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复习课件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

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为生物?
☆应根据该物体是否具有生物基本特征。生物
一定具有一项或多项生物的基本特征。不能单 纯的根据物体能否运动或者长大来判断。
不断长大的钟乳石 不断长大的珊瑚 会跳舞的机器人
随堂测试
1.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
①蝴蝶 ②珊瑚 ③蘑菇 ④智能机器人 ⑤卫星
A.①②③
B.①③
01 02
03 目 标 三 生物学的探究工具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一、显微镜的构造
1、目镜、物镜放大倍数与镜头长短的关系
【规律】 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规律】 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2、物、目镜组合与视野物像大小、数目、亮度、视 野范围及物镜与玻片之间距离的关系
【规律】 由低倍镜换成高倍镜时,视野中的五变化:视野变暗、范 围变小、细胞数目变少、细胞图像变大、物镜与玻片之间 的距离变小。
科学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
1、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2、重复实验原则(多次实验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 可靠性,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
随堂测试
某生物兴趣小组发现当移开花盆时,鼠妇会 很快爬到其他隐蔽潮湿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 为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该兴趣小组开 展了如下实验:
步骤1:实验装置的中央放入10只生理状况基 本相同的鼠妇,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5 分钟,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并 记录。
☆生长发育
☆遗传:保持一样 ☆变异:出现差异
生物的生命现象
☆适应环境
☆影响环境
生物的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 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生长和发育 生物
繁殖后代 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1.1复习认识生命现象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2.选择题:通过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生物关系等概念的理解。
3.实践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某种生命现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生物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观察、思考、实践,培养他们的生物学素养。
作业要求:
1.字迹清晰,表述准确,注意使用生物学专业术语。
2.结合自己的实际观察和思考,尽量用自己的语言完成作业。
3.请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教师将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上册的学生,他们对生物学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在生命现象的认识上尚处于初步阶段。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命现象的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在理解深层次的生命现象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方法验证生物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态度。
-树立学生环保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具备科学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二)教学设想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命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1复习认识生命现象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回顾并加深对生命现象的理解,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构成、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适应环境等。
2.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生命现象,如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繁殖等。
1.1.1 生物的基本特征 课件 (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1.描述身边的生物,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探究主题 一】
我们身边的生物
想一想 说一说
说出图中你所熟悉的生物和非生物。 生物:牛、羊、鱼等 非生物:水、空气等。
生物的种类 动物
生物
植物 微生物
真菌(如蘑菇等) 细菌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1.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的生活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C )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描述的现象体现出的 生物的基本特征是( A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生长 C.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 D.生物能呼吸
个妈妈所生,但还 是有差异的!
图示中的现象属于生物的哪种生命现象? 这种现象是生物共有的吗? 生物都有变异现象;是生物共有的现象。
看图片 说特征
含羞草被碰 触后叶片合 拢
图示中的现象属于生物的哪种生命现象? 这种现象是生物共有的吗? 生物能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是生物共有的现象。
看图片 说特征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诗说明了生物的哪一
特征( D )
A.呼吸
B.排出体内废物
C.对刺激作出反应
D.生长和繁殖
4.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子会合拢。与含羞草反应
相同的生命现象是( B )
A.子女与父亲不同
B.人手被针刺后缩回
C.母鸡下蛋
D.大豆由小长大
5.学以致用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元代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你能说出其中所包含的生物 吗?
