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结合教案

合集下载

虚实结合 教案

虚实结合 教案

虚实结合教案教案标题:虚实结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虚实结合的概念;2.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判断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1. 理解虚实结合的定义和意义;2. 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概念;2.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3.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材料、实验器材等;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虚实结合的概念。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如实物与图像的关系等。

Step 2: 理解与探究(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简要介绍虚实结合的定义和意义。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虚实结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列举几个例子。

Step 3: 实践操作(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制作模型等。

2. 学生根据实践操作的结果,总结虚实结合的作用和优势,并进行展示。

Step 4: 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总结,回答以下问题:你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虚实结合对解决问题有何帮助?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Step 5: 拓展练习(10分钟)1. 学生进行拓展练习,如设计一个虚实结合的实践项目、撰写实践报告等。

2. 教师对学生的拓展练习进行评价,并提供指导和建议。

Step 6: 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虚实结合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回答以下问题:你对虚实结合有了更深的理解吗?你在实践操作中有何收获?教学延伸:1. 学生可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应用虚实结合的方法;2. 学生可进行更复杂的实践操作,如进行科学实验、设计创意作品等。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及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写作,提高写作效果。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1. 虚实结合写作技巧的定义和运用。

2. 如何通过虚实结合提高写作质量。

教学难点:1. 如何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虚实结合。

2. 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相关素材和案例。

2. 写作实践的场地和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是否遇到过难以表达清晰或缺乏生动性的问题?2. 引出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并简要介绍其含义和作用。

二、虚实结合的定义和运用(15分钟)1. 讲解虚实结合的定义:虚实结合是指在写作中,将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想象中的事物相结合,以达到丰富写作内容、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

2. 举例说明虚实结合的运用:以一篇优秀作文为例,分析其中虚实结合的运用方法和效果。

三、如何通过虚实结合提高写作质量(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虚实结合?2. 讲解虚实结合的方法:a. 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想象和拓展。

b. 想象中的事物作为补充,使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加丰富和生动。

c. 虚实相互渗透,使写作内容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

3. 案例分析:以一篇学生作文为例,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虚实结合提高写作质量。

四、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写作中展现创新思维和想象力?2. 讲解培养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方法:a. 多阅读,拓宽知识面,为想象力提供素材。

b. 多进行写作实践,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力。

c. 尝试不同类型的写作,突破自己的写作舒适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及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 强调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写作中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修改并完善自己的一篇作文。

“古诗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教案

“古诗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教案

“古诗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根据虚实结合手法的特征找出描写虚实的部分。

2.能掌握答题模式,赏析虚实结合手法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历年高考卷里考到过的虚实结合。

如2006年天津卷,2010年广东卷,2011年安徽卷,2013湖北卷,2013天津卷,2013福建卷,2015安徽卷,2005年全国Ⅱ卷,2014年课标Ⅱ卷,2015年课标Ⅰ卷。

(二)“虚实结合”考点设问方式1.举例分析本诗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2.从虚实关系的角度鉴赏某诗/句的情感。

3.本诗用什么方法表现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找出虚实1.虚实结合的特征:实写是此时此地的,虚写是联想的想象的,是另一时空的,包括过去、未来、异地、梦境仙境。

(1)找“过去”的特征题都城南庄【唐】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找“梦境”的特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南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找“异地”的特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找“未来”的特征雨霖铃【宋】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2.小结1:A.现在为实,过去为虚 B.现在为实,未来为虚 C此地为实,异地为虚D现实为实,梦境为虚3.对接高考,实战演练2015年全国课标卷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岑参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

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

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问: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虚实结合的定义和作用2. 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3. 实例分析与练习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出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虚实结合(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虚实结合的定义、作用和写作技巧。

虚实结合是指在写作中,将真实的事物与虚构的事物相结合,以达到丰富表现效果的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的作用是使文章更具想象力、生动性和感染力。

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包括:(1)巧妙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好奇心。

(2)合理运用想象和联想,丰富文章内容。

(3)虚实相间,主次分明,使文章结构清晰。

3. 实例分析(20分钟)教师展示几篇虚实结合的优秀作文,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手法和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虚实结合的写作要点。

