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解剖基础
腹腔镜腹股沟疝解剖要点
腹腔镜腹股沟疝解剖要点
腹腔镜腹股沟疝解剖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腹股沟区域解剖:腹股沟是位于腹部和大腿之间的一个区域,由腹直肌、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形成,还有外侧韧带、腹股沟静脉等结构。
腹腔镜腹股沟疝解剖要点就是要熟悉这些结构的位置和相互关系。
2. 疝囊解剖:疝囊是疝气病变时肌腱缺陷部位对腹腔压力的嵌入,并进一步在腹壁缺陷处引起肠管和网膜等腹腔脏器的穿出。
因此,在进行腹股沟疝解剖时,要准确定位疝囊,避免误伤。
3. 疝门解剖:疝门是疝囊进入腹壁的通道,由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之间的腹股沟环形革肌形成。
手术时需要找到疝门,将疝囊缩回腹腔。
4. 疝鞘解剖:疝鞘是一层腹膜型成的袋状结构,包裹着疝囊和附近腹腔脏器。
手术时,需要准确识别疝鞘,以便缩回疝囊,修补腹股沟缺陷。
5. 腹股沟静脉及神经解剖:要注意保护腹股沟静脉及神经,避免损伤。
以上是腹腔镜腹股沟疝解剖要点的一些关键内容,手术操作中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
建议在进行手术前进行充分的解剖学学习和手术技巧训练。
腹股沟疝腹腔镜解剖要点及手术步骤
2.腹膜前间隙的建立
• 镜推法由于操作简单, • 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 镜头是沿着腹直肌后鞘 向前推进的,所进入的层次 是在腹横筋膜深层的前方, 需要在此间隙继续分离剪开 腹横筋膜深层,才能到达真 正的腹膜前间隙操作空间。
斜疝疝囊的处理
疝囊后方有输精管和精 索血管,疝囊周围有一些 蔓状静脉丛、腹横筋膜衍 生的精索内筋膜、以及来 源于腹内斜肌和精索外筋 膜的提睾肌纤维等各种成 份,在分离回纳时要注意 保护这些结构 疝囊外如有脂肪瘤应切除
27
死亡冠 (Corona Mortis )(Circle of death)
28
TAPP
死亡冠 (Corona Mortis )(Circle of death)
29
TEP
危险三角区(Triangle of Doom)
— 1991年由Spaw提出,又称Doom三角。 — 位于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之间。 — 髂外动静、脉通过。
— 腹横筋膜增厚的部分
— 起于髂前上棘,止于耻骨上支
— 全程伴行于腹股沟韧带的深面
— 开放式手术中较难看到
— 后进路修补术或腔镜修补术中可以看到,直疝更为明显
16
髂耻束( Ilopubic tract)
17
(Cooper’s
耻骨梳韧带
Ligment)
— 覆盖于耻骨上支有光泽的纤维结构 — 由骨膜、髂耻束反折的纤维和腹股沟韧带组成,并不是真 正意义上的韧带。
30
危险三角区(Triangle of Doom) 输精管,精索血管
31
腹膜前间隙的神经
生殖股神经: — 来自腰丛(L1-3神经) — 进入腹股沟管内环前分出股支和生殖支 — 股支:进入股鞘,支配大腿近端前方皮肤的感觉,损伤会引
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的解剖学结构基础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如肠管)通过腹壁的腹股沟区域突出的一种疾病。
根据腹股沟疝的解剖学结构基础,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类型。
一、腹股沟斜疝的解剖学结构基础1.解剖学位置:腹股沟斜疝发生在腹直肌和卵状突肌之间的腹股沟区域,可分为内、外两个腔。
内腔是指腹直肌和腹横肌之间的腹股沟管,外腔是指腹内、外斜肌之间的腹股沟环。
2.疝囊形成:腹股沟斜疝的疝囊由腹腔内的脏器(如小肠或大肠)穿过腹股沟区域的腹膜突出形成,其通道在内、外腔之间。
3.可能导致的症状和并发症:腹股沟斜疝的主要症状为患侧腹股沟区域的肿块,疼痛和不适感。
而腹股沟斜疝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腹股沟疝嵌顿、肠坏死和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二、腹股沟直疝的解剖学结构基础1.解剖学位置:腹股沟直疝发生在腹直肌和阔筋膜腱膜之间,位于腹股沟区域的腹壁。
2.疝囊形成:腹股沟直疝的疝囊一般由腹腔内的脏器(如肠管)穿过腹直肌和阔筋膜腱膜之间的腹壁组织形成。
3.可能导致的症状和并发症:腹股沟直疝的症状和并发症与斜疝类似,主要表现为患侧腹股沟区域的肿块、疼痛和不适感,同时也可能出现腹股沟疝嵌顿、肠坏死和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总结: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是常见的腹股沟疝病变,其解剖学结构基础决定了两者发病部位的差异。
