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合集下载

俾斯麦及铁血政策

俾斯麦及铁血政策

俾斯麦1.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人称铁血宰相。

1815年4月1日出生在普鲁士波美拉尼亚地区申豪森的容克家庭。

他2岁时随父亲移居其尼普甫霍夫庄园,并渡过了自己的童年。

于柏林接受初等教育,后来入大学学习。

在学习期间,他逐渐形成极端保王的立场.为人桀骜不驯,脾气火爆,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且仅受伤一次。

大学毕业后,在政府部门供职。

后因为屡次违反纪律和对上司不满而去职,并回到家乡管理领地。

后成为当地堤坝主管,并参加了普鲁士联合省议会。

1848年,德意志爆发革命,俾斯麦在自己的领地上组织起军队,准备入京勤王。

因其极端保王思想而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所认识.1851年~1858年,受国王任命为普鲁士邦驻法兰克福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大使,1862年改任驻法大使. 在任驻俄大使期间,因为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错乱,其弟威廉一世任摄政王.后腓特烈威廉四世病死,威廉一世成为普鲁士国王,并与议会发生"宪法争执".政局动荡.在陆军大臣罗恩保荐下,俾斯麦于1862年被任命为首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麦一向政治立场强硬,常用恫吓威胁手段以达到目的.但是在其成为首相之际,其政治立场发生变化.由单纯的顽固保王分子变成以"德意志"为目标的政治家,并逐渐与极右顽固派决裂.俾斯麦当上首相的第一周,他在下议院一次会议上即兴说道:“德国所指望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他的武力!当代的重大政治问题不是用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这就是“铁血宰相”的由来。

那么他这番演说用意何在呢?原来,许多世纪以前,德国就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这种群龙无首的情况名闻欧洲。

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

各封建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

维也纳会议决定组织德意志邦联以承接被法国在战争中彻底摧毁的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

邦联包括力量较强的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小邦共34个国家和4个自由城市。

俾斯麦

俾斯麦

论“铁血宰相”俾斯麦张玉凤(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09级学号:1052409032)摘要:德国历史上的“铁血宰相”俾斯麦用其铁腕将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改革为一个统一的发达的德国。

他用“铁”与“血”实现了普鲁士的霸主地位,成就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

同时,俾斯麦既维护了容克地主阶级的利益,又保护了资产阶级的权益。

他巧妙地使两个阶层互相妥协。

他高喊民族主义的口号,使国内人民万众一心;在国外,发动三次王朝战争。

最终俾斯麦成就了德国的统一,而德国亦成就了俾斯麦这位“铁血宰相”。

关键词:俾斯麦;“铁血政策”;德国的统一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镜厅被立为帝国的皇帝。

一个统一的德意志民族重又屹立与欧洲大陆上。

在德意志的统一进程中,“铁血政策”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当时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俾斯麦审时度势,通过普丹、普奥和普法战争,一步步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一、有利的国内外形势就国际环境而言:首先,普鲁士的最大阻碍——俄国,由于其盟友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背板,导致战争失败导以及由此引起的国内政治经济危机。

借此机会,俾斯麦发挥他在外交上的才干,利用俄同英、法、奥在中东和巴尔干的矛盾, 实行亲俄政策, 稳住沙俄, 牵制英、法、奥, 使俄不干涉德志内部事务, 在俾斯麦发动对丹、奥、法国战争时保持中立的。

英国,忙于对拉丁美洲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在中国建立半殖民地, 与清政府勾结镇压太平国运动; 同沙俄争夺中亚; 国内发生政治危机。

①法国拿破仑三世穷兵黩武,在国际上被孤立,国家整体实力下降,也就不会去干涉别国的斗争。

在国内,19世纪中叶,德意志的工业和经济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有了长足的发展。

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需要更多的原料产地和统一的商品市场,因此,他们要求民族统一。

1858年成立的德意志经济学家协会,1861年,成立了全德性的商会“德意志商会”,都鼓吹德国的统一。

在政治方面,1859年9月成立了德意志第一个跨邦的政治组织。

“铁与血”演辞——俾斯麦

“铁与血”演辞——俾斯麦

“铁与血”演辞——俾斯麦
俾斯麦
……虽然我们不去寻求,但很难避免德意志的纷扰,这是真实的。

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强权。

德意志南部各邦——巴伐利亚、符登堡和巴登——愿意浸沉于自由主义之中,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没有人愿把普鲁士应充当的角色派给它们!普鲁士必须集聚她的力量并将它掌握在手里以待有利时机,这种时机曾一再到来而又被放过。

