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时刘文静未入凌烟阁考释
《资治通鉴·隋纪·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原文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隋纪·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原文及翻译译文《《资治通鉴·隋纪·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资治通鉴·隋纪·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原文及翻译译文《资治通鉴·隋纪·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原文: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
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
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
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
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
”即命以此意为复书。
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
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
”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
”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
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
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
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
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
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
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
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
”遂定入关之计。
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
中国法制史案例有关长孙无忌佩刀对皇帝不敬案案例分析题
中国法制史案例有关长孙无忌佩刀对皇帝不敬案案例分析题第一功臣带刀入宫:凌烟阁功臣中,排名第一的是太宗的大舅子长孙无忌。
他是长孙皇后的兄长,门第非常显赫:父亲长孙晟是隋代名将,内政外交功业卓著,母亲高氏是北齐王室。
除了显赫的门第,还有三个原因让长孙无忌得以位居功臣之首:作为皇后亲兄,他是太宗最信赖的人;作为“玄武门之变”的骨干,他身经百战,力助太宗夺得皇位;作为首揆,他是太宗着意培养的辅政大臣,一旦朝局有变,他最能稳住阵脚。
然而,贞观元年却发生过一件大案,有人竟要问候长孙无忌的项上人头。
当时,长孙无忌已经当到吏部尚书,被传入宫议事。
进门时,他忘了解除佩刀,按《唐律》规定是死罪。
议罪时,右仆射封德彝迎合太宗意旨,主张把责任甩给守门校尉。
大理少卿戴胄却反驳说:“长孙无忌带刀入宫,与守门校尉失察都属过错,臣子对于君主,是不能以失误为借口的,但凡供奉君主汤药、饮食、舟船,失误者皆处死刑,本案对长孙无忌也不能只罚铜了事。
”作为中国古代声誉最好的君主,太宗最大的优点是擅长纳谏。
他见大理寺不同意宽宥长孙无忌,只好以皇帝的身份打圆场:“法律是天下人的法律,不能因皇亲国戚而屈法顺情,请重议此案。
”结果封德彝仍持原议,戴胄进一步申论说:“引发这起事件的主因,不在守门校尉而在长孙无忌,前者的失察是由后者的错误引起,后者责任重于前者。
”争到最后,只好由太宗拍板,免除了守门校尉的死刑,当然,也免除了长孙无忌的罪责。
“长孙无忌案”的政治背景:不深究的话,“长孙无忌带刀入宫”确实是一起精彩的案件,给后人留下了大臣据理力争、皇帝开明纳谏的良好印象。
良法美意的“贞观之治”,不就应该是这样吗?但如果仔细咀嚼一下,我们还能从中品味出什么更有意思的内容呢?唐初的统治中枢,是由“李唐王室+姻亲宰相”构成的。
武德元年的五名宰相,除了李世民和刘文静,都是王室姻亲:裴寂的儿子娶了临海公主,萧瑀的儿子娶了襄城公主,窦威是窦皇后的叔叔。
唯一没有与王室联姻的功臣刘文静,第二年就被“兔死狗烹”了。
《新唐书·列传第十三刘文静》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
《新唐书·列传第十三刘文静》阅读训练及答案译文刘文静字.肇仁,倜傥有器略。
与晋阳宫监裴寂善。
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
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高祖..为唐公,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
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大祖之徒欤!”寂未谓然。
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私入视之。
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
”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次,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
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
”文静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
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
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
”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文静请与突厥连和,唐公从之。
遣文静使始毕可汗..,始毕曰:“唐公兵何事而起?”文静田:“先帝废冢嗣以授后主,故大乱。
唐公,国近戚,惧毁王室,起兵黜不当立者。
愿与突厥共定京师,金币、子女尽以归可汗。
”始毕大喜,即遣二千骑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
公喜曰:“非君何以至之?”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时多引贫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
”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文静自以为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顾旧恩居其上,意不平。
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
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
帝遣裴寂、萧瑀讯状。
帝遂杀之,年五十二。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十三》)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B. 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C. 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D. 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幼时取字,成年取名。
【唐朝历史】刘文静
【唐朝历史】刘文静刘文静(568-619) 唐初大臣。
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
字肇仁。
世居京兆武功(今陕西省武功县)。
隋末,任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令,与晋阳宫监裴寂结交。
李渊时为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留守。
他联络裴寂与李世民,协助李渊出兵反隋,并奉渊命出使突厥。
李渊在太原起兵,他亦随军南下,俘隋大将屈突通。
唐立,任纳言,助修律令,并助李世民击灭薛仁果,任民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封鲁国公。
619年,因裴寂更受李渊亲信,这为刘文静所不平,为此在议论朝政时常常与裴寂对立,彼此矛盾极深。