1.1复习认识生命现象说课稿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的“复习认识生命现象”。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这节课是对生命现象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的关键环节。主要知识点包括:生命的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生命的特征,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生命的特征、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教学难点:生命现象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如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实验探究三种主要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讨论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实验探究能够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三种教学方法都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科学知识,如对生物的基本认识,对环境的感知等。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主要包括对生命现象中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以及对于生物分类方法的应用,他们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惑。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生态环境的破坏、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引发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关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利用多媒体教学,如视频、动画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生命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3.设计一些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让他们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生物七年级上济南版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复习课件(48张)

培养皿
返回
常考命题点突破 命题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 考向1 结合实例或图示判断生物与非生物
例1(’15盐城)自然界中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你认
为下图所示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C )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解析】①为草履虫,②为机器人,③为病毒,④为衣
藻,其中①③④属于生物,机器人不具备生物的特征,
反光镜 ,直到出现 d.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⑥_______
一个明亮的视野。
(3)安放装片(如图丙)
丙 载物台 上,用⑧________ 压片夹 a.将带有字符的装片放在⑦________ 压住。 通光孔 的中心。 b.移动装片,将字符正对⑨_______
(4)观察(如图丁、戊)
a.镜筒下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眼睛
如何判断某个生物是否属于生物? 根据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判断:生物具有新陈代谢, 能够生长发育;成熟的生物个体能够繁殖后代,后 代与亲代之间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具有应激性,
能对生活的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并影响环境。
1. 能生长或能运动的物体一定是生物。(×) 提示:能够运动或者生长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如 植物不能运动,但是属于生物;钟乳石能够长大但不 属于生物。 2.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体现了生物
凹面镜 _______
大光圈
5.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
15
14
物镜 放大倍数× _______
______ 目镜 放大倍数
(1)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短,放大倍数越 小。 (2)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 大。
下列镜头中,哪个目镜与物镜的组合能使显微镜视野 最亮?
1.1复习认识生命现象优秀教学案例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3.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探究:本节课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生物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问题的解答过程,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与表达能力。
2.明确小组合作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采用小组竞赛、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
4.教师
4.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提高他们的生命素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为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动有趣的生物学故事、案例、图片等,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增强他们的直观感受。
3.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生物学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五)作业小结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我布置了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我提醒学生要注意作业的完成质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责任感。最后,我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必背知识清单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必背知识清单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1.自然界中的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尽管各种生物的生活习性不同,形态大小各异,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生命现象。
2.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哪些?①具有新陈代谢现象(生物最基本的特征);②生物能够生长发育;③成熟的生物个体能繁殖后代;④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现象;⑤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⑥生物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属第三章内容)注意:(1)能运动、生长的不一定都是生物,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具有以上基本的特征。
例如:不断长大的钟乳石、珊瑚属于非生物,珊瑚虫属于生物。
(2)病毒是唯一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的。
举例:①朵朵葵花向太阳(应激性)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③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能影响环境)④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⑤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能影响环境)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才有生物生存。
有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叫做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的整体。
2.生物圈之所以适于生物生存,是因为它具备了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目前,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科学探究方法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1.巴斯德实验的变量是:微生物。
2.生物学的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等。
3.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科学探究成功的关键: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
作出假设是对提出问题的正确性回答。
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器具等。
4.生物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量法、调查法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节 生命的基本特征课件(济南版)

仙人掌能够生活 青蛙的保护色 在干旱的沙漠里
蚯蚓疏 松土壤
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 环境。
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以 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现象。 (2)生物都能生长发育。 (3)生物都能繁殖后代。 (4)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5)生物具有应激性。 (6)生物体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7)除病毒外,生物体都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的分类
生物
植物
动物 微生物 病毒 细菌 真菌
生物的生命现象有哪些?
鲸呼吸
说明生物需 要呼吸
松鼠摄取食物
说明生物需 要从外界获 取营养物质
人体排出部 分代谢废物
说明生物需 要排出废物
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生命现象
生物体从环境摄取营养物质转变为自
身物质,同时将自身原有组成转变为废 物排出到环境中的不断更新的过程。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知识目标
1.我们身边的生物 2.生物的生命现象
调查我们美丽的校园。 问题:校园中哪些是生物 ?哪些不是生物?为什么 ?
观察我们身边的生物 中 华 鲟
东 北 虎
啄 木 鸟 蝴蝶
电镜下的流感病毒
大肠杆菌
自然界中生物分为哪几种?
