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五章 城镇土地评价

合集下载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可以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现状,为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从土地资源的规模、质量、利用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查与评价分析,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

首先要进行土地资源的规模调查,即了解土地的分布情况、面积分布、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水域面积等,从宏观角度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规模和分布特征。

通过采用遥感技术、测绘数据以及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其次是进行土地资源的质量调查,即了解土地的肥力、排水情况、土壤类型等质量指标,为农业生产和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土壤质量分析,评估土地的肥力状况,确定土地适宜的农作物种植类型,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在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调查中,可以了解土地的利用形式和特点,如耕地面积、林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草地面积等,进一步评估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通过采用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问题,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提供意见建议。

最后需要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分析,根据调查数据和专业知识,对土地资源的具体特点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分析结论。

可以采用专业评价模型和方法,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综合评价土地资源的价值,为土地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地貌,水文,地质,土壤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种种结果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土地资源:人类可以利用并产生价值的土地。

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关系: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土地资源评价是土地资源调查成果的应用。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主体:对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负主要责任的组织或个人。

通常包括行政机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学会和个人。

客体:客体是土地资源,它并非是土地资源的全部属性,而是那些对土地利用和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特性。

不同的目的其客体不同。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情况和特点:①土地面积辽阔,类型多样;②耕地比重小,人均耕地少,后备资源不足;③山地多平地少,开发利用难度大;4:难利用土地面积大,水热条件制约严重;5:土地资源利用区域差异明显。

传统经典的评价方法:美国土地生产潜力评价;联合国土地评价纲要(有土地适应性纲,级,亚级,单元四个层次);前苏联土地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质量综合评价系统(有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农业生态带方法。

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的质量鉴定;土地资源制图和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的量算。

其中核心部分是土地资源质量的鉴定。

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1.野外调查法(路线调查法,典型调查法)2,常规仪器测图方法(经纬仪测图法,平板仪测图,数字测图)3,航空遥感调查(了解)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经验法)2;定量评价方法(多因子评价法,层次分析法评价,参数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回归分析法,类聚分析评价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课件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课件

Your site here
LOGO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的编写
(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包括本县行政区域形 成的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变化情况,进行外业调 绘时,本县所辖区、乡(镇)、场、村数; 2、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貌、土壤、植被、 水文地质等自然概况; 3、社会经济情况:包括全县辖区内乡(镇)村 集体经济组织、国营农、林、牧、渔场、工矿交 通等用地单位的分布,各类用地面积及所占比例 人口劳力、户数、人均耕地、各业生产水平、人 均收入水平等社会经济概况。
Your site here
LOGO
土地评价的特点 必须有特定的目的 必须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 评价必须针对一定的时期 评价的结果应该能直接用于生产实践 评价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要 进行多因素分析
Your site here
LOGO
Your site here
LOGO
Your site here
LOGO
Your site here
LOGO
卫星遥感调查方法
卫星遥感调查法 卫星遥感调查法是利用卫星上的各种光电遥感
器感知目标的性质和状态,收集某些目标的电磁辐
射信息的一种方法。
Your site here
LOGO
卫星遥感调查方法
卫星遥感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特点 宏观性强 多时相重复、资料更新快 多波段性 多资料性 近于垂直投影 商业性强、价格低廉
Your site here
LOGO
Your site here
LOGO
TM影像解译标志 形状
整体上呈面积较小 的不规则的条、块 状 大小不等、形状各 异的斑块 不规则斑块 具有不规则边界的 雾状斑块 相连的积云状不规 则斑块 不规则斑块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名词解释1.土地评价:土地评价是针对一定的用途,对土地质量高低进行评定的过程2.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特征、空间变异以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3.土地的限制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程度,是由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所造成的。

4.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最小单位,是影响土地利用的各土地构成要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5.层次分析法: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或准则、约束)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权数)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指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

6.标准田法7.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在土地自然评价的基础上,以农用地预期收入为标准,确定农用地的优劣等级,从而促进土地利用向最佳方向转移,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8.土地类型: 根据土地要素的特性及其组合形式的不同而划分的一系列各具特点、相互区别的土地单元9.土地的构成要素:土地的位置调查、气候要素调查、地形与地貌要素调查、水资源调查、土壤资源调查、植被要素调查、土地类型调查、社会经济资料调查10.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不同需要而对土地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