据《旧唐书》本传载:刘文静曾与他的弟弟通直散骑常侍文起酣宴,酒后狂言,拔刀击柱道:“必当斩裴寂耳!”这原本是喝醉后感情冲动,理性失去控制的宣泄,但被一个失宠的姬妾听见,把话报告了皇帝说他要谋反。
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将刘文静、文起兄弟双双杀害,家产籍没。
父亲刘韶,隋朝时死于战事,赠上仪同三司。
刘文静仪表壮伟,才干卓异而多谋略。
因其父身死王事,袭父仪同三司。
隋末时为晋阳县(治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令,与晋阳宫监裴寂相交甚好。
有天晚上,同宿一处,裴寂望见城上烽火,仰天叹道:“卑贱到了极点,家遭贫穷,又逢战乱,何处是安身之处啊!”刘文静笑道:“世途如此,时局可知。
我二,人彼此投合,何必为卑贱发愁呢?”大业十三年(617),唐国公李渊镇守太原郡(治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与晋阳县治同郭),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有大志,便深相交结。
他又仔细观察了李渊之子李世民,对裴寂说:“唐国公之子不是平常之人,豁达有如汉高帝,神武好似魏太祖,其人虽然年轻,实为上天赋予。
”裴寂开始并不认为是这样。
后来刘文静因与李密结亲犯了罪,炀帝下令拘于太原郡监狱。
李世民认为刘文静是可以共谋大事之人,便去狱中探望。
刘文静大喜道:“天下大乱,非有商汤、周武、高帝、光武之才不能平定。
”李世民说:“您怎么知道没有这样的人呢?只恐平常的人看不出罢了。
我今日到狱中看您,并非出乎儿女私情。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刘政会简介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刘政会简介刘政会,汉族,滑州胙城今河南滑县人。
祖刘环隽,曾任北齐中书侍郎。
政会于隋大业年间为太原鹰扬府司马,后率兵投靠李渊麾下。
李世民派刘政会至太原告发王威、高君雅谋反,斩之。
下面是。
高祖李渊欲起兵时,其副留守王威、高君雅预先知道李渊要谋反,很想提前动手为隋炀帝剪除“此害”。
当时,刘政会为太原鹰杨府司马,即“公安局”的“书记”,握有兵马。
李世民“恶人先告状”,派刘政会到太原议事厅先告王威、高君雅两人谋反,借机囚斩两人。
武德初年,此公留守太原,为唐朝经营后方根据地,贡献很大。
其间,他虽被刘武周俘虏过,也不忘秘密向李渊告知敌方军情。
累任刑部尚书,光禄卿等职,封邢国公。
贞观九年卒,谥曰襄。
刘政会,滑州胙城人。
高祖李渊欲起兵时,其副留守王威、高君雅预先知道李渊要谋反,很想提前动手为隋炀帝剪除“此害”。
刘政会祖环隽,北齐中书侍郎。
政会,隋大业中公元611年为太原鹰扬府司马。
高祖为太原留守,政会率兵隶于麾下。
太宗与刘文静谋起义兵,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独怀猜贰。
后数日,将大会于晋祠,威与君雅谋危高祖。
有人以白,太宗既知迫急,欲先事诛之,因遣政会为急变之书,诣留守告威等二人谋反。
是日,高祖与威、君雅同坐视事,文静引政会入,至庭中,云有密状,知人欲反。
高祖指威等令视之,政会不肯,曰:「所告是副留守事,唯唐公得省之耳。
」君雅攘袂大呼曰:「此是反人,欲杀我也!」时太宗已列兵马布于街巷,文静因令左右引威等囚于别室。
既拘威等,竟得举兵,政会之功也。
大府建,引为户曹参军。
从平长安,除丞相府掾。
武德初,授卫尉少卿,留守太原。
政会内辑军士,外和戎狄,远近莫不悦服。
寻而刘武周进逼并州,晋阳豪右薛深等以城应贼,政会为贼所擒,于贼中密表论武周形势。
贼平,复其官爵。
历刑部尚书、光禄卿,封邢国公。
贞观初,累转洪州都督,赐实封三百户。
九年卒,太宗手敕曰:「举义之日,实有殊功,所葬并宜优厚。
子玄意袭爵,改封渝国公,尚南平公主,授驸马都尉。
初二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001]
初二上册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解释“初平”、“暖树”两个词语。
(2)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来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试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
(1)诗中的“玄鬓”指的是________,“南冠”指的是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________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段志玄人物生平 迫擒屈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段志玄人物生平迫擒屈突
导语:早期事迹段志玄的父亲段偃师,曾任太原郡司法书佐。
段志玄身材伟岸,器宇轩昂,但是为人无赖,屡次违反法纪。
611年(大业七年),隋炀帝远
早期事迹
段志
玄的父亲段偃师,曾任太原郡司法书佐。
段志玄身材伟岸,器宇轩昂,但是为人无赖,屡次违反法纪。
611年(大业七年),隋炀帝远征高句丽,段志玄时年十四岁,应募从征。
后来,段志玄随父亲客居太原,得到李世民的赏识。
迫擒屈突
617年(大业十三年),唐高祖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
段志玄募兵千余人,被授为右领大都督府军头,并担任先锋,夺取霍邑(今山西临汾)、绛郡(今山西新绛),攻打永丰仓(在今陕西大荔),累功至左光禄大夫。
后来,段志玄随刘文静到潼关抵御屈突通。
刘文静被桑显和偷袭,军营溃散。
段志玄率领二十余骑冲阵,连杀数十人,身中流失,仍三次冲入敌阵。
最终,唐军军心大振,桑显和大败。
不久,段志玄与诸将追擒屈突通,因功授乐游府骠骑将军。
屡建功勋
621年(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东征王世充。
段志玄在作战时马倒被擒,敌军两将抓着他的发髻,要将他带走。
在渡洛水时,段志玄纵身跳起,将二人拉坠马下,夺得马匹驰归。
数百人在后面追赶,但是都不敢逼近。
不久,王世充、窦建德相继被平定,段志玄因功升任秦王府右二护军。
生活常识分享。
程知节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结构全分析
程知节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结构全分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旧唐书·裴刘合传》里保存了两个功臣名单,《新传》照抄下来。
一个是李渊颁布的“太原元谋功臣”名单,一个是李世民颁布的“功臣实封差第”名单。
把这两个名单作点分析,会有助于对李渊、李世民父子之争作进一步了解。
“太原元谋功臣”名单是李渊在武德元年五月称帝后不久就公布的,一共有十七人: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及〔纳言刘〕文静特恕二死,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等十四人约免一死。
这个名单在纂修《实录》、《国史》时肯定加过工,不称“秦王世民”而称“秦王某”便是明证。
建成已是太子不入功臣之列可以理解,只列秦王世民不列齐王元吉就颇奇怪。
如说李渊起兵时建成、元吉不在太原,是从河东赶去的,那李渊的女婿柴绍也是从长安赶去的,何以名单中有柴绍而无元吉,显然是加工时砍掉的。
另外武士彟是否后来因武则天的关系而窜入也可考虑。
但总的来说还是可以信据的。
其中除长孙顺德是李世民的长孙皇后的族叔,后来曾“讨建成馀党于玄武门”,很可能此时已和刘文静同属李世民私党外,其馀都是李渊的人。
刘弘基、柴绍、殷开山曾随李世民打薛举,打王世充、窦建德,唐俭更做过李世民的天策上将府长史,但都是后来的事情。
刘政会、赵文恪在武德初曾协助齐王元吉留守太原,窦琮曾随同太子建成消灭刘黑闼,但也看不出他们和建成、元吉有什么特殊关系。
李思行曾任齐王护军,玄武门之变后曾被“锢送诣京师”,这也是后来的事情。
武德九年八月李渊内禅,李世民即位,十月就定“功臣实封差第”,其名单也见于《旧唐书》卷二《太宗纪》,内容相同:裴寂加食九百户,通前为一千五百户,长孙无忌、王君廓、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等五人食邑一千三百户,长孙顺德、柴绍、罗艺、赵郡王孝恭等四人食邑一千二百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等三人食邑一千户,李、刘弘基二人食邑九百户,高士廉、宇文士及、秦叔宝、程知节四人食七百户,安兴贵、安修仁、唐俭、窦轨、屈突通、萧瑀、封德彝、刘义节八人各食六百户,钱九陇、樊兴、公孙武达、李孟尝、段志玄、庞卿恽、张亮、李药师、杜淹、元仲文十人各食四百户,张长逊、张平高、李安远、李子和、秦行师、马三宝六人各食三百户。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建议收藏)
凌烟阁⼆⼗四功⾂(建议收藏)唐代长安城皇宫内三清殿旁有⼀个不起眼的⼩楼,名为凌烟阁。
贞观⼗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本所画的⼆⼗四位功⾂的画像,即为《⼆⼗四功⾂图》,⽐例为真⼈⼤⼩,⾯北⽽⽴,以⽰尊皇,并时常前往怀旧。
李世民是⼀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处理君⾂之间的关系,恩威并施,双管齐下,把⼀个个能⼈异⼠治理得服服贴贴,却⼜使名将功⾂多半得以善终。