了解并掌握腹股沟疝的解剖学知识,有助于临床医生对其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以便及时有效地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针对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的解剖学结构基础,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下面我们将就这两种疝的特点,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进行更详尽的探讨。
从发病机制来看,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的形成都与腹壁的解剖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腹股沟斜疝中,疝囊穿越腹壁内、外腔之间的腹股沟区域形成,这与腹壁解剖结构的一些特点有关。
而在腹股沟直疝中,疝囊则是穿越腹直肌和阔筋膜腱膜之间形成,这也与腹壁的解剖结构密切相关。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TEP、TAPP)的解剖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TEP、TAPP)的解剖•俗称的“小肠串气”是怎么回事?(解剖篇)•为什么右侧腹股沟斜疝比左侧多!?原因竟然是它!•大腿根突然出来个包是怎么回事?有可能是股疝,谈谈股疝的外科解剖随着腹腔镜的普及,借助腹腔镜的腹股沟疝手术的开展日益普及,由于观察角度和手术操作的方式与传统的前方入路手术差异很大,有必要重新以新的角度认识该区域。
对于TEP和TAPP,无论是何种术式,目的都是在腹膜前间隙游离出一定范围,放置补片,以强化腹横筋膜,即覆盖肌耻骨孔。
补片应与周围的骨性和肌性组织重合。
补片的上方要覆盖联合肌腱3cm,外侧达髂前上棘,内侧覆盖腹直肌和耻骨结节并越过中线,下方的内侧要置入Retzius间隙。
精索需“腹壁化”。
因此,精准掌握该区域解剖非常重要。
目录⊙腹股沟区层次⊙腹横筋膜家及其衍生结构⊙髂耻束⊙腹膜皱襞和凹陷⊙Retzius间隙⊙Bogros间隙⊙死亡冠⊙疼痛三角⊙危险三角1腹股沟区层次腹股沟区是腹前外侧壁的特殊区域,它连接腹部、盆部和下肢,其解剖层次与腹前壁基本相同,由深至浅可分为:①腹膜壁层、②腹膜外筋膜(腹膜外脂肪)、③腹横筋膜(浅、深层)、④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⑤浅筋膜深层(Scarpa筋膜)、⑥浅筋膜浅层(Camper's筋膜)、⑦皮肤。
盆腔上面观(男性)2腹膜形成的皱襞和凹陷脐正中襞:1条,位于中央正中线,脐正中襞是胚胎时期脐管闭锁形成的脐正中韧带。
脐内侧襞:2条,位于脐正中襞两侧,内含有闭锁的脐动脉的远侧段。
脐外侧襞:2条,位于脐内侧襞两侧,内含腹壁下动脉,故又名腹壁下动脉襞。
这5条皱襞将该部位的腹膜前区域分成三个陷窝:1、膀胱上窝:2个,位于脐正中襞和脐内侧襞之间,深面有膀胱,前方有腹直肌保护;2、腹股沟内侧窝:2个,位于脐内侧襞与脐外侧襞之间,和腹股沟三角(海氏三角)位置相当,与腹股沟管浅环(外环、皮下环)相对,是腹股沟直疝突出的部位;3、腹股沟外侧窝:2个,与腹股沟管深环(内环、腹环)相对,位于脐外侧襞的外侧,是腹股沟斜疝突出的部位。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解剖系列--闭孔神经保护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解剖系列--闭孔神经保护
腹腔镜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在输精管被彻底去腹膜化后,再次向之前打开的耻骨膀胱间隙向下少许拓展,以利于10*15cm 超普补片的展平放置,在这个过程中闭孔神经及死亡冠,如拨开云雾一般,往往能暴露出来,这是基于膜解剖基础上,间隙很清晰,如棉花糖样,但是如果,是疝内容物反复进出疝囊,或是复发疝的再手术,疝环周围解剖容易出血,影响视野,这种情况下电灼及电切等操作等要特别小心,以免损伤神经,那么在这个分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闭孔神经。
闭孔神经,系脊神经之一。
发自腰丛,自腰大肌内缘走出后,即入小骨盆。
沿小骨盆侧壁至闭孔管穿出骨盆,随分为前、后2支:前支,在长、短收肌间;后支,行于短收肌和大收肌间。
闭孔神经支配大腿的内收肌群和闭孔外肌,并分布于大腿内侧面的皮肤。
此神经受损害时,其所支配区的运动和感觉发生障碍。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解剖系列--腹前壁后面观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APP)解剖系列--腹前壁后面观
