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深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深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 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

(二) 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1、外寒饮症见:咳逆喘促,胸部膨隆胀满,不得卧,痰稀泡沫样,量多,鼻塞流涕,口干不欲饮,或伴恶寒重,发热,肢体酸楚,舌淡暗苔白滑,脉浮紧。

2、痰浊阻肺症见:咳喘胸闷,痰多粘稠,口粘不渴,兼有呕恶纳呆,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3、痰热郁肺症见:咳喘气涌,咳吐黄粘痰,难咯,或痰兼血丝,伴烦热,身热汗出,尿赤,大便或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两虚症见:胸闷气短,动则气促心悸,咳嗽,痰白量少,神疲,时自汗出,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及《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 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50)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

肺病科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肺病科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

一、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BNF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ICD~10编码:J44.901)稳定期。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制定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肺胀病”(ZYYXH/T4~49~2008)和2010年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通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

(2)西医诊断:参照卫生部《慢性阻塞性肺病诊疗规范(2011年版)》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临床证候: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制定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肺胀病”有关内容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分期属于稳定期;2.患者病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9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分期属于稳定期的患者;2.若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肺功能(肺通气功能+舒张试验);(3)胸部影像学检查。

传染病科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传染病科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的住院患者。

一、肺痨(耐多药肺结核)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痨(TCD编码:BNF07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耐多药肺结核(ICD-10编码:A15.0、A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高等医药院校《中医内科学》第7版(陈湘君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年版)》、《世界卫生组织耐药结核病规划管理指南(2008年紧急修订版)》等。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肺痨(耐多药肺结核)协作组制定的“肺痨(耐多药肺结核)中医诊疗方案”。

肺痨(耐多药肺结核)临床常见证候:肺阴亏损证阴虚火旺证气阴耗伤证阴阳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肺痨(耐多药肺结核)协作组制定的“肺痨(耐多药肺结核)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痨(耐多药肺结核)。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42天(重症患者≤56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肺痨(耐多药肺结核)的患者。

2.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2)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3)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2)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等);(3)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或C反应蛋白)、血尿酸;(4)痰抗酸杆菌涂片镜检,痰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5)促甲状腺激素;(6)心电图、胸片。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 (慢性堵塞性肺疾病 )急性发生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合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堵塞性肺疾病急性发生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一、喘病 (慢性堵塞性肺疾病急性发生)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 合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 编码 : BNF050) 。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堵塞性肺疾病急性发生ICD-10编码: J44.151)。

(二) 诊断依照1.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有病诊断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堵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 年拟订的《慢性堵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有关标准。

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弱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归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点专科协作组拟订的《喘病(慢性堵塞性肺疾病急性发生) 中医诊断方案 (试行 ) 》。

肺胀病 (慢性堵塞性肺疾病急性发生)的临床常有证候:1、外寒内饮症见:咳逆喘促,胸部膨隆胀满,不得卧,痰稀泡沫样,量多,鼻塞流涕,口干不欲饮,或伴恶寒重,发热,肢体辛酸,舌淡暗苔白滑,脉浮紧。

2、痰浊阻肺症见:咳喘胸闷,痰多黏稠,口粘不渴,兼有呕恶纳呆,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3、痰热郁肺症见:咳喘气涌,咳吐黄粘痰,难咯,或痰兼血丝,伴烦热,身热汗出,尿赤,大便或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两虚症见:胸闷气短,动则气促心悸,咳嗽,痰白量少,神疲,时自汗出,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纤弱。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要点专科协作组拟订的《喘病(慢性堵塞性肺疾病急性发生) 中医诊断方案 (试行 ) 》及《中医内科常有病诊断指南》(ZYYXH/T11-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堵塞性肺疾病急性发生)。

2.患者适归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 建议标准住院日≤ 14 天。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71)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76)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79)——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一、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风温肺热病(TCD编码:BNW03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ICD-10编码:J13-J15,J18)。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常见证候:邪犯肺卫证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正虚邪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风温肺热病(TCD编码:BNW031)和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71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ICD-10编码:J13-J15,J18)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D-二聚体(4)体表血氧饱和度或血气分析(5)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送检痰涂片、痰培养、痰找抗酸菌检查、肺脏CT、C反应蛋白等。