凌烟阁⼆⼗四元勋像就是例⼦。
当时李世民年迈体衰,开始怀念往事,追想当年⾦⼽铁马⽓吞万⾥的战⽃岁⽉。
将他那些⽼部下的形象绘⼊凌烟阁,以为⼈⾂荣耀之最,此后凌烟阁功⾂成为唐代豪杰从军报国功成名就的标志。
李贺《南园⼗三⾸》诗云“男⼉何不带吴钩,收取关⼭五⼗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万户侯。
“唐太宗⼀朝,君⾂共同努⼒,结果出现贞观盛世,正如唐太宗所⾔,“于兹⼗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竭熊罴之⼒,协德同⼼,以致于此。
”。
要做到这⼀点,太宗“为⼈君者,驱驾英材,推⼼待⼠”的⽤⼈政策是不可缺少,⽽太宗为了表彰这些功⾂,就命阎⽴本绘画《⼆⼗四功⾂图》于凌烟阁。
赵公长孙⽆忌第⼀。
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幼与李世民为友,李渊太原起兵后投靠李世民。
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尤其在⽞武门之变中起主导作⽤。
终⾝为李世民信任,李世民评价为'我有天下,多是此⼈之⼒',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
李世民去世后,受遗命辅佐唐⾼宗。
因反对唐⾼宗⽴武则天为皇后⽽失宠,后来被诬陷谋反,⾃杀。
河间郡王李孝恭第⼆。
其为李渊堂侄,李渊起兵后,他负责经略巴蜀。
得李靖之助,灭萧铣、辅公祏,长江以南均受其统领,战功⼏可与李世民分庭抗礼。
李世民登基后,退出权⼒中⼼,封河间郡王以歌舞美⼈⾃娱。
贞观⼗四年,暴病⾝亡,谥⽈元。
莱公杜如晦第三。
李世民主要幕僚。
李渊攻克长安时投靠李世民,得房⽞龄推荐⽽受李世民重⽤,为⼗⼋学⼠之⾸。
参与李世民历次战役及⽞武门之变。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小题。
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土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嘉见李世民而声之日:“此非常人。
”乃深自结纳。
文露至七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文静日:“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
”世民日:“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
我来相省,非儿女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
计将安出?“文静日:”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 • • •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
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
“世民笑日:“君言正合我意。
”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
世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
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
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
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日:”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
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
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
”渊大惊日:“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
”世民徐日:“世民睹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
必欲执告,不敢辞死。
”渊日:“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
”明日,世民复说渊日:“今盗寇日繁,遍于天下。
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
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举不。
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
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
”渊乃叹日:“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
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土/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B.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土/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C.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土/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D.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土/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答案:D解析:“阴有安天下之志”中的“阴”修饰“有”,“阴”与“有”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
奠定盛唐基业的帝王将相(唐太宗和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 - 中国历史
奠定盛唐基业的帝王将相(唐太宗和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 - 中国历史.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
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奠定盛唐基业的帝王将相(唐太宗和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人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皆真人大小,时时记忆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往事。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主题延伸】《秦王破阵乐》是唐时著名歌舞大曲,原是唐初军歌,主要是歌颂唐太宗的英勇战绩。
唐太宗亲自为此曲设计秦王破阵乐舞,此曲亦流传国外。
秦王破阵乐:秦王指的是唐朝李世民(秦王是他的封号)。
此曲是唐时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
于是,他的将士们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
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显然很喜欢这支军歌,公元633年,李世民亲自设计《秦王破阵乐舞图》,据图可知: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着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
太宗叫吕才按图教授给一百二十八位乐工,经常穿甲持戟练习。
此曲即为这场乐舞的主题曲。
《秦王破阵乐》在当时的名气很大,甚至传到外国。
玄奘大师到达印度后,印度国王尸罗逸多召见他时就曾问起有关此曲的事项。
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其带回日本。
唐代皇帝。
唐高祖李渊次子。
隋末,李渊先后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今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和防备突厥,李世民随父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刘文静翻译
2
3
4
5
6
7
8
参考译文
刘文静,字肇仁,洒脱不拘,有才能谋略。与晋阳宫 监(官职名)裴寂关系很好。裴寂晚上看见巡逻兵在城墙上传 递烽火,叹息道:“天下正乱,我将何处安身?”文静笑 着说:“ 按照 您说的,正是英雄豪杰所依仗的条件。我们 二人怎能终身漂泊贫贱呢?”