总之,在脐以下,腹前外侧壁的壁腹膜形成五条皱襞:位于正中显得为脐正中襞,其中有脐正中韧带;位于脐正中襞外侧者为脐内侧襞,内有脐动脉索;最外侧者为脐外侧襞,其中有腹壁下血管。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的内外侧,分别为腹股沟内外侧窝,是腹前壁的薄弱部位。
腹股沟内侧窝的位置相当于腹股沟三角,腹股沟外侧窝的尖对向腹股沟深环。
脐韧带包括:腹腔镜视野下还可以看到男性的输精管、精索血管,女性的子宫圆韧带、生殖血管,髂外动静脉,斜疝和直疝的疝环口等结构。
股疝形成的解剖学基础
股疝形成的解剖学基础
股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通过股部的裂孔向外突出形成的一种疝气。
股疝的解剖学基础主要包括股部的解剖结构和疝气的形成机制。
股部是人体下肢与腹壁之间的过渡区域,由股骨、耻骨和髂骨组成。
股部有许多肌肉、血管和神经,其中最重要的是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
股部还有一个重要的裂孔,即股环,它是股部的一个天然开口,由髂、耻和股骨组成。
股环是股疝形成的主要通道。
股疝的形成机制主要与股环的解剖结构有关。
股环是一个三角形的开口,其上缘由髂骨组成,下缘由耻骨组成,前缘由耻骨联合组成,后缘由股骨组成。
股环的大小和形状因人而异,有些人的股环较大,有些人的股环较小。
当腹腔内的脏器(如肠管、膀胱等)因腹压增高或腹壁肌肉松弛等原因向外突出时,就会通过股环向外突出形成股疝。
股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股疝的症状主要包括股部肿块、疼痛、不适感等。
股疝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和保守治疗两种方法。
手术是治疗股疝的最有效方法,可以彻底解决疝气问题。
保守治疗主要是通过穿戴疝带、控制腹压等方法缓解疝气症状,但不能治愈疝气。
股疝的解剖学基础是股部的解剖结构和疝气的形成机制。
了解股疝的解剖学基础对于预防和治疗股疝具有重要意义。
腹股沟疝单纯组织修补术-解剖学疝修补术
作 为标 准术式适用 于所有 类型 的腹 股沟疝 。标准 化 的手 术在专科 医师操作 中可 获得 高质量 的实施 , 以减少并发症 的
产生 。理 论 上 前 者 应 有 更 多 的支 持 者 , 而 实 际 工 作 中确 非 然 如此 。大 多数 非 专 科 医 师 根 据 个 人 习惯 和 经 验 应 用 一 种 或
斜疝 , U 型 : 中;I 斜疝 , ; 大 I : V型 直疝 , 全底 ; V型 : 直疝 , 憩室 ;
Ⅵ 型 : 合 疝 , 疝 和斜 疝 ; 型 : 疝 。 复 直 Ⅶ 股
能合作者 可 考 虑 使用 短 效 硬膜 外 麻 醉 、 脉 联合 麻 醉 等 。 静 3 %氯普鲁卡因是 目前 已知 起效最 快 , 持续 时间最 短 的麻 醉 剂 , 于 硬 膜 外 麻 醉 多 数 情 况 下 2h 患 者 可 下 地 行 走 , 发 用 后 并
三 、 术 方 法 手
1术前准备 : . 疝修补术在专科 医院 已被广泛 开展为 门诊 手术 、 日间手术 , 但相应 的术前准备却并 未因此而简化 , 任何
部 位 的感 染 和 未 经 控 制 良好 的糖 尿 病 都 应 仔 细 筛 查 和 治 疗 , 除此 之 外 控 制 体 重 成 为 加 拿 大 So |i hudc 院 最 具 特 色 的术 e医
两种术式修补所经治 的全部患者 , 与之相应 的是 较高的并发
症 和 不 公 正 的评 价 。
B s n疝修补术之后出现了多种疝修补方法 , 中包 括 Ma— as i i 其 r c 疝 修补术 、hu i y S ol c d e疝修 补 术 、 aV y疝修 补术 腹 膜前 Mca 疝修补 术 、 生理性 疝整形术 等 , 中 B si 与 Solie 其 as i hudc 疝修 n 补术因具备诸 多共性 而被 称作 B sii hud e疝 修补 术 。 as — oli nS c 不同的修补 术方法其适应症亦存在较 大差异 , 依据腹股 沟疝
腹股沟区域的解剖与疝修补术
腹股沟区域的解剖腹股沟疝的手术并不是简单的小手术。
它需要精细的解剖与分离,需要术者对这一区域有深刻的了解与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建和修补。
因此,为了学好腹股沟疝手术必须首先掌握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这是做好疝外科的基础。
第1节腹股沟区的解剖层次腹股沟区是连接腹部和下肢的过度区域,它的解剖层次与腹前壁基本分相同,由浅入深可分为7层:①皮肤、②浅筋膜(camper's筋膜)、③深筋膜(Scarpa筋膜)、④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以及它们的腱膜)、⑤腹横筋膜、⑥腹膜外脂肪和⑦腹膜(壁层)。
作为术者,首先要清楚手术操作在哪个层面进行。
TEP手术主要是在腹横筋膜下方的腹膜外脂肪和腹膜之间进行。
