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通论十七十八古书的注解
通论17-18古书的注解
(5)注释的复兴 )注释的复兴——清(近代) 清 近代)
戴震、高邮二王、段玉裁、王先谦、孙诒让、章太炎、 戴震、高邮二王、段玉裁、王先谦、孙诒让、章太炎、 黄侃等
12
三、古注的体例和内容 (一)古注的体例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 、传注体 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 词句为主的体例。常见的名称有“ 词句为主的体例。常见的名称有“传”、 “注”、“笺”。 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经文的文义。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经文的文义。孔颖 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一般是先释字 达说: 传者,传通其义也。 后明经旨。 汉代毛享的《毛诗诂训传》 句,后明经旨。如汉代毛享的《毛诗诂训传》 (或称《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 ; 或称《毛诗故训传》 简称毛传。)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 梁传》 梁传》。
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 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一雉墙的体积,而且知道了三百 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 雉并非指诸侯国首都城墙的周长,而是指首都城墙一面的长度。 周南·关雎》:“ (2)《诗经 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 ) 诗经·周南 关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 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3
(3)《尚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 ) 尚书 泰誓中》 予有乱臣十人, 泰誓中
十七、八 古书的注解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 弼 《老子注》 郭 象 《庄子注》 韦 昭 《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 《五经正义》(《易》《书》 《诗》《礼》《左》) 贾公彦 《周礼疏》、《仪礼疏》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 为闇昧之行。《笺云》:“仪,威仪 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 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 同。”
3.章句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其特点是, 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 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如东汉赵歧《孟子章 句·梁惠王上》:
《公羊传》曰:‘~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 往~之,以侄、娣从。侄者何?兄之子也。娣者 何?弟也。诸侯一聘九女。’……传曰:‘同 姓~之,异姓则否。’是夫人与~皆同姓之国也, 鲁卫同姓,故来~之。”
2.旧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 要依据 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 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左 传·僖公二十八年》)
1.传 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 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孔子著 《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 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
《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古书的注解
张虹
一、古书旧注的重要性
1.旧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寤言不寐,愿言则疐。(《诗经·邶风·终风》)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 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 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 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一、古书注解的概念
• 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的字、词、句、段落、篇章 等方面的解释,叫做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
第二,两汉时期为古书注解盛行的第一个高潮,儒家各 种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
代表人物:东汉· 郑玄 其特点在于: 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简明 朴实,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朴学”。
著名的古注有: 毛亨《毛诗诂训传》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
• 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的注释。但各种名 称就其本义而言,也略有差别,简述如下。
(一)传
•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 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 • • • 例如 “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 《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也称“传”,
(七)集解、集注、集释
