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声现象学案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教案教案: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

设计思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声音的本质,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明白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4. 能够运用声音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尺子、气球、塑料管、玻璃瓶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笔。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美妙,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声现象。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的振动,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用耳朵贴近扬声器,感受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明白声音是通过耳朵接收的。

5.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6. 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气球、塑料管等自制乐器,演奏简单的旋律,体会音调、响度、音色的变化。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 声音的三个特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掌握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和变化规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特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2.了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并能计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时间;3.了解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并能够用音叉进行实际操作;4.能够识别身边常见的声音现象。

教学重点:1.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2.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的计算。

教学难点:1.能够识别身边常见的声音现象;2.了解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并能用音叉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音叉、铝制板、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听到声音的效果,引起学生对声的认识和思考。

二、概念解释(10分钟)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振动物体产生的,振动物体使空气产生机械波,机械波通过空气、水和固体传播,我们听到的声音就是振动物体产生的机械波在我们耳朵中产生的感觉。

2.声音的传播方式:声音的传播主要有空气传声、固体传声和水传声。

空气传声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固体传声是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水传声是声音在水中传播。

三、实验验证(20分钟)1.实验一: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时间。

利用音叉和试管,通过控制音叉的摆动次数和试管中的水位变化,计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

2.实验二:测量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时间。

利用音叉和水杯,通过控制音叉的摆动次数和水杯中的水位变化,计算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

3.实验三:测量声音在铝制板上的传播速度和时间。

利用音叉和铝制板,通过控制音叉的摆动次数和铝制板的长度变化,计算声音在铝制板上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时间。

四、概念讲解(15分钟)1.声音的频率和音调:声音的频率指的是声音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越尖细;频率越低,声音越低沉。

2.用音叉进行实际操作:给学生展示音叉并教会如何正确使用。

通过不同的方式敲击音叉,让学生体验不同的音调。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a.声音是由光产生的。

教科版物理八上《认识声现象》学案

教科版物理八上《认识声现象》学案

教科版物理八上《认识声现象》学案3.1认识声现象(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了解声速及人的听声范围。

4.知道什么是超声、次声。

【学习过程】自学带★的部分
一、声源
★1、(学生展示)举例说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叫声源。

二、声的传播
1、视频播放:水波、声波的形成和传播。

2、视频演示实验:课本第37页实验
用抽气机从钟罩中往外抽气。

现象:
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

想象:
该实验说明:
★3、我们成为声的介质。

图3-1-9,(a)说明:
(b)说明:(c)说明:
你还能据那些类似的例子。

4、教师演示实验:会“跳舞”的烛烟
该实验说明:
三、声速
★1、叫声速。

★2、声速的大小与和有关。

★3、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4、观察P39声速表,比较V固、V液、V气的大小:
5、《讨论交流》百米赛跑时,在终点计时的小明先看到发令枪冒烟后才听到枪声,说明计算:如果听到枪声再计时,成绩是好些还是坏些,差多少秒?
四、人的听声
1、观察声波传入大脑的过程。

★2、在物理学中,叫频率,单位:符号:
★练习:物体每秒振动1次,它的频率是
每分钟振动1200次,频率是:
★3、人的听声范围:
★4、叫次声;叫超声。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请同学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学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学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深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发现和探究。

因此,我设计了一节以《声现象》为主题的物理课,旨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有趣的实验,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声音的魅力。

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掌握声现象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

3.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玻璃杯、水、气球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实验器材。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一首美妙的歌曲,感受声音的魅力。

然后提问:你们能听到歌曲的声音吗?声音是从哪里来的?2. 实验探究:(1) 声音的产生:将音叉放在扬声器上,让音叉振动,产生声音。

让孩子们观察音叉振动的过程,并记录下来。

(2) 声音的传播:将玻璃杯装满水,放在扬声器上,让音叉振动,观察水花的波动。

提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声音的特性:吹气球,让孩子们感受气球的弹性,并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提问: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什么?3. 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重点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以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

4. 实践环节: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声音的传播和特性。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让孩子们通过实验,直观地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声音传播的原理:讲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能在空气中传播的原理。

3. 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孩子们掌握音调、响度和音色的特点。

《认识声现象》 学历案

《认识声现象》 学历案

《认识声现象》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条件。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3、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4、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知道控制噪声的方法。

5、了解超声和次声的特点及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难点(1)探究声音的特性。

(2)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三、知识梳理(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例如,人说话时,声带在振动;敲鼓时,鼓面在振动;弹琴时,琴弦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已经发出的声音会继续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例如,水中的鱼能听到岸上人的说话声,说明液体可以传声;我们能听到隔壁房间的声音,说明固体可以传声;平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大多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2、真空不能传声。

