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少阴心经及手太阳小肠经
十二经络歌(十二经络循行歌)

十二经络歌经络歌诀十二经脉歌1、手太阴肺歌:手太阴肺中焦起,下络大肠胃口行,上膈属肺从肺系,横从腋下(月需:音闹)内萦,前于心与心包脉,下肘循臂骨上廉,遂入寸口上鱼际,大指内侧爪甲根,支络还从腕后出,接次指交阳明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膨膨肺胀缺盆痛,两手交瞀为臂厥,肺所主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结,(月需:音闹—肩膊下内侧,对腋处高起的白肉。
)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肩背痛是气有余,小便数欠或汗出,气虚亦痛溺色变,少气不足发报息。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行,网络大肠,再回绕胃的上口,继续上行,穿过膈膜,入属肺脏,治肺系上行,斜出横行经腋下,沿上臂闹内,在手少阴心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前面一直下行到肘内,然后继续循着前臂内侧下行到掌后高骨的下面,入于寸口,经过鱼际,到大母指内侧,止于爪甲的根部。
另有支络从掌后高骨处,出手腕的后面,直达次指尖端,与手阳阴大肠经相交接。
本经多气少血,所以经气有了变动,就会发生肺中膨胀而满,气不得宣布,从而见到咳嗽气喘,缺盆中痛。
变动剧烈时,可见到病人两手交叉,紧按在胸部,同时心中烦闷,眼睛发暗等“臂厥”的症状。
本经属肺,所以主肺脏的病症。
如咳逆上气,喘促口渴,心烦胸满,(音闹)臂内侧的前面(即肱骨前缘)疼痛,或手足厥冷,或掌中心发热等。
若邪气盛而有余,就会出现肩背痛,小便次数频多而量少。
如汗出而恶风寒,是被风邪所伤。
若果肺气虚,也会发生肓背痛而恶寒,气少而呼吸短促低微。
同时由于气虚不能通调水道,所以膀胱气化不利,致小便而色深。
2、手阳明大肠经歌: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两筋中间行,循臂入肘行闹(月需)外,肩俞前廉柱骨傍,会此下入缺盆内,络肺下膈属大肠,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挟口人中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是主津液病所生,目黄口干鼽衄动,喉痹痛在肩前闹(合。
月需),大指次指痛不用。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次指爪甲根部内侧的商阳穴,循着次指内侧上缘上行,经合谷穴,从两指歧骨的中间,出腕侧两筋的---陷处(即阳溪穴),沿前臂上行到肘外侧,继续沿臂闹外侧上行,经肩俞穴,沿肩峰前缘向后到天柱骨傍,与诸阳经交会于大椎(督脉穴名),再向前入缺盆内,络肺脏,下膈膜,入属大肠腑,另有支脉从缺盆处上走颈部,斜行贯穿两颊,入下齿龈,回过来挟口唇,左右两脉在人中穴会合,交叉上行于鼻翼两侧的迎香穴,与足阳明胃经衔接。
穴位歌诀

一、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经穴歌(共11穴):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之下是尺泽,孔最下行接列缺,更有经渠与太渊,鱼际少商如韭叶。
二、手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间,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大肠经经穴歌(共20穴):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复温溜,下廉上廉三里长,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髃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上入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 *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 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阳明胃经经穴歌(共45穴):四十五穴足阳明,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颊车对,下关头维和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及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穴,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穴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下行内庭厉兑穴,大趾次趾之端终。
四、足太阴脾经*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

五脏六腑十二经主要引经药引经药分为如下两类:一、按十二经记述:手太阴肺经为桔梗、升麻、葱白、辛夷;手阳明大肠经为白芷、石膏;足太阴脾经为升麻、苍术;足阳明胃经为白芷、石膏、葛根;手少阴心经为细辛、黄连;手太阳小肠经为木通、竹叶;足少阴肾经为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为羌活,手厥阴心包经为柴胡、丹皮;手少阳三焦经为连翘、柴胡;足厥阴肝经为柴胡、川芎、青皮、吴茱萸;足少阳肝经为柴胡、青皮.二、按六经记述,如太阳经用羌活、防风、藁本,阳明经用升麻、葛根、白芷,少阳经用柴胡,太阴经用苍术,少阴经用独活,厥阴经用细辛、川芎、青皮。
附录: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心经问君何药补心经,远志山药共麦冬,枣仁当归天竺黄,六味何来大有功。
玄参苦,黄连凉,木香贝母泻心强;凉心竹叶犀牛角,朱砂连翘并牛黄。
温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细辛独活汤。
肝经滋补肝经枣仁巧,薏苡木瓜与贡胶;泻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黄连,龙胆草,车前甘菊凉肝表;温肝木香吴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经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术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术甘草宜。
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
温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
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
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
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乾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肾经补肾山药甘枸杞,螵蛸龟板与牡蛎,杜仲锁阳巨胜子,山萸苁蓉共巴戟,龙虎骨,怀牛膝,五味菟丝与芡实,再加一味怀熟地,共补肾经十八味。
泻肾不必多求方,知母泽泻两相当。
温肾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纸海沈香,亦温肾,腽肭脐;凉肾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独活肉桂奇。
胃经补胃需用苍白术,半夏扁豆绵黄耆,芡实莲肉共百合,山药还加广陈皮。
泻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实,更添芒硝与大黄,多加石膏谢更急。
3.20--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

