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活动:闽南童谣——老鼠仔

合集下载

闽南童谣教案

闽南童谣教案

闽南童谣教案篇一:闽南童谣中秋博饼教案lv闽南中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博饼文化的由来和规则2.掌握关于博饼的闽南童谣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小组汇报闽南的中秋节,使学生了解闽南中秋的传统习俗;2.小组讨论你印象最深的中秋节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能力;3. 通过博饼的闽南童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秋节的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加深学生对闽南中秋节的博饼习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2.通过小组汇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博饼文化的由来及规则2.掌握中秋的闽南童谣,并能够背诵出来【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由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1、(出示嫦娥奔月的图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美丽的图片,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生:月亮、月饼、我知道这是中秋节,嫦娥奔月。

师:哪个小朋友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师: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

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

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

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二、介绍闽南中秋博饼:1、同学们,前不久就是中秋节,你们是怎么庆祝这个节日的呢?生讨论后回答。

师:那我们闽南中秋节都必须进行的一项活动是什么呢?生:博饼师:那你们知道博饼是谁发明的吗?生集体讨论2.薄饼文化介绍中秋博饼,是厦门人几百年来独有的中秋传统活动,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厦门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

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厦门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

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厦门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中秋博饼,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是博一个好兆头,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这当然是因为博饼活动里倾注了人们的感情寄托。

2018-2019学年闽南童谣实施方案

2018-2019学年闽南童谣实施方案

2018-2019学年大段《闽南童谣》活动实施方案为了让闽南童谣这南国音乐之花在幼儿纯洁的心灵深处播下美好的种子;使孩子们在闽南音乐的熏陶下,提高艺术的情操,促进他们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培养奋发向上的积极个性,继续对幼儿进行了闽南童谣的教学尝试。

在家长的支持下,经过实践,收到较好的效果。

以下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方案:一、精心挖掘素材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现有水平,我段以系列民间童谣作为主题,进行选材。

在选材过程中,我翻阅了部分资料,发动家长寻找素材,并与其他老师共同商讨,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贴近儿童生活的民间童谣,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知识,得到乐趣,受到教育,调动幼儿对闽南童谣学习的兴趣。

大班幼儿年龄大,有意注意和记忆能力较强。

在童谣内容选择上,应遵循适合性的原则,选择一些适合大班年龄的,幼儿所熟悉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有趣的民间童谣。

如:《安童买菜》,选材富有闽南乡土文化特色,从欣赏生动、有趣的叙事滑稽音乐入手,充分让幼儿感受闽南童谣的艺术美、并体验了运用生活用具为乐曲伴奏的独特韵味,提炼了浓厚的生活艺术。

因此,幼儿兴趣倍增。

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幼儿喜爱的有关动物的民间童谣。

如:《中秋博饼》、《打铁歌》、《探外公》等等,这些内容幼儿会更感兴趣,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每一首闽南童谣都具有其特有的诱导力,如《探外公》把民间艺术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体现了艺术和生活的综合。

《中秋博》描写了闽南人过中秋的传统习俗和欢乐心情。

因此,深入研究教材,根据乐曲的思想内容、艺术内容、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段进行深刻的了解,帮助我更好地选择教育方法。

安排教学结构及教学时间,考虑好使用的教具和教育环境氛围等。

这样一来,实施教学就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由于幼儿生理、心理欠成熟,特别是精神系统的功能还未完善,抑制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持久。

因此,童谣教学应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保持学习的兴趣。

解读童谣内涵 开发童谣游戏

解读童谣内涵 开发童谣游戏

解读童谣内涵开发童谣游戏作者:谢莹莹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21年第09期闽南童谣作为以闽南地区方言为载体的语言表达形式,有适宜儿童诵读的语言音韵之美,亦有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意趣,是幼儿学习闽南地方语言文化的有利载体。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游戏与幼儿的生活和发展密切相关,在开展闽南童谣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闽南童谣的游戏元素,设计多元化的闽南童谣游戏,不仅能激发幼儿的闽南童谣的学习兴趣,迁移相关经验,更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以闽南童谣《老鼠仔》为例,短短27个字,讲述了“小老鼠钻壁洞,一夜无眠想偷吃,猫儿看了就要抓”的故事,勾勒出了一场生动的“猫鼠游戏”。

进一步分析解读童谣,将童谣拆解为角色、角色行为(包括了角色当前行为及预期行为)、角色心理状态,可以发现童谣中蕴含了“老鼠仔”“猫仔”两种不同却又有着联系的角色,角色中又有各自的行为及心理状态,详细如表1。

