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 教案

合集下载

有趣的惯性大班教案

有趣的惯性大班教案

有趣的惯性——大班教案第一章:认识惯性1.1 活动目标:了解惯性的基本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1.2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小车、球、斜坡等。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简单的物理知识。

1.3 活动过程:1.3.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幼儿观察到小车在斜坡上滑下来后,能够继续向前运动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

1.3.2 探究: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探讨惯性的概念。

1.4 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后,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和家长一起讨论。

第二章:惯性的验证2.1 活动目标:通过实验验证惯性的存在,让幼儿深入理解惯性的概念。

2.2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小车、球、斜坡等。

2.3 活动过程:2.3.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幼儿思考惯性的存在。

2.3.2 探究:让幼儿进行实验,观察小车在斜坡上滑下来后,能够继续向前运动的现象,以及球在撞击其他物体时的运动状态。

2.4 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进行更多的惯性实验,加深对惯性的理解。

第三章:惯性与生活3.1 活动目标:让幼儿认识到惯性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幼儿观察生活的能力。

3.2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图片、视频等。

3.3 活动过程:3.3.1 导入:让幼儿观看一些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思考这些现象与惯性的关系。

3.3.2 探究:让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惯性现象,探讨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4 活动延伸:让幼儿回家后,观察更多的惯性现象,并和家长一起讨论。

第四章:惯性的利用与防护4.1 活动目标:让幼儿了解惯性的利用和防护措施,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4.2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图片、视频等。

4.3 活动过程:4.3.1 导入:让幼儿观看一些惯性带来的危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思考如何避免这些危害。

4.3.2 探究:让幼儿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惯性利用和防护措施,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理解“惯性”概念的教案

理解“惯性”概念的教案

理解“惯性”概念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惯性”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2)了解“惯性”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运用“惯性”概念解决物理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演示来加深学生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惯性”概念的含义和特点。

(2)了解“惯性”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3)运用“惯性”概念解决物理学问题。

2、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惯性”的抽象概念。

(2)如何引导学生将“惯性”应用到具体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一些现象,例如:一个没有固定在车架上的物体,在车辆向前行驶的过程中,一直向后滑行。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座位上坐的乘客在车突然停止时,身体为何会向前滑行?这些问题可以引出今天的主题——“惯性”。

2、知识讲解(1)概念讲解:向学生讲解“惯性”这一概念,它是指质点本身所固有的反抗状态改变的性质。

通过镜头下的视频演示加深学生对“惯性”的理解。

(2)特点说明:向学生解释“惯性”的特点。

请学生回忆一下停车时座位上坐的乘客为什么会向前滑行。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让学生理解“惯性”的特点。

(3)应用讲解:向学生介绍“惯性”在生活中和物理学中的应用。

例如:飞行员在飞行时如何才能避免飞机会发生失速情况?引导学生思考。

3、实验演示教师可以设计小实验来帮助学生了解“惯性”和它的应用。

例如:让学生将带有砝码的受力角木沿着两个竖直平衡的木架放置;在圆弧形轨道上放置小车,通过不同的重物组合和不同的速度,让小车在轨道上进行运动,让学生自己感受举行实验的结果。

4、巩固提高(1)问题讨论: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滑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惯性”的意义。

初中 惯性教案

初中 惯性教案

初中惯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2. 能够用惯性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惯性的概念。

2. 惯性的应用和危害。

教学难点:1. 惯性的理解。

2. 惯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材《物理》。

2. 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木块。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牛顿第一定律引出惯性的概念。

2. 提问:什么是惯性?为什么物体会有惯性?二、讲解惯性(15分钟)1. 讲解惯性的定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 讲解惯性的原因:物体内部的分子运动。

3. 讲解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惯性球实验:展示惯性球在运动过程中的惯性现象。

2. 惯性小车实验:展示惯性小车在运动过程中的惯性现象。

3. 让学生亲身体验惯性现象,如坐车时的前倾和后仰。

四、应用与危害(15分钟)1. 讲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驾驶员系安全带、汽车减速等。

2. 讲解惯性的危害:如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

3. 让学生思考如何避免惯性带来的危害。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答。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惯性的理解。

2. 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和避免惯性现象。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的评价:学生对惯性的概念、原因、大小等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演示的评价: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解释能力。

3. 练习与讨论的评价:学生对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的应用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惯性的概念、原因、大小,以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同时,要注重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惯性现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趣的惯性大班教案

