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小故事
化学教育叙事故事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化学教育活动。
本案例讲述的是在一次化学实验活动中,一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中学化学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开展了一次以“探究物质的性质”为主题的化学实验活动。
活动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实验器材和药品,并对实验步骤进行了详细讲解。
2. 案例过程(1)导入教师以“为什么我们会生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
随后,教师提出本次实验活动的要求,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物质的性质。
(2)分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4-5人组成。
每组领取实验器材和药品后,教师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商讨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
(3)自主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实验中,学生发现某些药品混合后会产生颜色变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产生颜色变化的原因,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案。
(4)实验总结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总结,让学生分享实验心得。
在总结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5)拓展延伸教师结合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例如,教师以实验中的化学反应为例,讲解化学反应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本次实验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注重实验过程教师注重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化学知识,还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
(3)注重拓展延伸教师结合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让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可以引用在教学中的十个化学小故事
可以引用在教学中的十个化学小故事可以引用在教学中的十个化学小故事一种元素的命名居里夫人(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
原籍波兰,1867 —1934)在对沥青铀矿和铜矿进行检查的时候,发现这两种矿物中,含有一种比铀或钍的放射性强度更大的物质,她意识到:这是一种还没有被人认识的新元素。
她对丈夫说:假使这种新元素的存在将来能够证明的话,我想叫它钋,来纪念我的祖国——波兰。
玛丽·居里虽侨居国外,并同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结了婚,但她从小就热爱祖国波兰,时时刻刻没有忘记被沙俄帝国侵占的祖国。
她想用新元素的命名来为祖国争得骄傲和光荣!寄托她那火一样的爱国热情。
好好!皮埃尔·居里说:波兰是你的祖国,也可以说是我的祖国!紧张的工作开始了,淘汰,没日没夜地淘汰,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
1897年7 月,他们果然在含铋的部分矿物中,分析出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其化学性质与铋相似,放射性比纯铀强400 倍。
啊,新元素,钋,钋。
居里夫人扑在丈夫的怀里,激动地高喊着钋,钋!两行热泪洒在丈夫的胸膛上。
钋、波兰!波兰,钋!皮埃尔也从心底发出了欢呼第一个享用氧气的是老鼠我们知道,没有氧气人类就不能生存。
然而,是谁发现了氧气呢?在众多讨论发现氧气的著作中,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所著的名为《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最饶有兴味。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在1733 年3 月13 日生于英国黎芝城附近的飞尔特黑德镇。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实际上是当牧师,化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他所著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于1766 年出版。
在这部书里,他向科学界首次详细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
他当时把氧气称作脱燃烧素。
普利斯特里的试验记录十分有趣。
其中一段写道:我把老鼠放在‘脱燃烧素’的空气里,发现它们过得非常舒服,我自己受了好奇心的驱使,又亲自加以试验。
我想读者是不会感到惊异的。
我自己试验时,是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的。
有关化学的小故事
有关化学的小故事如果你想了解化学,那么通过下面这些小故事了解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方法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关于化学有趣的故事吧!1.酒精与水的混合物古代有个国王,他有个女儿很美丽,可是国王不喜欢这个公主,因为她总爱用酒精擦她那娇嫩的小手。
国王非常生气,决定要把这个女儿关起来。
