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00642《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3.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二、问答:1.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2.人类社会的传播现象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传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和人类文化史,社会发展史并存的,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它的产生与发展是由来已久的。

3.传播活动的演变过程?①传播活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活与信息交流的推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的;②人类社会的传播方式虽然简单,但是却是多通道,多样化的。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社会学科。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亲自手打!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亲自手打!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什么是传播一、传播的两个要素:1.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2.流动--传播行为的形式二、总的来说,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如何理解传播的定义?•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第二节什么是传播学传播学是一门探索人类传播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的最初提出和形成是在美国:1.政治:●美国政治生活中对传播媒介的重视;战争中的传播●1927年,拉斯韦尔出版《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美国成立宣传分析研究所2.经济:经济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大批广告公司、公关公司、调查公司;大众传播业的发展。

3.社会:传播与社会生活关系日益密切: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4.学术:社会学、心理学、新闻学、政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第四节传播学的先驱一、四位主要奠基者:(一)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1902----1978)著名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

主要贡献:宣传理论;五W模式;传播的三大社会功能;内容分析法。

(二)库尔特·卢因(1890--1947)是传播学研究中守门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其代表作为《解决社会矛盾》,代表论文《群体生活的渠道》。

主要贡献:创立“场论”和“群体动力论”,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

(三)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1912----1961),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的杰出人物。

研究重点:说服研究(四)保罗·拉扎斯菲尔德(Paul F.Lzarsfeld,)(1901--1976)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

曾获数学博士学位,后来对社会心理学和传播研究产生兴趣,并作出突出贡献。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1.传播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播过程与规律的学科,研究形式包括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

2.传播学的范围和内容:传播学的范围涉及传播的过程、机制、效果等方面,内容包括发送者、接受者、媒介、信息等要素。

二、传播学的理论1.传播学的理论体系:传播学的理论体系由传播理论、传播模型和传播规律组成。

2.传播理论:包括"传播人内心理论"、"传播人行为理论"、"传播人价值理论"以及"传播受众认知及反应理论"等。

3.传播模型:常见的传播模型有拉斐尔传播模型、朴素模型、多步流程模型、差异模型等。

4.传播规律:包括"传播的普遍性规律"、"传播的效率优化规律"、"传播的稳定性规律"、"传播的传染力量规律"等。

三、传播方式与媒介1.传播方式:主要包括广播传播、电视传播、报刊传播、网络传播等。

2.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和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等)。

3.传播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有研究型、实践型和综合型三种评价方法。

四、传播过程与要素1.传播过程:主要包括信息采集、信息编码、信息传递、信息解码和信息反馈。

2.传播要素:分为人的要素(传播者和接受者)、媒介要素和信息要素。

3.群体传播:包括集群传播和社会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和社会网络来实现传播活动。

五、传播伦理与传播效果1.传播伦理:包括事实传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道德传播的依法合规、人文传播的尊重和包容等。

2.传播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包括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广度、传播的深度和传播的影响力等。

六、传播学的发展与应用1.传播学的发展历程:分为初级阶段、演进阶段和应用阶段。

2.传播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广告传播、公共关系、政治传播、国际传播、新闻传播等。

总之,传播学概论是传播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一、引言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它涉及到众多的理论与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践中。

二、传播学的起源与发展传播学起源于古代希腊,但其系统化研究始于20世纪初。

传播学的发展与技术与媒介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电视、互联网等新媒介的出现,传播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以验证相关理论与假设。

2.文献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总结归纳相关的理论和经验。

3.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媒体内容的系统观察和分析,了解其特征和趋势,探究相关问题。

4.个案研究方法:通过深入研究一些具体案例,了解其背后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因素。

四、传播学的主要理论1.传播模型:代表有传统的线性模型、交互式模型和参与式模型。

线性模型认为传播是单向的,由发送者向接收者传递信息;交互式模型强调了接收者的反馈和参与;参与式模型更加强调了接收者的主动参与和自治。

2.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受到其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的影响。

凯特勒和亨威特提出了有关传播目标受众的认知过程的五个阶段模型,即关注、理解、信任、接受和决策。

3.生态学理论:强调了传播与其社会和文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生态学理论认为传播是一种社会系统,其发展受到人口、经济、技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4.线索复杂性理论:认为传播会受到信息的复杂程度和受众的认知能力的影响。