有趣的惯性大班教案

有趣的惯性——大班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惯性的概念2. 惯性的实验现象3.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惯性的现象,并能在生活中找到惯性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实验法: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让幼儿直观地观察惯性的现象。

2. 观察法:让幼儿在生活中观察惯性的应用,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3. 讲解法:通过讲解,让幼儿了解惯性的概念和原理。

五、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小车、球、木板等。

2. 生活实例:汽车行驶、运动员跑步等。

3. PPT课件:展示惯性的概念、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幼儿观察到小车在推动后能够继续前进的现象,引发幼儿对惯性的思考。

2. 讲解:向幼儿讲解惯性的概念,即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3. 实验一:让幼儿亲自操作,将小车放在木板上,推动小车后,观察小车在木板上继续前进的现象。

4. 实验二:让幼儿操作球,将球放在地上,踢球后,观察球在地面上滚动的现象。

5. 生活实例:向幼儿展示汽车行驶、运动员跑步等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7. 总结: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幼儿理解惯性的概念和现象,并认识到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观察幼儿对惯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并根据幼儿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九、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实验中的操作和表现,评价幼儿对惯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观察能力。

十、教学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寻找更多的惯性现象,并进行记录和分享,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惯性》教案

《惯性》教案

《惯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惯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掌握惯性的具体应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1.惯性的概念和原理;2.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和原理;2.引导学生探究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小圆珠笔、木块、玻璃杯、纸牌等;2.实验器材:斜面、滑轮、测量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一个小游戏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惯性?5.2 探究1.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实验:将小圆珠笔放在桌子上,用手指轻轻按住其中一端,然后快速向外拉,观察结果。

2.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小圆珠笔会向前滑动,介绍惯性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3.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验证以下问题:–将一个木块放在桌面上,用手快速推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在一张纸牌上放一只玻璃杯,用手快速拉开纸牌,观察玻璃杯的运动情况。

5.3 讲解根据实验结果,讲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时乘客的惯性、火车在行驶时的侧向惯性等。

5.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以下材料:斜面、滑轮、木块、线、砝码等。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实验经验,设计并完成一个关于惯性的实验。

5.5 总结学生归纳总结惯性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展示他们设计的实验。

5.6 拓展让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了解惯性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天器的飞行、地震中的建筑物保护等。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惯性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七、作业布置1.思考并写下你所能想到的关于惯性的应用实例;2.阅读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了解更多关于惯性的知识,并写下你的收获和感想。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惯性的概念和原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让学生设计实验和阅读拓展,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

然而,教学时间紧凑,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更多的实践活动,以及交流和分享设计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这是可以改进的地方。

惯性幼儿园教案

惯性幼儿园教案

惯性幼儿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惯性。

•能够举出生活中有惯性的事例。

•知道运动物体的惯性是与物体质量相关的。

•掌握如何利用惯性完成简单的活动。

2. 能力目标•发掘幼儿的积极参与精神,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

•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提高幼儿逻辑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幼儿的交流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让幼儿体验运动物体的惯性。

•引导幼儿理解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讨论、探究。

•小组合作、集体讨论。

四、教学内容1. 什么是惯性惯性是一种物体运动状态的保持特性。

物体在运动时,如果没有受到外力的影响,那么它将继续保持原来的状态,即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这种物体状态的保持特性就是惯性。

2. 生活中的惯性•火车经过轨道上一节车厢,会推动前面的车厢向前移动。

•打开水龙头喷出水来,短暂停水后水流还是会向前喷出。

•车子猛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

•扫地时,突然停下来,扫帚还会向前一点。

3. 物体质量与惯性物体的惯性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惯性越大,那么物体的质量也越大。

同样的力作用在质量大的物体上,速度变化会小些。

4. 利用惯性完成的活动•双人游戏:两个人站在两侧,在对方扔给你时,你需要让球通过自己所站的线圈,并将球扔回对方手中。

•杯子中的水:将一杯水竖放在桌面上,用力吹瓶子,当瓶子感应到你的气息时,它将迅速倒下,并且杯子里的水不会倒出来。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幼儿们自己动手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惯性的存在。

举个例子,将一张小纸片放在铅笔头上,用力甩笔,小纸片会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直到受到外力的影响停下来。

