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丽的日本 川端康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心底里,这也许是命运的必然吧。没有魔界就没有佛界,而要进入魔界就更加困难,
意志薄弱的人是进不去的。
集里,可以读到日本中世的汉诗,特别是禅师的诗,其中有无与伦比的、令人胆颤
心惊的爱情诗,甚至有露骨地描写闺房秘事的艳诗。一休既吃鱼又喝酒,还近女色,
超越了禅宗的清规戒律,把自己从禁锢中解放出来,以反抗当时宗教的束缚,立志
要在那因战乱而崩溃了的世道人心中恢复和确立人的本能和生命的本性。
一休所在的京都紫野大德寺,至今仍是茶道的中心。他的书法也作为茶室的字幅而
吾何所遗
春日樱花
山谷杜鹃
枝头秋叶
这首和歌同道元的一样,把寻常的对象和普通的词,不假思索──不,是蓄意地─
─串连在一起,以表达日本的精髓,在此引述的正是良宽的辞世诗。
漫长春日
与童戏球
渐将逝去
薰风清爽
月透清光
彻夜共舞
消渡余生
非吾向禺
更乐独行
这首诗描绘了良宽的心境和生活:住草庵,穿粗衣,漫步田野,与儿童戏耍,同农
自然的美又想要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
映现出来的。
一九二七年,芥川三十五岁就自杀了。我在随笔《临终的眼》中曾写到:“无论怎
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达到的圣地也是遥远
的。”我既不赞赏也不同情芥川,还有战后的太宰治[5](1909-1948)等人的自杀行为。
匿于对面之山峰后,莫非月有意默默伴我夜行?
接着是这首和歌。之后他又写道:
入峰顶禅堂时,但见月隐山间,
愿随月亮归山间
夜夜如友相陪伴
明惠当时是在禅堂过夜,还是黎明前又折返禅堂,已无考,但他又有了另一诗的境
界:
禅毕眼开,亲见晓月,碧光临窗,照吾暗禺,心胸光亮,有如明月。
心境皓洁光闪闪
明月信吾即为月
既然西行[3]被誉为“樱花歌人”,对应地,明惠自然被称为“月亮歌人”。
“相见无他思”的确是充满了纯真的朴素感情。
良宽七十四岁逝世。他出生在雪乡越后,就是我的小说《雪国》所描写的地方。那
里是被称为“里日本”的北国,即现在的新泻县,寒风从西伯利亚越过日本海刮来。
他的一生就是在这个雪国里度过的。他日益衰老,自知死期将至,而心境却清澈如
镜。这位诗僧“临死的眼”,似乎仍然映现出他那首辞世诗里所描述的雪国的自然
的灵境:
元仁元年(1224)十二月十二日夜,浓云蔽月,入花宫殿坐禅,及至午夜,禅毕。走
出山顶之峰堂归至下房时,月从云缝间露出,光映照雪地。山谷里传来阵阵狼嚎,
凭月亮陪伴,毫无恐惧。逮入下房,后复出,月亦躲入云中。子夜钟响时,重登峰
堂,月又拨云而出,送我上路。到达峰顶,步入禅堂时,月又躲入云中,恍若欲藏
灵”和“形式”的美,那就是误读。然而这部作品是对当今俗恶茶习的怀疑和惊醒,
并予以否定。
春暖樱花开
夏炎杜鹃红
秋月透清冷
冬雪映寒凝
道元的这首和歌,也是讴歌四季美的。自古以来,日本人在春夏秋冬四季,将四种
最喜爱的自然景物的代表无造作地排列起来,也许没有比这更平凡、几不成为诗的
诗了。不过,良宽僧(1785-1831)的辞世诗,也有类似的意境:
上面我之所以在“一休”前冠以“那位”二字,是因为他作为童话里的机智和尚,
为儿童所熟悉。他那无碍奔放古怪行为,久以成为佳话广为流传。他那种“让孩子
爬到膝上,抓摸胡子,连野鸟也从一休手中啄食”的样子,真是达到了无心的最高境
界了。看上去他象个亲切、平易近人的和尚,而实际上确实是一位严肃、深谋远虑的
禅宗僧侣。也被称为天皇御子的一休,六岁入寺院,一方面表现出天才少年诗人的才
夫闲聊,尽管谈的是深奥的宗教和文学,却不用难懂的语言,那种“和颜爱语”的
无垢言行,同他的诗歌与书法的风格,都摆脱了江户后期,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出初
的日本近代习俗,达到了古代的高雅境界。在当今的日本,他的书法和诗歌仍然受到
人们的敬重。他的辞世诗,反映了他这样一种心情:自己没有什么可留作纪念的,也
不想留下什么,然而,自己死后大自然仍然是美的,也许这种美的大自然,就成了自
我在美丽的日本
川端康成
春暖樱花开
夏炎杜鹃红
秋月透清冷
冬雪映寒凝
这是道元禅师[1](1200-1252)的一首和歌[2],题为《本来之面目》。
月破云出
伴吾独行
寒风白雪
侵袭月身
这是明惠上人(1173-1232)吟诵的一首和歌。当友人请我挥毫时,我常常选书这两
