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分析_王彬

合集下载

围场沙棘林雌雄株比例调研报告

围场沙棘林雌雄株比例调研报告
1 人工直播沙 棘造林 . 2 围场 的沙棘造林始于 16 9 0年。当时是全 国“ 大跃进 ” 高潮的最后 l , a该县提 出了“ 造林百万亩 , 森林无火灾” 的
引进无刺大果沙棘, 经试验成功结果并丰产 , 不过至今未形 成规模 , 截止到 2 世纪末 , 0 全县沙棘 人工林保存面积为 2 . 7
县考察见习。 9 6年至 2 0 19 0 2年先后 2 又从黑龙江、 次 辽宁
围场域 内的天然沙棘 ,经考察认定 为胡颓子科沙棘 属 ,鼠李沙棘的亚种 “ 蒙古沙棘 ”H ra o e . bp ( . mni s Ls s. h d u m nv c os)主要分布在小滦河流域的老窝铺 、 龙 oa / aR ui, / 西 头、 南山嘴 乡各村与石桌子 、 裕泰丰乡部分村 以及县属 卡
自上世纪末外地一些沙棘产品加工企业即到围场收购沙棘果2003年围场林业部门与个体合资开发了森宝沙棘有限公司收购沙棘果加工生产沙棘原汁及饮品相继外地客商来围场投资在龙头山乡合资建设了奇缘沙棘月经内蒙古宇航人高技术产业有限公司注入资金与围场森宝沙棘公司整合组建了承德宇航人高山植物应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在县城食品工业园区建成了当前在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以沙棘果加工为主生产销售一体化的高科技型企业该企业年加工沙棘果能力lo000t主产品为沙棘饮品沙棘果油沙棘籽油沙棘干粉等一系列饮品保健品日用化装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远销欧美亚洲10余国及香港等地区
维普资讯
第1 期
河北林 业 科技
20 0 8年 2月
围场 沙棘 林雌 雄株 比例 调 研 报告
曹 玉 福
( 围场棋盘山镇林业站 , 河北 围场 0 85 ) 6 4 0
摘要: 该文依据围场的天然沙棘林与人工沙棘林现状及沙棘产品开发情况, 报道了对围场现有天然沙棘林与人工

中俄沙棘不同品系形态学遗传参数分析

中俄沙棘不同品系形态学遗传参数分析

中俄沙棘不同品系形态学遗传参数分析
李洪梅;蓝登明;何文兴
【期刊名称】《沙棘》
【年(卷),期】2003(016)003
【摘要】以6个俄罗斯沙棘品系和2个中国沙棘优良品系为供试材料,对其株高、地径、冠幅等15个性状进行了变异系数、频率分布、多样性指数分析以及差异显著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8个沙棘品系间的差异存在于每一个品系的每一个性状当中,变异程度在品系间及品系内个体间分布特点不同,品系间的变异主要表现在百果重、花被片形状和果实形状以及种子千粒重上,而品系内个体间的变异主要表现在1年生枝棘刺数和花序着花数上.以上研究为沙棘育种材料的选择以及沙棘种下类群划分提供了依据,也为借鉴俄罗斯沙棘育种经验提供了参考.
【总页数】6页(P8-13)
【作者】李洪梅;蓝登明;何文兴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畜牧工作站,内蒙古,通辽,028000;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3.6.01
【相关文献】
1.来自不同遗传资源的黄籽油菜品系的遗传变异 [J], Tang.,ZL;向平节
2.修剪方式对俄罗斯大果沙棘不同品系采穗母树生长的影响 [J], 王丽娜;梁立东;李明文
3.8个沙棘品系间等位酶水平遗传多样性研究 [J], 李洪梅;蓝登明;何文兴
4.扁蓿豆不同品系ISSR标记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 [J], 王照兰;杨持;赵丽丽;胡卉芳;杜建材;白美琴
5.老芒麦品系几种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J], 盘朝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分析_王彬

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分析_王彬
由表 2 、图 3 和图 4 可见 , 中国沙棘雄株染色 体中第 1 、3 、8 、9 、10 、11 、12 对染色体属于正中部 着丝粒染色体(M), 第 2 、4 、5 、6 、7 对染色体属于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 体的比为3 .25 , 臂 比的变 化范 围为 1 .0 ~ 1 .67 。 中国沙棘雄株染色体核型具有以下特征 :①染色 体数目为 2n =24 , 基数为 12 , 也未发现非整倍体 和多倍体的个体 ;② 染色体组总长 23 .19 μm , 其 中最大染色体长度为 2 .92 μm , 染色体相对长度 系数 I .R .L ≤1 .00 的比例接近 60 %, 在植物中属 于较小染色体 ;③染色体的长度比值 (L R) =最 长染色体长度/ 最短染色体长度为3 .25 , 臂比大于 2 ∶1 的染色体比例为 0 , 属于 1B 型 , 核型不对称 系数 A s .K .c 为 54 %, 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的种 类 ;④染色体的核型分析表明中国沙棘雄株核型 公式为 2n =24 =14M +10m 。 由表 3 可见 , 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 差异性表现为第 4 、5 、7 号染色体在 雌株中属于 M 型染色体 , 在雄株中属于 m 型染色体 , 第 1 、3 、 9 号染色体在雌株中属于 m 型染色体 , 在雄株中 属于 M 型染色体 。 共同特征为中国沙棘雌雄异 株同属 于正 中部 着丝 粒染 色体(M )和 中部 着 丝粒 染色体(m)2 种 , 染 色体 核型 公式为 2n =24 = 14M +10m ;染色体中臂比大于 2 ∶1 的染色体比 例为 0 , 核型均属于 1B 型 , 核型不对称系数 As . K .c 为 54 %, 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种类 。