• 此三者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 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 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
• • • • 如 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四书集注》, 清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等。
十 三 经 注 疏
• 南宋时人们把汉代毛亨郑玄,魏晋魏王弼、韩康 伯的古注与唐人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 勛的注疏本合刻,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 疏》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圣才出品】
第7章古汉语通论(17~18)十七、古书的注解(上)(一)训诂学定义训诂又称“故训”,对其通行的说法是用今语解释古语。
它是一项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文字学、音韵学并立,构成了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三大部门。
(二)发展历程1.先秦开始对当时的古籍进行整理。
2.两汉训诂发展的兴盛期。
出现了著名的训诂学家毛亨、扬雄、刘熙、贾陆、许慎、马融、郑玄等著名训诂学家,以及《毛诗故训传》《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著名训诂著作。
3.魏晋以来训诂成就不及从前,但仍有所发展,首先对群经的注疏趋于完备,宋代出现《十三经注疏》的合集;其次突破了解经的范围,有裴松之《三国志注》、杨琼《荀子注》等训诂著作;最后出现了多种字典、词数,如魏·张揖《广雅》、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颜师古《匡谬正俗》等。
此间王肃、张揖、郭璞、孔颖达、李善、朱熹等成就最高。
4.清代训诂发展到鼎盛时期,学者们继承前人成果,用文字形音义统一的观点,从理论和方法上对训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经籍纂诂》等。
词典、字典的编纂也成绩斐然,如《康熙字典》等。
5.近代使训诂不仅只是解释具体的语句,还要论其原理、法则、求文字和词义的系统和源流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学问。
(三)训诂的材料1.古典文献的正文如:(1)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洪范》(2)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礼记·曲礼》(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造乎?”《论语·泰伯》2.随文释义的注疏随文释义,是不脱离文献原文来解释语义的方法,也就是讲词语在这个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而不涉及或少涉及脱离了这个具体语言环境的其他意义。
而注疏则是古人解释古代文献的总称,有传、说、皆、训、笺等等。
如:(1)《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通论十七十八古书的注解
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重点:常用术语ps背课本P612下面的十三经注疏的作者由于时代久远,我们阅读古书,会碰到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一般可以通过参看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有古代人用文言文作的,也有现代人用现代汉语作的,相比较而言,后者要比前者少得多.而且,现代人要注解先秦古书,也离不开汉唐人的旧注。
所以,要读懂古书,必须参考古书的旧注,了解其体例,注解的方式以及它的局限性等等。
一、古书注解的概貌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发展变化,使得后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看不懂了,于是就要由专门研究的专家来作注.戴震在《尔雅文字考序》中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就是这个意思。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始的。
比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家的解说,即鲁之申培公、齐之辕固生和燕之韩婴,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
后来又有毛亨作的传(称《毛诗》).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都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高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楚辞》作注。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都有人作了注。
汉代的注解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解释和名物的说明,而且他们离先秦时代比较近,所以汉代的注解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先秦时的老庄著作有人作注,汉代的著作也有人作注了。
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的王弼注了《老子》,晋代的郭象注了《庄子》,三国时韦昭注了《国语》,刘宋时裴駰作了《史记集解》等等。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古籍整理也颇繁荣,如唐初著名学者孔颖达注《五经》,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为后世所称道。
又如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张守节作《史记正义》等。
一些“子书"(哲学著作)也有人作注,如杨倞作《荀子注》,尹知章有《管子注》等等.宋朝注释家中最有名的就是朱熹。
他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他的注释能吸取汉唐人的长处,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古书中的词句.他对《诗经》中《国风》一些诗的解释,能不受毛传的束缚,指出它们是爱情诗,比汉儒高明。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我国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
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旧注。