植
动
物
物
微生物
病毒
细菌
真菌
3.猫、鼠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生物,以下是他们的部分生命现象,请 分析说明他们分别属于生物的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这种现象属于___生__长__发__育_____ 。
(2)猫生小猫的现象属于__繁__殖__后__代______。 (3)猫生猫,鼠生鼠,这种现象属于__遗__传__________。
认识生命现象复习课件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名称 物镜
图示
放大倍数
标有“10×” 或“20×”的 字样,表示放 大倍数为10倍 或20倍
位置
安装在 转换器
上
特点
有螺纹, 物镜越长, 放大倍数 __越__大___
越大
(2)调换物镜:[ B ]____转__换__器_。 (3)调节光线强弱:[ G ]_遮__光__器____和[D ]____反__光__镜_。
10.2
19.8
8.3
15.1
5
17.3
20.2
16.1
15.4
7
20.8
25.6
20.3
22.3
9
32.7
43.9
26.8
32.8
A. 有光无光绿豆种子都可萌发,光影响幼苗的生长B. 光照组幼苗的茎
相对较粗,幼苗不易倒伏C. 黑暗组幼苗叶片呈黄白色是由于缺乏光照无
法形成叶绿素D. 相同实验条件下茎的伸长速度大于根的伸长速度
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5)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__物__镜__和__目__镜__放__大__倍__数__的__乘__积___。显微镜的 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物像大小、视野范围的关系:
比较 项目
低倍镜 高倍镜
物镜 长短
短 长
镜头与标 本的距离
远 近
视野 Hale Waihona Puke 暗亮 暗物像 大小
小 大
细胞 数目
多 少
2.显微镜的使用: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与存放。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6.如图是光学显微镜结构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A. 转 动1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4B. 显微镜的放大倍 数是3和4放大倍数的乘积C. 调节5上的光圈可以改变视野的大 小D.6 是反光镜,分为凹面镜和平面镜
济南版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知识点背诵+学生版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知识点背诵
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
1、身边的生物现已经被人们认识的生物有200多万种,他们可分为:、、
2、常考的生物:植物
动物
常考的微生
物
常考的非生
物:
3、、生物的基本特征:
①②③④⑤
除等少数生物外都有结构
4、、生物的基本特征:以下分别描述了生物的哪项基本特征
(1)葵花朵朵向太阳________ ( 2)一粒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_
(2)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___ (4)北极熊的毛色为白色
___
(5)植物具有向性运动_________(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______
(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8)千里之堤毁于蚁
穴
5、生物和非生物的判断方法: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生物,关键看该物体是否具备,而不能根据某一生命现象来判断,如机器人对人的指令做出相应反应,钟乳石慢慢长大,但它们都不是。
第二节生物的基本环境
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 _,数值为海平面以下
约和海平面以上之间。
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平面以下。
它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条
是。
【特别提醒】生物圈指有生物生存的圈层,其中不包含人类活动所能到达的所有范围如月球,火星等。
2、栖息地:生物圈内生物的场所。
栖息地的类型由
土决定。
3、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4、破坏栖息地的重要因
素:。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复习课件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D.目镜20倍、物镜40倍
2.在观察植物细胞时,视野中出现了一个污点,先移动玻片
再转动目镜,污点都没有移动,则说明污点在〈 C 〉
A、目镜上 B、载玻片上 C、物镜上 D、反光镜上
3.使用显微镜时,错误的操作是 〈BC 〉
A、对光是要看到雪白的视野 B、安放时镜座距实验台边缘约5cm C、观察使用时一定用右眼看着目镜 ,左眼睁开,便于画图 D、当光线较暗时,用反光镜的凹面来对光
1.结构及功能: 2.使用方法: 3.成像特点: 4.放大倍数:
1.污点问题 2.低倍转高倍 3.物像移动问题
名说 称出 及显 功微 能镜
各 部 分 的
1结构及功能:
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细准焦螺旋:升降镜筒 镜臂:连接作用 通光孔:光线通过
压片夹:固定玻片 镜柱:支持作用
镜座:支持、稳定作用
目镜:放大物像 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制定计划
基 本
实施计划
步 得出结论 骤
表达交流
前提 关键
原则:设置对照 控制单一变量
变量
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量。 1、在实验过程中,往往只选择一个变量进行研究。 2、为验证这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
实验。 3、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变量外,其他条件应
完全相同。
第四节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般 A:先用粗准焦螺旋后,后用细准焦螺旋 B:只用粗准焦螺旋 C: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 D:先用细准焦螺旋,再用粗准焦螺旋
6.一个细小物体被显微镜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
”是指该物体的:
A:体积
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
CD
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
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复习知识点参考资料

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生物的基本特征一、生物学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被称作——绿色学科。
二、生物1、概念:具有生命的物体。
2、分类由细胞构成。
无细胞结构。
3、数目:现在已知生物约200多万种,(其中动物约150多万种,植物约30多万种。
)三、生物的基本特征: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生物的最基本特征)如:吃饭、喝水、呼吸、出汗、排尿。