看似简单易懂的闽南童谣,因丰富的角色、角色行为及角色心理多元素的交织,为孩子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及创意游戏化演绎的空间。

小班的孩子们感受着猫抓老鼠的有趣情节,中班的孩子想象并表现着老鼠仔“挠挠动”“想偷吃”的表情和神态,大班的孩子们研究并制定着猫仔抓老鼠要如何做才能更快更准的游戏规则。

通过对闽南童谣《老鼠仔钻壁洞》的多次游戏,师幼共同开发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活动,并梳理出闽南童谣的游戏开发方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念童谣、理解童谣、玩转童谣。

童谣与语言、音乐游戏相结合,童谣就是游戏指令。

小班幼儿能听懂简单的游戏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在小班游戏活动中,孩子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几名小朋友就站在圆圈里扮演“老鼠”。

一切准备就绪后,小朋友用清脆的声音开始用闽南语念诵童谣,当念到最后一句时,围成圆圈的小朋友迅速蹲下,不让在圆圈内的“老鼠”溜出去。

游戏化的闽南童谣表演剧的探索--以小班闽南童谣《老鼠仔钻壁孔》为例

游戏化的闽南童谣表演剧的探索--以小班闽南童谣《老鼠仔钻壁孔》为例

游戏化的闽南童谣表演剧的探索 -- 以小班闽南童谣《老鼠仔钻壁孔》为例摘要:闽南童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幼儿园开展闽南童谣表演剧,要精心挖掘闽南童谣素材,依据幼儿生活经验、兴趣与发展需要选择童谣,以多种活动的形式开展,充分挖掘幼儿的多种感官体验,营造学习童谣氛围,让幼儿体会闽南童谣的魅力,对幼儿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游戏化闽南童谣表演剧闽南童谣不仅是传统文化资源,而且还是难得的教育资源,其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俏皮有趣的表达方式深受幼儿的喜爱,除此之外,闽南童谣还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情境、做人道理和简单地哲理等。

以闽南童谣为基础的表演剧,是将闽南童谣创编成故事表演剧本,并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表演技能(言语、动作、手势)、道具、场景等进行表演,表现闽南童谣的情节的艺术形式。

不仅让幼儿更多接触闽南本地的风土人情,更可以让幼儿在闽南童谣表演剧创编和表演中提高想象力、创造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在此,笔者谈谈在开展游戏化的闽南童谣表演剧的体会与思索。

1.选择童谣,确定主题闽南童谣内容的选择是创编表演剧的前提,而选择闽南童谣时应从幼儿感兴趣的、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适合幼儿表演的内容出发。

实践表明,当表演的内容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幼儿就会调动全部的智慧,去体验、去尝试、去探索,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因此,教师要贴近幼儿生活实际,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发展需要选择适宜幼儿的童谣。

例如《老鼠仔钻壁孔》的故事情节简单,对话简短活泼,角色形象鲜明、有趣并且为幼儿熟知,故事中有关老鼠偷吃的情节很受幼儿喜爱。

我们也考虑到了老鼠和猫,肢体动作夸张,易为幼儿模仿,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基于幼儿的兴趣,我们与幼儿共同商量决定开展《老鼠仔钻壁孔》这一闽南童谣表演剧。

1.迁移经验,创编剧本童谣表演剧强调儿童“想象”与“创造”的过程,需要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需要他们储备有关的知识。

因此,教师没有急于让幼儿创编剧本内容,而是引导幼儿先表达、再创编。

幼儿园闽南语教案

幼儿园闽南语教案

幼儿园闽南语教案【篇一:闽南语课教案】湖滨小学闽南语课程教学简案湖滨小学闽南语课程教学简案湖滨小学闽南语课程教学简案湖滨小学闽南语课程教学简案湖滨小学闽南语课程教学简案【篇二:闽南语教案童谣《小老鼠上灯台》】童谣《老鼠仔》闽南语课教案一、激趣导入1.老师在黑板上画老鼠简笔画的第一笔,让学生猜,接着一直画完,呈现老鼠。

师:老鼠的闽南语怎么说呢?(niao cu)(师板书这个词)。

师:谁会说?谁还想说?(多请几个学生说)。

2.师:老鼠最怕谁呢?(生:猫!)对呀,那猫的闽南语怎么说呢?(niao)(师板书,并多请几位学生说)3.师:为什么老鼠最怕猫呢?(猫会吃老鼠)师:我们学过了,吃东西的吃闽南语怎么说?(jia)师教学:niao jianiaocu4.小组比赛说:“猫吃老鼠!”二、新知教学1.师:谁记得有哪首儿童或者童谣是关于老鼠和猫的?2.请小朋友用普通话读出《小老鼠上灯台》。

