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丽的日本 川端康成
我在美丽的日本

作品描写了一段经典的日式爱情:“我”是一 个孤儿出身的青年学生,在伊豆孤身旅行,邂逅了 天真无邪而又别具风情的年少舞女。在孤寂忧郁的 心灵中,在似恋非恋的爱慕中,在伊豆的青山秀水 和“我”的迷离的情思中,一段令“我”终身难忘 的爱情故事淡淡地演绎着。从十四岁的舞伎抹着古 色胭脂红的眼影出场,到她满心失落随船送别心上 人,眼望着客船渐行渐远,一段纯洁的感情被作者 娓娓道来。
船舱里的煤油灯熄灭了。船上的生 鱼味和潮水味,变得更加浓重。在黑暗 中,少年的体温温暖着我。我任凭泪泉 涌流。我的头脑仿佛变成了一池清水, 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 顿时觉得舒畅了。
道がつづら折りになって、いよいよ天城峠に近づいたと 思うころ、雨足が杉の密林を白 く染めながら、すさまじい早さで麓から私を追って来た。 私は二十歳、高等学校の制帽をかぶり、紺飛白の着物 に袴をはき、学生カバンを肩にか けていた。一人伊豆の旅に出てから四日目のことだっ た。
来たんです。」
私は非常にすなおに言った。泣いているのを見られても 平気だった。私は何も考えてい なかった。ただすがすがしい満足の中に静かに眠ってい るようだった。
船室の洋燈が消えてしまった。船に積んだ生魚と潮のにおいが強くなった。まっく らな なかで少年の体温に温まりながら、私は涙を出任せにしていた。頭が澄んだ水 になってし
まっていて、それがぽろぽろ零れ、そのあとには何も残らないような甘い快さだっ た。
“我”怀着自身的悲哀注视少年舞女的命运, 他们之间相互流露的感情,是悲伤的、寂寞的、 直率的,没有虚假和伪善,像水晶般纯洁。 “我”对流浪艺人受人歧视、被人嘲弄的境遇, 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叹和同情。他们在彼此了解 之后,产生了共同的心声,意识到都处于忧郁 和苦恼的生活中,从对方那里得到了温暖,萌 生了半带甘美半带苦涩的爱意,这种心灵的沟 通爱,描写得朦朦胧胧,如烟似雾,作品的艺 术魅力就产生在弱明若现中,表现了日本式的 悲伤和哀愁。
《雪国》

《雪国》一场唯美的冬季恋歌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是川端康成的《雪国》,下面我将从作品介绍、作品解读、个人感悟、作品延伸四个方面展开介绍。
一、作品介绍《雪国》的作者为川端康成,他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家。
他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授奖词是: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
他的文章体现了痛苦与悲哀的文学底蕴。
关于《雪国》的写作背景,《雪国》写于1935年,当时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准备发动全国侵华战争的时期。
在这时期,他们对日本国内加强统治,许多文人的创作,包括川端康成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雪国》这部作品的发表,足以说明这一严酷的现实。
这本书更是是反抗日本暴乱统治的代表作。
而故事的梗概,小说写的是东京一位名叫岛村的舞蹈艺术家三次前往雪国的温泉旅馆,与当地一位名叫驹子的艺妓、一位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之间发生的感情纠葛。
二、作品解读人物形象上,敢爱敢恨的驹子,悠闲慵懒的岛村,美丽空灵的叶子,三者形象存在的本身,都是虚无的;意境构造上,缥缈无垠的雪国,一片银白,若隐若现的山峰等皆充满虚幻;生命起伏上,作品在叶子与驹子脆弱的生命幻灭时结束。
虚无的生命,忽起忽落。
在《雪国》中,“虚无”两字构筑起了小说的主题。
三、个人感悟关于写作,古往今来,无论哪位作家写作都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
环境给予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作于我们大众来说,它影响着我们的品行,而对于作家来说,则影响着他们的写作。
生活不会像幻想中那样理想,人们若止步于幻想,那么命运给予我们的只有空白。
我们想要去做一件事,那就努力地去做,脚踏实地,勤勤恳恳。
谁说幻想不能实现?只要你够努力,合理的幻想就会变为现实。
想要认真的研究一个东西,就得实践,不能纸上谈兵。
爱情,并不是每个人都圆满。
川端康成曾说过:“《伊豆的舞女》也罢,《雪国》也罢,我都是抱着对爱情表示感谢的心情写就,这种表现,在《伊豆的舞女》中纯朴地表现了出来,在《雪国》中则稍微深入,作了痛苦的表现。
《伊豆的舞女》汉译小议

《伊豆的舞女》汉译小议
陈龄
【期刊名称】《外语研究》
【年(卷),期】1997()1
【摘要】《伊豆的舞女》汉译小议陈龄川端康成是目前中国日本文学研究界最为注目的现当代作家。
他的重要著作《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以及那篇著名的演说词《我在美丽的日本》被国内各家出版社竞相出版,拥有成千上万的读者。
要正确理解一个作家,必须首先正确理解其作品,...
