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的成与败

洋务运动的成与败

洋务运动的成与败,失败的原因及影响对于如何看待一百五十年前清朝洋务派举办的洋务运动,学者、专家、国人众说纷纭。

虽然洋务运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它的成功还是不可否认的。

洋务运动的成功之处:一:兴办了近代企业。

中国的近代工业也由此产生,并为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1860至1895年,共兴办了19个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矿企业包括煤矿11个,各种金属矿12个,钢铁厂2个,纺织厂4个。

另外,兴办了一批近代交通运输企业,二:建立了新式海陆军。

创建南北洋海军以外,还组建了新式陆军,新式陆军成为中国近代历史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

1891年,西方的军事评论家曾将中国海军列为世界海军第8位。

三: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需要懂得西方先进技术专业人才。

这是近代教育的开始,也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

洋务运动的失败:对当时的清政府而言,没有实现“自强”、“求富”,没有最终挽救清政府衰亡的命运。

洋务运动中,政治上的专制导致经济的垄断,只改变了经济制度,没有改变政治制度。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这是根本原因。

不改变政治体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这决定它必然失败的命运。

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在洋务运动进行时,清政府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当然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起来。

但洋务官员还是坚持主张“和戎”,对外妥协。

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管理仍是封建衙门式的,企业内部也充斥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洋务运动对当时的影响:洋务派继承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优新发展军事工业。

在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但主要是为了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洋务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为中国日后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

对洋务运动中“中体西用”的看法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一、“中体西用”形成的社会基础“中体西用”是近代中国“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结构是这一思想产生的主要基础。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笼罩在一种传统与守旧的氛围当中,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资本主义和传统的封建主义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当时的清政府面对这些矛盾时采取了调和折中的方式,有选择的采用了资本主义的某些有用的部分为其统治服务,这就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政治基础。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传统的封建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资本主义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

战后,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同时,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也乘机传入中国,这就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接触和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提供了可能。

这就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经济基础。

漫长的封建社会在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民族优越感,鸦片战争第一次冲击了中国人心中的民族优越感,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用理智的眼光来“开眼看世界”。

由于他们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并且大多数也都是封建科举考试出身,他们希望在传统主流儒学不受到很大摧残的前提下,将西方文化中有助于巩固封建统治的部分引进来。

这就是“中体西用”产生的文化思想基础二、“中体西用”的形成与内涵解读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了“中体西用”思想:“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讲西学必先通中学,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网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我疾者取之,斯有其益而无其害,既免迂陋无讥,又杜离经畔道之弊。

”!"同时,张之洞也对“中学”和“西学”都做了明确的界定。

首先,他对“中学”做了定义。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1、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2、未能针对性解决几次战争失败的原因 3、政府官员的腐败 4、政体的落后 5、精神上的传统和守旧,坚持中体西用 6、顽固派的扼杀
有这么一段话: 想要学习成绩好吧,最好还能拿奖学金;但是又能玩,最好是 能玩得痛快,参加社团活动比赛,集体出去游玩,要做这么好的事, 只好去做梦了。
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
洋务派是封建地主阶级日益成为帝国主义统 治中国的一个支柱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它为政府跑腿,卑列强操控。 它保清保己不保民,它怕清怕外不怕民。 它的存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那绝不 是它的初衷。 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结束。
客观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 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 索,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 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洋务运动也是一样,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 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 度。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 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 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 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 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 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 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重 本抑末”、“重义轻利” 、商为“四民”之末等观念都受到冲击, 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改变,工业者的地位上升。对一部分人来 说,西方的各种技术不再被当做“奇技淫巧”受到排斥,而是被视 为模仿、学习的对象。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 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2-洋务运动的意义及局限性讲稿_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2-洋务运动的意义及局限性讲稿_9

4.洋务运动的意义和局限性:正如陈旭麓先生所言:“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象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事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

