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诊疗服务模式
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和工作方法
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和工作方法1. 全科医生服务模式是一种以综合诊疗为主要特点,能够对各种疾病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服务。
2. 与专科医生相比,全科医生的工作方法在于其能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
3. 在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中,注重的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医疗健康管理,而不是仅仅针对某一方面的疾病治疗。
4. 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更注重对患者整体健康状况的了解,采用综合性的医疗手段来协助患者维持健康和预防疾病。
5. 全科医生的工作方法包括对患者的病史、家族病史、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询问和记录,以便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6. 在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中,医生需要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也需要具备处理急诊情况和危急病人的能力。
7. 全科医生的工作方法中,需要进行系统的症状分析和体格检查,以便准确诊断疾病。
8. 在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中,医生需要以患者为中心,倾听患者的需求,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信任。
9. 全科医生的工作方法中,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引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10. 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以预防性医疗为主要特点,注重通过健康教育和宣传,帮助患者预防各类疾病。
11. 在全科医生的工作方法中,医生需要具备综合医学知识,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方面的诊疗能力。
12. 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着重进行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管理和监护,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种的治疗和管理。
13. 在全科医生的工作方法中,医生需要与社区其他医疗机构密切合作,开展预防保健和疾病防控工作。
14. 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需要进行全面的健康体检和风险评估,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
15. 在全科医生的工作方法中,医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医学知识,提高综合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
16. 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中,医生需要积极引导患者进行合理用药,防止滥用和误用药物的现象。
17. 在全科医生的工作方法中,医生需要注重团队合作,与其他医疗人员协作,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医疗服务。
全科医疗服务模式与原则
全科医疗强调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和可及性服务,能够 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提高医疗服务效 率和质量。
国内外现状及趋势
国内现状
我国全科医疗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全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全科医疗体系,培养 了大批全科医学人才,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国际现状
国际上,全科医疗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医师在医疗服务 中发挥着守门人的作用,负责协调和管理患者的医疗需求。
全科医疗服务模式与原则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 全科医疗概述 • 全科医疗服务模式 • 全科医疗原则及实践 • 全科医生培养与教育 • 政策法规与支持体系建设 • 挑战与对策建议
01
全科医疗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定义
全科医疗是一种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 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
签约服务内容
包括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 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 医路径指导和转诊预约等 。
个性化服务包
根据居民健康需求和个人 特点,设计不同类型的服 务包,满足多层次、多样 化需求。
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
社区首诊
鼓励居民首先到基层医疗 卫生机构就诊,发挥全科 医生守门人作用。
双向转诊
建立上下联动、衔接互补 的服务体系,实现不同级 别和类别医疗机构之间的 有序顾
全科医生对患者进行长期、连续的照顾,了解患 者的病史、家庭情况和社会环境,确保医疗服务 的连续性和有效性。
信息共享与沟通
全科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其他医疗团队成员之 间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共享患者的医疗信 息和治疗计划。
跨学科协作
全科医疗诊疗模式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社区卫生服务拓展
1 2
预防保健
加强社区预防保健服务,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家庭医生制度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立长期稳定的医 患关系。
3
健康管理
开展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监测、评估和干预,降低 慢性病发病率。
国际经验借鉴与交流
国际合作项目
参与国际全科医疗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长期管理计划
全科医生为慢性病患者制 定长期管理计划,包括药 物治疗、生活指导、定期 检查等。
心理支持
全科医生关注慢性病患者 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 要的心理支持和疏导。
健康教育与预防保健
健康教育
全科医生通过开展健康教 育活动,提高居民的健康 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预防保健建议
根据个体情况,全科医生 提供针对性的预防保健建 议,如疫苗接种、定期体 检等。
培养全科医生
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提 高其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以满
足全科医疗诊疗模式的需求。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明确全科医 生的职责和地位,提高其职业荣
誉感和归属感。
引进优秀人才
积极引进高层次、有经验的优秀 全科医生,提高全科医疗诊疗服
务的质量和效率。
医疗资源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等,以 提高全科医疗诊疗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
调整医保价格体系
调整医保价格体系,合理确定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体现全科 医疗诊疗服务的价值。
加强医保监管
加强医保监管,规范医疗行为,防止过度诊疗和浪费,确保医保资金 的有效利用。
患者就医体验提升
全科诊疗服务模式
全科诊疗服务模式全科诊疗服务模式是一个综合性的医疗服务模式,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各个方面。
全科诊疗服务模式是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医疗服务,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医疗满意度和整体健康水平。
全科诊疗服务模式强调患者的整体健康管理,而不仅仅是对疾病的治疗。