11.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

即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各种资源在长期稳定的基础上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12.生态足迹: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13.土地经济评价:是从徒弟的经济属性出发,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不同质量的土地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或者在同样的投入条件下,分析不同产出量的经济指标。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区域,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的调查方法、评价指标和分析过程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一、土地资源调查方法1、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高空平台获取地表信息的技术手段,是进行土地资源调查的有效手段之一。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信息,包括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覆被等数据,为土地资源调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支持。

2、地面调查地面调查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实地勘察和调查,主要包括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现状等内容。

地面调查可以直接获取土地资源的详细信息,为土地资源的评价和分析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土地资源评价指标1、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评价土地资源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土壤肥力、土地水分状况、土地适宜性等内容。

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和持续利用能力。

2、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是评价土地资源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农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林地面积等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的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可以直观地反映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潜在问题。

3、土地类型土地类型是评价土地资源的基本指标之一,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地具有不同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对土地资源的评价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收集土地资源数据首先需要收集土地资源的相关数据,包括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类型等信息,为土地资源的评价和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2、制定评价指标体系3、进行分析评价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土地资源的分析评价,包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益、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利用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分析。

4、提出建议和措施需要根据土地资源的评价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包括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方案,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及基准地价评估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及基准地价评估

分等定级及基准地价评估的未来发展趋势
评估方法将更加科学化和规 范化;
02
发展趋势
01
03
评估结果将更加准确和可靠;
将更加注重与相关政策的衔 接和配套;
04
05
将更加注重与国际接轨和交 流合作。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https://
通过比较类似土地交易实例来评估基 准地价,要求市场交易资料充足可靠。
收益还原法
基于土地年总收益和资本化率来评估 土地价格,适用于有稳定收益的土地。
成本法
通过估算土地取得费、开发费、税费 和利息等来评估土地价格,适用于新 开发土地。
剩余法
预测开发完成后的总价值,扣除开发 成本、利息和税费后得到土地价格, 适用于待开发土地。
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 理
通过对土地进行分等,可以更好地制定土地保护和 管理政策,防止低价值土地被过度开发和浪费。
有利于土地市场的规范化 发展
通过对土地进行分等,可以规范土地交易市 场,避免出现不公平交易和欺诈行为。
PART 03
土地定级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土地定级的依据
基准地价的应用
地价管理
制定地价政策、标准,调控土地市场,防止 地价暴涨。
城市规划
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土地税收
作为土地税收的计税依据,保障国家财政收 入。
土地开发利用
为土地开发者和投资者提供参考依据,促进 土地合理利用。
PART 05
分等定级与基准地价评估 的关系
REPORTING
土地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土地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包括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分布、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这些因 素对土地的利用价值和开发潜力也具有重要 影响。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土地资源是国家和社会财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在充分认识土地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为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土地资源结构提供依据。

土地资源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基本情况、土地利用状况、土地所有权情况、土地经济价值及开发潜力等方面。

通过对土地的调查,能够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面积、利用状况和可开发潜力等情况,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必要的数据。

在土地资源评价方面,主要是对土地的质量、潜力、功能和供需状况等方面作出评价和分析。

在土地质量评价方面,主要是考虑土地使用功能与质量关系,通过土地质量检测及其化验分析方法,确定土地的质量等级,为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评价依据。

在土地潜力评价方面,主要是围绕土地资源的未来利用潜力而展开评价工作,包括土地的可利用现状、土地的次生生态系统潜力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的战略规划等。

在土地功能评价方面,主要是根据土地的性质和特点,分析其可分配的经济功能和生态环境功能,同时考虑土地对生态系统的保持和改善,客观分析土地利用的优缺点,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土地供需状况方面,主要是按照区域开发要求和所需土地的规划面积,分析现有土地的利用情况和未来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为土地利用计划、土地开发与改良选择、土地经营和交易等提供指导性建议。

总之,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

只有通过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科学的评价,才能确保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优化土地资源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社会和人民造福。

