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教案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溶液的形成》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从学习目标来考察:认知性学习目标集中在“知道” “了解”层次,加之其知识与实际联系紧密、贴近学生 生活经验,目标较易达成;技能性学习目标为“初步学 课例研究综 会”取用药品、搅拌液体、振荡试管、观察记录等,这 述 些都不难达成;体验性学习目标为“感受”物质运动的 普遍性、复杂性和可认知性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需 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与启迪。
并结合模拟的动画过程,说明蔗糖溶于水是蔗糖表面的 分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逐渐向水中扩散,最终均一地 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蔗糖溶液的过程是分子的扩散 过程。
3.抓住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揭示其均匀性和稳定 性。
4.感知溶剂:使学生认识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5.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使用溶液的社会经 验,可设计一些讨论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 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感知体验】用图片引入,让学生从熟悉的自然情 景引发思考,感受水具有很好的包容性。 【实验】利用教材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 冰水混合物是溶液。2.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液体。3. 教学过程 盐水是溶液,糖水也是溶液,两者混合在一起,就不是 溶液了。4.把食盐溶液倒掉一半后,溶液变稀了。让学 生学会分类归纳,整理信息,总结溶液的特征,并与同 学交流。 【引导】展示课件,引导判断下列问题:蔗糖分子
变小了?蔗糖分子少了?蔗糖与水反应生成了一种新 的分子?蔗糖分子到水分子的间隙里了?学生活动: 【讨论】蔗糖到哪里去了?溶液具有什么特征?什么是 均一性?什么是稳定性?
【引导】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从微粒运动的角 度了解蔗糖和食盐溶液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体会溶 液、溶质、溶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溶液 的特征。【学生交流】学生通过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直观感受,通过 猜想、讨论、交流,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蔗糖的溶解 过程。以蔗糖和氯化钠在水中溶解过程的微观动画,帮 助学生认识溶质、溶剂。并知道水不是唯一的溶剂。
初中化学配溶液实验教案
初中化学配溶液实验教案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配制溶液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器材:量筒、烧杯、搅拌棒、蒸馏水、称量瓶、试管、滴定管等。
实验原理:溶液的配制是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一定浓度和体积的溶液。
溶剂为水时
称为水溶液,反应溶解的溶质称为溶质。
实验步骤:
1. 根据实验要求,准备所需的量筒、烧杯、搅拌棒等实验器材,并将所需的溶质溶解在一
定量的蒸馏水中。
2. 用量筒准确地取出所需的溶剂,放入烧杯中。
3. 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用搅拌棒搅拌均匀。
注意温度和搅拌的速度。
4. 将溶液转移到称量瓶中,并添加适量的蒸馏水至刻度线位置。
5. 用试管等容器接收配好的溶液,进行实验。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避免溶液溅入眼睛或皮肤。
2. 量筒、烧杯等实验器材使用前要清洁干净。
3. 搅拌时要均匀,避免产生气泡。
4. 溶质的溶解需要一定的时间,不宜急于完成实验。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熟练地配制出指定浓度和体积的溶液,并且在实验操作中培养了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实验延伸:
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让他们发现物质的溶解性与温度、压力
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磨课过程缪徐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及磨课过程缪徐 江苏如东县实验中学第一部分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
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三、教法分析新课程的实施,提倡把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溶液形成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
针对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本节教学内容的知识背景,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即以四个探究活动为主线,其间贯穿溶液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课前播放九寨沟的风景图片,配以容中尔甲的歌曲《神奇的九寨》,画面定格在溶液章图上时,宣布上课。
新课导入顺序:九寨沟的水→海水→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教材中溶液单元的章图就是九寨沟的风景图片),通过美妙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学习课题。
这种导入方法,富有新意、彰显美感。
2.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①学生汇报所配制的溶液的名称。
②引导学生从宏观、微观的角度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过程。
③引导学生分析(体验)两种溶液的特征。
④由蔗糖、食盐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推出溶液的初步概念。
⑤让学生利用所配制的溶液设计实验(向蔗糖或食盐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晶体、高锰酸钾晶体、硫酸铜溶液,或将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混合等)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⑥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设计意图:蔗糖、食盐是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设置学生自己动手配制蔗糖、食盐溶液,师生共同分析形成过程,共同分析溶液特征,共同设计验证实验等教学活动,目的是为溶液概念的建立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初中化学溶液形成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形成教案
主题:溶液形成
目标:
1. 理解溶液形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溶质、溶剂、溶解度等相关概念;
3. 能够描述溶解过程中的分子间作用力;
4. 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溶液的饱和度。
导入:
通过展示一杯盐水和一杯糖水,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为什么糖水和盐水能够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发生了什么变化?