2. 呈现学习重点让小朋友们感知惯性,将4个小朋友按照大小次序排成两排,先扔一张轻纸片到第一个小朋友面前,会被他接住,再尝试向第三个小朋友扔,纸片却可以从第四个小朋友的手里飞过去,表现出惯性的特性。

3. 学习内容1、让幼儿们进行讨论,找出身边有哪些惯性的例子。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

2024年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一、教学目标1.了解惯性的基本概念,知道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惯性现象,学会用简单的实验验证惯性。

2.教学难点:理解惯性的科学原理。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一辆玩具小车、一个斜面、一个木块、一张白纸、一支笔。

2.教学课件:惯性现象的图片和视频。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出示一辆玩具小车,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谁可以告诉老师,这个小车是怎么运动的?”(二)探究惯性现象1.老师将小车放在斜面上,让幼儿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2.提问:“小车在没有推力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继续运动呢?”(三)验证惯性现象1.老师出示一个木块,让幼儿用笔在木块上画出一条直线。

2.提问:“如果我们在木块上放一个小球,然后迅速抽出木块,你们猜会发生什么?”3.孩子们回答后,老师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木块抽出后的运动状态。

(四)拓展活动1.老师出示一张白纸,让幼儿在白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

2.提问:“如果我们在白纸上放一个小球,然后迅速抽出白纸,你们猜会发生什么?”3.孩子们回答后,老师进行实验,观察小球在白纸抽出后的运动状态。

2.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惯性现象?可以和身边的小朋友分享一下。

”五、课后延伸1.让孩子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探讨更多关于惯性的现象,并尝试用实验验证。

2.家长协助孩子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记录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次活动中,孩子们对惯性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观察和实验,他们理解了惯性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孩子们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同时,孩子们在分享和交流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但在活动组织方面,仍需注意时间的分配和调控,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记住惯性是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

2024年《惯性》标准课件标准课件

2024年《惯性》标准课件标准课件

2024年《惯性》标准课件标准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惯性》,详细内容包括:1. 惯性的定义与性质;2. 惯量与质量的关系;3. 惯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掌握惯性与质量的关系;2. 培养学生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惯性的概念、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难点:惯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车、滑块、斜面、计时器等;2. 学具:纸、笔、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小车和滑块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在不同质量下,小车滑行的距离。

2. 知识讲解:(1)讲解惯性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2)讲解惯量与质量的关系,使学生明白质量越大,惯性越大;(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惯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题目:一辆质量为m的小车以速度v行驶,突然刹车,求小车停下来所需的距离;(2)解题过程:利用惯性公式,结合动能定理进行求解;(3)答案:刹车距离为mv^2/2a。

4. 随堂练习:出示多道与惯性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质量下小车的滑行距离,验证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惯性》2. 主要内容:(1)惯性的定义;(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3)惯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例题及解答;(5)实验结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惯性的概念;(2)解释为什么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3)计算题:一辆质量为2kg的小车以10m/s的速度行驶,突然刹车,求小车停下来所需的距离(假设摩擦系数为0.5)。

2. 答案:(1)惯性: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2)质量越大的物体,惯性越大,因为需要更大的力才能改变其运动状态;(3)刹车距离为50m。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及反思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及反思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的性质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惯性的概念及其性质2. 惯性现象的观察和分析3. 惯性的应用和防范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前倾和后仰,引导学生思考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 提问:什么是惯性?惯性有哪些性质和特点?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惯性的概念,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 介绍惯性的性质和特点,如物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等因素无关。

3. 通过实例,如运动员跳远前的助跑、车辆行驶中的急刹车等,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应用。

三、课堂实验(15分钟)1. 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如硬币放在卡片上快速抽出卡片,硬币因惯性而保持原位。

2.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理解惯性的作用。

3. 讨论如何利用和防范惯性现象,如驾驶员要系安全带、车辆要限速等。

四、练习与思考(10分钟)1. 布置一些与惯性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思考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范,如乘坐公交车时的安全措施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惯性的性质和特点。

2. 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和防范惯性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的概念、性质和特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惯性现象的应用和防范,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在课堂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熟悉,导致实验结果与预期有偏差。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操作的指导,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不够活跃。

2023最新-《惯性》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惯性》教案优秀5篇

《惯性》教案优秀5篇为了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惯性相关内容,牛牛范文精心收集整理了《惯性》教案优秀5篇,欢迎查阅参考。