4. 学生练习(25分钟)教师给出一个主题,要求学生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进行练习。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总结点评。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虚实结合写作教学的效果。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虚实结合写作技巧。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虚实结合的作文。

3. 收集虚实结合的优秀作文,进行阅读和分析。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同时,教师应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2024年)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说课稿课件

(2024年)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说课稿课件
讨论内容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虚实结 合来表达主题和情感的。
讨论方式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同时倾听他人的观点, 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2024/3/26
25
分享各自对于所选诗歌中虚实结合手法理解和感受
分享内容
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本组对于所选诗歌中虚实结合手 法的理解和感受。
15
04
鉴赏诗歌中虚实结合方法 探讨
2024/3/26
16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意图
抓住实写词句,理解诗歌表面意义
通过仔细阅读诗歌,找出其中实写的词句,如具体的景物、人物、事件等,理解诗歌的
表面意义。
抓住虚写词句,体会诗歌深层内涵
在理解表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诗歌中的虚写词句,如象征、隐喻、夸张等手法 ,体会诗歌的深层内涵和作者的真正意图。
2024/3/26
结合虚实词句,全面把握诗歌主旨
将实写和虚写的词句结合起来,相互印证、补充,全面把握诗歌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 图。
17
关注背景信息,深入挖掘内涵
1 2
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 ,为深入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关注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背景
结合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背景,挖掘诗歌中所反 映的社会现象、时代精神、民族心理等内容。
2024/3/26
用具体事物象征抽象意义
诗人常常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 或情感。
象征与比喻的结合
诗人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常常结合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诗 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象征手法的多样性
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丰富多样,包括意象的象征、色彩 的象征、音响的象征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内涵 更加丰富深远。

初中古诗鉴赏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古诗鉴赏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古诗鉴赏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虚实结合的手法在古诗中的运用。

2. 学会分析古诗中虚实结合的作用和效果。

3. 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虚实结合的定义和作用。

2. 分析古诗中虚实结合的例子。

3. 练习自己对古诗进行虚实结合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让学生思考古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2. 提问:什么是虚实结合?它在古诗中有什么作用?二、讲解虚实结合(15分钟)1. 讲解虚实结合的定义:虚实结合是指在古诗中,诗人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描绘和对想象、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使诗意更加丰富、深刻。

2. 讲解虚实结合的作用:虚实结合可以使古诗的意境更加深远,形象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

三、分析古诗中的虚实结合(15分钟)1. 示例分析《登鹳雀楼》:诗人通过对鹳雀楼的描绘,引出对远方景象的想象,形成了虚实结合的效果。

2. 学生自主分析《望庐山瀑布》:诗人通过对瀑布的描绘,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瀑布的壮观和自己的豪情。

四、练习虚实结合的分析(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中虚实结合的手法。

2.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五、总结和拓展(5分钟)1. 总结虚实结合在古诗中的重要作用。

2. 拓展学生对虚实结合手法的了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虚实结合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分析古诗中虚实结合的能力。

3. 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教学资源:1. 相关古诗文本。

2. 分析虚实结合的参考资料。

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2. 鼓励学生 multiple perspectives,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初中物理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物理虚实结合教案

初中物理虚实结合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虚实结合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 掌握虚实结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虚实结合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 虚实结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虚实结合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虚实结合的理解和看法。

(二)虚实结合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1. 教师讲解虚实结合的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演示虚实结合的实验,加深对虚实结合的理解。

(三)虚实结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1. 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总结虚实结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四)虚实结合在物理学中的拓展应用1. 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进行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拓展问题。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总结虚实结合在物理学中的拓展应用。