在全科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以得到全面的健康评估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全科医生通过收集和分析患者的个人和家庭病史、生活方式、家庭环境等信息,制定适合患者的医疗计划,包括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案等。
全科诊疗服务模式着重于预防疾病和保持健康。
全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患病风险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包括疫苗接种、定期体检、健康教育等。
此外,全科医生还会提供一些常见疾病的筛查和早期发现,以便及早进行治疗。
全科诊疗服务模式也强调慢性病的管理和康复。
全科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长期的慢性病管理,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通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药物治疗,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
全科医生还可以提供康复护理,包括康复训练、物理疗法等,帮助患者康复和恢复功能。
在全科诊疗服务模式中,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是至关重要的。
全科医生必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的需求和关注,并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医疗服务。
患者也需要积极参与医疗过程,遵守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以便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结来说,全科诊疗服务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服务模式,旨在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它强调患者的整体健康管理,包括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各个方面。
全科医生是这个模式中的核心,他们具备多种诊断方法和治疗技能,可以处理多种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等。
全科医生还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制定适合患者的医疗计划,提高患者的医疗满意度和整体健康水平。
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和诊疗模式含临床诊断与处理
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和诊疗模式含临床诊断与处理全科医疗是一种综合性医疗模式,旨在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服务。
它注重促进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良好沟通与信任,通过临床思维和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全科医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包括了全面的临床诊断与处理,在保证诊疗准确性的同时也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
一、临床思维在全科医疗中的应用全科医疗注重综合性医疗服务,而临床思维是医生处理疾病的关键思维方式。
在全科医疗中,医生需要具备跨学科的医学知识,能够全面地考虑患者的病情。
临床思维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症状分析:医生需要准确地收集患者的病史,并综合分析各种症状,以便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2. 体格检查:全科医生需要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听诊、触诊等,以发现潜在的身体异常。
3. 实验室检查:在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全科医生可以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项目,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4. 专科会诊:全科医生在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或治疗方案时,可以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并通过会诊来提高诊疗的准确性。
二、诊疗模式在全科医疗中的应用全科医疗的诊疗模式注重治疗的个体化与综合性。
在制定诊疗方案时,全科医生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个人差异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期望。
诊疗模式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患者教育:全科医生需要通过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原因、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信息,帮助患者理解并积极配合治疗。
2. 综合治疗:全科医生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等,以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
3. 随访管理:全科医生需要定期跟踪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治疗方案,以便及时改善病情。
4. 健康推动:全科医生不仅是疾病的治疗者,还应该是患者健康的推动者。
他们可以通过营养指导、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帮助患者改善生活习惯,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全科医疗的临床诊断与处理是全科医生职业的核心能力。
建立全科医师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的服务模式
建立全科医师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的服
务模式
建立全科医师为核心,全科专科有效联动的服务模式,可以在以
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客观评价体系:建立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全科医
师和专科医师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估和排名,激励医生们提高自身素质。
2. 领导协作机制:建立起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之间的领导协作
机制,确保患者从一家医院到另一家医院的转诊顺利进行,并及时传
递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
3. 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全科医师和专科医
师可以通过该平台快速查询患者病历、诊断结果、治疗进展等信息,
并进行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制定。
4. 会诊病例讨论:定期组织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进行会诊病例
讨论,分享各自在治疗中的经验和技巧,提高全科医师对复杂疾病的
诊疗水平,同时也提供了专科医师对全科医师的指导和支持。
5. 患者管理与转诊流程优化: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建立一个
完善的患者管理与转诊流程,确保患者能够及时得到对症治疗,并提
供清晰的转诊指南和流程,避免患者在转诊过程中遇到困难。
通过以上改进,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全科医师为核心,全科专科有
效联动的服务模式,从而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和治疗效果,实现全科
医师和专科医师之间的有效协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细致的医疗服务。
全科医疗临床诊疗模式与流程
全科医疗的未来展望
政策支持加强
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社会对全科医疗认知度的提高,政府 将加大对全科医疗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 财政投入、医保政策等方面的改善。
未来全科医疗资源将进一步优化配置,提 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满足患者的 基本医疗需求。
服务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与交流