展示:
向学生展示溶质和溶剂的定义及溶解过程的图示,让学生对溶液形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探究:
1. 讨论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如温度、溶质颗粒大小等;
2. 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溶质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差异。
总结:
总结溶液形成的原理和条件,强调溶质和溶剂之间分子间作用力的重要性。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溶液的饱和度。
作业:
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溶液形成的原理;
2.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溶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度变化。
3. 提出一个问题:溶质与溶剂之间的分子间作用力对溶液形成有何影响?。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的制备和性质【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了解溶剂和溶质的定义;2.掌握溶解、溶度和溶解度的概念;3.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4.了解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溶解、溶度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教学准备】实验装置及化学试剂:三个装有溶质的试管、三个装有不同溶剂的试管。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溶液来引入本节课的话题。
比如,用两个试管装有溶质(如食盐,白糖)和溶剂(如水,酒精),让学生观察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提问孩子们为什么食盐在水中容易溶解而在酒精中很难溶解,引出溶解、溶度和溶解度的概念。
Step 2:概念解释1.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均匀分散在溶剂中的过程。
2.溶解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3.溶度的定义:单位质量的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4.溶质和溶剂的定义:溶解在溶液中的物质称为溶质,起溶作用的物质称为溶剂。
Step 3:探究溶解过程能量变化1.让学生观察溶解过程中试管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溶解过程中有的试管变暖,有的变凉。
2.引导学生解释:在溶解过程中,溶剂与溶质之间的分子作用力破坏,吸收了周围的热量,导致溶液温度降低;而在一些溶解过程中,溶质与溶剂之间形成了新的化学键,释放了能量,使得溶液温度升高。
Step 4:探究溶解度的影响因素1.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并在小组讨论后进行分享。
2.教师带领讨论,总结出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种类、温度、压力等。
Step 5:实验探究1.将三个装有溶质的试管分别放置在含有不同溶剂的试管中,观察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
2.让学生总结出不同溶剂对同一溶质溶解的差异。
Step 6:引出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并让学生尝试解释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差异。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课题 溶液的形成-省赛一等奖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金东方初中梁宏宇一、教材分析本单元分三个课题,这三个课题中,第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第二课题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第三课题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三个课题密切相关,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但是中考对能力的要求不高,包括绘制溶解度曲线及利用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信息,以及运用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进行计算,因此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能轻松理解和接受概念。
二、学情分析本课题是介绍一些关于溶液的初步知识。
溶液是一种常见的混合体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并且有着广泛的应用。
九年级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溶液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前面学习的关于纯净物、混合物的分类,也为认识溶液打好了理论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科学探究的方法,综合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建立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能够为今后溶质质量分数、复分解反应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溶液的组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②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和稳定性;③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会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②通过实验,培养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等领域中的重要意义;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溶液概念及溶液、溶质和溶剂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
五、教法学法设计以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为依托,结合实验探究分析,进而形成新知,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充分借助希沃和班级优化大师等资源作为课堂诊断或评价手段,最后通过纸笔测试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过程【讲解】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资面试备课3章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溶液的形成知识点一:溶解的过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溶液剂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出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剂2、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3、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与方法: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去理解溶液的概念及其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乳化现象以及溶液和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1、知道溶液剂溶液的基本特征,能分辨出典型溶液的溶质和溶液2、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能量的变化三、教学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四、教学准备:①、观察食盐的溶解(烧杯、蒸馏水、食盐、药匙、玻璃棒);②小烧杯2个、温度计、玻璃棒、氢氧化钠、硝酸铵、蒸馏水。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好,同学们开始上课,学习本节课前,我们先做一个实验,这是一个烧杯,我先往里加50ml的蒸馏水,再加入一药匙的食盐,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大家仔细观察发生的变化,食盐颗粒在水中慢慢的消失了。