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於汉代。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郑玄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书,都曾作过注解。
这些注解对我们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没有汉代学者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许多先秦古籍我们今天是很难读懂的。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注:《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先秦经书的注解一般都比较难读。
这一方面是因为注解家数繁多,各有侧重,看法也常常不一,取舍之间,有时很不容易决定;另一方面是因为注文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对一般读者来说都比较生疏。
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
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从汉代学者注经开始,其后魏晋南北朝各代,注解古书的范围都有所扩展。
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之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了注解。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这些注解,有的是以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为主,有的是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的考证为主。
例如司马贞、张守节对《史记》所做的注解,都较多地集中在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之上。
这类古书的注解,有的在考核史实之中增补了许多后代难得的史料;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就有这个特点。
古代作家一般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中古时期,引经据典几乎成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因此,注解这些文学作品时,注明出典就成了注解家的首要任务。
李善《文选》注就几乎集中全力在注明出典方面,因此当时人们批评他的注解是“释事而忘义”(这个批评不一定完全正确,李善注解中的释义工作虽然做得比较少,但是他并不是完全不释义)。
试看他在扬雄《解嘲》中的一段注解:夫上世之士。
或解缚而相。
或释褐而傅。
左氏传曰。
齐鲍叔帅师来言曰。
子纠亲也。
请君讨之。
管召雠也。
请受而甘心焉。
乃杀子纠于生窦。
召忽死之。
管仲请囚。
鲍叔受之。
及堂阜而脱之。
归而以告曰。
管夷吾治於高奚。
使相可也。
公从之。
墨子曰。
傅说被褐带索。
庸筑傅严。
武丁得之。
举以为三公。
或倚夷门而笑。
应劭曰。
侯嬴也。
秦伐赵。
赵求救於魏。
无忌将百余人往过嬴。
嬴无所诫。
更还见嬴。
嬴笑之。
以谋告无忌。
韦昭曰。
笑人不知己也。
或横江潭而渔。
服虔曰。
渔父也。
或七十说而不遇。
应劭曰。
孔丘也。
已见东方朔答客难。
或立谈而封侯。
史记曰。
虞卿说赵孝成王。
再见。
为赵上卿。
故号为虞卿。
谯周曰。
食邑於虞也。
或枉千乘於陋巷。
吕氏春秋曰。
齐桓公见小臣稷。
一日三至。
弗得见。
从者曰。
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
一日三至而不得见。
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
不然。
士傲爵禄者固轻其主。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通论[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古代汉语》通论 [郭锡良主编第六章古书的注解第六章古书的注解我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化,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继承和发展。
但是,由于语⾔⽂字⽅⾯的隔阂,今⼈阅读前⼈的著作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
从汉代起,⼈们即开始了对古书的注解⼯作。
古注是阅读古代⽂献、掌握古代⽂化知识的桥梁。
古注本⾝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的问题,要利⽤古注,⾸先必须了解古注。
这⼀章,我们围绕古注主要讲古注的重要性、古代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古注的分类、古注的体例、古注的内容、古注的风格和古注的术语等七个⽅⾯的问题。
⼀、古注的重要性古代注释家距所注古代⽂献的时代较近,对古代⽂献产⽣的时代背景、⽂化特点、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情况都⽐较了解,所以其注释的准确性相对较⾼。
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的注释,我们不是⽆从知道其含义,就是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例如:《左傅·隐公元年》:祭仲⽈:“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丈⽈堵,三堵⽈雉,⼀雉之墙长三丈,⾼⼀丈。
侯伯之城,⽅五⾥,径三百雉,故其⼤都不得过百雉。
”根据《杜注》,我们不但知道了⼀雉墙的体积,⽽且知道了三百雉并⾮指诸侯国⾸都城墙的周长,⽽是指⾸都城墙⼀⾯的长度。
⼜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君⼦好逑。
”⽑传:“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宜为君⼦之好匹。
”朱熹注:“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者,未嫁之称。
盖指⽂王之妃⼤姒为处⼦时⽽⾔也。
君⼦,则指⽂王也。
好,亦善也。
逑,匹也。
”根据《⽑传》和朱熹注,我们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义项。
古注并⾮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因此我们在阅读古注时既要重视古注,⼜不能盲⽬地相信古注,认为凡是古注都是正确的,不敢越雷池⼀步。