【总页数】2页(P60-61)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汉译;翻译批评;高中生;正确理解;川端康成小说;文学翻译;原译;日本文学;翻译文学
【作者】陈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65.9
【相关文献】
1.试论中日翻译中如何把握归化与异化——《伊豆的舞女》中文化负载词的汉译对比研究 [J], 张黎黎
2.《伊豆舞女》中拟声词拟态词的汉译评析——以林少华和叶渭渠译本为例 [J], 王喆
3.《伊豆舞女》中拟声词拟态词的汉译评析——以林少华和叶渭渠译本为例 [J], 王喆
4.浅谈拟声拟态词在文学作品中的翻译策略——以《伊豆的舞女》三种汉译本为例[J], 李红梅
5.《伊豆的舞女》中ABAB型拟声拟态词的汉译简析--以三种中文译本为例 [J], 姚兆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16页)

在东京大学国文专业学习时,参与复刊
《新思潮》(第6 次)杂志。1924年毕业。 同年和横光利一等创办《文艺时代》杂志, 后成为由此诞生的新感觉派的中心人物之 一。新感觉派衰落后,参加新兴艺术派和 新心理主义文学运动,
一生创作小说100多篇,中短篇多于长 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华的美, 并深受佛教思想和虚无主义影响。
吁:为了新日本应当保存某些古代的美与
民族的个性。
三、川端笔下的日本传统文化
( 一 ) 美学理念:
1、“物哀”——感物兴叹
“物哀”一词,频频现于《源氏物语》、 《枕草子》、《徒然草》等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 本居宣长将之用来表达平安时代文学及时代精神 的一个理念,其中‘物’是客观对象,‘哀’为 主观感受。“物哀”是一种直接发自内心的感动, 是“见到或听到、接触到某一事物时,因受感动 而发出的叹息或感叹”,是“接触某一事物时所 感受到的美好、和谐,以及对此所持的欣赏态度”。 本居宣长其实更强调“物哀”一词中“哀”的比 重。
“枯山水”多半见于寺院园林,设计者往往 就是当时的禅宗僧侣。他们赋予此种园林以恬淡 出世的气氛,把宗教的哲理与园林艺术完美地结 合起来,把“写意”的造景方法发展到了极致, 也抽象到了顶点。这是日本园林的主要成就之一, 影响非常广泛。
“ 空寂”以“幽玄”作为基调,充满苦 恼之情,更具情绪性,多用在生活艺术上;
“闲寂”以“风雅”作为基调,充满寂 寥之情,更具情调性,多用在表现艺术上。
二词意义暧昧,只可神会,不可言喻。
(二)日本文学 1 具有相当的抒情性; 2 回响着无常的哀韵; 3 女性气质; 4 非逻辑性的、不规则性的; 5 感性的; 6 暗示及余情。
(五)日本园林——以“枯山水”为代表
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文化影响。到公元8 世纪的奈良时期,日本开始大量吸收中国的盛唐 文化,中国文化也从各方面不断刺激着日本社会。 园林亦是如此,日本深受中国园林尤其是唐宋山 水园的影响,因而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 自然式风格。但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 形成了它的独特风格而自成体系。日本所特有的 山水庭,精巧细致,在再现自然风景方面十分凝 炼。并讲究造园意匠,极富诗意和哲学意味,形 成了极端“写意”的艺术风格。
_伊豆的舞女_中的_物哀_周倩

情的 美,是有 其传统的 。”在川 端康成看来,正是这种自然万物美 的 意 象 表 达 了 “ 日 本 的 精 髓 ”, 所以他在文学创作中非常注重对 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川端康成 曾经坦然:“自然,他是我的感 受的借助之物,风景充满了幻想 和 象 征 。” 川 端 强 调 的 自 然 美 , 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他努力将 人物的感情融入自然,情景交 融,烘托出一种特殊的氛围。 《伊豆的 舞女》 中多处穿插 了自 然之美,“俊秀的天城山,茂密 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 色,袅袅的炊烟……”“南伊豆 是小阳春天气,一尘不染,晶莹 剔透,实在美极了。在浴池下方 上涨的小河承受着暖融融的阳 光 。”“群山 和天空的颜色 都 使 人感 到了南国 风光 ”。作者对 伊 豆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写,烘托 出“我”与小舞女纯洁动人的爱 情之美。以情寄景,见景生情, 把人物情感与自然景物巧妙地结 合在一起,浑然天成。给自然赋 予感情让感情融入自然是川端康 成对自然的独特理解。细腻优雅 的景色描写,让我们宛如身临其 境,尽享淳朴伊豆的绮丽风光。 同时,又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清 新淡雅的哀愁。川端康成通过自 然美与个人情感的有机结合,充 分地体现了物哀之美。
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 《源 氏物语》 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 心里的 。通过对 《伊豆的舞 女》 的分析,可以发现日本传统文学 理念的物哀之美在作品中是以男 女朦胧恋情之悲美、社会下层女 性之哀美以及自然景物之凄美三 个层次表达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本居宣长 : 日 本 物 哀 . 王 向 远
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版. [2]川端康成:我的存在于发现-文学
00
淘 研 金究 者
文学教育2015.02