一、腹外斜肌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在腹股沟区域,已无肌肉,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external oblique aponeurosis)。
腹外斜肌腱膜在髂前上棘到耻骨结节之间,反折、增厚形成腹股沟韧带(inguinal ligament或称股浅弓femoral arch)。
腹股沟韧带内侧部有一小部分纤维,继续向后向下向外反折成陷窝韧带(lacunar ligament,又称为Gimbernat氏韧带),附着于耻骨梳上,边缘呈弧形。
陷窝韧带的游离内缘组成了股环的内界。
陷窝韧带继续向外延续,附于耻骨疏韧带(pectineal ligament,又称为Cooper韧带)。
上述各韧带在腹股沟疝修补术中是重要的解剖标志(图3-1)。
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自外上方向下方行走,在耻骨结节的外上方分为上、下二脚,二脚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裂隙,即为腹股沟管的外环(exterior ring)。
正常人的外环口可容一食指尖。
在腹外斜肌腱膜深面,有两条呈平行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于腹内斜肌表面行走,两条神经纤维可相互交叉相连,在手术中应注意保护,谨防误伤。
图3-1:腹股沟区主要韧带二、腹内斜肌与腹横肌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和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在腹股沟管中,两者的肌纤维都向内下行走,下缘构成弓状,越过精索前、上方,止于耻骨结节。
腹股沟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修补术[解剖] 腹股沟管是一潜在性通道,呈斜行自腹股沟管内口开始,由外上方至内下方止于腹股沟管外口,腹股沟管外口系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一个三角形裂隙,精索和子宫圆韧带走行其中。
腹股沟管前壁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弓状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和陷窝韧带,后壁为腹横筋膜,联合肌腱和腹膜。
在腹股沟管内有精索(子宫圆韧带),髂腹股沟神经的腹股沟支,骨生殖神经的生殖支,精索内筋膜和睾提机肌及精索外筋膜,鞘状突如不闭琐,则位于精索之前内侧。
在构成腹股沟管的各肌肉中腹内斜肌自腹股沟韧带开始形成腹股沟上壁,然后与腹横肌联合成为联合肌腱止于耻骨结节。
[手术适应症] 除以下禁忌症者外均可。
1 其他系统有严重疾病致手术有危险者。
2 有其他原因存在(腹水气腹)而疝为继发者。
3 伴某些慢性疾病时(慢支前列腺肥大顽固性便秘者)。
4 手术部位有皮肤病或感染者。
[麻醉方式]连续硬膜外麻醉、局麻。
[手术体位] 仰卧位。
[手术切口] 斜切口,自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哟2cm处与腹股沟韧带平行至耻骨结节。
【手术物品准备】1、常规物品器械包、剖腹包、持物钳、衣服包、布类包、2、其他:高频电刀[手术步骤]1 常规用23#刀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电凝止血。
2 切开腹壁浅筋膜,在切口下端脂肪层中可见浅生殖外血管分支,递弯血管钳分别钳夹切断。
3 切开直至可见发亮的腹外斜肌键膜,递组织剪,及弯血管钳将腹外斜肌键膜上所有纤维脂肪组织清除,两侧向皮下做2~3cm浅行。
4 将切口内端暴露时可见腹股沟管外口和精索外筋膜,将出血点结扎止血。
5 在外环外上方切开腹外斜肌键膜,在外口处穿束带,牵拉精索提出腹外斜肌键膜。
用直血管钳牵拉。
6 显露腹股沟韧带,显露腹内斜肌,在腹内斜肌下切开提睾肌和筋膜,递组织剪,向两侧分开显露疝囊。
7剥离疝囊周围组织,切开疝囊,用平镊将内容物还纳回腹腔内,疝囊切除,疝囊高位接扎。
8修补腹股沟管内环自内环处向下间断用12x20圆针7#线缝合加强腹股沟后壁。
图解手术|腹股沟疝李金斯坦修补术
图解手术|腹股沟疝李金斯坦修补术李金斯坦平片修补方法是美国Lichtenstein医生在上世纪80年代所建立的用人工材料进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的方法(T ension-Free Hernioplasty)。
这一方法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组织对组织的张力缝合技术,并以术后复发少,疼痛轻,恢复快,而广为接受和使用。