惯性、惯性现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能力目标: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1.要重视实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惯性现象很多,由于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实验可采用并进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

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

有些演示实验,可让学生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实验为例,让学生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训练如何运用知识解释问题。

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

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3)什么原因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注意纠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4.可补充的惯性实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1)如图9-2-1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

惯性教案示例之二

惯性教案示例之二

惯性教案示例之二一、教学目标1.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2.能够运用惯性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惯性的概念及其实例分析。

2.难点:惯性原理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小车、木块、斜面、滑轮、弹簧秤等。

2.教学工具:PPT、视频、实验器材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惯性吗?请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

二、新课讲解1.讲解惯性的概念: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讲解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质量越小,惯性越小。

3.举例说明:汽车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冲;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等。

三、实验探究1.实验一:演示小车在斜面上运动,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的惯性现象。

2.实验二:演示木块在弹簧作用下运动,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木块运动过程中的惯性现象。

四、应用拓展(1)为什么汽车在紧急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冲?(2)为什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要助跑?(3)为什么火车启动时,乘客会向后仰?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强调惯性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并尝试解释其原理。

2.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做好实验准备。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的概念、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以及惯性现象的实例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引导。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讲解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在公交车急刹车时,我们身体会向前冲吗?”学生:“因为我们的身体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教师:“没错,这就是惯性的表现。

初中惯性教案

初中惯性教案

初中惯性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惯性的概念,认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 能够用惯性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 通过惯性现象,增强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1. 惯性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惯性的理解及其在具体现象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木块等。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二、惯性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惯性的定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2. 强调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不受外力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三、惯性现象的演示与解释(15分钟)1. 演示惯性小车实验:让学生观察木块往后倒的现象,引导学生用惯性解释。

2. 演示惯性球实验:让学生观察球落回原处的现象,引导学生用惯性解释。

3. 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举例说明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惯性现象,引导学生关注交通安全。

四、应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并尝试用惯性知识解释。

2. 讨论如何利用惯性现象为生活服务,如车辆的制动、运动员的起跑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惯性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惯性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交通安全意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和生活实例,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惯性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惯性现象,避免将其与力混淆。

此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生活实例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模板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现象的产生。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发现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惯性现象,学会利用惯性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1. 惯性的概念。

2. 惯性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教学难点:1. 惯性现象的判断和解释。

2. 利用惯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小车、木块、尺子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如汽车刹车时乘客前倾、运动员投掷物体等,引导学生关注惯性现象。

2. 提问:什么是惯性?为什么会有惯性现象?二、探究惯性现象(1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惯性现象的理解。

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看或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如小车推动木块实验,观察并解释木块的惯性现象。

3. 引导学生总结惯性现象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三、深入学习惯性(15分钟)1. 讲解惯性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状态的性质。

2. 讲解惯性定律,让学生了解惯性现象的普遍性。

3. 举例说明惯性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危害,如交通安全、运动器材使用等。

四、应用与拓展(15分钟)1. 让学生运用惯性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跳远时的助跑、拍打衣服上的灰尘等。

2. 开展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惯性现象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惯性现象的特点和应用。

2. 提问:如何正确认识和应对惯性现象?3.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惯性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认识惯性现象的产生和应用。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5篇)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5篇)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教学目标:1.理解惯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发现或总结惯性运动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一些常见的小实验器材,如小火车、小车、弹珠等。

2.准备一些与惯性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准备一些有关惯性的科学常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1.展示一些与惯性有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对惯性现象的好奇和兴趣。

2.通过提问,让学生尝试回答什么是惯性,以及他们平常观察到的一些惯性现象。

二、学习过程(30分钟)1.讲解惯性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对惯性的理解。

2.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如滑雪、弹珠的碰撞等,加深学生对惯性现象的认识。

3.进行一系列简单的惯性实验,如用小火车推小车、用手托住一张纸,快速拔出手等。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出惯性运动的特点。

三、实践探究(30分钟)1.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探究。

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并完成一个与惯性有关的小实验。

2.在实践过程中,老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3.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自己的实验成果,分享实验经验和学习心得。

四、小结(15分钟)1.通过小组汇报,展示各个小组的实验成果,并从中总结惯性运动的特点。

2.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惯性的理解。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出本节课学到的有关惯性的重点知识和实验心得。

