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1
《孟子》一书的全文

《孟子》一书的全文孟子全文《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为后义而先利,不多不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孟子年谱(1)

孟子年谱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
据赵歧《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
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
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
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
楚吴起为相。
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
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
楚宗室杀吴起。
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
赵王翳迁于吴。
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
韩灭郑。
诸咎杀其君。
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
韩山坚贼其君。
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
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
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
燕简公卒。
韩严杀韩衰侯。
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
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
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
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
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
魏败韩于马陵。
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
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
韩赵分周为两。
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
孟子》一则(富贵不能淫)

译文
•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 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 事。” • 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 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 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 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 至于大 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 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 与老百姓一 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 的原则。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节 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 (或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威胁暴力。 动词使动用法,使… …改变。
此之谓大丈夫。” 句意
富贵不能使其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其 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这 就是人们所说的大丈夫(或这样才叫做 大丈夫)!
释义:
• 1、选自《孟子》。《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述了孟子游说各 诸侯国的言行和同当时各学派论辩的情况。 • 2、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公孙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张仪:魏国人,与苏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合纵”相对。 • 3、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 父亲开导他。 • 5、居天下之广居:居(1):居住。居(2):住所。广居、正位、 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 6、得志:得,实现。 7、与民由之:由:实行。之:代志向。 • 8、独行其道:道:原则,行为准则。 • 9、富贵:指的是有钱财、有地位。淫:使· · · · · · 扰乱。指金钱和地位不 能使之扰乱心意。 • 10、贫贱不能移:贫穷卑贱不能使之改变操守。形容意志坚定。移: 使· · · · · · 改变。 • 11、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意思是:不屈从于威势的 镇慑之下。形容不畏强暴。威武:威胁暴力。屈:使……屈服。
孟子1到16篇

孟子1到16篇(一)人性善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也。
(二)心之四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三)牛山之木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
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四)反身为诚1、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2、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3、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4、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五)浩然之气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原文注释翻译资料

取义宁舍生
• 鱼,我所欲①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注释: ①欲:想要。 ②得兼:同时得到。
• 鱼是我想的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 (如果)这两者不能够同时得到,那么 (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命是我所 想保有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 这两种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的话,那么就 舍弃生命而选择道义。
③已:停止。 ④日:每天。⑤攘(rǎng)偷。
⑥或:有人。 ⑦是:这。 ⑧损:减少。
• 译文:戴盈之说:“恢复十分之一的税法,废除
关市的征税,今年还实行不了,请让我减轻一些, 等到明年的时候再废止(当前的征税方式),怎 么样啊?”孟子说:“如果有个人每天都偷邻居
家的鸡,有人对他说:‘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他则说:‘请让我先减少偷的数量,每月 只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停止吧。’----假 如知道这种做法是不合乎道义的,就应该 赶快停止,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 注释: ①是故:因此。 ②岩墙:马上要倾毁的墙。 ③ 桎(zhì)梏(gù):拘禁犯人 的刑具。
• 译文:因此懂得命运的人不会站在马上就 要倾毁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是正常 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不是正常而死 的。
自毁人毁之
夫人必自侮①,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 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②,而后人伐之。 《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 不可活。”此之谓也。 注释: ①自侮:自取侮辱。
仁者能正君
• 惟大人①为能格②君心之非③。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④正君而国定 矣。
• 注释: ①大人:极有品德的人。
•
②格: 纠正。
•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孟子》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子》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孟子》原文及翻译篇1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孟子》一则(敢问夫君恶乎长……则不能也)

《孟子》一则(敢问夫君恶乎长……则不
能也)
孟子曾经给人们讲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位仁义君子向一位富
贵的夫人问候,问她是否过得幸福快乐。
夫人回答道她过得很不幸福,因为她的丈夫常常暴躁、残忍,对她很粗鲁,让她过得非常痛苦。
君子听了之后,问夫人是否可以让他见见她的丈夫。
夫人有些
犹豫,但还是同意了。
几天后君子见到了夫人的丈夫,他向丈夫问好,然后向他询问:“恶乎长?”(你的恶是什么?)丈夫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大怒,问
君子为什么敢在他面前说这样的话。
君子却很镇静地解释道,他曾
经听说这位夫人是一位好妻子,但夫人却对他抱怨说她的日子很不
好过,因为她的丈夫经常对她大发雷霆,横加指责,让她过得非常惨。
君子说他就是来寻找原因的,看看是否能给予一些建议或帮助。
他进一步解释说,他希望帮助丈夫去掉自己的恶,使他成为夫人想
要的那种好丈夫。
这样的一席话,换来了丈夫的感慨和认识。
丈夫面对自己的弱点,开始反思,去掉了自己的恶,成为一位更好的丈夫。
这个故事表现出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
即使面对一个
表面粗暴或不友好的人,也要有勇气去超越外表,发现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去掉恶习,成为更好的人。
孟子简介

