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理论

合集下载

教育学第七章1

教育学第七章1

学习方法 师生关系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及其特征
指导性、统合性、操作性、预演性、 突显性、易控性、创造性。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
1.现代教学理论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3.教学的实际需要 4.学生的需要和特点 5.教师的教学经验
三、教学设计的程序和基本要素 p209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教学媒体,教学评价。
第七章 课堂教学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 第三节 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学和教学理论
一、 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p193 教学 p191 1.古代: *孔子:首创私人讲学,实行“有教无类”,编订 “六经”教材,重视因材施教,倡导启发式教学。 *苏格拉底:强调完善人格的道德教育,采用启发性 教学方法“产婆术”(也叫“助产术”)。 *柏拉图:寓教于乐,培养军人和哲学家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 第一个提出年龄分期,和谐教育。 *昆体良:对儿童进行早期训练,因材施教。
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一系列前后联系的操作动作 1.说明要怎么做 2.观察学生现在的做法 3.思考怎么纠正 4.创造环境;教育学生 怎么做 5.测验 (关注的是“怎样教”,而不是“教什 么”)
教学方法:用一系列前后联系的方法
程序教学的方法
(3)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p183
要点
理智发展教学目标 动机—结构—序列—强化 原则
四、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特点)p211 1.系统分析模式(加涅、布里格斯) 2.目标模式(迪克、科瑞) 3.过程模式(肯普)
五、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教学目标设计p212 (1)教学目标的重要性(3) (2)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5) (3)教学目标表述要素(4) 2.教学内容设计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p213 (2)教学设计需要遵循的共同要求 p214

教育学第七章课堂教学

教育学第七章课堂教学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20 世纪初,以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J.B.Watson ,1878---1958 )为首发起的行为革命对心理学的发展进程影响很大。

他在《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中指出,心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纯客观的实验分支,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因此,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由此派生出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自我教学单元、个别学习法和视听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式。

其中以B · F ·斯金纳( Burrhus Frederic Skinner, 1904---1990 )的程序教学理论影响最大,其理论的基本主张为:(1)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反应概率的变化;“理论”是对所观察到的事实解释;“学习理论”所要做的,是指出引起概率变化的条件。

他还认为人类与动物的行为可能取决于前提性事件,也可能取决于结果性事件,所以我们可以安排各种各样的反应结果,以决定和预见有机体的行为。

根据行为主义原理,教学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的特定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 B.S.Bloom , 1913---)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与行为主义的基本假设是相一致的。

(2)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所谓相倚组织,就是对强化刺激的系统控制。

斯金纳认为,学生的行为是受行为结果影响的,若要学生做出合乎需要的行为反应,必须形成某种相倚关系,即在行为后有一种强化性的后果;倘若一种行为得不到强化,它就会消失。

根据这一原理,形成了一种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过程对学习环境的设置、课程材料的设计和学生行为的管理做出了系统的安排。

包括五个阶段:①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并明确目标,具体说明想要得到的行为结果,制定测量和记录行为的计划;②评估行为:观察并记录行为的频率,如有必要,记录行为的性质和当时的情景;③安排相倚关系:做出有关环境安排的决定,选择强化物和强化安排方式,确定最后的塑造行为的计划;④实施方案: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体要求;⑤评价方案:测量所想到的行为反应,重现原来的条件,测量行为,然后再回到相倚安排中去。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一、名词解释: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

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2、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也纳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3、课外活动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广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正式课程以外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仅指校内的课外活动。

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教学时间表面向全体同学进行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5、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6、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7、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硬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指导思想。

8、课的类型和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

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部分。

二、填空题: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4、教学的辅助形式有现场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部分课件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部分课件

西方当代教学理论
1、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斯金纳) 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即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 射。 斯金纳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了斯金纳箱。 他把饥饿的白鼠放入这个箱子,箱内装有按键,白鼠 如果碰到按键,就会有一粒食丸掉出来。

开始白鼠是在箱内乱动,偶尔碰到按键,得到食物强化。 多次强化之后,白鼠会自动按键,以得以食物。所以, 这个键变成了获得食物的手段或者工具。这种通过动物 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 反射,即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有机体作出 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 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斯金纳由此 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即“刺激— —反应”的联结,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呈现一愉快刺激以增强一反应 发生的概率即正强化;撤消一厌恶刺激以增强一反应发 生的概率即负强化。而呈现一厌恶的刺激或撤消一愉快 的刺激以消除一个特定的(错误的)反应都是惩罚。负 强化是加强某种适当行为,惩罚是制止某种不当行为。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 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 下,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促使身 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教学的作用
1.教学是学校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 劳动技术教育,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的基本途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全面深刻的影 响。 2.教学是传递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 技能和人类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手段。
六、中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 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 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中 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二)谈话法 (三)讨论法 (四)读书指导法 (五)演示法 (六)参观法 (七)练习法 (八)实验法 (九)实习作业法