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将不断创新,包括互联 网医疗、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模式的应用 ,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根据收集的信息和初步评 估结果,制定详细的诊疗 计划,包括诊断方法、治 疗方案等。
初步诊断
综合分析
对收集到的信息和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初步判断患 者的疾病类型和病情。
诊断结论
根据综合分析结果,得出初步的诊断结论,并告知患者 。
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实验室检查
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尿常规、生化 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患 者的病情和病因。
程中的问题。
诊疗质量反馈
建立诊疗质量反馈机制,收集患 者及家属对诊疗效果的意见和建 议,及时调整和改进诊疗方案,
提高诊疗质量。
诊疗安全保障
诊疗规范执行
确保全科医疗的临床诊疗活动遵 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降
低诊疗风险。
患者权益保护
尊重患者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 ,保障患者合法权益,提高患者诊 疗安全意识。
03 促进健康管理
全科医疗强调预防和健康促进,能够帮助患者建 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
02
临床诊疗模式
常见诊疗模式
传统诊疗模式
以疾病为中心,医生根据 患者症状和体征进行诊断 和治疗。
患者中心模式
以患者为中心,医生根据 患者的需求和意愿,提供 个性化、全面的医疗服务 。
全科医师的诊疗模式
5. 根据对所列举的鉴别诊断的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 了解,进一步收集病史,进行适当的身体检查,以找 出能确认可能性最大的诊断和排除其它诊断。
6. 当诊断不清、需要排除潜在的严重疾病时,才需 进一步的化验。应牢记所有的检查和化验都会有假阳 性结果,而这在全科医疗中很常见,因为社区的严重 疾病的患病率一般较医院低。
(一)临床推理、诊治思维方法
★ 三种基本的诊断思维方法:
从症状入手的诊断思维方法: 刻画诊断法,为印象诊断,如对疼痛十步分析法(诱 因、起病、部位、性质、程度、缓解方式、持续时间、 病程、放散部位、伴随症状); 归缩诊断法 菱形诊断法 从疾病入手的诊断思维方法: 程序诊断法(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分型、程度、并 发症、伴随病)、除外诊断法、目录诊断法、经验诊 断法、接近诊断法 从系统入手的诊断思维方法
年份 2002
2003 10101 2004 14153
2005 17128
4619
27.0
7572 44.2
4937 28.8
资料来源:《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三、全科医学首诊医生的基本要求
■为执业医师、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 ■能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合格的医生,能医治80%-90% 各科常见病(问题)、多发病 ■能识别、发现少见但可能会威胁病人生命的疾病 (问题)并及时正确地转诊 ■与病人一对一伙伴关系的责任医师(保健医) ■能在社区独立地开展临床工作 ■是防治结合型的基层医生(临床预防和群体预防) ■五星级医生(医治者、教育者、决策者、社区领袖、 管理协调者)
常见症状(2)
咽痛、闭经、痛经、贫血、乳房肿块、 足痛、脱发、手痛、烫烧伤、冻疮、髋 部疼痛、膝部疼痛、腿部疼痛、淋巴结 肿大、心悸、气短、性功能障碍、尿频、 尿急、尿痛、痴呆、皮肤损伤、食欲不 振和亢进、消化不良、烧心 牙痛、牙龈出血、口臭、口疮
中医全科医学的服务模式1
否则对于数不清的疾病一头雾水地一个一个地 进行考虑是行不通的;依此顺序思考问题亦不会 丢掉一大类型的整组疾病。
“VINDICATE”是按下列9组疾病名首字母拼写形 成
• 1、整体和局部结合的诊疗思维; • 2、实体与关系结合的诊疗思维; • 3、理性与直觉结合的诊疗思维
• 桂枝体质
– 外观特征:体型偏瘦,皮肤比较白,纹理比较 细,肌表湿润,肌肉较硬,腹部多扁平,腹肌 比较紧张,目有神气,唇淡红或暗,脉象常浮 大、轻按即得,舌体柔软或暗淡,舌面润,苔 薄白。
– 好发症状:易于出汗,或自汗,或盗汗,或手 足出汗,对寒冷、疼痛及心理刺激敏感,易伤 风感冒,易腹痛,易心动悸,睡眠浅或多梦, 易便秘,易肌肉痉挛等。
为了将这种思路应用到医疗实践中来解决每天所遇到的问 题,总括来说:“常见的疾病经常发生;常见疾病的异常表 现发生率要远远多于异常疾病的常见表现发生率”。
为了能够做出敏感的诊断,我们必须掌握各种疾 病的诱因、流行病学、自然过程和不同的临床表 现以及并发症和合并症方面的知识。
不管怎样,任何症状均可能指示着一种严重的 病症,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警惕。在疾病发展过程 中,还要警惕新的问题—合并症的发生。
9.内分泌系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 疏松症。
10.心理问题:抑郁、焦虑(包括恐慌症)、 心理失调、依赖(包括烟草依赖,酒精依 赖、药物依赖、赌博依赖、互联网依赖 等)。
• 2、以平和为目的的决策思维
• 中医全科医疗以“平和”为目的治疗目标可包括: 治愈疾病,预防疾病复发,限制结构或功能创伤 的继续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缓解现有的症 状,维护病人的尊严,改善病人的生命质量,让 病人舒服而有尊严地死亡等方面。
全科医疗临床诊疗模式与流程
4、既往疾病 5、个人习惯 6、药物过敏 7、手术 8、家族史。
举例
• 主诉:腹痛 • 既往:多次肠梗阻发作,每次发作都给予
抗感染等对症,大多数都能好转,有2次转 完全性肠梗阻,需手术治疗。 • 家族史:父亲、弟弟死于肠梗阻。
P-J综合症(黑斑息肉病)
问题的发现:
是临床思维的开始和基础。 是获取病史资料的重要手段。 是医师诊治疾病的第一步。
症状三联诊断法
• 心绞痛 + 呼吸困难 + 一时性黑矇 =
主动脉瓣狭窄
• 月经不调 + 肥胖 + 多毛症 =
多囊卵巢综合征
• 腹痛 + 腹泻 + 发热 =
克隆病(Crohn病,)
• 疲乏 + 肌无力 + 痛性痉挛 =
低钾血症
• 夏科氏三联征 (Charcot ):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三个症状需此顺序出现)。
26.泌尿道症状;27.疲劳(乏力); 28.体重减轻;29.指(趾)甲问题; 30.局部肿块。 美国家庭医生(高血压、糖尿病、血 脂异常、冠心病、甲亢、甲减、席汉 氏综合症、各种皮肤病)
吸烟问题、 酗酒问题、 毒品问题、 家庭暴力(虐待儿童、妇女、老人…)问题、
文化低与健康知识贫乏问题、 营养不良问题、
5.神经系统:头疼(偏头痛、紧张性头痛 等)、头昏或眩晕、压迫综合征(如腕管 综合征)。
6.眼:结膜炎(细菌性、病毒性、过敏性)、 流泪问题(包括泪管阻塞)、眼睑问题 (眼睑炎、睑板腺囊肿、睑翻或睑外翻)、 白内障、结膜下出血。
7.皮肤:感染(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疥疮)、 湿疹(遗传性过敏症、接触性湿疹)、过敏性 (如风疹、药物反应等)、病毒性疹(如水痘、 蔷薇疹)、痤疮。
全科医师服务模式
促进基层医疗服务发展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全科医师服务模式是基层医疗服务的重要 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基层医疗服务的发展 和完善。
全科医师服务模式在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等 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 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02
全Hale Waihona Puke 医师服务模式的运作方式家庭医生签约制度
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是指全科医师与居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为居民提供基 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健康咨询等服务。
协调性
全科医师服务模式强调不同医疗专 业人员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以实现 患者医疗保健的最佳效果。
全科医师服务模式的优势和价值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提升患者满意度
全科医师服务模式能够减少患者就医的中 间环节,降低医疗服务的成本和时间成本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全科医师服务模式能够满足患者对连续性 和全面性医疗服务的需求,提高患者满意 度。
全科医师服务模式
• 全科医师服务模式概述 • 全科医师服务模式的运作方式 • 全科医师服务模式在实践中的应用
• 全科医师服务模式的挑战与对策 • 全科医师服务模式的未来发展
01
全科医师服务模式概述
全科医师的定义和角色
全科医师是指经过专业培训,能够提 供全面、连续的医疗保健服务的医生。
全科医师是患者医疗保健的协调者和 指导者,负责协调不同医疗专业人员 的工作,以确保患者得到全面、连贯 的医疗服务。
同时,上级医院或专科医院诊疗完成后, 双向转诊制度有助于实现医疗资源的合
如患者需要进一步康复或日常管理,可 理配置和利用,减轻大医院的诊疗压力,