信息过于复杂或者受众认知能力不足,会导致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的困难,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五、传播学的应用领域1.媒体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为代表,研究新闻媒体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2.广告传播:研究广告的设计、定位和传播策略,探究广告对消费者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3.政治传播:研究政治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以及政治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因素。

4.健康传播:研究如何通过传播手段来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传播是传受双方分享信息(结果)。

——施拉姆:我们在传播的时候,是努力想同谁确立“共同”的东西,即我们想共享信息、思想或态度。

二、交流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交流(过程)。

——J.霍本:传播是用言语交流思想。

三、影响说传播是传者对受者的影响行为(目的)。

——霍夫兰等:传播是指某个人传递刺激以影响另外一些人的行为的过程。

——沃伦.韦弗: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

四、符号说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形式)。

——B.贝尔雷森:所谓传播,是通过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所进行的符号的传送。

传播:人类借助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和思想感情的沟通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产生相应的变化第二节传播的类型一、垂直性传播与水平性传播前者:纵向、轴状、自上而下后者:横向、网状、自左而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二、隐蔽性传播与显明性传播前者:传播目的是潜在的、不易觉察的,被巧妙地隐藏在内容和形式之中,接受者通过体味即可悟出传播者的意图。

后者:目的公开、明显,被突出安排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不回避传播的意图,并期望在一定时间内做出反应。

三、四分法(五分法还包括了群体传播)1、人内传播即一个人的传播。

非社会传播。

它是个体头脑里的“主我”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相当于“思考”、“独处”。

如:沉思默想、自言自语、自我反省、内心矛盾斗争等。

特点:隐蔽性、内动性和短途性。

2、人际传播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进行的传播。

其下限明确,上限模糊,只要没有组织参与其中,其性质不变。

特点:传受关系多熟悉,时有往来。

其中的深层传播处于“熟人圈”;通常以单个面对面为主;信息交流性强,反馈直接、及时、集中。

可用于较短时间内改变他人态度和行为。

◆亲身传播对大众传播有重要影响。

在商品购买阶段:亲身口传的效率上升到90%,而媒体广告作用下降到10%。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1. 传播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
2. 传播学的分类:按传播媒介、按传播内容、按传播流向、按传播途径
3. 传媒与传播的区别
二、传播学主要理论
1. 传播行为理论:传统线性模型、双向互动模型、多重模型
2. 社会认知理论:认知不均衡理论、社会网络理论、观众定位理论、犯罪学派理论
3. 文化理论:功能主义理论、符号学派理论、批判理论
三、传媒与社会
1. 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2. 传媒与文化的关系
3. 报刊和新闻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
四、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 传播的作用和影响
2. 传播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3. 传播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媒体伦理与自律
1. 媒体的角色和社会责任
2. 媒体专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3. 媒体自律制度和监管机制
六、未来传播趋势
1. 新媒体的发展和趋势
2. 传播技术对传媒产业的影响
3. 传媒将如何应对未来的发展挑战
综上所述,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需要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传播学的主要理论,了解传媒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识传播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遵守媒体伦理与自律要求,关注未来传播趋势,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

传播学概论知识点笔记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的学科,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现象。

以下是对传播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和记录。

一、传播的定义和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众媒体的信息传播,也可以是动物之间的信号传递等。

传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人际传播:这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面对面的交谈、电话沟通等。

人际传播具有直接性、互动性强的特点。

2、群体传播:发生在群体内部或群体之间的传播活动,例如小组讨论、团队会议等。

3、组织传播:在组织内部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包括上下级之间的沟通、部门之间的协调等。

4、大众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

二、传播的模式1、直线模式以拉斯韦尔的“5W”模式为代表,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这个模式简单明了地阐述了传播的基本要素,但忽略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

2、循环模式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认为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信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来回流动。

3、系统模式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将传播看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传播的功能1、监测环境帮助人们了解周围的环境变化,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以便做出相应的决策。

2、协调社会促进社会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例如通过传播达成共识、解决冲突等。

3、传承文化传播能够传承社会的文化遗产,使后代能够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和经验。