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及进化研究

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及进化研究

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及进化研究摘要: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染色体数目为2n=24,基数为12,未发现具有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的个体;其核型公式为2n=24=14M+10m,染色体中未发现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4L+6M2+10Ml+4S,核型属于“1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4%。同时,根据Stebbins的核型进化理论和分支系统学的编序、赋值方法,对核型的4个重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染色体的进化指数为3,进化程度较低,属于较原始种;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国沙棘资源的开发、良种的选育和分类提供了细胞学理论依据。关键词: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进化Study on the Chromosome Karyotype and Evolution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Abstract: The chromosome karyotype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hromosome number of H. rhamnoides ssp. sinensis was 2n=24, basic number was 12, no aneuploidy and polyploid was observed in the chromosome; The karyotype formula was 2n=24=14M+10m, no satellites were observed in the chromosome, the relative length of the chromosome composition was 2n=4L+6M2+10Ml+4S, the karyotype belonged to “1B” type, the asymmetry coefficient of karyotype was 54%. Based on the Stebbins’ evolution theory of th e chromosome karyotype and the method for ordering and assignment of cladistic systematics, four important trai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volution index of chromosome karyotype of H. rhamnoides ssp. sinensis was three, the evolution extent was low, belonging to the more primitive species; this study provided the cytology theory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s, breeding and variety classification.Key words: 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 chromosome karyotype; evolution中国沙棘为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 Linn)、沙棘(H. rhamnoides Linn.)的亚种(H.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世界上有9个亚种,中国有5个,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地。中国沙棘果实富含维生素和有机酸,可制作各种保健食品、饮料,种子可榨油,树皮可提取栲胶,根具根瘤,能够增加土壤肥力,也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及供庭园观赏的良好树种[1]。中国沙棘因其亚种、群体和生态型的差异,导致果实内营养成分差异很大,直接影响其经济价值的利用,因此在开发利用时有必要进行分类和整理。当前,中国沙棘在形态、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而有关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此,笔者在国内首次对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的演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为中国沙棘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2]。1材料与方法试验所用的材料是在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于早晨8∶00至9∶00采集的中国沙棘雌雄株枝条,选择生长良好的一年生嫩枝的茎尖组织,切下茎尖,放入预处理液内(8-羟基喹啉)2~3 h;预处理后的茎尖经水洗后,放入卡诺固定液(无水乙醇∶冰醋酸=3∶1,V/V)中固定;固定好的材料放入1 mmol/L盐酸于60℃下处理25 min;将解离好的材料用清水冲洗2~3次,采用改良的卡宝品红染色15 min,然后进行压片,镜检,显微摄影[3-5]。选择30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的、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计数,统计染色体的数目,选取5个染色体形态清楚的细胞进行核型分析[6,7],根据中期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两项主要指标进行核型分类[8],核型不对称系数按Arano[9]的方法计算,核型分析依照Stebbins[10]提出的标准进行。2结果与分析2.1中国沙棘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中国沙棘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分别见图1、图2、图3、表1。从图1、图2、图3、表1可见,中国沙棘染色体中第四对、第五对、第七对、第八对、第十对、第十一对、第十二对染色体属于正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第一对、第二对、第三对、第六对、第九对染色体属于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为 3.75,臂比的变化范围为1.0~1.5之间。2.2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核型特征中国沙棘染色体数目为2n=24,基数为12,未发现具有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的个体,表明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杂合程度低,种的遗传性稳定。中国沙棘染色体组的总长度为19.54 μm,其中最长染色体长度为2.92 μm,不超过3 μm;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1.00的比例接近60%,这在植物中属于较小的染色体。中国沙棘染色体的长度比值(LR,指最长染色体长度/最短染色体长度)为3.75,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比例为0,属于“1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4%,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的种类。由以上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核型公式为2n=24=14M+10m。2.3中国沙棘染色体的进化指数Stebbins认为,核型的进化趋势是由对称向不对称方向发展的,对称性大的较为原始,对称性小的较为进化[10]。根据中国沙棘染色体的几个重要性状,借用分支系统学的常规编序、赋值方法[11,12],可求出反映种群发育程度的进化指数,从而得出中国沙棘的进化水平。2.3.1染色体长度比(LR)染色体长度的比值越大,则核型越倾向于不对称。染色体长度比可分为4个进化段,即 2.20以下(赋值为0)→2.20~2.60(赋值为1)→2.60~3.00(赋值为2)→3.00以上(赋值为3)。2.3.2平均臂比(MAR)染色体平均臂比的数值越大,则核型越倾向于不对称。染色体平均臂比大致可分为3个进化段,即1.30以下(赋值为0)→1.30~1.40(赋值为1)→1.40以上(赋值为2)。2.3.3不对称系数(As.K)染色体核型不对称系数的数值越大,则核型越倾向于不对称。染色体核型不对称系数也可分为3个进化段,即56.00以下(赋值为0)→56.00~58.00(赋值为1)→58.00以上(赋值为2)。2.3.4臂比大于1.7的染色体比例染色体臂比值越大,核型也越倾向于不对称。染色体臂比大于1.7的染色体比例也存在3个进化段,即由0.14以下(赋值为0)→0.14~0.19(赋值为1)→0.19~0.24(赋值为2)。将上述性状的赋值叠加起来,便能得到中国沙棘的进化指数结果(表2)。从表2可见,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核型进化指数较小,其值为3,因此进化程度较低,属于较原始的种,这与其在核型类型下的判断是一致的。3小结与讨论通过对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沙棘染色体较小,最长的不超过3 μm,通过30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的茎尖细胞观察计数,最后确定中国沙棘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这与国内外的文献报道相同。但染色体的核型特征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如王柏青等[13]研究报道,中国沙棘染色体具中部着丝粒,核型属于“2B”型,第三对染色体上有随体。而笔者的研究认为,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核型均属于“1B”型,未发现有随体存在。目前,关于对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核型进化研究国内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核型常规分析和进化指数两方面结合进行讨论,综合得出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属于“1B”型,核型进化指数较小,数值为3,进化程度较低,属于较原始的种类。可供以后的中国沙棘育种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为参考。参考文献:[1] 周以良,董世林,聂绍荃. 黑龙江树木志[M].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44-445.[2] 杜凤国,吴榜华,孙振良,等. 鱼鳞松的核型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2):172-173.[3] 李懋学,张学方. 植物染色体研究技术[M].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4] 陈瑞阳,宋文芹,李秀兰. 植物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作的新方法[J]. 植物学报,1979,21(3):297-298.[5] 李晓玲,杨进,王洪涛,等. 树型金银花染色体制片优化及核型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09(7):102-106.[6] 姜丽,计巧灵,张丕鸿. 三个亚麻品种染色体核型分析[J]. 中国麻业科学,2008,30(5): 241-245.[7] 穆尼热,张清斌,赵茂林,等. 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染色体核型分析[J]. 草业科学,2009,26(17):94-96.[8] 李懋学, 陈瑞阳.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问题[J]. 武汉植物学研究,1985,3(4):297-302.[9] ARANO H. Cytological studies p [12] 徐克学. 数量分类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13] 王柏青,王耀辉. 中国沙棘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5):407-409.。