攒竹 Cuanzhu BL2
定位: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作用:祛风明目。 主治:前额痛,眉棱骨痛,目眩,视物不明,目
赤肿痛,近视,口眼歪斜,眼睑瞤动。
应用: 目赤肿痛、流泪配太阳、太冲。 视物不明配光明、养老。 前头痛,三叉神经痛(第一支)配阳白。 眉棱骨痛。 眼睑下垂配鱼腰、丝竹空。 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配四白。
操作:直刺0.2~0.5寸。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指尺侧端,沿上肢外侧后缘上行,经肩, 绕肩胛,上颜面,过目外眦至耳屏前。支脉从颧部至 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体内:络心,属小肠。 联系的脏腑器官包括小肠、心、胃、咽、目、耳、鼻。
它是唯一的一条既到达目内眦(睛明穴),又到达目外 眦(瞳子髎)的经脉。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作用:宁心安神,宽胸降气。 主治:癫狂,痫证,惊悸,失眠,健忘,心烦,心痛,
咳嗽,吐血,梦遗,胸背痛。 应用:失眠配内关、神门;
痫证配肝俞、丰隆; 心痛、惊悸配巨阙、内关。 操作:斜刺0.5~0.8寸。 备考:心脏背俞穴。
肝俞 Gānshū BL18
定位: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肠鸣,胸胁痛。 应用:胃脘痛配内关、梁丘。
完谷不化配中脘、足三里。 疳积配四缝。 操作:向下或向内斜刺0.5~0.8寸。 备考:胃腑背俞穴。
肾俞 Shenshu BL23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取法:肋弓下缘平第二腰椎。 作用:补肾壮腰。 主治:遗精,阳萎,早泄,不育,不孕,,月经
不调,白带,遗尿,小便不利,水肿,头昏, 耳鸣,耳聋,腰背酸痛。
汪昂订十二经脉歌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脉胆之经,起于两目锐 边。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前(三焦)。至肩却出少阳后,入缺盆中支者分。耳后入耳(中)耳前走,支别锐 下大迎(胃经穴,在颔前一寸三分动脉陷中)。合手少阳抵于 (目下),下加颊车下颈连。复合缺盆下胸(贯)膈,络肝属胆表里萦(相为表里)。循胁里向气街出(挟脐四寸动脉),绕毛际入髀厌横(横入髀厌,即髀枢),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季胁过章门(胁骨下为季胁,即肝经章门穴)。下合髀厌(即髀枢)髀阳外(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出膝外廉外辅(骨,即膝下两旁高骨)缘。下抵绝骨出外踝(外踝以上为绝骨,少阳行身侧,故每言外),循跗(足面)入小次指间。支者别跗入大指,循指岐骨出其端(足大指本节后为岐骨交肝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口苦(胆汁上溢)善太息(木气不舒)。心胁疼痛转侧难,足热(足外反热)面尘体无泽(木郁不能生荣)。头痛颔痛锐 痛,缺盆肿痛亦肿胁。马刀侠瘿颈腋生(少阳疮疡坚而不溃),汗出(少阳相火)振寒多疟疾(少阳居半表半里,故疟发寒热,多属少阳)。胸胁髀膝(外)胫绝骨,外踝皆痛及诸节(皆经脉所过)。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脉)鼻 起(山根),下循鼻外入上齿。环唇挟口交承浆(下唇陷中),颐后大迎颊车里(腮下为颔,颔下为颐,耳下为颊车。大迎,颔下穴名)。耳前发际至额颅,支循喉咙缺盆入。下膈属胃络脾宫(相为表里),直者下乳挟脐中。支(者)起胃口循腹里,下行直合气街逢(即气冲)。遂由髀关(抵伏兔)下膝膑(挟膝两筋为膑,一曰膝盖)循胫(外廉下)足跗(足面)中指通。支从中指入大指,厉兑之厉经尽矣(交足太阴)。此经多气复多血,振寒呻欠(呻吟呵欠)而颜黑。病至恶见火与人(血气盛而热甚),忌闻木声心惕惕(阳明土恶木也)。闭户塞牖欲独处,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奔)响腹胀(脉循腹里,水火相激而作声)为 厥(足胫为 ),狂疟温淫及汗出(阳明法多汗),鼽衄口并唇胗(音轸,唇疡。脉挟口环唇),颈肿喉痹(循颐循喉)腹水肿(土不制水)。膺乳(膺窗、乳中、乳根,皆本经乳间穴)膝膑股伏兔(膝上六寸肉起处), 外足跗上皆痛。气盛热在身以前(阳明行身之前),有余消谷(善饥)溺黄甚。不足身以前皆寒,胃中寒而腹胀壅。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

