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护理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护理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03T13:57:15.7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2月上第3期作者:孙涛

[导读] 肝脏是人体中药物代谢与转化的主要场所,因此是较容易受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损害的靶器官[1]。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康安医院

【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我院收治4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采取护肝治疗与合理护理等综合措施,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药物性肝损害重在预防,临床合理用药。临床对药物性肝损害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有效的临床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护理;

肝脏是人体中药物代谢与转化的主要场所,因此是较容易受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损害的靶器官[1]。药物性肝病是指药物或(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害。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因药物本身或/及其代谢产物或由于特殊体质对药物的超敏感性或耐受性降低所导致的肝脏损伤称为药物性肝损伤。随着临床药物品种不断丰富、联合用药逐渐增多,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率也呈逐渐增高的趋势[2],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越来越多,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3]。为提高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医疗护理质量,本文对我院收治的48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患者,男性23例,女性25例;年龄28~75岁,平均49.5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中的相关标准,并参照医学科学国际组委会(CIOMD)制定的分型标准分为3种类型:⑴肝细胞损伤型:谷丙转氨酶(ALT)>2倍正常值上限或R[即ALT超过正常值倍数/碱性磷酸酶(ALP)超过正常值倍数]>5;⑵胆汁淤积型:ALT>2倍正常值上限或R<2;⑶混合型:ALT、ALP均>2倍正常值上限,且R在2~5[4];本组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15例、胆汁淤积型20、混合型18例;在所使用的引起DILI 的药物类型中,有中草药和中成药、抗结核药物、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物、抗生素、有降脂药、抗甲亢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用药、降糖药物等。

1.2 诊断标准①用药后1~4周出现肝损害的表现;②初发症状有发热、皮疹及瘙痒等过敏症状;③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大于 6%;

④有肝内淤胆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特征;⑤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⑥各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CMV-IgM、

EBV-VCA-IgM均为阳性;⑦有药物性肝炎史,再次用药可诱发。标准①加上标准②~⑦中的任 2 项即可考虑为药物性肝损害[5]。2护理

2.1加强基础护理重症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轻症患者可进行下床活动,患者的活动范围多在病房内,因此,病房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湿度及温度适中、阳光充足,环境需保持整洁、舒适。

2.2心理护理药物性肝损害一旦发生,需停用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并进行护肝治疗,患者常担心停药治疗后原有疾病会进一步加重,或病情迁延,严重导致精神紧张、恐惧或焦虑不安,并担心后遗症。护士每天接触患者时间最多,在平时的宣教中帮助患者和家属树立信心;对药物性肝病的医学知识及治疗、愈后给予适当讲解,说明药物的毒性,绝大多数病人停药后可恢复,积极保肝治疗及监测的相关化验。医护人员需经常巡视病房,向患者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6-7]。

2.3饮食护理采用高蛋白、低脂肪、适量糖类和热量的饮食。肝功能不全患者每日蛋白质摄人争取达到1.0~1.5 g/kg,伴有腹水患者蛋白质可增至每日2~3 g/kg,血氨升高患者应限制蛋白质摄人量。少量多餐、忌过饱,尽量避免使用油炸、辛辣、粗糙、坚硬的食物。大部分患者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厌油等症状,因此,在饮食上不宜强迫进食、补充高营养食物,宜进食维生素丰富、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进食太少,无法满足患者的生理要求,可适量进行静脉补充维生素、脂肪乳及葡萄糖。供给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能促进肝糖原合成、增强机体免疫力,还具有抗癌作用。

2.4肝功能病情观察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巩膜是否有黄染;是否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腻等消化道症状。皮肤是否瘙痒及二便的颜色等。如出现上述情况,立即报告医生,停用药物,密切监测肝功能的进展情况,尽早进行保肝治疗。药物性肝损害发生后,监测谷丙转氨酶和黄疸的变化,是肝功能好、坏的标志,所以观察巩膜、皮肤黄染程度和尿液颜色改变对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根据肝脏受损害程度指导患者活动和休息:轻度损害者,可适当活动,以不感疲劳为度;中度损害者,除进食、洗漱排便外,其余时间应卧床休息;重度损害者,必须严格卧床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增加肝脏血流量,降低代谢率,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2.5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应贯穿患者住院期间整个过程,应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护理方法,出现恶心、厌油、乏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医院就诊,,使用肝损害药物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保持乐观情绪,禁酒,合理饮食和休息,避免其它因素加重肝脏的负担。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密切观察用药的不良反应,做好鉴别诊断,早诊治,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是规避医患纠纷,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有重要意义。

3 讨论

DILI的发生主要取决于药物本身直接引起的肝损伤和机体对药物的特异质反应两大因素。药物尤其是口服给药进入机体后须经肝脏代谢,肝脏内药物浓度往往高于其他器官,因此如长时间给药或剂量过大时容易引起肝损害,避免滥用药物或长期大量用药,选择药物时选用同类药物中肝毒性较小、副作用较小药物,对于有过敏吏、肝肾疾病、新生儿和营养障碍患者慎重选择药物,使用合理剂量,尽量少用或不用可能诱发过敏、损害肝、肾功能药物。建立相应的药物不良反应监察制度,特别是注意投药剂量、疗效、重复用药的合理性;重视高危人群和高危时段的监控。对使用有肝损害或怀疑有肝损害的药物时,注意患者的不良症状,每周一次血常规尿常规检验,每半月至一个月监测肝功能,一旦出现肝功能异常、黄疸或尿黄,立即停用有关药物,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加重。

总之,肝脏损害是临床治疗的常见不良反应,对患者给予相应的防治及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肝脏损害,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肝损害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张平,柯玉满,樊小春,等.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324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33):3720-37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