2018肺胀--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2018肺胀--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

永和县中医医院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主要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住院患者。

一、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TCD编码:BNF06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J44.1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诊疗指南修订版及2018GOLD指南)2.病期诊断:参照2018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制定的诊疗指南修订版及2018GOLD指南)(1)急性加重期(2)稳定期3.证候诊断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常见证型:(1)痰浊壅肺证(2)痰热郁肺证(3)痰蒙神窍证(4)肺肾气虚证(5)阳虚水泛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2.急性加重期患者。

3.急性发作之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进入本临床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相关特殊处理且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型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CT或胸片)、血气分析、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尿粪常规、心电图。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凝血功能、腹部B超、超声心动图、痰涂片及痰培养+药敏等。

肺癌中医临床路径(本院)

肺癌中医临床路径(本院)

(一)合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肺恶性肿瘤(ICD-10编码: C34.901)。

行肺癌切除术后不愿放化疗者或者不能放化疗者,行肺癌切除术后复发转移者,肺癌晚期未行手术且不愿放化疗者。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六分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2、证候诊断诊断标准:参照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的《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并结合我院特色进行修改,肺癌临床常见证候:(1)热盛阴虚型(2)气阴两虚型(3)脾虚痰浊型(4)气血瘀滞型(5)阴阳具虚型(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的《肿瘤中医诊疗指南》,并结合我院特色进行修改。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恶性肿瘤 (ICD-10编码: C34.901) 。

2、患者符合合用对象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肺癌肺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C34.901) 的患者。

2、患者符合合用对象并接受中医治疗。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采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隐血(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3)心电图(4)肿瘤标志物(5)胸片或者肺 CT(6)腹部 B 超或者腹部CT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支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血型、配血、超声心动图、 PET-CT 等。

(八)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热盛阴虚型主症:发热呛咳,无痰或者少痰,咯吐欠爽,为泡沫粘痰或者痰黄而稠,痰中带血,气急胸痛,口干,心烦,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舌质红降,脉象细数。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BNF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J44.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1、外寒内饮症见:咳逆喘促,胸部膨隆胀满,不得卧,痰稀泡沫样,量多,鼻塞流涕,口干不欲饮,或伴恶寒重,发热,肢体酸楚,舌淡暗苔白滑,脉浮紧。

2、痰浊阻肺症见:咳喘胸闷,痰多粘稠,口粘不渴,兼有呕恶纳呆,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3、痰热郁肺症见:咳喘气涌,咳吐黄粘痰,难咯,或痰兼血丝,伴烦热,身热汗出,尿赤,大便或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两虚症见:胸闷气短,动则气促心悸,咳嗽,痰白量少,神疲,时自汗出,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BNF050)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J44.151)。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深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精深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 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

(二) 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1、外寒饮症见:咳逆喘促,胸部膨隆胀满,不得卧,痰稀泡沫样,量多,鼻塞流涕,口干不欲饮,或伴恶寒重,发热,肢体酸楚,舌淡暗苔白滑,脉浮紧。

2、痰浊阻肺症见:咳喘胸闷,痰多粘稠,口粘不渴,兼有呕恶纳呆,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3、痰热郁肺症见:咳喘气涌,咳吐黄粘痰,难咯,或痰兼血丝,伴烦热,身热汗出,尿赤,大便或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两虚症见:胸闷气短,动则气促心悸,咳嗽,痰白量少,神疲,时自汗出,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三) 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及《中医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 建议标准住院日≤14天。

(五) 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编码: BNF050)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编码: J44.151)。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1。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外寒内饮证风热犯肺证痰浊壅肺证肺气郁闭证痰热壅肺证虚喘(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四)标准住院日≤15天。