2、能够生长发育和繁殖。
如:一粒种子萌发长成幼苗、一株幼苗长成一棵大树、母鸡下蛋、植物开花结果、蜻蜓点水。
3、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变异)。
4、生物具有应激性。
如:朵朵葵花向太阳、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下垂。
5、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如:仙人掌的叶子特化成刺(“适应”),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影响”)、大树底下好乘凉(“影响”)。
【例题】1、下列哪组选项全部属于生物()A.金鱼、月季、机器狗、海带B.长颈鹿、电脑病毒、海豚、海马C.仙人掌、钟乳石、香菇、小草D.细菌、丹顶鹤、水杉、鲨鱼2、果树能产生种子,种子可以萌发并长成新的植物体,这说明()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生长和繁殖C.生物多由细胞构成D.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诗句说明了哪一生物特征()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4、含羞草受到碰触后,展开的叶子会合拢,与含羞草反应相同的生命现象是()A.子女与父亲不同 C.人手被针刺后缩回C.母鸡下蛋D.大豆由小长大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该诗句描述的生命现象主要体现的是()A.生物能够由小长大B.生物都需要营养C.生物能够繁殖后代D.生物能够适应环境6、下列不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一项是()A.能进行呼吸B.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映C.能生长繁殖D.能动7、下列哪项不是生命现象()A.种子萌发,长出幼苗B.人体出汗C.蛇的冬眠D.石灰岩洞中的石笋逐渐长高8、下列属于新陈代谢现象的是()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B.大树提供木材C.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D.鲸能游泳9、蘑菇属于()A.细菌 B.真菌 C.病毒 D.非生物10、鸡能产蛋,并孵出小鸡,这说明鸡具有的特征是()A.需要营养物质B.能由小长大C.能繁殖后代D.能排除废物11、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A.松鼠不断寻找食物吃B.钟乳石由小变大C.小狗排尿D.人晕车呕吐12、下列哪种现象是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 ()A.兔子发现狼之后迅速奔跑B.种子萌发长成幼苗C.绿色植物的叶由小长大的现象D.鸟产卵13、生物能够生长、发育并繁殖后代的基础是()A.遗传B.变异C.应激性D.新陈代谢14、一般来说,一种生物不会由于个体的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的绝灭,这是因为生物具有()A.遗传性B.生长现象C.繁殖现象D.应激性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概念:在地球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才有生物生存,生物生存的这个圈层。
2023-2024年济南版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提纲(无答案)

2023-2024年济南版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提纲(无答案)第一章认识生命现象第一节认识生命现象1.生物的特征①生物都具有(新陈代谢)现象②生物都能够(生长发育由小长大)有小长大③成熟的生物个体都能够(繁殖后代)④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⑤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有规律的反应,即具有(应激性)⑥生物能(适应)并(影响)环境⑦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生物的生活环境1.生物圈生物圈是指有(生物生存)圈层,(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层的上层) 。
范围在海平面以上(10)km海平面以下(10)km2.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阳光、水分、空气、适应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3.栖息地①定义:生物圈内生物生活和居住的场所②类型、、岩岸、、淡水溪涧.③云南省热带雨林的(绿孔雀)(黄河三角洲)的野大豆④(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人类掠夺式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是破坏各种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节生物学的探究方法1.科学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其中探究成功的前提条件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探究成功的关键环节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2.科学探究的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3.科学实验中能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称为(变量),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4.巴斯德鹅颈瓶实验①A是普通烧瓶瓶口(竖直),B是S型(曲颈瓶)。
两瓶口都( 敞开),为了保证(空气)能够进去。
②实验研究的问题:使食物变质的微生物来自生物本身还是来自空气③将两瓶内肉汤煮的原因杀死瓶内已纯在的微生物。
四年后观察现象,(B)内肉汤清新,(A)内肉汤变质,将B瓶长颈打断后出现(变质)现象。
④S型曲颈瓶的好处是空气可以进入瓶内,但空气中的微生物进不去。
⑤实验证明第四节生物学的探究工具1.①显微镜最主要的部件是( )( )②具有放大作用结构的是( )( )③具有升降镜头作用的是( )( )其中( )幅度大,( )幅度小④调节光线结构的是( )( ),反光镜有( )( ),其中( )有聚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的常用方法
阅读课本P11-12页“探究的常用 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探究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探究的常用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测量法
调查法
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生 物 学 的
1.探究的基本过 程
制订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探 究
表达交流
方 2.探究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法
测量法、调查法等
2、标出探究的基本过程(6个)
体验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 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哪里?