1
2
3
4
5
6
7
8
高祖当时为唐国公,文静看出他有大志向,加深和他的
事,多反驳裴寂,于是生出嫌隙。
1
2
3
4
5
6
7
8
刘文静的妾失去宠爱,告诉她哥哥向朝廷告发刘文静反叛, 文静就被交付司法官吏审讯。皇帝派遣裴寂、萧瑀审问情 状。皇帝杀了刘文静,刘文静享年五十二岁。
下人无不臣服 , 但召见群臣 , 说话时还称姓名。帝王之位尊贵,
1
2
3
4
5
6
7
8
您屈尊与臣子同席而坐,这正是王导所说的太阳屈驾与世间 万物一起啊。皇帝说:“我虽然顺应天命做了皇帝,但以往 的好友怎么可以忘记呢?您千万不要有什么疑忌。” 文静自认为才能超过裴寂很多,又多次建立战功,但裴 寂却只凭旧交的恩情官居自己之上,心中不服。每次议论政
的躲避盗贼的人都在此,我一向了解其中的豪杰,一旦号召,
1
2
3
4
5
6
7
8
令一下,谁不愿意追随呢?击鼓进关,以此来震慑天下,帝
王大业就实现了。”秦王笑着说:“您的话正与我的心意相
合。”于是暗地里安排宾客。
唐国公开设大将军府,任命刘文静为司马。文静请求与 始毕可汗说:“唐国公因何事起兵?”刘文静说:“先帝废
刘文静文言文旧唐书翻译
刘文静,字敬安,河东解人也。
父刘去病,魏郡太守。
文静少有逸才,好学不倦,尤善《春秋左氏传》。
隋大业末,天下大乱,文静阴有异志,潜结豪杰,欲图不轨。
文静尝游历于蜀,蜀王杨广闻其名,召为记室参军。
文静在蜀,广其豪杰,与结交,颇得士人之心。
后蜀王广被废,文静亦因故去蜀,还河东。
时李密据洛,文静往依之。
密以文静为从事中郎,委以心腹之任。
及隋炀帝被杀,宇文化及立其为帝,文静乃与李密谋,欲共推义旗,以讨宇文化及。
密虽许诺,而犹豫未决。
文静知密犹豫,遂密表密状于唐高祖李渊,言密可图而不可信。
渊得文静表,遂决意讨密。
会文静与密战于洛,密败走。
文静乘胜追击,遂破密军。
密走投李渊,渊留之不纳,密乃降。
渊以文静为中书令,封永康郡公。
文静既贵,益骄纵,多所请托,为时所疾。
武德元年,太宗即位,以文静为侍中。
文静尝因事与太宗有隙,太宗欲以法绳之。
文静惧,遂与长孙无忌等谋反。
太宗闻之,发兵捕文静,文静走,不及,获其党与。
太宗以文静反状显著,遂赐死于家。
文静既死,太宗追思其旧功,赠侍中、永康郡公,谥曰忠烈。
文静之子刘方翼,亦以文学知名,历仕三代,终为唐室之忠臣。
昔文静以豪杰之姿,辅佐唐室,功勋卓著,虽后失节,终得善终。
然其晚节不保,亦为人所诟病。
盖人生在世,成败得失,皆系于一念之间。
文静之失,亦在于此。
译:刘文静,字敬安,河东解地人氏。
其父刘去病,曾任魏郡太守。
文静自幼聪颖过人,好学不倦,尤其擅长《春秋左氏传》。
隋朝大业末年,天下大乱,文静暗中怀有异志,秘密结交豪杰,意图谋反。
文静曾游历至蜀地,蜀王杨广听闻其名,召他为记室参军。
在蜀地,文静广结豪杰,与他们交往,颇得士人喜爱。
后来蜀王杨广被废,文静也因为某些原因离开蜀地,回到河东。
当时李密占据洛阳,文静前往投奔他。
李密任命文静为从事中郎,委以重任。
隋炀帝被杀后,宇文化及立他为帝,文静于是与李密密谋,想要共同推举义旗,讨伐宇文化及。
李密虽然答应,但犹豫不决。
文静知道李密犹豫,于是秘密上表唐高祖李渊,称李密可图而不可信。
619年,唐高祖下令将刘文静处斩,李世民...