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工作PPT课件

教育学第七章  教学工作PPT课件
4、运用知识阶段
• 运用知识是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完成作业和解决 实际问题的活动。
•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而且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运用。
可编辑课件
11
第三节 教学原则
可编辑课件
12
一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 科学性是指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 法、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 思想性是指教师发挥教学中所蕴含的思 想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 接受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
• 领会:教学过程的特点;教学方法的优化与 组合;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课堂教学的目 标设计与时间设计。
可编辑课件
3
第一节 教学概述
可编辑课件
பைடு நூலகம்
4
一 教学的概念
• 广义的教学包括着人类在所有情况下教和学的 共同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人与 人之间的传授与学习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教学。
• 狭义的教学,它是专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 间的有组织的教和学的活动。
•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运用感知规律,加强直观教学效果。
2)在运用直观手段时,要适当地配合讲解。
3)根据教学目的、教材性质和学生特点恰当地 选择直观手段,不可为直观而直观。
4)要注意和防止直观教学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可编辑课件
20
七 启发性原则
• 这一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学方向、内 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设计和决定,充分发挥 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 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
• 对某个概念或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和论证,叫讲解。
• 不仅描述事实,而且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在此基
础上做出科学结论,叫讲演。

简明教育学大纲

简明教育学大纲

简明教育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学课程编号课程学时54课程学分 3开设年级三年级教研室小学教育学教研室负责人杜德栎《教育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教育学是师范学校的公共必修课程。

它是研究教育的一般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的基础。

它主要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效果(或质量)的评价等几部分内容。

教育学的教学目的在于:第一,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发展师范生的教育理论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第二,使师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它教育学科、学科教育学、各科教学法等,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第三,培养师范生热爱教育事业的优良品质、研究教育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以及从事教育工作的实际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重点在于树立师范生正确的教育观(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等),使他们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能够识别、批判和抵制违反教育规律的思想和行为,促使教育工作的科学化。

大纲编写的基本原则是:(一)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向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发展的需要,总结国内外的教育经验,反映教育科学的新成就。

(二)坚持做到学科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国家教育目的的内在统一;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综合素质的统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知识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知发展顺序的统一。

(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联系我国教育事业的巨大成就和面临的问题,联系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联系学校工作的实际,面向中小学教育,尤其突出中学教育的特点。

(四)从我院学生实际和公共教育学教学实际出发,遵循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规律,深度、广度适中,难点、重点突出。

(五)考虑教育活动的双边性、实践性等突出特点,在内容上增大学校教学工作的比重,并把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认识的主体这一基本思想贯穿到大纲的各个部分。

(六)为了培养师范生的教育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在教材体系的逻辑上做到开放性,以便学生对教育理论新成果的吸收与实践。

教育学_第七章_教学

教育学_第七章_教学

(2)指导;
(3)总结。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实验法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 独立作业,观察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培 养技能的教学方法。分为感知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两种。 运用实验法应注意:
(1)实验前做好准备;
(2)实验中要具体指导; (3)实验后要总结。
(3)做好总结。
2.研究法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索和解决问题,以获取知 识并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一般适用于中学高年级。 运用研究法应注意: (1)慎重选择研究课题; (2)创设研究情境;
第三节 教学模式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 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 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 与学的方法。 主要特征: 1)师生共同完成的活动; 2)源于教学实践,指导实践,“贵在得法”; 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另外,要考虑讲授的整体性策略。
2.谈话法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经 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问题能够逐步得 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智力的方法。
谈话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能够得到及时反 馈,调整教学活动。非常适合于中小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 使用。
7.创作。创作是指根据在动作技能领域中形成的理解力、能力和 技能,创造新的动作行动或操作材料的方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教学目标的形式
教学目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比较典型的形式 有三:一是行为目标;二是形成性目标;三是表现性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处理好这三种形式之间 的关系。

教育学第7章 教学理论

教育学第7章 教学理论

第七章教学理论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与任务一、教学的概念对于“教学”一词的内涵,古今中外教育论著理解不尽相同。