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壤评价的区别
土地评价与土壤评价不是同一个概念。土壤评 价是依据土壤类型及其理化性质等因素的差异进行 的土壤等级的评定,土壤肥力的高低,仅仅是土壤 因素的综合评定。而构成土地特征的各要素,包括 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水文和水文地质等自然 因素和社会属性都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因素之一。由 此可见,在内涵及应用范围方面,土地评价要比土 壤评价广泛得多。同时土壤是土地的重要部分,土 壤评价是土地评价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它们 又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3.土地资源的限制性
土地资源的限制性又称土地资源的局限 性,它是与适宜性相对而存在的,是限制土地资源 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潜力的障碍因素。由于土地资源 中某种元素过多或过少,甚至缺乏,限制土地资源 的潜力或某种用途的正常发挥,或影响了某些用途 的适宜程度。限制因素有不易改变的,即稳定性限 制因素,如气候、地貌等;也有容易改变的,如植 被、水文等,称不稳定限制因素。在进行土地资源 评价时,要抓住主要限制因素,适当考虑其它限制 因素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评价是评价人员依据评价目的
,通过分析,选定评价因素和指标,然后对评 价单元所具有的属性进行逐个分析、归类、分 类定级。定量评价是令评价因子的指标量化, 然后按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计算结果作为定 级的依据,进行等级划分。这种方法需将一系 列模糊概念量化,所以深入研究各因子的特性 和积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随着对评价方法研 究的不断深入,土地评价工作逐步由定性向定 量转变,但采用较多的是两者结合,等级的划 分以定量为主,类的划分仍多用定性分析,或 者是两者的有机结合。
2.综合性原则
由于土地是自然综合体,土地类型又是综合了 地表环境中所有自然要素的组成部分,其质量高低 都是其内部各要素物质与能量特征及其外部形态的 综合反映,是各要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土地评价必须要以综合性原则为基础。既要 研究各要素的特征,又要全面而综合地分析各要素 之间的相互作用,矛盾统一,因果关系和组合方式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属 性
土地生产力 和收益
土壤质地、理化性质、土壤侵蚀、障碍因素
交通状况及区位、人口和劳动力、基础设施、公共设施( 如能源、供水、供电、电讯等)
农用地生产力(农林牧渔用地结构、作物布局、垦殖率、 单位面积产量或产值、总产值或总收入、产投比)、城市 土地收益(区位面积、营业额、利润、税金)
吕 梁 市 降 雨 等 值 线 图
第一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P33)
? 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 ? 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 ? 空间分布、数量、质量、权属 ? 土地统计、土地登记、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土地类型调查、土地利用现 状调查、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专项土地资源调查)
? 调查特点:多学科相互协作;成果通常包括一系列图。
第一节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基本内容
5、专项土地资源调查(P35)
? 为特殊目的而进行的专项土地调查 ? 农业部门——耕地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25°及25°以上的坡耕地、沙化
耕地、撂荒耕地等 ? 林业部门——林地调查:迹地及恢复情况、未成林地的成活状况等 ? 畜牧部门——草地调查:草地的类型、草地培育情况、草地建设情况等 ? 旅游管理部门——风景旅游区的特点、分布、景点的交通状况、周围环境情
1、土地构成要素调查( P33)
气候
气温(年和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积温)、降水 (多年平均降水量、全年各月或旬降水量、降水季节、降
自 然
地形地貌
水强度) 地貌类型、海拔、坡度、坡向

水 资 源 地表水、地下水、水利设施、水旱渍灾害状况

植 被 自然植被、人工植被、特种土宜植物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摘要】本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对土地资源的现状进行调查,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质量、土地面积等方面的数据搜集和分析。

其次对土地资源的潜力进行评价分析,探讨土地开发潜力及可持续利用的可能性。

然后研究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优化,提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的策略。

探讨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策,指出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和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最后对土地资源评价方法进行探讨,提出适合不同情况下的评价模型。

在结论部分强调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对土地管理的重要性,揭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并探讨未来土地管理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决策支持。

【关键词】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分析、现状、潜力、优化、保护、可持续利用、对策、评价方法、重要性、关键因素、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工业、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的重要生产资料。

而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工作,可以为政府决策、规划编制、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过程中,需要全面了解土地的地貌、地质、土壤、水文、气候等各种信息,以便准确评价土地的利用潜力和风险。

而评价分析阶段则需要结合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和工具,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明确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为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优化提供依据。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来支撑。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是对某一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是指属于国家的、用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对外开放的土地资源总和,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旨在揭示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及利用现状,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土地资源调查1.土地资源类型调查土地资源类型调查主要是对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和地理属性等进行详细调查。