大家想一下,第一,食盐颗粒为什么不见了?第二,这杯食盐水的上部、中部和下部,任一处,是否都一样咸?第三、如果把这杯食盐水密封,保存一个月、一年、两年...食盐颗粒会不会析出?要想解答以上问题,就需要我们学习本节课--溶液的形成(板书)2、新课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把食盐颗粒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看起来食盐颗粒好像是消失了一般,其实,那是在水分子的作用下,氯化钠解离成了钠离子和氯离子,扩散到水中,形成了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就是由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组成的混合物。
(板书):氯化钠溶液(混合物)=钠离子+氯离子+水分子在此混合物中,各粒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并且在不断运动。
取出氯化钠溶液的任意一部分进行比较,他的组成都是一样的。
并且不论放置多久,只要水分不蒸发,外界条件不改变,氯化钠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所以氯化钠溶液是均一、稳定的。
溶液共同特点:均一、稳定。
均一是均匀一致的意识。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化学初中溶液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3. 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4. 掌握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2. 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化学教材;
2. 教具:实验器材、PPT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或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
2. 概念解释: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的作用。
3. 知识讲解:讲解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引导学生认识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区别。
4. 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曲线的含义和应用。
5. 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不同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规律。
6.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调节溶解度的方法,并总结出有效的调节方法。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溶液相关知识,并提高对溶液的认识。
六、课堂检测:
设计简单的选择题、判断题等形式的测试题,检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作业布置:
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以便更好地应用和拓展。
八、教学反思:
及时总结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初中化学溶液形成特点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形成特点教案
主题:溶液形成特点
教学目标:
1. 了解溶液的形成特点;
2. 掌握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3. 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实验记录。
教学内容:
1. 溶液的定义和性质;
2. 溶解的条件和速度;
3. 溶质和溶剂的选择性溶解性。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引起学生对溶液的兴趣。
2. 实验操作:
a. 实验1:观察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速度。
b. 实验2:观察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速度。
3. 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探讨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4.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溶质和溶剂之间选择性溶解的原因。
5. 实验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问题。
教学评估:
1. 实验记录: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到的现象。
2. 提问:通过提问学生回答,检验学生对溶液形成特点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
1. 设计自己的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溶质与溶剂的溶解速度;
2. 研究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探讨溶解度规律。
教学资源:
1. 实验器材:玻璃烧杯、搅拌棒等;
2. 实验药品:食盐、砂糖等;
3. 教学PPT或实物展示。
通过这份教案范本,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进行初中化学溶液形成特点的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特点,并培养他们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初中化学水溶液的配置教案
初中化学水溶液的配置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特征和分类;2. 掌握水溶液的配置方法及其注意事项;3. 能够正确使用实验仪器进行水溶液的配置;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1. 溶液的定义、特征和分类;2. 水溶液的配置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1. 水溶液的配置方法;2. 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量筒、玻璃棒、试剂瓶等;2. 实验试剂:NaCl、HCl、NaOH等;3. 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定义、特征和分类;2. 提问:水溶液是如何配置的?二、探究水溶液的配置方法(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如何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水溶液;2. 各组汇报:请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3.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讲解水溶液的配置方法及步骤;4.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水溶液的配置实验。
三、注意事项及实验操作规范(15分钟)1. 教师讲解:讲解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如安全操作、仪器使用、数据记录等;2. 学生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水溶液的配置实验;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四、学生自主实验(15分钟)1. 学生分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实验小组;2. 实验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水溶液的配置实验;3. 数据记录: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包括溶质质量、溶剂体积等;4. 实验报告: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及体会。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总结水溶液的配置方法和注意事项;2. 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水溶液的配置知识;2. 学生领取作业:学生领取作业,准备课后完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操作和学生自主实验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水溶液的配置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初中化学九年级《溶液的形成》教案教学设计3套
《溶液的形成》教学内容溶液的形成与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溶解现象。