四、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虚实结合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虚实结合的理解和收获。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请学生总结虚实结合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短文。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虚实结合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是否得到充分讲解,学生是否掌握了虚实结合的方法,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虚实结合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掌握了虚实结合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培养了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虚实结合作为一种重要的物理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教案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虚实结合》教案
① 请从“虚与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② 本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简要分析。
③ 请指出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2.答题步骤:
①亮出虚实结合手法;
②分析虚写、实写内容,简要描述;
(诗中实写…或…是实写)
(诗中虚写…或…是虚写)
③点出此手法的艺术效果及所表现
的诗人的情感。
3.鉴赏示例
下面这首诗主要使用了何种手法?请简要分析。
问: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题要点】
明手法: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阐运用:诗的前两句写冬至之日,诗人一个人在客店里,抱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他相伴是实写,表现其孤寂、思家之情。
而三四两句 “家中夜坐”“说着远行人”等是虚写,想象家里的人或许像我这样深夜坐着,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表现家中人也在想我。
析效果:虚实结合,相辅相成,突出表现了诗人孤寂之感,思家之情。
五、小结
通过对虚实结合手法的概念、具体表现、作用以及如何应用到题目当中,使得学生进一步掌握的虚实结合这一手法,提高了答题效率。
内容的设计
第一步:明辨“虚”、“”、“虚实结合”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虚实结合”的具体表现
第三步:明确“虚实结合”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明辨概念
1.“实”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
2.“虚”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
3.“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是古诗词中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
二、具体表现
1.当前为实,过去为虚。
2.当前为实,将来为虚。
3.己方为实,对方为虚。
4.客观为实,主观(梦境、仙境、愿望等)为虚。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件

增强诗歌艺术感染力
虚实结合使诗歌形象更加鲜明
通过虚写和实写的相互映衬,诗歌中的人物、景物等形象更加立体、生动,给读者留下 深刻印象。
虚实结合增强诗歌情感表达
虚写部分往往能够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而实写部分则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 描绘,二者相结合,使诗歌情感表达更加丰富、深刻。
虚实结合提升诗歌意境
诗歌鉴赏之虚实结合公开课课 件

CONTENCT

• 虚实结合基本概念与特点 • 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案例分析 • 现代诗歌中虚实结合创新实践 • 虚实结合在诗歌鉴赏中意义与价值 •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指导 • 学生互动环节与课堂总结
01
虚实结合基本概念与特点
虚实结合定义及作用
虚实结合是指诗歌中通过虚写和实写相互补充、相互 映衬的表现手法。
虚写部分可以营造出一种超越现实的意境,而实写部分则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二 者相互交织,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广阔。
拓展读者审美想象空间
虚实结合激发读者想象力
虚写部分往往具有模糊性、多义性等特点,能够激发读者 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产生更多 的联想和想象。
虚实结合拓展诗歌内涵 虚写部分可以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而实写部分则 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二者相结合,使诗歌内涵更加 丰富、多元。
虚实结合增强诗歌审美价值
虚写部分可以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效果,如朦胧美、空 灵美等,而实写部分则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二者相 互补充,使诗歌审美价值更加突出。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虚实结合体现中华文 化精髓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 特征之一,体现了中华文化追求 和谐、注重意境的审美传统。
理解。

虚实结合写作教案5篇范文

虚实结合写作教案5篇范文

虚实结合写作教案5篇范文第一篇:虚实结合写作教案我会虚实结合——增添景物的情趣一、看图片,发表感想1、描绘图片,区分哪些是真哪些是假2、这样有什么特别之处总结:全实太呆板,全虚太轻浮。

写作也是如此。

二、捡一片树叶,发表感想1、你看到这片树叶想到了什么2、那你觉得这片树叶是虚的还是实的,你自己刚刚联想出来的东西是虚的还是实的总结:课本34页,第4小题“老天却好像怒没发完,天气依然是那么热”该句是实写吗?为什么?三、欣赏美文《秋叶的思念》1、朗读2、作者是怎样进行虚实描写的?用了哪些写作的手法?四、扩写“月亮是变化多端的”,虚实结合的手法五、课堂写作(40分钟)第二篇:虚实结合教案虚实相生摇曳生情《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学习重点:结合具体作品,学习鉴赏虚实结合这种表达技巧。