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惊姜⽒。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 , 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 的发展 , 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 ,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 懂; 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 ,像毛亨 、 孔安国 、马融 、郑玄等 , 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一、古书注解的概念
• 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的字 、词 、句 、段落 、篇章 等方面的解释 , 叫做古书的注解 ,简称“古注 ”。
《吕氏春秋》 等书 , 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书中谈 到的一些动物 , 如狻麑(suān , 即狮子) ,据研究 ,不 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
• 《尔雅》 成书的下限不会晚于西汉初年。 • 因为在汉文帝时已经设置了《尔雅》 博士 , 到汉武帝时已
经出现了犍为文学的《尔雅注》 。
第二 ,两汉时期为古书注解盛行的第一个高潮,儒家各 种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
代表人物: 朱熹 其注释特点在于 :
一方面继承前代训诂成果 , 另一方面从作品的语言出发, 反复体会文意 , 后做出解释 , 纠正了汉唐古注中的某些错误。
比较重要的古注有: 邢昺《论语疏》 、《孝经疏》 、《尔雅疏》 孙奭《孟子疏》 。 朱熹《周易本义》 、《诗集传》 、《四书章句集注》 、 《楚辞注》, 洪兴祖《楚辞补注》
• 家君以为《外戚传》 称: 史佚教其子以《尔雅》 。 《尔 雅》 , 小学也。
• 又《记》 言: 孔子教鲁哀公学《尔雅》 。 《尔雅》 《尔雅》 之出 ,远矣。
• 旧传学者 , 皆云周公所记也。 • 张仲孝友之类 , 后人所足耳。
• 《尔雅》 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 • 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 , 有的来自《楚辞》 、《庄子》 、
• “古注 ”的类型包括注 、传 ﹑笺 ﹑章句 ﹑集解 ﹑疏 、音义。 • “古注 ”的重要性——沟通古今的桥梁
古汉语通论(十八)
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从汉代学者注经开始,其后魏晋南北朝各代,注解古书的范围都有所扩展。
唐人除了为先秦经书做注疏工作之外,也为汉以下的其他古书做了注解。
例如司马迁的《史记》,在唐代就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萧统的《文选》,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
这些注解,有的是以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为主,有的是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的考证为主。
例如司马贞、张守节对《史记》所做的注解,都较多地集中在人名地名的考证和史实的考核之上。
这类古书的注解,有的在考核史实之中增补了许多后代难得的史料;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就有这个特点。
古代作家一般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是中古时期,引经据典几乎成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因此,注解这些文学作品时,注明出典就成了注解家的首要任务。
李善《文选》注就几乎集中全力在注明出典方面,因此当时人们批评他的注解是"释事而忘义"(这个批评不一定完全正确,李善注解中的释义工作虽然做得比较少,但是他并不是完全不释义)。
试看他在扬雄《解嘲》中的一段注解:夫上世之士。
或解缚而相。
或释褐而傅。
左氏传曰。
齐鲍叔帅师来言曰。
子纠亲也。
请君讨之。
管召雠也。
请受而甘心焉。
乃杀子纠于生窦。
召忽死之。
管仲请囚。
鲍叔受之。
及堂阜而脱之。
归而以告曰。
管夷吾治於高奚。
使相可也。
公从之。
墨子曰。
傅说被褐带索。
庸筑傅严。
武丁得之。
举以为三公。
或倚夷门而笑。
应劭曰。
侯嬴也。
秦伐赵。
赵求救於魏。
无忌将百余人往过嬴。
嬴无所诫。
更还见嬴。
嬴笑之。
以谋告无忌。
韦昭曰。
笑人不知己也。
或横江潭而渔。
服虔曰。
渔父也。
或七十说而不遇。
应劭曰。
孔丘也。
已见东方朔答客难。
或立谈而封侯。
史记曰。
虞卿说赵孝成王。
再见。
为赵上卿。
故号为虞卿。
谯周曰。
食邑於虞也。
或枉千乘於陋巷。
吕氏春秋曰。
齐桓公见小臣稷。
一日三至。
弗得见。
从者曰。
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
一日三至而不得见。
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
不然。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
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古代汉语常识部分(十八)古书的注解(讲授内容)一、古书注解的概况和体例1、汉代的注释传笺2、唐代的注释疏正义《五经正义》《十三经注疏》3、宋代的注释朱熹4、清代的注释衍文脱文二、旧注的常用术语1、曰为谓之2、谓3、貌之貌4、犹5、之言之为言6、读曰读为读若读如1.名词解释:疏、正义、传、笺。
(P672)“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说”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2.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春秋左传正义晋.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北宋.邢昺疏论语注疏魏.何晏注、北宋.邢昺疏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3.了解《诗经》、《史记》三家注、《汉书》、《三国志》、《老子》、《庄子》、《楚辞》等名著在唐代以前的名家注解。
战国策注,东汉,高诱。
吕氏春秋注,东汉,高诱。
楚辞注,东汉,王逸,宋洪兴祖补注。
老子注,魏,王弼,河上公;周易注,魏,王弼。
庄子注,晋,郭象,《世说新语》以郭象窃向秀之书。
国语注,吴,韦昭。
论语注,梁,皇侃。
荀子注,唐,杨倞。
管子注,唐,尹知章。
史记三家注,裴骃集解,司马贞索隠,张守节正义。
汉书集注,唐,颜师古。
文选注,唐李善、五臣注。
三国志注,南朝宋,裴松之。
(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
杜注:“繄,语助。”
元代卢以纬的《语助》是我国第一部虚词汇释专著。 《诗经·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
毛传:“思,辞也。”
古注对虚词的诠释,常用“辞”“词”“语 助”“语辞”“声”“发声”等。
讲解语法
五
古书注解的体例 (一) 注疏体
格式:经文+传+笺+《经典释文》注音 +[疏]+引所要疏文字的起止+疏文。 (二) 集解体 格式:他人注释+他人注释+……+自己注疏 +要疏的文字+疏文。