3.师:想不想知道这首童谣变成闽南语是什么样的?(全班听光盘读一遍)。

4.词语解释:灯台、偷、落不来、辚5.一句一跟读,配上动作,两句两句连起来读,通过小组竞赛、小老师带读等等。

6.课间休息(跟着视频做课间操)7.角色扮演(挑2个小演员,底下的孩子念童谣台上的孩子表演)寓意:老鼠因为偷吃油,从高处摔下来,这是对它偷吃行为的惩罚。

就像小朋友如果偷吃妈妈不允许你吃的东西,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一样。

三、俗语拓展“好看不好食”(视频欣赏)【篇三:闽南童谣探外公教案】第一课探外公一、教学目标:1、外地生学着吟诵童谣,会用闽南语说“日头、红贡贡、竹马、骑、倒落去、探外公”并理解它们的意思。

2、本地生熟练吟诵本念谣。

3、全班同学套用录音机磁带的配音,趣学本念谣。

4、从童谣感受一副外孙要去探望外公的心情。

二、教学设计出发点:1、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让学生趣中学习。

2、教学过程中大部分采取闽南语教学,让学生初步适应闽南语的说、听能力。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准备:录音机,闽南语教学碟片五、教学过程:1、让学生看课本中的插图,先初步熟悉课文中的一些字2、教学《探外公》②、教师范读课文,可能这部分教学,学生大部分都还理解不了课文的意思。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闽南童谣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闽南童谣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闽南童谣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作者:杨柳青来源:《成才之路》 2019年第17期杨柳青(福建省泉州市温陵实验幼儿园,福建泉州362000)摘要:把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闽南童谣教学,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热情,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文章从闽南童谣的娱乐价值、教育价值、传播地方文化的价值角度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民间游戏;幼儿园;闽南童谣;综合素质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17-0067-01丰富多彩的闽南童谣是闽南人童年美好的回忆。

它扎根于闽南文化的沃土,广泛流传于厦、漳、泉、台以及广东一带,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底蕴,是孩子们成长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闽南童谣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都来源于生活,有的诙谐有趣,有的铿锵有力,有的富有精彩的故事情节,有的体现闽南人打拼劳作的场景,充满闽南本土特有的浓厚的家乡民俗气息。

我园根据小、中、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幼儿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将闽南童谣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如何让这些经典童谣情景再现,使之成为有生命的教育载体,已成为幼儿教师必须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

我园地处闽南传统文化中心——泉州西街,在“满街都是圣人”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将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游戏融入闽南童谣教学,汲取民间游戏中丰富的“说”材料,整合易学、易会、易传的特点,让闽南童谣走进校园,能促进幼儿语言、认知、情感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要在传承文化与幼儿快乐发展中寻找一个结合点,民间童谣无疑是一个有效的载体。

一、在民间游戏中挖掘闽南童谣的娱乐价值在游戏中吟诵童谣,能增强游戏的趣味性,更好地表现游戏的特点,让幼儿感受参与的欢乐与喜悦。

如童谣《掩呼鸡》:掩呼鸡,走未离,一个掠,一个覕。

咮咮咮,来找汝,找若有,金交椅;找若无,大骹机。

唱响闽南童谣,拥抱七彩童年——校本教材《乡音》教学案例

唱响闽南童谣,拥抱七彩童年——校本教材《乡音》教学案例

唱响闽南童谣,拥抱七彩童年——校本教材《乡音》教学案例闽南童谣《女间仔畅年兜》:大人乱糟糟,烦恼年兜到。

欠钱人卜讨,无钱当开销。

女间仔畅年兜,食糕食粿食好料,穿新衫裤去拜年,共人恭喜赏红包。

亲切温暖的闽南童谣总能轻易唤起我们对于童年的美好记忆,它产生于闽南这块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壤里,成为我们闽南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今,曾经伴随着一代代人成长的闽南童谣,却正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淡出孩子们的生活,能够吟诵闽南童谣的孩子寥寥无几,有的甚至连闽南话也说不好,但却能随口唱上几句成人的流行歌曲。

在充斥着网络文学和快餐文化的今天,我们的孩子到底应该是沉醉于流行歌曲的成人化,还是重拾民间童谣的真纯朴实呢?2005年,我校作为《乡音》试点校之一,将闽南童谣引入课堂,开设了《乡音》课程。

