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文学中泛灵论现象的存在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儿童文学中泛灵论现象的存在意义摘要:泛灵论:又称万物有灵论,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灵魂或自然精神。儿童泛灵论:皮亚杰在研究儿童思维过程中发现,儿童在心里发展的某些

阶段也存在着泛灵论的特征,常把无生命的物体看作是有生命有意识的。

本文从泛灵论这一原始思维哲学学说出发浅析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这一思维

特征,及泛灵论在儿童文学中的表现。并从对塑造儿童的自然审美之心,

教化儿童的仁爱伦理之德,启迪儿童的天人合一之思,这三个方面浅析了

儿童文学作品中泛灵意象存在的主要意义。

关键词:儿童文学;泛灵论;审美;道德;天人合一

一、泛灵论与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观念

(一)何为泛灵论

泛灵论,又称万物有灵论,是原始时期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种世界观,也是之后各宗教流派发展的基础理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天下万物皆有生

命与灵魂,花草牛马、山川河流、风云雨雪等都与人类一样有着同样的自

然精神与思维能力。

由于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洪荒时代,原始人的储备极度贫乏,无法以

自己现有的知识与经验去对如梦、雷电、病痛等诸多生理自然现象作出科

学的解释,于是他们便人格化了世间万物,产生了“万物有灵”这样的观念。如意大利学者维科在《新科学》中写道,那时候的神学诗人认为天、地、海的实体便是天神、地神、海神,想象这些实体都是些有生命的神,

并且还以同样的方式用不同的神祇去指明其他不同的各类事物,每一种事

物都有一种神。因为当我们每逢要表达我们

对精神事物的体会时,我们便要利用想象来表述它们,正如画家们使

它们形成一些人类形象。但是由于当时的人们还不能完全科学的理解,便

采取了相反的、较崇高的办法,就认为一般物体也有感觉和情欲。人类常

用咆哮或呻吟来表达自己的爆裂情绪,于是天空就被人们想象成为与自己

一样有生气的巨大躯体,暴风骤雨打雷闪电便是天神有意向他们说些什么。

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列维·布留尔也在其著作《原始思维》一书中

这样写到“当原始人梦见自己在行动着、旅行着、与处在远方或者已故的

人们交谈着,他是相信做梦时灵魂真的离开了身体,去到了他在梦里看到

自己所在的那个地方”、“契洛基族印第安人相信鱼类生活的社会跟人类

的社会是一样的,它们有自己的村庄,有自己的水下道路。”、“他们还

认为疾病,特别是风湿病,其起源因归因于对猎人生气的动物所完成的神

秘行动。”那时候的原始人便常常把世间万物人格化。

(二)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观念

儿童意识中的泛灵观念便是一种类似于这种原始思维哲学学说的思想。皮亚杰等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在儿童时期是处于一种主客不分和主体

间性的思维状态,无法将心理世界与物质世界区分清楚,这便构成了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和“泛灵”的思维特征。在年幼时期,绝大多数的儿童

是存在一定的泛灵论思想的,也就是说在那一时期,儿童是无法区别有生

命和无生命的事物,也常常把人的思维与意识推广到无生命的事物上,他

们会认为一棵树一朵花、小猫小狗洋娃娃、天上的星星、地下的河流等等

都是有感觉有感情的,只是它们无法表述或者我们无法了解它们的表述。

在儿童的世界中,鸟儿会唱歌,花儿会笑,月亮也会跟人走,刮风下雨是

天在哭,打雷闪电是天在怒,他们还能耐心的和洋娃娃说话哄洋娃娃睡觉,他们会对你说:“不要摘树叶,小树会痛。”,而如果哪天他们不小心碰

到了桌角,哇哇大哭,家长只要做作很狠的样子打桌子几下,再批评桌子

几句,他们便会以为桌子已经受到了惩罚不会再继续哭……这些非常类似

于成人艺术中的拟人化的种种泛灵观念便是由于儿童主客体不分及主体间

性的思维造成的。儿童虽然具有自我意识和个体意识,但其主观世界并未

与物质的宇宙分化,他们还无法科学的认知到外界人、事、物之间具体差别。

二、泛灵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一)动物有灵

(二)植物有灵

植物无法像动物那样有着活跃的生命形式,大部分是不能自由移动的,无法有丰富的表情,也无法像动物一样,至少还存在着一定的沟通方式,

人类与植物基本就是没有任何动作或语言符号的交流,但对于对大自然充

满着无限的好奇与爱的儿童来说,这世间的所有植物同样是有思维、情感

甚至语言,有些植物还有着神奇的能力。

(三)非生命物质有灵

世界上的这类非生命物质非常丰富,不止是司空见惯的山川河流,一

支笔、一块布、一本书、一片云等……还有一些根本无法在成人文学中成

为主人公甚至是出现的物质,都可以生动、自然地游走在儿童文学里,掺

杂着一丝写实与写意,为儿童们呈现出一个孩子们独有的缤纷世界,传达

给孩子们这世界的真善美。

三、儿童文学作品中泛灵思想的意义

(一)对儿童自然审美之心的塑造

儿童的泛灵心理为儿童的自然审美提供了有利条件。充满着泛灵意象

的儿童文学作品,则是为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开辟了一条捷径:无论是选题、形象、情境还是手法、语言,都无比贴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思

维特点,契合儿童的审美经验,并且易于被儿童发现和感知。所以儿童文

学作品中存在的泛灵观念非常利于培養儿童的儿童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

解力、审美判断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判断力。让儿童更深切的感受大自

然的美,塑造儿童的自然审美之心,并且还能激起儿童的模仿欲望,增强

其表现美的能力。

(二)对儿童仁爱伦理之德的教化

儿童文学起源于人类对儿童的爱与期望,它颂扬世界的真、善、美,

保护儿童的良知,完善儿童的性格,帮助儿童认识生活与社会、树立正确

的思想道德观念。利于儿童文学对儿童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性教育已被千

百年来儿童教育实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人之初,性本善。儿童是世界的

未来,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培育儿童的道德品质是非常重要的。而比起

成人生硬的进行规劝与说教,利用这些在儿童意识中有灵魂有生命的艺术

形象,以它们的故事去对儿童进行仁爱伦理之德进行教化,反而卓有成效。

例如,利用《木偶奇遇记》中一说谎鼻子就会变长的匹诺曹去教育孩

子们要诚实,利用《笨狼的学校生活》来教育孩子们要尊师长、爱同学,

利于《七色花》来教导孩子们要怀着一颗仁爱之心,乐于助人……

(三)对儿童天人合一之思的启迪

庄子曾说过,审美的境界,便是物我一体的境界。通过提高儿童的审

美情趣,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的生态理论,人类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但自从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将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后,“主客二分”便成为了近代哲学的主导原则,随后西方人逐渐摆脱了宗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