通过对土壤类型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肥力水平,为农业生产的布局提供依据。

对地貌类型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地理特征,为土地利用的规划提供数据。

对地理属性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地理位置,为土地利用的选择提供参考。

2.土地资源数量调查土地资源数量调查是对土地的面积、比重等进行精确测量和估算。

通过对土地资源数量的调查,可以掌握土地的总量和各类土地的数量分布,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3.土地资源质量调查土地资源质量调查是对土地的肥力、水质、气候等方面进行详细评估。

通过对土地质量的调查,可以了解土地的肥力状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了解水质状况,为水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了解气候状况,为农业生产和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数据。

二、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评估,将土地资源的价值进行量化分析,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1.土地资源经济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在农业、工业、建设等方面的利用价值,评估其经济效益。

通过经济效益评价,可以了解土地利用的效益和价值,为土地开发和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2.土地资源生态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生态效益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评估土地对生态环境的贡献。

通过生态效益评价,可以了解土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价值,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规划提供指导。

3.土地资源社会效益评价土地资源的社会效益评价是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评估其社会效益。

通过社会效益评价,可以了解土地利用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第五章土地质量评价

第五章土地质量评价

第一节 土地质量与土地特性
一、土地特性 2.土地的土壤特性
剖面形态:颜色、斑纹、岩石、质地、结构等 等。
土壤物理和侵蚀:土壤水分特征;空隙量、容 重、渗透度、土壤侵蚀性、水(风)蚀指数。
土壤化学: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养分总量、 可溶盐总量等。
土壤生化:有机碳、有机质、土壤生物等。 土壤生化:可风化矿物、粘土矿物学等。
第二节 土地利用要求
土地利用要求反映某种土地利用方式对所依赖 的土地质量的具体要求,无论是土地利用大类或 是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的结合,达到土地利用的 目的(如农业中主要是粮食生产,畜牧业中主要 是肉和奶的产出等),就要求土地具备一定的基 本条件,所预定的土地利用目的才能达到。而为 了使选择的土地利用方式能到到预定的目的,则 要求土地所必须具备的相应条件,称为该土地利 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 其土地利用要求也不同。通常用所要求的相应的 土地质量等级来表示。
途)确定一些常用的土地质量指标,如辐射状况、 温度状况等等,再根据主客观条件和土地质量的 特征确定描述土地质量的诊断标准(土地特性) 及其量化单位。
第四节 土地质量评价实例分析
二、土地质量的描述和评价方法 选择土地质量后,对每一种土地质量都要进行
描述和评价,例如:见教材第200页,表9-16. (一)辐射状况 1、性质和影响。针对辐射状况这一土地质量指
如估计洪涝灾害,可以用洪水等级这一个土 地特性(土地诊断因素)来估算。
第三节 土地质量评价方法
二、土地质量的估算方法 2.土地质量估算方法
第一,根据单一(最重要的一种)的诊断因素 估算土地质量。
第二,根据最小因子率估算土地质量。(木桶 原理)
第三,根据诊断因素的不同组合,进行分组诊断。 第四,通过建立模型估算土地质量。经验估计优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特定地区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空间分布、质量和利用状况等信息,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等各方面的信息。

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土地面积是指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肥力、水分条件和地貌特征等,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的生产潜力和经济价值,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的变化情况。

土地资源调查可以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遥感调查和统计调查等。

实地调查是指对调查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样调查,通过观察、测量和采集土壤样本等方式获取土地资源信息。

遥感调查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地资源的信息,通过解译和分析卫星图像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面积和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

统计调查是指利用统计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通过统计数据获取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信息。

土地资源的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目的是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和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等。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是对土地适宜于不同用途的程度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土壤肥力、水分条件、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等。

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是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

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是对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水土保持能力、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敏感度等。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通过全面了解和评估土地资源的情况,可以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土地资源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