中国沙棘雌株扦插育苗试验

中国沙棘雌株扦插育苗试验

Ab t a t Ap l i fe e te p rme e i n a u t o g to n g e n o s o c n u tc ti g o s r c : p yngdi r n x e i ntd sg sc t ngprpa a in i r e h u e t o d c u tn n f i
株苗 木 , 虽然 近几 年 全 省 开 展 了沙 棘 雌 株 扦 插 育 苗 , 成 活率 不尽 人 意 。 但
1 苗 圃基本 情 况 试验 地城 关 苗 圃位 于 青 海 省 东 部 , 坂 山 以 达
南 , 水河 上 游北 川 河 流 域 , 面 紧邻 西 宁 市 , 湟 南 西 临海 晏县 、 中 县 , 临 互 助 县 , 面 紧 邻 门 源 湟 东 北 县 。整体 位 于 东 经 113 北 纬 3 。2 , 连 山 0 。3, 7 0 祁
中国 沙 棘 造 林 雌 、 株 搭 配 不 合 理 , 育 管 雄 抚 理措 施 不 到 位 , 棘 结 实 率 不 高 , 量 上 不 去 。 沙 产
同时营造 大 面积 的沙 棘 丰产 基 地 , 缺少 沙 棘 雌 又
条 件 每天换 水 两次 亦可 。
③G R处理 : G 0 m k 处 理插穗 , G G R 10 gg 每 次 浸泡 时 间为 4 。 h
列, 土层 厚 度 为 5—7m, 壤 始 终 保 持 湿润 状 态 c 土
( 抓起 可 捏 成 团 , 地 即 可 散 开 ) 最 上 面 一 层 土 落 ,
的厚 度不 得 小 于 1 c 穗 条 放 置 三 层 即 可 , 面 0 m, 上
用 遮 荫 网覆盖 , 留待扦 插 时使 用 。 ⑤地 膜 覆盖 : 地 后作 高 床 , 面 宽 8 一 整 床 O

沙棘核DNA含量与杂交种起源的相关性研究

沙棘核DNA含量与杂交种起源的相关性研究

沙棘核DNA含量与杂交种起源的相关性研究沙棘核DNA含量与杂交种起源的相关性研究摘要: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一种重要的果树和药用植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近年来,随着杂交育种技术的迅速发展,杂交种的获取和利用成为沙棘育种的重要途径。

本研究旨在探究沙棘核DNA含量与杂交种起源之间的相关性,为沙棘的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沙棘;核DNA含量;杂交种;起源;相关性引言:沙棘作为我国特产的果树和药用植物,在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沙棘的遗传改良和育种研究相对滞后,种质资源有限,育种方法单一。

然而,以沙棘为母本与其他近缘种进行杂交,能够获得具有丰富营养价值、生长快、抗逆性强的杂交种,有着巨大的潜力。

因此,探究沙棘核DNA含量与杂交种起源之间的相关性对于沙棘的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法:本研究选择了10个沙棘栽培品种和5个近缘种,通过染色体溶解技术获取沙棘和近缘种的样品,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核DNA含量。

同时,通过评估沙棘与近缘种之间的杂种后代的营养价值和生长性状来判断杂交种的起源。

结果:通过核DNA含量的测定,发现不同沙棘品种及近缘种之间的核DNA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在杂交种中,核DNA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变异。

研究结果显示,沙棘与某些近缘种的杂交种在核DNA含量上表现出更高的变异性。

此外,通过对杂交种后代的营养价值和生长性状的评估发现,核DNA含量与营养价值和生长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讨论:核DNA含量是一种重要的遗传特征,能够反映物种遗传多样性和进化关系。

本研究中,核DNA含量的测定结果说明了沙棘与近缘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核DNA差异,这为沙棘与近缘种的成功杂交提供了基础。

此外,核DNA含量与杂交种后代的营养价值和生长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核DNA含量可能与杂交种的品质和表现有一定的关联,进一步证明了核DNA含量作为育种指标的重要性。

“俄×中”沙棘杂交子代优良雌株选择

“俄×中”沙棘杂交子代优良雌株选择
著口 。在 营 养 生 长 方 面 ,树 冠 高 矮 、大 小 、株 ] 型 、各 年龄枝 条 数量 的差 异显著 ;在生殖 生长 方
雄 ” 沙 棘 子 代 雌 株 ( 称 太 阳 杂 雌 沙 棘 ) 约 简
面 ,结果 枝 的多少 ,果 实 的大小 和 多少 以及产量
1 5 株 、“ 胜 ×蛮汗 山雄 ”沙 棘 子代 雌 株 ( 80 优 简
关 键 词 :半 干旱 区 ;俄 罗 斯 良种 沙 棘 ;中 国 沙 棘 ;杂 交 子 代 ;优 良单 株
中 图分 类号 :¥ 9 . 1 . 3 7 3 6 8 4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6 24 3 ( 0 0 2 0 0 - 8 1 7 —8 6 2 1 )0 — 0 70
的影 响 。
1 2 选优 方 法 .
以往从 沙棘 实 生子代 或杂 交 子代 选择优 良单
株 ,主要 以果 实产量 的选 择 强度 作为评 价其 经济
性 状 的主导 指标 ,以营养 生长 势作 为评 价适 应性 的指标 ,以棘刺 多少 及果 柄长 短作 为评 价采 果难
易 的指 标 。随着 选优 调查 的逐 步深 人 ,发现 沙棘

谢 :研究 工 作得 到 了 山 西 大 学 张 吉 科 教 授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续 九 如 教 授 , 中 国林 科 院 黄 铨 研 究 员 的热 情 指 导 ,
谨 致 衷 心感 谢 。 苗 忠 、王 克 勤 等 参 加 了 调 查 和 观 测 工 作 。

卫嚣 副僻 窖 一 霉 廿 0 一 |彗 廿 } 磐 { | 一 霉 廿 ∞ . ∞e 一幡甘 , 敲 , 磐 廿 0N { 彗 垛 簇 : ×翠 肄8 导 “ × 中” 沙棘 杂 交子 代 优 良雌 株 选 择 俄 第 2期

沙棘属植物单性异株雌雄鉴定及方法的研究

沙棘属植物单性异株雌雄鉴定及方法的研究

1 沙 棘 属 植 物 雌 雄 鉴 定 及 方 法 回顾
自然 界被 子 植物 大 多是雌 雄 同株 , 雌雄 异株 植 物仅 占 6/ 1 R n e 等 ,9 5 . 雄 异株 是 沙棘 属 植物 l 7_ 6 叩( e n r 1 9 ) 雌
的一 个重 要 特征 . 1 8 自 9 4年 Jiwa 等 I 研 究 了番木 瓜 ( a iap p y ) 性组 织 和生殖 组织 的酸 性和 碱性 as l 7 C rc a a a 无
便 于 在 生 产 实 践 中 推 广 的 问 题 .g _ 删
无 论 是利 用 生理 生 化差 异 、 同工 酶差 异 、 色体 组分 析 、 染 还是 利用 RAP D标 记和 AF P标 记等 方 法 鉴定 L
植 物性 别 , 不能 解 决沙 棘规 模 化种 植 生产 中播 种 前植 物单 性 异株 性别 鉴定 的问题 , 均 同时 上述方 法 均 受到 实
是 在 P R 的基础 上 , C 结合 混 合分 组分 析 方法 ( l e rg n a s , s , 雌 雄 异 株植 物 的早 期 性 别 Buk S g e a tAn l i B A) 对 ys 鉴定 . 辉 等l] 2 0 ) 用 L 6 4) 张 _ (0 5采 1 I ( 正交 试 验 设 计 研 究 了沙 棘 属 植 物 R D— P R 反应 优 化 条件 . 洪 章 AP C 刘
态 、 化 等特 征 方 面 的多型性 和生态 、 传 方 面的 异质性 , 为引种 育 种工 作提 供 了丰 富 的种 质资 源 基础 .6 生 遗 也 L
19 9 1年 内蒙古 自治 区林 木种 子管 理 站 的武靖 宇 等人 ] 过 对沙 棘人 工林 和 天然 林 的标 准地 调查 表 明 , 生 通 实

