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考题答案整理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第一章P55: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试运用这一观点,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 2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 3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思考题答案

马克思思考题答案

1 如何认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答: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的论断,对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协调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看都是极为重要的。

事实已经证明,自然科学越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越重要。

根本的原因在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超出了自然科学范围,绝大部分是社会问题。

例如,从世界范围看,当代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可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的技术应用不当,也引发了所谓全球性问题,包括各种各样的危机、如能源危机、人口危机,生态危机等等。

这些问题不少是社会问题,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范围。

也就是说,当代自然科学的应用不当,即技术化过程所引发的负效应,超出了单纯自然科学和技术研究的范围,没有哲学社会科学的参与,是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的。

从社会角度看,自然科学的高度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可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它的技术化的两面性同样会引发社会问题。

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指出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负效应问题。

马克思还批评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种种错误论调,如反科学技术论、政治代价论,等等。

这就涉及到如何以正确的哲学社会科学观点来认识科技作用的正负效应问题。

从生产力角度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是科学技术不会自动地变成第一生产力,自然科学以技术为中介,首先要变为可操作的技术。

而技术的应用要通过产业化来实现。

所以自然科学与技术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需要管理科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等社会科学门类的参与。

仅仅局限在自然科学与技术自身,它难以在生产过程中发挥最优化的组合和作用,甚至难以进入生产过程。

只有建立起一个既与自然科学存在广泛而深入联系,又与社会科学存在广泛而深入联系的全新的、统一的、自然科学化的价值理论体系,才能真正构筑起一座社会科学通向自然科学的桥梁。

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们携起手来!彻底改造现有的价值理论,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科学通向自然科学的桥梁,使社会科学真正成为自然科学中的一部分,真正与自然科学完全融为一体!这不仅是价值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全】-考试必备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全】-考试必备1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已过时?为什么?(Y)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原因:1.马克思主义仍是当今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3、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成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2、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Y)答案:①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第一性的问题。

②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论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因为它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统一。

3、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吗?肯定相对静止有何意义?(Y)答案: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

(2)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不对,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意义:第一、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

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

第三、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

4、如何理解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Y)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与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第一章P55:思考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 , 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就是人与和谐社会,自然间的联系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5、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章.P981.如何理解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2 、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P75-78.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第三章.P147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2.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5.为什么在阶级社会中评价历史人物要同时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举例说明两种方法的具体运用。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6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马克思思考题的全部答案

马克思思考题的全部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_2010完整版来源:陈超的日志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章末思考题参考答案(修订版)

马克思章末思考题参考答案(修订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题参考【绪论】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思想渊源和主观条件。

经济社会根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它还引发了劳资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

实践基础:劳资之间的矛盾引发了无产阶级的反抗。

19世纪30至40年代发生在法、英、德的三大工人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但工人起义的失败从反面说明,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就迫切需要形成科学理论以指导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但善于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且他们首先是革命家,他们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他们毕生的使命都是和争取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这种密切联系,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

总之,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创立新的科学理论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这种理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们顺应时代要求,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适用性: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

马克思课后思考题题目及答案1、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观点是错的,经济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复习思考题附答案

马克思复习思考题附答案

马克思复习思考题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哲学的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在哲学史上的意义是什么?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了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原则,同唯物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这一物质定义的意义在于1.它事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实践及其基本属性和基本形式是什么?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都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并非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是社会的人。

劳动时间不仅创造了人,形成了人类特有的本质,而且,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确证。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人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实践创造出了人为之人的一切特征,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的46道思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的46道思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的46道思考题及答案马克思复习解答习题1、古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印度佛学是世界三⼤哲学传统。

苏格拉底、孔⼦、释迦牟尼、耶稣是⼈类四⼤圣哲。

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有何意义?答:(1)是思维(精神)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类⼀切活动的核⼼内容。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论争的理论焦点。

3、物质的唯⼀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存在⽅式是运动;物质运动的存在⽅式是时间和空间。

4、电脑的出现和发展对⼈脑的冲击?电脑的出现和发展是⼀把双刃剑。

⼀⽅⾯,电脑的出现和发展极⼤地加快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们的⼯作效率,让⼈们的⼯作⽇益趋于便利、趋于智能化。

对⽣活⽅式产⽣了巨⼤影响。

它将⼈们带⼊了信息时代,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段,给学习、⼯作带来极⼤⽅便。

也进⼀步促进思维⽅式的变⾰,电脑让地球成了地球村,扩⼤了⼈们的交往,开阔了⼈们的视野。

加速了信息在社会上的传播速度,让原本的潜规则也暴露⽆遗。

另⼀⽅⾯,它也加⼤了部分⼈的惰性,电脑的智能化有时远远超过与⼈所掌握的知识,使得⼀些⼈⼀味的指望电脑的便捷,⽽不思进取,在某种程度上说,电脑取代了他的⼈脑。

社会上的⼀些思想偏异分⼦,利⽤电脑⽹络传播不良信息,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青少年沉迷⽹络荒废学业、⽹络犯罪的例⼦也⽐⽐皆是。