学习难点:掌握鉴赏方法,梳理结题思路,形成规范答案。

三、教学方法通过展示作品-----提出问题-----探讨交流------思考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达交流情况,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流畅度及准确度,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解题思维的形成情况,并及时跟进练习,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课堂提问、探讨交流、表达评判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形成答题思路,能流畅表述,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君,但喜爱书画,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

这位杰出书画家开设画学,亲自授课,建立考试制度,亲自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

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

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便是“深山藏古寺”。

最终入选的画作,你们觉得哪幅符合“笔意俱全”的标准呢?为什么?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高妙之一就在于善于留白,虚实结合。

艺术用语虚实结合教案

艺术用语虚实结合教案

艺术用语虚实结合教案教案标题:艺术用语虚实结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艺术用语中的虚实结合的概念和应用。

2. 能够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运用虚实结合的技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虚实结合的概念介绍:通过示例作品和图像,向学生解释虚实结合在艺术中的意义和作用。

2. 虚实结合的技巧讲解:分析虚实结合的不同表现形式,如透视、阴影、色彩对比等,并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3.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的虚实结合技巧,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创作,可以是绘画、雕塑或其他艺术形式。

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运用虚实结合的技巧展现主题。

4. 艺术作品欣赏与评价: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欣赏与评价。

引导学生讨论虚实结合的运用效果和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艺术作品或播放相关视频,引起学生对虚实结合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2. 概念讲解:向学生介绍虚实结合的概念和作用,通过示例作品和图像进行说明。

3. 技巧讲解:详细解释虚实结合的不同技巧和表现形式,并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4. 创作实践:学生选择一个主题进行创作,鼓励他们在创作中尝试虚实结合的技巧,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欣赏与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虚实结合的运用效果和艺术作品的表现力,鼓励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反思。

教学资源:1. 艺术作品和图像示例2. 绘画、雕塑等艺术材料和工具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4. 学生创作的艺术作品展示区域评估方法:1. 学生创作作品的评价:根据虚实结合的运用效果、创意和表现力,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估。

2.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的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表现和对虚实结合概念的理解程度。

拓展活动:1. 组织艺术展览:邀请其他班级或学校的学生参观学生的艺术作品展览,增加学生对艺术的欣赏和交流机会。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一、什么是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是一种将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的写作技巧。

虚构是假想的、编造的,现实是真实的、客观的,如何运用虚构和现实相结合,才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更感人呢?在小学四年级的阶段,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虚构,什么是现实。

比如,如果我们写一篇关于“我最喜欢的小狗”的作文,我们就可以通过笔下的描写把小狗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也可以通过描写小狗与我们相处的情形,虚构他拥有的人性,让作文更加生动、有趣。

这样的虚实结合,不仅可以给读者更多的视觉感受,还可以增强读者的感性认知。

二、如何掌握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需要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掌握。

在写作前,可以观察、体验、感知,收集一些生活中有感染力的素材,比如身边人的故事、亲身经历、电影、小说等。

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对比手法,将虚构与现实相比较,从而突出表现虚构的特性。

同时,我们也需要通过一些修辞手法来打造更生动的描写,比如比喻、夸张、拟人等,来突出人物、事物的特点。

通过这些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将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更好的写作效果。

三、如何在小学四年级教学中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在小学四年级阶段教学中,应该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在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老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掌握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

教师可以设计类似的写作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素材,培养其自主思考、创作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提炼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老师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总结: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学生们在掌握这一技巧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不断地尝试、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作文指导——虚实结合

作文指导——虚实结合

《作文指导——虚实结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并掌握“实写”、“虚写”、“虚实结合”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生活中各种“虚实结合”的素材来诠释“虚实结合”。

2、结合文学作品中“虚实结合”的句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虚实结合”的具体写作手法。

3、通过两个小练习巩固并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发现并体验生活与写作中的“虚实结合”之美。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结合文学作品中“虚实结合”的句段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虚实结合”的具体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掌握并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虚实结合二、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何为“虚实结合”先看以下两个例子:1、云雾缭绕的山里,可能会飞出一位神仙……2、下雨天,雨点打在叶子上滑落,那是叶子在哭泣……3、古诗词中的虚与实:(1)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所谓实的内容,主要是指文章中具体实在的客观事物,或正在发生的真实的事件。