观点之一: 来自于肉汤自身。
观点之二: 来自于空气。
经典实验回顾:
伟大的“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
巴斯德的观点是(作出假设) : 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自于空气
制定计划、实施计划
空气以及空气中的 微生物均能进入
第一章 认识生命现象
济南版 七年级
认识生命现象
一、教材分析
说课流程
二、教法学法 三、教学过程
四、设计说明
认识生命现象
我们身边 的生物
生物的生 命现象
生物的基本 特征
命认 现识 象生
探究的常 用办法
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的内容安排考虑到学生刚开始学习生物学,要让学生 从宏观上来认识生物,初步树立什么是生物”的概念,利用学 生熟悉的生命现象,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 依赖环境,生物与环境不可分割,知道生物生活在哪里。在学 生对生物有宏观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怎么研究生物”,让学 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 路和方法,利用工具进行定性定量实验,力求让学生在亲历提 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 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的思维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区
分目镜和物镜?
3.对照课本15页显微镜插图,认识显微 镜的
构造,正确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造显 和微 使镜 用的
构
一. 如何取拿和安放 显微镜?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 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 取出,把显微镜放在实 验台略偏左的地方,镜 臂朝向自己,镜座距实 验台边缘7厘米的位置。
二.目镜和物镜的安装有先后顺序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生物,知道生物圈中有哪些生 物类群;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即生物的基本特 征;了解生物学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六 大过程;能独立规范的操作显微镜并能识别其它研究 工具,。 能力目标:能从观察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设计一些简 单实验;培养参与课堂探究活动的能力,通过小组讨 论,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概括和表达的能 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 法,体会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勇
多,__C___看到细胞最大。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 向 左 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认识生命现象
“以人为本, 以学论教”
认识生命现象
01. 要不断研读课标、理解课标要求。
02.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教材、研究教材。 03.不断领悟生物学思想
0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现高效课堂。
热带雨林中的生物
孔雀
孔雀的栖息地位于我国云南省热带雨林。这里光照 充足,雨量充沛,气温较高。众多的乔木枝叶茂盛,灌 木、草本、藤本和寄生植物夹生其间。
云南兔 穿山甲
钝头蛇 白臀叶猴
山东省黄河三角洲
野大豆
这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形成了大 片大片的草甸。
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芦苇
碱蓬
白鹳
丹顶鹤 大天鹅
栖息地
重
难
阅读课本P8观察图1.1-6,讨论以下问题: 点
• 1、图中生物栖息地各有什么特点; 突
破
• 2、如果栖息地遭到较大破坏,会对 生物有什么影响?
观察下图,讨论下列生物栖息地的特点(从生物
生存的基本条件——阳光、水分、温度、食物等方面 分析)
2.如果上述栖息地遭到较大破坏,会对 其中的生物造成什么影响?
• A.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 B.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上的所有生物 C.生物圈是指整个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活所需的环 境 D.生物圈是指生物生活所需的环境
生物学的探究过程
如果这碗羊肉 汤在室温下放 置几天后会怎 样?