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多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了解溶液对动植物和人的生理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洗涤剂的乳化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通过实验和对身边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海水(背景资料一)引入新课(溶液的形成)2、探究活动1 (探究溶液形成的过程)(1)学生实验:在20mL水中加入一匙蔗糖或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
并填写以下表格:现象形成什么(2)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方面分析两种溶液形成的过程(观看flash动画)。
‚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两种溶液的特征。
由两种溶液的形成过程及特征,初步推出溶液的概念。
… 让学生设计实验: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 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让学生对溶液概念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和“另一种物质”能进行判断,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讨论:在蔗糖溶液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剂是什么?总结出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
(4)师生活动3:实物展示:一瓶医用酒精和一瓶碳酸饮料。
引导学生发现:溶质既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和气体;液体与液体互溶时,量多者为溶剂,量少者为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一般把水叫做溶剂。
3、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水,分别加入1-2小粒碘、高锰酸钾和3-4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对比所做的实验,总结得出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现象不同。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
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5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初三化学溶液的形成优秀教案1知识目标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反应物、生成物质量的计算;通过有关化学反应的计算,使学生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并掌握解题格式。
能力目标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同时培养学生认识到定性和定量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观点。
教材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对初学者来说应严格按照课本中的五个步骤方法和书写格式来进行计算。
即①设未知量;②根据题意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③写出有关物质的式量,已知量和未知量;④列比例,求解;⑤答题。
这样做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解这种题要求对化学计算题里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那就是依题意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某个物质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尽管数学计算得很准确,也不会得到正确的结果。
可见正确书写并配平化学方程式是顺利解答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关键要素。
化学计算题是以化学知识为基础,数学为工具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
它不仅要有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还应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解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要求什么,设未知量才不至于盲目。
第二是将题目中给出的化学变化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依题意找出已知量。
然后按解题步骤进行。
同时要克服心理上的不良因素,不要惧怕化学计算,要相信自己。
基础不好的同学要先做些简单的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逐渐体会将数学的计算方法与化学知识有机结合的过程。
然后再做较难的题目。
基础好的同学应具有解一定难度题目的能力。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溶液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溶液的概念,能正确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2)掌握溶液的组成及特点,了解溶液的分类;(3)学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进行溶液的配制和稀释。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2)学会使用实验仪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3)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2)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实验成果;(3)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对化学科学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溶液的概念及特点;(2)溶液的分类;(3)溶液的配制和稀释方法。
2. 教学难点:(1)溶液的形成过程;(2)溶液的质量分数计算。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了解溶液的特点;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形成原理;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采用讲解法,对溶液的相关概念和知识点进行讲解。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管、试剂等;2. 教学课件:溶液的概念、特点、分类等;3. 教学视频:溶液的形成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概念:悬浊液、乳浊液;(2)提问:什么是溶液?溶液有哪些特点?2. 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实验演示:将少量盐放入水中,观察溶解过程;(2)学生实验:分组进行溶液的配制,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3)讨论:溶液是如何形成的?溶液的特点是什么?3. 学习溶液的分类:(1)讲解溶液的分类及区别;(2)学生实验:观察不同种类溶液的性质;(3)小组讨论:如何区分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4. 溶液的质量分数计算:(1)讲解溶液质量分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练习:计算已知溶液的质量分数;(3)学生实验: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5. 课堂小结:(1)总结溶液的概念、特点和分类;(2)强调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3)提醒注意事项,为课后作业做铺垫。
化学九年级全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
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科学探究的快乐,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3)体会“化学从生活中来,化学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 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联系实际→激起兴趣。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酒精,水,玻璃管,橡皮塞学生用具:探究手册;试管,烧杯,药匙,玻璃棒,蔗糖,碘,高锰酸钾,酒精【教学过程】引入:非常高兴和同学们一起学习。
万州人杰地灵,瀑布彩虹舞山涧,水秀陶醉四海宾。
有幸观赏到万州大瀑布的彩虹美景,老师特制了一款化学彩虹。
红橙黄绿蓝靛紫,这款独特彩虹的奥秘在哪里呢?这还需从一杯糖水的配制开始。
环节一、溶液概念的形成【过渡】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配制糖水。