的艰难与面对生存压力时的无 奈。可是她们生活上虽然艰辛, 但不 失 心地善 良,对“我 ”充 满 了关怀和友爱。在荣吉送别 “我”的时候,虽然没有什么钱,但 半路上给“我”买了四包敷岛牌 纸烟、柿子和熏香牌口中清凉 剂。她们虽然身份低下,心灵却 纯洁而高尚。“当我听到小舞女 对我的评价 :“是位好 人 。”她 们评论我时的语气单纯而又坦 率,就像孩子坦露情怀那样纯 真。她们出于世故人情,把我视 为好人,这令“我”心暖动容。 “我”对他们的不好奇,不轻视, 完全忘记他们是流浪艺人的身 份,这使他们感受到不寻常的好 意,我的和蔼真诚深深地打动了 她们的心,于是对“我”格外地 尊重,说“我”是好人。虽然流 浪艺人的生活艰苦,社会地位低 下,受人歧视,但他们并没有因 此而抱怨生活,怨恨社会,自暴 自弃。他们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 仍然保持着乐观、淳朴,善良的 自然本性。不由地使人产生一种 哀婉、凄美、朴素的感情,这种 感情不仅饱含着对她们艰难处境 的同情和怜悯,还体现了对她们 人格的尊重。
《雪国》赏析

《雪国》赏析《雪国》是著名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雪国》进行赏析,探讨其主题、情节、人物塑造等方面。
一、主题分析《雪国》以现代人的心灵孤独和迷失为主题,通过描绘犬女和三四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脆弱。
小说通过雪国的冰冷和孤寂的环境,强调了人类内心的孤独与迷茫。
二、情节赏析小说的情节主要以主人公犬女和三四的爱情为线索展开。
犬女是一位年轻、美丽的舞妓,她与三四展开一段禁忌的爱情。
三四是一个来自东京的年轻学者,他来到雪国,意外地与犬女相遇。
两人虽然在情感上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但由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束缚,最终无法走到一起。
小说以犬女与三四的分离为高潮,通过描写他们之间的爱恨纠葛,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和无法跨越的障碍。
同时,小说还通过描写犬女的与其他男人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男女关系的困局和人性的复杂。
三、人物塑造川端康成巧妙地塑造了犬女和三四这两位主要人物。
犬女具有典型的漂亮、优雅,但内心孤独、脆弱的特质。
她在援助所的生活中生活并不幸福,对爱情充满了浓厚的渴望和幻想。
而三四则是一个追逐着自己才华与成功的青年学者,他来到雪国,探寻着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通过对犬女和三四的描写,小说呈现了两个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他们内心的欲望和追求,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冲突。
四、语言运用川端康成的语言运用极富诗意,他的文字优美、细腻、清丽。
小说中使用了大量象征手法,如雪、月、寒冷等元素多次出现,它们与主题相互交织,起到了强化和凸显的作用。
同时,小说的描写手法也十分独特,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心理的交替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小说的场景之中,深入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共鸣和冲击。
五、结尾总结《雪国》以其独特的情感描写、精湛的语言运用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而被誉为文学经典。
小说通过对犬女和三四的命运的叙述,传达了对爱情、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和认识。
它不仅仅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富有哲思的艺术之作。
普高专升本大学语文(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4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普高专升本大学语文(单项选择题)模拟试卷4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思想的提出者是( )A.孔子B.孟子C.庄子D.老子正确答案:B2.“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出自( )A.《陈情表》B.《马伶传》C.《出师表》D.《报刘一丈书》正确答案:A3.《论毅力》的文体是( )A.说明文B.抒情散文C.记叙文D.议论文正确答案:D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比)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正确答案:B5.下列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 )A.辛弃疾B.陆游C.苏轼D.柳永正确答案:C解析: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我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知识模块:文学常识6.《诗经·氓》中“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运用的文学手法是( )A.对偶B.对比C.互文D.衬托正确答案:B解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女方没有任何错误,男方却品德不一,构成对比。