探究的基本过程
重
难
阅读课本P10-11“探究的基本过程点
突
”完成下列问题:
破
1、思考课本P11的4个问题
①蝴蝶 ②珊瑚 ③蘑菇 ④智能机器人 ⑤卫星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④
2、下列属于生物特征的是(C )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 B、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 D、生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3、下列哪种揭示生物共性的生命现象不同于其他三种(D)
A一粒油菜籽长成油菜植株 B蝌蚪长成青蛙
(2)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 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其他常用研究工具
练习
1.写有字母“b” 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
到的物像是字母q
。
2.显微镜的A: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
是 50倍 ;B:目镜10,物镜10,放大倍
数是100倍 ;C:目镜10,物镜40,放大
倍数是400倍 。其中 A 看到细胞数最
生物失去家园,数量减少,甚至死亡。
威胁生物生存 的关键因素是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森林植被破坏
土地沙漠化
藏羚羊的呼唤
垃圾成灾
• 这张2003年6月 的资料照片显 示一位农民坐 在干裂的农田 里一筹莫展。 由于林木遭非 法砍伐等原因, 该省近年非涝 即旱,灾害不 断。
空气能进入,而空气 中的微生物不能进入
A
B
第一步
杀灭原有的微生物
A
B
第二步
肉汤放凉后,自然条件下观察
A
3天以后肉汤变质
B
4年后仍新鲜如初
第三步
把B瓶的长颈打断,使瓶口能竖直接 触空气,不久,肉汤也浑浊变质了。
B 第四步
得出结论
由巴斯德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使肉汤变质的微生物来 自于空气。
表达交流
1
11
2
12
3
13
4 576
14
8 9
10
知识梳理:
1.能升降镜筒的是粗__准__焦_螺__旋__、细__准__焦_螺__旋__。 2.能放大物像的是_目__镜__、_物_镜___。 3.能调节光线强弱的是_遮_光__器_、反__光_镜__。
显微镜使用过程: 1、取镜和安放 2、对光
(1)转动粗准焦螺旋, 使镜筒上升。
(2)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3)转动遮光器,使遮光器上较大的光圈 对准通光孔。 (4)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 光镜,直到出现一个明亮的视野。
3、安放装片 标本放在载物台上, 用压片夹压住,正对 通光孔。
4、观察
(1)镜筒先下降,直
到接近标本。(镜筒 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看着物镜 )
大 气 污 染
破坏生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是:
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 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请善待
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她和我们同在!
练习:
A • 1.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是( )
• A.生物圈 B.海洋 C.森林 D.土地
C • 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我们身边的生物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从中体 会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我们身边的生物
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把常见的生物进行分类, 并让同学们把身边的生物归类。
生物的生命现象
重
1、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征?
难 点
2 、你是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 否具有生命的?
突 破
观察图片,思考:生物有哪些特征?
1-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有。应该先安装目镜,然后再安装物镜。 如何区分目镜和物镜?
有螺纹的为物镜,没有螺纹的是目镜。 三.你能用两种方法区分不同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
的大小吗? 一通过看镜头上标注的放大倍数的方法(读数) 一通过对比镜身长短的方法来区分。(看长短)
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而物镜与目镜正好相反。
4.描述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和 探究方法;
5.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独 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
1.准确归纳和理解生物 的基本特征;
2.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 息地的类型;
3.能自主发现问题,设 计一些简单实验;
4.规范使用显微镜,并 观察到物像;
认识生命现象
教 法
引导发现
教法
学 法
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认识生命现象
考点
知识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认识生 生物的生活环境 命现象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 理解 掌握
灵活 应用
∨
∨ ∨ ∨
一认、识教生材命分现析象
重点
1.准确描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能区分生物和非生物;
3.描述生物圈的范围,生物圈 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 件及生物栖息地的特征;
随堂练习
1. 巴斯德认为,肉汤变酸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并证明这些微生物来自空气,他成功的关键是
( B)
A.运气好
B.动脑设计了曲颈瓶
C.观察时认真
D.实验用具好看
生物的研究工具
重
自主学习课本第14—15页,尝试完成下 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