孟子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战国时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城市),鲁国庆父后裔。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孔子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
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
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一则三章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述造就人才,从客观上 讲要克服重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的效果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 。 7. 《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 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 《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失其本心。 9. 《鱼我所欲也》中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 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 10.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 不能淫》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述造就人才,从客观上 讲要克服重重困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的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7. 《鱼我所欲也》中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 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鱼我所欲也》中体现孟子“性本善”思想的句子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鱼我所欲也》中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 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 10.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富贵 不能淫》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一则高中原文注音

孟子一则高中原文注音摘要:1.孟子的背景和思想概述2.孟子一则高中原文的内容概述3.原文的注音及重点词语解释4.对孟子一则高中原文的理解和启示正文: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注重道德修养。
孟子的著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一则高中原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内容如下:告子曰:“天下之言性者,则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为本。
利之所在,民归之;利之所去,民去之。
故君子者,国之利器也。
”孟子曰:“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这则原文主要讲述了孟子与告子的一段对话。
告子认为,人性是追求利益的,利益是驱使人们行动的根本原因。
君子应该作为国家的利器,引导民众追求利益。
而孟子则引用孔子的话,表示过分追求利益会导致怨恨。
下面是对原文的注音及重点词语解释:1.告子曰:“天下之言性者,则故而已矣。
”注音:gào zǐ yuē: tiān xià zhī yán xìng zhě, zé gù ér yǐ zhǐ解释:告子说:“天下谈论人性的,都是沿袭旧说而已。
”2.故者,以利为本。
注音:gù zhě, yǐ lì wéi běn解释:所谓的“故”,是以利益作为根本的。
3.利之所在,民归之;利之所去,民去之。
注音:lì zhī suǒ zài, mín guī zhī;lì zhī suǒ qù, mín qù zhī解释:利益所在的地方,民众就会归附;利益离去的地方,民众就会离开。
4.故君子者,国之利器也。
注音:gù jūn zǐ zhě, guó zhī lì qì yě解释:所以君子是国家的利器。
孟子的教育思想1

孟子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继承了孔子的" 有教无类" 、" 因材施教"的思想,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注意发挥弟子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获取知识必须" 专心致志" ,循序渐进,不半途而废。
孟子认为在教育别人之前,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
他说:"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 ①即自己不正直的人,不可能使别人正直。
而他又认为,自身品德高尚、学识渊博,就该去教育那些不如自己的人。
不管这些人出身怎样,也不管来自哪里。
这正是孔子" 有教无类" 思想的继承。
他认为:"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 ②即如果有道德、有才能的人不去教育那些道德差、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的好和不好,也就相差很小,以至于不能用寸来量。
正因为孟子这种" 有教无类" 的思想,到邹来向他学习的人相当多。
①《吴越春秋》卷十《勾践伐吴外传》。
②《吴越春秋》卷八《勾践归国外传》。
①以上引文均见《史记》各封君本传。
②《史记》卷75 ,《孟尝君列传》。
孟子也用" 因材施教" 的办法,依据弟子不同的具体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在《孟子?尽心上》中,他将其归纳为:君子进行教育的方式方法有五种:有如及时雨那样浇灌万物的;有成全其品德的;有培养才干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不直接来受教,而私自学习的。
这样的归纳可能不够全面,而在当时就算是先进的教育理论了。
孟子在教学上,注意发挥弟子的主观能动性。
正如《孟子?尽心下》所说,木匠和专门做车轮、车箱的人,能够把如何制作的规矩准则传授给学徒,但却不能保证学徒一定有高明的技巧。
这关键在于学徒是否主观努力,是否不断追求。
因此,孟子认为要获得高深的造诣,就要有自己的心得。
他说:"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 ③而另一方面,孟子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就要" 专心致志".④他用栾秋教人下棋的故事来说明这个道理。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
![2024版《孟子》三章PPT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9b70d16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3.png)
关注教育公平
现代教育应关注教育公平问题, 采取措施保障每个学生接受优质
教育的权利。
22
2024/1/29
06 总结与展望
23
《孟子》三章核心思想回顾
仁政思想
孟子主张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强调君主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
推行仁政。
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 修养可以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
现社会和谐。
20
教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用
个体发展
教育可以促进个体认知、情感、 意志等方面的发展,提高人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社会进步
教育可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通过教育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 分配和社会阶层的流动。
2024/1/29
6
02 人性本善与四端说
2024/1/29
7
人性本善观念阐述
1 2
人性本善的含义 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具有向善的潜能和 倾向。
与荀子人性本恶观点的对比 与荀子主张的人性本恶不同,孟子强调人的善良 本性,认为恶是环境和教育的结果。
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论依据
3
孟子从人的心理和情感出发,认为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即同情心、羞耻心等,这些构成了人性本 善的基础。
核心观念
孟子的核心观念是“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天生的道德意识。他 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使人回归善良本性,实现社会和谐。此外,孟子还强调“民 本”思想,认为君主应以民众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5
《孟子》三章内容简介
2024/1/29
《孟子·梁惠王上》
本章主要阐述孟子的仁政思想。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如何实行仁政、使国家富强、 人民安居乐业的问题。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疾苦,减轻赋税徭役, 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孟子语录(1)