虽然现在腹腔镜疝手术已经很普及了,但一些老年病人,因为某些疾病,不能耐受全麻,因而使用腔镜手术受限,对于这部分病人,在局麻下实施李金斯坦疝修补术无疑是明智之举;还有些基层医院,腔镜疝还没有开展,仍然以李金斯坦手术为主要术式,由此可见掌握规范的疝李金斯坦修补手术还是很有必要的。
本期推出图解手术---腹股沟疝李金斯坦修补术,希望大家能从中学到标准的李金斯坦手术的规范操作。
李金斯坦修补术手术步骤1)切口:斜切口,从内环上斱(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连线中点上斱1cm)至耻骨结节,长约6cm-7cm。
2)按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和深筋膜。
3)牵开切口,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和外环口4)打开腹外斜肌腱膜(长约6cm-7cm)。
5)向两侧充分的游离腹外斜肌腱膜:内侧至腹直肌外侧缘;外侧至腹股沟韧带。
6)紧贴外环口内上,游离精索,可发现此处的无血管层面,可用电刀进行分离。
7)完全游离精索:外上至内环,内下达耻骨结节(可丌切断提睾肌)。
8)寻找疝囊:斜疝疝囊位于精索的内侧上斱,且被精索内筋膜包绕,故不精索紧密相连。
9)若斜疝较小,在腹股沟管内,尚未进入阴囊,可紧贴疝囊做分离。
10)完全游离疝囊,然后将其内翻回纳。
11)若斜疝较大,进入阴囊,可在腹股沟管的中、上部显露疝囊,近疝囊颈位置切开。
12)回纳疝内容物后完全横断疝囊,近端缝合结扎,远端确切止血后,旷置。
13)游离精索后,在其内上斱检查无疝囊后,探查直疝三角,由于病人平卧,直疝疝囊向上凸起幵丌明显,嘱病人咳嗽,更易于发现。
14)提起疝囊,从外下斱游离至疝囊颈部,用电刀在疝囊颈切开腹横筋膜。
腹股沟疝腹腔镜解剖要点及手术步骤
27
死亡冠 (Corona Mortis )(Circle of death)
28
TAPP
死亡冠 (Corona Mortis )(Circle of death)
29
TEP
危险三角区(Triangle of Doom)
— 1991年由Spaw提出,又称Doom三角。 — 位于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之间。 — 髂外动静、脉通过。
的神经支配。损伤会引起射精障碍、射精疼痛感。
32
腹膜前间隙的神经
股外侧皮神经:
— 来自腰丛
— 在髂耻束的下方通过髂肌的前面
— 提供大腿外侧皮肤感觉的神经支配
— 位置较表浅,较其他神经相比最容易损伤。
33
腹膜前间隙的神经
股神经: — 腰丛最大的分支 — 主要支配大腿前方皮肤和伸肌。 — 位于比较深的平面,通常不易损伤。
36
疼痛三角 (Triangle of pain)
37
打开腹膜
• 在疝缺损上缘自脐内侧韧 带至髂前上棘切开腹膜,游 离上、下缘的腹膜瓣,进入 腹膜前间隙、。切开腹膜时 有两点需注意:①内侧不能 超过脐内侧韧带,以免损伤 膀胱;②切开中间的腹膜时 应避免损伤腹壁下动静脉
套管植入(TEP)
• 第一套管的置入部位与方法:开放式方法:于脐孔下约0.5~1.0cm 处行 1.0cm 左右的小切口,直至白线。将皮肤和皮下组织用皮肤拉钩向 两侧牵拉,显露腹直肌前鞘。切开白线,暴露两侧腹直肌,用皮肤拉钩 将腹直肌向两侧牵开,进入到腹直肌背侧与腹直肌后鞘之间的间隙,伸 入剪刀或弯钳,扩大此间隙,将 10-12mm 第一套管置入腹膜前间隙 (图 )。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
建立操作孔
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
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 引言在人体解剖学中,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是常见的疾病。
它们都源于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异常,导致腹腔内的脏器突出到腹股沟区域或大腿内侧。
本文将从解剖形态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些疝的基础知识,并深入了解它们的发病机制、区别以及治疗方法。
2. 腹股沟直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解剖结构:腹股沟直疝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直腹肌下,主要是由于腹腔内的脏器穿过腹股沟内环的缝隙。
(2)发病机制:腹股沟直疝的形成与腹压增加以及腹肌过度使用有关。
在腹压增加的情况下,腹股沟内环的缝隙会扩大,导致腹腔内的脏器突出形成疝囊。
(3)区别:腹股沟直疝与其他两种疝的区别在于其发生位置和发病机制不同。
3. 斜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解剖结构:斜疝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斜方肌筋膜肌间隙,腹腔内的脏器穿过腹股沟外环并伴随着腹股沟管的发育异常。
