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主题2 第9课 出辞气远鄙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

1.冉有名求,字子有,周朝春秋末期鲁国人。冉有出身卑微,性格开朗,秉性刚直,但不擅长礼乐。是孔子的直系(第一代)弟子,比孔子小29岁,在孔门中以善于处理政事著名,曾做过鲁国贵族季孙氏的家臣。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的齐军,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有帮助季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孔子对此极为不满,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弟子“鸣鼓而攻之”。

2.伯夷、叔齐相传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孤竹国国君在世时,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国君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说:“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二人便来到周的都邑岐山。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他们对倚仗兵力征伐杀戮的西周感到非常失望。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作孝吗?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作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以野菜为食。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出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也就是说,君子要整肃自己的仪容举止,端庄自己的脸色神情,注意自己的言辞。孔子重视语言不尚文饰,朴实无华,话说到点子上,一语中的。但并不是不要求有文采,更要求说话要看对象,有技巧。

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8.4)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15.8)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16.6)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贵: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于君子有三愆.愆: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辞气,斯远鄙倍

..矣鄙:________倍:__________

答案:(1)形容词作动词,重视(2)变动,这里指整肃(3)过失,过错(4)粗野,鄙陋通“背”,乖戾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鸟在快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悲哀;人在快死的时候,他的话语仁善。

(2)聪明人既不会待人不当,也不会说话不当。

(3)话轮到他说却不说,叫作隐瞒。

[要义探究]

3.君子在道德上应该重视的三个方面是什么?

点拨: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强调了礼对举动容貌方面的指导作用;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强调了礼对外部表情和内在感情方面的指导作用;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强调了礼对语言语气方面的指导作用。礼养于中则行于外。打好礼的思想基础,言谈举止就会合于礼。这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对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4.在第三段中,孔子认为侍奉君子容易犯的三种过错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点拨:三种过错是“躁—隐—瞽(没眼色)”。

这说明了说话时不可以乱说,要善于察言观色,把握时机,符合谈话礼节。否则,会说话失当,有失风度和修养。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14.2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7.15)

[突破词句]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鲁人为.长府为:________________

(2)蘧伯玉使.人于孔子使:________________

(3)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寡:________________

(4)夫子为.卫君乎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做,指下文的“改作”,即“改建”(2)派遣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4)帮助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照老样子,怎么样?为什么一定改建呢?

(2)我们先生想尽量减少过失却还没能做到。

(3)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又怨恨什么呢?

[要义探究]

7.孔子为什么说闵子骞“言必有中”?

点拨: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修建府库如若改制,则违背礼制,有僭越之嫌,同时加重赋税,增加百姓负担。子骞反对违背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