5、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原理对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启⽰。

答:(1)民族经济的发展必须⾛向世界。

(2)民族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内部各地区、各部门的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3)民族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科技教育相联系,注重可持续发展。

(4)民族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的相对独⽴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6、运⽤对⽴统⼀规律谈⼀谈你对“吃亏就是占便宜”的理解。

客观事物本⾝存在着两种既对⽴⼜统⼀的倾向,同⼀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关系中存在着辩证关系,⽭盾在⼀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复习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原理复习思考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既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及其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极为丰富的内容,几乎涵盖了全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批判继承和创造发展,其中,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直接的理论来源。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它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1)社会历史原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以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取得了胜利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这一矛盾的发展引起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怎么消灭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将向什么方向发展?马克思、恩格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必须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论断。

由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在根本利益上是对立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从一开始就存在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这个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时在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的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三大工人运动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表现了无产阶级打碎旧世界,创造新社会的决心。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思考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思考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复习思考题(含答案)绪论部分一、单项选择题1.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学说的体系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学说体系.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A.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B.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C.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剧;D.社会化大生产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激化.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马克思主义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4.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5.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6.B.中国共产党的成立;7.C.十月革命的胜利;8.D.剩余价值的发现.5.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A.唯物史观;B.阶级斗争学说;C.科学社会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6.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剩余价值学说;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7.列宁说:“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他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终极真理、永恒真理;D.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8.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是:A.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的体现;B.一个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全新理论;C.用现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解答中国的现实问题;D.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大全word精品文档33页

马克思原理复习思考题及答案大全word精品文档3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 )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5.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 )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6.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7.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 )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8.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 )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 )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BC )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4.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 )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 )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6.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可以概括为(ABCD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理论品质D.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7.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 )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三、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及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考题一、导论Q1:什么是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基本问题: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亦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Q2: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解:1.从认知状态上说,物质具有客观性,所有主体对它认定一致。

2.物质有实在性,即质的确定性,不是瞬息万变而是一贯的存在,所以不依赖与人的感觉而存在。

3.物质具有感觉确定性,即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这种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的原则,坚持了能动的反映,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二、实践与世界Q1:什么是实践?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的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的活动。

实践把人的本质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世界。

同时实践是人自由自在的活动,人能够利用客观规律,实践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实践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共同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特征。

实践的第二层含义,指实践具有物质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把自己作为物质力量并运用物质手段同物质对象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

Q2: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因为人是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所以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

从人类生存的前提看,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而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

从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看,人的意识在实践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的肉体组织中发展出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能力,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绪论 (2)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4)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7)第一章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0)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1)第二章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11)第二章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13)第二章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15)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6)第三章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6)第三章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9)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9)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20)绪论1、从不同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含义。

通过经典作家的阐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1)从创立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从狭义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5)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因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在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论产生,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如此。

他的创立是时代的需要。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也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汇总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汇总版)

绪论1.法国思想家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从18世纪60年代起,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兴起了,这就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业革命,又叫产业革命。

这场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接着法国、德国等国也相继开始了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胜利,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引起了生产方式上的重大变革。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法国和德国等欧洲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占据统治地位,自由资本主义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引起了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怀疑,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绶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随着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地成长、壮大,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日益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

19世纪30至4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接连爆发了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

1831年法国里昂发生了第一次工人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 1838年英国发生了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人运动——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汇总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及答案(汇总版)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第一,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历史上的唯物论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对物质概念作出了全面准确的科学界定。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吸收了其物质观中的正确论点和思想,对具体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科学的物质观。

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的时候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1[5]。

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6]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列宁对物质作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者相脱离的,意识不可能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

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人类还有很多未知事物和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思考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思考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爆、资本积累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2)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思考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总结思考题(附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爆、资本积累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2)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简答题1、实证主义(社会科学中的实证主义方法论思潮)答:1)实证主义是指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又称实证哲学。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孔德在近代经验哲学、理性实验科学和社会思想成就影响下首先予以提出:斯宾塞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进一步论证和补充了这一理论。

2)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

3)中心论点: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

实证主义的目的,在于希望建立知识的客观性。

实证主义不光重视社会的内在法则,孔德还强调出它的在知识、预言和行动之间的各种关联。

社会科学研究者预先看出这些规律,是为了帮助社会找到社会重生的伦理上有价值的政策和目标。

4)实证主义者关心的是社会的计划,社会学家可以来规定情境,来计划出一个系统,孔德提出了4种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历史法。

