有了更多的宽容与同情。

但我们还要知道东坡先生的另一面:好骂。

这被他的同代人作为他文章的缺点提出来的特点,则正是东坡先生脾气的活写真。

他说他眼中无一个不好人,但并不表明他没有是非观念,更不表明在他眼里这世界一切都是可爱的。

不,不可爱的人与不可爱的事到处都有。

我等俗人碰到了,往往隐忍不发,甚至一些人还把这鼓吹为修养。

大家视东坡先生的修养如何?但他一遇到这类事便会骂,他生性不耐烦,我觉得“不耐烦”是人性纯洁的标志之一。

他说他碰到不喜欢的人与事,就“如蝇在食,吐之乃已”。

反过来想,能把蝇自吞下肚去的,大概不是修养高,而正可能是人恶心。

我有一个自以为是的观点:伟大的作家一定具备看似矛盾的两点:一是他须具有慈悲心肠,有广博的怜悯与推己及人的宽容;二是他又须具有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无畏精神。

庄周先生不正是这样的人?孟轲先生不正是这样的人?鲁迅先生不正是这样的人?东坡先生也具有这类品质。

当然,这后一点往往给作家带来很多的麻烦。

但人生在世,以一己个幸存在于广大的世间,岂能没有麻烦?岂能没有与他人及社会的冲突?恰恰相反,人格越伟大,这种冲突越激烈,麻烦也就越大。

当东坡先生一再写诗,对他所见所闻的王安石新法流弊进行批评时,御史台的小官僚们便有了莫大的“道德义愤”-作为臣子,怎么能谤讪圣上?舒亶在上给皇帝的表状中诘问道:“轼之所为忍出于此,其能知有君臣之义乎?”所以他“不胜忠愤恳切之至”地要求神宗“付轼有司,论如大不恭,以戒天下之为人臣子者”(南宋•朋九万《乌台诗案》)。

于是,皇帝派人赶往湖州,革去刚刚到湖州上任的苏轼的官职,押回京师审问。

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台的代称)。

苏轼从元丰二年(1709)七月二十八日被捕,八月十八日被送进监狱,到十二月二十九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限制居住,不得擅离,并且无权签署公文。

第二天,也就是除夕这一天,出狱。

再一日,即元丰三年(1080)新春初一,前往黄州。

苏轼一生中政治上最黑暗的岁月到来了,但他文学上最辉煌的时刻恰在此时此地开始。

刚到黄州时,他没有住处,便暂时寓居在定惠院,写下了名篇《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幽人是谁?作者?孤鸿?“影”是什么影?是“孤鸿”之影?抑或“孤鸿”本来即是“幽人”之影?关于本篇的主旨,说法很多,其实,不过是东坡先生“自写在黄州之寂寞”(黄蓼园《蓼园词选》)。

你看他写的意象,月为缺月,桐为疏桐,这世界就这样稀疏、零落、残缺。

人为幽人,鸿为孤鸿,一分伶仃,十分孤傲,是世界抛弃了他,还是他自绝于世界?“幽人”已寂寞,却又“独往来”,蹑手蹑脚,怕惊动世界,还是怕惊醒自己的寂寞?幽人独往来,却又“谁见”,躲躲闪闪,是无颜见世界还是不忍见世界?已然安静,却又“惊起”,是幽人惊了世界,还是世界惊了幽人?惊起却回头,这一回头,是对这世界回眸一笑,告知世界“我欲乘风归去”,还是在疑惑“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到底有留恋啊,可这份缠绵却又“有恨无人省”,哪怕我们舍不得这世界,这世界又何曾是我们的巢穴?哪怕我们愿意栖止在这个世界,可这世界之枝,是“寒”的,是让人“心寒”的。

我们不肯栖,却又在不肯栖之前,已是“拣尽寒枝”,且还要“拣”下去。

可见我们的缠绵,可见我们的不舍,可见我们的耐心,又可见我们多么寒心。

再看他的《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一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参差玉宇飞木末,缭绕香烟来月下。