619年,唐高祖下令将刘文静处斩,李世民...619年,唐高祖下令将刘文静处斩,李世民苦劝不果,无奈之下他提着食盒来到大牢送行。
刘文静听完老泪纵横:“二公子有心了,自古都是飞鸟尽良弓藏!你也要小心!”随即他饱餐完被押了出去,一代名臣就此陨落。
刘文静是大唐开国首义功臣,他自幼就才高八斗而且极富权谋,还有着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大志向。
因为其父早逝刘文静继承父职出仕大隋,其后担任隋朝晋阳县令。
刘文静就在晋阳时期静观天下风云,同时他和当时担任晋阳宫宫监的裴寂结识。
公元616年,杨广任命唐国公李渊为晋阳留守。
李渊是关陇世家,自身也本领出众,几个儿子也是人中龙凤。
刘文静看出李渊父子绝非久居人下之辈于是和他的二儿子李世民交好。
他对裴寂说道:“(李世民)非常人也。
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
”此后刘文静向李世民献计,认为此时隋朝大乱,杨广远在江都,瓦岗军李密部只顾得进攻洛阳。
此时关中空虚,李渊父子进军关中正逢其时。
李世民深以为然,于是刘文静将裴寂拉上几人合计共同策划了晋阳起兵。
李渊起兵后任命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行军司马,两人成为李渊的左膀右臂。
在进军关中的过程中刘文静出谋划策,他先是出使突厥稳住了后方,再领军大战隋将桑显和,俘获名将屈突通。
公元618年,李渊在平定关中后称帝,以刘文静劳苦功高封其为纳言(宰相名)、鲁国公。
虽然被封为高官,但是刘文静却高兴不起来。
原来在李渊封赏的时候将裴寂位列在刘文静之上,李渊封裴寂为尚书仆射、魏国公。
李渊每次在宫中宴会时必定和裴寂同坐,对他是言听计从,这种待遇满朝文武都不曾有过。
刘文静昔日虽然和裴寂交好,但在自负才高的刘文静看来裴寂就是一个酒色之徒。
在晋阳起兵的过程中裴寂只不过是献给李渊晋阳宫内的美女、粮草财帛和兵器铠甲,除此之外别无贡献。
如今定鼎长安后裴寂居然排位在自己之上而且还深受李渊的宠信。
刘文静心中是越想越气,于是不觉地和裴寂疏远了起来。
而且在朝堂之上经常和裴寂争锋相对,裴寂赞同的事情刘文静必定反对。
文言文刘文静字肇仁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文言文刘文静字肇仁的阅读答案及译文文言文刘文静字肇仁的阅读答案及译文刘文静,字肇仁,自言系出彭城,世居京兆武功。
倜傥有器略。
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
寂夜见逻堞传烽,叱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
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
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祖、魏太祖之徒欤!殆天启之也。
”寂未谓然。
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
文静喜,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
诚能投天会机,奋臂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
今汾、晋避盗者皆在,文静素知其豪杰,一朝号召,十万众可得也。
加公府兵数万,一下令,谁不愿从?鼓而入关,以震天下,王业成矣。
”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
”乃阴部署宾客。
唐公践天子位,擢纳言。
时多引贵臣共榻,文静谏曰:“今率土莫不臣,而延见群下,言尚称名。
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公其无嫌。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
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
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
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
今寂已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
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
”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
”李纲、萧瑀明其不反,帝素疏忌之,寂又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
”帝遂杀之,年五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倜傥有器略器:才能,才干B.唐公践天子位践:登上C.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用:使用D.今天下未靖靖:安定5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B.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C.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D.帝坐严尊屈/与臣子均席/此王导所谓太阳俯同万物者也/帝曰/我虽应天受命宿昔之/好何可忘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文静才干卓异,有识人之明。
【诗歌鉴赏】新旧唐书屈突通传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新旧唐书?屈突通传原文及翻译新唐书?屈突通传原文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
仕隋为虎贲郎将。
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史千五百人,将悉殊死。
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
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延众死。
"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
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
"遂皆以减论。
擢左武卫将军。
莅官劲正,有犯法者,虽亲无所回纵。
其弟盖为长安令,亦以方严显。
时为语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
"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谅。
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
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