接着国王把公主藏在一个房间里,只有公主一个人看不见房间。
国王又叫来大家轮流进去看着她。
结果她一直都在看着大家,因为大家都看不见她的手了。
后来有人说:这个小女孩被一个女子所救,女子将这个女孩送到了寺庙里进行教育。
2.水和酒精能同时蒸发一天,小明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夏天有一种叫"蚊子"的害虫,它会将水当作"毒汁"喷射到人身上,小明就想看看这个"毒汁"究竟有多大的威力。
于是他拿了一个盛有半杯酒精的杯子,用针刺了一下杯子里的酒精。
不久发现,虽然酒精还没有被蚊子吞进肚子里,但是从杯子里喷出来的酒精却和蚊子吸进去的一样多。
后来他就想,这是不是说明酒精比水更容易被蚊子吸收呢?于是他用实验证明了这个观点:他先是拿起筷子蘸一点酒精到杯子里,然后再向杯子里加一点水。
结果发现,筷子蘸到的酒精和加入的水比起来就更多了。
3.乙醇是最强的氧化剂乙醇是液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并且不能与其他氧化剂反应,因此也可以说它是最强的氧化还原剂(当然这个概念有点模糊:乙醇和水的比例,以及它所能达到的最高氧化性)。
在空气中,乙醇与空气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在水中,乙醇溶于水和氧的物质叫氧气。
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需要一些其他还原性物质进行氧化剂的反应:(1)氧化反应中需要电子转移到新生成的物质上。
(2)还原时需要电子被氧化。
此外还有一些氧化还原剂也可以进行氧化剂的反应。
(3)还原性物质可以和其他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和加成反应。
(4)其它化合物和还原剂可发生类似或不完全类似的反应。
乙醇是最强的氧化剂——这主要得益于它有很强的氧化性这个特点。
化学小故事及其原理
化学小故事及其原理在我们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有趣的化学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化学背后的原理吧!故事一,变色龙杯。
曾经有一个神奇的变色龙杯,它可以根据杯中液体的温度变化而改变颜色,让人们惊叹不已。
这种神奇的变色效应是由于杯子内壁涂有一层特殊的热敏感涂料。
这种涂料含有一种称为热敏感颜料的物质,当温度升高时,颜料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颜色发生变化。
因此,当我们倒入热水时,变色龙杯会从蓝色变成红色,这一切都是化学原理在起作用。
故事二,闪烁的火焰。
有一次,我在篝火旁看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火焰在燃烧时发出五彩斑斓的颜色。
这是因为燃烧时产生的火焰中含有金属离子,当这些金属离子受热激发后,会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比如,钠离子会使火焰呈现出黄色,铜离子会使火焰呈现出蓝绿色。
这种现象正是化学原理的体现。
故事三,气球的浮力。
每当我们玩气球时,都会发现气球在充满气体后会浮在空中,这是因为气球内充满了比空气轻的氢气或氦气。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气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空气的重量,而氢气和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气球会浮在空中。
这就是化学原理在气球浮力中的应用。
故事四,香蕉的变化。
你有没有发现,当香蕉熟透后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这是因为熟香蕉中含有一种叫做乙烯的气体。
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可以促进水果的成熟和腐烂。
因此,当香蕉成熟时,乙烯的释放量会增加,导致香蕉发生颜色变化和散发出特殊气味。
这也是化学原理在水果成熟过程中的表现。
通过这些化学小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化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的神奇之处。
希望这些小故事能够让大家对化学产生更多的兴趣,让我们一起探索化学的奥秘吧!。
初中化学教学小故事
初中化学教学小故事初中化学是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
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
因此有效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例如:探究酸(盐酸)、碱(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中和反应时,学生会提出很多不同的方案,有学生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
具体操作是: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也有同学说,这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辩不清,应改成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发生反应;但前面一位学生马上反驳:那么做一个对比实验不是也可以吗?同学们对这两位同学的答案都表示赞同;第三位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刚好变无色,就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恰好发生了反应。
第四位学生也说:可以用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液少许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若PH=7,就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恰好发生了反应。
在教学中,有时上完一节课,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惑,有时通过同行们的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