自从维也纳条约以来,我们的边界就不是为一个健全的政治集合体而适当设计的。

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演说词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及1849年所犯的错误——要解决它只有用铁与血。

(1862年)
简评
俾斯麦(1815—1898)是欧洲近代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以“铁血宰相”著称。

在政治上他属于保皇派、曾任普鲁士王国宰相,任职期间,推行他的政策,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及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他通过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并任德意志帝国的首相。

这个演说词是俾斯麦在1862年9月在会议中答复资产阶级自由派想建立宪君主制的要求而作的演说。

这番话充满了对软弱怯懦的资产阶级的蔑视,表明他要用“铁和血”来推行容克地主阶级的一切对内对外的反动政策,包括统一德国。

他的语调坚定、语词有力,不容别人置疑,反映出他惯于专制的性格。

他宣称“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演说词与多数议决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及1849年所犯的错误,要解决它只有用铁和血。

”“铁血政策”一词成为战争政策的同义词。

浅析德国统一战争中俾斯麦的外交思想

浅析德国统一战争中俾斯麦的外交思想

浅析德国统一战争中俾斯麦的外交思想摘要奥托·冯·俾斯麦(1815~1898),十九世纪德国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是普鲁士王国的首相(1862~1890),德意志帝国宰相(1871~1890),在执政期间主张采取“铁”与“血”的政策,故被称为“铁血宰相”。

十九世纪是欧洲国际舞台风云变幻的一个世纪,俾斯麦在其中利用自己深谋远虑的眼光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手腕,通过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外交思想。

俾斯麦作为一个伟大的外交家,他的外交思想即使在21世纪,也有着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俾斯麦;外交思想;国家利益之上;王朝战争;启示一、俾斯麦外交思想的形成(一)个人背景俾斯麦出生于1815年德国的一个容克家庭,他有一位参加过战争立下战功却非常厌恶战争的渴望安安静静生活的父亲,有一位很有主见好出风头还喜欢宫廷的母亲。

他的母亲简直跟他的父亲格格不入,他的父亲只希望平静的过日子,但是他的母亲却很不安分。

俾斯麦的性格上有些矛盾,我想,这跟他的家庭不无关系。

俾斯麦的理性,他的深入而不为情所动的睿智,都是母亲遗传给他的,但是他的脾气,大概是从父亲那里遗传过来的。

后来,俾斯麦深陷政坛,但是却经常写信给他的妻子,说希望和她能够过上田园的生活,一起在田野上骑马,在树林里打猎。

俾斯麦家族数位亲人都参加过战争,立下过赫赫战功,这使得俾斯麦对军事非常的了解,而他的母亲家族门肯氏一百多年来一直是法律或历史的教授,并且他的母亲受到影响,一直希望俾斯麦往外交界或政界发展,在父母亲的双重影响下,是俾斯麦成为了一个具有军事手腕的外交家,政治家。

也正是这样强硬的方式,在欧洲局势混乱的时代,对内控制局势,强大国家,对外使用纵横捭阖的外交,带领普鲁士一步一步,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德国统一大业,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外交思想。

俾斯麦的童年时期的教育是不成功的。

“直到晚年,他还念念不忘令自己懊恨的柏林柏拉曼学校所浪费的八年时光。

关于世界近代史上德国俾斯麦及其

关于世界近代史上德国俾斯麦及其

关于世界近代史上德国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问题
1学生:什么是“铁血政策”
老师:铁血政策,是指普鲁士首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德国统一的政策。

俾斯麦竭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对障碍德国统一的强大的国内外势力而采取的武力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是实现德国统一的强有力的手段。

他依靠其“铁血政策”,先后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了德国。

2学生:那您怎么评价俾斯麦这个人呢?
老师:他可是一个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任务。

(留给同学讨论,有人佩服他的强有力的手腕,有人称赞他灵活的外交手段,还有人对俾斯麦的狡黠诟病)他是资产阶级化的容克,是一位强硬而睿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除了“铁血政策”,成功推动了普鲁士的军事政治改革;他还利用灵活的外交政策,去的三次王朝战争的胜利。

但是,他肆意镇压工人运动,这就表现了他的局限性。

总之,俾斯麦为德国的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其强硬的政治外交形象也留笔于史册。

俾斯麦

俾斯麦

Blood and Iron——铁血宰相俾斯麦由于俾斯麦性格刚强、政治手腕强硬,因此被人称为“铁血宰相”。

它拥有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在德国近代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以至于。