大业中,与宇文述共破杨玄感,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
秦、陇盗起,授关内讨捕大使。
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
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
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
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
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筑京观于上郡南山,虏老弱数万口。
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
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
帝南幸,使镇长安。
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留兵围之,遂济河,破其将桑显和于饮马泉。
通大惧,乃留鹰扬郎将尧君素守蒲,将自武关趋蓝田以援长安。
至潼关,阻刘文静兵不得进,相持月余。
通令显和夜袭文静,诘朝大战,显和纵兵破二壁,唯文静一壁独完,然数入壁,短兵接,文静中流矢,军垂败,显和以士疲,乃传餐食,文静因得分兵实二壁。
会游军数百骑自南山还,击其背,三壁兵大呼,奋而出,显和遂溃,尽得其众。
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其训勉士卒必流涕,故力虽穷,而人尚为之感奋。
中国围棋故事
一、中国围棋故事1.烂柯的传说晋朝时有一位叫王质的人,有一天他到信安郡的石室山(今浙江省衢qu县)去打柴。
看到一童一叟在溪边大石上正在下围棋,于是把砍柴用的斧子放在溪边地上,住足观看。
看了多时,童子说“你该回家了”,王质起身去拿斧子时,一看斧柄(柯)已经腐朽了,磨得锋利的斧头也锈的凸凹不平了。
王质非常奇怪。
回到家里后,发现家乡已经大变样。
无人认得他,提起的事,有几位老者,都说是几百年前的事了。
原来王质石室山打柴误入仙境,遇到了神仙,仙界一日,人间百年。
后来,后人就把“烂柯”作为围棋的一个别名。
2.桔中棋仙在四川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一片桔园,结了许多诱人喜爱的桔子。
冬至,下了霜,桔子都蔫了,主人把它们摘了下来。
但是有两个桔子长的特别大,和大西瓜那么大,非但不蔫,还桔红鲜艳,光彩照人,桔香四溢,主人舍不得摘它们,这两个桔子就还一直挂在枝头。
一天夜晚北风忽起,越刮越大,主人从睡梦中惊醒。
因为心里惦念着那两个大桔子,急忙起身出屋。
来到院中,忽闻一阵清脆的叮咚声,和老者的说话声,随风从空中传来。
闻声寻去,发现叮咚之声和说话声竟是从两个大桔子里发出的,而且大桔子在黑夜里还特别亮,就象两盏挂在树枝上的红灯笼。
主人惊奇无比。
天明之后,一切又平静如初。
一连数日,皆如此。
这一日,主人终于止不住好奇之心,在桔亮声起之时,将两个大桔子摘了下来。
打开一看竟是空的,里边对坐着两对白发老者,正在下棋。
虽桔开人现,尤旁若无人。
直至下完棋局。
此时,主人早已惊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
只见其中的一个老者说,“我四人自离商山云游至此,幸得这一雅处,得以弈趣不减商山”。
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传说秦末汉初时,有四个年已高长的“名人隐士”,在那里隐居。
莫非此四老就是得道成仙的商山四老吗?另一位老者说“桔室虽好,仍被摘毁。
其缘已尽,我等也该走了。
”主人听吧,后悔莫及。
此时鸡叫天明,四老随着一阵清风飘然而去。
3.王积薪仙师授艺王积薪是我国唐朝时期的大国手,是著名的“棋待诏”,具传说他的棋艺完全是从神仙那里学习、得到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赵公长孙无忌
第一名贵戚豪族英冠人杰——赵国公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
长孙无忌
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非常好学,“该博文史”。隋朝义宁元年(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渊爱其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武德九年(626年),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是李世民夺得皇位最坚定、也是最重要的支持者,故而为“凌烟阁功臣第一”。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贞观十一年(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二年(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宋以后称《唐律疏议》)30卷。在李世民晚期,原本储君乃长子李承乾,后李承乾因荒淫无道,被削去储君之位,当时,李世民举棋不定,较喜爱另一子魏王李泰,但长孙无忌推荐九子晋王李治(即后来唐高宗),协助他成为储君。唐高宗时期,长孙无忌由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以及武后趁高宗体弱擅权,与武氏结怨。后遭武氏宠臣许敬宗以谋反罪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削爵、遭流放至黔州(今贵州),不久被迫自缢身亡,有诗三首存世。
作用及意义
太宗一朝,君臣共同努力,结果出现贞观盛世,正如太宗所言,「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于此。」。要做到这一点,太宗「为人君者,驱驾英材,推心待士」的用人政策是不可缺少,而太宗为了表彰这些功臣,就命阎立本绘画《二十四功臣图》於凌烟阁。
图画功臣於凌烟阁并非始於唐代。庾信〈周国柱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中有「天子画凌烟之阁,言念归臣」的句子,可知北周政权也这麼干过。崇重功臣、能臣的精神,廷续了一个多世纪之久。而唐朝的凌烟阁建在长安城内(太极宫)三清殿的旁边。阁中又隔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均功高宰辅的大臣;中间一层所画,均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这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均面北而立,以示为臣之礼。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刘弘基简介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刘弘基简介刘弘基582-650,汉族,雍州池阳人,唐代名将,隋河州刺史刘升之子。
以父荫为右勋侍。
隋朝大业末年,为避从征高句丽,故意私宰耕牛,被关进监狱。
