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重点

合集下载

心电图基本知识

心电图基本知识
此过程中细胞膜外相邻的一个尚未除极的部位仍带有 正电荷(+,电源)与一个已经除极了的负电荷(-, 电穴)构成一对电偶(dipole)。
2020/3/2
诊断学/器械检查/心电图
11
(一)心肌细胞的除极与复极
3.复极过程
除极完毕,心肌细胞开始复极(repolarization), 膜两侧离子又逐步变为外正内负,直至完全恢 复到原来的静息状态。
心电图
Electrocardiogram
2020/3/2
诊断学/器械检查/心电图
1
2020/3/2
诊断学/器械检查/心电图
2
目的与要求
1、掌握标准十二导联系统(重点) 2、了解心电向量与心电图的关系(难点) 3、掌握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及生理意义(重点) 4、掌握心电图各波段命名(重点)
2020/3/2
2020/3/2
诊断学/器械检查/心电图
12
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过程示意图
刺激
++++ ----
---- ++++
静息状态 (极化状态)
电偶方向
--++ ++--
++-- --++ 除极过程
---- ++++
++++ ----
除极完毕
电偶方向
-+-- --++
++++ ----
--++
- +- -
复极过程
R波: 首先出现的位于参考水平线以上的正 向波 Q波: R波之前的负向波 S 波: R波之后的第一个负向波 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 S’波: R’ 波之后的负向波 QS波:QRS波只有负向波
振幅小可称为q、r、s、r’、s’
QRS波群的命名示意图
QS
QS
QR
Qr

心电图考试重点总结

心电图考试重点总结

心电图(ECG):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心动周期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心电图产生原理心肌细胞心电向量:具有强度及方向的电位幅度心电综合向量:由体表采集的心电变化是全部参与电活动心肌细胞的电位变化综合的结果心脏综合电位强度:心肌细胞数量;电极位置与心肌细胞距离;电极方位与心电向量角度窦房结:窦房结是正常心脏兴奋的起源,位于右心房的上腔静脉入口处、界崎上方的心外膜下1厘米,呈扁椭圆形。

结间束:结间束是心房内联系窦房结与房室结的特殊传导纤维。

结间束分为前结间束、中结间束、后结间束。

房室结:房室结是心房与心室之间激动传导的连接部。

心电图是心脏的电量变化,通过人体导电组织和体液,在身体表面的反映。

心电图是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表面的一定部位,记录出的心脏电活动的表现。

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与心脏的机械收 缩活动无直接关系。

标准导联:I 、n 、m加压肢体导联:aVR 、aVL 、aVF胸壁导联:V1〜V6、V7〜V9及V3R 〜V8R心电图的形成及正常心电图P 波:• 反映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正常人P 波时间小于0.12s• 波幅肢导联不超过0.25mV ,胸导联不超过0.2mV• 波形小而圆钝• I 、II 、aVF —绝大多数直立;aVR —倒置;aVL 一有时直立,有时倒置;VI 、V2一可能直立,可能双向;其它胸导联一小而直立P -R 间期:• 12导联中最先P 波开始至下一组最先出现QRS 波群开始的时间• 正常窦性心律「一R 间期介于0.12〜0.20sQRS 波:• 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的电位变化 房室结窦房结— PR 间期Q 心电图及其导联系统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束支 希氏束•第一个向下的波为Q波,而后高尖向上的波是R波,最后向下的波是S 波。

•振幅较小用小写,如q、r、s;幅度较大用大写,如Q、R、S•QRS 波历时0.06〜0.12s。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概念1.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成的具有自主节律、自动传导和兴奋传导功能的脏器,心肌细胞通过电生理活动产生的电信号,产生心脏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经皮肤表面传导到表面的电极上,形成的记录称为心电图。

2.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电活动传导到体表上,经过放大、滤波、放大和记录等步骤,形成纸带上的图形。

常见的记录方法有静态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静态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皮肤上,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通常是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通过患者佩戴便携式心电图仪器,持续记录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

3. 心电图的波形正常心电图包含有P波、QRS波群和T波,它们代表了心脏不同阶段的电活动。

P波代表心房的兴奋传导,QRS波群代表心室的兴奋传导,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持续时间都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由心房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2秒之间。

在Ⅱ、Ⅲ和aVF导联中,P波应该是正向的,而在aVR导联中为负向。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通常持续时间在0.12-0.2秒之间。

正常的PR间期可以反映房室结和心室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情况,对于心房、心室和传导系统的异常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3.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持续时间应该在0.06-0.1秒之间。

在Ⅰ、aVL、V5和V6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在Ⅱ、Ⅲ和aVF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负向的。