“铁血”是其代表,而从他的日常生活中的反应就可以看出来。

有一次,他与友人到森林里打猎。

友人不小心跌入沼泽中,动弹不得。

俾斯麦听到求救声,立刻跑来,他故作严肃地说“:我若贸然救你,一定连我也陷入沼泽中,所以我决定不救你了。

可是我又不能眼睁睁看你受折磨,为了免除你的痛苦,我只好下狠心一枪干掉你。

”话一说完,俾斯麦立刻举枪,友人害怕被杀,拼命地在沼泽中挣扎,最后终于死里逃生。

还有一次,俾斯麦租了一个地方当办公室。

他要求屋主在房间里装个电铃,但屋主以“没有置办装电铃的义务”为理由拒绝他。

当时,俾斯麦没说什么。

晚上,俾斯麦的房间忽然传来了枪声。

屋主以为发生了意外,立刻前去查看。

只见俾斯麦慢条斯理地在办公,书桌上摆着尚在冒烟的手枪。

屋主胆怯地问“:发生了什么事?”俾斯麦淡淡地说:“没事!我只不过用枪召唤我的部下罢了!”第二天一大早,俾斯麦的房间就安电铃了。

他反应机敏,口才一流。

他初次担任外交官,并出席了日耳曼同盟会议。

德国国王在任命他当外交官时,对他有点不放心,说:“你从无外交的经历,竟敢接此重任,实在很大胆。

”俾斯麦机智地回答:“陛下把此重任托付给我,是陛下胆量大。

至于我能否胜任,过一段时间就知道了。

如果我不能胜任,请陛下立刻撤我的职。

如今陛下敢下令,我就敢接受命令。

”如此看来,这种暴力深深地扎根于俾斯麦的血液中。

这次步入政坛,使俾斯麦一生命运改变。

他首先当上了河堤监督官,这份差事很适合俾斯麦好胜的性格,因此他当得很称职,很快便树立了正面的形象。

他藉此机会参加议会选举,虽然只当选为候补议员,但他却成功以手段逼使一位议员以患病理由退出,结果他成功当选为柏林州的正式议员。

这年是1847年5月,俾斯麦当时只有33岁。

俾斯麦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俾斯麦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局限性
上 台 之 初 即公 开 宣 布 : 德 国 不 能 寄 希 望 于 普 鲁 士 “
主 要 采 取 孤 立 和 打 击 的 政 策 。 英 国 在 欧 洲 五 强 中
有着举 足 轻重 的作 用 , 英 国也希望 欧洲 大陆 出现 且

个 能 够 遏 制 法 俄 的 力 量 , 此 对 英 国 主要 采 取 友 因
俾 斯 麦 是 德 国 历 史 上 著 名 的铁 血 宰 相 , 外 交 其
德 国要 选 择 适 当 的 国 家 与 之 结 盟 , 保 护 自 己 。 俾 以 斯 麦 推 行 的 所 谓 “ 陆 政 策 ” 括 两 层 含 义 :一 是 大 包
实 践 有 着 显 著 的俾 斯 麦 式 的 特 点 。 在 他 的领 导 下 ,
王 朝 战 争 , 现 了 国家 的 武 力 统 一 , 1 6 实 即 8 4年 的 普 奥 与 丹 麦 战 争 , 8 6年 的 普 奥 战 争 以 及 1 7 至 16 80
尔 维 亚 签 订 一 项 条 约 , 马 尼 亚 在 1 8 年 通 过 一 罗 83
项秘 密条 约与 德 奥 又 组成 三 国 同盟 。俾 斯 麦操 控
忽视 合 作 的可 能性 。
关键词 : 俾斯麦; 铁血政策 ; 大陆政策; 现实主义 ; 均势 思想 作者简介 : 罗月娥 (9 5 ) 女 , 18 - , 江苏盐城人 , 苏州大学政治 与公共管理学 院2 0 09级硕士研 究生 , 从事 中国对外战略
与对 外关 系研 究 。 中图 分 类 号 : 5 64 文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5 0 6 (0 1 0 — 10 0 收 稿 日期 :0 0 1 — 5 K 1. A 29 — 0 3 2 1 ) 2 02 — 3 2 1— 0 1

俾斯麦的改革故事介绍

俾斯麦的改革故事介绍

俾斯麦的改革故事介绍奥托·冯·俾斯麦是劳恩堡公爵,普鲁士王国首相,德意志帝国首任宰相,人称“铁血宰相”,但俾斯麦的改革却具有重大的意义,那么你了解俾斯麦的改革故事吗?下面由店铺为你介绍俾斯麦的改革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俾斯麦的改革故事介绍俾斯麦是历史上有名的铁血宰相,军事上无情冷血专治。

但是在他在任期间,也就是公元19世纪的70到80年代,他的改革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俾斯麦改革是全面且思考周全的。