(2)发病机制:斜疝的发病机制与腹股沟直疝相似,也是与腹压增加和腹肌过度使用有关。
然而,斜疝的解剖结构使得它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
(3)区别:斜疝与腹股沟直疝的区别在于解剖结构和发病机制上的差异。
4. 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解剖结构:股疝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大腿内侧,主要是由于腹腔内的脏器穿过腹股沟外环的缝隙并伴随着大腿内侧缝隙的扩大。
(2)发病机制:股疝的发病机制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相似,同样与腹压增加和腹肌过度使用有关。
然而,股疝的发病机制也受大腿内侧缝隙的解剖结构影响。
(3)区别:股疝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在于发生位置和解剖结构的不同。
5. 总结与展望本文从解剖形态学的角度对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探讨了它们的解剖结构、发病机制以及与其他疝的区别。
通过本文的阅读,希望读者能对这些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预防。
对于未来的研究,不仅可以从解剖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还可以结合临床实际,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腹腔镜腹股沟疝解剖要点
腹腔镜腹股沟疝解剖要点
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是一种通过腹腔镜技术来修补腹股沟疝的手
术方法。
以下是腹腔镜腹股沟疝解剖要点:
1. 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腹腔镜手术需要对腹股沟区域的解
剖结构有清晰的了解。
腹股沟区域包括腹部肌肉、腹膜、血管、神经
等结构,需要找到疝孔的位置。
2. 腹股沟疝的解剖特点: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的脏器通过腹股
沟区域的薄弱点突出。
腹腔镜手术需要准确找到疝孔的位置,通过修
补疝孔来解决腹股沟疝。
3. 腹腔镜手术入路选择:腹腔镜手术可以选择腹腔镜直视入路,通过在腹腔镜直视下进行手术,或者选择TAPP(经腹腔镜股沟开窗术)入路,通过在腹腔镜下进行股沟区域的手术。
4. 脏器解剖:在进行腹腔镜手术时,需要解剖腹腔内的脏器,
使其暴露出来,以便进行修补疝孔。
这包括膀胱、肠管等脏器的解剖。
5. 疝孔修补:在找到疝孔的位置后,需要采用适当的修补材料
来修补疝孔,防止再次膨出。
常用的修补材料包括网片、缝合线等。
6. 避免并发症:在进行腹腔镜手术时,需小心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腹腔积液、血肿、神经损伤等。
术中需注意对各个解剖结构的
辨认和保护,避免损伤。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仅为一般解剖要点,具体操作还需根据
具体情况进行。
术前需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
术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的情况,术后需进行适当的术后护理和随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韧带长度 腹股沟韧带宽度 腹股沟管长度 腹股沟管浅环内、外侧脚间距离 腹股沟管腹环距 腹股沟韧带中点距离腹股沟管后壁长度 腹股沟管后壁宽度 腹股沟镰长度
*左 右 侧 相 比 ,P>0.10
表 1 腹股沟管相关结构的测量值
男 (19 例 ) 11.93±1.01 0.69±0.21 4.92±0.60 1.03±0.32 1.61±0.89 2.89±0.51 1.48±0.53 2.41±0.63
下止于耻骨结节与腹横肌腱膜融合形成腹股沟 镰 , 占 29.8% 。 ③ 腹 内 斜 肌 肌 束 超 过 腹 直 肌 外 缘 达腹直肌鞘前层的外侧半才形成腱膜,再向内下 方 延 续 为 腱 纤 维 束 , 占 15.1% ( 无 性 别 和 侧 别 差 异)。 2.5.2 腹横肌的起始有两种类型 ①起自腹股沟 韧 带 外 1 / 3 者 , 占 65.1%; ②起 自 腹 股 沟 韧 带 外 1 / 2 者,占 21.3%。
所 有 数 据 用 均 数 ± 标 准 差 (x ± s) 表 示 , 采 用 SPSS13.0 软 件 进 行 两 样 本 均 数 间 显 著 性 检 验 , 计 数资料用 t 检验,显著性水准为 α=0.05。