例如,在月球上,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也需要通过无线电通讯设备交流,因为月球表面是真空环境,声音无法传播。

(三)声速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2、声音在 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40 米/秒。

3、声速还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四)声音的特性1、音调(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2)音调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物体在 1 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例如,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低,音调低,人耳听不到;而蚊子翅膀振动的频率高,音调高,人耳能听到。

2、响度(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2)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

(3)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远,响度越小。

3、音色(1)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

(2)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1认识声现象 教案(2024年版)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3.1认识声现象 教案(2024年版)

认识声现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传播声音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和液体,真空不能传声;了解声音在介质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发声体的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感知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声音传播的介质。

难点:声波的概念。

三、教材分析:声音是我们在生活中交流的方式之一,也是最普遍的物理现象之一。

这节内容学习声音的第一节,所以非常重要。

教材非常注意科学的编排内容,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通过示例图片、身边的例子把“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一物理知识讲的通俗易懂,教材还把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第二节物理知识的学习有重要的启下作用。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学物理不久,虽然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兴趣,但实验、观察、分析、总结等能力还较弱,对科学研究的方法认识还较肤浅,因此本节课将以知识的学习为载体,设计八个实验活动,学生通过“做”、“看”、“感受”、“听”、“思考”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地感知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叙述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方法、转换法、类比法、理想推理法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产生教师演奏口琴:引入新课学生动手做做看:1)、如何使尺子、纸张、矿泉水瓶、发出声音?2)、他们发出声音的同时,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本实验物理方法:转换法(具有放大作用)3)、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吗?1、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

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15篇初中物理声现象的教案篇1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行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行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6)声势浩大的'瀑布声是水撞击石头,引起空气的振动发出声音。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本节课《认识声现象》的教学设计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生动活泼的互动教学模式,结合直观的教具和学具,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以及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能够分辨不同物体产生的声音,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声音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各种发声物体,如鼓、铃、笛等,以及一些能够帮助孩子们理解声音传播的介质,如海绵、棉花等。

学具则是每个孩子一份,包括耳朵贴、色块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我用手拍桌子、敲鼓等发出的声音,然后提问他们听到了什么,是怎么样的声音。

2. 理论讲解:通过教具的演示,让孩子们直观地看到和听到发声物体振动的过程,然后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用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并用耳朵贴来感受声音的传播,从而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六、活动重难点: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对声音的理解程度,根据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同时,我也会鼓励孩子们在课后继续探索声音的奥秘,比如尝试用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和记录声音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我相信孩子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认识声现象》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不仅是孩子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知识的关键,也是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引导和帮助的。

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引导是我教学中的重点。

在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孩子们自己尝试用不同的物体发出声音,并用耳朵贴来感受声音的传播。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案(新版)教科版

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3.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学生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教学重点】理解声音发生的原因.【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教学突破】声音的传播是本节的难点,先通过与水波的类比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接着通过师生合作实验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实验,探究真空不能传声;再通过教材图文和学生举例说明气体、液体和固体都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来突破这一难点;然后通过航天员在太空交流时,虽然靠得很近,但不能直接交流,图文并茂地巩固说明真空不能传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音视频材料、抽气机、广口瓶、手机(2个)、多媒体图片等.学生准备:音叉、塑料薄膜、小米粒(纸屑)、石块(2个)、橡皮筋、小鼓、大水槽、水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认识声现象【教学反思】教材编写思路清晰:声的产生——声的传播——声的传播所需要的介质——人耳结构.教学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组织各种活动进行探究与学习.如果最后教学时间允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声音是物体的振动发出的,物体的振动都能发出声音,但同样是昆虫翅膀的振动,蜜蜂飞舞时我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而蝴蝶飞舞时我们却听不到声音.教师进一步强调振动和声音的关系:物体振动都能产生“声音”,但是有的“声音”我们人耳却无法感知,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超声和次声知识,也为学习下一节的音调等知识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探究的兴趣.)。

认识声现象教案

认识声现象教案

认识声现象教案教案标题:认识声现象教案目标:1. 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3. 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的传播媒介和速度。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准备:1. 课本《科学》第三册第一单元《声音的传播》。

2. 实验器材:钟摆、铃铛、音叉、空心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请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手机铃声、汽车喇叭声等。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问:声音是什么?声音有哪些特征?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实验演示:教师使用钟摆或铃铛等器材,让学生观察声音的产生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小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使用音叉等实验器材,通过敲击、摩擦等方式产生声音,并观察实验现象。