稗斯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下这些方面:在司法上俾斯麦的改革是在公元1872年的时候颁布了帝国的刑法典。

在公元1879年的时候颁布了法院的组织法,统一诉讼以及法院的程序,这使得司法和行政可以分离,相互制约,更加公平。

对于经济上的改革,是在公元1873到公元1875年期间,俾斯麦相继颁布了货币法以及银行法,实行了以金马克为货币单位的一个统一币制,并建立了帝国银行。

在公元1879年的时候又通过了保护关税法,保护和发展民族的工业。

对于社会方面的改革,俾斯麦在公元1881年的时候颁布了工人伤残病老的社会保险法,在公元1883年的时候颁布了关于医疗的保险法,后来又有了意外事件的保险法,以及老年和残废的保险法。

对于宗教方面的改革,俾斯麦在公元1872到公元1875年期间先后颁布了学校的监督法、五月法令和婚姻法等等,用来排除天主教会对于世俗事务的一系列干预。

俾斯麦的改革,巩固德意志帝国的大统一,打击教会的恶势力,有利于德国经济的可以在当时迅速发展。

改革之后的德国,经济迅速的崛起,很快就赶超过两个老牌资本主义的国家,也就是英国和法国。

俾斯麦的成就介绍稗斯麦完成了上个世纪60年代对于德意志国家统一,它在德国历史上,或者说是世界近代史上来说都是一件十分重大的历史事件。

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德国三百多年来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从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发展。

俾斯麦对于德国的作用就是运用战争了打击法国拿破仑三世和沙皇俄国的强权政策,以此保卫了国家的独立。

探究铁血政策的历史影响

探究铁血政策的历史影响

探究铁血政策的历史影响作者:付宝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8期摘要:通过描述德国第一任总理俾斯麦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过程,及其实施的一系列内外政策,探究俾斯麦成为一个政治家的过程,分析俾斯麦与德意志帝国的关系和产生这种关系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铁血政策;德国统一;资产阶级;历史影响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运用他的铁血政策“从上至下”统一了德国。

然而这样的政策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对德国的影响怎样。

我们认为应深入研讨,对铁血政策重新认识并作出公允的评价。

自19世纪以来德国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19世纪中叶,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迫切要有一个统一的国家。

但是怎样实现统一呢?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贵族家庭。

自19世纪50年代后,他已经受到资产阶级的影响,逐渐成为资产阶级化的容克。

俾斯麦意识到,德国的统一是无法阻止的,要挽救普鲁士君主政体和容克利益,只有在容克阶级的领导下,自上而下地建立统一的君主国。

1862年6月,俾斯麦出任德国的宰相兼外交大臣。

9月,在普鲁士议会的首次演说中,他宣称:“德国所注意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权利——普鲁士必须积聚自己的力量以待有利时机,这样的时机我们已经错过了好几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人的决议所能解决的——这正是1848年和1849年的错误——而是要用铁和血。

”[1]P(323)1862年9月30日,在议会的“预算委员会”上,俾斯麦的讲话说明:一是德国统一只能由普鲁士领导;二是德国统一必须凭借武力和战争手段;三是用民族主义口号来吸引资产阶级和其他阶级,转移资产阶级议会与政府的对抗。

这表明讲话的矛头完全针对那些阻碍的德国统一的势力。

“铁血演说”表明俾斯麦已从一个普鲁士容克阶级转变为一个德意志的政治家。

[2]P(122)俾斯麦的“铁和血”,是他统一德国的信条,“铁血宰相”的别称也由此而来。

高一历史必修1_学术观点:关于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评价问题

高一历史必修1_学术观点:关于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评价问题

学术观点:关于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的评价问题
近代德意志的统一是由铁血宰相俾斯麦及其实施的“铁血政策”来实现的。

过去史学界普遍对此持否定态度。

近年来,学术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德国的统一虽然是通过自上而下的道路实现的,但是却顺应了德国历史的发展。

“铁血政策”是统一德国的“高效催化剂”,是德国独立的主要保证,因而应当肯定。

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统一德国较之以往的德国分裂,乃是一种“革命”;俾斯麦的统一道路较之无产阶级的自下而上的统一道路,则是一种“倒退”。

前一种对照体现了俾斯麦统一德国的巨大历史进步性,后一种对照反映出俾斯麦道路的历史保守性。

总之,不是俾斯麦创造了一个统一的德国,而是德国统一的客观需要为他提供了生活的舞台。

作为现实主义政治家,俾斯麦采取的“铁血政策”基本上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其历史进步性是主要的。