4. ST段ST段是从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一段时间,通常是等电位的。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损伤等病理性改变。

5.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通常是正向的。

T波的改变可以反映心肌再极化异常,如低钾血症、心肌缺血和心肌病等疾病。

3-心电图测量与正常值

3-心电图测量与正常值
* 窦性P波: PⅡ、avF 直立, PavR 倒置。
2、时间:<0.12s。双峰时,峰间距<0.04s。
3、电压:肢导联<0.25 mv、胸导联<0.20mv
*P波(P wave)
P波方向和形态:高尖、双向、低平、双峰、倒置。
4、 PtfV1
V1导联P波呈双向波时,应测量
—— 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 terminal force)。 PtfV1 =负向波的宽度(S)×负向波的振幅(mm)。
*T波(T wave)
1、T波: 心室复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的时间、 电压变化。 2、方向: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与R波同向。 3、形态:T波上升支缓慢,下降支迅速,双支不 对称;顶光滑无切迹。 4、电压: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不应小于同导 联R波的1/10 (V3最高可达1.5mv)。
5. T波的临床意义:
2、QTc * : R-R间期为1s(心率60次/分)时的Q-T间期。 计算公式:Q-Tc = 实测Q-T间期 /√R-R。 正常高值:0.44s。 3、临床意义: ⑴Q-T间期延长: 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损害、药物影响(乙胺 碘肤酮、奎尼丁)、电解质紊乱(低血钾、 低血钙)。 ⑵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黄效应, 高血钾。
Q-T间期(Q-T interval)
1、*正常值: 成人0.32-0.44s。
心率快Q-T间期短;心率慢Q-T间期长。 不同心率的QT限度(最高值) 心率 45 50 55 60 65 70 QT 0.50 0.48 0.45 0.44 0.42 0.40 心率 75 80 85 90 95 100 QT 0.39 0.37 0.36 0.35 0.35 0.34 心率 107 115 125 130 150 180 QT 0.32 0.31 0.30 0.29 0.27 0.26

临床心电图诊断要点11

临床心电图诊断要点11

临床心电图诊断重点一、心电图各波段主要意义1、P波正常:宽度< 0.11s 、振幅<。

如宽度> 0.11s 伴明显切迹,切迹间距≥,表示左心房肥大或房内传导阻滞。

如振幅≥0.25mV,呈尖峰型,表示右心房大。

2、 P -R(P-Q)间期房室传导时间,心率正常成年人,应在0.12 ~0.20s 之间,高出最高值时,称P-R间期延长,表示房室传导阻滞。

3、QRS波群1 时间:正常成人0.06 ~0.10s 、儿童 0.04 ~0.08s, 时间延长,表示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

2 振幅: RaVR<,高出可能为右室肥大;RaVL<、RaVF<,高出提示左室肥大, 6 个肢导联电压绝对值均<或每个胸导联电压绝对值均<,称低电压,常有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水肿等,偶见于正常人。

3 Q 波:除 aVR导联可 QS或 Qr 外,其他导联振幅不得高出同导联R波的 1/4 ,时间< 0.04s ,无切迹。

V 1V2不应有 q 波, V3很稀有 q 波, V5V6可见正常范围的q 波,高出正常范围的Q波称异常 Q波,常备见于心肌拥塞等。

4、S-T段任何导联下移应<,若高出提示心肌缺血或劳损,上抬V1~3应<、其他应<,高出提示急性心肌拥塞、急性心包炎等。

5、 T波T 波方向常和 QRS主波方向一致,在 R波为主的导联中, T 波振幅应大于同导联R波的 1/10 ,T 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常有于心肌缺血、低血钾,巨大高耸T 波可见于急性心肌拥塞、高血钾等(轻度增高多无临床意义)。

6、 Q-T 间期长短与心率有关(详尽应查表),Q-T 间期延长常有于心肌缺血,损害心脏肥大或低血钙等,伴 T 波异常时可出现极为严重的心律失态。

7、U波在 T 波后 0.02 ~0.04s 可出现,一般在胸导联(特别V3)较清楚,可达0.2 -0.3mV,明显增高常有于低血钾,倒置可见于缺血性心脏病或运动测试时。

