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评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实证研究评述
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是会计理论界研究较多的一个课题,但目前尚无一致的结论,这不仅不利于对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进行准确判断,也会对准则制定机构的决策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拟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从研究方法差异、准则要求差异以及信息使用者需求差异等方面,分析已有文献差异性结论的可能原因,以形成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清晰统一的视图,对今后研究及准则制定有所裨益。
中国论文网/3/view-1623872.htm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主要结论
(一)国外主要文献研究情况及结论从笔者可获取的文献来看,最早进行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研究的是C. S. Agnes Cheng 等1993年的研究。他们以美国1972年~1989年的上市公司为对象,使用超额累积报酬模型,研究了营业利润、净利润和综合收益在股票报酬解释中的作用,既包括相对关联研究,也包括增量关联研究。研究表明,营业利润与股票报酬最为相关,其次是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不具备增量价值信息。不过由于当时SFAS130尚未发布,作者未直接定义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而是通过公式加工计算得出。
Dhaliwal et al.,(1999)使用1994年和1995年美国公司的数据,对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是否优于净利润,以及SFAS130要求的三个组成项目(可供出售证券价值变动值、外币交易折算差额变动值、最小养老金负债的变动值)分别对净利润进行调整后的盈余数据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作者在文中定义了两个综合收益概念:CI130和CIbroad。其中CI130是净利润加上SFAS130要求的三个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之后的综合收益,CIbroad是扣除普通股分红后影响的股东权益变动值。作者总结的实证研究结论为:“通过比较不同报酬模型之间的R2,发现与净利润相比,综合收益既没有与股票报酬更相关,也不能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现金流或利润,因此不支持综合收益比其他收益指标更好计量公司业绩的论断。综合收益中唯一提升了价值相关性的项目是…可供出售证券调整‟,…外币交易折算调整‟和…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仅是增加了噪音。” 但比较有意思的是,仔细分析研究方法及文中列出的方程回归结果,报酬模型的结果与作者总结的结论实际是不一致的。虽然CIbroad报酬模型的R2(3.51%)小于净利润报酬模型(3.81%),但CI130报酬模型的R2(4.20%)是高于净利润报酬模型的,并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此至少可以说,在报酬模型下,SFAS130所要求的综合收益比净利润更具价值相关性。此外,分行业研究结论表明,金融行业CI130的价值相关性显著高于NI。
Biddle& Choi(2006)以1994年~1998年美国公司为研究对象,定义了16种盈余,分别建立了其与股票报酬的回归模型。在16个盈余中,NI,CI130,CIbroad与Dhaliwal(1999)的定义相同,其主要结论也与本文分析的Dhaliwal (1999)结论相同,即SFAS130定义的综合收益,CI130报酬模型的R2最高,最具相关性,CIbroad的R2要低于NI。在NI基础上增加可供出售证券价值变动后的盈余变量具有最强的增量相关性,但仍弱于NI130。因此SFAS130中选择的三项其他综合收益项目是最优的。作者同时还对综合收益结构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区分具体内容披露,比汇总披露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Chambers et al.,(2007)认为,前人研究的结论之所以不一致,可能是因为使用了自己加工的OCI数据,而非公司财务报告中实际披露的数据。因此,使用SFAS130发布后1998年~2003年美国公司财务报告中实际披露的OCIas-reported数据进行了价值相关性研究。作为比较,作者同时也使用了1994年~1997年加工计算的OCIas-if各项数据。不过从作者的模型设计可以看出,作者只是研究了OCI对于净利润的增量价值相关性、OCI组成项目对于净利润的增量价值相关性,而未研究CI与NI的比较价值相关性。从研究结果看,OCIas-if 并未增加价值相关性,但OCIas-reported却能够显著增加价值相关性。这一结论与Dhaliwal (1999)增量价值相关性研究结论是一致的。作者将这一现象归因于OCIas-if指标可能存在
重大计量误差。总体而言,文章认为剔除计量误差的影响,其他综合收益是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的。
O'Hanlon& Pope (1999)采用报酬模型,以1972年~1992年英国公司为样本,区分不同时间区间,研究了传统净利润的价值相关性以及脏盈余对于传统净利润的增量价值相关性。与前述美国相关研究不同,文章首先定义了普通利润,然后定义了各个“脏盈余”指标,包括非经常性损益、商誉核销(good will write-offs)、资产重估调整、外币交易折算差额、其他项目(Sundry),并将这些项目的合计数定义为“脏盈余”(DS)。总体而言,这篇文章所定义的脏盈余相对于传统净利润而言,无增量价值相关性。
Stephen et al.,(2007)以1992年~2004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5个国家的公司为对象,研究了营业利润、净利润和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由于作者认为,5个国家在脏盈余会计项目和实务处理各不相同,因此没有直接取各国的具体脏盈余项目,而是按照Ohlson(1991)提出的净盈余理论,根据考虑分红后的净资产变动计算得出综合收益(此方法与Dhaliwal et al.,1999和Biddle& Choi 2006定义的CIbroad是相同的),并将综合收益与净利润之差,界定为其他综合收益。研究表明,所有国家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均低于净利润和营业利润。这一结论与Dhaliwal et al.,1999和Biddle& Choi 2006中CIbroad 价值相关性的结论是一致的。
Wang、Buijink、Eken(2006)以1988年~1997年荷兰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肮脏盈余”(dirty surplus)的相对和增量价值相关性。作者采用了与O'Hanlon& Pope (1999)相同的研究方法,划分了1年、2年、5年、10年4个时间窗口,分别进行了回归检验。其结论与O'Hanlon& Pope (1999)的研究总体一致,即无论基于哪个时间窗口,“肮脏盈余”总额不具有价值相关性,但资产重估增值和外币折算调整等具体项目对股票报酬具有解释能力。同时尽管净利润和干净盈余(即综合收益)都与报酬相关,但净利润似乎是衡量企业价值更相关的指标。
Kanagaretnam et al.,(2009)同时采用价格模型和报酬模型,使用同时在美国和加拿大上市的加拿大公司1998年~2003年的数据,发现综合收益在解释能力上比净利润更优,并且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现金流量套期项目与股票价格、市场报酬都显著相关。与其他文献不同,此文章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选用了现金流量套期项目。由于均为美国市场,且执行的都是美国准则,其价值相关性的结论与美国一致并不意外。
(二)国内相关研究情况及结论我国是在2006年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才开始产生“绕过损益表直接计入权益”的“脏盈余”项目,且在2009年第3号会计准则解释公告颁布之后,才正式出现综合收益的概念,并进行单独列示。因此本文仅对2007年之后的综合收益价值相关性研究进行了分析。
程小可、龚秀丽(2008)以2007年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对象(剔除了银行、证券等金融行业公司),使用报酬模型对净利润与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对综合收益组成项目是否具有增量信息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综合收益与净利润均与股票报酬显著相关,但综合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低于净利润。其他综合收益的各组成项目中,仅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和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股东权益变动的影响项目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不过文章未研究OCI合计数相对于净利润是否具有增量信息。
汤小娟、王蕾(2009)以我国沪市A股市场2007年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新准则倡导的综合收益与传统的净收益带来的信息含量差异。研究表明,净收益和综合收益均与累计非正常报酬率显著相关,但净收益的影响程度高于综合收益。在考虑了机构投资者的影响后,结果仍未改变,从而表明相比综合收益而言,投资者更为关注传统的净收益信息,会计准则中的综合收益概念有待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