1/ 1。

简论俾斯麦的外交政策

简论俾斯麦的外交政策

简论俾斯麦的外交政策摘要:奥托·冯·俾斯麦(1815 - 1898年),德国容克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用灵活的外交政策和“铁血”手腕,而不是只从自上而下的统一德国的分裂,同时也为德国未来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各种外交手段并留下了很多东西值得深思的东西。

关键词:俾斯麦;外交政策;评价中图分类号:K811Analysis on Bismark’s Foreign PolicyAbstract :Otto von Bismarck (1815 - 1898) was the most famous politician and diplomat of German Junker class, he used a flexible foreign policy and "Jagged" wrist, he not just uniformed the division of Germany from the top to down, but also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Germany. His various diplomatic means left a lot of things worth pondering.Keywords :Bismark; foreign policy;assessment简论俾斯麦的外交政策一、前言研究俾斯麦的外交政策这一问题属于世界近代史的一部分,现在研究俾斯麦本人的著作比较多,而对他的外交政策的研究重视不够。

总体来说,现在对俾斯麦外交政策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研究的学者比较少,而关于这一方面的论文和专著比较则更少。

现在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美国艾伦•帕麦尔的《俾斯麦传》,德国艾米尔•鲁特维克的《俾斯麦》,英国A.J.P泰勒的《俾斯麦:凡人与政治家》等。

俾斯麦的对外政策

俾斯麦的对外政策

影响
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对欧洲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推 动了欧洲民族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发展。
后果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俾斯麦的外交政策被认 为是失败的,德国失去了欧洲霸权地位。
对俾斯麦外交政策的评价与反思
评价
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具有高超的技巧和战略眼光,但也 有其局限性和缺陷。
反思
在当今世界,俾斯麦外交政策的理念和手段仍有其现 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反思。
英德结盟的可能性
尽管两国存在根本性矛盾,但在某些领域如殖民地扩张方面存在共 同利益,因此英德结盟并非不可能。
英德关系的破裂
德国的扩张主义政策
随着德国实力的增长,德国开始推行扩张主义政策,与英国的利 益发生冲突。
德国的海军建设
德国大力发展海军,引起英国的警惕和担忧,因为这威胁到了英 国的海上霸权。
英德关系的破裂
俾斯麦的对外政策
• 俾斯麦的生平简介 • 俾斯麦的欧洲政策 • 俾斯麦与英国的关系 • 俾斯麦与俄国的冲突 • 俾斯麦的外交政策评价
目录
01
俾斯麦的生平简介
俾斯麦的早期生活
俾斯麦出生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自 幼接受严格的上等教育,培养了坚毅 的性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在年轻时对政治产生了浓厚兴趣, 通过自学和游历欧洲各国,逐渐形成 了自己的政治理念。
02
俾斯麦的欧洲政策
德意志统一与欧洲均势
德意志统一
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成功促成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统一,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均势原则
他努力维持欧洲各大国之间的力量平衡,以保障德国的安全和利益。
普法战争与欧洲霸权
普法战争
为了争夺欧洲霸权,俾斯麦挑起了普 法战争,成功击败法国,使德国成为 欧洲大陆的霸主。

“铁血宰相”俾斯麦

“铁血宰相”俾斯麦

少年时期. 少年时期.
俾斯麦于1815年 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在普 1815 鲁士的一个名为兴奥森的小镇 出生。其家族为传统容克, 出生。其家族为传统容克,拥 有很多土地及庄园。 有很多土地及庄园。俾斯麦父 亲,费迪南德•冯•俾斯麦是一 费迪南德 冯 俾斯麦是一 位地主和退休军官, 位地主和退休军官,终日只与 友人打猎,并以35 35岁之龄娶了 友人打猎,并以35岁之龄娶了 17岁的妻子 即俾斯麦的母亲。 岁的妻子, 17岁的妻子,即俾斯麦的母亲。 俾斯麦的母亲与其父亲的出生 背景大为不同, 背景大为不同,自小生活在资 产阶级的家庭, 产阶级的家庭,并且长居市 因而有着较为开放、 区,因而有着较为开放、先进 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 的思想,而不像其父般保守、 守旧。 守旧。 I.
• 在1851年,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 1851年 俾斯麦出驻法兰克福邦联会议之普鲁士代表, 外交官生涯. 外交官生涯 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当了8 并于不久后升为大使,而这份差事他足足当了8年。 . • 在1857年,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因此由其弟威 1857年 腓特烈•威廉四世精神失常, 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实时召见俾斯麦, 廉亲王摄政,威廉亲王摄政后,实时召见俾斯麦,并任 命他为驻俄大使。 命他为驻俄大使。 • 在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是为威廉一世,但他随即在扩 1861年威廉亲王登基 是为威廉一世, 年威廉亲王登基, 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 充军备方面,与议会发生冲突。无奈之下,只有任命俾 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 斯麦为内相,但俾斯麦并不甘于只当内相,故此并不履 行。 • 在1862年春, 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 1862年春 年春, 俾斯麦回到柏林,普王因为内部的压力, 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并被改派为驻法 并不能升他为首相。结果俾斯麦请辞, 大使。同年, 大使。同年,在普鲁士议会新一轮选举中自由派获得了 绝对胜利, 绝对胜利,并马上否决了普鲁士政府的对军事改革的全 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 部拨款,政府和议会陷入了僵局。在重大矛盾之下,俾 斯麦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1862年 23日 斯麦成为首相的唯一可能人选。1862年9月23日,威廉 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一世召回俾斯麦,并任命其为首相兼外交大臣。