二、常居心脏疾病的心电图特色1、左心室肥大1、QRS波群电压增高(必备条件)RV5>或女性 RV5+SV1>、男性RV5+SV1>。

2024心电图课件课件完整版

2024心电图课件课件完整版

针对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 行解释与指导
指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 加以纠正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总结回顾本次课程重点内容
1
2
典型案例分析讨论中涉及的知识点及技能要点
3
实践操作演示及指导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技巧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02
03
04
拓展延伸相关知识与技能点
介绍其他类型的心电图检查方 法及原理,如动态心电图、运
心律
指心脏跳动的节律,正常心律基本规 则,部分青年人可出现随呼吸改变的 心律。
心脏节律的识别
窦性心律
正常心脏节律由窦房结控制,称 为窦性心律。
异位心律
当心脏节律不是由窦房结控制时 ,称为异位心律,如房性、交界 性或室性心律。
心脏传导系统功能的判断
传导阻滞
当心脏传导系统发生病变时,可导致传导阻滞,如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 滞等。
结合临床病史进行心电图诊断
学生自主操作练习及反馈
学生分组进行心电图机操作练习
熟悉心电图机操作流程及注意事 项
掌握正确放置电极的方法及技巧
学生自主操作练习及反馈
学生自主阅读与分析心电图案 例
识别正常与异常心电图波形特 征
结合案例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 练习
学生自主操作练习及反馈
教师对学生操作及分析结果进行点评 与反馈
肌电干扰
由于肌肉颤动引起的干扰,可通过让 患者放松肌肉、避免紧张情绪来减少 干扰。
呼吸干扰
呼吸运动可引起心电图波形改变,应 指导患者保持平静呼吸,避免深呼吸 或屏气。
电极接触不良
电极片与皮肤接触不良可引起噪音干 扰,应检查电极片是否紧贴皮肤、导 联线是否连接紧密。

内科学诊断学重点心电图快速识图

内科学诊断学重点心电图快速识图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100次/分,P波形态 正常,RR间期缩短。
窦性心动过缓
心率<60次/分,P波形态 正常,RR间期延长。
窦性心律不齐
心率快慢不一,P-P间期差 异>0.12秒。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期前收缩
心房扑动
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PR间期>0.12秒。
P波消失,代之以F波,频率250-350 次/分。
房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以上的快速房性搏动,频 率100-250次/分。
室性心律失常
1 2
室性期前收缩
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T波方向与QRS 主波方向相反。
室性心动过速
连续3个或以上的室性搏动,频率100-250次/分。
3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QRS波、T波消失,代之以极不规则的室颤波。
传导阻滞与预激综合征
03 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表 现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典型心绞痛发作时,面向缺血部 位的导联常显示缺血型ST段压低 (水平型或下斜型)和(或)T
波倒置。
有些患者可出现ST段抬高,常称 为“变异型心绞痛”,多表现为 一过性,ST段抬高常伴对应导联
ST段压低。
T波改变可表现为低平、双向或 倒置,ST-T改变呈特征性动态演
药物治疗后心电图变化
心律失常得到控制,如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室早减少等。
长期随访心电图表现
评估药物治疗的远期效果,如心律失常是否复发,心功能是否改善 等。
案例三:特殊人群异常心电图鉴别诊断
儿童异常心电图
常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表现为心律不齐、ST-T改变等。

诊断学考试重点心电图知识总结

诊断学考试重点心电图知识总结

一、右心房肥大;P波高尖,电压≥0.25V,以Ⅱ、Ⅲ、aVF导联明显,时间多在正常<0.11S。

多见于肺心病,肺A高压是,故又称肺型P波。

二、左心房肥大;双峰型P波,P波时间>0.11S,峰距≥0.04S,以Ⅰ、Ⅱ、aVF、V1导联改变最明显,最多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故双二峰P又称“二尖瓣型P波”。

三、双侧心房肥大;1.P波增宽>=0.12S,其振幅>=0.25mv。

2.V1导联P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过正常值。

四、左心室肥大;1、Rv5>2.5mV 或Rv5+Sv1 >3.5mV(女)4.0mV(男)/RavL >1.2mV 或RavF>2.0mV /RI >1.5mV 或RI+S III >2.5mV 。