在这个过程中虽没有激昂的呐喊呼叫,但新的观念却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和实例改变着人们时代沿袭的成见和信念。

这一点,洋务的倡导者是始料不及的。

”第一,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在“自强”和“求富”的口号下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主产技术。

其目的不是要触动封建的生产关系,而是要维护这种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封建政权。

尽管如此,但重要的是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即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

继一批军事工业出现之后,采矿业、冶炼业、交通运输业、纺织业等近代企业也随之出现了。

这样,在中国土地上便第一次出现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力。

在封建政权的控制下,虽然早期的近代企业一般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经营方式,具有浓厚的封建性,但就其生产方式而言,仍属于资本主义性质。

通过这些近代企业,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并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学习西方蔚为风气。

这便在一个重要的方面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1873年,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在我国出现后短短的六七年内,这种企业就创办了二十多个。

到甲午战争前夕,民族资本主义近代企业便达到一百多个了。

随着近代企业的建立,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开始发生变化。

据统计,1884年中国无产阶级的人数已增至近十万人。

不能不承认这是洋务运动“无心栽花”的结果。

洋务运动倡导者的本意,是想维护封建统治,而事实却走向了他们预期的反面,这是他们始料所不及的。

这一点,并不难理解,因为历史的规律性发展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

评价李鸿章及洋务运动摘要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

李鸿章是那个时代的精英。

即使他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但也不能全部责怪他,也是当时的时代所造就的,我们应该以正确的心理去评价他,在洋务运动中,李鸿章看到落后的清政府,所以想挽救清政府,兴办洋务运动,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来强化自己,在当时是非常有先进的思想,即使在以后洋务运动失败了,但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关键字:李鸿章、洋务运动一、李鸿章的简介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许,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

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

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

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李鸿章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密切,也是到后来他们一起兴办洋务运动。

二、李鸿章等人兴办洋务运动的原因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由于感受到西方列强的船尖炮利,感受到国家的民穷兵弱,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以李鸿章(直隶总督),张之洞(湖广总督)为代表的封建大官僚发起了洋务运动。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①三、洋务运动做了些什么洋务运动可以归纳其三个方面:(1)兴办近代企业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的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1867,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洋务运动时期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

洋务运动时期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社会风气以及价值观念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尤其是“中体西用”出现之初的60年代,中国刚刚打破了封闭状态。

面对一个敞开的世界而惊魂未定时,就以“中体西用”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确实难能可贵。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思想,于是就有了“西学”的合法化,有了中国30年的洋务实践带来的800家工矿企业,三大海军舰队以及现代先进技术的大规模传入,甚至还有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西方先进政治文化的传入。

中国的现代化从“中体西用”开始也确实带有主观的阶级局限和客观的历史局限,但这是顺应历史发展的一项明智之举,是古老的中国面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作出的最初的唯可能的选择。

洋务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真正开端就已经说明了它的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的统治者长期以来昏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把向西方学习看作是可耻可恨之事,许多聪明之士把青春消磨于八股文、试帖诗等无用之事,更有甚者封建统治者把科学视为至贱之艺,因此风化不开。

一般士人迷恋于科举之途,将其视为向上爬的阶梯,而对科学技术“不屑为”。

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

1861年京师设立同文馆,次年正式成立,学习外文及天文算学,培养近代专业技术人才。

此后,洋务派又先后创办一批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如1866年左宗堂在闽局附设“求是堂艺局”,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天津水师学堂等。

这些学校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

从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又先后向外国派出留学生,去吸取西方科技之营养,以期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出贡献。

[总结范文]洋务运动的性质

[总结范文]洋务运动的性质

[总结范文]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的性质阅读精选(1):洋务运动的性质、历史作用和失败的原因1。

洋务运动的性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第一,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透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第二,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第三,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3。

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到达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靠性。

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期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靠外国,企图以此来到达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企业虽然具有必须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阅读精选(2):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与教训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一)学术界的几种观点1、全面否认。