(五)纳入标准1。

第一诊断必需符合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3。

以下情况不进入本路径(1)入选前已接受治疗且症状明显缓害者;(2)严重免疫抑制,如恶性肿瘤、艾注病患者等及需长期使用大剂量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患者;(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或系统严重功能不全者;(4)患有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

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和隐血;(2) C反应蛋白(CRP);(3)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4)呼吸道微生物培养;(5)胸部X线片;(6)心电图;(7)腹部超声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肺功能、胸部CT或胸部MRI、纤维支气管镜。

(整理)肺癌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整理)肺癌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肺癌中医临床路径一、肺癌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内科癌病之肺癌(TCD编码:BNA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恶性肿瘤(ICD-10编码:C34.9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六分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肺癌诊疗方案”(见附件)。

肺癌临床常见证候:肺脾气虚证肺阴虚证气滞血瘀证痰热阻肺证气阴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肺癌诊疗方案”(见附件)。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癌。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肺癌(TCD编码:BNA000)和肺恶性肿瘤疾病(ICD-10编码:C34.901)的患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蛋白电泳。

(3)心电图(4)肿瘤标志物(5)胸、腹部影像学检查(6)支气管镜及病理学检查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免疫功能检测、脑部影像学检查、骨扫描等。

(八)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肺脾气虚证:健脾补肺,益气化痰(2)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3)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化瘀解毒(4)痰热阻肺证:清热化痰,袪湿散结(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在以上辨证治疗的基础上,可以增加解毒散结的相关治疗。

2.辨证选择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病情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路径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阶段以喘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症住院患者。

一、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 编码: BNF05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 编码: J44.15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2)西医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2007 年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相关标准。

轻症指不伴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合并上述并发症者为重症患者。

2 .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临床常见证候:1、外寒内饮症见:咳逆喘促,胸部膨隆胀满,不得卧,痰稀泡沫样,量多,鼻塞流涕,口干不欲饮,或伴恶寒重,发热,肢体酸楚,舌淡暗苔白滑,脉浮紧。

2、痰浊阻肺症见:咳喘胸闷,痰多粘稠,口粘不渴,兼有呕恶纳呆,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

3、痰热郁肺症见:咳喘气涌,咳吐黄粘痰,难咯,或痰兼血丝,伴烦热,身热汗出,尿赤,大便或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肺脾两虚症见:胸闷气短,动则气促心悸,咳嗽,痰白量少,神疲,时自汗出,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2008)。

1 .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

2 .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的综合治疗。

(四)建议标准住院日W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 .第一诊断为肺胀病(TCD 编码: BNF050)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ICD-10 编码:J44.151)。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内科临床路径实施方案一、工作目标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医疗质量;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成本,避免过度诊疗现象。

通过患者参与诊疗行为,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通过监测、评价和总结不同患者的诊疗差异,及时发现诊疗活动和医院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利改善诊疗和管理质量,保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小组1、内科负责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制定临床路径,科室成立实施小组,所有成员对风温肺热病(肺炎)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实施小组构成:组长:辛志成成员:王宝虎、张桂双、张安华、盛洁、李春燕、李飞、孙媛、刘振艳、吕青茹、唐嘉忆、唐洋。

2、工作职责(1)实施小组组长职责:①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②明确内科医护人员的职责并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③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病种与标准。

④组织人员培训。

⑤实施临床路径的效益评价。

⑥定期召开科室会议,研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实施方法,促进医疗质量的全面提高。

(2)实施小组医生职责:①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

②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填写在临床路径记录本中注明。

③临床路径表内中医治疗项目的确定、计划和执行。

④对病人的康复进行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目标。

⑤定期阅读分析报告,讨论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3)护士职责:①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

②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

③负责病人的饮食、起居和相关的护理措施。

④协助和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

⑤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

⑥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

⑦执行出院计划。

⑧定期阅读分析报告,参与小组讨论并提议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三、实施步骤(一)临床路径启动阶段(2012年1月1日—2012年1月15日)依据国家临床路径制定本单位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肺癌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肺癌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整理)肺癌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1000字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案主要分为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