2结果
2.1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韧带位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
由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向后卷曲增厚形成, 其内下 部分与外上部分有所不同, 内下部分易与其深处 的股鞘前层分开成为游离缘; 外上部分则与其深 方的髂腰筋膜融合,难于分开[5]。 腹内斜肌和腹横
壁下动脉起始部外侧,腹股沟韧带中。 2.3 腹股沟管后壁
腹股沟管后壁紧贴腹横筋膜,可分为浅、深两 层。 浅层厚而坚韧,深层薄弱。 浅层内 1 / 3 可见腹股 沟镰,外侧 1 / 3 从上到下依次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 形成的弓状下缘, 下缘有一白色致密的筋膜弓,中 份有一卵圆形窝,此处较薄弱,腹股沟管后壁的纵 径 与 腹 股 沟 韧 带 平 行 ,长 度 男 性 约 2.9 cm,女 性 约 2.6 cm,横径与腹股沟韧带垂直,约 1.4 cm(表 1)。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anatomical structures of inguinal canal and provide anatomical basis for the repair of direct and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s. Methods The inguinal canal,inguinal ligament and inguinal falx were determined by dissecting 33 (66 sides) adult cadavers and the relevant data was measured. Results The average lengths of inguinal ligament were 11.9 cm for males, and 11.4 cm for females. The widths were 0.7 cm for males , and 0.6 cm for females; The lengths of inguinal canal were 4.9 cm for males , and 4.5 cm for females; The posterior wall of inguinal canal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closely linked fascias and formed an oval area and the length of and was 2.9 cm for males , 2.6 cm for female, and the widths were 1.4 cm; The lengths of inguinal falx were 2.4 cm for males , and 2.0 cm for females. Four types of inguinal falx were observed; 3 types in the origin of internal oblique muscle of abdomen were fomal. 3 types in its tendinous transition and 2 types in the origin of transvers muscle of abdomen. Conclusion These measurements can supply anatomical basis for the repair of direct and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s in clinic.
462
解 剖 学 研 究 2008 年 第 30 卷 第 6 期 Anat Res, 2008, Vol. 30, No.6
肌在腹股沟韧带的起点多在这个融合部。 腹股沟 韧 带 长 度 (表 1): 男 性 约 11.9 cm, 女 性 约 11.4 cm;宽度:男性约 0.7 cm,女性约 0.6 cm。 2.2 腹股沟管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并与腹 股沟韧带平行。 腹股沟管长度(表 1):男性约 4.9 cm, 女 性 约 4.5 cm; 腹 股 沟 管 浅 环 由 腹 外 斜 肌 腱 膜形成,内外侧脚距离约为 1.0 cm,外 侧 脚 均 附 着 于耻骨结节, 内侧脚分别附着于耻骨联合上缘和 耻骨嵴;腹股沟管腹环由腹横筋膜形成,均位于腹
解 剖 学 研 究 2008 年 第 30 卷 第 6 期 Anat Res, 2008, Vol. 30, No.6
腹股沟疝修补术的解剖基础
461
· 论著 ·
董博 (四川省卫生学校解剖教研室, 四川 成都 610100)