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一条重要捷径。
初中化学小故事
初中化学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小男孩叫小明,他是一名初中生,对化学非常感兴趣。
有一天,在化学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香水能让人闻到味道?”听到这个问题,小明立刻睁大了眼睛,他决定通过一个小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
放学后,小明来到他的小化学实验室(也就是家里的厨房),在他的父母的监督下进行实验。
他把一瓶香水放在一只小碟子里,然后轻轻晃动了一下。
小明告诉父母,他想通过观察瓶子里的液体,找出闻到香水味道的原因。
正当小明专注地观察时,他的弟弟忽然打了个喷嚏,结果把小明的头发吹得乱七八糟。
小明瞪了他一眼,生气地说:“你看你,差点让我错过了重要的实验!”他的弟弟马上道歉,保证不再打断他的实验。
小明继续实验,他看到香水瓶里的液体慢慢蒸发,而且还能闻到一股香味。
小明想到:或许是这些蒸发的小液滴带有香味,进入了我们的鼻子,让我们闻到了香水的味道。
为了验证这个想法,小明取出一把小刷子,把刷毛蘸湿在香水瓶里,然后轻轻地刷在他的手腕上。
随后,他让父母和弟弟闻他手上的味道。
他们都感受到了香水的芬芳。
小明在实验结束后,对父母和弟弟解释了自己的发现。
他告诉他们,香水中的化学物质会随着液体的蒸发而释放出来,并通过空气中的气体传播。
当我们呼吸时,这些气体进入我们的鼻子,然后与嗅觉感受器产生化学反应,所以我们才能闻到香水的味道。
小明的父母和弟弟对他的实验结果非常惊讶,他们纷纷鼓励他继续研究和探索化学的奥秘。
小明高兴地答应了,并暗暗发誓要在未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家。
从那天起,小明对化学的热情更加燃烧,他决心不断探索并解开化学大自然的秘密。
初中化学教案小故事怎么写
初中化学教案小故事怎么写
故事背景:
小明是一个对化学科学充满好奇心的初中生,他喜欢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向老师请教各种
化学问题。
今天,他要求老师讲解植物的呼吸作用,老师欣然同意,并准备了一份生动有
趣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是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2. 理解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重要性。
3. 掌握植物的呼吸作用和人类的呼吸作用的异同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张植物通过气孔呼吸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好奇心。
2. 讲解:老师简要介绍植物的呼吸作用是通过气孔吸入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同
时进行简单的化学公式解释。
3. 实验: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实验,通过观察植物在光照下释放氧气的现象,让
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的呼吸作用。
4. 比较:老师与学生一起比较植物的呼吸作用与人类的呼吸作用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植
物呼吸作用的理解。
5. 总结:老师帮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强调植物的呼吸作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植物的呼吸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对植物生长发育
的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学生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化学知识,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初中化学教学叙事故事
松花蛋的制作--初中化学教学叙事故事背景:自从学生学习的化学这门课程,知道“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炫丽多彩”,对身边事情观察更加细致,凡事就想问个“为什么”,这不,中秋节过后,有的同学吃了松花蛋后,就在班上讨论开了。
松花蛋,蛋清中有像一团团松针样的美丽的花纹,就像朵朵松花,因而得名。
大家都想知道“松花蛋”是怎么制成的。
为了让学生用科学探究来解决化学问题,就让学生在家庭中亲自动手做一做。
描述故事过程: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制作松花蛋的原料。
主要有生石灰(主要成分为CaO)、纯碱(Na2CO3)、食盐以及草木灰(其中含一定量的K2CO3)和黏土、稻壳。
其次,制作时让学生注意用适量水将适当比例的以上原料充分混合均匀后,将鲜蛋放入其中滚动,使鲜蛋表面沾有一层该混合物,取出后再粘上一层稻壳,放置一段时间,皮蛋就可以做好了。
最后,让学生了解其中发生的化学变化。
在制作过程中,生石灰首先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CaO+H2O=Ca(OH)2,熟石灰再分别与纯碱及草木灰中所含的碳酸钾发生如下反应:Ca(OH)2+Na2CO3=CaCO3↓+2NaOH,Ca(OH)2+K2CO3=CaCO3↓+2KOH。
以上反应中生成的强碱NaOH 和KOH渗入鲜蛋内,使其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而凝固。
同时渗入的碱还可促使蛋白质在一定程度上水解,水解生成的氨基酸和钠盐、钾盐结晶体沉积在蛋清中,形成美丽的“松花”。
反思: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和问题,让学生学会对未知问题进行探究,养成探究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适应未来社会的素质。