五、课后延伸(可选):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了解和探索惯性现象。

2.组织观看与惯性有关的科学实验视频或纪录片,开展相关的讨论和研究。

3.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或实验室,亲身体验和观察惯性现象。

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展示、实验和小组探究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汇报和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加深了对惯性的理解。

幼儿园《惯性》教案

幼儿园《惯性》教案

幼儿园《惯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理解惯性概念;
2.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变化;
3.能够通过绘图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教学重难点
1.区分运动和静止状态,了解惯性概念;
2.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3.通过绘图和语言描述物体运动状态;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1.引入主题,简单介绍惯性的概念;
2.通过故事短片或图片向幼儿展示物体在运动和静止状态的区别和变化;
2. 实验观察(20分钟)
1.准备实验器材及道具,如:滑轮、小车、铅笔等;
2.引导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手动滑轮实验;
3.观察实验结果并记录,帮助幼儿归纳物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变化;
3. 交流讨论(15分钟)
1.通过展示实验结果,导入小组讨论环节;
2.在小组中,让幼儿通过语言和绘图的方式,描述物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变化;
3.对不同小组的描述进行比较,让幼儿发现物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状态和变化;
4. 拓展应用(15分钟)
1.在课堂上播放简短的科学科普视频,引导幼儿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2.通过探究动手实验等方式,让幼儿更深刻地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
3.鼓励幼儿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如:运动、游戏等场景中的观察和探究;
四、教学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度、表达、思考和操作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

五、教学后记
通过课程的设计,幼儿们逐渐掌握了惯性概念,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能
够通过绘图和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次课程开展过程中,幼儿们在观察、探究和表达方面表现出的热情和积极性,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启发。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4篇)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4篇)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有趣的惯性》教案:有趣的惯性一、教学目标:1. 了解“惯性”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惯性”的实验方法和步骤;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玻璃杯、硬币、纸带、滑轮、线、小车、硬纸板等;2. 实验器材:万能表、直尺、计时器、手摇车等;3. 实验环境:宽敞的实验室或校园场地;4. 相关知识材料:PPT、教科书、参考书。

三、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学习(10分钟)1. 利用PPT或实物示范,向学生引入“惯性”的概念和科学意义,并引起学生的兴趣。

2. 通过一些有趣的问题或实例,向学生提出“为什么会有惯性?”“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现象与惯性有关?”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第二步:实验探究(40分钟)1. 实验一:滑轮上的硬币材料:滑轮、线、硬币步骤:(1)将滑轮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将一根线绑在滑轮上,另一端绑上硬币。

(2)用手拉动线,观察硬币的状态,并记录观察结果。

(3)逐步增加拉动线的速度,观察硬币的状态,并记录观察结果。

(4)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惯性”在此实验中的表现和作用。

2. 实验二:纸带上的竖立杯子材料:玻璃杯、纸带步骤:(1)将玻璃杯倒置在纸带上,纸带一端固定,另一端托起玻璃杯。

(2)快速扯开纸带的一端,观察玻璃杯的状态,并记录观察结果。

(3)逐步增加扯开纸带的速度,观察玻璃杯的状态,并记录观察结果。

(4)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惯性”在此实验中的表现和作用。

3. 实验三:小车的惯性材料:小车、硬纸板步骤:(1)将小车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在小车前方放置一块硬纸板,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状态,并记录观察结果。

(3)将硬纸板移开,用手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状态,并记录观察结果。

(4)通过实验结果分析,“惯性”在此实验中的表现和作用。

第三步: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1. 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发表观点和总结。

2.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惯性?”,并给出相关科学解释和理论。

初中物理惯性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惯性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惯性集体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能够运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现象,感受惯性的存在。

(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惯性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珍惜生命,注意交通安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惯性的概念2. 惯性现象的观察与分析3. 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4. 防止惯性危害的措施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惯性的存在。

例如,让一个学生手持一个乒乓球,然后突然松手,乒乓球会因为惯性而继续运动。

2. 讲解与讨论(1)介绍惯性的概念,解释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2)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如车辆行驶中的刹车距离、运动员跑步时的摔倒等。

(3)讨论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与危害,如汽车安全气囊、头盔等。

3.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惯性原理的现象,如甩干机、跳远时的助跑等。

同时,分析这些现象中惯性可能带来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4. 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探究不同因素对惯性现象的影响。