【摘 要 】 目 的 探 讨 腹 股 沟 管 的 有 关 解 剖 结 构 , 为 腹 股 沟 疝 修 补 术 提 供 解 剖 学 基 础 。 方 法 解 剖 33 具 (66 侧 ) 成 人 尸 体 标 本 ,观 察 腹 股 沟 韧 带 、腹 股 沟 镰 、腹 股 沟 管 等 结 构 ,并 测 量 了 相 关 数 据 。 结 果 腹 股 沟 韧 带 长 度 , 男 性 约 11.9 cm, 女 性 约 11.4 cm;宽 度 男 性 约 0.7 cm,女 性 约 0.6 cm;腹 股 沟 管 长 度 ,男 性 约 4.9 cm,女 性 约 4.5 m;腹 股 沟 管 后 壁 可 分 为 两 层 紧 贴 的 筋 膜 层 ,并 形 成 一 个 卵 圆 形 的 区 域 ,其 纵 径 长 度 男 性 约 2.9 cm,女 性 约 2.6 cm,横 径 约 1.4 cm;腹 股 沟 镰 长 度 ,男 性 约 2.4 cm,女 性 约 2.0 cm。 腹 股 沟 镰 可 分 为 4 种 类 型 ;腹 内 斜 肌 起 始 有 3 种 类 型 ,肌 腱 移 行 处 呈 现 3 种 类 型 ;腹 横 肌 起 始 有 两种类型。 结论 测量值为腹股沟疝修补术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标本选取 选取经福尔马林浸泡的腹股沟区保存完好的
年 龄 在 18~65 岁 之 间 的 成 人 尸 体 标 本 33 具 ( 男 19 具,女 14 具)共 66 侧。 1.2 解剖方法
仔细逐层解剖腹股沟区的各层, 观察了腹股 沟韧带、腹股沟镰、腹股沟管等典型结构,并用精
确 度 为 0 . 01 毫 米 的 游 标 卡 尺 测 量 其 长 度 和 宽 度 [3-5]。 腹股沟韧带长度取髂前上棘与耻骨结 节之间的距离,宽度以腹股沟韧带中点处为准。 1.3 统计学处理
3讨论
腹股沟管长为 4~5 cm, 女性的腹股沟管较男 性为短 。 [6,7] 腹股沟管是腹股沟区最薄弱的部位,再 加上有先天性的发育缺陷或后天性因素使得腹壁 松弛, 腹内压增高等因素均会造成腹腔脏器如小 肠、 大网膜等经腹股沟管向外突出, 形成腹股沟 疝。 但即使发生了疝,由于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起 点位置低下,与腹股沟韧带的缝合张力较低,能起 到腹股沟疝修补术时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作用,故 此情况出现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还具有实用价值。
【Key words】 Inguinal canal; Inguinal hernia; Repair of direct and indirect inguinal hernias ; Anatomical basis
腹股沟疝是常见的外科疾病, 手术治疗成功 与否的关键是要掌握腹股沟区的局部应用解剖。 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对腹股沟镰、腹股沟管后壁等 形 态 提 出 了 一 些 新 的 见 解 [1-4]。 作 者 对 腹 股 沟 管 的 相关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测和探讨, 以期为临床 腹股沟疝修补术提供应用解剖学资料。
P值 <0.05 <0.05 <0.025 >0.20 >0.25 <0.05 >0.20 <0.025
2.4 腹股沟镰 腹股沟镰由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腱膜向内下止
于耻骨梳内侧端及耻骨结节附近形成, 其长度男 性约 2.4 cm,女性约 2.0 cm(表 1)。 可分为 4 种类 型 :①联 合 腱 型 占 43.3%,由 腹 横 肌 腱 膜 和 腹 内 斜 肌腱膜共同形成,二者紧密粘连;②肌腱混合型占 41.7%, 由 腹 横 肌 腱 膜 和 腹 内 斜 肌 肌 纤 维 共 同 形 成 ;③联 合 肌 型 占 11.7%,由 腹 内 斜 肌 和 腹 横 肌 二 者的肌纤维结合而成; ④腹横肌腱膜型占 3.3%, 仅由腹横肌腱膜单独形成,腹内斜肌腱膜不参与, 但移行至腹直肌鞘前层。 2.5 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起始及腱膜的形成部位 2.5.1 腹内斜肌起始有 3 种类型 ①起自 腹 股 沟 韧 带 外 1 / 2 者 占 41.7% ;② 起 自 腹 股 沟 韧 带 外 2 / 3 者 占 30.0% ; ③ 起 自 腹 股 沟 韧 带 外 1 / 3 者 20.0%;腹 内 斜 肌 腱 膜 的 形 成 部 位 亦 有 3 种 类 型 : ①腹内斜肌肌束斜向内下在腹直肌外侧缘时形 成 腱 膜 构 成 腹 直 肌 鞘 前 层 的 一 部 分 , 占 55.1% 。 ②腹内斜肌在腹直肌外缘以外形成腱膜,腱纤维 束一部分向内下止于腹白线,一部分呈弓形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