认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存在着两条对立的政治路线,一条是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勾结,实行对内镇压对外投降,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反动路线;一条是从太平天国、义和团到辛亥革命,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革命路线。

洋务运动则属于反动路线一边。

它是一次地主阶级进行垂死挣扎的自救运动,也是一次勾结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变为半殖民地的卖国运动。

理由是:目的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或是为了增加财富,但是经典作家认为“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

”在对外政策上,妥协投降;在创办企业上严重依赖外国,并具有很浓的封建性,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基本否认,某些肯定。

其标准与前者相同,但承认洋务运动在促进科技引进、人才培养及对促使中国资本主义发生方面有某些客观上的进步作用。

不过,这些进步作用不能改变洋务运动的反动本质。

3、基本肯定。

认为洋务运动虽然有种种缺陷和弊端,但主要历史作用是积极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进步运动。

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延缓了而不是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主要代表有徐泰来、戚其章等,戚认为“如果以社会实践及其效果作为评价洋务运动的标准,就应当基本肯定洋务运动的进步作用。

”李时岳则将洋务运动放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加以考察,提出了“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代表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步潮流。

陈旭麓则从“新陈代谢”的角度上论述了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的一次进步运动。

4、发展评定论。

不同意将洋务运动简单地定格为反动和进步。

认为它有适应历史潮流的一面,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有对内对外的双重目的,作为太平天国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洋务运动,在太平天国等起义被镇压之后又继续发展,有明显的御侮目的,在70年代以后,又由主要对内变为主要对外,由办军事工业转变为主要办民用工业,都是符合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潮流。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问题:?答案:有:(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发展军事工业,同时也发展若干民用企业,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份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

(2)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传统的“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观念都受到很大冲击,商人、商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明显提高,“西学”成为中国求强求富的学问。

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相关阅读】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同治维新,是清后期至清末时,清廷洋务派官员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发展基础,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

“师夷之长技以自强”和“师夷之长技以求富”分别是前期与后期的运动口号和目标。

该运动自1861年至1895年,持续约35年。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的全国性西方工业运动,它在封建皇权的背景下发生的。

洋务运动引进了超多的西方科技及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的公司体制则为国帯来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有助中国走上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然而当时的中国,却难逃洋务运动失败的命运。

因为清军水师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沉重打击了清廷上层的信心,使洋务运动黯然收场。

洋务派将军事工业的革新看成是首要的突破点,提出了“自强”的口号。

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他们还开办了一批军事学校,为国防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

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务必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

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民用工业和新式交通运输业也发展起来了。

洋务派还开办了“同文馆”,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它为中国造就了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19世纪60年代初,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性质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以前者支配后者。

历史作用:第一,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第二,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第三,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变。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革命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2、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与此同时,还翻译了一批近代自然科学书籍,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开阔了眼界。

3、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列强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完全由官方控制,经营不讲效益,造出的枪炮、轮船往往质量低下。

企业内部极其腐败,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官场恶习。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中国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

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开办的近代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工业,它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它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福州船政局,是清政府经营的设备最齐全的新式造船厂。

轮船招商局中国最早设立的轮船航运企业。

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三百多万两,美国旗昌行因不堪赔累,被招商局归井。

湖北织布局开织后,江汉关进口洋布每年减少十万多匹。

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在当时曾被视为“创见之事”。

它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在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中,已较普遍地采用了雇佣劳动,大部分工人都是自由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的工资大体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决定的。

而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在性质上与军事工业相比则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不仅大量雇佣工人,而且以私人投资为主,所生产的产品计价出售,有明确的利润目的,进行的是商品生产。

企业中很明显地存在着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总之,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第洋务运动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建,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生产技术,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中国社会出现了,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里,也造就了一批掌握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和工程技术人员。

同时,企业的利润,还吸引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了刺激作用。

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无产阶级队伍的扩大.但是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2019年《洋务运动》教案及教学设计