《土地资源学》刘黎明版课后题答案 (1)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种中文名】:沙打旺 【种拉丁名】: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种别名】 :直立黄芪、斜茎黄芪、
强度< 20cm
水源严重不足
5
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 >1.0%,暂时不能改良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
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力、区 位和交通运输。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在对城镇的 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城市 用地进行综合的质量评价,以确定用地的 适用程度。
城市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一般分三类(见表5.1):
4.各限制因素所划分的数量级,在土地的限制强 度上应互相保持一致。如: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 度、侵蚀强度等,应与有效土层厚度等紧密关联 的因素大体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
评级 坡度(p)
水侵蚀(e)
风蚀(v) 有效土层(d)
0 <3°
不明显
不明显 >100cm
1
3°-5°
S2m-2
S3e


N1m
N1m-1
N1e
N1m-2


适宜性
适宜程度
限制因素 经营地块
1. 土地适宜性纲:表示土地对某种用途是适合还 是不适合。可分两个纲:适宜纲、不适宜纲。
适宜纲(S)——这类土地长期用于某种用 途时(如发展农业),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并没有破坏土地资源的危险。
不适宜纲(N)——不适宜于某种用途。通 常可分2级 : ①暂时不适宜级 、 ②永久不适宜 级。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素指标
选取因素和确定指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在选取因素时应 考虑以下几方面:
1. 必须选取较长时期影响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质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大纲201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大纲2011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大纲(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适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二O O 九年二月《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教学大纲(Soil resources Investigation and Cartography )课程编号:开课学期:第6学期本课程课内总学时(讲课,实验):36实习周(天)数:2周学分:2一、教学对象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学生。

二、教学目的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与时间的变异规律、调查及评价、区域生产潜力、合理开发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科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专业课。

土壤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土壤则是农、林、牧业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

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土壤资源的调查、制图、评价与区划,进而有效地给以合理利用和保护。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学习并掌握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及区域分异、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方法、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潜力,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保护等基本理论及相关的专业技能技巧。

为合理利用保护土地资源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强化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三、教学要求掌握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熟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其含义;熟练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外业调绘、地物补测、航片转绘、净耕地系数数测算、面积量算及统计、图件编制的基本要求与操作技术;能收集相关资料并撰写出较高水平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能编制出相关研究区域的图件资料。

在教学中以土地资源组成时空变异特性为线索,系统讲解土地资源的组成要素及分类方法、原则、调查与评价,重点介绍土地资源的调查及适宜性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着重掌握变更调查的外业及内业的各项工作程序,了解土地生产潜力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研究的的一般方法。

因此,在各章节的学时分配上,以土地资源调查及评价为重点,其所占学时比例也较大。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理论教学:24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第一章绪论(4学时)一、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二、土地的功能、作用、属性三、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四、概念辨析五、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与方法6、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趋势及学习本课程的意义7、我国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基础和面临的困难重点:土地资源的概念、特性教学方法:多媒体,图片,示意图讲解。

土地资源学51第五章 土地资源调查(2012,10备课)

土地资源学51第五章 土地资源调查(2012,10备课)
第五章 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 源调查
提 供
定义
内容
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 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手 段,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 量、质量、权属、利用现状、 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发生的 规律和相互关系。
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 经济发展长远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的科 学管理。
基础资 料和科 学依据
用于 目的
现代技术 应用
作用
土地资源调查逐步走向自动化
土地资源调查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土地条件调查(土地质量状况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资源 的自然条 件调查
土地 条件 调查 土地资源 的经济社 会条件调 查
土壤、植被、地貌、气象、 水文和水文地质(土地质量 自然性状)
土地投入产出、收益、交通、 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 济因素)
每个图形应当蒙图和查算两次,每次 蒙图时改变透明方格纸的方向,量算结果 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可取平均值;
求积仪使用方法
按下开关键ON/ OFF,接通电源
利用单位制选 择键,选择所 需的面积单位 安置求积仪比例尺, 通过比例尺键将量 算图件比例尺分母 置入求积仪 按下开始键(START), 沿顺时针方向绕图斑一 周,即得到被测图斑的 面积
土地 利用 现状 调查
各类用地的分布、面积和利 用状况
土地资源调查也可分为以下几种: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2、土地质量调查(条件); 3、土地类型调查; 4、土地权属调查(地籍调查)。


实践中,土地调查往往是综合的,交叉的。
第二节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土地资源调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 作,具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一般可 以分为四个阶段: 准备工作 外业调绘 内业工作 检查验收等。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名词:1。

土地类型的定义可描述为构成土地各个自然要素的性质相对均一的单元地.2.土地利用分类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