1、演示实验【投影】活动一:蔗糖溶于水【边操作边讲解,在投影仪上做实验】取半匙蔗糖于烧杯中,加入约50ml水,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大家观察大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交流】请一组同学说说他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其他同学补充。
【生】蔗糖在水中消失了。
(蔗糖溶解了)【结论】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了糖水。
2、从微观角度:蔗糖消失的微观解释【提问】蔗糖消失了,固体到哪里去了?你能从物质微观的角度解释吗吗?【生】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过渡】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我们通过模拟的动画视频来认识这一微观过程。
【播放视频】先说明: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说课稿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隶属新课标中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是初中化学对混合物体系进行研究的主要部分,是学生后期学习酸碱盐之间的化学反应的基础;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知识是关于溶液的初步认识,其中涉及到溶解过程,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等。
这一课题主要是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液体。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
为以后的教学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是由溶质、溶剂组成的。
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③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汇报交流、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认识溶解的过程,构建溶液的概念。
②运用多媒体动画,将抽象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通过游戏化的练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巩固新知。
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初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及科研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②在分组实验与小组讨论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对溶液形成微观过程的理解二、说学生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糖水、汽水等,在化学课上接触过硫酸铜溶液、过氧化氢溶液等,对溶液有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对溶液进行深入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溶液的形成》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溶液的形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下册第九单元课题1的内容。
该节课是本单元中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第十单元酸碱化学性质的学习基础。
虽然溶液单元在整个九年级化学教材中的后半部分出现,但在先前,学生已经接触到了过氧化氢溶液、澄清的石灰水、硫酸铜溶液、稀盐酸等溶液实例,日常生活中的溶液也随处可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加强与学生所学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1、教学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2、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3、解决措施:通过实验配合动画讲解三、教学目标1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形成溶液、溶质、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解的微观过程。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溶液概念形成的过程,学习如何从实验现象分析抽取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方法。
(2)体验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事物的本质,获得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溶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1.展示浩瀚大海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2.语言:盐是怎样溶解在水中的呢?引入课题---溶液的形成。
【学生活动】感知体验,从熟悉的自然情景引发思考,感受水可以溶解很多物质。
〖设计意图〗用图片引入,由熟悉情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既可以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水的溶解能力很强,又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实验探究新课学习1.溶液的形成(1)实验探究1:物质溶于水的现象3【教师活动】指导、提示①提醒学生实验前认真阅读《学案》。
②指导学生实验及时纠正错误操作。
③引导学生观察振荡后的现象。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学生活动】学生展示分享〖设计意图〗1.利用并改进教材实验。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对物质溶于水的分散系有一定的了解。
(2)溶液的微观形成【教师活动】设问、模拟、引导问题导入问题一:固体物质是怎样消失的呢?问题二:溶液为什么是澄清透明的呢?微观模拟模拟一:蔗糖溶解在水中的微观过程模拟二:食盐溶解在水中的微观过程问题解答5答一:溶解就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向水里扩散,这样物质就逐渐在水中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第一节溶液的形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知道溶液的特性与组成;
2)了解乳浊液的概念,知道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观察溶液形成的现象及其组成的分析,初步形成有表及
里,由浅入深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通过一些实验探究,进一步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初
步形成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认识同一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引导学生产生勤于思考、善于发问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1、溶液的概念,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2、溶液的特征与组成
三、教学难点
1、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的解释
2、溶液与溶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教学准备
课件板书
五、教学内容
1、导入
首先给学生展示课件,说明生活当中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液体都是混合物,这些物质被称为溶液。
引出新课——溶液的形成。
2、讲解新课
1)展示课件,通过实验一,介绍溶液的概念。
通过溶液的
概念,介绍溶液的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再介绍溶
液的组成。
回到实验一,通过展示图片,进一步解释实
验一的现象。
2)提出问题,在不同的状态下,怎么区分溶质和溶剂?给出
解答。
3)展示课件——实验二,解释溶质和溶液的辩证关系。
4)提出问题,引出实验三,介绍乳浊液的概念、乳化现象。
5)提问,介绍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引发学生对
化学的重视。
6)总结课程的重点。
六、板书设计
9.1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的定义
特征:均一、稳定
组成:溶质、溶剂
二、乳浊液的定义
乳化现象
三、溶液的应用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