通过这次家庭小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探究能力,使他们能够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
这次家庭小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初中化学故事讲解范文
初中化学故事讲解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故事讲解在教育的征途上,我们深知化学学科对于学生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富有教育意味的化学故事,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与热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故事导入: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对化学的了解仅限于炼金术和神秘药水。
而如今,化学已成为一门揭示世界奥秘的重要学科。
让我们一起揭开化学的神秘面纱,探寻其中的奇妙世界。
二、故事一:酸碱中和之美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小明的中学生。
一天,他在家里做家务时,不小心将一杯咖啡洒在了白色桌布上。
妈妈告诉他,桌布上的咖啡渍可以用碱性物质去除。
于是,小明想到了家里的洗洁精,它具有很强的碱性。
小明将洗洁精涂抹在咖啡渍上,轻轻擦拭,没想到咖啡渍竟然消失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酸碱中和原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故事二:分子的神奇之旅小明在化学课上学习到了分子概念。
老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让他明白了分子是如何不断运动的。
故事中,小明跟随分子一起经历了神奇之旅。
他发现,分子在不断运动中,可以从一个物体跳到另一个物体上,甚至可以穿越物体。
这使得小明对分子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这样的故事,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掌握化学概念,提高学习兴趣。
四、故事三:化学反应的魅力在一次实验课上,老师展示了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的实验。
小明惊讶地发现,原本闪闪发光的铝片,在与氧气反应后,变得失去了光泽。
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五、故事四: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故事中,小明发现妈妈在烹饪时总是讲究火候。
原来,火候的控制与化学反应速率有着密切关系。
在适当的温度下,食材中的蛋白质可以更快地变性,使菜肴更加美味。
这个故事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六、总结通过以上故事,我们可以发现,化学故事讲解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初三化学课程故事
初三化学课程故事化学是一门有趣且充满挑战的学科。
初三的我,对化学课程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心。
在这一学年的课堂上,我经历了许多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学习活动,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其中几个故事。
故事一:奇妙的物质变化在化学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种令人神奇的物质变化- 酸碱中和反应。
老师在实验室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碱液和酸液混合,亲手演示了酸碱中和反应。
当两种溶液慢慢混合时,我们可以看到溶液产生了热量,同时溶液的酸性和碱性也逐渐中和,形成了中性物质。
这一过程迅速引起了我的兴趣,因此我决定在自己的小实验室进行这个实验。
我购买了一些酸性和碱性溶液,并按照老师的示范精确地称取了它们的量。
我小心地将碱液和酸液混合在一起,观察着它们的变化。
令人惊讶的是,它们迅速产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热量,溶液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这个实验让我更加明白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并对其中的化学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故事二:神奇的元素周期表在化学课上,我们还学习了元素周期表,这是化学世界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中的质子数)进行排列,能够准确地反映化学元素的特点和性质。
初次接触元素周期表时,我觉得这张表格看起来有些复杂而难以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元素周期表,我决定制作一个自己的元素周期表。
我收集了各种元素的信息,并用彩纸、胶水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周期表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我不仅能够记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还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和特点。
这个制作过程不仅让我对元素周期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我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故事三: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不仅存在于实验室和课堂中,还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在化学课上学到了许多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这让我产生了对化学应用的兴趣。