2、QRS时限略增宽;达0.10—0.11S。

3、电轴轻度左偏> -30°、ST—T改变。

五、右心室肥大;1、V1或V3R R/S>=1, Rv1>1.0mv 。

2、Rv1+Sv5 > 1.05mV (重症>1.2mV )。

3、R avR >=0.5(或R/q >= 1)。

4、心电轴右偏>=+90°。

5、V 1出现q波(qr QR或QS)。

6、ST—T改变。

六、室性早搏;QRS:提前出现宽大畸形,时间>=0.12s;T:其后T波多与主波方向相反;P:其前无P波。

七、房性早搏;P:形态异于窦性P波,P‘-R>或=0.12s QRS:提前出现的波群正常。

八、交界性早搏;QRS:同房性早搏。

P:提前的QRS波之前或之后有逆性P波或无P波,在前时P-R<0.12s,在后时R-P` < 0.20s。

九、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率:160次—250次/分,律规则。

QRS:室上性。

P:有或无。

十、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40次—200次/分律大致齐。

QRS:宽大畸形,时限>0.12 s。

心电图重点试题及答案

心电图重点试题及答案

心电图重点试题及答案1. 心电图(ECG)中P波代表什么?A. 心室收缩B. 心房收缩C. 心室舒张D. 心房舒张答案:B2. 正常的心电图QRS波群的时限是多少毫秒?A. 小于80毫秒B. 80-100毫秒C. 100-120毫秒D. 大于120毫秒答案:A3. 心电图中ST段抬高通常提示什么?A. 心肌缺血B. 心肌梗死C. 心包炎D. 心肌炎答案:B4. 以下哪个参数用于评估心室肥厚?A. P波振幅B. QRS波群振幅C. T波振幅D. Q波深度答案:B5. 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点是什么?A. 规则的P波B. 不规则的P波C. 规则的QRS波群D. 规则的T波答案:B6. 心电图中的QT间期代表什么?A. 心室收缩时间B. 心室舒张时间C. 心室复极时间D. 心房复极时间答案:C7. 以下哪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为宽大畸形的QRS波群?A. 心房颤动B. 心室早搏C. 心房扑动D. 心室颤动答案:D8. 心电图中的T波倒置通常提示什么?A. 心肌缺血B. 心肌梗死C. 心包炎D. 电解质紊乱答案:A9. 心电图中PR间期延长通常提示什么?A. 窦房结功能障碍B. 房室结功能障碍C. 心室功能障碍D. 心房功能障碍答案:B10. 以下哪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为规律的P波和QRS波群?A. 心房颤动B. 心房扑动C. 窦性心动过速D. 心室早搏答案:C。

心电图诊断笔记

心电图诊断笔记

重点概念:ECG :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房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因此心电图不显示窦房结的信号]心脏心电图每1.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电偶、电源、电穴、除极、复极:电偶:细胞发生除极化的部位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而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偶。

除极化时称为除极电偶,复极化时称为复电偶。

i.ii.在一对电偶中,正电荷所在部位为电源,负电荷所在部位为电穴,电流自电源流入电穴。

2.一.iii.除极状态:心肌细胞膜内正外负的状态;复极状态:细胞膜恢复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的过程。

二.单个心肌细胞与心脏整体除极的区别:2.探查电极与心肌细胞的距离,成反比;探查电极方位与心肌除极方向(所构成的夹角),夹角越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越小,电位弱。

重要概念:心电“向量”:心脏电激动过程中,既具有强度,又具有方向性的电位幅度。

(还具备时间性)3.三.四.典型心电图-胸导联V5/6的图像概念-心电图导联: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为心电图导联。

1.常规12导联体系:2.肢体导联——额面六轴系统(6个导联轴,假象直线,通过坐标图的轴中心点)——电极放置位置:右臂R 左臂L 、左腿F (+)——概念-E inthoven三角:肢体导联的电极主要放置在右臂、左臂、左腿,连接此三点即构成所谓Einthoven三角。

加压肢体导联aVR 、五.心电图导联体系:临床心电基础知识2022年2月22日21:52胸导联——单极导联(6个常用胸导联)正极同第4肋间水平V1——胸骨右缘第4肋间V2——胸骨左缘第4肋间V3V2与V4连线中点同V4水平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V5——左腋前线V4水平V6——左腋中线V4水平V7~V9后壁导联:左腋后线、肩胛线、脊旁线V4水平——用于诊断后壁心肌梗死。

V3R~6R 导联位于V3~6镜像位置——用于小儿心电图或诊断右心病变eg右心室心肌梗死。

心电图监护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监护知识点总结

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脏电活动是由心脏内的特殊细胞产生的,这些细胞具有自主性和兴奋性,能够产生一系列的兴奋传导过程,从而使心脏肌肉产生收缩和舒张。

心电图是将这些电活动转化为图形记录的一种方法。

心电图的测定原理是利用导联电极捕获心脏电活动,并将其转化为波形图示。

一般情况下,心电图包括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连续心电监护两种形式。

1. 标准12导联心电图标准12导联心电图包括四肢导联(I、II、III、aVR、aVL、aVF)、胸导联(V1、V2、V3、V4、V5、V6)共12个导联。

通过这些导联可以综合地观察心脏在三个空间方向的电活动情况,更全面地了解心脏的功能状态。

2. 连续心电监护在连续心电监护中,通常选择和安放心电图电极,将导联的信息即时地传送到心电监护仪上,并且将连续的心电波形显示在监护屏幕上,医护人员可以随时观察患者心电图的变化,并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二、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心电图的波形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特征反映了心脏在不同阶段的电活动,能够帮助医生判断心脏的功能情况,并对心脏病变进行初步诊断。