4、提供娱乐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消遣和娱乐。

四、传播者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决定了传播的内容,还影响着传播的方式和效果。

传播者的角色包括:1、信息的收集者和筛选者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进行传播。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题四、论述题五、图表题六、案例分析第一讲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资源、资本、信息(一)产生它诞生于20世纪40-50年代产生背景:①需求②行业③保障(详见笔记p1)美国人创立: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二)发展(1)早期阶段①20―30年代研究传播效果,“枪弹论”(行为主义理论、皮下注射论、“刺激―反应论”)1.所谓沟通,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它是人际关系生存和发展的机制,是智力的象征。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传播的特点:(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需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威尔(1902一1977)美国著名政治家。

其主要观点是通信的“5W模式”和基于“5W”的直线通信模式。

1-5w模式即who-谁-传者研究、sayswhat-说什么-内容研究、inwhichchannel-经什么途径-通道研究、towhom-对谁说-受者研究、withwhateffect-有什么效果-效果研究。

虽然5W模型很简单,但它指出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传播研究的基本组成。

(2)勒温(或译为“卢因”)(1890―1947)列文是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传播理论中“守门人”理论的创始人和群体动力学的导师。

“守门人”: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勒温成为传播学创始人的重要理论原因。

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检查点即“门区”或关卡的某些渠道流动,那些能够允许信息通过或不许信息流通的人或机构,即为“守门人”。

“守门人”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过滤他所接到的信息。

群体动力学:列文认为人类行为环境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人类也是如此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由此情境和所属群体决定,这观点暗示传播者,要通过传播改变一个人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不仅要考虑受传者的个人特性,而且要考虑他所属的群体的特点和环境因素。

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传播学概论是传媒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传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考前复习对于顺利通过考试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传播学概论考前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做好考前复习准备。

一、概念基础1. 传播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了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史,有助于我们对传播学的整体把握。

2. 传播模式和传播过程:了解传播的基本模式,如单向传播模式、双向传播模式以及循环传播模式,并能够描述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要素。

3. 传播媒介和技术:学习传播媒介的分类和特点,如口头传播、书面传播、新媒体传播等,并了解各类传播媒介的应用和发展。

二、传播学理论与模型1. 传播学的理论:了解传播学中的重要理论,如媒介效应理论、认知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等,并能够分析理论的内涵和应用。

2. 传播模型:学习传播模型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如拉斯韦尔模型、SMCR模型等,理解不同的传播模型对于不同传播场景的适用性。

3. 传播科学方法论:了解传播科学的方法论,如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方法,了解不同方法的应用范畴和步骤。

三、传播伦理与法律1. 传播伦理:学习传播伦理的基本原则,如客观真实原则、隐私保护原则等,了解传媒从业人员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

2. 传播法律:了解与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新闻法、版权法、侵权法等,了解传媒从业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权益保护。

四、传播研究方法与实践1. 传播研究方法:了解传播研究的常用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学习设计、实施和分析传播研究的方法和技巧。

2. 传播实践案例:学习传播实践的案例,如公关活动、广告策划、媒体报道等,了解传播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以及相关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概论重点知识点总结一、传播学的概念和范畴1.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信息传递和观念传播的学科,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1.2 传播学的范畴传播学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传播理论、传播技术、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伦理、传播政策等内容。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2.1 传播学的发展阶段传播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传播、现代传播和后现代传播。

传统传播强调口头传播和书面传播,现代传播强调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影响,后现代传播强调传播的多样化和非线性特点。

2.2 传播学的流派和学派传播学发展出了多个流派和学派,主要包括传统传播、行为主义传播、符号学传播、建构主义传播等。

三、传播学的基本理论3.1 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传播、媒介、受众、效果等。

3.2 传播学的基本理论传播学有多个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传播模式理论、双向传播理论、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理论等。

四、传播媒介与技术4.1 传播媒介的种类传播媒介包括: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互联网媒介等多种类型。

4.2 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技术的发展主要包括:印刷技术、电信技术、网络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对信息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传播的受众与效果5.1 传播受众的特点和分类传播受众具有多样性和特定性,主要包括:个体受众、群体受众、大众受众、特殊受众等。

5.2 传播效果的研究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分为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两部分。

研究主要关注信息接收效果、态度改变效果等。

六、传播伦理与政策6.1 传播伦理的理论基础传播伦理主要受到道德哲学和伦理学的影响,主要包括:真实性、公平性、公共利益等原则。

6.2 传播政策的制定传播政策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了维护传播秩序和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政策。