二十四节气与人体对应我国古代将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称一年,并在四季分明的黄河流域一带,根据月球环绕地球运行规律,将四季变化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共二十四个节气,三百六十天。
由于每月天数不一,有29天多一点,有30天多一点的,或是少几小时的,所以经过长期的总结,用“无中气之月置闰”的办法,来调整这一年不足之时日。
即如月中有节而无气则该月为闰月。
当然这一方法对于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如热带地区季节变化相对不明显,也就不适用,即使与我们同一个纬度的也有区别,在此仅作简要介绍。
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阳历(即公历)和阴历(即农历)。
阳历以地球绕日公转周期365.2422天为一年。
阴历也叫阴阳合历,是以月球的圆缺周期29.5306天为阴历的依据,同时又照顾了寒暑变化实际。
阴历一年12个月,计354天,比阳历一年少11天。
长此下去,月份和时令之间势必难以相符。
就会出现如:三伏天过春节,寒冬腊月赛龙舟。
为使阴历与阳历在时令上能够合拍,阴历用增设闰月的办法来调整余缺,规定每隔2年或3年来一个闰月。
有闰月的这一年,阴历是13个月。
那么该“闰”那一个月呢?我们祖先通过实践,把全年划分为24个节气。
前一个叫“节气”,后一个叫“中气”。
节气和中气按照月份顺序相同排列。
相邻的两个节气或两个中气之间平均相隔30天半,可是阴历的一个月只有29天半(29.5306天)。
这样,下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势必要往后拖延一天或两天,到了一定的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至月尾,下一个中气则又在隔一个月的月初,结果中间这个月就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
阴历历法规定:凡是只有节气而无中气的月份,一律不能独立成为一个月,它只能作为上一个月的附属闰月。
那么,我们人体又是如何与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呢?我们知道人体有十二经脉,阴经通于脏,阳经通于腑,十二经脉和十二脏腑结合起来,形成二十四经脉与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相对应的关系。
人体十二经脉的引经药

仙。
另外,病位深浅用药有别,病在肌肤经络者,一般以防风、麻黄、桂枝、银花、连翘、
青风藤等辛散之药;在筋骨者用白芥子、白附子、川芎、草乌、附子、马钱子及虫类之药;在脏腑者用补益之药。热在气分用生石膏、知母,在营血用生地、丹皮、玄参等手少阴心经:黄连、细辛;
脾经
补脾人参绵黄耆,扁豆白朮共陈皮,莲子山药白茯苓,芡实苍朮甘草宜。泻脾药,用枳实,石膏大黄青皮奇。温脾官桂丁藿香,
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凉脾药;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经
补肺山药共麦冬,紫菀乌梅与参苓,阿胶百部五味子,棉州黄耆更凑灵。紫苏子,与防风,泽泻葶苈泻肺经,更有枳壳桑白皮,六味泻肺一般同。温肺木香冬花寻,生姜干姜白蔻仁;凉肺黄芩与贝母,人溺山栀沙玄参。马兜铃,瓜蒌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与升麻,连须葱白用几根。
(7)足阳明胃经:白芷、升麻、石膏、葛根;
(8)足太阴脾经:升麻、苍术、葛根、白芍;
(9)手厥阴心包络经:柴胡、牡丹皮(丹皮);
(10)手少阳三焦经:连翘、柴胡,其中能引入上焦的为地骨皮,能引入中焦的为青皮,能引入下焦的为附子;
(11)足厥阴肝经: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
(12)足少阳胆经:柴胡、青皮。
手太阳小肠经