知识模块:文学常识7.《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中用来阐明中心论点的主要论据是( )A.五代后唐庄宗为数十伶人所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B.《尚书》所说的“满招损,谦得益”C.李存勖盛衰成败的历史事实D.庄宗不忘其父之志,打败仇敌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论说文8.我国首创“香草美人”意象的诗人是( )A.李商隐B.陶渊明C.屈原D.谢灵运正确答案:C解析:首创“香草美人”意象的是屈原,他在《离骚》中使用了“香草美人”来象征自己忠君爱国的思想。
浅析日本传统美在川端康成作品中的体现_以_我在美丽的日本_雪国_为中心

摘要川端康成作为追求新技巧的“新感觉”派作家登上日本文坛,但使他扬名于日本和世界文坛的却不是源自他在技巧上的突破,而是在于他对日本文学传统与西方现代艺术技巧的完美结合。
本文试以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我在美丽的日本》和《雪国》为中心,浅析日本传统美在川端文学中的体现。
关键词日本传统美川端文学我在美丽的日本雪国文章编号:1671-0703(2009)08-001-03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诺贝尔文学奖金评选委员会评语),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
川端康成一方面善于在作品中运用各种西方现代艺术技巧,另一方面也非常重视继承和发展日本传统文化的因子,尤其体现在他对美的“物哀”精神、“幽玄”的理念和自然与人一体化的美意识的传承上。
本文试通过川端文学的代表作《雪国》和《我在美丽的日本》,简要探讨川端作品中所体现的日本传统美。
一、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美的探索过程在日本独特的岛国环境中,日本人形成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特性和崇尚悲哀、喜好风雅的气质,并由此产生了包括“物哀”精神、“幽玄”美的理念在内的特有的美意识。
这些美意识也影响了不少作家的创作,川端康成就是其中之一。
纵观川端康成的整个创作生涯,其作品虽没有明显的断层,但探索日本传统美这一创作风格的确立,却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初登文坛的川端康成,受到过早失去双亲养成的“孤儿气质”影响,创作了很多带有浓厚的日本近代“私小说”色彩的作品。
1924年他大学毕业后成了专职作家,当时正值日本资本主义的社会危机日益显露、社会动荡、人们的思想陷入混乱之际。
敏感的文艺界知识分子开始对既成文学产生怀疑,希望寻找一条新的文学道路。
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人受到西方达达主义、表现主义等先锋派艺术思潮的影响,在文学上提倡新的技巧,掀起了一场“新感觉”文学运动,翻开了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第一页。
从2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文坛呈现出无产阶级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和既成文学“三足鼎立”的状况。
《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作为为数不多的亚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日本民族和文化的精髓。
《伊豆的舞女》虽是作家早期的作品,但脉脉流淌于其中的悲与美已充分显示出了作家的文学才华。
本文通过对影视改编和原著的比较,来探寻该作品充溢的美感以及深层价值。
标签:伊豆的舞女;电影;文本;比较《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自发表之日起曾先后六次被搬上荧屏,足见大众对其的喜爱程度。
小说中如诗如画的风景描写与青涩的爱情萌芽使其萦绕着淡淡的哀伤氛围,而1974年西河克己导演的《伊豆的舞女》则将这层哀伤深化,形成了立足于原作,又脱胎于其中的叙事表达。
但无论是原著文本还是电影艺术,都使观众充分感受到了作品传达出的美与哀。
1.叙述视角的变化任何一部叙事性的作品,都要从一个或几个角度来进行表达。
文学中我们称之为叙述视角,电影中则称之为聚焦。
在《伊豆的舞女》中,无论是原作还是电影,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讲述,但电影相对于文本,还是有不小差异。
《伊豆的舞女》写于1926年,是作者以19岁的伊豆之旅为素材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在叶渭渠老师的译本里,小说初始“那年我二十岁”一句已道出了作品的回忆性叙述意味,然后即以第一人称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
这种叙述视角的优点在于其对读者所造成的强烈的代入感,它很容易使读者产生“我”即作者、我即“我”的感觉,不仅拉近了作者和读者的距离,也更容易直观的表达“我”的心理活动。
此时作品中的话语主动权在“我”手里,“我”作为作者的替代成为了整个故事的讲述者、观察者和描绘者。
但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虽达到了表达效果的逼真,却失去了一定的描写自由,读者对小舞女以及其他人的感受,只能透过“我”的眼光看到,而电影却在无意中使这种单一的叙事机制得以改善。
现代电影美学认为,“叙事者始终是一个虚拟的角色,因为叙事者要做到使故事仿佛发生在他的叙述之前(故事是由叙述建构的),仿佛叙事者和他的叙述在故事的‘真实性’面前恪守中立。