乌兰格木×中国沙棘F1代遗传性状分析

乌兰格木×中国沙棘F1代遗传性状分析
百果重9
最大 平均
36 5
29. 1 25. 4
2003一2005 年的调查结果列于表 3。 从2003~ 2005 年杂种后代的结实情况看, 杂交种的果实产颜色主 体为桔黄色, 这与双亲是一致的, 果形介于母本 和父 本之间, 果实在小、 果柄长短、 果纵横径明显优于
状改良, 杂交种具有明显的杂交优势, 耐干旱能力有所提高。 实践证明, 杂交育种在沙棘品种改良 上是可行的。 关键词:乌兰格木; 中国沙棘;杂种F, 代;遗传性状
中图分类号: 57 3 6 0 9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 3一 0 (20 7 0 一 5一 0 8 9 0 ) 2 0 0 2
256~ 396/ 296~ 410
1~ 6
从结实情况看, 后代分化明显, 如果实颜色有估 黄、 桔红、 黄、 红;果实形状有球形、 圆形;果实横径多 在 0. 6~ 1, cm 之间, o 纵径多0. 7~ 1. 2 。 之J , m ’果 d e 柄长度多为0 3一。s c。之间。 . . 就多数果实性状而 言, 基本处于“ 乌兰格木” 与中国沙棘的中间状态.现 将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第三实验场试验点
表 1 乌兰格木与中国沙棘性状比较表
品 类 乌兰格木 中国沙棘
果 型
果实横径(咖)
果实纵径(二 )
气 是 犷
1 12 4 1。 4 0
扁圆形
0。 0 6
0 53 18. 83
0。 1 2
2 育种材料和方法
2. 1 育种基地概况
百果重(9)
果柄长度( m) c
棘刺数
。 止 5

2. 3 杂交育种的方法与过程 1997 年通过控制自由 授粉获得杂交种子, 8 199 199 荒 荒 化 的 渡 带。 43‘ 400 漠向 漠 草原 过 地 1064O E, 27‘ 年育苗。 9 年在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第 0 N, 海拔1 o5 m。 2 气候属中 纬度内 性季风 陆 气候, 年 三实验场按株行距Zmx 3 m 定植F: 代苗木 3 30 株, 地面积Z h澎 , 占 常规粗放管理。 20o1 年部分结 平 气温7. 6℃况霜 均 期16s d, 均降 年 水100~ 145 实, 2 年普遍结实。 3 年调查, 2o0 200 保存苗木 1 90 0 株, 保存率57. 6%, 雌雄株比 例基本为1 : 1。 0 作者简介:张国 庆(197 一) 男 在读硕 工程师, 1 , 士, 现在中国林 2. 4 调查 法 业 学研究 淇林业实 科 院沙 脸中心从 事科研工作。 收稿日 加07一 19 期 03一 选择优良单株各 5 样株, 0 调查树高、 冠幅、 地

关于中国沙棘种质资源类型问题的研究

关于中国沙棘种质资源类型问题的研究

关于中国沙棘种质资源类型问题的研究
黄铨
【期刊名称】《沙棘》
【年(卷),期】2003(016)003
【摘要】在调查研究比较表型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不同产地,及同一产地不同果色、果型、果实大小等的果实生化成分差异.分析表明生态-地理群间的差异最大;同一产地表型间的差异居于次要地位.作者将中国沙棘亚种内依各性状变异级次所划分的类型称为"种质资源类型",拟就了分类体系,介绍了对各类型沙棘生化成分分析的结果.
【总页数】7页(P1-7)
【作者】黄铨
【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北京,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3.6.02
【相关文献】
1.黑龙江省向日葵育种目标及种质资源类型 [J], 刘亚贤
2.不同产区甘草种质资源类型的形态特征及分类学研究 [J], 李文斌;罗琳;赵梓邯;王文全;侯俊玲;王文杰;张莉
3.中国沙棘属种质资源及其生境类型的研究 [J], 陈学林;马瑞君;孙坤;廉永善
4.山西省甜荞种质资源类型及形态生态特点研究 [J], 师颍
5.木通属植物种质资源类型划分及检索表编制 [J], 王团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杂交与亲本沙棘雌株性状特征的差异分析

杂交与亲本沙棘雌株性状特征的差异分析

摘 要 : 文章 以蒙古 良种沙棘亚种 “ 乌兰沙林 ” ( 母本) 和 中国沙棘优 良类型“ 丰宁雄” ( 父本 ) 及其 杂交子代雌
株 为研 究 对 象 , 研 究 探 讨 了 杂交 与 亲 本 沙 棘 性 状 特 征 的 差 异 。结 果 表 明 : 杂 交 子 代 雌 株 的树 高 、 冠幅 、 地径 、 结 果 枝 数 量 及 新 梢 数 显 著优 于亲 本 植 株 , 果柄 长 、 果 穗 数 以及 百 果 重 等方 面 的性 状 也 得 到 了改 良。 杂 交 子代 植 株
T h e r e s u l t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h e i g h t ,c r o wn b r e a d t h , g r o u n d d i a me t e r ,t h e n u mb e r o f b e a r i n g b r a n c h a n d n e w t i p s i n f e ma l e h y b id r p r o g e n y w e r e s i g n i i f c a n t l y b e t t e r t h a n t h o s e o f p a r e n t a l p l a n t s . S o m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l i k e p e d u n c l e l e n g t h . n u mb e r o f e a r s p e r p l a n t a n d w e i g h t o f f r u i t s w e r e i mp r o v e d . T h e r o o t s o f t h e h y b r i d p r o g e n y wi d e l y d i s t r i b u t e d i n t h e s o i l , a n d t h e l e n g t h a n d n u mb e r o f r o o t s we r e a l s o o n t h e r i s e c o mp a r e d wi t h t h e p a r e n t a l , wh i c h w a s g o o d f o r t h e p r o g e n y t o a b s o r b wa t e r a n d n u t r i e n t s . B e s i d e s , t h e f r u i t d e v e l o p me n t r a t e o f t h e p r o g e n y wa s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f e ma l e p a r e n t , a n d t h e f uc r t e s c e n c e w a s s h o r t e r , wh i c h i s mo r e c o n d u c t i v e t o o b t a i n e c o n o mi c b e n e i f t s i n