鼓励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三、声音的传播(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声音需要什么媒介传播?2. 实验演示:教师使用空心管等实验器材,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声音的传播特点。

3. 小组实验:将学生继续分组,每组使用不同媒介(如空气、水、木质材料等)进行声音传播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鼓励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四、声音的速度(15分钟)1. 提问: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多少?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什么因素影响?2. 实验演示:教师使用钟表等工具,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简单测量,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3. 小组实验:将学生继续分组,每组使用不同方法(如测量时间、距离等)进行声音传播速度的测量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鼓励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与展示(5分钟)1.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分享实验心得和观察到的现象。

2.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速度等重点内容。

教学延伸:1. 带领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他声音现象,如回声、共鸣等。

2.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进一步探究声音的特性和影响因素。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幼儿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因此,在设计这一节幼儿园课程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方法,以孩子们喜爱的故事和游戏为载体,引导他们认识声现象,体验学习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培养孩子们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振动器、气球等)。

2. 学具: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气球。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孩子们用手掌振动气球,观察气球的振动产生的声音。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 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孩子们将振动器放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如教室),观察振动器振动时产生的声音在空间中的传播。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到声音需要介质传播。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题目,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巩固所学内容。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活动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动手操作能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课后,我会认真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根据孩子们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课后进行声音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制作简易的乐器、观察生活中的声音现象等,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这一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的精神。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4.学生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一定的交流、协作能力,但在声学领域的问题探讨中,还需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5.学生情感态度:学生对环境保护、噪声污染等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可通过本章节学习,进一步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原理及其传播条件,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3.声音的特征:分别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以钢琴、吉他等乐器为例,让学生实际操作,感受不同特征的变化。并通过图表、音频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讲授新知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有何差异?原因是什么?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声波的基本性质,如频率、振幅、波长等概念。
2.学习声音的传播条件,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差异,理解声音传播过程中能量的传递。
3.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运用这些特征对声音进行描述和区分。
4.学习声音的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现象,了解这些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声学现象的解释:运用所学的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如为什么雷声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声音?
4.总结反馈:通过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5.作业设计:布置富有创意的实践性作业,如制作简易乐器、开展噪声调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噪声污染的危害,自觉为创建宁静环境贡献力量。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1《认识声现象》教案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3.1《认识声现象》教案2023-2024学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认识声现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明白它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2.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特性,认识到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3.区分乐音和噪声,深刻理解噪声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危害,并学会相应的控制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丰富的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2.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分析和理解声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

2.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使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和特性。

2.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差异。

3.区分乐音和噪声,认识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难点:1.理解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知晓噪声的危害,学会相应的控制方法。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1.音叉、橡皮锤、小物体、水槽、水、音响设备、不同材质的物体。

2.多媒体资源:声现象相关视频、音频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部分情境导入: 播放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吹树叶、海浪拍打,引导学生感受并描述所听到的声音。

提问引导: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为什么在一些场景中听不到声音。

讲授新课1. 声音的产生实验演示: 敲击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并通过触摸感受振动的存在。

学生活动: 使用橡皮锤敲击桌面,观察小物体的跳动情况,进一步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

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实验演示: 将音响设备放入水槽中,观察水面的波动情况,加深学生对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理解。

视频展示: 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实验视频,拓展学生对声音传播特性的认识。

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讨论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差异,并解释原因。

乐音与噪声音频对比: 播放一段美妙的乐音和一段刺耳的噪声,学生感受并描述两者的区别。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乐音与噪声的区别,并学习控制噪声的方法。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3.1认识声现象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一节关于声现象的物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一、设计意图二、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能够运用声现象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难点: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声波的图示表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声源、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现象的兴趣。

2. 实验探究:(1)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源的振动,如敲击音叉、拨动琴弦等;(2)让学生观察扬声器发声时的振动,并用麦克风捕捉声音;(3)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声音的传播,如在空气中传播的声波演示。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3)声音具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分别与声波的频率、振幅和波形有关。

4. 课后实践: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如交通工具的噪音、音乐演奏等,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六、活动重难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2. 声波的图示表示;3. 声音特性的理解和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了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声现象,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如研究声波在医学、通信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1. 声音的产生:我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音叉、琴弦等声源的振动,从而让他们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解释说,当物体振动时,它会在周围的介质中产生压力波,这些压力波就是我们听到的声音。

教科版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认识声现象教案

教科版初中物理《认识声现象》教案课程名称:认识声现象年级与学科: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版本:教科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能够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理解声音需要介质(如空气、水、固体)来传播。

掌握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能区分它们。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热爱科学、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理解噪声污染及其控制措施。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机制。

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区分。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概念。