3.土地利用类型是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4.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利用前一次土地利用的详查的结果作为基础,与当前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比较,对于利用性质、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包括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进行调绘、填图、登记和权属确认等工作。

5.土地利用制图单元6.土地评价即土地用于规定目的时对土地性能的评定7。

土地评价单元把整个评价范围内的土地按照土地质量组合方式,划分成的一个个的土地类型单元.8.土地特性是指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估测的土地属性,可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做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

9。

土地质量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10.土地质量评价是根据土地特性及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土地质量,在一定条件下估算土地质量的等级并以一定的方式描述出来的一整套方法和过程。

11.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是指分析和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12.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分析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土壤、气候、地形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作用相互作用对各种可能的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在生产能力的影响,依此进行的土地综合评估和分等定级的过程.13.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是运用经济指标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和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不同质量土地的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相同投入条件下土地的不同产出量经济指标。

),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的投入和效益,决定土地的适宜性类型和适宜程度的过程。

14。

农用地分等定级是根据农用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对农用地的质量优劣进行综合评定,并划分等别、级别的过程.15。

标准耕作制度在当前的社会经济水平、生产条件和技术水平下,有利于生产或最大限度发挥当地土地生产潜力,未来仍有较大发展前景,不造成生态破坏,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并已为(或将为)当地普遍采纳的农作方式。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第五章土地适应性评价
(1)对各种替代性土地利用方式作出估价 (2) 必须针对具体的利用目的进行评价
(一)评价系统
纲 (order)
S
(适宜)
类(class)
S1(非常适宜) S2(中等适宜) S3(临界适宜)
N
N1(当前不适宜)
(不适宜) N2(永久不适宜)
亚类
单元
(subclass) (unit)
S2m
S2m-1