1. P波P波是指心脏的心房肌细胞兴奋和复极所形成的波形,代表心脏的收缩激动。

P波通常应呈现尖锐、均称的波形,其延迟和增宽往往与房性心律失常有关。

2. QRS波群QRS波群是指心室肌细胞兴奋和复极所形成的波形,代表心脏的室壁肌肉的激动。

QRS波群通常由Q波、R波和S波三部分组成,其波形的高低和时间规律性能够反映心室内传导系统和肌肉的激动情况。

3. T波T波是指心室肌细胞的复极所形成的波形,代表心脏的舒张激动。

T波通常应呈现圆顶、对称的波形,其形态和位置的改变往往与心肌缺血、心肌炎症、电解质紊乱等疾病有关。

以上是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医护人员在观察心电图时应该注意波形的形态、幅度和时间规律性的变化,从而及时发现心脏的异常情况。

心电图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协助诊断心脏病变、评估心脏功能、指导治疗手段等。

心电图教学大纲

心电图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心电图第一次课临床心电图学的基本知识心电图的检测内容及正常值一、目的和要求1.掌握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

2.掌握常规心电图导联。

3.掌握心电图机的正确操作。

4.熟悉正常心电图各波的图像正常值。

5.了解心电发生的原理。

6.了解小儿心电图的特点。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⑴临床心电图: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及导联体系。

⑵心电图的检测内容和正常值。

2.难点:⑴心电产生的原理。

⑵小儿的心电图特点。

三、讲授内容和要点1.心电发生的原理:⑴极化状态:静息的心肌细胞处于极化状态,指细胞膜外带正电荷,细胞膜内带有同等数量的负电荷。

此种分布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①极化状态的形成:主要是细胞内外钾钠离子浓度差和不同的通透性。

②静息电位的形成:静息状态下,心室肌细胞内电位约为—90mV。

⑵除极:心肌细胞某处受刺激,使静息电位变化,细胞内电位由—90mv 突然升高到+20~+30mV称为极化状态逆转。

⑶动作电位:心肌细胞激动时产生的细胞内电位变化叫动作电位,包括除极和复极过程,包括0位相,1位相,2位相,3位相,4位相。

除极过程+复极过程即心电图上的P—QRS—T波群形成的过程。

①除极过程:0位相: Na+快速内流。

代表除极过程。

即R波的前半部。

②复极过程:1位相: Na+通道快速失活,Cl-内流。

代表复极过程的开始。

即R波的后半部到J点。

2位相: Ca++缓慢内流,K+少量外流。

代表复极过程中的高平线。

即S—T段的形成。

3位相: Ca++逐渐失活,K+外流。

代表动作电位曲线上的速降线。

即T波。

4位相: K+- Na+泵将Na+主动移到胞外,将K+主动移到胞内。

代表恢复到-90mV即静息膜电位。

即等电位线(T—P)。

2.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与命名:⑴心脏的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房室结﹑房室束或希氏束﹑左右束支及Purkinje纤维网组成。

⑵心电图上各波段的组成:正常心电活动按以上先后有序的电兴奋的传播,而引起一系列的电位改变,而形成的心电图上的相应的波段,其名称为:① P波——最早出现,幅度最小,代表心房的除极过程。