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政策、版权保护政策、传媒监管政策等。

七、传播学的应用领域7.1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编辑发布、新闻写作等。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自己整理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一.名词解释1.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2.冗余信息:信息中包含的、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心愿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3.反馈: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4.噪音:对正常传播的信息起干扰作用,使讯息变得不清晰的信号。

5.群体压力:群体对其成员形成的约束力与影响力,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两种。

6.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7.编码:认知---表述过程,就是把看到、听到、想到的意思,化作符号。

8.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或组织。

9.“5W”模式:传播学奠基人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

该模式首次将传播活动解释为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10.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集合现象。

多以聚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式出现,往往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干扰和破坏。

11.释码:受传者对接收到的信息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

释码过程要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

12.信息沟:人们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的差距。

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人们才有进行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言语活动。

13.经验学派: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他们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他们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

14.批判学派(西欧学派):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注重从宏观上研究传播和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结构的关系,对资本主义体制下的政府和传播持严厉的批判态度。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大一知识点归纳
1.传播的概念:传播是信息、观念、价值等在社会中传递的过程,涉
及到传播者、媒介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

2.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传播学源于20世纪初,经历了媒介技术发展、社会学研究影响、多学科合作等多个阶段。

3.信息传播模式:线性传播模式、交互传播模式和文化传播模式是信
息传播的三种基本模式,分别强调了信息传播中的不同要素和互动方式。

4.传播理论:包括的传播理论有:传播效果理论、依附理论、社会认
知理论、框架理论、媒介依存理论等。

这些理论系统地解释了信息传播过
程中的不同方面。

5.传播研究方法:调查、实验、案例分析、文献研究等是传播研究中
常用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从而深入了解特定
问题。

6.媒介与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工具,通过不同类型的媒介(如电视、
广播、互联网等)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的增加。

7.传播的影响:传播对个体和社会都有重要的影响。

个体受到传播的
信息和观点的影响,而社会受到大众媒体的塑造和传播的文化的影响。

8.大众传播与新闻传播: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
和观点,而新闻传播则是大众传播中特定领域的传播,即新闻传媒的传播。

10.传播伦理:传播伦理要求传播者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如保护隐私、真实报道等。

这些是传播学概论中的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对信息传播的本质、过程和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掌握传播研究的基本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传播现象的观察和研究。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

传播学概论重点第一篇:传播学概论重点传播学概论1、信息(1)广义的信息概念: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在这个概念下,一切“表述”(或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心的东西都是信息。

(2)信息的构成: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c.香农认为,所谓信息就是在人们需要进行决策之际影响他们可能的行为选择之概率的物质—能量的型式。

从功能角度看,信息是具有帮助我们消除对事物不确定性的功能并影响着我们选择或不选择某种行为概率的一种度量。

)2、传播(1)概念: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库利的传播观: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3)传播的实质: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4)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5)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3、符号(1)符号是信息意义的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是事物表述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其功能是携带和传达意义。

(2)符号的构成: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两大类。

(3)符号的基本功能:一是表述和理解功能;二是传达功能;三是思考功能。

4、意义(1)概念: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2)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5、象征性社会互动(1)象征行为①含义: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这种象征行为通常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

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吐血大整理一、传播学的定义和范畴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效果的学科,涉及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影响等各个方面。

二、传播学的历史1.印刷术的发明和电报的出现标志着传播学的起源。

2.传播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取得了较为系统的发展,以美国和英国为主要发展地区。

3.20世纪60年代以来,传播学经历了快速发展,出现了多个不同的传播学派别和理论。

三、传播过程模型1.马斯洛的传统线性模型:源头→编码→媒介→解码→接收者。

2.舆论导向模型:意见领袖/门户→传播渠道→公众。

3.交互模型:源头与接收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

4.文化+符号-行动模型:传播过程中包含多个要素,如文化、符号和行动。

四、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与理论1.信息传播与接收:涉及信息的编码、传递、解码和接收等环节。

2.意见领袖理论:指导性影响人群的关键人物。

3.媒介效应理论: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

4.种族主义理论:在社会中存在的种族不平等与歧视现象。

5.社会认同理论:研究社会群体的成员如何建立和维持自我认同。

6.公共关系理论: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与传播。

7.传播伦理学:传播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五、传播学的应用方向1.媒体与传媒公司:如新闻机构、广告公司等。