沙棘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沙棘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沙棘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沙棘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涉及组织培养、原生质体操作与基因工程,以及分子标记技术在沙棘遗传多样性检测、亲缘关系分析、性别鉴定的应用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沙棘;组织培养;原生质体操作;基因工程;分子标记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又名醋柳,是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乔木或灌木,其果实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极高,共有7种11亚种。

我国产7种7亚种,是沙棘分布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国家,也是沙棘资源蕴藏最丰富的地区。

近10年来,生物技术已被应用于沙棘育种改良,本文主要对组织培养、原生质体操作、基因工程、分子标记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组织培养沙棘组织培养技术在种苗快速繁殖、种质资源离体保存、遗传转化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沙棘组织培养研究报道不断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建立快速、稳定、高效的繁殖体系仍然是当今沙棘组织培养研究的主要目的。

Liu等(2007)通过优化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和碳源等措施,以子叶、下胚轴、叶片为外植体,采用直接体细胞胚发生途径获得了再生植株,最高成活率达到55%;该试验中形成的体细胞胚与其合子胚具有相似的组织结构。

沙棘组织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易发生褐化,从而影响无性系的诱导和增殖,杜研等(2007)对外植体取材类型、光照和培养温度、无机盐浓度、不同的6-BA浓度、转接周期、培养基硬度以及活性炭等7种影响外植体褐化的因子进行了研究,为解决褐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原生质体操作与基因工程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及融合技术是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作物遗传育种工作开辟了一条新思路,它已成为烟草、小麦、马铃薯、柑橘等作物和果树改良的重要手段。

原生质体操作首先要建立在成熟的原生质体分离和培养再生体系基础上。

迄今,沙棘原生质体研究仅有1篇报道。

北京林业大学朱俊英等(2005)为了开展沙棘属木本植物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及其耐盐性机制关系的研究,以中国沙棘子叶为材料分离原生质体,探索了适合膜片钳封接的原生质体的游离条件。

中国沙棘雌株扦插试验浅析

中国沙棘雌株扦插试验浅析

生长 明显 高 于从 2 a生下 部及 1 a生上 部插 条上 剪
表 1 不 同 部位 插穗 成 活 率 及 苗 木 高 生 长 量 调 查 表
3 2 插穗 的生 根部 位 . 从插 穗 的生根 部位 调 查 表 2看 , 国沙 棘 生 中
右 , 愈伤组 织 生 根 约 占 3 % 左 右 , 这 个 结 果 而 0 从 可 以看 出 , 棘 扦 插 时采 用 的插 穗 应 稍 长 , 样 沙 这
6 0
保 持 土壤 湿 润 , 及 时 松 土 、 草 时 要 注 意 不 碰 并 除 伤幼 苗 , 及 时做好 病虫 害 防治工 作 。 并
3 结果 与分 析
取 的插 穗 的成活 率 及 苗木 生 长 量 。 由于 1 上 a生 部 枝条 过 于 细 弱 , 养 物 质 含 量 少 , 然 具 有 旺 营 虽
2 材料 和方法
2 1 种条 .
的中 国沙 棘幼 壮龄 挂 果母 树 , 春 季 3月 上 旬 开 于 始 采 , 条时 注意采 制 1 a生枝 条 。 采 —2 2 2 插穗 的剪 制及 贮藏 剪 制 插 穗 时先 将 插 条 . 上的果实 剪干净 , 注 意不伤 皮 , 成 长 1 要 剪 5一
青海 农林科 技
・ 验 简 报 ・ 试
2 1 年第 4期 01
中国沙棘雌株扦插试验浅析
李冬梅 张 晓青 ,
( .城 关苗 圃, 1 青海摘 Nhomakorabea大通
8 0 0 ;.大通植 物 园, 1 10 2 青海
大通
800 ) 1 10
要: 通过对 中国沙棘扦插试验的观察 , 结果发现在 当地的 自然条件 下, 插穗扦插后 2 d就开始扎根 , 8
在眉 睫 , 可 能 的提 高 土 地 利 用 率 , 学 合 理 配 尽 科 置种子 园 的雌 雄 株 比例 是 首 要 问题 。传 统 的沙 棘播种 育苗 方式 提供 的苗子 很 难 区分 雌 雄 株 , 沙 棘雌株 扦 插 实验 也 因此 倍 受 注 目。20 08年 青 海 省大通 县城 关苗 圃对沙 棘雌 株进行 了扦 插实 验 。

实生中国沙棘优树选择试验

实生中国沙棘优树选择试验

实生中国沙棘优树选择试验索学民;温源;呼海林【摘要】为丰富张掖市沙棘种质资源,促进中国沙棘的利用和保护,开展了中国沙棘实生苗选优技术试验,从初选的30株生长健壮的中国沙棘中经过多次复选,共选出5个优良单株。

入选的单株与对照相比,棘刺少,果实更大,单果质量达到了0.31 g,固形物含量高达20.8%,果柄长2.2~3.4 mm,符合优树评价标准。

%In order to rich germplasm resources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in Zhangye City,promote the use &protection of H.rhamnoides,selection test of Hippophaerhamnoides seedlings was carried out.Five fine individ-uals were selected from 30 vigorous strains.The thorns of superior plant is less than that of CK,fruit is more,reac-hing 0.31 g;content of solid up to20.8%,stalk length being from 2.2 mm to 3.4 mm,which meets the standard of superior trees.【期刊名称】《防护林科技》【年(卷),期】2015(000)008【总页数】3页(P24-25,32)【关键词】中国沙棘;选优;试验【作者】索学民;温源;呼海林【作者单位】张掖市肃南县西水林场,甘肃张掖 734000;张掖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甘肃张掖 734000;张掖市肃南县西水林场,甘肃张掖 7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93.6Key wordsHippophaerhamnoides ; selection ;test中国沙棘资源虽然雄居世界首位,但因刺多和果实产量低而极大地影响了经济效益的发挥,可以通过选优后人工改良才能改变其性状[1]。

沙棘遗传多样性的国内研究进展

沙棘遗传多样性的国内研究进展

沙棘遗传多样性的国内研究进展
陈珂;陈国娟
【期刊名称】《沙棘》
【年(卷),期】2009(022)003
【摘要】沙棘是具有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的优良树种,中国拥有丰富的沙棘资源,但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上却仍然相当滞后.笔者主要总结了国内关于沙棘野生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进展,并做了相关探讨.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陈珂;陈国娟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国内外沙棘开发研究进展 [J], 贾玉;刘伟;王海平
2.沙棘遗传多样性的国内研究进展 [J], 陈珂;陈国娟
3.沙棘7个亚种与26个重要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J], 王罗云;何彩云;罗红梅;张建国;段爱国;曾艳飞
4.沙棘7个亚种与26个重要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J], 王罗云; 何彩云; 罗红梅; 张建国; 段爱国; 曾艳飞
5.中国沙棘和云南沙棘的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 [J], 王天翼;徐悦;王罗云;张建国;曾艳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沙棘育种研究进展