健康评估心电图重点

健康评估心电图重点

第七章心电图检查第一节、临床心电学基本知识1、额面六轴系统、心前区导联的导联轴系统的用途额面六轴系统:主要用于判断肢体导联的心电图波形及测定额面心电轴心前区导联:反映探查电极所在部位的电位变化心前区导联轴:判断心前区导联的心电图波形以及心电轴的钟向转位2、胸导联V1-V6正极放置位置及临床意义3、P 波、P-R 间期、QRS 波、ST 段的形成P 波P-R间期QRS波ST波第二节、正常心电图★1、室壁激动时间、心电轴、钟向转位的概念室壁激动时间:又称R峰时间;是指经QRS波群起始部和R波顶点的两条垂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心电轴:一般指的是平均QRS电轴投影在额面上的心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代表整个心室肌除极向量在额面上的方向与大小..钟向转位:指心脏延其长轴从心尖部向心底部观察发生顺钟向或逆钟向方向的转动;可通过心前区导联中过渡区波形出现的位置来判断..2、心率的测量3、目测法判断心电轴4、根据 V1-V6 导联的 QRS 波形;判断钟向转位5、正常 P 波、P-R 间期的时间范围P波P-R间期时间<正常~补充代表房室传导时间年龄越大;心率越慢;P-R间★1、冠状 T、异常 Q 波、完全性代偿间歇、不完全性代偿间歇、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第7题的概念..冠状T:面向缺血区的导联出现倒置的T波;甚至呈双肢对称且导致逐渐加深..由于这种倒置深尖、双肢对称的T波多出现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时..异常Q波面向透壁心肌坏死区的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一般是的重要指标之一..完全性代偿间歇:联率间期与代偿间歇之和恰好等于正常心动周期的两倍..不完全代偿间歇:联率间期与代偿间歇之和小于正常心动周期的两倍..2、左心房肥大、右心房肥大心电图特征含二尖瓣型 P 波、肺型 P 波2、左心室肥大伴劳损、右心室肥大伴劳损的典型心电图特征3、心肌缺血的心电图主要表现4、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最有价值的心电图特征、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表现;心肌梗死的分期的典型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为异常Q 波及ST 段抬高和ST-T 动态演变5、窦性心律的心电图特征;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窦 性停搏心电图特征前收缩何者最常见它们的心电图特征含完全性代偿间歇、不完全性代偿间歇要求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期前收缩:三种期前收缩的比较★7、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概念;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连续3次室性异位激动;可称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若持续十秒或数分钟则称为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8、扑动与颤动的分类;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什么;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要求能看图识别扑动与颤动:①心房扑动②心房颤动③心室扑动④心室颤动..最严重的的心律失常:心室扑动及心室颤动..心房颤动的心电图特征:①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均不等的心房颤动波;频率为350~600次/分钟;②心室律绝对不规则;③QRS波群形态和时限正常;有时可伴有差异传导..★9、房室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哪两种波群关系的异常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三度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要求能看图识别★★★房室传导阻滞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波与QRS波群的关系异常房室传导阻滞一度①PR间期>②无QRS波群脱落二度Ⅰ型①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发生QRS脱漏②文氏现象又称莫氏Ⅰ型③QRS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二度Ⅱ①P R间期固定不变可正常亦可延长第四节、心电图描记、分析与临床应用1、心电图电极安置见第一节第2题。

心电图重点

心电图重点

室壁激动时间
心电轴
钟向转位
冠状T
异常Q波
完全性代偿间歇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期前收缩分类,最常见的是哪种?各种不同类型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

扑动与颤动包括哪些?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哪两种?各类型扑动与颤动心电图特征。

房室传导阻滞是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哪两种波群关系的异常?房室传导阻滞类型,各类型房室传导阻滞心电图特征。

心电轴偏移,钟向转位的识别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停搏、室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特征。