(六) 集解类
集解类是汇集各家解说为一书的注释形式, 又称“集注”“集传”“集释”等。
如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的《史记集解》, 朱熹的《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等。
但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不同,它 是汇集对经和传的解释。
四
古书对语言文字的注释及术语
古书的注释包含丰富的内容,大致分为 两类:一是对字、词、句及篇章大意等语言 文字等方面的注解;一是对名物制度、成语 典故等内容的诠释。 我们主要关注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主 要包括解字词和释文句两方面。
通论十七 古书的注解
一
古书注解的必要性
古书的注解,是训诂的体式之一。
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书面语言。 “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
(晋郭璞《尔雅》注)
即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用已 知易懂的话解释未知难懂的话。
训诂,始于语言之变。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文有雅俗,由此 造成了语言文字的差异,因而需要训诂。
思考
《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注疏》, 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诗经》正文,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 正义,陆德明音义。
通论十七、十八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上、下)引言:为什么要学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这里讲的是“古书旧注”,而不是今注。
要看旧注的原因:1、很多古书只有旧注,没有今注,因而阅读时必须参看古注。
2、如果做学问,即使古书有今注,也要参阅旧注,以考查今注是否正确。
一、古书注解简史及注解名称1、古书注解简史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语言的发展变化。
前人写的书后人看不懂了,于是就要由具有专门知识的人来作注解。
给古书作注,开始于汉代。
如现在能见到的《诗经》的最早注解就是汉朝人毛亨作的,一般称其为“毛传”。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此出现了不少儒家经典的注解。
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到了魏晋南北朝,注书的范围更加扩大。
到这时,先秦的重要的子书和史书都有人作了注。
到唐宋时,汉魏人作的注,一般人又看不懂了,于是就要在汉魏古注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注。
到清代,古注工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因为清代统治者一方面采取镇压手段,迫使一些文人回避现实而埋头窗下,钻研经史,从事注解工作;一方面采取怀柔政策,引诱一部分知识分子,钻研经史,以干仕途,使得注释工作达到集大成的地步。
比如十三经的每一种,清人都重新作过注,而且水平都比较高。
2、古书注解的名称(1)传、注汉代,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儒家著作逐渐成为经典著作。
这些儒家经典著作就叫做“经”。
古人把阐述,解释经文的文字叫做“传”,也叫做“注”。
例如:“毛传”,就是汉代毛亨为《诗经》作的注解。
“周礼注”就是汉郑玄为《周礼》作的注解。
“传”和“注”作动词讲时,都是注释、诠释的意思。
有一点需要注意:东汉以后对经典的注解称“注”不称“传”。
从此以后,“注”可以是“传”、“注”的通称。
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亨的“传”。
(2)笺“笺”的含义是有所发展的。
东汉末年,郑玄又注《诗经》,对毛传作了补充和订正。
他的注叫“笺”。
但后来别的一些古书注解,称为“笺证”、“笺注”之类的,“笺”就不一定含有对原来的注加以阐发和补充的意思,“笺注”、“笺证”则和“注释”的含义差不多。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韵律和节奏,深入理解古文的意境和美感。
语法分析
定义
语法分析是对古汉语语法结构的研究,通过分析古书中的句子结构、 词序等特征,揭示古汉语的语法规律。
方法
运用语法学、语言学等学科知识,对古书中的句子结构、词序进行 归纳和分类。
目的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的语法结构,解决阅读中的句法障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宋代的注解
《四书章句集注》
对《大学》、《中庸》、《论 语》、《孟子》的注解,由朱熹
所著,主要解释义理和考据。
《资治通鉴音注》
对《资治通鉴》的注解,由司马 光所著,主要解释史实和地名。
《九经解》
对九部儒家经典的注解,由欧阳 修等所著,主要解释文义和考据。
明清的注解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01
对四库全书的提要和评价,由纪晓岚等所著,主要评价书籍的
新技术的应用与影响
新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渐应用于古书注解领域。这些技术 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注解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古书注解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影响分析
新技术应用对古书注解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注解 的质量和效率,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便利;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导 致一些传统方法的丧失,需要合理平衡新旧方法之间的关系。
方法
运用现代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对古书中的字、 词进行语义、语音、语用等方面的分析。
目的
帮助读者理解古书中的语义,解决阅读中的语言障碍。
音韵研究
定义
音韵研究是对古汉语语音系统的研究,通过分析古书中的韵脚、 声调等特征,揭示古汉语的音韵规律。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1~18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1~18.doc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古汉语通论(十七、十八)..