我国沙棘育种研究进展

我国沙棘育种研究进展摘要:培育新品种是加速沙棘由野生型向栽培型转变并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重要工作,目前国内对沙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沙棘属植物的生化特性与开发利用、野生资源的调查、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关于育种方面的报道很少。

本文主要总结了沙棘属植物的起源与分布、育种方法和成果,并对其育种进行了展望,为我国今后的沙棘育种工作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关键字:沙棘育种;起源与分布;育种方法;成果;展望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是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植物,又名醋柳,雌雄异株,是具有共生固氮能力的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1],果为浆果,主要生长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我国沙棘资源丰富,在世界沙棘种质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素有“沙棘王国”之称。

沙棘全身是宝,根、茎、叶、花、果都具有珍贵价值。

沙棘不仅是生态建设的优良树种,也是特用经济树种,而且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是“食药两源”植物,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在这种背景下,沙棘育种目标变得多元化,不仅要注重生态效益,还要兼顾经济效益。

1.沙棘属植物资源概况1.1沙棘起源与分类沙棘属(Hippophae)属胡颓子科(Elaeagnaceae) ,系林奈于1753 年以H . rhamnoides 为模式种建立,Don D. 和von Schlechtendal D. F. L. 分别于1825 年、1863 年发现了柳叶沙棘(H. salicifolia)和西藏沙棘(H. tibetana) ,但在分类上仍存在不少争议。

1971年,芬兰著名的沙棘专家Rousi A .在对该属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将其分为3种(H. Salicifolia,H.Tibetana H . Rhamnoides) ,9亚种,为沙棘属植物的分类奠定了基础[1,2]。

1978 年刘尚武和何廷农在对青藏产高原植物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又发现了新种肋果沙棘(H. Nerocarpa)[3],1983 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采纳了上述分类方案,共收录国产沙棘4种5 亚种[4]。

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及进化研究

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及进化研究

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及进化研究摘要:对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染色体数目为2n=24,基数为12,未发现具有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的个体;其核型公式为2n=24=14M+10m,染色体中未发现随体,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4L+6M2+10Ml+4S,核型属于“1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4%。同时,根据Stebbins的核型进化理论和分支系统学的编序、赋值方法,对核型的4个重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染色体的进化指数为3,进化程度较低,属于较原始种;这些研究结果为中国沙棘资源的开发、良种的选育和分类提供了细胞学理论依据。关键词: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进化Study on the Chromosome Karyotype and Evolution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Abstract: The chromosome karyotype of 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hromosome number of H. rhamnoides ssp. sinensis was 2n=24, basic number was 12, no aneuploidy and polyploid was observed in the chromosome; The karyotype formula was 2n=24=14M+10m, no satellites were observed in the chromosome, the relative length of the chromosome composition was 2n=4L+6M2+10Ml+4S, the karyotype belonged to “1B” type, the asymmetry coefficient of karyotype was 54%. Based on the Stebbins’ evolution theory of th e chromosome karyotype and the method for ordering and assignment of cladistic systematics, four important trait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volution index of chromosome karyotype of H. rhamnoides ssp. sinensis was three, the evolution extent was low, belonging to the more primitive species; this study provided the cytology theory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ources, breeding and variety classification.Key words: 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 chromosome karyotype; evolution中国沙棘为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 Linn)、沙棘(H. rhamnoides Linn.)的亚种(H. rhamnoides Linn. ssp. sinensis Rousi);世界上有9个亚种,中国有5个,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地。中国沙棘果实富含维生素和有机酸,可制作各种保健食品、饮料,种子可榨油,树皮可提取栲胶,根具根瘤,能够增加土壤肥力,也是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及供庭园观赏的良好树种[1]。中国沙棘因其亚种、群体和生态型的差异,导致果实内营养成分差异很大,直接影响其经济价值的利用,因此在开发利用时有必要进行分类和整理。当前,中国沙棘在形态、地理分布等方面的研究已有很多,而有关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此,笔者在国内首次对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的演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为中国沙棘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2]。1材料与方法试验所用的材料是在青海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于早晨8∶00至9∶00采集的中国沙棘雌雄株枝条,选择生长良好的一年生嫩枝的茎尖组织,切下茎尖,放入预处理液内(8-羟基喹啉)2~3 h;预处理后的茎尖经水洗后,放入卡诺固定液(无水乙醇∶冰醋酸=3∶1,V/V)中固定;固定好的材料放入1 mmol/L盐酸于60℃下处理25 min;将解离好的材料用清水冲洗2~3次,采用改良的卡宝品红染色15 min,然后进行压片,镜检,显微摄影[3-5]。选择30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的、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计数,统计染色体的数目,选取5个染色体形态清楚的细胞进行核型分析[6,7],根据中期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臂比两项主要指标进行核型分类[8],核型不对称系数按Arano[9]的方法计算,核型分析依照Stebbins[10]提出的标准进行。2结果与分析2.1中国沙棘染色体的形态特征中国沙棘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分别见图1、图2、图3、表1。从图1、图2、图3、表1可见,中国沙棘染色体中第四对、第五对、第七对、第八对、第十对、第十一对、第十二对染色体属于正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第一对、第二对、第三对、第六对、第九对染色体属于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为 3.75,臂比的变化范围为1.0~1.5之间。2.2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核型特征中国沙棘染色体数目为2n=24,基数为12,未发现具有非整倍体和多倍体的个体,表明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杂合程度低,种的遗传性稳定。中国沙棘染色体组的总长度为19.54 μm,其中最长染色体长度为2.92 μm,不超过3 μm;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I.R.L≤1.00的比例接近60%,这在植物中属于较小的染色体。中国沙棘染色体的长度比值(LR,指最长染色体长度/最短染色体长度)为3.75,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比例为0,属于“1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As.K为54%,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的种类。由以上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核型公式为2n=24=14M+10m。2.3中国沙棘染色体的进化指数Stebbins认为,核型的进化趋势是由对称向不对称方向发展的,对称性大的较为原始,对称性小的较为进化[10]。根据中国沙棘染色体的几个重要性状,借用分支系统学的常规编序、赋值方法[11,12],可求出反映种群发育程度的进化指数,从而得出中国沙棘的进化水平。2.3.1染色体长度比(LR)染色体长度的比值越大,则核型越倾向于不对称。染色体长度比可分为4个进化段,即 2.20以下(赋值为0)→2.20~2.60(赋值为1)→2.60~3.00(赋值为2)→3.00以上(赋值为3)。2.3.2平均臂比(MAR)染色体平均臂比的数值越大,则核型越倾向于不对称。染色体平均臂比大致可分为3个进化段,即1.30以下(赋值为0)→1.30~1.40(赋值为1)→1.40以上(赋值为2)。2.3.3不对称系数(As.K)染色体核型不对称系数的数值越大,则核型越倾向于不对称。染色体核型不对称系数也可分为3个进化段,即56.00以下(赋值为0)→56.00~58.00(赋值为1)→58.00以上(赋值为2)。2.3.4臂比大于1.7的染色体比例染色体臂比值越大,核型也越倾向于不对称。染色体臂比大于1.7的染色体比例也存在3个进化段,即由0.14以下(赋值为0)→0.14~0.19(赋值为1)→0.19~0.24(赋值为2)。将上述性状的赋值叠加起来,便能得到中国沙棘的进化指数结果(表2)。从表2可见,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核型进化指数较小,其值为3,因此进化程度较低,属于较原始的种,这与其在核型类型下的判断是一致的。3小结与讨论通过对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沙棘染色体较小,最长的不超过3 μm,通过30个染色体分散良好的茎尖细胞观察计数,最后确定中国沙棘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这与国内外的文献报道相同。但染色体的核型特征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如王柏青等[13]研究报道,中国沙棘染色体具中部着丝粒,核型属于“2B”型,第三对染色体上有随体。而笔者的研究认为,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核型均属于“1B”型,未发现有随体存在。目前,关于对中国沙棘染色体的核型进化研究国内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核型常规分析和进化指数两方面结合进行讨论,综合得出中国沙棘染色体核型属于“1B”型,核型进化指数较小,数值为3,进化程度较低,属于较原始的种类。可供以后的中国沙棘育种及分子生物学研究作为参考。参考文献:[1] 周以良,董世林,聂绍荃. 黑龙江树木志[M].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444-445.[2] 杜凤国,吴榜华,孙振良,等. 鱼鳞松的核型分析[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30(2):172-173.[3] 李懋学,张学方. 植物染色体研究技术[M].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4] 陈瑞阳,宋文芹,李秀兰. 植物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制作的新方法[J]. 植物学报,1979,21(3):297-298.[5] 李晓玲,杨进,王洪涛,等. 树型金银花染色体制片优化及核型分析[J]. 河南农业科学,2009(7):102-106.[6] 姜丽,计巧灵,张丕鸿. 三个亚麻品种染色体核型分析[J]. 中国麻业科学,2008,30(5): 241-245.[7] 穆尼热,张清斌,赵茂林,等. 新引1号东方山羊豆染色体核型分析[J]. 草业科学,2009,26(17):94-96.[8] 李懋学, 陈瑞阳. 关于植物核型分析的标准问题[J]. 武汉植物学研究,1985,3(4):297-302.[9] ARANO H. Cytological studies p [12] 徐克学. 数量分类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13] 王柏青,王耀辉. 中国沙棘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5):407-409.。