2.公共关系和公共事务部门:帮助组织管理与公众的关系。

3.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利用传播手段进行宣传与信息传递。

4.教育与学术机构:培养传播学专业人才。

六、传播学的发展趋势1.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传播学的影响。

2.国际传播学的发展:关注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交流。

3.传播学与社会变革:关注社会问题、公众参与和社会变革。

以上是对传播学概论基础知识的大致整理。

传播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广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因此以上内容只是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内容。

对于进一步学习传播学领域,推荐进一步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论文,深入学习和研究。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传播学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第一章:传播学的基本情况一、传播学兴起的背景1922年李普曼出版《舆论学》1927年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1944年拉斯韦尔《人民的选择》1949年施拉姆《大众传播学》经济背景1。

经济发展-拓展市场行销—调查企业对消费者—媒介对消费者2.大众传媒学-独立而完善的经济实体3。

社会背景:科技发展推动传播业发展(刑、腥、性)第二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1.人类传播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传播思想、船舶技术、传播实践、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2。

人类传播的形态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3。

人类传播的过程(结构)宏观:系统中,传播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等互动关系微观:自身轨迹:包括传者、内容、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人文科学研究法人类历史上人文科学始终研究的正是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中的文本。

过去在人文科学对文学作品和其他主要文化形式研究中,大部分支队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传统、意境、时代精神和意识形态提出解读和注释,而没有从文化角度对文本中出现的概念、词汇进行分析,而这些和词汇本身的变化且具有相当丰富的意义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法社会科学定性研究发是以长期的,第一手观察的形式,从近距离观察社会及文化层面的现象过程。

2.定量定量研究法又称量化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法.它是在占用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提出理论的观点. 实地调查法步骤①提出研究假设、②按照研究假设的需要,确定实地调查的总体范围和样本数③确定抽样方案④设计调查问卷3。

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就是用系统的方法分析传播的讯息内容实验法来自实验心理学,实验法分为两种:控制实验法和自然是研发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心理学所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四传播学与奠基人1)拉斯韦尔:政治传播第一人—提出传播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传播的社会功能。

1监视环境2联系社会3传递意义2)卢因:场论3)拉扎斯菲尔德《两级传播论》民众——舆论领袖—-媒体4)施拉姆《大众传播学》小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构成了传播学学科建设的三根基柱。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

传播学概论复习要点一.传播研究方法:用内容分析和抽样调查法起草研究方案。

二传播学基本理论1、使用与满足理论2、创新与扩散理论3、议程设置理论4、沉默的螺旋5、枪弹论6、有限效果论7、适度效果论8、强大效果论9、两级传播论 10、选择性因素理论 11、符号互动论 12、群体动力论14、实地调查法 15、内容分析法 16.抽样调查法 17 、传播模式 18、报刊的四种理论20、人际传播理论 21、 22、大众传播理论 23、把关人理论 25、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的关系 26、传播的负面功能与潜在功能 27、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29、知识沟理论 30、教养理论 31、32、电视暴力效果 33、培养理论 34、新媒介环境的特征 35、恐惧诉求理论 36、信源的可信度33、37、预防接种理论 38、说服理论及说服的四个技巧 39、宣传的七种策略及应用 41、一面之词与两面之词三.传播学核心理论知识集合知识沟假说1、背景2、提出3、基本观点4、导致"知识沟"原因分析5、发展与改进6、现实意义1、背景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提出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其中《芝麻街》节目是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后来发现尽管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产生更好效果的仍然是富裕家庭的儿童,因此它不但没有缩小不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2、提出1970年蒂奇纳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的概念:"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3、基本观点(1)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社会经济状况好的人将比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扩大,而不是缩小。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某话题,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吸取该话题的知识。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运用符号进行社会信息交流的学科。

它涉及到信息的传递、接收、理解和反馈等多个方面,对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传播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对传播学概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复习整理。

一、传播的定义与类型传播,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它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沟通。

传播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比如面对面的交谈、书信往来等。

这种传播方式具有直接性、灵活性和反馈及时等特点。

群体传播则是在群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传播,例如小组讨论、团队会议等。

它能够形成群体共识和群体规范。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常见的有企业内部的通知、公关活动等。

大众传播是通过大众媒介(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广泛的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力大等特点。

二、传播的模式传播模式是对传播过程的简化和抽象描述。

常见的传播模式有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等。

拉斯韦尔的“5W”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明确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