将其转诊至基层医疗机构或全科医师处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
进行后续管理。
全科医生的诊疗模式
全科医生的诊疗模式1.综合性评估:全科医生在初诊时,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病史、家族史、生活方式等信息,以便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综合性评估还包括身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以获取更多的医学信息。
3.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除了诊断和治疗,全科医生还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
他们会为患者提供针对特定疾病的预防措施和健康指导,例如接种疫苗、定期体检和健康生活的建议。
4.长期管理和处方:全科医生通常与患者建立长期的关系,在病情得到控制后,他们会进行定期的复诊和监测,以确保患者的健康状况。
此外,全科医生还会提供处方药物和推荐非药物治疗方法,以帮助患者管理疾病。
5.协调和转诊:全科医生在需要时会与其他专科医生进行协作,以提供更细致和专业的医疗服务。
他们会根据患者的需要,将患者转诊至专科医生,并负责协调各个医疗资源,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和恰当的治疗。
6.持续的医学教育:全科医生通过持续的医学教育和专业培训,保持其知识和技能的更新。
他们会不断学习最新的医学知识和最先进的诊疗技术,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全科医生的诊疗模式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通过了解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提供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全科医生还注重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通过提供健康指导和监测,预防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此外,全科医生与患者建立长期的关系,提供持续的医疗保健服务,帮助患者管理疾病,并在需要时转诊至专科医生。
总之,全科医生的诊疗模式强调个体化的医疗服务,从疾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到治疗和长期管理,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健。
他们在综合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性评估、细致的诊断和治疗、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综合医疗服务。
全科医生的诊疗模式
全科医学最关注的中心既是人也是病,既涉及医学科学,又延及相关的各个专业领域。
全科医学对病人的管理责任是无限制,医生就应关照其健康问题而无论时间、地点;其家庭或社区环境是否有利病人治疗与健康,这仍是家庭医生的管理范围。
全科医生诊治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模式”,需具有广泛各科目的丰富医学知识、敏锐的社会时事的触觉、熟练的沟通技巧、对社区各种社区协助单位认识。
还需要同理心,与病人建立和谐、伙伴式关系,与病人及家人一起协商有效、可行的治疗方向.加快发展全科医学不仅是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卫生改革、改善民生的需要.欧美发达国家的全科医学开展时间早且发展较为成熟,本文从国内外全科医学发展的历程、国外医学生培养和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对我国全科医学建设的启示.特点1、强调持续性、综合性、个体化的照顾。
2、强调早期发现并处理疾患;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
3、强调在社区场所对病人进行不间断的管理和服务,并在必要时协调利用社区内外其他资源。
专科医疗和全科医疗负责健康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专科医疗负责疾病形成以后一段时期的诊治,其宗旨是根据科学对人体生命与疾病本质的深入研究来认识与对抗疾病。
当遇到现代医学地法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时,专科医疗就不得不宣布放弃其对病人的责任。
在这种意义上,专科医生类似于“医学科学家”,即充分体现了医学的科学性方面。
由于专科医疗强调根除或治愈疾病,可将其称之为治愈医学(cure medicine)。
全科医疗负责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其宗旨关注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病,无论其服务对象有无疾病(disease,生物医学上定位的病种)或病患(illness,有症状或不适),全科医疗都要为其提供令人满意的照顾,也即它对自己的“当事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全科医师类似于“医学服务者”与“管理者",其工作遵循“照顾"的模式,其责任既涉及医学科学,又延及与这种服务相关的各个专业领域(包括医学以外的行为科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其最高价值既有科学性,又顾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即充分体现了医学的艺术性方面。
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建设构想
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建设构想全科医生是指具有临床诊疗、卫生管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能从事综合医疗卫生服务的医师。
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是指将全科医生作为核心,与其他医疗卫生工作者形成团队,开展全方位、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健康管理与服务。
1. 完善人员结构:建设一个多学科的医疗团队,包括全科医生、专科医生、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健康管理师等。
不同身份的人员各司其职,形成合理的协作关系。
2. 强化基础培训:全科医生应接受系统的全科医学培训,学习临床诊断、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等知识和技能。
其他团队成员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
3. 构建电子化健康档案系统:建立患者的电子化健康档案系统,包括个人基本信息、病史信息、检查结果、医疗处方等内容。
全科医生和其他团队成员可以通过系统共享患者的健康信息,提高医疗效率和服务质量。
4. 强调健康管理:全科医生团队应注重健康管理的工作,通过健康教育、疾病筛查、慢病管理等手段,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 加强协作与沟通:全科医生团队成员之间应加强协作与沟通,确保信息的畅通和及时分享,避免信息的丢失和重复工作。
与社区卫生机构、医院等其他卫生服务机构也要加强合作与联动,形成卫生服务体系的闭环。
6. 提供连续性的服务:全科医生团队应提供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包括日常诊疗、急慢性病管理、急救处理等。
患者可以随时随地找到自己的医生,并且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
7. 加强科学研究和继续教育:全科医生团队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继续教育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临床水平和医疗质量。
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建设需要政府、卫生部门、医院等多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形成合理的政策导向和资源保障,才能真正发挥全科医生团队的优势,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
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和支持全科医生团队的工作,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共同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
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及工作方法
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及工作方法
第22页
全科医生主要工作任务
常见病诊疗大病发觉 (监测哨点)健康管理
处理民众
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及工作方法
第23页
全科医生工作任务