录》一课。
孟子语录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鲁国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 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 有《孟子》一书,提出“仁政” 思想。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生命与正义、真理的关系及生 命的价值。
3.搜集孟子名言并背诵。
孟子语录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 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
完成下列的两道问答题:
1.孟子这段话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以
什么设喻,表达了什么样的观点?
答:以鱼和熊掌设喻,表达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2.成语“舍生取义”是什么意思? 答:为了真理和正义,宁可舍弃生命,也不做“不义”的事。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孟子语录》以及
孟子名言。
2.完成《配套练习》的《孟子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五十步笑百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 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全篇理解
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 要的。如果不能同时得到这两样东 西,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生也 是我想要的,义(真理、信仰、有 益于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我想 要的。如果两方面不能兼顾,我就 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你如何理解孟子的观点? 请你举出历史上有名的“舍生取义”的例子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孟子(一则)》(解析版)

2022年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孟子(一则)》《孟子(一则)》原文翻译注释赏析(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说:“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呢?”曰:“难言也。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sāi)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něi)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qiè)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
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
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
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
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
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枯死了。
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
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禾苗生长的人,就是拔禾苗的人,但这不仅仅是没有好处的,而且还损伤了禾苗。
1孟子

孟子
名字、籍贯、家世
孟子名字
赵岐《孟子题辞》:孟子,邹人也。名 轲,字则未闻也。
孟子籍贯、家世
赵岐《孟子题辞》:孟子,邹人也。名轲,字则 未闻也。邹本春秋邾子之国,至孟子时改曰邹矣。 国近鲁,后为鲁所并。又言邾为楚所并,非鲁也。 今邹县是也。或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故 孟子仕于齐,丧母而归葬于鲁也。三桓子孙既以 衰微,分适他国。
周赧王3年(前312年),辞齐卿。
六十岁至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十多岁
周赧王26年(前289年),孟子卒。 此前与弟子编撰了《孟子》。
《孟子》
作者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退而與萬章之徒序 《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东汉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 故总谓之《孟子》,其篇目则各自有名。
行年
四十多岁前
约周烈王4年己酉(公元前372年), 孟子生。
学于子思之门人。娶妻。 授徒讲学,成为名士。仕于邹。
四十多岁至五十多岁
周显王40年(前329年),至齐,当 威王时,仕齐。
在鲁居丧。至宋,不被用,归邹。 至鲁,遭臧仓沮。在滕推行仁政。 至魏。
五十多岁至六十岁
周慎靓(jìnɡ)王3年(前318年), 至齐,当宣王时,任卿。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此书韩愈以为弟 子所会集,非轲自作。
历代传述
东汉赵岐《孟子章句》 伪托宋孙奭《孟子正义》 南宋朱熹《孟子集注》 清焦循《孟子正义》
阅读书目
白平 孟子详解
姚 先 生 题 签
杨泽波 《孟子评传》
《孟子》一则改(1)