香农韦弗模式则引入了“噪音”的概念,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因素。

施拉姆的循环模式突出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表明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三、传播的功能传播具有多种功能,如环境监测、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和娱乐等。

环境监测功能让我们能够了解周围的世界,及时掌握各种信息,从而适应环境的变化。

社会协调功能有助于在社会成员之间建立共识,协调社会行动。

文化传承功能使前人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得以传递给后代,促进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娱乐功能则为人们提供了消遣和放松的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得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得定义瞧传播学得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就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就是作为意义与符号、精神内容与物质载体之统一体得信息.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就是物质得普遍属性,就是一种客观存在得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得定义与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得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得,又就是一定社会关系得体现③它又就是一种双向得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得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得意义空间;⑤传播就是一种行为,也就是一种过程,也就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就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得科学一、社会传播得系统性社会传播得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就是一个完整得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得互相连接所形成得新得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得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得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得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就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得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得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得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得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得存在就是社会信息系统得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得认知、判断、决策与行动得混乱,带来一系列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得与谐与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得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得立场出发,树立科学得传播观·马克思与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得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得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得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得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得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与一定得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得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得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得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起着重要得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与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学几项原则:1.正确处理“批判”与“借鉴"得关系2.实现传播学得本土化与中国化3.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与谐社会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第二章:人类传播得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一、动物社会得传播现象动物社会传递信息得常见信号有以下几种:气味、发光、超声波、动作、声音二、动物传播得局限性①动物得信息传播行为就是一种先天得本能行为,其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体内得信息功能与遗传基因,而不就是后天得系统学习②动物传递与接受信息得过程就是基于条件反射原理得过程,而不伴随复杂得精神与思维活动③动物传播只就是对自然界得一种被动得适应,而不能成为对自然界与自身进行能动得、创造性改造得因素三、劳动创造了人类得语言1.从传播学得角度来说,语言得产生,就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得根本标志。

2.语言产生得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得创造性活动——劳动四、人类语言得能动性与创造性人类语言得特性:1.人类语言具有超越历史时间与空间得能力2.人类语言具有无限得灵活性3.人类语言具有发音得经济性4.人类语言具有巨大得能动性与创造性第二节人类传播得发展进程1.人类传播活动得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这个历史进程并不就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得过程,而就是一个依次叠加得进程)口语依然就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与最灵活得传播手段。

古登堡得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得新纪元电子传播最重要得贡献之一就就是实现了信息得远距离快速传输.2.电子媒介为人类传播带来得变革:(1)空间与速度上得突破(2)形成了人类体外化得声音信息系统与体外化得影响信息系统(3)电子技术得发展特别就是数字技术得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得时代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信息社会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质与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得资源,整个社会得政治、经济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得社会第三章人类传播得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得作用一、符号得定义(索绪尔)能指——(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们对特定对象事物得概念联想所指—-意符所指代或表述得对象事物得概念(意义)(霍克斯)任何事物只要它独立存在,并与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得功能就就是符号。

符号-—形式——媒介关联物对象—-指称-—对象关联物解释——意义——解释关联物1.符号就是信息意义得外在形式或物化载体,就是事物表述与传播中不可缺少得一种基本要素.2.其功能,便就是携带与传达意义第二节人类传播中得意义交流一、什么就是意义?所谓意义,就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得认识,就是人对对象事物赋予得含义,就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达与交流得精神内容。

符号就是意义得载体与表现形态。

五、传播过程中得意义(1)传播者意义——传播者得意义并不总就是能够得到正确得传达,作为符号化过程得结果而形成得符号系统(文本)未必能完全表达传播者得本意。

(2)受传者意义——符号本身得意义会随时代得发展而产生变化,每个受传者都就是根据自己得经验、经历以及与对象事物得利益关系等社会背景来理解与解释符号得意义得(3)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得就是特定得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得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得总称。

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文本自身所不具有得新意义,并对符号文本得意义产生制约。

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一、人类得象征性行为象征行为,指得就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得行为,通过使用象征符来传达象征意义实现.1.字面意义向类比或联想意义转变(特点)2.在事物之间建立联想关系(具有智慧性)3.象征能力就是人类特有得基本能力象征性互动理论1.创始人:米德2.内容:把人瞧作就是具有象征行为得社会动物,把人类得象征活动瞧做就是一个积极得,创造性得过程,就是人类创造出广泛得文化得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不仅对揭示人得本质,而且对理解现实得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得意义。