听,《乡音》课堂上,老师和孩子们进行着有趣的对话。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都有什么习俗?生1:我知道春节。

要贴春联,跳火蜷。

生2:我知道清明节。

要扫墓。

生3:中秋节。

要吃月饼,赏月。

师:是的,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一些特别的习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节日的歌谣。

(板书:年节真闹热)师:各个节日在各地的习俗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我们闽南在节日里都有哪些习俗,下面我们共同来学习。

首先请大家听老师朗读一遍。

等一下要汇报你听懂了什么。

(用闽南话朗读一遍)正月初一人客多,逐个拜年真闹热。

正月十月上元节,食了丸仔云花灯。

清明前后去扫墓,家家户户上山路。

五月初五端午节,煎饣弟补天赛龙船。

八月十五中秋节,博饼赏月真欢喜。

年兜贴联好过年,围炉守岁跳火蜷。

师:刚才,你们都听清楚了什么?生:我知道正月初一客人多。

生:我知道八月十五那天可以吃月饼赏月。

老师,博饼是什么?(此学生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闽南出生长大,已经会说闽南话)师:请一个同学来解答思晗的疑问。

锦圣,你来!生:博饼是中秋一种掷骰子的游戏,总共有六个骰子,用一个大碗来掷。

小班语言活动闽南童谣——老鼠仔

小班语言活动闽南童谣——老鼠仔

小班语言活动闽南童谣——老鼠仔小班语言活动:闽南童谣——老鼠仔一、设计意图:闽南语承载着丰富厚重的闽南文化,是闽南文化之根。

小班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随着“闽南文化进校园”教育工作的开展,许多优秀的闽南童谣,内容想象丰富,能够激发幼儿浓厚学习兴趣,我们将其作为教材纳入课程。

借助闽南童谣教学活动,有益于幼儿学会普通话和闽南话。

闽南童谣《老鼠仔》语韵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语言诙谐有趣,我拟采用具有闽南民俗文化特色的木偶(玩偶)表演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该文学作品。

语言教育本身就承载着传递文化的使命。

木偶(玩偶)表演与闽南童谣,手段与内容之间相辅相成、桴鼓相应,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试图从学习一首闽南童谣入手,萌发幼儿对闽南语的兴趣和喜欢。

二、活动计划: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闽南童谣《老鼠仔》的内容,能跟随老师一起朗读。

2.感受闽南童谣《老鼠仔》诙谐有趣的特点。

活动准备:1.知识经验准备:初步了解童谣中相关角色的闽南语词汇。

2.物质准备:老鼠玩偶1只;《摇篮曲》音乐;响板1副。

3.环境创设:创设场景“夜晚的古厝”。

活动过程:(一)故事引入,了解童谣的主要内容。

教师播放摇篮曲,并借助情境创设和演示玩偶讲述故事,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为学习儿歌作铺垫。

(二)结合表演,理解闽南童谣的内容。

1.教师完整朗诵童谣,启发幼儿猜猜学学“闽南童谣里说的是谁?它的名称是什么”。

2.借助玩偶表演再次朗诵童谣,引导幼儿理解童谣的主要内容,并帮助幼儿理解并学说闽南语词汇“人人、眠、呣睏”等。

3.结合情景表演,引导幼儿感受童谣诙谐有趣的特点,教师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老鼠“骚骚动”、“钻壁孔”等有趣的动态。

4.教师结合闽南语的发音、童谣内容等,对童谣的诙谐有趣特点进行小结。

(三)多种形式,学习朗读闽南童谣。

1.结合动作表演帮助幼儿逐句学念,指导幼儿发准闽南语“钻壁孔”、“骚骚动”、“抓”等语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语言活动:闽南童谣——老鼠仔
一、设计意图:
闽南语承载着丰富厚重的闽南文化,是闽南文化之根。

小班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随着“闽南文化进校园”教育工作的开展,许多优秀的闽南童谣,内容想象丰富,能够激发幼儿浓厚学习兴趣,我们将其作为教材纳入课程。

借助闽南童谣教学活动,有益于幼儿学会普通话和闽南话。

闽南童谣《老鼠仔》语韵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语言诙谐有趣,我拟采用具有闽南民俗文化特色的木偶(玩偶)表演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该文学作品。

语言教育本身就承载着传递文化的使命。

木偶(玩偶)表演与闽南童谣,手段与内容之间相辅相成、桴鼓相应,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试图从学习一首闽南童谣入手,萌发幼儿对闽南语的兴趣和喜欢。

二、活动计划: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闽南童谣《老鼠仔》的内容,能跟随老师一起朗读。