举个例子,我们学习了食物中的化学变化。
当我们烹饪的时候,将食材加热会引起许多化学反应,例如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等。
我在家中的厨房里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通过观察不同食材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食物的化学性质。
化学趣味小故事(一)(1--4)
化学趣味小故事(一)故事一:铜丝灭火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灭火,黄沙可以灭火,水也可以灭火。
你知道吗?铜丝也能灭火!不信,请你试一试。
用粗铜丝或多股铜丝绕成一个内径比蜡烛直径稍小点的线圈,圈与圈之间需有一定的空隙。
点燃蜡烛,把铜丝制成的线圈从火焰上面罩下去,正好把蜡烛的火焰罩在铜丝里面,这是空气并没有被隔绝,可是铜丝的火焰却熄灭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铜不但具有很好的导电性,而且传递热量的本领也是顶呱呱的。
当铜丝罩在燃着的蜡烛上时,火焰的热量大部分被铜丝带走,结果使蜡烛的温度大大降低,当温度低于蜡烛的着火点(190C)时,蜡烛当然就不会燃烧了。
故事二:火也能造出纸币来火也能造出纸币来,你一定会感到这是奇闻。
可是,事实上确实存在此事。
前几天,有一位魔术师在百货商店买东西,他在交钱时,从钱包里取出一张白纸来,这张纸的大小和十元的票面一样大,随后将这张白纸送到服务员眼前,说:‚服务员同志,我就用这个交款吧。
‛服务员看见他拿的这张白纸,不解其意他说:‚你有没有搞错‛还没等服务员说完,只见这位魔术师将白纸往烟头上一触,说时迟那时快,只见火光一闪,眼前出现了一张十元钱的人民币。
服务员被弄得目瞪口呆,神情愕然,引起了在场的观众哄堂大笑。
然后,他向服务员说明了真相。
同学们,你知道这位魔术师表演的‚火造纸币‛奥秘在哪里吗?答案:原来,他的这张白纸是在人民币上贴了一层火药棉制成的。
火药棉在化学上叫做硝化纤维,是用普通的脱脂棉放在按照一定比例配制的浓硫酸和浓硝酸发生了硝化反应,反应后生成硝化纤维,即成了火药棉,然后把火药棉溶解在乙醚和乙醇的混合液中,便成了火棉胶,把火棉胶涂在十元的人民币票面上,于是一张‚白纸币‛造成了。
这种火药棉有个特殊的脾气,就是它的燃点很低,极易燃烧,一碰到火星便瞬间消失,它燃烧速度快得惊人,甚至燃烧时产生的热量还没有来得及传出去就已经全部烧光了。
所以,十元钱的纸币还没有受到热量的袭击时,外层的火药棉就已经燃光了,因此,纸币十分安全。
化学教育教学故事分享
《化学教育教学故事分享(一)》同学们,今天我来给你们讲一个有趣的化学教育教学故事。
有一次上课,我们在做一个实验,就是把小苏打和白醋混在一起。
当我把它们倒在一起的时候,“噗”的一声,好多气泡冒了出来,就像汽水打开时那样。
有个同学特别好奇,眼睛睁得大大的,凑得很近去看。
结果不小心,脸上沾到了一点液体,他吓得赶紧往后退。
然后我们就一起讨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气泡呀?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有的说可能是产生了新的气体,有的说是不是在变魔法。
通过这个小实验,大家对化学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啦。
还有一回,我们学习燃烧的知识。
我拿着一根蜡烛,点着了让大家观察。
有个同学说:“老师,蜡烛燃烧会变短呢!”大家都笑了。
其实这就是化学的奇妙之处,小小的现象里藏着大大的学问。
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像这样,充满好奇地去摸索化学的世界。
《化学教育教学故事分享(二)》今天给你们讲讲在化学课上发生的好玩的事儿。
有一次,我们做了一个金属和酸反应的实验。
把锌片放进稀盐酸里,马上就有好多小泡泡冒出来。
一个同学忍不住问:“老师,这是在吐泡泡吗?”大家都笑了。
然后我就告诉大家,这是锌和盐酸发生反应,产生了氢气。
还有一次,我们做白糖燃烧的实验。
把白糖放在勺子里加热,慢慢地白糖就变黑了。
同学们都惊讶地说:“哎呀,白糖变黑糖啦!”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大家对化学越来越感兴趣,每次上课都特别期待。
希望你们也能在化学的世界里找到乐趣,发觉更多的神奇之处。
《化学教育教学故事分享(三)》同学们,听我讲讲化学课上的有趣故事。
记得有一回,我们做了个水变“牛奶”的实验。
我把一种无色的液体倒入另一种无色的液体里,一下子,水就变得像牛奶一样白白的。
大家都惊呆了,纷纷问我这是怎么回事。
我笑着给大家解释,这是两种化学物质发生了反应。
还有一次,我们在研究物质的溶解。
我把盐放进水里,盐很快就不见了。
有同学说:“老师,盐是不是藏起来啦?”大家哈哈大笑。
其实这就是化学的魅力,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惊喜。
初中化学知识点的故事解说讲解范文
初中化学知识点的故事解说讲解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知识点的故事解说讲解在化学的世界里,知识就像是一把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未知的大门。
初中化学作为化学教育的入门阶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如何让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呢?将知识点与故事相结合,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故事一:原子和分子的奥秘在一个遥远的星球上,有一种神奇的生物,它们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这些粒子叫做原子和分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有着稳定的结构,而分子则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分子具有不同的性质。