1、小区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医疗及适宜会诊及转诊。2、急、危、重病人院前抢救、转诊与出院后管理。3、小区健康人群与高危人群健康管理,包含疾病预防、周期性健康检验与咨询。4、小区慢性病人系统管理。5、依据需要提供居家照料及其家庭服务。6.小区重点人群保健。7、人群与个人健康教育。8、提供基本精神心理卫生服务。9、医疗与伤残小区康复。10、计划生育技术指导。11小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立与管理。12、经过团体合作执行家庭护理、卫生防疫、小区初级卫生保健任务。
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及工作方法
第14页
全科医生应具备能力
(四)小区工作能力
能全方面评价小区卫生情况, 制订和实施小区卫生规划;能对流行病、传染病、地方病和慢性病进行有效地监测和控制;能进行初级卫生保健组织和实施工作, 如营养与安全饮用水、计划生育、预防接种、环境卫生等。
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及工作方法
全科医师素质
全科医生服务模式及工作方法
第10页
4.执著科学精神
因为全科医师工作相对独立,轻易造成陈旧或技术不适当利用。为了保持与改进基层医疗质量,科学态度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全科医师关键素质之一。他们必须能够严谨、敏感而孜孜不倦地对待业务工作,重视担何继续医学教育机会,能批判性地评价新知识,了解其与小区和全科医疗相关性;并将其结合于日常服务实践中。善于经过质量确保活动学习评价本身技能与行为;经过自学和同行评议不停取得自我发展。 只有具备了上述基本素质才能成为真正全科医师;这么全科医师才能成为“人人享受卫生保健”任务主要负担者。
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和工作方法
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和工作方法
全科医生是一种综合性的医疗服务提供者,通常在基层医疗机构或社区医疗中心工作。
他们的服务模式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首诊和综合治疗:全科医生通常是患者的首诊医生,负责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
病史采集,并进行初步诊断和治疗。
2. 基于循证医疗:全科医生采用循证医疗的方法,结合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临床
指南,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3. 慢性病管理:全科医生负责慢性疾病的长期管理和治疗,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通过定期随访和指导,帮助患者稳定病情。
4. 健康促进和预防:全科医生不仅关注疾病的治疗,还重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工作,如开展健康教育、接种疫苗等。
5. 多学科协作:全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需要与各专科医生、护士、心理医生等多个
学科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6. 科学诊断和治疗:全科医生需要具备临床诊断和常见疾病治疗的基本技能,如常
规实验室检查、药物治疗等。
7. 家庭医学模式:全科医生注重与患者建立长期的医患关系,了解患者的整体健康
状况和生活环境,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8. 子女闭环服务:全科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除了关注患者本人的健康问题,还会关
注其家庭成员的健康情况,实现家庭健康的闭环服务。
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和工作方法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综合性的医疗服务,促进患者
的健康、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同时注重与患者建立长期的医患关系,为患者提供全方位
的医疗服务。
中医全科医学的服务模式
不畅、理念差异等问题,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形成中西医并重的综合
服务模式。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建议一
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中医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师承教 育等多种途径,培养具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中医全科医师。
建议二
创新服务模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等,探索中医全科医学服务新模 式,提高服务的便捷性、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
责任制管理
团队协作服务模式明确各团队成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责任制管理 制度,确保患者获得连贯、高效的医疗服务。
预防为主的服务模式
未病先防
中医全科医学注重疾病的预防,通过健康宣教、生活方式 指导等措施,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降低患病 风险。
既病防变
对于已经患病的患者,中医全科医学强调早期干预和治疗 ,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和传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特点
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诊疗,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疾病的根源和机 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中医全科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
互补性
中医全科医学与现代医学在理论和技术上具有互补性,两者 相结合能够更全面地揭示疾病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诊疗效果 。
结合方式
在诊疗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和 现代医学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等手段,实现中西医结合的 个体化诊疗。
治病求本
中医全科医学服务模式强调治病求本,通过调理患者的身体内外环境,改善患者 的体质,增强患者的自愈能力,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复发。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全方位服务
中医全科医学服务模式提供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全方位服务,从而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满足患者的多样 化需求。
中医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
第三章中医全科医疗的服务模式中医全科医疗服务是面向个人、家庭、社区的服务,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积极运用到临床,建立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基础,维护和促进整体健康为目标,提供长期负责式照顾,连续、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其服务模式注重整体照顾与个体性的统一,防治并举、简便验廉;第一节以个人为中心的服务个人是指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包括健康人和病人;健康人是指在身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处于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的人;它涉及人的躯体、心理和社会道德方面的整体健康,病人是指处于疾病disease、疾患illness、患病sickness状态的人;疾病disease是在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人体稳定有序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出现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存有生物学上的异常,从而表现为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生命过程;疾患illness是疾病前期机体的不适感,可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和体征,也有可能仅仅是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失调,不一定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改变,主要依靠个体的自我感觉和判断,即机体的亚健康状态,患病sickness是一种社会地位和状态,即被他人认可处于不健康的状态,如真正处于疾病、疾患状态的人,或因为某种原因“诈病”需要免除社会责任、需要休息或需要医护人员照顾