春天对樱桃树做的事 污 我想在你身上,做春天对樱花树做的事

新海诚在《秒速五厘米》里说如果樱花掉落的速度是每秒五厘米,那么两颗心需要多久才能靠近,我到底要用什么样的速度生活,才能与你再次相遇。
冬去春来,3月花开,又到了樱花满山遍野,冠压群芳的时节。
这时候的京都,就像川端康成笔下的妙龄女子,美得无与伦比。
你看过上万株樱花一齐开放及至满山遍野遍染红云的美景吗?奈良县吉野山的千本樱就是这样。
日本奈良县吉野山以樱花而闻名,从山脚到山顶遍植樱树,每到春天,粉红色的樱花开满山野,有日本第一之誉。
吉野山还是修验道的修行地,樱花被修行者指为神木以后,信徒就不断来这里捐献樱树,据说每次有人前往祈愿,就种下一棵樱花树,所以才有了今天这样上万株樱花漫山遍野的美景。
日本气象株式会社发布了2017年樱花开放时间预测,整个日本樱花季由南到北约从3月下旬到5月上旬结束。
瞬时灿烂,瞬间凋零,2个月的时间,樱花花开花落,坐看性冷淡的日本羞涩地披上少女的嫁衣。
人人只道日光下的群樱浪漫多姿,却不知华灯初上时分,樱花群生更是别一番的美丽。
还有什么比共赴一场樱花之约更浪漫的事呢?走吧,一路东行,去日本邂逅最美的童话。
想和你漫步在最负盛名的大阪城公园,看八千株樱树,是如何步道600尺樱花长廊,满天飞舞。
我想携你去醍醐寺参加一年一度的赏樱大会,在拥挤的人潮和花海中,十指相扣。
我想带你去看日光山轮王寺400年的金刚樱,在百年古树下许下我们的誓言。
我还要带你坐马车赏樱,穿越樱花隧道,在樱花树下品茶饮酒,我想把整个樱花王国都送到你膝下......我想在你身上,做春天对樱花树做的事。
不知道是不是耳濡目染,在樱花树下长大的日本妹子,看起来都像樱花一样柔美可爱,柳叶弯眉,梨涡浅笑,白里透粉,大好春色下绽放的容颜,一点都不输这满园的落英缤纷。
你一定非常好奇这样晶莹剔透的樱花妆容是如何打造的对不对?吃樱花布丁?喝樱花酒酿?还是泡樱花澡?哈哈,其实何必大费周折东奔西跑,看下日本美妆博主们po的日常就不难猜到,秘诀就在这个小袋的瓶瓶罐罐里。
川端康成作品《美好的旅行》浅析

关 键 词 :川端 康 成
心 艺 术 表 现 手 法
1 . 引 言
《 美好 的 旅 行 》 少 男 少女 小说
爱
川 端 康 成 是 日本 著 名作 家 , 1 9 6 8 年度 获诺 贝尔 文 学 奖 。 川 端康成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作家 , 他 的成 就是 多方 面 的 。 包 括 小 说、 散文、 评 论 等 。 川端 康 成 的 小 说 , 不仅数 量丰富 . 在 艺 术 上 也 达 到 了 较 高 水平 , 形 成 了 独 特 的 艺 术个 性 和艺 术 特 色 。 从 小 说 形 式 来 看 川 端康 成 的 作 品 , 以纯 文 学 为 主 , 作 为 其 小 说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还 有 中 间小 说 、 少 男 少 女 小 说 及 其 他 形 式 的小 说 . 比如 自传 体小 说 、 报告小说等。 少 男 少 女 小 说 主要 以 大学 生 和
( 2 ) 、 ( 3 ) 句 是 其 他 站 员提 醒 站 长 , 觉 得 达 男 的病 情 不 好 说 , 怕 是痢 疾 或 伤 寒 , 带来麻烦和责任 , 就不好办 了, 建议送医院 。 站 长却 果 断 地 做 判 断 , 没事 , 分 析 了 会 花 冤 枉 钱 的 。 就 像 替 家 里 的人 考 虑 一 样 . 很 温 暖 的话 语 ( 4 ) 句 是 站 长 更 加关 心 和体 贴 邀 请 明子 和 达 男 姐 弟 俩 。 从 以上 四句 话 中 , 我们不难看 出, 明 子 和 达 男 姐 弟 俩 和站 长虽然是萍水相逢 , 但是站长像对待家人那样替他们考 虑 . 为 他 们 着 想 。热 心 、 仔细关爱每一位过往旅客 。 他 的 职 业 道 德 精 神 表 现 到 了极 致 。 作者借助这个角色 , 塑造 出 了具 有 代 表 性 的 日本 人 , 具有 温 暖 的 、 宽广的胸怀。 日语 里 有 “ 一期一会 ” 这个词语。“ 一期一会 ” 原 本 是 佛 教
雪国

《招魂节一景》、《 精通葬礼的人》、《伊
豆的舞女》、《温泉旅馆》等,是早期的重要 作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川端康成过着半 隐居的生活,所写的作品与战争没有什么联系, 主要仍以下层妇女的命运为主题,主要有《花 的圆舞曲》、《雪国》等。战后,他的创作倾 向比较复杂。一方面继续写出不少思想基本健 康的作品,如《舞姬》、《名人》、《古都》 等;另外一个方面又写出一些充满颓废情调的 作品,如《千纸鹤》、《山音》、《睡美人》、 《一只胳膊》等。他一生写了二三百篇小说, 以中篇和短篇为主。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 奖。
艺伎并非妓女。艺伎是一种在日本从事表演艺 术的女性。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很大一部分是 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她们 的交易是满足男人们的梦想——享乐、浪漫和占 有欲。通常与她们交易的,都是上层社会有钱有 势的男人。在昂贵的餐厅和茶舍里,谈论生意的 男人们喜欢请一位艺伎相伴,为他们斟酒上菜, 调节气氛,而这最少也要花费1千美元。今天,仍 有少数女性抱着浪漫的幻想以及对传统艺术的热 爱加入艺伎行业。但在过去,艺伎是一个终身职 业,必须女承母业。二战以前,绝大部分艺伎是 为了生计,被迫从事这一职业的。 艺伎业是 表演艺术,不是卖弄色情,更不卖身。行业规定, 艺伎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 以保持艺伎“纯洁形象。
创作背景