3.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尤其就是语言)为媒介得人与人之间得互动关系,它有三个基本前提:(1)人就是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得(2)意义就是在“社会互动"得过程中产生得(3)意义就是由人来“解释”得二、象征性社会互动与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定义: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与意义而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得过程功能:赋予行为动机与确定行为取向得功能意义得交换前提:·共通意义得空间(1、对传播中符号得共同理解;2、大体接近得生活经验与背景)(作为社会互动过程得传播,其重要功能之一就就是扩大传播双方共通得意义空间,加深双方得相互理解)意义交换作为互动性传播活动,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重要得作用。

米德得“主我"与“客我”理论①人得“自我”意识就就是伴随着意义得传播活动而形成得.自我就是“主我"与“客我”得统一。

主我就是个人得主体意识;客我就是从周围观察到得她人对自己得态度、评价与角色期待.②客我意识只有通过与她人得意义交换(即传播)才能得到,客我与主我得对话与互动形成统一得社会自我。

③自我得形成就是个人得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得过程,但形成后得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作用于社会。

意义交换作为互动传播得作用:①库利--人与人之间关系赖以成立与发展得机制②米德: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得纽带,人得自我意识形成(主我与客我)四、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得知识与态度,使之得到传承与发展而使用得、以向政府行使来表现得继承性得观念体系现代人正在吧各种各样得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与她人交换这种意义,并通过意义得交换来实现自己得目得。

我们得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消费文化:(鲍德里亚)现代社会得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得满足,变成符号化得物品、符号化得服务中所蕴含得“意义"得消费精神消费由于消费得符号化,差异化,风格传播第四章人类传播得过程与系统结构一、传播过程得构成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2)受传者,又称信宿(3)讯息,指由一组相互关联得有意义得符号组成(4)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得讯息得反应或回应二、几种主要得传播过程模式(一)传播过程得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模式(第一位提出传播过程模式得人:拉斯韦尔)5W: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意义: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不足:没有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得双向与互动性质2、香农—韦弗模式信源——(讯息)发射器(信号)——噪音-—(信号)接收器(讯息)——信宿导入了噪音得概念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得环节香农理论得重要特征就是熵得概念,她证明熵与信息内容得不确定程度有等价关系;对信息得理解:信息就是用来减少随机不确定性得东西。

(二)传播过程得循环与互动模式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循环模式(书P52)编码者、释码者、译码者强调了社会传播得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瞧做就是传播行为得主体但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得关系中,与社会传播得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只体现了面对面传播得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得过程。

3.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书P53)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得特点存在着传达与反馈得关系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得特点4.德弗勒得互动过程模式(书P53)克服了单向直线传播模式得缺点补充了反馈得要素,拓展了噪音得概念,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得特点但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来说明过程得范畴三、传播过程得特点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第二节社会传播得系统结构二、系统模式下得社会传播结构(一)赖利夫妇得传播系统模式(书P55)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得系统得活动,而多重结构就是社会传播系统得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得双方即传播者与受传者都可以被瞧做就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得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2)个体系统与其她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3)个体系统不就是孤立得,而就是分属于不同得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4)群体系统得运行又就是在更大得社会结构与总体社会系统中进行得,与社会得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得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得关系.(每个系统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她系统处于普遍联系与相互作用之中)(二)马莱兹克得系统模式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瞧作就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得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得“场”(1)影响与制约传播者得因素——传播者得自我印象、传播者得人格结构、传播者得人员群体、传播者得社会环境、传播者所处得组织、媒介内容得公共性所产生得约束力、受众得自发反馈所产生得约束力、来自讯息本身以及媒介性质得压力或约束力等(2)影响与制约受传者得因素——受传者得自我印象、受传者得人格结构、作为群体一员得受传者、受传者所处得社会环境、讯息内容得效果或影响、来自媒介得约束力等(3)影响与制约媒介与讯息得因素——传播者对讯息内容得选择与加工;受传者对媒介内容得接触选择;(重要因素)受传者对媒介得印象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得人内传播(一)米德得“主我与客我”理论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得两个方面:1、一方就是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得“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得行为与反应具体表现出来;2、另一方就是作为她人得社会评价及社会期待之所代表得“客我”——就是自我意识与社会关系得体现人得自我意识就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得辩证互动得过程中形成、发展与变化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