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版)2020高考地理总复习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讲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应用

1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大气吸收;d.大气逆辐射。

(2)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①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即图中的a。

②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即图中的b-c。

③大气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返还给大地,从而起到保温作用,即图中的d。

提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可形象地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具体过程如下面流程图所示:

2 读大气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a~e中,最能恰当表示对流层大气垂直分布一般规律的是a,其特点是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约0.6_℃。

(2)图a~e中,具有明显逆温表现的是b、c、d。

(3)逆温具有一个产生和消亡的过程,如果将上面五图,按照无逆温到逆温生成、发展直至消失进行排列,那么正确的顺序是a—b—c—d—e。

(4)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a。

一、大气热力作用的应用

1.分析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排放增多→

大气吸收

地面辐射

增多

大气逆辐射

增强,保温

作用增强

气温升高,

全球气候

变暖

2.解释农业生产中的一些技术措施

(1)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2)深秋利用烟雾防霜冻。

(3)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丰富与否

(1)高海拔地区: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内陆地区:

(3)四川盆地:

4.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二、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会出现实际气温高于理论气温,甚至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

1.四种逆温的形成与分布

2.逆温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

考向一气温日较差的分析

[考题引领]

1.(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B.②

C.③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解题关键】一方面注意有膜与无膜气温的差异,另一方面考虑枯雪年与丰雪年相比晴天日数的多少。

【解析】第(1)题,图中③④总体温度低,且温度接近,变化趋势一致,可推断为当地寒冷期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曲线。图中①②总体温度较高,①变化范围较小,②变化范围较大。由于枯雪年,降雪少,多晴天,昼夜温差较大,所以②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①为丰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曲线。第(2)题,该图反映的是平均气温日变化,不能确定当地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积雪厚度不同,使得进入膜内的太阳辐射量不

同,且积雪厚度不同,雪的保温效应强度也不同,所以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答案】(1)B (2)C

[变式训练]

1.(2018·湖南常德第一中学高三月考)图甲为同一地点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昼夜温度变化示意图,图乙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甲两条曲线可以反映的地理现象是( )

A.a曲线表示昼阴夜晴,b曲线表示昼晴夜阴

B.a曲线表示昼阴夜阴,b曲线表示昼晴夜晴

C.a曲线表示冷锋过境,b曲线表示暖锋过境

D.a曲线表示暖锋过境,b曲线表示冷锋过境

(2)对图甲、图乙所示地理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A.a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①③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小

B.b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②④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大

C.a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①②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小

D.b曲线表示该地主要是受到③④的影响,所以昼夜温差大

解析:第(1)题,根据图甲分析,a曲线气温日较差较小,b曲线气温日较差大;晴天与阴天相比,晴天温差大。第(2)题,图乙中各箭头的含义是: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为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辐射。a曲线气温日较差较小的原因主要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高,与图乙中的①③有关,A项正确。

答案:(1)B (2)A

考向二逆温及其影响

[考题引领]

2.(2015·浙江文综)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变化平均结果。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逆温强度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2)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解题关键】注意看图例两种逆温的差异,如两种逆温对应最高点的位置的差异。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第(1)题,根据图示,强逆温层上界海拔低,故A 对;逆温强度在6点左右达到最大,而不是午夜,B错;逆温现象15点左右出现,10点左右消失,C错;强逆温前半夜曲线陡、增速快,后半夜曲线缓、降速慢,D错。故选A。第(2)题,逆温层上界峰值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是因为夜晚山风将冷空气带到谷底,且冷空气向上运动需要一个过程,空气热量上下传递存在时间差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散射、反射与大气成分相关,与昼夜无关,与高度无关。下垫面反射率与地面性质相关。综上所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