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 的长篇小说《雪国》,首章创作并发表于 1934年,主要部分至1937年大体完成。 其时,川端已经越过了刻意学习西方表现 主义的“新感觉派”阶段,正自觉地回归 传统,探索着现代主义与日本古典文学融 合的途径。如果说,在此之前的短篇《伊 豆舞女》显示了川端这一探索的最初成就, 那么《雪国》则标志着川端的探索达到了 成熟境界。《雪国》之后,虽然川端还有 大量作品问世,但其意蕴、境界以及表现 方式,基本可视为《雪国》的延续或变奏, 《雪国》起笔于1935年,当时正是日本帝 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准备发动全国 侵华战争的阴云密布时期。在这时期,他 们对日本国内加强统治,轰动一时的无产 阶级文学运动已被镇压下去,与之对立的 新感觉派文学,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 从另外一面受到影响《雪国》这部作品的 发表,足以说明这一严酷的现实
美しい日本の私

美しい日本の私“春は花夏ほととぎす秋は月冬雪さえて冷しかりけり” (道元禅师) “云を出でて我にともなふ冬の月风や身にしむ雪や冷たき” “山の端にわれも入りなむ月も入れ夜な夜なごとにまた友とせむ” “隈もなく澄める心の辉けば我が光とや月思ふらん” “あかあかやあかあかあかやあかあかやあかやあかあかあかあかや月” (明恵上人) 「歌を咏むとも実に歌とも思はず」(西行)の趣きで 素直、纯真、月に话しかけるそのままの三十一文字で いわゆる「月を友とする」よりも月に亲しく 月を见る我が月になり、我に见られる月が我になり 自然に没入、自然と合一しています。
暁前の禅堂に坐って思索する僧の「澄める心」の光を 有明の月は月自身の光と思ふだらうといふ风であります。
「我にともなふ冬の月」の歌も まことに心やさしい 思ひやりの歌とも受け取れるからであります。
云に入ったり云を出たりして 禅堂に行き帰りする我の足もとを明るくしてくれ 狼の吼え声もこはいと感じさせないでくれる「月の光」よ 风が身にしみないか、雪が冷たくないか。
私はこれを自然、そして人间にたいする あたたかく、深い、こまやかな思ひやりの歌として しみじみとやさしい日本人の心の歌として 人に书いてあげています。
雪の美しいのを见るにつけ 月の美しいのを见るにつけ つまり四季折々の美に、自分が触れ目覚める时 実にめぐりあふ幸ひを得た时には 亲しい友が切に思はれ、このよろこびを共にしたいと愿ふ つまり 美の感动が人なつかしい思ひやりを强く诱い出すのです。
この「友」は、広く「人间」ともとれませう。
また「雪、月、花」といふ四季の移りの折々の美を现わす言叶は 日本においては山川草木、森罗万象、自然のすべて そして人间感情をも含めての 美を现わす言叶とするのが伝统なのであります。
そして日本の茶道も 「雪月花の时、最も友を思ふ」 のがその根本の心で 茶会はその「感会」 よい时によい友だちが集ふよい会なのであります。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伊豆的舞女》

赏析日本文学作品《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6年。
小说描写一个高中生,在伊豆旅游与一伙江湖艺人邂逅相遇,被那个美丽纯洁的小舞女所吸引,便结伴而行。
舞女天真无邪的品性净化了我的情感,互相爱恋。
艺人们的善良真诚,使我沉浸在亲密的人情之中。
小说结尾,写我出于爱和同情,曾倾囊相助,于用光了旅费,只得与舞女分别,割断了令人心醉的初恋之情。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把少男少女之间不意而起的微风般的初恋,表现得晶莹、隽永。
细致地刻画了我与舞女初见、相识、同处和分离时的情绪变化,充分体现了那种美的情致,失落的哀怨凄婉,种种萦绕心扉,让人难于忘怀的感情世界。
我在美丽的日本(节选)

我在美丽的日本(节选)作者:川端康成来源:《文苑·经典美文》2016年第06期该文是川端康成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时的讲演辞,精辟地阐发了日本文学、美术、花道的精髓与情韵,全篇美感充盈,文字细腻,优美典雅,是当代日本散文史上的名篇。
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这是道元禅师(1200~1252)〔道元禅师:即希玄道元,镰仓(1192~1333)初期的禅师,日本曹洞宗的始祖,曾到中国学习佛法,著有和歌集《伞松道咏》等〕作的一首和歌,题名《本来面目》。
冬月拨云相伴随更怜风雪浸月身这是明惠上人(1172~1232)作的一首和歌。
当别人索书时,我曾书录这两首诗相赠。
明惠在这首和歌前面还详细地写了一段可说是叙述这首和歌的故事的长序,以阐明诗的意境。
元仁元年(1224)12月12日晚,天阴月暗,我进花宫殿坐禅,及至夜半,禅毕,我自峰房回至下房,月亮从云缝间露出,月光洒满雪地。
山谷里传来阵阵狼嗥,但因有月亮陪伴,我丝毫不觉害怕。
我进下房,后复出,月亮又躲进云中。
等到听见夜半钟声,重登峰房时,月亮又拨云而出,送我上路。
当我来到峰顶,步入禅堂时,月亮又躲入云中,似要隐藏到对面山峰后,莫非月亮有意暗中与我做伴?在这首诗的后面,他继续写道:步入峰顶禅堂时,但见月儿斜隐山头。
山头月落我随前夜夜愿陪尔共眠明惠当时是在禅堂过夜,还是黎明前又折回禅堂,已经弄不清了,但他又接着写道:禅毕偶尔睁眼,但见残月余晖映入窗前。
我在暗处观赏,心境清澈,仿佛与月光浑然相融。
心境无边光灿灿明月疑我是蟾光既有人将西行称为“樱花诗人”,那么自然也有人把明惠叫作“月亮诗人”了。
明明皎皎明明皎皎皎明明月儿明这首仅以感叹声堆砌起来的“和歌”,连同那三首从夜半到拂晓吟咏的“冬月”,其特色就是:“虽咏歌,实际不以为是歌”(西行的话),这首诗是坦率、纯真、忠实地向月亮倾吐衷肠的三十一个字韵,与其说他是所谓“以月为伴”,不如说他是“与月相亲”,亲密到把看月的我变为月,被我看的月变为我,而没入大自然之中,同大自然融为一体。
我在日本作“女体盛”

我在日本作“女体盛”
王娜; 航笛
【期刊名称】《《法治与社会》》
【年(卷),期】2004(000)007
【摘要】2004年4月初,昆明一家料理店推出"美女人体盛宴",这犹如一颗石子,扔进了平静的湖里,一时激起无数的"浪花".后来,卫生监督部门出面干预,叫停了"女体盛".那么,什么叫"女体盛"呢?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就餐方式呢?