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 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 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 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
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 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 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 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 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1)孟子民本思想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 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 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被南宋朱 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现有《孟子》 七篇传世。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 有“ 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 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 提出“仁政”、“有闵(通悯 忧愁)其苗之不长而揠(拔 )
之者(句式:定语后置 ),芒芒然( 疲倦的样子)归,谓其人曰:‘今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关键词:孟子;法律思想;人性意识论文摘要:在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里,孟子首倡的“性善论”、“仁政论”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意识的萌芽,体现了强烈的人性意识。
这些思想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对其后的儒家法律思想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思想态势。
其时,孟子首倡“性善论”、“仁政论”,其著作《孟子》一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权意识萌芽,体现了强烈的人性意识:重视人的生命权,尊重生命的存在,崇尚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重视民生、以民为本,提倡“民贵君轻”、“暴君放伐”,主张“薄税敛”、“取民于有制”、“正经界”,通过保障民众的“恒产”来保证民众的生存发展;重视对人的教育,主张省刑慎罚、“不嗜杀人”,提倡“教而后诛”。
虽然孟子的这些思想还带有浓厚的义务本位色彩,但其中所蕴含的对人类对人生执著的热爱和博大情怀,都体现了孟子对人的善的追求和渴望,体现了一位重视生命的伟大人类思想家的品格,这些思想对其后的儒家法律思想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孟子》中的生命权意识(一)孟子仁义思想中的生命观。
儒家正统法律思想“贤人之治”的渊源之一是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的人生价值观。
关于“舍生取义”,《孟子》中有这样的一段论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对此论述,后人大多片面地曲解了其本意,往往只强调“义”的重要性。
其实就这一段话来看,孟子虽然为强调“义”之重要而肯定了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舍生取义,但并未否定“生亦我所欲”,仅说明在二者不可得兼而必择其一的情况下,才“舍生取义”。
据此可以认为孟子并不提倡盲目以身殉道。
同时,作为对“舍生取义”的一个补充,孟子提出了“权”的范畴。
虽然《孟子》一书对于“权”并未做出概念上的直接规定,但通过对一些具体人物、具体事件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权”这一范畴的内涵。
在《孟子》关于“援手救嫂”的论述中,孟子首先肯定了男女授受不亲是合礼之举,但在嫂溺能否援之以手的问题上,孟子认为,“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可见,在嫂溺将死的情况下,援手救嫂虽然有损于礼义的形式,但却是“义”的体现。
因此,在具体事件中实践“义”的程度适宜与否,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遵照“权”的精神来确定,而不是一味地强调“舍生取义”,去作无谓的牺牲。
另外,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正因为如此,人生来就具备仁义之心,对仁义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仁义是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人性之善如同水之向下,与生俱来,“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因此,假如丧失了生命本体,作为人的本质的“仁义礼智”也就不能存在,更不能实现了。
同时,孟子反对人们自暴自弃。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言也。
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由此可见,在孟子看来,仁、义与生命是融为一体的,弃仁义便是毁生命,毁生命便是弃仁义。
在个体生命与个人理想二者之间,孟子并没有偏废任何一方的取向,相反,二者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
(二)孟子天命观中的生命意识。
孟子继承了孔子“尽人事而待天命”的思想。
他一方面重视天命的作用,认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人要安顺天命;但另一方面,这种安顺天命是有条件的,“莫非天也,顺受其正。
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
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因此,孟子的“安顺天命”,除了有舍生取义,死得其所的意思之外,还有人不能由天命随意摆布的意思。