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

已惊弱柳万丝垂,尚有残梅一枝亚。

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不辞青春忽忽过,但恐欢意年年谢。

自知醉耳爱松风,会拣霜林结茅舍。

浮浮大甑长炊玉,溜溜小槽如压蔗。

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

但当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

这一次他是明确地告诉我们他自己就是“幽人”了。

这幽人在夜半三更时幽幽地走出屋子,来追逐清风,沐浴月辉,让灵魂从桎梏中出来放放风。

此刻,他看到的世界一片宁静,这万籁俱寂的夜的世界,是属于他一个人的。

这世界仍是那么丰富,有诗意,但他的心境,却已被破坏——他不无后悔地想起自己醉中的失态,以及妻子的嘲骂。

他那“可怕”的醉里狂言是什么?大约总是“骂人”吧。

他从“乌台诗案”一出来,他的弟弟苏辙就暗示他从此以后要管住自己的嘴巴。

但他真是无可救药。

苏轼之可爱,不仅在于他境界高,还在于他从不作“高人”姿态。

这种真实、真醇,是他的天性,也可能是从陶渊明那里悟来的。

初到黄州的苏轼,一如初到永州的柳宗元,还没有和贬谪之地建立感情,作为流放地,这黄州是他苦难与失败的象征,是人生黑暗的象征。

看他的《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自然富贵出天姿,不待金盘荐华屋。

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

林深雾暗晓光迟,日暖风轻春睡足。

雨中有泪亦凄怆,月下无人更清淑。

先生食饱无一事,散步逍遥自扪腹。

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忽逢绝艳照衰朽,叹息无言揩病目。

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

寸根千里不易致,衔子飞来定鸿鹄。

天涯流落俱可念,为饮一樽歌此曲。

明朝酒醒还独来,雪落纷纷那忍触。

大约在他的想象中,他也如同一株名花,为幽独地遗落“陋邦”而苦,此诗境界未必高,但情怀真实。

后得故人马正卿帮助,“为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

这片地位在黄州城东,故名“东坡”,他为之作《东坡八首》。

他是陶渊明之后亲执耒锸的诗人。

“东坡”的别号,亦由此来。

实际上,在中国民间,“苏东坡”比“苏轼”更为知名。

这是元丰四年(1081)的事。

“东坡”自此便成苏轼在黄州生存之依靠,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他不仅自己在上面劳动,甚至弄得“垦辟之劳,筋力殆尽”,而且闲暇时,还在上面徜徉,躺在上面看云卷云舒,农人会提醒他不要睡得太沉,以免牛羊踩着他。

看他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在东坡与人饮酒,醉醺醺地在月下回到家门口,却又在敲门不应之下,回转身来,静听江水之声。

这事件的小小转折,使他没能进屋睡觉,而是在月色、江声以及人的鼾声中静观世界,并了悟“此身”的荒谬。

我们当感谢这个贪睡的家童,是他促成了这首词的诞生。

同年的三月七日,苏轼与朋友们去沙湖,归途中遇雨,而雨具却被先行者带走,一时大家都很狼狈。

但只有他不以为意:人生的大风大浪都经历过,这点风雨算什么呢?看他为此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我们可以从中读出苏东坡对人生中碰到的无聊倾轧的轻蔑,可以从中读出他的傲慢与坦荡,当然还有自信——既是道德上的自信,也是智力上的自信。

这种“吟啸且徐行”的人生太高贵,太优越了,李定、舒亶等一帮小人对他无端加之的种种打击与碾压,不仅不能使他气馁与不安,倒更使他坚定与宁静。

人生固有“萧瑟”“狼狈”之时,但是当我们的心灵足够坚定与超脱,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苏轼的这种心态当然是自足的,自涉的,但同时也是他涉的,因为这简直是视对方如无物,这是无以复加的轻蔑:轻蔑对手,轻蔑人生的一切挫折,甚至轻蔑命运——我自有我的坚定。

后来,章惇就是从苏轼的从容里感受到了他对自己的轻蔑,从而被激怒,再把苏轼从惠州贬到海南以泄愤。

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一场赤壁夜游,《前赤壁赋》诞生。

如果说,“赋”这种文学形式,自枚乘、司马相如以来便带有一种原罪的话,那么,只要有一篇《赤壁赋》,就可赎尽一切罪愆。

有了《赤壁赋》,谁还能说“赋”这种形式不能与诗、词、曲及散文、传奇并肩而立,自立于文学之林?这是诗情、画意、哲学水乳交融的美文,在1082年的农历七月十六日夜,大自然奉献出清风、明月、流水,而苏轼则参之以万端感怀与智慧。

他无比的寂寞、失意与被遗忘的恐惧都在文中得到充分的展现。

全文由乐到乐极生悲,再到“喜”,是他几年来内心世界矛盾斗争而终至于平静又不平静的缩影。

是的,这是一篇心灵之文,是心灵的外化。

开头一节写赤壁夜游,天上一轮,地下万顷,如梦如幻,如诗如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小舟而凌茫茫万顷,又如神如仙,如醉如痴。

这一切让他飘飘欲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这一歌,便是乐极生悲的楔子。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一切让他迷恋,可他仍在眺望远方,他的心在那“天一方”的“美人”——能救他出此禁锢之地的神宗皇帝——身上。

所以,我们说,他的心灵,是平静的,又是不平静的。

东坡的麦苗青郁,可以娱心悦意,却不能让他心满意足。

他还缺少成就感,还缺少事业。

在赤壁,在这一曾经“一时多少豪杰”的地方,在这一成就英雄与事业的地方,对比前人的辉煌与煊赫,遭受严重挫折的他不免顾影自怜,心理失衡。

最终引出有名的“水月之辩”,在哲学的安慰下,重新得到心灵的平静。

大约也写于此时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同样的主题: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对比手法的精彩运用是此词的中要特点,可以说,对比在此词中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且还是谋篇布局的关键。

具体来说对比在此词中表现为三个方面:就人物言,是古今人物对比:古代的周瑜少年得志,功业盖世,而今日的自己老来荒唐,一事无成。

就赤壁言,是古赤壁与今赤壁的对比:当初(赤壁大战时)的赤壁是英雄云集,天下注目,而今日的赤壁则是唯“我”独在,被人遗忘。

即便是“游”,也是身游与神游的对比:对今赤壁,是身游,一切寓之于目。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浪花千叠,大江滔滔,是以景物取胜,但景中自然含有六朝旧事随流水,唯有青山如壁的感慨。

而对古赤壁,当然是“神游”,作者一边以目观今赤壁之风光,一边遥想当年英雄,那些已被时光淘尽的英雄人物,尽在怀想中复活。

在这些对比中,比出了人生感慨,比出了今不如昔,比出了自己的渺小与失败,比出了心理上的严重失衡。

怎么办?“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以一杯酒浇灭一切——苏轼本来就有极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