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代表:汉王逸《楚辞章句》、赵岐《孟子 章句》。
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孟子 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
以利吾国乎?‛
《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
,犹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
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 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大规模给古书作注始于汉代。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 诗》《书》,坑术士。 《汉书·艺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收 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 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方丈曰堵 ,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古汉语通论(十七、十八)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
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 十三经注疏·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
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
的桥梁。
古书的注解萌芽于先秦: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夏曰校,殷》的注解。
,增补史料。
《庄子》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侧重阐
明哲学思想。
清仇兆鳌注杜诗:除注明出典之外,还划
分段落,诠释大意,侧重分析鉴赏。
五、古注的内容
1、解释词义:
。……逑音求,毛云‘匹也’。本亦作‘
仇’,音同。‛
四、古注的体例——以《毛诗正义 》为例
《毛诗正义》中有四种古注,即毛传、郑
笺、孔疏和陆德明音义,总的编排原则是
以历史先后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重点:常用术语ps背课本P612下面的十三经注疏的作者由于时代久远,我们阅读古书,会碰到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一般可以通过参看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有古代人用文言文作的,也有现代人用现代汉语作的,相比较而言,后者要比前者少得多。
而且,现代人要注解先秦古书,也离不开汉唐人的旧注。
所以,要读懂古书,必须参考古书的旧注,了解其体例,注解的方式以及它的局限性等等。
一、古书注解的概貌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发展变化,使得后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看不懂了,于是就要由专门研究的专家来作注。
戴震在《尔雅文字考序》中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
”就是这个意思。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始的。
比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家的解说,即鲁之申培公、齐之辕固生和燕之韩婴,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
后来又有毛亨作的传(称《毛诗》)。
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都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高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楚辞》作注。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都有人作了注。
汉代的注解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解释和名物的说明,而且他们离先秦时代比较近,所以汉代的注解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先秦时的老庄著作有人作注,汉代的著作也有人作注了。
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的王弼注了《老子》,晋代的郭象注了《庄子》,三国时韦昭注了《国语》,刘宋时裴駰作了《史记集解》等等。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古籍整理也颇繁荣,如唐初著名学者孔颖达注《五经》,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为后世所称道。
又如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张守节作《史记正义》等。
一些“子书”(哲学著作)也有人作注,如杨倞作《荀子注》,尹知章有《管子注》等等。
宋朝注释家中最有名的就是朱熹。
他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
他的注释能吸取汉唐人的长处,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古书中的词句。
他对《诗经》中《国风》一些诗的解释,能不受毛传的束缚,指出它们是爱情诗,比汉儒高明。
当然,朱熹是理学家,他的注解也有不少地方是用来宣扬宋代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的。
著名的《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代或魏晋人作的注,唐宋人作的疏,下面是《十三经注疏》的作者:《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到了清代,我国传统的“小学”发展到了高峰,语言文字研究的成就,也在古书的注解工作中得到反映。
清人的注解工作,不但范围广,而且质量高。
范围广是说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已经作过注的(比如十三经、先秦诸子),清人几乎都重新作了注(如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焦循的《孟子正义》、王先谦的《庄子集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前人没有作过注的,许多也有清人作的注。
质量高是说清人注书往往旁征博引,同时又审慎地加以考核,他们在音韵、文字、训诂方面达到的成就又使得他们能够纠正汉唐人的错误,或者解决前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所以清代的注解对我们阅读古书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当然,清人由于过分强调考据,追求无一字无来历,不免过于烦琐。
如刘宝楠《论语正义》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一句话,竟用了一千多字,其中一个“曰”字就注了一百多字,令人读起来昏昏欲睡。
现代对古籍整理工作十分重视,也有很多古籍被重新作注,有的还被译为现代汉语。
但是我们不能完全依靠现代汉语作的注释,因为现代的注释,也有不少是从古注来的,如果需要辨明某些问题,还是要去看古注。
下面再从注书的内容、方式等方面,谈谈古代注书的不同情况。
古代注书,多数是给古书的字句作解释。
上举之例多属此种类型。
这类注解有一些不同的名称,需要解释一下。