的人;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单独、同时或交替存在;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疾病、疾患、患病状态多为机体在内外环境的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出现的整体失衡、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反应;因而在治疗上,素问·疏五过论,提出“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可见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形神合一,并且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关系密切,要保障人体的健康,使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就要求医者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暗合了中医全科医疗服务整体性和个性化相融的特征,即多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来考察和解决个人的健康问题,诊疗上以问题为目标,强调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采用适宜技术,直觉领悟,司外揣内,揆度奇恒,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审因时除了解发病过程中可能作为致病因素的客观条件外,还要运用基本接诊技巧,全面收集症状、体征,系统地了解个人背景资料,多从病人期望与需求角度分析病人的就医原因,以期更利于个人健康维护;一、了解背景资料中医全科医疗提出了以个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其核心内容就是理解病人,服务于病人,满足病人的需求,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保障健康;理解病人的基础是了解病人,了解病人必须基于较完整的背景之上;而要全面地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就需要全科医生与病人建立起朋友式的医患关系,提供连续性服务,深入收集与积累,记录在健康档案中;还要让病人知晓全科医生对背景资料感兴趣,因为这有利于帮助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由于全科医疗中遇到的大多是疾患或早期未分化的疾病,而且多受心理、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完整的背景包括个人背景、个人所在家庭的背景、家庭所处的社区背景以及社区的社会背景;个人背景包括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婚姻状况、籍贯、爱好、文化修养、政治地位、经济状况、价值观念、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社会支持网络、性格、气质、能力、抱负、潜意识矛盾、生活挫折、防御机制和社会适应状况等;家庭背景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生活周期、家庭资源、家庭角色、家庭关系、家庭交往方式、地理位置、居家条件、主要生活方式等;社区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社区的社会制度、政治和经济状况、种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以及社区自然环境、社区资源、社区功能、社区服务网络、社区意识、社区关系、社区的影响力等;中医全科医生要从宏观整体角度来观察个人健康问题的背景及个体所表现的特异性;例如,黄帝内经中详细地描述了人的气质、行为、能力、体质和体型的分类特征及相互间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与疾病的发生、诊治的关系;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依据五行将人分为“五形人”,就个性特征而言“木形之人”的能力是“好有才”;“火形之人”的性格是“多虑”;“土形之人”的价值观是,“不喜权势”;“金形之人”的气质是“静悍”;“水形之人”的态度是“不敬畏”,侧重点各不相同,适应四季状况不同,因此,“五形人”的求医行为也各不相同;表3—1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五形人个性类型分型个性特征适应四季状况木形之人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火形之人疾心,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土形之人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能秋冬不能春夏,感而病生金形之人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感而病生水形之人禾敬畏,善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正如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了解你的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们患了什么病更重要;”完整的背景,不仅有助于全科医生理解病人,更好地服务于病人,维护健康,而且还有助于分析病人的求医原因;二、分析求医因素医学源流论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说:“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病人就诊的原因不仅仅是疾病的严重性,它更涉及病人对症状的理解以及功能障碍对病人的影响和意义;研究发现,出现症状后,30%~40%的人不理会这些症状,30%~40%的人会采取自我保健措施,10%~20%的人会征询亲戚朋友的意见或寻求民俗治疗,仅5%~20%的人寻求专业性的医疗服务;从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部门求医人群分析,人们产生就医行为的类型分为主动求医型和被动求医型;McWhinney在超越诊断中描述了促使病人就诊的七大原因:①躯体方面的不适超过了忍受的限度;②心理上的焦虑达到了极限;③出现信号行为,如病人认为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疾病有关的症状或体征等信息,希望与医生一起讨论或做出诊断;④出于管理上的原因,如就业前体检、病假条、医疗证明、民事纠纷等;⑤机会性就医,如病人仅仅因其他原因有机会接触医生,而顺便提及自己的某些症状,机会性就医常可以发现一些早期的疾病;⑥周期性健康检查或预防、保健的目的;⑦随访,如病人应医生的预约而就诊,主要为一些慢性病患者;可见促使病人就诊的原因主要是生物学的原因,其次是心理性原因、社会原因;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主要源自病人的疾病因果观和健康信念模式,病人的多层次的需要,患病体验、痛苦感受等以及相关的家庭因素和社区因素对患者的影响;一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是病人在其自定义健康概念的基础上反映出来的对自身健康的关心程度,主要涉及求医行为的价值和可能牲;它存在两个主要影响因素,一是对疾病威胁的感受,包括疾病严重性及个人的易感性;二是对保健行为带来利益的认识,一般认为某个特定疾病的威胁较大而采取求医行为所产的效益很高,则个人就可能求医,以获取适当的预防或治疗等措施;反之,则可能不会求医;这两方面个体化的影响因素又会受到来自社会与自然等修正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种族等人口学特性影响;人格、社会地位、同辈及相关团体压力等社会心理因素影响;医生、家人或同事的告诫及宣传媒介的诱导等他人行动的提示,以及以前与疾病的接触经验和获得的知识等建构因素影响;可见健康信念模式与求医行为直接相关;珍惜健康的人常因轻微的症状而就诊,而忽视健康价值的人却往往延迟就诊,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全科医生应该了解病人对自身健康的关心程度,及其对有关疾病严重性和易感性等问题的认识程度;此外,健康信念模式还会影响病人对医嘱的顺从性,影响病人与医生的合作程度,同时也影响病人对疾病的焦虑程度和应对方式;家庭成员中个人的健康信念模式可相互影响,如病人的求医行为常常受其配偶或父母的健康信念模式的影响;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模式是维护个体健康的重要基础;应该让病人认识到,拥有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财富,个人应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珍惜和努力维护拥有的健康,并积极采取促进健康的措施;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健康学思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繁衍中生生不息,一脉相承,与儒家、道家、释家,抑或是中医独特的健康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儒家比较重视人类社会的健康、和谐、稳定的发展,道家孜孜以求的恬静淡泊、随心所欲的境界,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正是道家对现代健康学的重要贡献;释家在阐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