【总页数】2页(P50-51)
【作者】王娜; 航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16
【相关文献】
1.女体盛——畸形的日本饮食文化 [J], 孔凡真
2.《我在美丽的日本》与《我在暧昧的日本》--川端康成与大江健三郎之比较 [J], 何春兰
3.“女体盛”----日本男人的极品美食…… [J],
4.我在日本作"女体盛" [J], 航笛
5.浅议《我在美丽的日本》等日本文学作品中的自然与女性美 [J], 刘倩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惊的爱情诗,甚至有露骨地描写闺房秘事的艳诗。一休既吃鱼又喝酒,还近女色,
超越了禅宗的清规戒律,把自己从禁锢中解放出来,以反抗当时宗教的束缚,立志
要在那因战乱而崩溃了的世道人心中恢复和确立人的本能和生命的本性。
一休所在的京都紫野大德寺,至今仍是茶道的中心。他的书法也作为茶室的字幅而
自然的美又想要自杀,这样自相矛盾。然而所谓自然的美,是在我“临终的眼”里
映现出来的。
一九二七年,芥川三十五岁就自杀了。我在随笔《临终的眼》中曾写到:“无论怎
样厌世,自杀不是开悟的办法,不管德行多高,自杀的人想要达到的圣地也是遥远
的。”我既不赞赏也不同情芥川,还有战后的太宰治[5](1909-1948)等人的自杀行为。
明明皓皓明明皓
皓皓明明皓月明
这首全部以感叹声排比堆砌的和歌,连同前三首从半夜到拂晓吟诵冬月的和歌,明
惠是循着西行的精论:“虽咏歌,并不以为歌。”这是自发、纯真、忠实地向月亮
倾吐忠肠的三十一个音节,犹如对月情话,而不仅仅是与月相伴。他望月身成月,
被他望的月成为他,而沉浸于自然中,成为自然的一分子。于禅堂静坐,上人的清
但,还有另一位年纪轻轻就死去的朋友,是日本前卫派画家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就
想自杀的。“他说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还死就是生,这话成了他的口头禅,”
(《临终的眼》)我觉得这位生于佛教寺院、由佛教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对死的看法,
同西方人对死的看法是不同的。“有牵挂的人,恐怕谁都不会想自杀吧。”由此我
想起另一件事,就是那个一休禅师曾两次企图自杀。
内心底里,这也许是命运的必然吧。没有魔界就没有佛界,而要进入魔界就更加困难,
意志薄弱的人是进不去的。
愿与他们分享快乐。这就是说,由美的感动,强烈地诱发出对人的怀念之情。这个
“友”也可泛指“人”。另外,以雪月花来表现四季变化的美,在日本传统中,是
包含着山河草木,自然万物之美的。
这种“雪月花时最怀友”的精神,也是茶道的基础。茶道是情怀的相聚,是好友在
佳季的相会。顺便说一下,我的小说《千只鹤》,如果被认为只是描写茶道的“心
华,另一方面也为宗教和人生的基本问题所困扰,而陷入苦恼。他曾疾呼:“倘有神
明,就来救我。倘无神明,即沉我湖底,以葬鱼腹。”当他正要投湖时,被人拦住了。
后来又有一次,由于一休所在的大德寺的一个和尚自杀,几个和尚被株连入狱,这
时一休深感有责,于是“肩负重荷”,入山决食,再一次决心寻死。
一休把自己那本诗集,取名《狂云集》,并以“狂云”为号,在《狂云集》及其续
堂,闻狼嚎亦无惧。月啊,风吹你,你不冷吗?雪侵你,你不寒吗?这恰是对自然,
也是对人间的精致沉静的日本精神的赞美,因此我才书赠友人。
以研究Botticelli[4]而闻名于世,对古今东西美术博学多识的矢代幸雄博士,曾
把日本美术特色之一总结为“雪月花时最怀友”。看到雪的美、看到月的美,也就
是看到四季时节的美而有所感悟时,当自身由那种美而获得幸福时,就会思念亲友,
美。我曾写过一篇随笔《临终的眼》,但这里所用的“临终的眼”这个词,是从芥
川龙之介(1892-1927)自杀遗书中摘下来的。在那封遗书中,这句话特别打动了我的
心。“所谓生的能力”,“动物本能”,大概会逐渐消失吧。
现今我生活的世界,象冰一般透明、又如病态般神经质。………我何时能毅然自杀
呢?这是个疑问,唯有大自然比持有这种想法的我更美,也许你会笑我,既然热爱
灵”和“形式”的美,那就是误读。然而这部作品是对当今俗恶茶习的怀疑和惊醒,
并予以否定。
春暖樱花开
夏炎杜鹃红
秋月透清冷
冬雪映寒凝
道元的这首和歌,也是讴歌四季美的。自古以来,日本人在春夏秋冬四季,将四种
最喜爱的自然景物的代表无造作地排列起来,也许没有比这更平凡、几不成为诗的