例如,研究质量、速度等因素对物体惯性的影响。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反思惯性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交通安全,珍惜生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与练习:检查学生课后作业和练习,评估学生对惯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活动: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创新等方面。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惯性这一物理概念,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的生活安全意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实验惯性现象教案

初中实验惯性现象教案

初中实验惯性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 能够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 知道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教学重点:1.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

2. 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1. 惯性的概念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惯性球、抽纸条、车辆行驶视频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车辆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惯性现象。

2. 提问:视频中出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物体有什么关系?二、探究惯性现象(15分钟)1. 演示惯性球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球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惯性的概念: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三、解释惯性现象(15分钟)1. 讲解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让学生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2. 举例说明惯性现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如车辆行驶、运动员运动等。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抽纸条实验,观察并解释实验现象。

2. 回答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惯性的概念和作用。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能够运用惯性现象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车辆行驶视频、实验演示和课后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的概念,能够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并明确了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惯性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惯性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惯性的大班科学教案

关于惯性的大班科学教案

关于惯性的大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惯性的概念及相关知识;2.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惯性现象;3. 通过实验探究惯性的特点。

二、教学准备:1. 教具及材料:小车、球、绳子等;2. 实验器材:斜面、滑轮组、各种形状的物体;3. 幻灯片或图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幻灯片,引导学生回顾物体运动的特点,如自行停止、相互碰撞时的运动变化等。

教师可与学生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惯性的概念。

2. 知识讲授(15分钟)通过简单的口头讲解和图示,向学生介绍惯性的概念和含义。

解释物体在运动或静止状态下保持原有状态的特点,并引导学生理解“外力”和“惯性力”的概念。

3. 实验观察(20分钟)将一小球放在光滑平整的水平桌面上,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球停下来之前需要施加外力吗?为什么?”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一些物体的运动现象或场景,并进行实验观察。

例如,用一根细绳吊着小车,先静止不动,然后突然拉动绳子,观察小车的运动特点;或者将小球放在斜面上,观察小球下滚的过程。

学生观察完成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并总结惯性的表现形式。

4. 实验设计(25分钟)分小组进行实验设计。

每个小组根据老师的要求,设计出一个与惯性有关的实验,并列出实验步骤和材料清单。

例如,可以尝试以下实验题目:a. 惯性在滑轮组中的应用: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滑轮组上的滑动情况;b. 手指示例:让一名学生伸直手臂,另一名学生用力推动该学生的手臂,观察手臂的运动情况。

学生设计完成后,互相交换设计方案,并进行评审和修正。

5. 实验展示(30分钟)每个小组依次进行实验展示。

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并解释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意见,进行互动交流。

教师可以适时进行讲解和引导,引发学生对惯性的进一步思考,并帮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四、概念拓展(10分钟)通过讨论和提问,帮助学生将惯性的概念拓展到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交通工具运动的惯性、人体的运动惯性等。