2019年《洋务运动》教案及教学设计

《洋务运动》教案及教学设计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慧文
教学背景:本课时为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1年修订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

这一章主要介绍在中国近代三个不同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给学生讲授了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并分析了农民斗争的意义及局限性,由此引出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最终失败,未能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应继续前行,找寻新的道路,进行新的探索,由此引出地主阶级洋务派官僚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教学目标: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学习,使学生深刻理解在中国近代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所进行的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与艰苦探索,进而在刻苦学习、努力成才的同时,把个人的成才成功与祖国的强盛、民族的复兴联系起来,自觉地响应时代的召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教学方法:讲演法——通过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说理透彻、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学生清楚地理解相关历史背景;演示法——运用历史场景及人物图片等,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相关道理或事件;讨论法——与学生互动,进行启发式教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教学总结:本次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在深入研读教材基础上,旁征博引,通过生动的语言及丰富的图片把课程讲得有趣味性,使学生易于并乐于接受。

在讲解的同时,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这一“中国梦”为奋斗等。

从实际反映来看,学生听课认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乐于学习,达到了教学目标。

2014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高频考点精解——地主阶级的探索高频考点指导

2014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高频考点精解——地主阶级的探索高频考点指导

2014考研政治近现代史高频考点精解——地主阶级的探索高频考点指导一、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首先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旅游管理考研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平天国)、捻(指捻军)为先,治俄次之,,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主要有:第一,兴办近代企业。

洋务派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

1890年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5个:1865年,曾国藩支持、李鸿章筹办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同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次年,崇厚在天津建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中遇到资金奇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

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方式外,多数都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

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都是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

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运动的兴衰

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事业的兴办(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1.洋务派阵营的构成(1)以奕䜣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其中奕䜣集朝廷大权于一身,倚靠着文祥、宝鉴、董询等人为左右手,并开始重用汉族官僚。

(2)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所谓清王朝的“四大中兴名臣”,主张学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兴办洋务。

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是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

奕䜣认为,太平天国、捻军等农民起义是“心腹之害”,俄国是“肘腋之忧”,英国是“肢体之患”,所以“灭发(指太平天国)、捻(指捻军)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

“探源之策,在于自强。

自强之术,必先练兵”。

李鸿章的主张与奕䜣基本一致。

他认为,“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而“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2.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对洋务派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他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谓“中学”,特指“中国的文武制度”,也就是封建制度;“西学”特指西方的船坚炮利和其它先进科学技术,主要的是所谓"长技"。

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二)洋务派的主要活动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1.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1890年以前,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20多个军工局厂。

论述题库(1)(1)

论述题库(1)(1)

一.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与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这两对主要矛盾互相交织和交替作用的结果。

1.当列强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时,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2.当列强使用非军事的手段和非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方式时,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最突出。

3.当国内的革命战争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存在形成根本威胁时,则两个主要矛盾重合为一,双方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半封建,是指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成有了一定程度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二.试论述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

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

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

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结果——破产
标志: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 败
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 近代化的开始,对中国近代史的发 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其所处 的历史环境和其本身所具的浓厚封 建性终始其陷入窒息状态。 实践证明: 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参考文献:源于。中国近代第一家 轮船公司
1872 1878 1890 1890
李鸿章 李鸿章 郑观应 张之洞
中国近代第一 个近代化钢铁 工业
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 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 炮,聘用外国教练。李鸿章的淮军、左宗 棠的湘军也是用洋枪装备的军队。 1874年,日本派兵侵犯中国台湾,清 政府筹办海防、建设海军随之兴起。从90 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分别建成附件水师 、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 舰船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 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 直归李鸿章管辖。
张之洞,河北南皮人。1863 年成进士1882年任山西巡抚。 中法战争爆发,张之洞力主与 法决战,清廷授以两广总督之 职。他于1889年任湖广总督, 在湖北建成湖北织布局,汉阳 炼铁厂,汉阳兵工厂等,成为 与李鸿章齐名的洋务要人。
洋务派举办洋务事业
(一)兴办近代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军
(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 生
四、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洋务运动的洋务派继承了魏源师夷 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提出“自强”“求富”的 主张,通过所掌握的国家权力集中力量优先发 展军事工业,同时发展若干民用企业,在客观 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 了某些促进作用。 第二,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 的官派留学生,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当时 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 第三,传统的“重本抑末”“重义轻利” 等观念都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 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有利亍资本主义经 济的发展,也有利亍社会风气的改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_论述题_完全汇总(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答题_论述题_完全汇总(1)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洋务派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洋务派翻译了一批西学的书籍,介绍西方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给当时的中国带来新知识、新学问,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冲击,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变这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转变。