坚持统一的科学观是这些方法的基础。

既社会和自然界并无本质的不同,研究自然界的方法也可以用到研究社会中去,不需要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做出区分。

5)由此可见,实证主义走得是一条经验主义的道路。

实证主义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因果秩序的、同质的和一阶的世界,人类经验具有基本的统一性。

孔德开启了社会科学实证主义传统的先河,虽然他的思想中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成分。

但是他的实证科学理性,激发了后来人为把社会学变成一门科学而辛勤努力,使实证主义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实证主义不仅对哲学,而且对整个社会科学都产生深远影响,孔德的实证主义,在之后的一个半世纪成为西方社会学的主流思想。

2、文化保守主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文化保守主义)答:1)文化保守主义指当一个民族在收到其他民族的文化的影响时,由于异域文化的强烈渗透而在只是阶层中本能地发生的、以维持本土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在伦理道德、思想学术等方面坚持传统文化的价值心态和文化追求。

2)文化保守主义是在文化上倡导本民族的传统的文化理念,往往采取温和渐进的方式。

文化保守主义主张维护传统的文化根基,甚至认为自身的文化有着独到的优越性,对外来文化的持有偏见。

3)文化保守主义名为社会科学研究,但实际与社会科学是抵触的。

完全建立在文化解释之上,远离普遍性法则。

失去了普遍性、科学性,带来文化相对主义、也带来文化多元论。

4)伽达默尔解释学的保守主义立场在于,将自身的解释方法与科学的解释方法对立,不能把自己的理解视为对已存在的传统的进一步发展,过于相信本体论的自我理解,没有在理性和权威之间保持平衡。

5)文化保守主义不是社会科学的方法,但对社会科学有影响,具有法则性。

文化保守主义只适用于解释某个特定的地方,特定的时期。

3、方法论多元论(韦伯的方法论多元论)答:1)韦伯提出的研究方法既区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方法,又强调了它们之间的某种统一。

韦伯相信,社会学研究应走一条方法论多元主义的道路,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按照这种要求,一种社会学研究就不仅应具有各种基于前理解的概念范式之上的理解的方法,还应具有基于基本的观察事实之上的说明的方法。

任何片面的把社会学研究基于某一种方法上,排斥另一些方法的做法都是非科学的,2)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并没有只相信经验可实证的因果分析模式,而是提出了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的特征同时采用多种方法的观点。

哈贝马斯方法论多元主义是韦伯的方法论的一个优点,因为这种观点使韦伯既超越了李克尔特等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又避免了实证主义。

3)自然科学只相信基于可观察的事实之上的说明性的东西,社会科学则把基于某种概念的自我规定之上的理解的东西视为指向真理的东西。

因此,韦伯赞同一种方法论的多元主义。

这样一来就可以使我们把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不同方法协调起来的方法。

4)尽管韦伯的方法论多元主义已经使他远离了李克尔特和解释学的阵营,但当问题涉及到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解释或理论的价值观时,他又没有真正地走出解释学的阴影。

韦伯没有也没法对解释学做下述批判性地解读。

因此,虽然韦伯的方法论多元主义对解释或理解的价值观的关系作了探讨。

但他在解决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观问题时又不够彻底。

4、价值中立原则(价值中立原则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的复杂性)答:1)这是实证主义提出来的原则。

实证主义要求“价值”要和“事实”区分开来。

“价值”是文化,是信仰。

价值中立要求不带主观想法,从客观的角度去看问题。

2)价值中立是指科学性和客观性要求经济学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就经济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客观描述。

韦伯把“价值中立”视为社会科学的规范型原则。

韦伯思想中的价值中立并不意味着在社会学研究中彻底排斥价值因素,而是要求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严格确定经验事实与价值评价判断的界限。

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是相对于价值关联而言的。

3)韦伯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的区别,对社会科学的理解恰恰必然包括在特定的价值之中,要遵循一定的价值观念去解释社会现象。

但是,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人类追求真理的理性活动,又必须排除研究者个人情感好恶,又要避免以自己的价值、好恶去解释客观对象。

实事求是作出事实判断,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又必须坚持价值中立。

4)个人价值判断会对尚未明确的科学观点产生影响,保持价值中立很重要。

5)研究者必须经历一个“融进去”再“跳出来”的过程,即先和被研究对象打成一片,再从被研究对象群体中的一员的角色转换为研究者角色,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的人或事,在研究中应该保持中立的态度,必须保持价值中立、价值无涉。

5、价值自由原则答:1)韦伯考虑到了文化对于社会行动的决定性的意义而提出了价值自由原则,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在摒弃纯粹个人的价值判断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历史和文化中占优势地位的观点来形成研究观点。