第四章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四章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三节 俾斯麦体系的建立 第四节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1、保加利亚危机 2、三皇同盟的终结
第四节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二、法德关系危机和1887年《三国同盟 续约》
第四节 俾斯麦体系的调整与瓦解
一、保加利亚危机和三皇同盟的终结 二、法德关系危机和1887年《三国同盟续约》 三、两次《地中海协定》和《再保险条约》
而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
③武力:他精心策划三次王朝战争,来实现 统一德意志的战略目标。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第二节 德意志的统一
一、统一的历史条件 二、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
三、统一战争(“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三、 统一战争
普丹战争(1864年2-8月)
三、 统一战争
普丹战争(1864年2-8月) 普奥战争(1866年6-7月) 普法战争(1870-1871年)
战争的原因 俾斯麦的外交准备
三、 统一战争
普丹战争(1864年2-8月)
普奥战争(1866年6-7月)
普法战争(1870-1871年)
战争的原因 俾斯麦的外交准备 战争的进程与结果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第二节 德意志的统一
一、统一的历史条件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第二节 德意志的统一
一、统一的历史条件 二、俾斯麦统一德国的“铁血政策”
1、俾斯麦
第四章 德意志的统一和俾斯麦体系
第一节 意大利的统一 第二节 德意志的统一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要求把统一提上日程,又为统一创造 了客观条件。

名人故事:铁血宰相俾斯麦

名人故事:铁血宰相俾斯麦

名人故事:铁血宰相俾斯麦在世界近代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状态的德意志各邦归于统一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

它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欧洲的政治地图和力量对比,也对全世界乃至现代史的进程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德意志帝国的统一,与一代名相俾斯麦的名字是连在一起的。

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其一生正是德国从封建专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再走入列强行列的重要历史时期。

俾斯麦级战列舰是纳粹德国最大的主力舰,超越了英国皇家海军旗舰、战列巡洋舰胡德号,是当时世界上吨位最高战舰。

同级有两艘:俾斯麦号、提尔皮茨号。

其中,俾斯麦号以普鲁士王国首相和德意志帝国总理奥托·冯·俾斯麦命名,人称“铁血宰相”。

袁世凯此时还是希望能保全清廷的。

11月2日,袁克定告诉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其父计划通过占领一处控制汉阳的战略要地,以和革命党谈判。

袁克定还说,虽然“反满的情绪十分强烈而普遍,以至(革命一方)做出妥协的前景很不确定”,但“袁世凯本人希望建立一个保留满清王朝的完备的(君主)立宪政府”。

所以,在北洋军拿下汉口后,袁世凯下令停止进攻,让人写信劝降,许诺清廷将实行君主立宪。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于普鲁士雪恩豪森一家大容克贵族家庭,他的童年是在他父亲的庄园里度过的。

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

1835年于柏林大学毕业后,俾斯麦回到老家管理自己的两处领地。

强壮的体格,粗野的个性,对待农民的残忍,追求目标的毅力和不择手段,以及现实主义的态度,构成俾斯麦鲜明的性格特点。

在19世纪40年代,俾斯麦政治上属于顽固的保守派。

1848年革命时,俾斯麦在自己领地上组织军队,准备前往柏林“勤王救驾”,武力镇压革命。

他尖刻地嘲讽法兰克福全德国民议会中资产阶级代表们的清谈阔论,主张用武力把它驱散。

俾斯麦狂热的容克信念和立场赢得国王的赏识,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全名奥托·爱德华·莱昂哈德·冯·俾斯麦,是十九世纪德国重要
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他被认为是统一德国的功臣,促成普鲁士王国在德意志战争后建立起德意志帝国,成为首任德意志帝国总理。

奥托·冯·俾斯麦出生于1815年,成长于普鲁士贵族家庭,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在政治领域展现出优秀的才能和坚定的意志力,在担任普鲁士王国首相期间,成功实施了“铁血政策”,强化了德国的统一和国家实力。