所谓虚的内容,主要是指文章中与“实”写内容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或想像,或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情感、思想、认识、理论或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

注意:虚与实是相对的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当前为实,想象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虚实结合是指把实的内容同虚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虚与实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三、“虚”写的运用1、(1)回忆、幻觉、梦境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朱自清《背影》作用:烘托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2)特定的心理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范文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虚实结合的基本概念,掌握虚实结合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写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虚实结合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虚实结合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虚实结合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播放一段具有虚实结合特点的文章,让学生欣赏,感受虚实结合的魅力。

2. 讲解虚实结合的基本概念和方法(1)教师讲解虚实结合的基本概念,如:虚写、实写、虚实结合等。

(2)结合实例,分析虚实结合的方法,如:虚实相生、虚实相映、虚实相托等。

3. 学生练习(1)教师布置练习任务,要求学生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写一篇短文。

(2)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写作心得。

4. 展示与评价(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

(2)教师点评,指出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虚实结合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强调其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发现不足,为今后的写作积累经验。

四、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

2. 评价内容:文章的虚实结合程度、表达效果、创新性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2. 学生反思:在写作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虚实结合的方法,是否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具有虚实结合特点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2. 组织学生参加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3. 定期举办写作讲座,邀请作家、编辑等专业人士分享写作经验。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虚实结合巧写景》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虚实结合巧写景》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虚实结合巧写景》教学设计人教课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虚实结合巧写景》教学设计神湾中学黄绍平一、设计目的:初一学生以学习记叙文写作为主。

景物描写是记叙文写作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能起到很好的借景抒情,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作用。

指导学生开展景物描写一是要指导学生学会细致观察,二是要指导学生有序而形象的表达。

课内精读篇目,尤其是名家文章,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范本,更应该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写作技法的示范作用。

教师通过梳理整合,以名家文章为范例,引导学生揣摩学习其中的写作技法,既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再深入过程。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本人设计《虚实结合巧写景》这一写作指导教案,以期引导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读写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我们的教材和教材所选编文本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明确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

(二)引导学生感知教材范文对虚实结合写景方法的运用。

(三)当堂联系巩固。

三、教学难点:(一)如何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初一学生明白“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

(二)精选课文运用虚实结合写景方法的语句。

四、教学重点:(一)引导学生感知教材范文对虚实结合写景方法的运用。

(二)当堂联系巩固。

五、课前准备:(一)组织学生重读朱自清《春》。

(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踏青赏春寻找早春踪迹。

六、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直接导入。

(二)明确虚实结合写景方法。

引入材料:老舍《谈叙述和描写》节选明确方法:实:有什么(特点)虚:像什么想到什么词语的温度(三)整体感知,感知虚实结合写景技法的运用。

1、老舍笔下的虚实结合写景(对比赏析)(1)山坡上有些村庄,村庄房顶上有雪。

(老舍)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2)山坡上有的地方有雪,有的地方露出干枯的草。

就这样,一块白,一块暗黄。

(老舍)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第一章:诗歌与虚实结合1.1 诗歌的定义与特点诗歌是一种文学形式,以节奏、韵律、形象和情感为特点。

诗歌通过语言的精炼和想象力的运用,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2 虚实结合的定义与意义虚实结合是指在诗歌创作中,将现实与想象、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

虚实结合可以丰富诗歌的意境,增强表现力,使读者产生更深刻的共鸣。

第二章:古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实例分析2.1 李白《静夜思》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探讨虚实结合如何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

2.2 王之涣《登鹳雀楼》分析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探讨虚实结合如何展现诗人对壮丽景色的感受。

第三章: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3.1 想象与现实的结合通过对现实事物的描写,加入诗人的想象,形成虚实相生的效果。