后投奔太原,追随李渊父子,与李世民友善。
下面是。
刘弘基少年时落拓不羁,好侠仗义,不事家产。
隋炀帝连年发动征讨高丽的战,强令全国青年按时服兵役,并且规定服役的兵员一律自备戎装。
此时的刘弘基已经沦落到一贫如洗,连随军的盘缠都凑不够,因此没有随部队出发,而是单独行动追赶部队。
当他走到汾阳今山西宝鼎时,知道到辽东指定的地点还很遥远,无论怎样赶路也是迟到,军法规定迟到即斩。
刘弘基想不出别的办法,便与住在同一旅店的一个屠夫一同杀牛卖肉,以此为生。
后来,刘弘基的身份传到县吏的耳里,于是被捕,囚禁在当地的监狱里,一年后花钱赎了出来。
出狱后的刘弘基生计无着,趁乱盗马,一路边卖边吃,来到太原,正值李渊招兵买马,便投到李渊门下。
刘弘基见李世民气度不凡,待人接物的言行间处处流露出雄心壮志,感到由衷的钦佩和向往,于是真心实意地做事,主动接近李世民,因此深受重用,竟达到“出则连骑,入同卧起”的地步。
李渊举兵起义时,刘弘基与长孙无忌招募回二千多人。
当时隋朝派驻太原的官员王威、高君雅准备制裁李渊,李渊便请刘弘基与长孙顺德埋伏于官厅的屏风后面,将王、高二人擒拿斩首。
此后刘弘基跟随李世民,攻克西河今山西汾州。
据两唐书记载,宋老生兵败后,因为城门已经关闭,所以弃马入护城壕沟,准备沿着从城上放下的绳子爬上,被刘弘基所杀。
但是据《大唐创业起居注》[1]记载,当时斩杀宋老生的乃是卢君谔所部——“帝李渊乃传言已斩宋老生,所部众闻而大乱,舍仗而走,争奔所出之门,门已大郎、二郎先所屯守,悬门不发。
老生取入不得,城上人下绳引之,老生攀绳欲上,去地丈余,军头卢君谔所部人等,跳跃及而斩之,传首诣帝。
”——此处存疑。
而且“长堑”并不是指悬崖,而是指壕沟。
起义军打到河东今山西蒲州镇时,刘弘基带领一千人先渡黄河,攻克冯翊今陕西大荔镇,被任为渭北道大使,授权他主持所在地区的军事,抓著战机,主动进攻。
【优质文档】阅读答案:刘文静,字肇仁……(含答案)-范文word版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阅读答案:刘文静,字肇仁……(含答案)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刘文静,字肇仁,父韶,仕隋战死,赠上仪同三司。
文静以死难子,袭仪同。
倜傥有器略。
大业末,为晋阳令,与晋阳宫监裴寂善。
寂夜见逻堞传烽,咤曰:“天下方乱,吾将安舍?”文静笑曰:“如君言,豪英所资也。
吾二人者可终羁贱乎?”高祖为唐公,镇太原,文静察有大志,深自结。
既又见秦王,谓寂曰:“唐公子,非常人也,豁达神武,汉高帝、魏太祖之徒钦!殆天启之也。
”寂未谓然。
文静俄坐李密姻属系狱,秦王顾它无可与计者,私入视之。
文静喜,挑言曰:“丧乱方剡,非汤、武、宣、光不能定。
”王曰:“安知无其人哉?今过此,非儿女子姁姁相忧者。
世道将革,直欲共大计,试为我言之。
”文静曰:“上南幸,兵填河、洛,盗贼蜉结,大连州县,小阻山泽,以万数,须真主取而用之。
诚能投天会机,则四海不足定也。
”王笑曰:“君言正与我意合。
”乃阴部署宾客。
将发,恐唐公不从,文静谋因裴寂说,胁寂曰:“公为监,以宫人侍客,公死何憾,奈何累唐公?”寂惧,乃劝起兵。
唐公乃开大将军府,以文静为司马……(因功)转大丞相府司马,进光禄大夫、鲁国公。
文静自以材能过裴寂远甚,又屡有军功,而寂独用故旧恩居其上,意不平。
每论政多戾驳,遂有隙。
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会家数有怪,文起忧,召巫夜披发衔刀为禳厌。
文静妾失爱,告其兄上变,遂下吏。
帝遣裴寂、萧瑀讯状,对曰:“昔在大将军府,司马与长史略等。
今寂仆射,居甲第,宠赉不赀,臣官赏等众人,家无赢,诚不能无少望。
”帝曰:“文静此言,反明甚。
”李纲、萧瑀明其不反;秦王亦以文静首决非常计,事成乃告寂,今任遇弗等,故怨望,非敢反,宜赐全宥。
帝素疏忌之,寂又言:“文静多权诡,而性猜险,忿不顾难,丑言怪节已暴验,今天下未靖,恐为后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0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08 ──────────收稿日期:2008-06-24 作者简介:张琛(1982-),男,山东济宁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113-太宗时刘文静未入凌烟阁考释张 琛(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从刘文静的功勋出发,在参议凌烟阁入选的标准中对刘及部分凌烟阁功臣的入选资格进行对比,证明刘完全有资格进凌烟阁,找出其被太宗拒之于图像功臣之外的深层原因。
分析李唐皇室尤其是太宗和高宗对功臣刘文静的真实态度,结合旧书刘本传记载的可疑之处,探求刘之所以成为牺牲品源自太宗隐讳真相的动机及贞观史臣修改国史、实录的行动。
关键词:刘文静;凌烟阁;元谋功臣;配享功臣 中图分类号: K 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6-0113-004On the Reason of Liu Wenjing’s Failure in Entering Ling YangeDuring the Period of Tai ZongZHANG Chen(School of History and Literate, Shannxi Normal University, Shannxi Xi’an 710062, China)Abstract: With the comparison between Liu and some other meritorious statesmen’s qualifications for entering Ling Yange based on his exploits and the entrance criteria accordingly, it shows that Liu Wenjing was qualified for entering Ling Yange totally. This article aims to find the underlying reason why he was refused by Tai Zong to become a hero. It also analyzes Tang royals, especially Tai Zong and Gao Zong’s true attitudes toward Liu Wenjing, and, with some questionable points in the old biography of Liu, studies Tai Zong’s motive to hide the truth and Zhen Guan historians’ behaviour of changing national history and records, which result in Liu’s failure in entering Ling Yange.Key words: Liu Wenjing; Ling Yange; Yuan Mou hero; Pei Xiang hero一、建唐中的汗马功臣刘文静,两《唐书》均有传。
据刘本传及《高祖纪》、《太宗纪》载:刘文静在李渊建唐中的闪光点不外乎在晋阳起兵中的“定非常之谋”,并在起义后,代表李渊父子出使突厥,约与联合。
南返后,即同李世民一起参加一系列重大战役。
本文试图从刘文静在历次事件中的参与程度及其功效来讨论刘文静的功绩。