在外交方面,俾斯麦追求实现对德国的利益最大化,采取了强硬的立场,与其
他国家进行外交谈判,并通过多次战争和谈判获取了德国领土的扩张和权益。

他倡导保守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政治理念,坚持国家至上和实力外交,被誉为“铁血宰相”。

除了外交政策,俾斯麦还致力于内部改革,通过实施社会保障政策和经济发展
计划,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他还通过立法规范了政府运作和司法程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国家机构的稳定性。

然而,俾斯麦也备受争议,他的强硬政策和专制倾向引起了一些反对。

随着时
间的推移,他与德皇威廉二世之间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了他在1890年被迫辞去
总理职务。

此后,德国政治进入了新的阶段,俾斯麦以他的政治智慧和执政手法成为历史上备受尊敬和争议的政治家之一。

总的来说,奥托·冯·俾斯麦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的政治思想和战
略在当今仍有深远的影响。

他为德国的统一和国家实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人视为德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统一德国俾斯麦的铁血统一

统一德国俾斯麦的铁血统一

统一德国俾斯麦的铁血统一统一德国——俾斯麦的铁血统一德国,作为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其统一过程备受瞩目。

在19世纪末期,统一德国的任务落到了奥托·冯·俾斯麦的肩上。

他以其强硬且坚定的“铁血统一”政策,成功地将分裂的德国各邦聚合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在本文中,将详细探讨俾斯麦如何实现统一德国的过程及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

一、巧妙外交与实力施压俾斯麦充分利用其在外交领域的才能,率先实行了一系列让德国最终统一的关键政策。

首先,他以强硬政策挑起了普奥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使普鲁士成功地击败奥地利。

此举不仅使普鲁士成为德意志联邦的领导者,同时也压制了南部邦联对德国统一的反对声音。

其次,俾斯麦还与法国展开了自身发起的一系列对抗行动,妄图通过与法国的战争来实现德国的统一。

他熟练地利用外交手段,使法国将德国别墅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这不仅解决了巴伐利亚王国等德国分裂州的统一问题,也进一步加强了普鲁士的地位,为实现德国全境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蓄势待发的德意志帝国在外交斗争中的胜利为俾斯麦赢得了足够的时间来建立一个真正统一的德国。

为此,他主导制定了一系列内部政策和法律,巩固了统一的基础。

他通过国内经济发展措施,如铁路建设和关税同盟的推行,实现了德国各邦之间的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

这为后来的统一提供了经济基础。

此外,俾斯麦还借助对社会主义运动的镇压,有效地削弱了社会主义者对统一德国的影响力。

他通过《社会主义者法案》等政策,限制了社会主义者的言论自由和政治组织,消除了他们对德国统一的威胁。

三、德国统一的成果与影响最终,俾斯麦于1871年成功完成了统一德国的历史使命,成立了德意志帝国,他本人也成为德国的首任总理。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德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将德国各个邦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强大且统一的国家。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德意志帝国的崛起打破了欧洲长期以来的平衡格局,使欧洲权力的重心向东方转移。

如何正确评价俾斯麦

如何正确评价俾斯麦

如何正确评价俾斯麦评价俾斯麦俾斯麦,生于1815年4月1日,殂于1898年,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称为“铁血首相”。

奥托·冯·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自上而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

俾斯麦在政治领域是非常保守,反动的.他自己在回忆录里辩护说自己从来不是保皇党,可从1848年自由主义革命等等事件里他的所作所为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保皇党.他从精神上属于传统的,保守的普鲁士容克地主,他希望全体臣民都像他一样热爱他的君主;他希望君主立宪制度对君王权利的影响越小越好。

俾斯麦在推动德国统一和为德国日后的外交策略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但在政治上是一个保守派.而且由于俾斯麦太过于有威望,导致威廉二世上台前德意志帝国君权并不十分强大的局面,尽管这个局面是俾斯麦自己十分想避免的。

俾斯麦有着高超的政治艺术与独特的政治眼光,在以下这四件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件事是威廉一世上台后,为了加强普鲁士的实力,实行了兵制改革,因而大幅度增加了军费预算,但是这一决定在议会招到了强烈的的反对,政府与议会形成僵局,国王险些退位,在这种紧要的关头,俾斯麦利用“漏洞理论”,主张用权力来弥补宪法这一空洞,建议政府自行筹措资金来处理国家事务。

因而,在普鲁士推行“铁血”政策,这一政策的强行推行,使普鲁士的军事实力迅速提升,为后来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件事,便是他在对奥作战前,使欧洲的强国保持了中立,俾斯麦先联合意大利,意大利因在威尼斯地区与奥地利有严重冲突,所以马上答应了普鲁士的请求,双方结成反奥联盟。