第六节、手太阳小肠经小肠经共十九穴,原穴为腕骨穴,洛穴为手少阴心经之通里穴。
太阳是阳气大盛的经络,也可以治疗热性病。
1. 经中穴道经中穴道:起自于手小指外侧末端指甲旁之少泽穴(井穴),经小指根节前陷处之前谷穴,上行本节后外侧横纹尖上陷中为后溪穴(经穴、输穴),再上行手腕前起之罅缝陷中之腕骨穴(原穴),从腕骨穴沿手臂外侧,腕下锐骨下陷中为阳谷穴,往上一寸为养老穴(疗穴),再上四寸为支正穴(疗穴),再上行肘外大骨尖,曲肘凹陷处为小海穴(合穴),至肩关节后下方,腋下后纹头上一寸处为肩贞穴(疗穴),上行至肩胛岗下际凹陷处为臑俞穴(疗穴),在此下行肩胛岗下窝中,与第四胸椎棘突处为天宗穴(疗穴),再上行至肩上小骨,举手有凹陷处即秉风穴(疗穴),经肩颈后侧上绕,经曲垣穴至肩外俞、肩中俞穴,从肩中俞上行颈大筋前,曲颊下动脉应手陷中之天窗穴,再上行耳下曲颊下颔角后天容穴,再上行面頄骨下廉目外眦下颧骨下缘之颧穴(疗穴),再往上后方,止至于耳珠前之听宫穴。
2.循行路径(1)手少阴心经部分:从小指末端手少阴心经之少冲穴起,络入手太阳小肠经之少泽穴。
(2)手太阳小肠经部分:从小指之端少泽穴,循手外侧经前谷、后溪穴,再从后溪穴,上腕至腕骨穴,出手踝中入阳谷、养老穴,从养老穴上,循臂骨下廉支正穴,出肘内侧两筋间之小海穴,上循臑骨外后廉,出肩胛上至肩贞穴,绕肩胛上之臑俞穴,再下天宗穴,从天宗穴循行秉风、曲垣等穴。
(3)足阳明胃经部分:从曲垣穴经肩外俞、肩中俞入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散而内行,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之分。
(4)手太阳小肠经部分:其支者从足阳明胃经之缺盆穴循颈入天窗、天容穴,上颊至颧穴,再前行至目锐眦,却入耳中聚于听宫穴。
(5)手太阳小肠经部分:从天容穴上颊后,上目眶缘抵鼻,至入目内眦。
(6)足太阳膀胱经部分:由手太阳小肠经行入目内眦后,即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3.疾病症候患手太阳小肠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部两侧及耳部,有下列病候:癫痫、痉挛、喉间痛、下颊肿、肩臑痛、耳聋、目黄、手小指痛、本经所经之处疼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少阴心经
极泉:
课本:上臂外展,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国标:在腋区,腋窝中央,腋动脉搏动处。
青灵:
课本: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测沟。
国标:在臂前区,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测沟中。
少海:
课本:屈肘举臂,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国标:在肘区,横平肘横纹,肱骨内上髁前缘。
灵道:
课本: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国标: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通里:
课本: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国标: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阴郄:
课本:在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5寸。
国标: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神门:
课本: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国标、: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少府:
课本:在手掌面,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国标:在手掌,横平第五掌指关节近端,第四、五掌骨之间。
少冲:
课本:在手小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国标:在手指,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指寸)
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
课本: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国标:在手指,小指末节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
(指寸)
前谷:
课本: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国标:在手指,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后溪:
课本: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国标:在手内侧,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近端赤白肉际凹陷中。
腕骨:
课本:在手掌尺侧,当第五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国标:在腕区,在第五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
阳谷:
课本: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国标:在腕后区,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养老:
课本: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测凹陷中。
国标:在前臂后区,腕背横纹上1寸,尺骨头绕测凹陷中。
支正:
课本: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国标: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5寸,尺骨尺侧绕测凹陷中。
小海:
课本:微屈肘,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国标:在肘后去,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中。
肩贞:
课本:在监管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国标:在肩胛区,肩关节后方下方,腋后纹头直上1寸。
臑俞:
课本:在肩部,当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国标:在肩胛区,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天宗:
课本: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国标: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秉风:
课本: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国标:在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上方冈上窝中。
曲垣:
课本: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当臑俞与第二胸椎棘突连线的中点处。
国标:在肩胛区,肩胛冈内侧端上缘凹陷中。
肩外俞:
课本: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国标:在脊柱区,第一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
肩中俞:
课本:在背部,当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国标:在脊柱区,第七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2寸。
天窗:
课本: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扶突后,与喉结相平。
国标:在颈部,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天容:
课本:在颈外侧部,当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国标:在颈部,下颌角的后方,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凹陷中。
颧髎:
课本: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国标:在面部,颧骨下缘,目外眦直下凹陷处。
听宫:
课本: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成凹陷处。
国标:在面部,耳屏正中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