时指出,内心的宁静与寿命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心灵越宁静,寿命也就越长;中医学则认为人体健康的标志为“阴平阳秘”,即阴气平顺,阳气固密,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的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之间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即可以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黄帝内经将此健康状态的人称作“平人”;直贯古今,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足中医发病观对个人健康信念模式构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也影响了令人求医行为;临床调查发现:有不少人在医院检查后尽管未发现疾病,但仍然认为个人存有健康问题,常常求助于中医,期望给予治疗;由此可见,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健康目标是由疾病或生理缺陷来确定的,诊断和健康目标十分相似;其治疗目标诸如治愈或缓解,而以病人为中心的医学模式和中医学却意识到健康的相对性,设定目标时必须衡量每一个病人的客观需要和主观愿望,以便清楚地确定切实两可行的、特定的、医患双方都同意的健康目标,鼓励病人尝试达到其最佳健康状态的机会;图3一l健康信念模式二疾病因果观疾病因果观是指病人对自身疾病的因果看法,是病人解释自身健康问题的理论依据,受个人文化、家庭、宗教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病人通过医生、朋友、家庭成员、书籍等渠道收集信息,使自己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保健知识,并能认识机体亚健康或患某些疾病的信号,根据个体性的疾病因果观,产生相应的求医动机与求医行为;如果个人认为自己的健康问题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就会要求医生开具药物;如果个人认为自己的健康问题是由精神紧张引起的,就会要求医生提供解除精神紧张的方法;而如果个人认为自己的健康问题是由鬼神附体引起的,就会求助手巫医;不健康的疾病因果观,可能会导致病人过度求医、或拒绝求医等不良就医行为;医生若不了解个人的疾病因果观,就无法正确认识个人求医的主要原因,无法正确理解个人陈述问题的方式以及症状的真实意义,也容易漏掉一些重要的资料;由于疾病因果观与个人的文化背景、信仰、家庭因素等多因素相关,个体性的疾病因果观的改变与重建都需要时间来磨合,甚至还存在难以转变的情形;因此,全科医生有必要在了解个人疾病因果观的基础上,对个人作详细的解释,争取在疾病因果观上与个人取得一致,减少不健康的就医行为;如全科医生可以通过与个人讨论主要问题,如病因、时间、严重性、预后、影响、担忧和治疗,从而了解病人的疾病因果观:你认为自己得的是什么病你认为得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你多久了你觉得问题有多严重你认为问题如果不处理会有什么后果患病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不便你害怕什么你想接受怎样的治疗需要关注的是,个体化的疾病因果观在各类传媒的宣传、社区广泛而持久的公共卫生教育及医生、家人正确的疾病因果观影响下可能会由量变到质变,因此,中医全科医疗服务要从个人、家庭及社区人手,真正体现全科医疗中预防、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服务;三患病体验患病体验指病人经历某种疾病时的主观感受;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病人的患病过程,一般分为十个时期:①觉察到一些不连续的身体功能障碍;②感觉到一些不连续的疾病症状;③尝试某种形式的自我保健;④利用家庭内可得到的内部资源;⑤利用某些非专业的外部资源;⑥求助于职业性非医疗资源;⑦求助于医生;⑧诊断与评估;⑨制订和实施处理计划;⑩治愈或成为慢性疾病或死亡;一般患病体验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①精神与躯体的分离感;②孤独感与无助感:这种与世界失去联系的感觉,是病人产生失去独立和失去控制自身或他人能力的感觉,最后产生一种深刻的悲痛感,病人体验到孤独、依赖之悲哀、愤怒、内疚和自责;愤怒可以投射到医生或其家人身上,表现为无端的指责;③恐惧感和焦虑感:合理的恐惧主要来自严重的疾病,而不合理的恐惧和焦虑常来自微小的疾患,与病人对疾患的错误理解有关,是病人常有的体验,与疾病的严重性无关;④对健康充满羡慕:失去健康的人大多对健康充满了羡慕,对医生来说这是一个实施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⑤疾患可以损害理性的本能并容易被激怒:病人在患病后感到烦躁不安,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保持内心的平静,难以接受混乱不堪的现实,很容易被激怒;最讲理的人也可以变成不讲理的人;全科医生要理懈和容忍病人的易激惹的情绪,促使病人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控制和维持内心的平衡;⑥失去时间变化的感觉:由于人体的自然节律,如饮食、睡眠、工作、V休息的节律都被打乱了,病人往往感觉时间是缓慢流动的或凝固的,延长了病人体验痛苦的时间;⑦拒绝接受症状并由此产生紧张心理:如慢性病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非一过性的,病人必须带病生活一段时间甚至终身;拒绝接受症状会增加病人对症状的敏感性,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症状上,不利于适应带病生存的状态,而病人一旦接受症状后往往紧张也就解除了;疾病带来的痛苦体验是非常个体化的体验,一种总体的感觉,它只是疾患的一个方面,而不是疾患本身;疾病或疼痛、不适等引起的痛苦程度往往与许多个人方面的因素有关;痛苦常常包括肉体的痛苦、精神的痛苦和道德的痛苦三个方面,在临床治疗上经常只关注缓解病人肉体上的痛苦,而忽视了肉体、精神和道德的痛苦相互交错;如果疼痛是慢性的,或疼痛的原因不清楚,或病人感觉到疼痛无法被控制,则疼痛引起的痛苦较严重;如果病人的疼痛还没有被一种疾病诊断所证实,如果亲属或医生对疼痛的真实性表示怀疑,病人将遭受更多的痛苦;痛苦的程度还依赖于病人对疾患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因自己的原因而造成的疼痛或残疾将引发更严重的痛苦,而最严重的痛苦是替代性的痛苦,即看到自己所爱的人因自己的过失而遭受痛苦时,将产生极度的痛苦;需要与痛苦区分的是疼痛,疼痛可以被有效的药物或医疗措施所控制或缓解,但医生却无法保证病人不受痛苦;医生所能承诺的是对病人的痛苦保持敏感并表示关心或同情和支持;四患病行为病患角色SickRole是与疾病被确诊相关联的;一个人一旦被确诊为疾病时,他就在社会上扮演了病人角色,出现相应的疾患行为;如一位中年男性肺癌患者,手术后半年复检时发现新转移灶后,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身亡,经检查认定手术成功,术后给药合理;实际上,如果我们完整地了解病人,就能理解疾患对病人所包含的意义以及随后出现的疾患行为,该患者死亡原因是肺癌术后丧失工作机会,家庭经济困难,妻子携子与之离异,唯一感情依靠母亲因操劳过度死于意外事故,病人丧失了生活的希望,对健康采取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所致;由此可见,疾患对病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①危及躯体功能甚至生命,威胁机体的完整性;②搅乱生活规律或正常活动受到限制;③造成了经济拮据或社会地位的改变;④导致某些关系受到威胁或破裂,如恋爱、婚姻关系或工作关系等;⑤威胁个人的生命;⑥导致生活意义的丢失;⑦打断重大人生计划;总之,患病体验、痛苦感受和疾患行为都是影响求医的主要因素,同种疾病在不同的个体上患病体验、痛苦感受和疾患行为各不相同,不同的疾病可能在个体上表现出相同的患病体验和痛苦感受;因此,在临床上要加强审症求因,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治思路,辨析该病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依据个人的临床表现,随证施治;五病人角色病人角色是指从常态的社会人群中分离出来的,处于病患状态中,有求医行为和治疗行为的社会角色;当人患病之后,其社会身份与角色就开始发生改变,并被要求表现出与病人角色相符合的行为,从而具有一定的特殊义务和权利;病人角色赋予其病人的权利和义务:①解除或部分解除病人在健康状态时的社会责任的权利;病人受到社会的照顾,得到治疗和休息的机会,减轻病人的生理心理负担,体现出病人作为社会人的基本权利;②受到社会的尊重与理解的权利:理解病人在病态下的身体与心灵上的痛苦,对手那些病态下的心理变化给予理解、帮助,减轻他们的痛苦体验,这正是病人的社会人格所需要的;③及时就医、争取早日康复的义务;病人要为社会公共利益着想,及时寻求医疗帮助、解决病态,特别是传染病的病人,控制传染、及时治疗的问题,已经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病人必须求医,并应寻求社会承认的正规医疗方式,这是病人的社会责任相应尽义务;④遵守医疗保健部门有关规章制度的义务;如遵守医院的就诊、住院、探视等规章制度,以维护医疗保健服务的秩序和质量;总之,病人角色的首要义务就是要寻求帮助、积极求医;图3-2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综上所述,影响求医行为的核心因素是个体化的疾病因果观和健康信念模式,而个人的患病体验、痛苦感受、患病行为及其相关的家庭和社区因素是影响求医行为的重要构件;此外,个体性的求医行为还影响者个人对医生的期望,所以,中医全科医疗以个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