在孟子看来,天命的实现离不开人力的配合,虽然失败主要是天命所致,但人事未尽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孟子认为,“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尔。
”在顺天命的同时,孟子更强调人事的作用,他以人的角度看待“天命”。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天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
”由此可见,只有从生命的本体出发,去“尽心”、“知性”才能“知天”,去“存心”、“养性”才能“事天”,至于寿命的长短不必去顾及,君子修身养性以待天命而已。
如果脱离了生命的本体,不去“尽心”、“知性”,只是单纯的去“事天”、“立命”,就显得空虚而毫无意义。
二、《孟子》中的民本思想(一)民贵君轻论。
在《孟子·尽心》篇中,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这段论述是对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大总结、大升华。
孟子认为民是国家之本,而王道仁政,要在贵民。
轻民、贱民、残民,便无王道可言,亦无仁政可言。
所以,孟子认为,只有不嗜杀人的君主才能统一天下;一国的君主要注意保民而王、为民父母、与民偕乐;在治国时不能耽误民事。
这些都是孟子民本思想的表现。
(二)暴君放伐论。
孟子盛赞“汤武革命”,而齐宣王认为武王伐纣是以臣弑君,于是孟子反驳说,贼仁者叫做贼,贼义者叫做残,残贼之人叫做独夫,只听说武王是诛独夫纣,没听说是弑君,这一思想与其“民贵君轻”论一脉相承。
孟子设计的君臣关系是:君贤则克尽臣职相辅弼;君不贤,则谏则诤;谏而不听,“异姓”之臣可以弃君而去之,“贵戚”之臣可将君“易位”;对于暴君、昏君,甚至可以放逐,可以诛伐。
这一论述的要害是提出了“暴君放伐论”。
值得注意的是,孟子的这一论述是在君主专制独裁体制刚刚显示迹象之时提出来的,而欧洲直到十六十七世纪才有类似观点的提倡与兴起,这不能不说孟子眼光的敏锐和忧患的深刻,也足见其理论的价值。
它使中国后来的所有封建专制君主感到恼恨,如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读到这一观点,勃然大怒,还撤去了孟子在孔庙里的牌位。
(三)“取民于有制”和“正经界”的养民富民说。
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征战连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站在民众生计的立场上,孟子主张“薄税敛”,强调“取民于有制”,也就是严格按照他想象中的尧舜所定的税法来办事,“事取其中”,不轻也不重,不能重得让人民生活不下去。
同时,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并由此提出了“正经界”的办法,即实行井田制。
虽然就井田制在战国时代已被抛弃这一点来说,孟子的历史观并不是向前看的,但是孟子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看到了广大农民是否有恒产是农民能否生存发展下去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兴衰的标志或根本原因。
孟子希望看到每个有“八口之家”的农户都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以及五只母鸡,两只母猪,使得“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而这些想象在当时战火连绵的时代是无法成为现实的。
三、《孟子》中的养民教民思想和省刑慎罚的刑罚观战国时期,统治者严刑峻法,用残酷的肉刑、生命刑来镇压人民的反抗,对于这“率兽而食人”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养民教民说和省刑慎罚的刑罚观。
虽然这些思想无法超越时代的限制,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但是其中仍有着浓烈的人性意识,这是与其同时代的思想家无法相提并论的,在战国时代,这些思想无疑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和积极意义。
(一)养民教民说。
养民教民思想是孟子关于犯罪原因及其预防的学说的核心部分,这一思想基于他的性善论。
孟子认为既然人性是善的,那么犯罪就非人之本性。
孟子有这样一个借喻:牛山原来林木繁茂,这是它的本性,但是后来被“斧斤伐之”,刚刚长了一点小苗叶,又被牛羊啃来啃去,结果变得光秃秃的,失去了山的本性。
借此,孟子说明了人性的堕落是自戕的结果。
至于人的本性为什么会堕落?孟子敏锐地意识到了物质生活条件、客观经济环境与犯罪之间的联系,指出了犯罪增多的客观原因是民无“恒产”。
这不仅与《管子》之中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一致的,而且孟子还进一步认识到了“富岁,子弟多赖”,即礼节观和荣辱观不是生而自知的。
所以孟子提倡设立学校,通过教育引导人的善性。
(二)省刑慎罚的刑罚观。
孟子主张行仁政,而行仁政不以刑罚为驱使,法制建设的进行应当以仁政的精神为原则。
孟子以仁义作为最高的法律价值,作为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在他看来,不仁不义是最严重的犯罪。
据此,孟子特别为人们确认了一条“先王之法”——“诛不仁”:“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隳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
”他把那些“争地以战”、“争城以战”的诸侯斥之为“率土地而食人肉”,应当“罪不容于死”;把那些谋臣、武将斥之为“民贼”。
孟子认为当时社会的最严重的犯罪行为不是一般的下层盗贼,而是上层不仁不义的祸国殃民的行为。
虽然孟子不赞成人民起义,并断言人民一旦起义就会导致国家灭亡,但是孟子也指出了人民起义的根源在于统治者的暴虐之政所逼。
孟子的这些思想指出了犯罪不仅局限于一般百姓触犯统治阶级意志,还包括统治阶级集团内部不仁不义的行为,且后者比前者严重,同时还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
这种以民众为本的视角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因此,孟子提出了他的“不嗜杀人”主张。
孟子倡导仁政、反对“虐政”,他认为“虐政”的表现之一是滥杀无辜,所以,作为仁政的措施,孟子提出要省刑慎罚,并告诫那些野心勃勃的诸侯王,只有“不嗜杀人”,才能定天下于统一。
而且在实际的刑事政策上,孟子依据其性善论提出“教而后诛”。
这一主张不仅适用于上层阶级的诸侯、大夫,也适用于一般的平民犯罪。
本论文转载于论文天下:/product.free.100367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