心电图基础知识

心电图基础知识

额面心电轴
1.定义: 指心室除极过程中,QRS 波群在额面上 的偏移。 2.电轴偏移的分类:顺钟向转为电轴右偏 逆钟向转为电轴左偏 3.*电轴偏移的计算方法: • ①查表法:利用Ⅰ、Ⅲ 导联QRS波群电压代数和 查表,求出心电轴值。 ②目测法: 观看QRS波群主波方向。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值
心电图 基本知识
第一讲 心电图基本知识 第二讲心电图的测量及正常值 第三讲常见异常心电图 第四讲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1、心电图概念(重点) 2、除极、复极的概念 3、与心脏电位波形、强度有关因素 二.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1.定义; 2.导联线及与人体的连为(重点); 3.常用导联 (难点):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命名
极化状态
电源: 当细胞膜一段受到 刺激后激化状态发生逆转, 膜外阳离子进入细胞内, 该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 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 外仍带正电荷,于是形成 膜内外电位差,尚未除极 的部位称为电源。 电穴: 已除极部位为电穴。 从而形成一对电偶。 除极:心肌细胞膜内带正 电荷,膜外带负电荷,称 为除极,又称为去极化。 复极:由于细胞的代谢作 用,细胞膜又迅速回到极 化状态,这一过程成为复 极。
心电图各波的组成、命名
• P波 心房除极产生的小波称为P波。 • P-R间期 P-R间期为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 时间,即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 • QRS波群 心室除极产生的综合波称为QRS波群,形 态变化较大。第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前的负向 波称为Q波。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S波之后的正 向波称为R’波。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只有一个 负向波称为QS波。根据每个波的相对大小分别用大、 小写英文字母来命名,如Rs、qR、qRs等。 • ST段 ST段是心室除极结束后缓慢复极的一段时间, 为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之间的一段等电位线。 • T波 心室肌快速复极产生T波。 • U波 U波的形成可能与心肌后继电位有关。 • Q-T间期 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称Q-T间期,从 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临床意义:
⑴时限延长:常见于低血钙 (>0.16s )。
⑵压低大于正常值: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害,心肌劳损, 心动过速。
⑶抬高大于正常值:常见于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 包炎。 ST段压低
? STⅡ、Ⅲ、aVF水平型压低0.25~0.30mv。
* 窦性P波: PI、Ⅱ、avF 、V4-6直立, PavR 倒置。
2.时限:<0.12s。双峰时,峰间距<0.04s。
3.电压:<0.25 mv(肢导联)、<0.20mv(胸导联)
异常P波(P wave)
P波异常的临床意义
1. 电压增高:常见于右房肥大、肺部疾患(肺型P波)、先心、甲心、低血钾等。
V2 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 V2 至 V4 两点连线
的中点
V4 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
间相交处
V5 左腋前线 V4 水平处
V6 左腋中线 V4 水平处
*QRS波群(QRS complex)
1.*QRS波群:心室除极波,代表心室除极的时间、电压变化。
2.* 命名: 第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前的负向波称为Q波,R波之后第一个负向波称为S波, 第二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后第二个负向波称为S’ 波,……。 只有一个负向波称为QS波。
波幅<5mm的用小写q、r、s ;
V5~6: 以R波为主 (qRs、 Rs 、qR、 R) R/S >1
S-T段(S-T segment)
ST段:自QRS波群终点(J点)到T波的起点间的时距。代表心室 缓慢复极过程。
1 *.正常值: 成年人心率60~100 次/分时,Q-T间期为 0.32-0.44s。心率快,Q-T间期短;心率 慢,Q-T间期长。
1. 正常时限 : <0.15s。
2. *与等电线在同一水平位上。在等电线以下,称为压低;
在等电线以上,称为抬高。
正常压低: 每个导联均 < 0.05 mv;
正常抬高: 肢导联、V4~6 < 0.1 mv, V1~2< 0.3 mv, V3<0.5mv。
⑷异常Q波( 时限、电压、形态异常):常见于肺心病,心肌病,心肌梗塞。
胸导联QRS波群正常图形
正常心室除极始于室间隔中部,自左向右方向除极(方向:自左向右下);随后左右心室游离壁从心内膜朝心外膜方向除极(方向:自右向左);左室基底部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是心室最后除极部位(方向:向左后)。
适用于小儿心电图,右室肥大,右位心,心脏移位。
心肌细胞电位图与体表心电图的关系图
1.*心电图纸为坐标纸,每个小方格的长、宽各为1mm。心电图纸横向坐标的距离代表时间,记录常规心电图时,心电图的走纸速度为25mm/s,故每一小格代表0.04s。心电图纸纵向坐标的距离代表电压的振幅,标准电压为1mv等于10mm,每小格电压等于0.1mv。
* V1~6的正常形:
V1~2: rS 型 r/S < 1
V3~4: RS型 R/S ≈1
导联(lead)的定义:
在人体不同部位放置电极,并通过导联线与心电图机电流计的正负极相连,这种记录心电图的电路连接方法称为心电图导联。