在我国,早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就出现了“教”与“学”二字,《书·商书·兑命》:“教学半”,这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萌芽状态的教学思想。

什么是教学?这是教学理论研究必须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

在近代教学论发展历史中出现的三次大论争,即“形式教育”学派和“实质教育”学派的论争、“主知主义”学派和“行动主义”学派的论争、“科学主义”学派和“人文主义”学派的论争,都涉及到如何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这一根本问题。

其中,“形式教育”学派认为了教学是训练人先天具有的宫能的过程,即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成长和完善的活动;与其对立的“实质教育”学派则认为,教学主要是获得有用的知识、技能的过程,即心理内容不断充实的过程。

“主知主义”学派把教学理解为知识的传授过程和观念运动过程,主要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习得;与之对立“行动主义”学派则强调教学是学生亲身探索、操作而获得直接经验的活动。

“科学主义”学派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而“人本主义”学派则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是人性的表达。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什么是教学,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

这一观点既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哲学基础,又在事实上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

将教学作为文化传承过程,认为个体如何掌握人类总体文明成果,主要是一个认识过程,是主体能动反映世界、改造自身的过程。

二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是交往活动,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对话和理解的活动,是一种师生共享知识、精神、智慧和意义的过程。

三是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

这种观点将教学的本质看成是人的存在形式和生活形式,以培养完美人格为目标,引导人们去体验生活,理解世界,理解人生的价值意义。

三种不同的界说表现了认识教学这同一事物的三种角度,反映了现代教学的丰富性。

简明教育学教程重点复习资料

简明教育学教程重点复习资料

简明教育学教程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1、教育得本质:教育就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得社会实践活动。

2、广义得教育就是指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就是传承社会、传递生产经验与社会生活经验得基本途径。

3、狭义得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得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4、古代学校教育得特征:(1)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得社会活动。

(2)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得阶级性与森严得等级性。

(3)内容主要就是古典人文学科与治世之术,有明显得保守性。

(4)教学得组织形式主要就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就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

(5)教育得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出现专科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得萌芽。

5.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得特点::生产性→现代得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得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得任务,不仅就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得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得任务;民主性→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就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得基本组织形式;科学性→科学得教学方法与现代化得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得限制,走向多种形式得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得系统;发展性→现代学校教育更注重智力发展,重视人各方面得潜能,重视人得个性发展。

7.教育学得概念。

教育学就就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得科学。

教育学得任务在于揭示教育得规律。

8.教育方针政策就是人们根据一定得需要而制定出来得,它就是人们主观意志得体现。

作为一种正确得教育方针政策,它就是根据科学得教育理论与当时得现实状况与需要制定出来得,反映了教育得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PPT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PPT
过程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传授/接受教学 ➢问题/探究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传授/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 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 通过知识传授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陶的教学, 亦称接受学习。
问题/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要 通过积极参与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主动发现或 建构新知,掌握其方法与程序,养成他们的科研 能力、科学态度和品行的教学。简言之,它是一 种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真知与个性发展的教学。 亦称探究学习、发现学习。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2.教学与教育、智育、自学等概念辨析 ➢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智育 ➢教学与自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教学与教育
教学与教育两者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还 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向学生进 行教育。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对此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兵:是的,可以开动我的脑筋,这就是我要说的。 苏: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地说,勇敢是在艰难
困苦的时候的镇定--正确的判断 兵:对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 昆体良(约35-95)的教学过程思想 模仿 理论 练习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 • 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 • 凯洛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教学与智育
教学与智育是一种复杂的交叉关系。教学是 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智育 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它还要通过课外与校 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
第一节 教学概述与教学过程
➢教学与自学
教学与自学的关系比较复杂。因为学生的自 学有两种。

教育学《第七章第一节》

教育学《第七章第一节》

第七章 教学理论
1,理解教学的内涵,并得出自己教学的概念。 2,了解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3,识记个教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并理解个教 学流派的主要观点。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的概念是教学论研究的最 基本的概念,但目前为止很难说清楚有多少种教学 的定义,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教学定义对我们科 学的认识教学活动具有重要启示。 (一)国外有代表性的教学定义 比较有代表性的, 有影响的观点主要有七种。 1,教学既传授知识,技能 2,从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关系去定义,教学既成功 3,教学是一项有意向的活动