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运用想象与现实结合的手法。

3.2 具体与抽象的结合在诗歌中,通过具体的事物描写,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

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运用具体与抽象结合的手法。

第四章:虚实结合的创作实践4.1 创作背景与动机解释诗人在创作时,如何根据个人经历、情感和时代背景,运用虚实结合手法。

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的创作动机和背景。

4.2 创作步骤与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运用虚实结合手法。

提供创作技巧,如观察事物、运用想象力、巧妙运用象征和隐喻等。

第五章: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评价与欣赏5.1 诗歌评价的标准与方法介绍古代诗歌评价的标准,如意境、情感、语言表达等。

引导学生运用合适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评价。

5.2 诗歌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感受诗歌的美感。

鼓励学生通过欣赏和感悟,提升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六章:古代诗歌虚实结合的类型与特点6.1 景物描写中的虚实结合分析古代诗歌中如何通过景物描写,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如山水、季节变化等。

探讨虚实结合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如表达诗人的情感、营造意境等。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人教版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人教版

初中虚实结合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 理解虚实结合的概念和作用;2. 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写作;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虚实结合的概念和作用;2. 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1. 虚实结合的运用和实践;2. 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学准备:1. 相关素材和参考资料;2. 作文纸和文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一些虚实结合的事物或现象?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教师总结并引出虚实结合的概念。

二、讲解虚实结合的概念和作用(15分钟)1. 解释虚实结合的定义:虚实结合是指在写作中,将虚构的事物和现实的事物相结合,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2. 讲解虚实结合的作用:增强作品的趣味性、丰富性和表现力。

三、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写作?2. 讲解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a) 设定一个现实背景,然后加入虚构的情节或人物;b) 以现实事件为线索,逐步引入虚构的情节或人物;c) 在现实描写中,穿插虚构的细节或对话;d) 以虚构的人物或事物为线索,揭示现实问题或主题。

3. 举例说明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四、创新思维的培养(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创新思维?2. 讲解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a) 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学习大师的写作技巧;b) 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奇特;c) 多进行想象和联想,突破思维定势;d) 多尝试不同的写作手法和风格。

3. 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创新思维进行虚实结合的写作。

五、课堂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写一篇短文。

2. 学生互相交流和评价,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六、总结和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虚实结合的概念和作用;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继续完善和修改课堂练习的作文,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诗歌审美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审美技巧虚实结合(教案)

诗歌审美技巧虚实结合(教案)一、引言本教案旨在探讨诗歌审美技巧中的虚实结合。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内涵。

其中,虚实结合是诗歌表现最为典型的技巧之一。

通过运用虚实结合,诗人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意境,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和深度。

因此,本教案将围绕虚实结合这一主题,对诗歌审美技巧进行系统的阐述和分析。

二、虚实结合的概念虚实结合是指在诗歌创作中,通过运用虚假、夸张、比喻等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虚实结合在诗歌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既可以表现美好的愿景,也可以反映社会现实,还可以描绘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因此,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手法之一,也是衡量一首诗歌水平的重要指标。

三、虚实结合技法的分类虚实结合可分为多种技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比喻比喻是把两个物体之间的共性联系进行对比的方法。

通过比喻,诗人可以将抽象的思想转换成具体的形象,使抽象的东西变得更加具体可感。

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通过对事物的夸张描述来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特色,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夸张手法可引起读者的兴致,使作品更加生动。

拟人手法拟人手法是将人的特征赋予物体或自然现象,使物体或自然现象具有人的形象或动作。

拟人手法可以更加生动地描绘事物和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利用自然景色、物体或情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借景抒情可使诗歌更具情感,且具有生动的表现形式。

四、虚实结合在古代诗歌中的应用古代诗人的诗歌秉承“清新雅静,自然真实”的原则。

在古代诗歌中,虚实结合技法的运用非常广泛。

唐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杜甫和李白。

他们的诗歌触动了许多人的内心世界,其语言文学功底和思想深度得到普遍认可。

他们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生动地描绘了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宋代诗歌中的虚实结合宋代诗歌以浪漫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表达浪漫情怀和个人感受。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案古代诗歌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虚实结合”中“虚”与“实”的概念。