2)韦伯的所谓“价值自由”是指,社会科学家可以根据自己对潜在的社会价值观念的理解来表明自己的立场。

价值自由本身不是价值的要求 , 而是伦理的要求。

3)持实证主义观点的人认为,在所有法则性的科学中,理论的形成都是受制于相同的规则的。

因此,应通过对描述和规范陈述做出逻辑上的区分,才能确保价值自由。

只要一开始对问题的选择是依赖价值的,其后的说明就不会有任何意义。

4)韦伯认为不仅对问题的选择,而且对有助于问题的分析的理论框架的选择,都是受制于那些在历史中占优势地位的价值关系的。

6、历史的视域(解释学的历史视域)答:1)历史视域是解释学的概念,解释学认为历史视域很重要,文化、历史的弱点是不能与科学相融,不是建立在推论的基础上。

但要把历史视域与历史学等区分开来,历史视域是一种历史观,包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理解。

2)理解传统需要一种历史的视域,但并不是说把自身置入一种历史情境中,来获得这种视域。

相反,为了使我们自身能够置入一种情境中,我们必须已经拥有了一种视域。

在历史中没有一个封闭的界限,它可以把一切在历史上是外来的和起初是不理解的东西整合在自身之内。

3)历史视域帮助我们形成一个对历史共同的理解,能对不同的观点做出判断,历史视域可避免客观性的幻觉、语言的多样性。

4)历史视域具有视域融合的特点,历史距离指当代、古代的距离,这些距离都可以克服。

历史视域是一种整体的观点,如果从某个角度或某个时期来考虑历史,都是片段的、片面的。

历史视域处理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客观主义的观念,是整体的观念。

5)事实上,当前的视域是不断形成的,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检验我们所有的偏见。

这种检验最重要的部分是,面对过去和理解我们出于其中的传统,因此,没有过去,现在的视域就不能形成。

有什么样的隔绝的现在视域,就有什么样的过去视域。

而理解总是我们猜想它们存在视域的融合。

二、论述题1、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中的客观主义?答:1)客观主义哲学相信有独立于精神的现实存在。

客观主义一词来自于它强调知识以及价值标准的观念并称之为“客观”。

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存在异同。

相似之处在于,都遵循归纳与演绎的基本逻辑,都追求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描述与解释,都恪守基本的科学研究程序与规则。

不同之处在于:本体论差异,即自然世界与社会世界的差异;方法论差异,自然科学主张实验,社会科学主张观察;认识论差异,自然科学探讨典型现象,社会科学关注大数现象。

而客观主义方法论代表的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

2)实证主义将其在自然科学中取得成功的方法与模型应用于社会科学中,并以自然科学作为典范规制社会科学的发展。

实证主义将认知建立在主体和只是客体分离的基础上,并不关心观察者本身的态度,而只关注于客体,认为并不存在诸如主体或真实的自我。

3)社会科学研究在摒弃纯粹个人的价值判断的前提下,客观主义首先是从这样一种幻觉出发的:解释者要获得解释的真理性,他就必须站在整个社会交往形式的外部,根据他认为是科学的理论观点来解释世界,即他只能把整个人类世界当作一种类似于物理的实体性对象那样来观察和解释。

4)相比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更多的要涉及到价值判断、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其他影响客观性的东西,实证主义不能把客观主义的理想贯彻到底。

哈贝马斯和伽达默尔都反对客观主义的解释,他们都否认我们能够像一个外在的观察者那样分析或解释社会和人类。

他们都认为解释者只有采取一种参与性的姿态,加入被解释者的真实的生活交往形式中,才能获得客观的解释。

客观主义也同时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历史本文的世界,一切具有建构性的意义的解释都必须尊重这一客观的历史本文的世界,把它当作解释的真理性的评判尺度。

5)哈贝马斯对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客观主义进行了批判,认为实证主义、客观主义妨碍了人们用恰当的方式研究自身的行为,否认了哲学反思的价值。

同时,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也是其重构社会批判理论的认识论前提。

他对伽达默尔缺乏反思与批判的精神进行了批判,但认同伽达默尔之于解释学的贡献,避免了客观主义的独断论,又避免了尼采式的主观相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2、什么是社会科学的启蒙和批判的使命?答:1)社会科学的研究不应只对社会事实的意义进行研究,它的研究应超出这一层面,进入事物和作品在其客观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义。

要做到这一点,社会科学就必须进入自我理解和启蒙的意义的领域。

2)“启蒙”:对世界、对人类思想、对自我思想的改变,使其更加科学,开导愚昧,使之明白事理。

“批判”:对现有的思想文化或言行进行批驳;带有政治功能,带有意识形态的功能。

3)启蒙就是对在近代哲学中膨胀起来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意识的继承和光大,实际上是实现了人的主体性。

潜含着强烈的权利意蕴,表达了明确的要做主人的欲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