1.教学目标 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做出 特定的反应,并对反应进行不断的强化。 2.教学过程 (1)提供简化的,控制的教学环境。 (2)提供层级化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3.教学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 (2)小步子原则 (3)及时反馈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 4.程序教学方法 首创者是普莱西,后来斯金纳制 成了程序化的教学机器 有两种形式(1)直线式程 序 (2)分支式程序
(二)认知教学理论 认知教学理论使教学摆
脱了行为主义的消极影响,从重视教学知识 结构的和学习结果转变到重视认知结构,学 习的· 内部认知加工过程,学习策略和思维策 略的培养上来,提出了过程· 中心,结构中心, 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提出认知教学理论的 是美国心里学家布鲁纳和奥苏泊尔等,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 布鲁纳认为,发展学生的智力 应是教学的主要目标,2,教学过程(1)创 设有助于概念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开放式环境。 (2)提供与认知发展水平相符的,有利于能 力形成的,有组织的学科“基本结构”的课 程内容。布鲁纳针对传统教学中的“仓库理 论”,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论。(3) 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简明教育学教程1、2、3、5、6、7、8、9、10章习题与参考答案

简明教育学教程1、2、3、5、6、7、8、9、10章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1.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B)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B)A.四书五经B.六艺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B)A.孔子B.孟子C.许慎D.朱熹4.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要素是(D)。

A.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形式B.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形式C.教育内容、教育形式D.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5.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B)。

A.模仿性B.目的性C.规律性D.社会性E.复杂性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 C )A.《大学》B.《中庸》C.《学记》D.《春秋》7.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 B )。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8.我国当前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D)。

A.普通教育B.职业教育C.高等教育D.学前教育9.“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 D)。

A.强迫性B.民主性 C.基础性D.阶级性10.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B)。

A.生物性B.永恒性C.历史性D.阶级性11.学校教育产生于(B)。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12.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于(A)。

A.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B.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C.公元前3000年的古巴比伦D.公元前2500年的印度二、辨析题1、教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普遍的现象。

(√)解析:教育是年轻一代成长和社会延续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一切社会所必需,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解析:教育同生产劳动相分离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是现代教育的特征。

3、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两大教育思潮。

教育学第七章讲义

教育学第七章讲义

教育学第七章讲义第七章课程一、课程的概念“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朝。

西方“课程”一词最早见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指某一门课程。

知识拓展:斯宾塞赫伯特·斯宾塞(1820年4月27日–1903年12月8日),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

课程一次最早在他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提出。

他为人所共知的就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所提出一套的学说把进化理论适者生存应用在社会学上尤其是教育及阶级斗争。

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教导每一个人怎样去过"完美"的生活。

他把人的活动分成五类,并依据活动的种类,确定了教学内容:一、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它要求了解解剖学、生理学及卫生学。

二、获得生活资料,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除了掌握读、写、算等基本技巧外,还要掌握逻辑学算术、几何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社会学以及外国语知识等。

三、种族保存(即教养子女)的活动。

它要求研究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以便正确地实施对儿童的体育、智育和德育。

四、履行社会义务。

需要研究历史,研究"自然的社会史",即社会发展的现象。

五、满足兴趣爱好和感情的需要的休闲活动。

人需要"自然、文学、艺术乐趣","缺少了绘画、雕刻、音乐、诗歌,……生活丧失了自己的一半精华"。

斯宾塞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虽然从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出发,但它包含了很广的学科,在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教学方法上,斯宾塞反对当时学校中流行的形式主义、经院主义,主张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的自动性上面,强调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来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在道德教育方面,斯宾塞提出个人自我保存是最重要的道德原则,认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必须互相协调。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

(三)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教 教 学 教学


2、教学与智育
智育途径 作为教育 途径的教学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 分与整体的关系。
•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 一个基本途径。 •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社会活 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在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述了苏格拉底与欧谛德谟有关 正义的对话。
苏格拉底:让我们列出两行,正义归于一行,非正义归于另 一行。首先,虚伪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谟:归入非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偷盗、欺骗、奴役等等应归于哪一行 欧谛德谟:应归于非正义一行。 苏格拉底:如果一个将军必须惩罚那极大地损害其国家的敌 人,他战胜了这个敌人,而且奴役他,这对吗? 欧谛德谟:不能说不对。 苏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 人,这种行为如何呢? 欧谛德谟: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 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 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 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 术教育的途径. 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 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 作用。
教学是教育目标规范下的,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 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
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得一定 的发展。
(二) 教学概念的理解
( 1 )强调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结合或统一, 即教师教和学生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 是辩证统一的。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堂教学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堂教学