2.能力目标: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掌握“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答题规律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掌握古代诗歌中虚景与实景的概念,正确把握“虚实结合”这种表现手法的答题思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虚与实的概念导入。

诗歌中的“实”:即真实,实在,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直接具体捕捉到的部分。

“虚”:即空虚,空无所有,是指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

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二、教学过程1.诗歌分析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问题:请从“虚与实”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自己妻子的作品。

诗歌内容如下:你问我何时归来,我也不知道自己的归期。

眼下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绵绵,池塘里秋水已满。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诗歌前两句是实写,后两句是虚写。

前两句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何当”是“何时能够”的意思,是个表示愿望的词儿,这之后的内容实际上都是作者的想象。

“巴山夜雨”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

而以“何当”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

2.答题思路(1)、点出手法:虚实结合(2)、实写了......, 虚写了......(3)、分析虚实结合的艺术效果。

第一,丰富意象,开拓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第二,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或渲染烘托突出中心。

3.归纳总结本题答案答案: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再忆巴山夜雨的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虚实相生摇曳生情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虚实结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并掌握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结合具体作品,学习鉴赏虚实结合这种表达技巧。

学习难点:掌握鉴赏方法,梳理结题思路,形成规范答案。

三、教学方法
通过展示作品-----提出问题-----探讨交流------思考归纳的方法,来突破重点难点。

1.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表达交流情况,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流畅度及准确度,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解题思维的形成情况,并及时跟进练习,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通过课堂提问、探讨交流、表达评判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形成答题思路,能流畅表述,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徽宗赵佶是个昏君,但喜爱书画,创建并主管了世界上最早的皇家画院。

这位杰出书画家开设画学,亲自授课,建立考试制度,亲自出题批卷,培养绘画人才,开创了一代画风。

当时画院的考试标准是:笔意俱全。

有一次考试,他出的题目便是“深山藏古寺”。

最终入选的画作,你们觉得哪幅符合“笔意俱全”的标准呢为什么
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高妙之一就在于善于留白,虚实结合。

“实”是指图画中笔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空白或未曾画出的部分,可以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诗画同理,中国古典诗歌更是能成功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技巧。

所以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就是总结诗歌中虚实手法的运用,品鉴运用的效果。

(二)温故知新
温故:
先让我们来回顾以前学过的诗句,诗句中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分别是什么指出这些诗句属于实写还是虚写,概括虚实的内容。

1、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6、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古代诗歌历来追求"虚"与"实"的完美结合。

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

通过温习,说说你们对诗歌中虚实的认识。

知新:
思考归纳,知识小结:
什么是“实”和“虚”
诗歌中的“实”是眼前所见;
诗词里的"虚"是指主观想象。

(三)链接课本,探讨答题模式
•1、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分析下面诗歌的景物描写:
•雨霖霖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答案示范:
•本词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描写了离别时凄清的环境和两人难舍难分的情景,写的是现实之景,是实写。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中的别后所见景象和凄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虚
写。

•本诗虚实结合,渲染烘托一种凄凉的气氛,强化了词人与恋人离别时的伤感,孤独,无奈的感情。

•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答案:
•本诗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讨论总结解题模式
•答题步骤:
•①点手法:点明是什么技巧。

•②叙运用:结合诗句概括实景、虚景。

•③析效果:点明关系,说清效果
•虚实之间的关系: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四)点击高考,提升解题能力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
第一步:点手法
诗歌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二步:叙运用
•这首诗前两句实写江楼醉别,橘柚飘香,江风骤雨,后两句虚写,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遥远的潇湘,愁听凄清的猿啼的孤寂与愁苦的情景.
第三步:析效果
渲染烘托出与友人分别时的惆怅悲凉的氛围,表达了对友人不舍和牵挂之情。

2、(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参考答案:
上片
第一步:点手法
上片采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第二步:叙运用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第三步:析效果
虚实结合,形成对比,用梦中的相见反衬现实中的孤独。

下片
第一步:明手法
下片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二步:阐运用
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

第三步:析作用
虚实结合,用想像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作者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五)课堂小结
“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
金圣叹在《水浒》批语中所说:“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