然后,俾斯麦三次亲往法国,假意许诺拿破仑三世,打败奥地利后,让法国得到一份领土报酬。

并且极力拉拢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的俄国,最后还和英国达成了中立协议。

在对奥作战胜利后,俾斯麦力排众议,反对进军维也纳,因而以国王威廉一世的意见不一致,威廉一世主张进军维也纳,俾斯麦以辞职相要挟,最终使得国王屈服,对奥地利签订了极其宽容的和约。

俾斯麦模式的基本特征

俾斯麦模式的基本特征

俾斯麦模式的基本特征
俾斯麦模式是指19世纪末德国首相俾斯麦所实施的一系列国家
政策和外交策略。

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几点:
1. 实行实用主义,俾斯麦主张国家政策应该以实际情况和国家
利益为依据,而不是理想主义或道德原则。

他注重现实政治和权谋,以达成德国的国家利益和权力平衡。

2. 铁血政策,俾斯麦倡导强硬的外交政策,通过军事手段来实
现国家的目标。

他认为战争是政治手段的延伸,因此德国在他的领
导下进行了多次战争以确立国家地位。

3. 统一德国,俾斯麦通过三战统一了德意志帝国,使德国成为
欧洲强国之一。

他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灵活的外交手段,同时运用
军事力量,最终实现了德国的统一。

4. 保守主义,俾斯麦坚持保守主义的价值观念,维护传统的封
建制度和贵族统治,以稳定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力。

5. 对外扩张,俾斯麦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护德国的国际地位,
同时避免与强大的邻国发生冲突。

他通过外交联盟和平衡来确保德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俾斯麦模式的基本特征包括实用主义、铁血政策、统一德国、保守主义和对外扩张。

这些特征在德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德国的国家形象和外交政策。

强大还是自由 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悲剧

强大还是自由 铁血宰相俾斯麦的悲剧

16 CFBR 20191866年5月7日,星期一,大病初愈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离开国王威廉一世的王宫,像平常一样步行回家。

当他走到菩提树下街时,身后传来三声枪响,他迅速转过身去,看见一个少年正向自己举枪射击。

愤怒的俾斯麦猛冲上去,一只手抓住刺客握枪的手腕,另一只手紧紧扼住他的咽喉。

刺客随机应变,把枪从右手换到左手,趁势又连开两枪。

其中一枪穿透了俾斯麦的衣服,另一枪则击中了俾斯麦。

高大魁梧的俾斯麦用尽全力死死扼住刺客,直到有人前来帮忙擒获刺客。

这时,俾斯麦才觉得肋骨处有点疼痛,但是他记起夫人邀请了几名客人共进晚餐,忍痛坚持步行回家。

俾斯麦镇定自若地回到家里,径直走进书房,仔细检查全身衣服,接着又给威廉一世写了一封短信,然后出来招呼夫人。

他一边亲吻夫人的额头,一边说道:“亲爱的,请不要害怕,刚才有个刺客开枪,但是感谢上帝,他并没有伤到我,现在没事了。

”在餐桌上,俾斯麦轻描淡写地向夫人和客人们讲述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暗杀事件。

他的口气像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冷静客观地描述一场化学试验。

这是一个典型的俾斯麦风格的精彩故事。

无所畏惧一意孤行的俾斯麦总是用他的愤怒和蔑视无情碾压他遭遇的所有挑战者。

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

年轻的刺客第二天在狱中自杀了。

这个刺客名叫科恩·布林德,是一名信奉激进民族主义的大学生。

他的动机不过是想除掉俾斯麦,阻止普鲁士向奥地利发动战争,避免德意志民族手足相残。

好斗成性的俾斯麦为此倍感懊恼,因为他恨不得能亲手处置此人。

倒是刺客的那支左轮手枪成为了俾斯麦的珍藏之物。

正如俾斯麦的秘书所说,这场离奇失败的暗杀不仅没有吓坏俾斯麦,反而使他越发坚信,上帝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

刺杀事件刚刚过去一个月,俾斯麦就向自己的德意志同胞宣战了。

大难不死的俾斯麦让后来的历史学家们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

如果不是刺客的枪口不小心抵住了俾斯麦的大衣,恰好减弱子弹出膛的速度,恐怕一代名相已经倒在血泊之中了。

如果俾斯麦死于这场意外的暗杀,普鲁俾斯麦治国艺术的诀窍是:“不要使政策在执行时超越危险的界限,要为体面的退却和改组留有选择余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