BACK
陆九渊—南宋心学
• 读书固不可不晓文义,然只以晓文义为是,只 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 • 学者须是有志读书,只理会文义,便是无志。 • 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 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饱)之,自 然有焕然冰释,怡然理顺的道理。
•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小德即大德,大德 即小德,发强,刚毅、齐壮、中正,皆川流也。 敦,厚;化,变化。
• 分析学习任务,找出必备技能 • 加强理解 • 进行有效的练习
• 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 专门教学与渗透教学相结合 •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 进行具体的训练(IEP)
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
• 讲述策略 • 对话的策略 • 指导策略
(一)讲述策略
• 讲述的含义:
• 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 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
• 对话策略的形式:
• 问答策略(提问策略): 发问策略,候答策略, 叫答策略,理答策略 • 讨论策略:
分组-提出讨论问题-进行讨论-综合报告
(三)指导策略
• 常用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 活动指导的功能:
• 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 提供活动所需的基本条件
END
《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 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 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 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 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 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 BACK

教育学9第七章_教学

教育学9第七章_教学

3
(二)、教学的定义
广义的教学是泛指那种经验的传授和经验的获得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统一活动,其活 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 想品德获得一定的发展。(从教学的本质特点出发)
4
(三)、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 教学与教育
部分与整体,教育包 括教学。
3. 发扬教学民主,融洽师生关系
28
案例:一位老师上《草船借箭》一课时,在理解完字词后,他让学生读了一 遍课文,就启发学生读了课文后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于是学生争先恐后 地提问:周瑜为什么要让诸葛亮造箭?况且还要摆酒席招待他?周瑜是大 官又为何不直接下命令让他造箭?却问他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不 是太虚伪了?诸葛亮向鲁肃借船时,为什么不直接告诉鲁肃是借箭用的? 曹操怎么知道上的当?
(2)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怎样运用
(一)要教给学生科学、系统的基础知识 (二)使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三)注重启发式教学
15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如何处 理二者?
关系: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是密不可分、辩证统一的。 (1)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的基础 (2)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有助于知识的掌握 处理: (1)确保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2)教学中,充分挖掘所教内容的思想因素 (3)充分利用良好的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4)教师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能力和思想水平
第七章 教学理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孔子
1
第一节 第二节
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
第三节 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四节 教学设计
2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产生
学校产生以前: 教学活动同生活本身是同一回事。

教育学第七章--课堂教学

教育学第七章--课堂教学

LOGO
课堂教学
LOGO
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 过去:掌握知识的数量、速度和难度;以结果性成就作为根
本标准; 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乐学善学的态度;在学
习的过程中获得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终结性评价 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档案袋评价
课堂教学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教学理论的概述 1、教学理论的概念 2、教学理论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2)教学理论与课程理论
课堂教学
LOGO
于是斯金纳根据强化作用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程序教学法,即将教材分成 连续的小步子,严格地按照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自动教学模式。程序教 学的材料除了以书本形式,还可用教学仪器或计算机呈现,称为“计算 机辅助教学(CAI)”。
课堂教学
LOGO
• (2)斯金纳对程序学习的处理有两种形式:
• 一种是“直线式”,包括以下特征:①小步骤进行;②呈现明显的反 应;③及时反馈;④自定步调学习。(如图1)
课堂教学
LOGO
3、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教育与教学
教育:一切培养人的活动,学校的教学、后勤、管理等工作; 教学: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活动; ➢课程与教学 课程:教育性经验及其进程规则,突出教育内容及其动态生成; 教学:经验获得及其进程展开的运行机制与活动状态,
突出教育行为及其活动变化; ➢教学与智育
1、古代教学思想精华
• 古代中国 •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如“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教学相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等思想都出自《学记》。 • 孔子提出了很多著名的教学思想,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 施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教学理论测试题一、选择题1.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是(B )A 布鲁纳B 布鲁姆C 赞可夫D 夸美纽斯2 首先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思想的教育家是(C )。

A 布鲁纳B 杜威C 赫尔巴特D 夸美纽斯3.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B )。

A .上课B.教学C.智育D.考试4.学校工作应以(D)为主。

A.上课B.后勤工作C.行政工作D.教学工作E.提高升学率5.苏联著名教育家( D )提出了“高难度、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A、凯洛夫B、维果斯基C、斯宾塞D、赞科夫6.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是苏联著名教育家( A )在1980年提出的。

A.巴班斯基B.赞科夫C.维果斯基D.戈里7.教师和学生要从教学活动中及时地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这是( B )。