传在秦汉之际,把儒家的“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例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就叫“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但它们与一般注释的性质有所不同。
笺东汉时期的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笺”的意思本来是指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但是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限于对别人的注解的阐发和补充。
注大约从东汉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一般不称“传”而称“注”。
但“注”可以是对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包括毛传、郑笺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是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
它既解释古书的正文,也解释前人的注文。
例如《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
《庄子》是郭象注,成玄英疏。
正义“正义”的意思是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疏”也可称“正义”。
如孔颖达作“五经正义”,就是分别为五经作疏。
但“正义”有时也不一定是疏。
如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就是“注”而不是“疏”。
章句“章句”的意思是“离章析句,委曲支派”。
除解释字句外,还串讲文章大意,这种解说方法称为“章句”。
比如赵岐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句》。
《孟子章句》在每一段后面还有“章旨”,就是概括一段大意。
不过这种解说方法并非只在以“章句”为名的注释中才采用,如毛传虽不以章句为名,有时也串讲文章大意。
集解“集解”是选取各家的注解加以汇集,有时也参以己意,如何晏《论语集解》等。
在这一类注释中,都兼有解释字词、说明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方面。
到六朝以后,文章讲究用典,注释家在注释的过程中,也就担负起注明典故出处的任务。
当然,在这几个方面,可以有所侧重。
例如李善的《文选注》,侧重于注明典故的出处,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侧重于考证人名地名和史实。
古代注书还有另一种类型:不是对古书的字句加以解释,而是为古书补充材料,或是阐发古书的哲学思想。
前者如郦道元的《水经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后者如王弼的《老子注》等。
这种“注”也有很高的价值,但跟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注”并不相同。
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和术语古书的注解一般都采用在正文中间加进双行小注的办法。
如果只有一个人的注解,读起来还不很困难,如果既有注,又有疏,就要懂得它的体例和层次。
例子参看教材。
要读懂先秦经书的注解,除了要了解经书注疏的体例和注解的各种情况外,我们还要对经书中的注解术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注解的术语很多,这里不能一一列举,我们只介绍较为常见的术语。
1.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後面。
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如……2.谓“谓”和“谓之”不同。
前面说过,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谓之”的後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都是放在“谓”的前面。
可见这两个术语的差别是很明显的。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例如……3.貌“貌”字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後面。
使用“貌”字时,被释的词往往是表示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这种“貌”字略等於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4.犹使用这个术语时,释者与被释者往往就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
以上“曰”“为”“谓之”“谓”“貌”“犹”六个术语,都是单纯用於释义的。
5.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6.读为,读曰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例如:7.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
有时,“读若”、“读如”的作用和“读曰”、“读为”相同,也是用来说明假借字。
例如:《礼记·儒行》:“起居竟信其志。
”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就在於:前者必然是用本字破假借字;後者则一般是用於注音,但有时也是用本字来破假借字。
8. 如字如字也是用来注音的一个术语。
古书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诉读者,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这一般是相对于变读或改字而言的。
例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
”《经典释文》说: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
……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关于“变读”的问题古书上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
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词性的不同。
例如音乐的“乐”和快乐的“乐”,解说的“说”、游说的“说”和喜说的“说”(悦),等等。
异读有时只表现为声调上的差别,例如施行的“施”读平声,施与的“施”读去声;听闻的“听”读平声,听从的“听”读去声。
但是这只是词义上的转变。
有时候声调不同,不仅是词义上而且是词性上的转变,这种情况最值得注意。
例如王侯的“王”是名词,读平声,王天下的“王”是动词,读去声;操持的“操”是动词,读平声,节操的“操”是名词,读去声;爱好的“好”是动词,读去声,美好的“好”是形容词,读上声;厌恶的“恶”是动词,读去声,恶劣的“恶”是形容词,读入声。
利用四声来区别词义和词性,这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汉魏学者看到了这个特点,并体现於古书注音。
有的文字学家认为这是六朝经师注解古书时的强生分别,显然作出这一论断的论据是不足的;虽然有些异读後来消失了,但是也有不少字的异读还保留在现代汉语里,如“好”(上声)“好”(去声)“恶”(形容词)“恶”(动词)之类;有些字的异读虽然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已经混同了,但是仍保留在某些方言里,例如上升的“上”读上声,在上的“上”读去声,现在广州仍有区别。
三、读旧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古人作的注解,由于时代的局限,在思想观念方面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
如孔颖达疏《相鼠》一诗时说:“文公能正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