《惯性》教案

《惯性》教案

《惯性》教案《惯性》教案(精选7篇)《惯性》教案篇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惯性,熟悉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育同学的语言表述力量.3.通过惯性现象,向同学进行交通平安教育.(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惯性老师:从牛顿第肯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肯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转变.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惯性.三、惯性现象老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好玩试验.1.惯性小球试验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快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留意观看发生的现象.(演示)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需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需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2.钢笔帽的惯性试验.老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快速抽出,钢笔帽不倒.(同学操作)老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同学回答,老师讲评)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快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老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并请同学解释,老师讲评)老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这个试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老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同学回答:老师讲评)四、同学练习1.章后习题1(老师讲评从略)2.章后习题4(老师讲评从略)3.习题3(老师讲评从略)4.习题2(同学答)老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需提前投掷.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当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5.节后练习4(同学答)老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连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五、同学阅读“汽车刹车之后”(同学阅读五分钟)老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假如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当留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同学回答)老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当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六、作业复习课文.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物理第一册.《惯性》教案篇2(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惯性,熟悉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育同学的语言表述力量.3.通过惯性现象,向同学进行交通平安教育.(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惯性老师:从牛顿第肯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肯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转变.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惯性.三、惯性现象老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好玩试验.1.惯性小球试验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快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留意观看发生的现象.(演示)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需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需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2.钢笔帽的惯性试验.老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快速抽出,钢笔帽不倒.(同学操作)老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同学回答,老师讲评)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快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老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并请同学解释,老师讲评)老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这个试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老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同学回答:老师讲评)四、同学练习1.章后习题1(老师讲评从略)2.章后习题4(老师讲评从略)3.习题3(老师讲评从略)4.习题2(同学答)老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需提前投掷.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当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5.节后练习4(同学答)老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连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五、同学阅读“汽车刹车之后”(同学阅读五分钟)老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假如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当留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同学回答)老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当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六、作业复习课文.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物理第一册.《惯性》教案篇3(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惯性,熟悉一切物体都有惯性.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育同学的语言表述力量.3.通过惯性现象,向同学进行交通平安教育.(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牛顿第肯定律的内容是什么?二、惯性老师:从牛顿第肯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肯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转变.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状况下都有惯性.三、惯性现象老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好玩试验.1.惯性小球试验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快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留意观看发生的现象.(演示)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需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需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2.钢笔帽的惯性试验.老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快速抽出,钢笔帽不倒.(同学操作)老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同学回答,老师讲评)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快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老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演示,并请同学解释,老师讲评)老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这个试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老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同学回答:老师讲评)四、同学练习1.章后习题1(老师讲评从略)2.章后习题4(老师讲评从略)3.习题3(老师讲评从略)4.习题2(同学答)老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需提前投掷.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当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5.节后练习4(同学答)老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连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五、同学阅读“汽车刹车之后”(同学阅读五分钟)老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假如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当留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同学回答)老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当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六、作业复习课文.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物理第一册.《惯性》教案篇4课题:惯性现象.课时:1课时.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惯性.2.会用惯性学问解释简洁的有关现象.教具:课本图9-3的试验器材.同学试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前节学问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二、进行新课1.惯性(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肯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2)用“惰性”比方“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情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2.惯性现象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许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试验.(1)让同学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快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看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引导同学分析试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让同学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2)演示课本图9-3甲.引导同学分析争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试验.让同学留意观看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引导同学分析争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争论:为什么向前倒?(5)争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②汽车遇到紧急状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马上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3.惯性的应用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用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摩托车飞跃断桥.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4.争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三、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物理第一册.《惯性》教案篇5课题:惯性现象.课时:1课时.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惯性.2.会用惯性学问解释简洁的有关现象.教具:课本图9-3的试验器材.同学试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前节学问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二、进行新课1.惯性(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肯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2)用“惰性”比方“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情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2.惯性现象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许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试验.(1)让同学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快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看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引导同学分析试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让同学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2)演示课本图9-3甲.引导同学分析争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试验.让同学留意观看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引导同学分析争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争论:为什么向前倒?(5)争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②汽车遇到紧急状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马上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3.惯性的应用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用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摩托车飞跃断桥.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4.争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三、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物理第一册.《惯性》教案篇6课题:惯性现象.课时:1课时.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惯性.2.会用惯性学问解释简洁的有关现象.教具:课本图9-3的试验器材.同学试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前节学问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二、进行新课1.惯性(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肯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2)用“惰性”比方“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情愿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转变原来的运动状态.2.惯性现象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许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试验.(1)让同学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快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看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引导同学分析试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让同学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2)演示课本图9-3甲.引导同学分析争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试验.让同学留意观看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引导同学分析争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争论:为什么向前倒?(5)争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②汽车遇到紧急状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马上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3.惯性的应用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用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摩托车飞跃断桥.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4.争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三、布置作业1.阅读课文.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学校物理第一册.《惯性》教案篇7【设计依据】教育心理学讨论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惯性》教案
【设计依据】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即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的思维习惯是: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抽象的理性思维能力较弱,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因此“课堂中的教学实验”是本节的关键内容,是学习惯性的思维支撑点。

【教材分析】
惯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演示实验,从而让学生概括出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

惯性现象的解释是惯性知识的延伸,学生虽然了解、也能讲出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但都比较抽象,要他们真正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而这样安排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重、难点】
惯性的定义应用惯性知识解释惯性现象
【教学原则】
启发教学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启发法情境教学法。

【重难点片段描述】
一、惯性
让学生观看韩寒驾驶赛车实验,当赛车加速后,快速拉走桌布,桌布上的盘子却没有掉落而是停在原处的现象,启发同学思考怎样去解释这个现象,其中又有什么物理规律,引出新课。