A.最优化原则B.反馈性原则C.巩固性原则D.民主性原则8.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性的教学要求是( B )的核心内容。

A、教育性原则B、学生主动性原则C、最优化原则D、巩固性原则9.下列直观手段中,( D )直观程度最高。

A.语言直观B.多媒体教学C.模象D.实物1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原则出自( A )。

A.学记B.大学C.孟子D.礼记11.教学的基本因素包括( C )。

A.教师、学生、教学内容B.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环境C.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D.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媒体12.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称为( A )。

A、特朗普制B、道尔顿制C、贝尔——兰卡斯特制D、分组教学制二、辨析题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答:对,特殊在认识过程是有引导的,有间接知识、认知为主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一个过程。

2、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也就发展了他们的智能。

×答:错,违背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这个规律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智能。

3、教学就是教育。

×答:错,教学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还要担负学生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任务。

4、巩固性原则要按教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心理顺序进行教学。

√答:对,巩固性原则要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循序渐进,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三、名词解释1教学: 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学是指教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获得身心(能力、体质、品德、情操、个性等)全面发展教育活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情景下学生学习或行为所要达到的、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观察测量评价的结果。

3教学过程: 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及健康个性的过程。

4教学原则: 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5教学组织形式: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四、简答题1、简述布鲁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的主要内容?答:布鲁姆的目标分类体系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知识)、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能力)三大领域。

认知目标:六个层次,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目标:五个等级,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动作技能目标:六个水平,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

2、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①明确教学目标;②激发学习动机;③感知教学材料;④理解教学材料;⑤巩固知识经验;⑥运用知识经验;⑦测评教学效果。

3、教学活动中怎样准确理解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作用?答: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4.谈谈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的关系。

答: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二者的联系体现在学生掌握知识是通过自已的智力活动来完成的,智力的发展可以促进知识的掌握,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工具;智力又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没有知识,智力活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掌握知识是智力发展的的基础。

二者又是相互区别的。

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成为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这是因为智力不表现为知识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的心理品质上。

因此掌握了知识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发展了智力。

5、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答:①科学性与人文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③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④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⑤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⑥理解性与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⑦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五、论述题1、试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答:①建立教学相长的平等师生关系,发扬教学民主;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④教师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2、根据所学内容,分析应试教育下造成“高分低能”现象的教学原因(提示:没有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答:应试教育没有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成为智力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志,这是因为智力不表现为知识本身,而表现在获得知识的心理品质上。

因此掌握了知识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发展了智力。

3.为什么班级上课制一直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有没有不足之处?答:原因: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所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仍然起着主要的作用。

其优点有:①它能够大规模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②它能够保证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并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③它能够保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④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⑤在班集体中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向交流,可以互相影响、互相启发、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⑥在实现教学任务上比较全面,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有。

不足之处:①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②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③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成果,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④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⑤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⑥由于以“课”为活动单元,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更,以适应“课”的要求;⑦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七、实例分析1.指出下面实例中教师的言行符合或违背什么教学原则?并简要解释。

一位教师教“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

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

教师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

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得到了高效率的发展。

2.请分析下述案例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要求?上《鱼》一课时,教师事先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的表面、背鳍、胸鳍、尾鳍。

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

这时,教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了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

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答:直观性原则。

贯彻要求:①要恰当选择直观手段要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特点加以选择,要注意它的代表性,典型性。

②直观手段的运用要与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教师的讲解可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透过现象看本质。

运用感知规律,加强直观教学效果要注意和防止直观教学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3.请分析下述案例遵循了什么教学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哪些要求?奥地利的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少学校都规定任课教师必须研修过心理学,或具备“心理医生”的资格。

瓦格纳是维也纳一所中学的女教师,她班上有位学生被校方认为属于“智力迟钝”,孤僻寡言,功课常不及格。

瓦格纳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个学生特别喜欢绘画,就经常和他探讨绘画的问题,并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美术大赛,该生与瓦格纳从此有了共同语言,终于向老师倾吐了他积郁已久的心思。

他从小父母离异,心里极度自卑,感到别人都在嘲笑他。

找到症结后,瓦格纳便对症下药,让他当上了绘画小组的组长,这位学生因此信心大增,渐渐地变得合群了,不但赢得了国际中学生绘画比赛的银牌,而且各科学习成绩都上来了。

(1)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统一进行教学,但教学中要关注不同学生的特点与特长(2)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3)采用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使面向学生大多数与区别对待相结合(4)正确对待个别差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