中医药在肺癌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和研究。

下面就肺癌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进行整理。

一、中医对肺癌的认识中医将肺癌归为肺痈、结节等范畴,在病因方面认为肺癌主要由长期吸入有害物质、情绪不良、饮食不当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而在病机方面则强调恶性肿瘤是气血瘀滞、痰火内蕴所致,早期多属病位尚局限,治疗当从调整气血、化痰止咳入手。

二、中医诊疗方案1. 中西医结合:基于现代医学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西医治疗,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肺癌手术后行中药调理、化疗期间中药调理、放疗后中药调理等。

2. 抗癌中药:与化疗、放疗共同应用,可以减轻副作用,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常用中药包括人参、黄芪、鸡血藤、桑白皮等。

3. 调节免疫力:加强患者免疫力可以降低肺癌再发率。

常用中药包括黄芪、灵芝、枸杞、天麻等。

4. 应对化疗副作用:化疗会给身体带来很大的副作用,例如乏力、食欲减退等,可以采用中药调理,例如枸杞、山药、白姜等都有改善化疗副作用的作用。

5. 防治并发症:肺癌患者容易并发多种疾病,例如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反应、贫血等,中药疗法可以改善这些情况。

三、中医临床路径1.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体质、症状等进行辨证论治,针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来选用适当的中药和治疗方法。

2. 足量用药:肺癌临床治疗中采用足量用药,即用足疗程和用量,只有在保证治疗效果的情况下才能考虑减量或停药。

3. 坚持辨证论治:肺癌治疗过程中需要持续辨证论治,对治疗效果的评估、调整和维护都需要考虑个体差异。

4. 注意预防治疗并发症:肺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便秘、口腔溃疡等,尤其是化疗期间,中药配合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总之,中医对于肺癌的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和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化疗、放疗或手术之后及早期辅助治疗。

肺病科临床路径

肺病科临床路径

个人采集整理仅供参照学习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合适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生期患者。

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合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 TCD编码: BNF040)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ICD-10编码: J45)。

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二)诊断依照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订正, 2008年)。

2.疾病分期(1)急性发生期:指喘气、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忽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色,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妥等所致。

文档采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2)慢性连续期:是指每周均不一样频度和 / 或不一样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气、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逝,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生前水平,并保持 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要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断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常有证候:(1)发生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生期和部分慢性连续期患者)风哮寒哮热哮虚哮(2)缓解期(疾病分期属于缓解期和部分慢性连续期患者)肺性情虚证肺肾气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要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断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有病诊断指南》(ZYYXH/T5-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一定切合哮病(支气管哮喘)。

2.患者适归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一定切合哮病( TCD编码:BNF040)和支气管哮喘(ICD10编码:J45。

)2.急性发生期患者。

肺病科 慢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肺病科 慢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慢性咳嗽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咳嗽的门诊患者。

一、慢性咳嗽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TCD编码:BNF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咳嗽(ICD~10编码:R05.01)。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咳嗽ZYYXH/T4~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及《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年)。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慢性咳嗽临床常见证候:风盛挛急证风痰袭窍证胃气上逆证肝火犯肺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咳嗽ZYYXH/T4~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及《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咳嗽。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42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咳嗽病的患者。

2.胸部查体及X线无明显异常。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胸部X线。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CT、肺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试验、痰诱导检查、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食管24pH值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盛挛急证:疏风宣肺,解痉止咳。

(2)风痰袭窍证:疏风通窍,利咽止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目录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71)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 (76)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 (79)—69 —肺病科中医临床路径—70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

一、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风温肺热病(TCD 编码:BNW03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

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ICD-10 编码:J13-J15,J18)(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 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常见证候: 邪犯肺卫证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正虚邪恋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风温肺热病(TCD 编码:BNW031)和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ICD-10 编码:J13-J15,J18)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凝血功能、D-二聚体(4)体表血氧饱和度或血气分析(5)胸部正侧位X线片、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送检痰涂片、痰培养、痰找抗酸菌检查、肺脏C T、C 反应蛋白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邪犯肺卫证:宣肺透表,清热解毒。