中还要求医生要充分理解病人的期望;三、理解病人期望病人总是带着期望来就诊的,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实际上主要取决于病人期望被满足的程度;通常是病人的期望值越高,就越容易产生不满和失望;了解病人的期望,有助于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不断改善自己的医疗行为和服务技巧;全科医生需从生物-心理一社会的角度整体上理解病人的各种个体性和期望,并合理地满足病人的期望;一理解病人对医生医疗技术的期望病人对医生医疗技术的期望是第一位的,病人总是期望医生能准确迅速地做出医疗诊断,药到病除;病人不希望听到医生说“你的问题不属于我这个专科”,“你的病我看不明白”或“你的病我已经没有办法了”之类的话;病人期望通过就医得到的结果是:自己的病情是清楚的,诊断是明确的,处置是得当的,效果是明显的;二理解病人对医生服务技巧与态度的期望病人总是期望医生能说服自己,让自己了解问题出现的病因病机,并有机会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最后能与医生一起决定处理问题的方案;当病人的期望与医生的能力和原则相矛盾时,应及时了解病人及其家庭的需求,耐心地加以解释;三理解病人与医生建立起朋友式的关系的期望由于医生所处的权威和决定者的位置,使病人无法与医生进行平等的交往,而病人在感情上又有许多特殊的需要,病人希望与医生进行感情交流,成为朋友,建立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的平等关系,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医生的感情支持是病人康复最有效的动力; 四理解病人有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期望病人往往因专业知识受限而处于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这就增加了盲目遵医带来的治疗的危险性,降低治疗的效果;全科医生通过教育、咨询和帮助,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病人发挥自我康复韵潜力,有效解决自身问题,使其享受平等医学帮助的医疗服务权和自主选择权,享受医疗活动的知情权和同意权,享受保护个人秘密的保密权和隐私权;病人有选择就医场所、就医对象、就医方式的权利,应推广采用“医生建议,病人决定”的医疗服务方式,病人有权接受或拒绝某些常规或特殊诊疗措施的实施;并有权知道自己的接受和拒绝行为可能产生的良好或不良后果;医生有权对其耐心劝说解释,但不得强迫;对违背病人意愿进行的临床实验,病人有权拒绝;五理解病人对医生提供帮助的期望有时病人也需要医生提供其他方面的帮助,如开具假条、疾病诊断证明和进行体检等;在疾病诊治过程中,病人有权要求对所有和自己有关的生理心理状态、病情讨论、病程记录、医疗方案等加以保密;即使某些信息并不直接与病人相关,也应征得病人同意后方可公开,更不允许以病人的生理缺陷或隐私秘密当作谈资;六理解病人对医生高尚医德的期望病人就医往往最直接的愿望就是希望医生工作认真、耐心和蔼、情操高尚、平等待患;自己能与医生平等轻松地交往,让医生充分倾听自己的诉说,与医生建立起朋友式的互动关系;医生任何的含糊其辞、随意、拖延、试探或推辞等行为,都会使病人感到不愉快和不被接受,从而丧失与医生合作的基础;作为医生要理解病人对医生的人格和医德的期望;七理解病人对医疗条件和医疗环境的期望在接受医疗帮助过程中,病人希望医疗服务的软硬件服务质量都能满足自身的需求;如病人希望就医环境舒适隐秘,就医流程简捷合理,候诊时间尽量缩短,诊治结果明显有效,希望使用最先进的医疗设备、药物和新技术,期望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享受更完善的医疗服务等;四、尊重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定牲和存在方式,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一尊重人的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机体的本能反应,如饥饿、性欲、疲劳、睡眠等;也是维持人类生命、生长发育的基础;人的求医行为与生理功能失常,不能满足个人的生理需要密切相关;对病人来说,保持躯体的完整性和生命系统正常运转是就诊的第一需要,因健康问题就诊的病人的第一需要就是解决生理需要问题;。
全科门诊方案
全科门诊方案近年来,全科门诊在国内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它的优点在于能够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可及的医疗服务。
在全科医师的指导下,患者可以得到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常见病的诊治、常见疾病的随访和管理等服务。
本文将介绍全科门诊方案的相关内容,包括全科医师的责任、服务模式、临床服务流程以及如何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
全科医师的责任全科医师是全科门诊的核心,他们需要具备广泛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诊治多种常见病和慢性病,并能够为患者提供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和疾病的管理。
此外,全科医师还需要负责患者的随访和转诊,与其他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等单位保持联系,提供需要的社会服务和防疫工作等。
因此,全科医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责任感。
服务模式全科门诊的服务模式可分为两种,即按时间段约诊和按医生约诊。
按时间段约诊是指患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约定指定时间段内的就诊时间。
这种服务模式可以节省患者的等候时间,提高就诊效率,但缺点是就诊时间可能会比较紧张,无法满足部分患者的需求。
按医生约诊是指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特定的全科医师进行就诊。
这种服务模式可以建立稳定的医患关系,增加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但缺点是患者可能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才能约到特定的医生。
对于全科门诊来说,这两种服务模式都有利有弊,需要根据患者的需求、科室的实际情况以及医生的特点进行选择。
临床服务流程针对常见病和慢性病,全科门诊一般采用“三诊合一”的方式进行诊治。
三诊是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合一是指在三诊的基础上,根据临床表现综合分析诊断及处理方案。
全科医师需要开展全面、有效的医学咨询和教育活动,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并对患者进行健康评估、生活方式干预和预防保健指导等工作。
同时,全科医师还需要监测患者的病情,及时处理急、危症状和提高转诊质量等。
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全科门诊服务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提高全科医师的素质:加强全科医师的正规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医学素质和临床水平,使全科医师能够更好地服务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科诊疗服务模式
规范诊间管理和服务流程,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提供防治结合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建立信息反馈、互通机制。
(一)问诊
1.安排合理的问诊程序
(1)第一次接触的慢性病人
引导式问诊问本次就诊的主要问题(包括主诉、
现病史、简单的既往健康史)k问病人及其家族史
问病人的就医背景(从心理行为和社会学角度)问病人与健康问题的联系进一步澄清病人的问题。
(2)急诊病人
直接以问病或健康问题为主,然后及时转诊,或等待病
情稳定后再问病人及其背景问就医背景问病人与健康问题的联系最后,进一步澄清问题。
(3)反复就诊、已建立健康档案的病人
先花几分钟浏览病人的电子健康档案(了解病人及其既
往史、家族史等)问本次就诊的问题及目的问本次就医的背景问本次就诊的问题与病人及其背景
的联系最后,进一步澄清问题。
2•问诊内容
(1)问与本次就诊有关的健康问题。
(2)问病人及其背景。
(3)问就医的背景。
(4)问病人与健康问题的联系。
(5)澄清问题。
(6)病人离开前告别的话。
(二)体格检查
如无须进一步检查则诊断治疗并做好病人健康教育工作。
(三)做相关检查
(四)根据检查结果做综合分析
(五)病人如需转诊,则转往上级医院,否则现场进行诊断治疗并做好病人健康教育工作
(六)引导、宣传、建立、维护电子健康档案
1. 患者如在本山已居住 6 个月以上且有继续长住计划的,查阅是否已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未建立的询问病人意向,登记关键信息(姓名、住址、电话以及本次就诊发现),反馈公共卫生部。
2.已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的慢性病患者,浏览慢性病管理专项,查看最近一次随访记录及下次随访时间,如本次就诊前后3 天及以上为下次随访时间,可采集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记录、用药情况等信息,反馈公共卫生部。
(七)提供健康教育处方,进行针对性健康指导,有需要的在空白处填写指导意见并签名。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