沙棘雌雄株识别

沙棘雌雄株识别

沙棘雌雄株识别
高尚士
【期刊名称】《沙棘》
【年(卷),期】2003(16)4
【总页数】1页(P16-16)
【关键词】沙棘;雌株;识别;雄株
【作者】高尚士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93.6
【相关文献】
1.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J], 王彬;朱春云;王志涛;辛永清
2.沙棘属植物单性异株雌雄鉴定及方法的研究 [J], 范建平;杜军华;徐隆华;张文静;杜雷
3.天然沙棘林改造雌雄株配比嫁接调控技术 [J], 安忻玉
4.不同沙棘品种雌雄株叶片解剖结构及抗旱性比较 [J], 赵延霞;骆有庆;宗世祥;王荣;罗红梅
5.沙棘雌雄株叶片解剖结构比较研究 [J], 李娜;郭学民;孟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沙棘染色体组型的初步分析

沙棘染色体组型的初步分析

沙棘染色体组型的初步分析
白庆武;李云侠;高德山
【期刊名称】《林业实用技术》
【年(卷),期】1989(000)011
【摘要】虽然在1947年就公布沙棘染色体数目2n=24,但对其数目和组型的详细分析尚无详述。

为此,作者采用铁矾—苏木精染色法,对沙棘根尖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型进行确定和分析。