痰热壅肺证: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痰浊阻肺证: 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正虚邪恋证:养阴益气,清散余邪。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应用中药保留灌肠疗法、肺炎穴贴疗法,耳尖放血疗法,针刺清喘穴,经络刺激法等。

4.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如吸氧。

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药。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物选择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5.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1.症状好转,体温正常超过72 小时。

2.生命体征平稳。

3.肺部病灶基本吸收,血常规基本正常。

4.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72 小时后症状无改善或一度改善又恶化者,退出本路径。

4.过敏体质,或已知对本路径内服中药或外用中药组成成分过敏者,记录过敏变异原因,退出本路径。

5.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TCD 编码:BNW031, ICD-10 编码: J13-J15,18)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的患者。

一、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咳嗽(TCD 编码:BNF01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ICD-10 编码:R05 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周仲瑛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20.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 嗽)诊疗方案”。

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临床常见证候: 风邪犯肺证风寒恋肺证 风热郁肺证 风燥伤肺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4-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10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咳嗽(TCD 编码:BNF011)和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ICD-10 编码:R05 01)的患者。

2.有明确的感冒或呼吸道感染史。

3.胸部查体及X线无明显异常。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胸部X线片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肺通气功能、支气管激发试验、咳嗽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痰培养+药敏试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鼻咽镜检查、鼻窦C T 检查、肺部C T 检查、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及中成药(1)风邪犯肺证:疏风宣肺,止咳利咽。

(2)风寒恋肺证:疏风宣肺,散寒止咳。

(3)风热郁肺证:疏风宣肺,清热止咳。

(4)风燥伤肺证:疏风宣肺,润燥止咳。

2.针灸3.药物贴敷4.砭术、刮痧、拔罐疗法5.其他疗法6.健康教育(1)生活、饮食指导。

(2)心理辅导。

(九)完成路径标准咳嗽频次减少、症状明显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咳嗽时间延长、反复发作者,需住院进一步诊察,退出本路径。

2.有原发慢性基础疾病并加重,需要积极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3.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并发症,需住院治疗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家属的个人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TCD:BNF011,ICD-10:R05 01)患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进入路径时间:年月日结束路径时间:年月日标准治疗时间≤10 天实际治疗时间: 天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急性发作期患者。

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哮病(TCD 编码:BNF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ICD-10 编码:J45)。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ZYYXH/T5-2008)。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分会哮喘学组。

修订,2008 年)2.疾病分期(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

(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

(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而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哮病(支气管哮喘)临床常见证候:(1)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风哮寒哮热哮虚哮(2)缓解期(疾病分期属于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肺脾气虚证肺肾气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ZYYXH/T5-2008)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支气管哮喘)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哮病(TCD 编码:BNF040)和支气管哮喘(ICD10 编码:J45)2.急性发作期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急性发作之病情危重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患者,不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3)血气分析(4)胸部正侧位X线片(5)心电图(6)肺功能(病情允许时)、气道激发试验或气道舒张试验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清过敏原测定、C 反应蛋白、EOS 计数、凝血功能、超声、肺CT、超声心动图、血茶碱浓度、痰涂片及痰培养+药敏、血浆皮质醇浓度、24 小时尿游离皮质醇等。

(八)治疗方案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发作期(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风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2.辨证选用中药注射液静脉滴注。

3.针灸治疗:根据病情需要辨证选用。

4.其他疗法:根据病情辨证选择。

5.内科基础治疗:视病情予以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体参照《支气。

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 年)6.护理:辨证施护。

(九)出院标准1.咳嗽、喘息、胸闷症状缓解。

2.病情稳定。

3.没有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者,住院期间病情加重,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发生了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TCD 编码:BNF040;ICD-10 编码:J45)疾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哮病(支气管哮喘)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发病日期:年月日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 天实际住院日:天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的部分慢性持续期或缓解期患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