2.感受闽南童谣《老鼠仔》诙谐有趣的特点。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初步了解童谣中相关角色的闽南语词汇。

2.物质准备:老鼠玩偶1只;《摇篮曲》音乐;响板1副。

3.环境创设:创设场景“夜晚的古厝”。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童谣的主要内容。

教师播放摇篮曲,并借助情境创设和演示玩偶讲述故事,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为学习儿歌作铺垫。

(二)结合表演,理解闽南童谣的内容。

1.教师完整朗诵童谣,启发幼儿猜猜学学“闽南童谣里说的是谁?它的名称是什么”。

2.借助玩偶表演再次朗诵童谣,引导幼儿理解童谣的主要内容,并帮助幼儿理解并学说闽南语词汇“人人、眠、呣睏”等。

3.结合情景表演,引导幼儿感受童谣诙谐有趣的特点,教师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老鼠“骚骚动”、“钻壁孔”等有趣的动态。

4.教师结合闽南语的发音、童谣内容等,对童谣的诙谐有趣特点进行小结。

(三)多种形式,学习朗读闽南童谣。

1.结合动作表演帮助幼儿逐句学念,指导幼儿发准闽南语“钻壁孔”、“骚骚动”、“抓”等语音。

2.教师打响板,引导幼儿合着节奏朗读童谣,感受童谣的语言韵律特点。

3.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边朗读童谣边用简单的动作表现童谣中小老鼠的动态。

4.教师围绕幼儿发音的正确与否、朗读情趣的表现情况等内容进行小结。

活动延伸:
1.在家园联系栏中提供闽南童谣《老鼠仔》等内容,指导家长和幼儿一起朗读闽南童谣。

2.在区域中提供相应的木偶,引导幼儿边念童谣边用指偶进行表演,感受朗读闽南童谣的乐趣。

三、执教者反思:
《老鼠仔》是一首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的闽南童谣,本活动中教师主要借助木偶形式为教学手段,开展语言教育活动。

幼儿欣赏木偶情境表演,木偶表演情景让幼儿感知闽南童谣所表现的风趣,倾听闽南童谣,借助木偶演示学念闽南童谣,过程中引发了我几点思考:
(一)木偶情境表演形象生动地帮助幼儿理解童谣
用生动有趣的木偶表演,让幼儿感受到木偶情境表演的趣味性同时,更能将闽南童谣诙谐有趣的内容和地方文化特有的韵味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把闽南童谣形象具体的展现在幼儿眼前。

木偶情境表演对童谣的展现形式,远比单调的图片或者讲解更生动直观,富有动感,帮助幼儿很好地理解童谣的内容。

共2页,当前第1页12(二)木偶演示激发幼儿主动学童谣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幼儿看着木偶情境表演,都不禁跟着哼念起闽南童谣来。

木偶情境表演和闽南童谣都具有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木偶的表演能够刺激幼儿的思维,激发其想象,形象地表现闽南童谣,引起他们的共鸣,易于产生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闽南童谣为素材,创编木偶情境表演剧本,并在活动中现场演示表演开展闽南童谣课程。

木偶表演深深地吸引住幼儿,也引发了幼儿对木偶表演中所演所说的闽南童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地学念童谣。

(三)木偶操作有益于促进有效的师幼互动
活动中教师通过操作木偶实物,引导幼儿学习重点发音;用木偶表演肯定幼儿的学习表现;借助实物木偶表演,启发幼儿通过模仿木
偶用肢体动作表现自己对童谣的理解,进一步帮助幼儿深入全面的感知童谣特性、理解童谣、学习童谣等,都体现了以木偶为媒介对师幼互动的积极影响。

木偶表演让教师与幼儿的交流更富有“童趣”,让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变得不在枯燥生硬,而是有趣自然。

(四)木偶种类切合幼儿年龄特点提高木偶教学形式的实效
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活动在多种木偶种类中选择提线玩偶,实施木偶教学形式。

提线玩偶能在地面表演,在活动中与幼儿的实际距离更亲近,提线玩偶更形象逼真,在活动中是的木偶教育形式在心理上更贴近幼儿,让幼儿在观看中产生真实感。

选择提线玩偶操作形式较杖偶、布袋偶等木偶更适合小年龄的幼儿,从而也更能形象地表现童谣内容,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木偶教育形式在活动中的实效。

附:闽南童谣《老鼠仔钻壁空》
老鼠仔,钻壁空,
一螟无睏扰扰动,
一只一只想头吃,
人人看见都卜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