观察发现沙棘染色体臂比在1.282—1.633之间,着丝点在中部,第一号染色体具随体,但比其同源对中的另一条易丢失。

【总页数】3页(P2+32-33)
【作者】白庆武;李云侠;高德山
【作者单位】[1]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生物系;[2]齐齐哈尔市园艺研究所;[3]大庆市物资局绿化办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
【相关文献】
1.山西沙棘资源及生境初步分析 [J], 侯霄;卫罡;李晓艳;尤利霞;李宋玲;郑津英
2.沙棘油胶囊,沙棘塞脉通胶囊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初步分析 [J], 李雅茹;王丽英
3.河鳗染色体组型的初步分析 [J],
4.黄颡染色体组型的初步分析 [J], 薛淑群;尹洪滨
5.南草蜥染色体组型的初步分析 [J], 孙爱群;田应洲;谷晓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中国沙棘雌株染色体核型 由表 1 、图 1 和图 2 可见 , 中国沙棘雌株染色
体中第 4 、5 、7 、8 、10 、11 、12 对染色体属于正中部 着丝粒染色体(M), 第 1 、2 、3 、6 、9 对染色体属于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 体的比为 3 .75 , 臂比的变化范围为 1 .0 ~ 1 .5 。中 国沙棘雌株染色体核型具有以下特征 :①染色体 数目为 2n =24 , 基数为 12 , 未发现非整倍体和多 倍体的个体 , 表明中国沙棘染色体杂合程度低 , 种 的遗传性稳定 ;②染色体组总长度为 19 .54 μm , 其中最大染色体长度为 2 .92 μm , 不超过 3 μm , 染色体相对长度系数 I .R.L ≤1 .00 的比例接近 60 %, 在植物中属于较小染色体 ;③染色体的长度 比值 (L R)=最长染色体长度/ 最短染色体长度 为3 .75 , 臂比大于 2 ∶1 的染色体比例为 0 , 属于 1B 型 , 核型不对称系数 As .K .c 为 54 %, 在进化 上属于较原始的种类 ;④核型分析表明中国沙棘 雌株染色体的核型公式为 :2n =24 =14M +10m 。 2 .2 中国沙棘雄株染色体核型
· 80 ·
西 北 农 业 学 报 19 卷
近年来 , 对沙棘属的核型研究已有一些报道 , 国外 学 者主 要 研 究 了 H .rhamnoi des 的 核 型 ; Darmer(1974)等 认 为沙 棘是 多 倍体 。 Rousi A 等[ 2] 对 H .rhamnoi des 进行核型分 析 , 证明沙棘 为二倍体 :2n =24 。 曹亚玲和吕荣森[ 3] 报道了中 国沙棘属植物 4 种 5 亚种的核型 , 对各种之间进 行了比较 , 它们的染色体数目都是 2n =24 , 全由 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梁万福 等[ 4] 对青海地产的 4 种沙棘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 析 , 得出沙棘有 24 条染色体 , 所有染色体具中部 着丝点 , 核型归属 2A 的结论 。 王柏青等[ 5] 对中 国沙棘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 得出核型归属 2B 的 结论 。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有一定的差别 , 但关于中国沙棘雌雄植株在染色体核型上是否有 差异未作描述 , 关于中国沙棘雌雄株染色体核型 的对比研究 , 尚未见报道 。为了更准确的了解中 国沙棘染色体的数目和核型特征 , 本研究从雌雄 株 2 种材料入手 , 进行核型对比分析 , 为中国沙棘 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6] 。
(A cademy of A gricu lt ure and Forest ry , Qi nghai U niversi ty , Xi ning 810016 , Chi na)
Abstract :T he paper analyzed the chrom osome karyo ty pe o f female and male plant of H i ppophae rhamnoi des subsp .si nesi s .T he result s show ed t hat some deff erence and comm onness o f chro mosome kary ot ype w ere o bserved bet w een female and m ale plant .T he chro mosome numbered as f our , five and seven chrom oso me belong to the m edian point (M)chromo some in female and belong t o median region (m)chro mosome in m ale .T he chrom osom e num bered as o ne , t hree and ni ne chrom oso me belong t o the m edi an point (m)chromo some in f emale and belo ng to median regio n (M)chromo some in male . T he comm on characterist ic of chro mosome caryo type betw een f emale and male plant were as f ollow s : the chromo some number o f female and male plant are tw enty-fo ur , the chromo some of f em ale and male plant of H i 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sis belong to the median point(M)and median region (m)chro mosome , T he kary oty pe f orm ula of f emale and male plant w as 2n =24 =14M +10m ;T he kary ot ype belong s to 1B ty pe , the asy mm etry coeff icient of karyo ty pe w as 54 %, belonging t o the mo re primi tive species in term s of evolutio n . Key words:H i ppophae rhamnoi des subsp .sinesis ;F emale and male plant ;Chrom oso me Kary o type ;
增加土壤肥力 , 也是防风固沙 、水土保持及供庭园 观赏的良好树种[ 1] 。 沙棘因其亚种 、群体和生态 型的差异 , 导致果实内营养成分差异很大 , 直接影 响其经济价值 , 因此在开发利用时有必要进行分 类和整理 。
收稿日期 :2010-06-22 修回日期 :2010-07-15 基金项目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年创新基金 。 第一作者 :王 彬 , 男 , 硕士 , 助理研究员 , 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及林木育种方面的研究 。 E-mail :wbi n1981 @126 .com
11 期 王 彬等 :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 81 ·
序号 No .
由表 2 、图 3 和图 4 可见 , 中国沙棘雄株染色 体中第 1 、3 、8 、9 、10 、11 、12 对染色体属于正中部 着丝粒染色体(M), 第 2 、4 、5 、6 、7 对染色体属于 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 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 体的比为3 .25 , 臂 比的变 化范 围为 1 .0 ~ 1 .67 。 中国沙棘雄株染色体核型具有以下特征 :①染色 体数目为 2n =24 , 基数为 12 , 也未发现非整倍体 和多倍体的个体 ;② 染色体组总长 23 .19 μm , 其 中最大染色体长度为 2 .92 μm , 染色体相对长度 系数 I .R .L ≤1 .00 的比例接近 60 %, 在植物中属 于较小染色体 ;③染色体的长度比值 (L R) =最 长染色体长度/ 最短染色体长度为3 .25 , 臂比大于 2 ∶1 的染色体比例为 0 , 属于 1B 型 , 核型不对称 系数 A s .K .c 为 54 %, 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的种 类 ;④染色体的核型分析表明中国沙棘雄株核型 公式为 2n =24 =14M +10m 。 由表 3 可见 , 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 差异性表现为第 4 、5 、7 号染色体在 雌株中属于 M 型染色体 , 在雄株中属于 m 型染色体 , 第 1 、3 、 9 号染色体在雌株中属于 m 型染色体 , 在雄株中 属于 M 型染色体 。 共同特征为中国沙棘雌雄异 株同属 于正 中部 着丝 粒染 色体(M )和 中部 着 丝粒 染色体(m)2 种 , 染 色体 核型 公式为 2n =24 = 14M +10m ;染色体中臂比大于 2 ∶1 的染色体比 例为 0 , 核型均属于 1B 型 , 核型不对称系数 As . K .c 为 54 %, 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种类 。
1 材料与方法
试材来源于青海省林业研究所实验基地 , 扦 插的 1 a 生中国沙棘雌株和雄株苗 。于 8 :00 分 别取生长良好的雌株和雄株茎尖组织 , 切下茎尖 , 放入预处理液(八羟基喹啉)2 ~ 3 h ;预处理后的 茎尖经水洗后放入卡诺固定液[ V(无水乙醇) ∶ V(冰醋酸)=3 ∶1] 中固 定 ;固 定好的材 料放入 1 m ol/ L盐酸 , 60 ℃下处理 25 min ;将解离好的材 料用清水冲洗 2 ~ 3 次 , 采用改良的卡宝品红染色 15 min , 然后进行压片 , 镜检 , 显微摄影[ 7-9] 。
西 北 农 业 学 报 2010 , 19(11):79-82 Acta A griculturae Boreali-occidentalis Sinica
中国沙棘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王 彬 , 朱春云 , 王志涛 , 辛永清
(青海大学 农林科学院 , 西宁 810016)
摘 要 :为了准确了解中国沙棘雌雄株染色体核 型特征 , 对中 国沙棘(Hi ppop 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sis) 雌雄株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 。 结果表明 , 中国沙棘第 4、5、7 号染色体在雌株中属于 M 型染色体 , 在雄 株中 属于 m 型染色体, 第 1、3 、9 号染色体在雌株中属于 m 型染色体 , 在雄株中属 于 M 型染 色体;雌雄株均有 24 条 染色体 , 染色体均属于正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和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2 种, 染色体核型公式同为 :2n=24 = 14M +10m ;染色体核型属于 1B 型 , 核型不对称系数为 54%, 在进化上属于较原始种类 。 关键词 :中国沙棘 ;雌雄株 ;染色体核型 ;进化 中图分类号 :S793.6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号 :1004-1389(2010)11-0079-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