*导联线
心电图机导联线有5条,分别由线头为红、黄、绿、黑、白5种颜色的导联线组成。
红色___右手 黄色___左手
*P-R间期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1.*正常成人心率在60-100次/分时为0.12~0.20s,随年龄、心率不同而不等 ,年龄越小 ,心率越快 , P-R 间期越短。(老年人<0.22s)
2.临床意义:
⑴P-R 间期延长(P-R段): 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
⑵P-R 间期缩短:常见于预激综合征,交界心律,房室脱节。
三. 钟向转位(难点):
1.定义及分类;
2.判断方法及其临床意义(重点)。
四. 心率:
1.定义;
2.计算方法(了解内容)。
心脏除极、复极与心电图各波段的关系
*P波(P wave)
*P波:心房肌除极波,代表心房除极的时间、电压变化。
1.形态: 高尖、 双向 、 低平、 双峰、 倒置。
4.*低电压:
(1)在6个肢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电压算术和均≤ 0.5mv,称为肢导联低电压;
(2)在6个胸导联中,每个QRS波群电压算术和均 ≤0.8mv,称为胸导联低电压;
(3)肢导联低电压加胸导联低电压称为低电压。
肢导联低电压
? 肢导联各 QRS波群R+S<0.5mv。
广泛低电压(局部放大)
RⅡ + RⅢ<4.0 mv ;
RⅠ +SⅢ < 2.5 mv。
QRS波群正常值
3.*Q波正常值:(avR联除外) 时限<0.04s,电压 < 1 / 4 R。不应有切迹,V1~2不应有Q或q波,但可为QS型。
胸导联
1.连接方法:
中心电端与心电图机的负极相连,探查电极接于心电图机的正极,探查电极安放在心前区不同的位置,即胸导联。
2.特点:
( 1 )因距心脏近,因此电压较高。
( 2 )决定心脏的钟向转位。
* 胸导联V1~6的安放位置
导联 探查电极放置位置
V1 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波幅≥5mm的用大写Q、R、S。
*QRS波群正常值
1.*时限:正常成人<0.12s,多数在0.06~0.10s ,平均0.08 s。
2.电压:
*胸导联:A.右室 RV1 <1.0 mv, RV1 +SV5 <1.2 mv。
B.左室 RV5<2.5 mv,
B. 如T大于R,且与ST段连续抬高,见于早期心肌梗塞。
T波高耸
T 波倒置
Q-T间期(Q-T interval)
QT间期: 为心室除极与心室复极的总时间。代表心室 肌电收缩的全过程。
*测量:自QRS波群起点到T波的终点间的时距。(包 括QRS波时限、S-T段、T波时限)
心电图诊断
心电图基础知识
? 一.心电图概念(重点)。
? 二.临床意义。
? 三.导联:
1.定义;
2.导联线及与人体的连接(重点);
3.常用导联 (难点):
(1).标准导联、加压单极肢导联及连接方法 ;
3.*方向:在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与R波同向。
4.*形态:T波上升支缓慢,下降支迅速,双支不对称; 顶光滑无切迹。
5.临床意义:
⑴T波低平(<1/10R)、双向、双峰、倒置(与R波方向 相反):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⑵T波高耸:A. 双肢对称,底窄,呈“帐篷状”。常见于高血钾。
绿色___左脚 黑色___右脚
白色___胸前(V1、V2、V3、V4、V5、V6)
常用12导联体系
在长期临床心电图实践中,形成了一个由Einthoven创设而目前广泛采纳的国际通用导联 体系(lead system),称为常用12导联体系。
(2).胸导联及连接方法,胸导联的安放位置(重点);
(3).附加导联及连接方法。
? 四.波的形成(难点)。
? 五.心脏传导系统。
? 六.心电图坐标。(重点)
? 七.心电图的测定方法。(时间与电压)
导联的定义
加压单极肢导联
1.连接方法:
avR导联:右上肢接正极 ,左上肢、左下肢接负极。
avL导联:左上肢接正极 , 右上肢、左下肢接负极。
avF导联:左下肢接正极 , 右上肢、左上肢接负极。
2.特点:(1)探查局部心肌电位改变。
(2)avR导联是心律诊断的关键导联。
标准导联和额面六轴系统
1.标准导联(双极肢导联) Ⅰ、Ⅱ、Ⅲ。
2.加压单极肢导联 avR、avL、avF。
3.胸导联 V1、V2、V3、V4、V5、V6。
标准导联
1. 定义: 将两个电极置于人体两肢体上的导联。
2. 连接方法:
Ⅰ导联: 左上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Ⅱ导联: 左下肢接正极,右上肢接负极;
RV5 +SV1< 4.0 mv (男) <3.5 mv (女)。
肢导联:A.右室 RavR < 0.5 mv。
B.左室 RavL<1.2 mv, RavF<2.0 mv, RⅠ<1.5 mv
Ⅲ导联: 左下肢接正极,左上肢接负极。
3. 特点:(1).综合反映两肢体间的电位变化。
(2).Ⅱ导联是测量基本间期的导联。
(3).利用Ⅰ、Ⅲ导联电压代数和测定心电轴。
中心电端(central terminal)
定义: 将肢体导联三个电极(右手、左手、 左脚)各串一 5 k? 电阻 , 然后将三者连接起来,构成 “无干电极” 或称中心电端。
2.*心电图机走纸速度常有25mm/s、50mm/s 两种 ; 电压常有1/2、1、2 三种。
第二讲 心电图的测量及正常值
一. 心电图各波、段、间期的名称;代表意义;命名;正常值其临床意义(重点) 。
二 . 心电轴(难点):
1.定义及分类;
2. 计算方法及其临床意义(重点)。
? 肢导联各QRS波群R+S<0.5mv。
? 胸导联各QRS波群R+S<0.8mv。
QRS波群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⑴ 时限、VAT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室内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
⑵电压增高: 常见于正常青年男性,心室肥大,预激综合征。
⑶电压降低:常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心肌损害,水肿,正常肥胖健康人。
? STV2~V6水平型压低0.10~0.15mv。
ST段抬高
? STV1~V6弓背型抬高0.20~0.80m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