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_走出去_的现状_问题及对策_林玮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林玮菡 韩山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中国民营企业的海外进程发展迅猛,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使中国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民营企业 “走出去” 现状 问题 对策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企业开始向海外扩张,但仅有大型国有企业和央企才具有足够的资金和政策的支持,民营企业步履艰难。到了90年代中期,中国民营企业开始在出口及对外投资方面有所突破,特别是从2001年起,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且在“十一五”后,出现了“大型企业主动‘走出去’,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态势。而现在,民营企业已成为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主体,特别是在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和提倡“十三五”的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后,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着更大的机遇,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一、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分析

1.中国民营企业的规模。现阶段,在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大军中,民营企业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发展势头强劲。据《中国民营经济分析报告》,截至2013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1253.9万户,民营经济对全国GDP总量的贡献度超过60%,其中至少有19个省级行政区的民营经济对当地GDP的贡献超过50%,广东省更是超过了80%。而且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分布上看,非国有企业(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逐年攀升,截至2014年底,中国有1.85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86个国家(地区)共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

2.96万家,而这1.85万家企业中,除了外商和国企,非国有企业占比达88.7%。

2.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模式。中国民营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主要采取的方式为对外直接投资(FDI)和出口贸易。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民营企业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至2014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达7450.2亿美元,其中非国有企业占46.4%。与此同时,2014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金额为569亿美元,并购数量为272起,其中,民营企业就占有145起,远远高于国有企业的78起,海外并购交易披露金额也达到了147亿美元,较2013年增长了29%。此外,在出口贸易方面,中国民营企业经营势头良好,实力也在不断地增强。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高达9167.7亿美元,占出口总量的41.5%,接近2007年全年全国出口总额,虽然略低于外资企业比重的47.3%,但已远远高于国有企业的11.3%,外贸经营主体格局从以往的以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开始转变为以民营企业为主。

3.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行业分布。在对外投资方面,中国民营企业涉及的领域已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资源和能源开发、加工贸易,商业零售以及咨询服务等全方位的经营活动。例如,中国一些民营企业在资源富聚地投资兴建资源供应渠道,以规避能源短缺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另外,中国许多高科技民营企业正努力进行科研研究,通过掌握一定的核心技术有条件地去开拓国际市场,如华为用了短短的几年,就成功开发了埃及这个北非重要的国家,并在当地设立了产品技术中心和用户服务支持中心,且业务辐射到周边国家。此外,在出口贸易方面,我国民营企业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如纺织、食品、轻工、化工、建材和机电五金等,其中轻纺工业和机电工业行业居多,出口结构也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二、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1.中国民营企业大多数实力薄弱,规模小。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企业实力薄弱,资金、控制力和影响力不如国有企业。2015年中国企业500强中,民企的收入和资产仅占500强企业总量的21.7%和9.8%,而国企分别占78.3%和90.2%,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且在《财富》杂志2015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中国大陆地区有94家企业上榜,但绝大部分是国有性质的企业,民企仅有6家。因而在 “走出去”的过程中,民营企业规模偏小,财力偏弱往往会阻碍其发展,削弱它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2.中国民营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市场竞争力弱。中国民营企业主要分布在传统服务贸易业、制造业、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少、生产简单、商业价值低,极容易被取代。此外,大多数民企在进军国际市场时采取的是“薄利多销”的价格战战略,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博得消费者青睐,迅速打入市场。但随着中国劳动力的不再低廉,中国民营企业过去所拥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同时,越南、印度、缅甸等东南亚发展中国家正以更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参与到国际加工制造环节中,因而,中国民营企业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3.融资困难,政府扶持力度有限。在融资方面,民营企业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经常难以获得信贷、保险、担保等国际化经营所需的金融服务支持,且其他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的开发度也偏低。再者,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收益较低,许多跨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也不愿意给予其融资支持。另外,政府在支持和保障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及服务体系方面的建立还不完善,相关立法滞后,便利化程度不足,制约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4.缺乏高素质和专业性的国际化人才。中国民营企业对高素质、高学历、具有丰富经验国际化人才的吸引力较小,使得这些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和实行“走出去”战略时缺乏国际化经营的经验和国际化发展的理念。企业要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处于主动地位,保证决策的正确性,而人才的匮乏和管理模式落后是我国民营企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因而,提高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对策

1.从微观层面上。

1.1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中国民营企业应保有创新意识、培养工匠精神、注重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精细度、提升产品的商业价值、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应改变以往的生产模式,以机械化和智能化生产代替手工生产,以精细化生产代替粗旷式生产,向“中国制造2025”模式靠拢。此外,民营企业应改变原有落后的企业制度和低层次的管理水平,推进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强管理和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能够稳步发展。

1.2强化人才引进策略,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强化人才引进策略,采取有效的员工激励及培养机制是民营企业能否保持持续发展及壮大的核心要素。为此,民营企业可以采取“高薪”或“持股”等有效的薪酬机制吸引高素质、高学历、高水平的专业型人才,并为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消除后顾之忧。其次,企业应定期为员工提供专业性培训或举办交流研讨会,注重员工综合素质的(下转第31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