刘文静的“狱中对”,“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1,p2290]。
无疑是李渊建唐中的指导思想,并为李氏父子一直贯彻下去。
后来进军河东为屈突通所阻,李氏父子皆排除裴寂先平蒲关再西行的建议,坚持入关。
对于西行入关的效用,今人吕思勉先生有这样一段论述:“唐高祖所以幸获成功者,据关中,得蓄力以待东方之蔽,亦事势使然之也。
”[2,p66]先生认为李渊得据关中是他傲视群雄的关键,刘文静筹划的建唐方略无疑是明智的。
关于刘文静参与募兵一事,新旧书记载较略,所以很多人容易忽视这一细节。
刘文静巧作诈书,逼反刘武周,以其引突厥将侵太原为由,迫使王威、高君雅同意公开募兵。
此计可谓是一举两得,既达到了公开招募的目的,又打消了王、高二人的疑虑。
于是“高祖乃命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等各募兵,旬日之间,众且一万。
”[3,p5733]关于刘文静巧作诈书、募兵一事主使者诸书记载不一,新旧《唐书》认为主使者是太宗,《通鉴》归功于李渊。
从李渊的太原留守身份及其后来的表现看,可知李渊为此事的最高决策者。
太宗与刘文静皆为主要参与者。
又太宗“以文静可与谋议”,知文静不仅是此事的主要执行者而且是主要谋议者。
同样谋诛王威、高君雅之事,刘文静亦有执行者和谋议者双重身份。
刘文静所募兴国寺之兵,有巨大的影响力。
李渊连结突厥之时,不愿称臣,在答突厥书时犹豫不从,僚属们也不敢咨谏,在这紧要关头,发生了兴国寺兵闹事的事件,“往往偶语曰:‘公若不从突厥,我亦不从公,’”[4,p10]李渊被迫答应。
兴国寺兵哗变竟能左右李渊意志,其威力可见一斑。
对于刘文静出使突厥事,有人认为“刘文静仅是李渊对突厥政策的出色执行者[5]。
因为他是按李渊的吩咐办事的,李渊只希望借突厥兵已张声势,而且希望马多人少。
因此,在刘文静带来五百突厥兵,两千匹马与李渊汇合时,李渊大为兴奋,并赞叹刘文静所行之事“甚惬本怀”。
其实刘文静在李渊称臣突厥一事上也是谋议者。
据《旧书》刘本传:刘文静“请连突厥以益兵威,高祖并从之。
”用一请字充分表明了刘文静的谋议身份。
又据胡戟先生考证“在李渊称臣突厥犹豫之时,闹事的兴国寺兵是刘文静部”,“起兵时还有一场旗帜用色之争,也是刘文静挑头闹的”[6,p11]。
可以看出刘文静不仅是连结突厥的谋议者,而且操持着其中的各个环节。
对于刘文静此次出使突厥的效用,王夫之有这样一段评论:“夫高祖不能不用突厥者,防突厥为刘武周用以袭己于项背”,“假突厥之名以恐吓河东、关中,而遥以震警李密。
”[7,p657]足以表明了唐高祖的战略意图,旨在为自己的建唐事业寻求良好的外部环境。
刘文静拒屈突通事。
当李渊兵临黄河东岸时,河东仍然为屈突通所据守。
李渊决定派李建成与刘文静守潼关,以监视河东,另一路继续西进。
不久李建成被李渊调走攻打长安去了,刘文静独当一面。
当李渊攻取长安之时,屈突通率军救援,被刘文静所困。
后来屈突通战败被擒,刘文静平定了新安以西的地区。
刘文静部为另一支部队顺利攻下长安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刘文静制定新律一事。
据《通典》所记:“及受禅诏宰相刘文静因开皇律而损益之,尽删大业苛惨之法,制五十三条,务存宽简,以便于时。
”[8,p411]与旧书本传所记同。
而新旧书本纪皆言“命裴寂等修律令”,《通鉴》云:“命裴寂、刘文静等修订律令。
”《唐会要》与《旧唐书》本传、《通典》所记相同,后半部分新旧书本纪部分所记相同。
可知裴刘二人是两套班子同时进行律令的改修工作,刘文静为一套班子的最高主持者。
修订律令对于李唐王室收买人心,稳固统治,有重要影响。
胡戟称他为:“晋阳起兵的重要角色,李唐开国的第二号功臣”[6,p110],不无道理。
二、失之凌烟阁的困惑“太原元谋功臣”名单是李渊在武德元年五月称帝不久就公布的,一共十七人在这十七位功臣中只有殷开山、刘政会、唐俭、长孙顺德、刘弘基、柴绍六人被太宗列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
而特恕二死的刘文静却与之无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刘文静与参加过玄武门之变这一殊功的长孙顺德难以比较,故排除在外。
柴绍为皇亲国戚,身份特殊。
而且又不是真正的太原元从,晋阳起兵时柴绍并未出力,唐俭早在高祖武德年间已被图形凌烟阁,故二者亦排除在外。
我们可以将刘文静与殷开山、刘弘基、刘政会三人比较,来探讨刘文静的入选资格。
对于探讨凌烟阁入选标准,有的学者认为“太宗亲定凌烟阁功臣与玄武门之变存在内在联系,”并将殷开山、刘弘基、刘政会列为秦王府集团。
而且认为:“殷开山与李世民上下级关系亲密”,“刘弘基、刘政会俱为太宗心腹大将。
”[9]而据黄永年先生考证“刘文静确属秦府早期的私党,是辅佐李世民的第一号人物,”[10,p5]陈寅恪先生也说,“夫刘文静、长孙顺德等皆太宗之党”,“与太宗关系密切”[11,p116-117],论其亲密程度恐不亚于前三位。
又据布目潮沨《隋唐史研究》之《武德时代属下的官僚群》所记载的秦王府成员共五十二人,有刘文静与殷开山但无刘弘基、刘政会二人,故很难肯定二刘是太宗的心腹大将。
黄先生将“太原元谋功臣名单”与太宗贞观初颁布“定功臣实封差第”名单对比,指出“刘政会被剔也可能是因为亲李渊而疏李世民”[10,p8]。
加之刘政会无从征太宗的经历,在其死后太宗仅嘉其举义之功,很难肯定二人会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出力。
殷开山在武德五年病卒,虽比刘文静晚三年,但那时唐王朝的统一战争还未结束,李建成和李世民双方的矛盾还未激化,仅限于培植各自实力的阶段,况且离玄武门之变仍有四年时间,殷开山对玄武门之变出力亦不大。
故我们很难以玄武门之变的功勋为标准来否定刘文静进军凌烟阁的资格。
有的史学工作者认为:“凌烟阁功臣的遴选总体上实行着政治、功勋二重标准。
政治上不计出身,只求个人真正身体力行的为唐政权建立的卓著的功绩;功勋上,要求勋官、封爵都位列首席。
”[12,p17]政治上不计出身,论之无益。
为唐政权所立功绩,我们可以对几人稍作对比。
晋阳起兵时:殷开山是在李渊开大将军府时被召入的,并未参加晋阳起兵的准备工作。
刘政会只参加谋诛王、高之事,据《旧书》本传所记直到诛王、高的前一刻太宗“云有密状”才“知人欲反”,《通鉴》记“刘文静引刘政会入立庭中,称有密状”,虽二者主使者不同,刘政会事先并未知情,只是此事的执行者是可以肯定的。
刘弘基参与募兵也只是在李世民和刘文静麾下的次要角色,谋诛王、高只在本传里有所记载,亦为执行者的角色。
由上所知在晋阳起兵时,三人在诸事的参与程度及影响力上远不如刘文静。
建唐中:刘弘基可谓是勇猛战将,初从太宗破宋老生,后又独自领兵攻城略地,发展唐军势力。
进攻长安时为先锋,斩隋将战功第一,后又从征薛举、宋金刚。
故旧书史臣曰:“弘基陷阵多克捷之勋。
”看起来似乎不低于刘文静,但太宗的定功标准“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1,p2461],即在重汗马功勋的同时更注重谋议之功,可知刘文静要比刘弘基有优势。
殷开山素有文治,曾抚慰关中群盗后从太宗、刘弘基征战,看似文武皆备。
但从“高樜之败”可以看出殷开山的水平。
殷的“宜因击破贼,-114-张 琛:太宗时刘文静未入凌烟阁考释-115-何乃以勍敌遗王也”,“请耀武以威之”的参战方略为举所乘,造成了“八总管皆败,士卒死者什无六”[3,p5801]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