个新的水平线上。

(2)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一方面,工人阶级运东促进知识分子寻找同其结合的方式。

另一方面,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实际斗争中逐步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中国革命逐渐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成为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斗争中同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

2)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

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1)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简介: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清朝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洋务运动是由清朝部分官僚发起和主持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运动,其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图“自强”“求富”。

洋务派:洋务运动的主持和参加者被称为“洋务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大臣奕訢、文祥等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及沈葆桢、丁汝昌等为代表。

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1861年1月清朝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1895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洋务运动到此结束。

洋务运动的内容:一是从图强御侮和平息内乱出发,努力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二是从求富图强出发,大力开办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最终失败。

因为其"自强"、“求富”目标并未实现。

洋务运动虽然作出了不少成绩,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其根本原因是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宗旨,即只改经济制度,不改政治制度。

根本败因:只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第一,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

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第二,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第三,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洋务运动时期,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 传统的“重本轻末” 重义轻利” 商为“ 传统的“重本轻末”、“重义轻利”、商为“四 之末等观念受到冲击, 民”之末等观念受到冲击,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 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上升。 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上升。 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作“奇技淫巧” 西方的各种技术和器物不再被当作“奇技淫巧” 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 受到排斥,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 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这一切,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有利于社 会风气的改变。 会风气的改变。
1890年左右中国城市的街道,面对照相机, 1890年左右中国城市的街道,面对照相机,这时的 年左右中国城市的街道 人们流露出的更多是自然的表情。 人们流露出的更多是自然的表情。街边房屋上高挂 的是XX公司之类的招牌, XX公司之类的招牌 的是XX公司之类的招牌,这就是洋务变革月,政协会议在北京 召开, 召开,张謇的侄子工商联代表 张敬礼与毛泽东、周恩来同席。 张敬礼与毛泽东、周恩来同席。 席间, 席间,谈到中国民族工业的发 展时,毛泽东说: 展时,毛泽东说:“讲到中国 的民族工业, 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 讲到重工业, 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 之洞;讲到轻工业, 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 张謇;讲到化学工业, 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 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 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 不能忘记卢作孚。 不能忘记卢作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社会风气以及价值观念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

在19世纪后期的中国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尤其是“中体西用”出现之初的60年代,中国刚刚打破了封闭状态。

面对一个敞开的世界而惊魂未定时,就以“中体西用”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确实难能可贵。

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思想,于是就有了“西学”的合法化,有了中国30年的洋务实践带来的800家工矿企业,三大海军舰队以及现代先进技术的大规模传入,甚至还有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西方先进政治文化的传入。

中国的现代化从“中体西用”开始也确实带有主观的阶级局限和客观的历史局限,但这是顺应历史发展的一项明智之举,是古老的中国面地“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作出的最初的唯可能的选择。

洋务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真正开端就已经说明了它的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历史上科学技术曾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清政府的统治者长期以来昏昏睡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顽固派抱着“中国文化独尊”论不放,把向西方学习看作是可耻可恨之事,许多聪明之士把青春消磨于八股文、试帖诗等无用之事,更有甚者封建统治者把科学视为至贱之艺,因此风化不开。