诗了。不过,良宽僧(1785-1831)的辞世诗,也有类似的意境:
上面我之所以在“一休”前冠以“那位”二字,是因为他作为童话里的机智和尚,
为儿童所熟悉。他那无碍奔放古怪行为,久以成为佳话广为流传。他那种“让孩子
爬到膝上,抓摸胡子,连野鸟也从一休手中啄食”的样子,真是达到了无心的最高境
界了。看上去他象个亲切、平易近人的和尚,而实际上确实是一位严肃、深谋远虑的
禅宗僧侣。也被称为天皇御子的一休,六岁入寺院,一方面表现出天才少年诗人的才
的灵境:
元仁元年(1224)十二月十二日夜,浓云蔽月,入花宫殿坐禅,及至午夜,禅毕。走
出山顶之峰堂归至下房时,月从云缝间露出,光映照雪地。山谷里传来阵阵狼嚎,
凭月亮陪伴,毫无恐惧。逮入下房,后复出,月亦躲入云中。子夜钟响时,重登峰
堂,月又拨云而出,送我上路。到达峰顶,步入禅堂时,月又躲入云中,恍若欲藏
夫闲聊,尽管谈的是深奥的宗教和文学,却不用难懂的语言,那种“和颜爱语”的
无垢言行,同他的诗歌与书法的风格,都摆脱了江户后期,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出初
的日本近代习俗,达到了古代的高雅境界。在当今的日本,他的书法和诗歌仍然受到
人们的敬重。他的辞世诗,反映了他这样一种心情:自己没有什么可留作纪念的,也
不想留下什么,然而,自己死后大自然仍然是美的,也许这种美的大自然,就成了自
“相见无他思”的确是充满了纯真的朴素感情。
良宽七十四岁逝世。他出生在雪乡越后,就是我的小说《雪国》所描写的地方。那
里是被称为“里日本”的北国,即现在的新泻县,寒风从西伯利亚越过日本海刮来。
他的一生就是在这个雪国里度过的。他日益衰老,自知死期将至,而心境却清澈如
镜。这位诗僧“临死的眼”,似乎仍然映现出他那首辞世诗里所描述的雪国的自然
吾何所遗
春日樱花
山谷杜鹃
枝头秋叶
这首和歌同道元的一样,把寻常的对象和普通的词,不假思索──不,是蓄意地─
─串连在一起,以表达日本的精髓,在此引述的正是良宽的辞世诗。
漫长春日
与童戏球
渐将逝去
薰风清爽
月透清光
彻夜共舞
消渡余生
非吾向禺
更乐独行
这首诗描绘了良宽的心境和生活:住草庵,穿粗衣,漫步田野,与儿童戏耍,同农
我在美丽的日本
川端康成
春暖樱花开
夏炎杜鹃红
秋月透清冷
冬雪映寒凝
这是道元禅师[1](1200-1252)的一首和歌[2],题为《本来之面目》。
月破云出
伴吾独行
寒风白雪
侵袭月身
这是明惠上人(1173-1232)吟诵的一首和歌。当友人请我挥毫时,我常常选书这两
首相赠。明惠的这首和歌前,还冠以一段长序,详细述说这首和歌的故事,以描绘诗
己留在人间的唯一的纪念吧。这首诗不仅充满了日本自古以来的传统精神,同时仿佛
也听到良宽的宗教心声。
伊人远方来
相见无他思
良宽的这首情诗,也是我所喜欢的。衰老的六十八岁的良宽(我应指出,我在六十
八岁获得了诺贝尔奖),遇到了二十九岁的尼姑纯真的心,获得了崇高的爱情。这首
诗既流露了他偶遇终生伴侣的喜悦,也表现休的手迹。一幅题了一行“入佛界易,入魔界难”。
我深为这句话所感动,也常挥毫题写这几个字。其意思可作各种解释,如要进一步
深入探讨,那恐怕就无止境了。继“入佛界易”之后又添上“入魔界难”,这位禅
宗的一休打动了我的心。归根结底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家,对“入魔界难”的心情是:
既想进入而又害怕,只好求助于神灵的保佑,这种心境有时表露出来,有时深藏在
匿于对面之山峰后,莫非月有意默默伴我夜行?
接着是这首和歌。之后他又写道:
入峰顶禅堂时,但见月隐山间,
愿随月亮归山间
夜夜如友相陪伴
明惠当时是在禅堂过夜,还是黎明前又折返禅堂,已无考,但他又有了另一诗的境
界:
禅毕眼开,亲见晓月,碧光临窗,照吾暗禺,心胸光亮,有如明月。
心境皓洁光闪闪
明月信吾即为月
既然西行[3]被誉为“樱花歌人”,对应地,明惠自然被称为“月亮歌人”。
心之光,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被月亮看成为晓月之光。
正如长序中所叙述的那样,“月破云出”这首和歌是明惠在山顶禅堂,沉浸在对宗
教和哲学的冥想中,月亮成为其伙伴。禅堂及明惠的心与月亮之间,微妙地呼应、交
织在一起───这正是他所歌咏的。我所以选它来题字,是因为它是体现了对自然及
人的温暖深邃地体贴入微、谦和的日本人的歌。云端的冬月,时隐时现,照我往返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