故事二:化学反应的神奇在这个星球上,有一种神秘的魔法,叫做化学反应。
当两种或更多的物质相互作用时,它们的原子会发生重新排列,形成新的物质,这就是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这种能量的变化被称为热能、光能等。
故事三:溶液的奇妙世界在这个星球上,有一种叫做溶液的东西,它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
溶剂是一种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而溶质则是被溶剂溶解的物质。
溶液的形成使得物质的分布更加均匀,也使得物质更容易被生物体吸收。
故事四:酸碱中和的奇妙现象在这个星球上,有一种奇妙的现象,叫做酸碱中和。
当酸和碱混合在一起时,它们会相互作用,生成水和盐。
这个过程不仅改变了物质的性质,还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使得溶液的温度升高。
故事五:氧气的生命之源在这个星球上,有一种神奇的气体,叫做氧气。
氧气对于生物体的生存至关重要,它参与了生物体的呼吸作用,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同时,氧气还具有氧化性,能够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改变物质的性质。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希望初中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知识点。
化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还是一种探索世界、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我们携手走进化学的世界,开启一段奇妙的旅程!以上内容为第一篇范文:初中化学知识点的故事解说讲解。
后续范文中,我们将围绕初中化学的更多知识点,如元素周期表、化学键、有机化学等,通过故事的形式进行讲解。
化学趣味小故事(十八)(74)
化学趣味小故事(十八)故事七十四:化学课上的趣事之一:初三第一次上化学实验课,我对那个酒精灯很感兴趣,翻来覆去爱不释手,把书上写的那些非法使用操作都试验了一遍,比如用嘴吹灭啊,用一个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啊,酒精超过酒精灯容量2/3啊,发现都没什么严重后果。
可是一不小心酒精撒了一地,而且着了....我马上故作镇静,认真听老师讲实验步骤,任凭烈火在桌下熊熊燃烧...旁边几个同学都快笑晕了,还好坐的是最后一排,下课后发现桌腿烤焦了,我的腿安然无恙。
之二:那次实验课F同学把高锰酸钾打翻在地,当时地上全是水,F同学一节课挥汗如雨,勤奋苦干,才用拖布把血红色的实验室恢复成原状。
记得那节课我好像一直在试着把AgNO3里的Ag提炼出来装兜里带走,就没怎么帮他。
之三:在初三时,Z同学和我对自己独立做化学实验有着空前的兴趣,我们搞到了大量试管,苦于没有药品,他厚着脸皮跟化学老师要,化学老师说:我给你些H2O吧...最终我们还是在药店买到了高锰酸钾,并在蜡烛和气门芯管的帮助下成功加热制取了两试管氧气,然后把堵着试管的手指拿开,鼻子凑上去一阵狂吸.....我们还假装殷勤趁着帮老师提药品箱的时候偷了一段镁条,回去点着,贼亮!之四:我迷迷糊糊听到老师讲课说:“驴粪和稀盐酸反应.....”(铝粉)之五:初中化学老师真的好敬业,忘了是哪种溶液了,总之是有点腐蚀性,他说涂皮肤上没事,我们表示怀疑,老师一怒之下,往自己手背上涂了一些示范给我们看,我们相信了,后来好几次他讲着讲着就停下来看看或摸摸自己的手,好像有点疼的样子....我们不忍心啊!之六:一次做“从粗盐中提取精盐”的实验,成功提取之后,老师见坐在第二排的我可怜巴巴地瞅着矸锅里的盐吞口水,就用玻璃棒蘸了一点给我尝了尝...之七:记得小时候妈跟我说,高锰酸钾可以用来消毒,我就觉得吃了也没事,就拿了一点到学校表演给大家看,结果舌头成灰色的了,半天才恢复过来,那个味道也怪怪的。
初中化学教学故事
初中化学教学故事导读:我的初中化学教学故事,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在这奇妙的世界上酿出的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故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诗歌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形式,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有趣的生活化学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把愉快教学法的具体教学形式之下、故事法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之中,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独到的效果。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中学生尚处于少年时期或青年早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
千百年来,在这奇妙的世界上酿出的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故事,真是浩如烟海,有的趣秒横生,有的惊险离奇,有的感天动地。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科学史实、记载、故事、传记、格言、诗歌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形式都是青少年所喜闻乐见的。
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有趣的生活化学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
因此,把愉快教学法的具体教学形式之下、故事法应用于中学化学教学之中,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独到的功效。
1、运用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兴趣。