而对特定地区的土地(一般以土地利用类型 为单元)进行评价和归类。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因素指标
指标是指衡量土地质量高低的标准,主 要从土地适宜性和限制性两方面来考察。
(一)土地适宜性
农业用地中,按土地适宜性,可分为四种情 况: 单宜性:指土地只适于某一种用途。 双宜性:指土地同时适于两种用途。 多宜性:指土地同时适于三种或三种以上的 用途。 不宜性:土地不适宜于任何用途
4.各限制因素所划分的数量级,在土地的限制强 度上应互相保持一致。如:在山地丘陵区,地面坡 度、侵蚀强度等,应与有效土层厚度等紧密关联 的因素大体一致,不能互相矛盾。
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
评级 坡度(p)
水侵蚀(e)
风蚀(v) 有效土层(d)
0 <3°
不明显
不明显 >100cm
1
3°-5°
评级坡度p水侵蚀e风蚀v有效土层d不明显不明显100cm35轻度面蚀35有少量纹沟轻度风蚀515中度面蚀510有少量浅沟中度风蚀植物根出露3050cm1525强度面蚀1020有少强度风蚀出现沙垄1030cm2535强度面蚀2030切沟较密少量冲沟植被覆盖度1030极强度风蚀出现砾垄10cm35极强度面蚀30有大量切沟植被覆盖度10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1评级障碍土层l土壤质地t土壤肥力f土壤pha50cm较高60755040cm中等456075854030cm粘土沙土或含砾量较高较低85或453020cm粘土沙土或含砾量较高2010cm砾质裸露基岩205010cm砾质裸露基岩75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2评级盐碱化及改良条件s地表积水沼泽化程度b水源保证率r轻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3需农业技术改良面60cm有稳定保证中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305必须采取农业技术措施季节积水轻度4060cm有一般保证强度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0510需要水利改良措施全年地面积水中度2040cm水源不足保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10目前可以改良强度20cm水源严重不足盐碱滩30cm土层平均含盐量10暂时不能改良土地资源限制因素评级表3城市建设用地主要利用土地的承载力区位和交通运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区域土地供应潜力资料整理
包括区域农业人口人均耕地、区域人口密度。
四、分等因素因子资料整理及量化处理 (二)因子分值标准化处理方法
1、序位标准化方法
序位标准化注重指标值的排序状况而非数值大小, 从而可以排除指标极端值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但也失 去了原始数值所包含的精确信息。
四、分等因素因子资料整理及量化处理
从广义上讲,城镇土地是指城镇区域内陆地、水域以及地 上、地下的空间的总称。 从区域上看,城镇土地有3个层次: 一是城镇市区(建成区)的土地; 二是城镇规划区用地;
即城镇建设用地
即除去城镇建成区的外延扩建区域,目前大部 分仍为农副业生产和被城镇占用的土地;
三是城镇行政区的土地
包括城镇规划区和农村郊县 的土地。本章所涉及的城镇 土地主要是指前两类。
分等、商品住宅交易资料分等、标准宗地资料分等
等方法。 2、聚类分析方法验证
采用这种方法验证时,要计算任意两个分等城
镇的加权欧式距离值,然后勾画分析树形图。
(二) 城镇土地分等结果的验证和确定 3、分等结果调整确定
(1)分等结果调整确定原则 a 行政建制协调原则
b 城镇规模和职能调控原则
c 近邻平衡原则 (2)分等结果调整基本方案确定 (3)城镇土地等的确定
(二)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确定
权重的确定应满足以下要求:
(1) 权重值与因素因子对土地质量的影响成正比。
权重值越大,因素因子对土地质量的影响越大。
(2) 因素的权重值在0-1之间,所有选定因素的权重
之和为1 ;某一因素所涉及的因子权重值在0-1之间,
该因素所涉及的所有选定因子的权重之和为1。
(二)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确定
五、土地等的划分和验证 (一)城镇土地等的初步划分 2、城镇土地等的初步划分方法 (1)数轴法 (2)总分频率曲线法 一般而言,当所含城镇 数目较少时采用数轴法, 当所包含城镇数目较多时采用总分频率曲线法。
(二) 城镇土地分等结果的验证和确定 1、市场资料分等验证 可采用城镇间基准地价分等,土地市场交易资料
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原则
影响城镇土地等和级的因素很多且其影响作用
各不相同,分等定级应重点选择对土地等和级起控
制和主导作用的因素作为参评因素,并突出这些因
素对土地质量的影响。
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原则
土地构成因素特性、优劣状况、对土地效益的 影响作用方式和强度,在城镇范围内一般存在一定 的空间差异。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应掌握土地区位条 件和土地特性的分布与组合规律,分析由于区位条 件不同形成的土地质量差异,并将类似地域划归同 一土地级别。
需要特别强调的概念
城镇土地等反映城镇之间的土地的地域差异。 它是将各城镇看作是一个点,研究整个城镇
在各种社会、自然、经济条件影响下,从整
体上表现出的土地差异,土地等的顺序是在
全国各城镇进行排列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概念
城镇土地级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 利用效益的差异。通过分析投资于土地上的 资本、自然条件、经济活动程度和频率等条
(二)城镇土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5、分等综合分值计算和土地等初步划分 根据因子标准化处理的结果,加权计算各城 镇土地总分值,采用数轴法或总分频率曲线法初 步划分城镇土地等别。
(二)城镇土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6、城镇土地等确定 采用市场资料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验证分 等初步结果,形成分等的基本方案,并开展意见 征求,对城镇土地等进行调整并定案。 7、编制城镇土地分等成果
四、分等因素因子资料整理及量化处理 (一)因素因子资料的整理 1、城镇区位资料整理
四、分等因素因子资料整理及量化处理 (一)因素因子资料的整理 1、城镇区位资料整理
2)城镇对外辐射能力
四、分等因素因子资料整理及量化处理 (一)因素因子资料的整理 2、城镇集聚规模资料整理
3、城镇基础设施资料整理
件得到土地收益的差异,并据此划分出土地
的级别高低,土地级的顺序是在各城镇内部
统一排列的。
土地等的实质:各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状况的排序。
土地等的顺序在全国或全省、地级行政区域内统一排列。 土地级的实质:反映城镇内部土地的区位条件和 利用效益(土地质量)的差异。 土地级的顺序在各城镇内部统一排列。
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体系
第二节 城镇土地分等
一、城镇土地分等层次和分等单元的确定 1、全国和省域范围土地分等 全国开展城镇土地分等,应重点考虑对全国范围内 重要的设市城市划分土地等。 省域(自治区)开展土地分等,应重点考虑省、自 治区内的城市和县城镇划分土地等。 直辖市域开展土地分等,应重点考虑对市域内的市 区、地级和县级政府驻地城镇划分土地等。
三、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的确定 (一)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选择 1、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选择原则