这是为什么呢?要认识这个现象,就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惯性。

学生观看书中的小实验,并利用身边的物品自行设计几个惯性小实验:
1、一叠书本,将最下方的书本抽走,最上面的书本还停留在原处。

2、出手后滚出去的电池。

3、折纸飞机,纸飞机飞出去后,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

4、滚出去的笔离开手后,依然继续向前滚动.....
5、我们常常看到运动的物体有惯性,静止的物体有惯性吗?
教师增加实验:将四个生鸡蛋放在纸筒上,一并放在硬卡纸上,卡纸下方放着四个盛水的玻璃碗,快速抽离卡纸后鸡蛋落入碗中。

我们常看到固体有惯性,液体有惯性吗?
6、搅水实验
7、视频慢放移动水杯溢水实验----液体具有惯性。

学生发言:泼水时,盆停止运动后,水继续向前运动。

固体和液体都有惯性,那么气体有惯性吗?
8、“吐烟圈”实验。

9、学生自制空气炮打蜡烛比赛。

-----气体具有惯性。

学生概括: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具有惯性,无论物体做什么性质的运动,都具有惯性。

(多样的实验是学生的思维支撑点,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很轻松的概括出惯性的特征。


教师进一步强调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都具有惯性。

思考:生活中常见小汽车比载重货车容易停下来,速度大的物体不容易停下来?
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那么惯性有大小之分吗?
10、利用自制鼓风机筛选米糠类和豆类的实验,说明质量大的惯性大,质量小的惯性小。

结论: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物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二、生活与物理:
(1)把锤柄在固定的物体上撞几下,锤头就牢牢的套在锤柄上了,为什么?
(2)跳远时利用助跑,使自己跳的更远。

(3)汽车上使用安全气囊可以预防有害的惯性。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应当取其利避其害。

三、惯性现象描述:
1、演示惯性球实验:小木片在铁片弹击下飞出去,小球原位落入凹槽。

设问:⑴确定研究的对象?
⑵研究对象原来做什么运动?
⑶发生了什么变化?
⑷由于惯性,研究对象将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讨论:木片上的小球原先处于静止状态,木片由于铁片弹击而运动,但小球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故最后在原位置落入凹槽。

(学生还不是很熟练,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运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深化惯性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免费旅游的办法可行吗?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人与地球原来是运动的,当人跳起时,由于具有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会落回原地,所以免费旅游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四、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并加以交流分析:
1、拍衣服上的灰尘
学生概括:灰尘原先和衣服一起处于静止状态,衣服在拍击之下而运动,而灰尘由于惯性依然保持原先的静止状态,故能从衣服上飘下来。

(学生虽然了解这是惯性现象,但用惯性知识来描述还是很生疏) 2、刹车后车轮停止转动,汽车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学生概括:汽车原先处于运动状态,车轮由于刹车而停止转动,但汽车由于惯性仍然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故还要滑行一段距离。

3、学生表演运动着的人脚受到阻碍而摔倒的现象
学生表演:(学生具有非常强的表演欲望,表演很形象、生动、到位,其他同学也很开心看到精彩的表演。

将惯性这个抽象的知识用精彩的节目形式展现给大家,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通俗易懂。

)学生很容易概括出来:运动着的人的脚由于受到其他同学的阻碍而静止,但上身仍然保持着原先的运动状态,故导致不平衡而摔倒。

4、学生表演列车启动、刹车、转弯时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
学生表演:(该实验前半段应该说非常成功,汽车启动和刹车时候,车内乘客的各种姿态变化也表演的很到位,同学对于此惯性现象的描述也挺具体。

但后半段关于汽车转弯的各种姿态变化描述却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于刚接触惯性的学生而言,解释这么复杂的变化还稍显牵强。

所以在这里如果换成悬挂的小球的动向变化可能会更好!)(设计意图:对于这一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要
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对于接受能力快的同学来说,表演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接受能力慢的同学来说,则可借此机会向别人请教,最终获得探究的成功。

“交流”它贯穿于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学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也可全班交流。


【教学反思】
本堂课开始用多种方式的实验展示推出一切物体,且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

实验简显易懂,课堂效果理想。

实验是学习抽象的惯性概念的思维支撑点。

在本课的重难点突破中,还是选择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以丰富的节目形式来展现他们在课堂中的所得!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表演才能是关键的所在。

教师应立足与如何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适时进行点拨,要求学生课后要多观察,把生活带入课堂,再把学到的知识带入社会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