一般士人迷恋于科举之途,将其视为向上爬的阶梯,而对科学技术“不屑为”。

洋务派的从中国被动挨打、屡遭屈辱的现实中看到了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落后。

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
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与土壤。

1861年京师设立同文馆,次年正式成立,学习外文及天文算学,培养近代专业技术人才。

此后,洋务派又先后创办一批学习外语和专业知识的新式学堂,如1866年左宗堂在闽局附设“求是堂艺局”,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天津水师学堂等。

这些学校第一次将西方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带进课堂,从而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

从七十年代开始,洋务派又先后向外国派出留学生,去吸取西方科技之营养,以期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出贡献。

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飞机设计师冯如以及改良派代表人物严复等是留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学成归国后为祖国发挥光与热。

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和引进西方科技的实践也培养出大批新型知识分子。

近代科学家华蘅芳、化学家徐寿就是在办洋务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这种落伍必定导致国弱民穷,而“弱国无外交”是国人以惨痛的经历所换来的结论。

所以洋务运动让国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1、近代化思想兴起
伴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和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潜意识的近代化思想也逐步兴起了。

1)由“变法自强”到“求富”思想的转变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不敌西方已成为事实。

如何改变这种状态,洋务论者提出了“变法自强”的思想。

这种“变法自强”的思想究其源是魏源“师夷长技”爱国思想的延续,同时也是它的扩展,更是对几千年来“无道不变”思想的反判。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自强”思想开始向“求富”思想转变。

这种“振兴商务”求富的思想无疑是对几千年来“民本商末思想的否定。

”在世界历史上,它同英国早期的工业革命有异曲同工之处。

2)由“工商救国”思想发展资本主义思想的转变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起步,使与之相适应的“商本”思想也于洋务运动时期逐渐形成并获得了重要的发展。

洋务派的那些思想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只是当时不能付诸于实践而流于空谈。

但它却在封建笼罩的气氛中给中国人民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洋务运动期间,这些思想主张的一步步形成和发展,表明要求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已初见倪端。

五、文化方面
1、教育
1)近代人才的培养
要兴办洋务,就必须有通晓洋务的人才,而传统的旧式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洋务事业的需要。

因而兴办新的教育事业,学习新的知识,培养新人才,就成为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措施。

①开办新式学堂
从1862年创办北京同文馆到1894年创办烟台海军学堂,洋务
派共创办24所新式学堂。

这些学堂主要培养为洋务运动服务的翻译、工程、兵器、轮船驾驶、电报通讯、矿务、军医等各类人才。

虽然这些学堂规模不大,学员较少,但毕竟打破了旧式教育和科举制度的一统天下,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并且在文化教育方面也起到了开通风气的作用。

②派遣留学生
为了更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洋务派还直接向西方派遣留学生。

从1872年起,洋务派通过清政府先后大规模向美、英、法派遣七批留学生,总人数达201人,其中包括日后成为工程师的詹天佑和著名学者的严复。

他们一方面系统地学习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

回国后,都以其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一方面为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2、办刊译著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扩大了中西文化在思
想层面上的交流融合。

洋务派在大力办学兴教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开始编印报刊,成立出版机构,大量翻译西方著作。

除了大量翻译西方的著作之外,当时还出现了大量报刊上和一些有名的出版机构。

我国近代出版机构中,历史最久,影响最巨大的当推商务印书馆和中华局。

商务印书馆于1897年创设于上海,出版了大量有影响的书籍,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教科书和儿童读物是中华书局的出书重点。

这两个出版社,至今仍为我国著名的出版机构。

大量西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及近代中国报刊和出版机构的出现,打破了中西文化的壁垒和传统文化的坚冰,大大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

总之,短短35年的洋务运动,在带给人们酸涩,苦痛的同时,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中国人借此深层次地接触西方,了解西方学习西方,从而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

可以说“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在文化教育上的积极影响更可视为我国文化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