(1)目标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差异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三、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的确定 2、城镇土地分等因素的选取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建议采用的因素因子
三、城镇土地分等指标体系的确定
二、城镇土地分等的基本途径和工作程序
(一)城镇土地分等的基本途径 有两种技术思路: 一是直接比较,通过比较各城镇的土地市场价格对城 镇土地等别进行评定。可以用在土地市场发育成熟和 完善的区域。 二是间接比较,通过对影响土地价值的各因素(自然, 社会、经济)进行分析比较对城镇土地等别进行评定。 这种对土地市场的发育程度没有严格要求。
(二)城镇土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 包括明确土地分等的目的和任务,建立工作 小组,制定技术方案、确定资料调查收集清单、 设计调查工作表格,商定调查程序。
(二)城镇土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2、资料调查和整理 城镇土地分等涉及的资料很多,需要注意资 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并进行整理,为数据分析 做好准备。
第五章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 教学目的和要求:
理解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目的和任务,掌握城 镇土地分等定级体系、原则、技术方法。
• 重点: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原则、方法;城镇土地分
等和定级的基本途径和工作程序
第一节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概述
一、城镇土地的形成与特征 (一)城镇土地的形成
城镇土地,顾名思义,是指城镇建设和规划范围内的 土地,包括城镇建成区和城镇规划控制区。城镇土地是 城镇发展的空间,是城镇建设和发展可依赖的最基本的资 源和最重要的资产。 城镇土地是在长期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过程中,
1.工作体系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等”和“级”2个层次的工作 体系。
2.土地等
反映城镇之间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3.土地级
反映城镇内部土地质量的差异。
二、城镇土地分等定级体系
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原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1年12月13日作为中华 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发布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于 2002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此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 应遵守以下原则:
(二)城镇土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3、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体系的确定 包括土地分等因素因子的选择以及其权重的确定。 因素因子的选择一般采用专家意见征询确定,
也可结合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筛选。
权重值可采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因素成
对比较法等。
(二)城镇土地分等的工作程序
4、因子指标值标准化 按[0,100]区间赋分,因子的指标优劣与作 用分值的关系按正相关设置,因素条件越好,作 用分越高。
(二)城镇土地的特征
城镇土地的特点是与农用土地比较而言的,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使用功能的工程比 2.空间区位的特殊重要性 3.开发经营的高度集约性
4.用途变更的极端困难性
(三)城镇土地类型
我国的城镇土地类型,按照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制定的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分为:商服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
用地、仓储用地、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公用建筑 用地、水域用地、特殊用地和其他用地等10类。
四、分等因素因子资料整理及量化处理 (一)因素因子资料的整理 4、城镇用地投入产出水平资料整理
包括城镇单位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城镇单位用地批发 零售贸易商品销售总额、城镇单位用地固定资产投资、
城镇单位用地从业人员数。
5、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料整理
四、分等因素因子资料整理及量化处理 (一)因素因子资料的整理 6、区域综合服务能力资料整理
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原则
城镇土地等和级的划分应符合区域和城镇内部
的土地收益分布规律。
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原则
城镇土地分等和定级应尽量把定性的和经验的 分析进行定量化,以定量计算为主,但对难以定量
的因素,应以定性分析为主,减少主观任意性,提
高定级结果的精度。
一般在确定城镇土地级的初步方案时,以定量
一、城镇土地分等层次和分等单元的确定 2、地级市范围内土地分等
应重点考虑对市区、县级政府驻地城镇以及市 域内的重点城镇划分土地等。 3、县域范围土地分等 以各建制镇为单元,通过对各城镇的土地质量 进行综合评价与排序,建立一个地价参照体系, 进而为各城镇的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评估提供区 域平衡和控制依据。 4、跨行政区域的土地分等
三、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原则
城镇土地等和级受到城镇经济、社会、自然和 生态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除分析单个因素对城镇土地效益的影响作用, 还要分析经济、社会、自然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城 镇土地效益的综合影响作用; 土地的等和级除反映经济效益外,同时也反映
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综
合效益及差异。
分析为主,城镇土地级的调整和最终确定宜依靠定
性分析。
四、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技术方法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的技术途径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
法,以市场资料分析法进行验证。
城镇土地定级单元划分可选用主导因素判定法、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