运用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具体、亲切、生动、有趣,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还可以造成悬念,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
例如:在(甲烷)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用“东陵大盗”的故事引入新课:1928年夏天,军阀徐源泉部下的一名军长孙殿英,把贪婪的目光盯上了豪华富丽的东陵慈禧墓,他要趁军阀混战、群龙无首的机会开幕取宝,发笔横财,经过了两三个月的挖掘和爆破,奉命开墓的官兵终于打开了慈禧墓,进入墓室后,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精致的烟盒装着上等的鸦片,旅长韩大宝烟瘾顿发,摸出火柴就想美美地抽它几口,可刚把火柴一划,墓室就发生了爆炸,突然间卷起了一片火光,他们被炸得血肉横飞。
我的化学教学小故事
我的化学(huàxué)教学小故事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已有十一个年头(nián tóu),今年带九(1)班化学,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没有(méi yǒu)基础,如何让学生对化学感兴趣;是中学教师首先考虑的问题(w èntí)。
因此(yīncǐ),我在这些年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意识的收集一些生活小故事在课堂上适时应用,丰富了课堂教学,也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化学世界是一个鲜活而完美的世界,需要教师和学生花精力甚至花大精力去理解的科学,学生觉得化学难学,教师也觉得化学课难教。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怎样做才能让化学课变得鲜活而生动,我做了许多尝试,发现在化学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可以使化学课变得生动、流畅,帮助教师十分轻松地完成教学目的。
下面我列举几个例子,希望能使大家从中得到启发。
1、讲授催化剂时,使用贴切的比喻让学生易于理解,催化剂在反应中不参与反应,本身的质量与性质也不发生改变。
就好像骑自行车上坡和下坡一样,改变了行人的速率,而坡本身什么都不变,一个道理。
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容易多了。
2、在教学环节中,讲一个小故事可以缓解课堂压力,调节气氛。
联系生活实际更能让学生爱上学习。
在讲铁生锈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夏天不用暖气,里面的水应该放掉还是装满?学生就会很有兴趣探究学习,学生会感到很轻松,紧张的情绪很快就能缓解,继而又会精神饱满的投入到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当中去。
教学情境应当如增力剂一样。
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小故事在教学环节中起到了调味品和润滑剂的作用,使课堂更鲜活,更生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教学效果。
生动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把全体学生的心都带进了课堂。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3篇
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3篇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3篇初中化学教育叙事案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参与者。
学生既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
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在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中,教材上是以加热高锰酸钾及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来制取,而学生极力主张用水电解来制取氧气.为此师生间进行了一场争论。
学生举例力争:电解水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
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实,如何不否定学生的想法,且还能激发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
于是我问:一堂40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的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灵机一动,接着开导,用水制取氧气,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学会节俭的好习惯,同时又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我接下来又问:有没有既不消耗电能也不需要加热,既环保又安全而且操作又简单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呢?学生对此问题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然后我适时的介绍并演示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制氧气的方法。
就这样我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既突出了重点有突破了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在本课题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很差,因此,主要采用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讨论一些基本操作的要点和要求。