首相赠。明惠的这首和歌前,还冠以一段长序,详细述说这首和歌的故事,以描绘诗
心之光,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被月亮看成为晓月之光。
正如长序中所叙述的那样,“月破云出”这首和歌是明惠在山顶禅堂,沉浸在对宗
教和哲学的冥想中,月亮成为其伙伴。禅堂及明惠的心与月亮之间,微妙地呼应、交
织在一起───这正是他所歌咏的。我所以选它来题字,是因为它是体现了对自然及
人的温暖深邃地体贴入微、谦和的日本人的歌。云端的冬月,时隐时现,照我往返禅
愿与他们分享快乐。这就是说,由美的感动,强烈地诱发出对人的怀念之情。这个
“友”也可泛指“人”。另外,以雪月花来表现四季变化的美,在日本传统中,是
包含着山河草木,自然万物之美的。
这种“雪月花时最怀友”的精神,也是茶道的基础。茶道是情怀的相聚,是好友在
佳季的相会。顺便说一下,我的小说《千只鹤》,如果被认为只是描写茶道的“心
但,还有另一位年纪轻轻就死去的朋友,是日本前卫派画家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就
想自杀的。“他说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还死就是生,这话成了他的口头禅,”
(《临终的眼》)我觉得这位生于佛教寺院、由佛教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对死的看法,
同西方人对死的看法是不同的。“有牵挂的人,恐怕谁都不会想自杀吧。”由此我
想起另一件事,就是那个一休禅师曾两次企图自杀。
华,另一方面也为宗教和人生的基本问题所困扰,而陷入苦恼。他曾疾呼:“倘有神
明,就来救我。倘无神明,即沉我湖底,以葬鱼腹。”当他正要投湖时,被人拦住了。
后来又有一次,由于一休所在的大德寺的一个和尚自杀,几个和尚被株连入狱,这
时一休深感有责,于是“肩负重荷”,入山决食,再一次决心寻死。
一休把自己那本诗集,取名《狂云集》,并以“狂云”为号,在《狂云集》及其续
堂,闻狼嚎亦无惧。月啊,风吹你,你不冷吗?雪侵你,你不寒吗?这恰是对自然,
也是对人间的精致沉静的日本精神的赞美,因此我才书赠友人。
以研究Botticelli[4]而闻名于世,对古今东西美术博学多识的矢代幸雄博士,曾
把日本美术特色之一总结为“雪月花时最怀友”。看到雪的美、看到月的美,也就
是看到四季时节的美而有所感悟时,当自身由那种美而获得幸福时,就会思念亲友,
被人们敬重。我也珍藏了两幅一休的手迹。一幅题了一行“入佛界易,入魔界难”。
我深为这句话所感动,也常挥毫题写这几个字。其意思可作各种解释,如要进一步
深入探讨,那恐怕就无止境了。继“入佛界易”之后又添上“入魔界难”,这位禅
宗的一休打动了我的心。归根结底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家,对“入魔界难”的心情是:
既想进入而又害怕,只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这种心境有时表露出来,有时深藏在
明明皓皓明明皓
皓皓明明皓月明
这首全部以感叹声排比堆砌的和歌,连同前三首从半夜到拂晓吟诵冬月的和歌,明
惠是循着西行的精论:“虽咏歌,并不Hale Waihona Puke Baidu为歌。”这是自发、纯真、忠实地向月亮
倾吐忠肠的三十一个音节,犹如对月情话,而不仅仅是与月相伴。他望月身成月,
被他望的月成为他,而沉浸于自然中,成为自然的一分子。于禅堂静坐,上人的清
己留在人间的唯一的纪念吧。这首诗不仅充满了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精神,同时仿佛
也听到良宽的宗教心声。
伊人远方来
相见无他思
良宽的这首情诗,也是我所喜欢的。衰老的六十八岁的良宽(我应指出,我在六十
八岁获得了诺贝尔奖),遇到了二十九岁的尼姑纯真的心,获得了崇高的爱情。这首
诗既流露了他偶遇终生伴侣的喜悦,也表现了他望眼欲穿的情人终于来到时的欢欣。
美。我曾写过一篇随笔《临终的眼》,但这里所用的“临终的眼”这个词,是从芥
川龙之介(1892-1927)自杀遗书中摘下来的。在那封遗书中,这句话特别打动了我的
心。“所谓生的能力”,“动物本能”,大概会逐渐消失吧。
现今我生活的世界,象冰一般透明、又如病态般神经质。………我何时能毅然自杀
呢?这是个疑问,唯有大自然比持有这种想法的我更美,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