在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分解过氧化氢的实验中,只须加绿豆体积大的二氧化锰粉未,不要像书中图示那样多,否则反应会很剧烈,难以控制。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变。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善于发现机会、寻找机会、制造机会,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得到磨练、升华,使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得以提高。
我的初中化学教育故事
我的初中化学教育故事南捞乡中心学校——杨正海我是化学教师,我在化学的田野里,耕耘每一寸土地。
从无机到有机,从氧气到乙醚,从元素周期律到勒沙特列原理,哪里没有留下我的足迹。
什么王水的秘密,什么金属晶体,我都要刨根问底,任大自然变幻迷离,我向学生展示,大自然无穷的奥秘。
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各种各样的药品试剂,都是我得心应手的道具,哪试管里的赤橙黄绿,是我向学生展示的,大自然的无限瑰丽。
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哪管风风雨雨,我奔波在教室和实验室里,不怕氯气的刺激,哪管硫化氢臭气扑鼻,我终于迎来了乙酸乙酯醉人的香气。
我自豪,我是化学教师,我在化学的田野里,耕耘每一寸土地。
三尺讲台,道不尽酸甜苦辣,二尺黑板,写不完人生风景。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的真知灼言,言犹在耳。
我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教师的责任就是点亮学生心中的灯。
也深感一位人民教师的光荣,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只有勇于进取,不断创新,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只有爱自己的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尽情欣赏学生的创造,才能感受人生的幸福。
这些故事就像闪光的珍珠,点缀着我们科学教师繁忙而充实的教学生活,使我们平凡的教学生涯充满了欣喜...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爱心点燃希望之火》。
有一首歌最为动听,那就是师爱;有一种人生最为美丽,那就是教师。
正如伟大作家冰心所说“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
”八年前,满怀着对教育的一腔赤诚,对学生的无比热爱,我毅然踏上了教学之路。
用我的爱心去谱写奉献之歌,去点燃学生希望的灯火。
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
身于幽谷处,孕育兰花香。
因为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因为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
朋友们,就让我们一起让爱的阳光洒满校园的每个角落,让爱的雨露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灵。
让我们用爱心去谱写一曲曲希望之歌,去铺筑一条条希望之路,去点燃一个个孩子心中希望的灯火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教学小故事初中化学是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
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
因此有效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求知的渴望和取得成就的愿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例如:探究酸(盐酸)、碱(氢氧化钠)是否发生中和反应时,学生会提出很多不同的方案,有学生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
具体操作是: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也有同学说,这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辩不清,应改成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发生反应;但前面一位学生马上反驳:那么做一个对比实验不是也可以吗同学们对这两位同学的答案都表示赞同;第三位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氢氧化钠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刚好变无色,就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恰好发生了反应。
第四位学生也说:可以用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液少许沾在pH试纸上,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若PH=7,就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恰好发生了反应。
在教学中,有时上完一节课,通过自己查找有关材料解决自己教学中存在的疑
惑,有时通过同行们的探讨来达到对某一个问题的一致看法,有时通过学生反馈建议来达到对教学的改进,有时通过实验解决存在问题,有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本节课中成功之处等。
总之,教学后的反思,是每一位教师都会经历的环节,它完善了每一位教师学知识体系,同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一条重要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