区分音调、响度和音色的不同。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纸片、音叉、水盆、细线、塑料膜、不同音调的乐器或电子琴、音量可调节的音响。

多媒体资源:声音产生的动画、声音传播示意图、音调响度音色对比音频。

学生分组:4人一组,每组分配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情境创设:播放一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片段(如雨声、鸟鸣、汽车喇叭声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又是如何听到这些声音的?”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二、新知学习(25分钟)1. 声音的产生演示实验:用纸片快速摩擦桌面产生声音,同时观察纸片的振动;敲击音叉后放入水中,观察水花溅起。

总结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秀华,女,现年35岁,中学一级物理教师,大学本科学历。

我为人真诚、热情、有耐心、具有合作精神;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乐观积极。

在教学工作中
第一节认识声现象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声音产生的条件;
2、认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3
4、知道人耳的听声能力。

【学习重、难点】
声音发生和传播的条件、声波。

【学习流程】
我自学、我最棒:
阅读课本36-40页内容,在书上勾画要点,完成下面的“知识梳理”:
1、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可以总结得出:发声的物体都伴有现象。

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物体叫。

(①演示观察:音叉发生时能激起水花;②随堂学生实验;拿张纸放到嘴边吹响;③随堂学生实验:用手指摸着颈前喉头部分,同时发声。


2、声音必须依靠才能传播,不能传声。

声音是以的形式传播。

(①演示实验真空不能传声;②对比水波来讲解声波;③画家描画声的运动方式。


3、还与介质的温度有关。

,和
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①花样游泳员,潜入水中也能听到声音;②随堂实验:把耳朵贴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听见清晰的敲击声;③地道战、隔墙有耳等。


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不同,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①演示实验会“跳舞”的烛焰;②用捶子搞击长水管,能听到几次声音,分别是谁传播的。


5、发声体在内振动的叫频率,它的国际主单位是,
符号是。

它是表示物体振动的物理量。

(①狗能看护门院;②海豚能救人;③为什么挥手告别听不到声音;④蝙蝠夜间能捕食等。


我动手、我合作:
1、学生实验:⑴实验:拿一张纸放到嘴边吹,在实验中你的嘴唇能感受到什么?
⑵实验:我敲桌子,你捂住一只耳朵,另一只贴住桌面,在实验中
你听到,说明。

2、演示实验:⑴真空不能传声。

实验说明:声波必须借助于才能传播。

⑵会“跳舞”的烛焰。

说明声音具有,
我讨论、我交流:
声音产生条件:画家是如何描绘(漫画或动画片中)喇叭发声的。

声音传播有多快: 1、百米赛跑为什么先看见枪烟,后听见枪声,说明什么?
2、人耳的听音能力,是所有声音都能听得到吗?
我领悟、我挑战:
⑴歌中唱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面涉及到的发声体(声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播声音的物质(介质)是。

⑵在敲响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原因是()
A 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 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C 是因为人的听觉发生“延长”的缘故
D 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⑶据说18世纪末19世纪初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在失聪后是用牙齿咬住一根木棍的一端,将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仍能继续谱出伟大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是利用的____________方式听到琴声的。

⑷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水中的声速小于在空气中的声速
B 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
C 我们能区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的音色不同
D 声音是一种波,但它没有能量
⑸发生灾难时,被困在建筑物废墟中的人向外界求救的一种好方法是敲击铁制的管道或砖块,这种做法是利用铁管或砖块能()
A.传声 B.传热 C.导电 D.通风
我归纳、我反思:
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
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对物理探究活动比较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

从新课程标准要求来看,本章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信息意识、研究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以及科学探究精神都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是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还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在学生的每个活动中,我做到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对于表现好的,能够准确的完成任务的及时表扬;对于参与了而又没能完成的给予鼓励,希望下次能够有更好的表现;没有参与的调动其积极性,让他们有信心参与,有兴趣参与。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习惯
岳阳县麻塘镇中心学校方秀华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而且,很可能将影响其一生。

但是,习惯的养成,除大环境的潜移默化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高瞻远瞩地规划和踏踏实实地严格训练,也是十分重要的。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

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在定义概念和总结规律时,可以直接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并加以剖析,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由于
概念混淆不清或不理解,以及对物理概念表达不清而造成的错误,要结合教材的讲述加以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些知识在教材上阐述的是一清二楚,应该认真阅读教材。

可以选择合适的章节采用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与效果,我就根据教材重点设计思考题,使学生有目的地带着问题去读书,还设计些对重点的、关键性的内容能激起思维矛盾的思考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活动。

3、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先复习再作业,及时归纳作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每节课布置课后作业时,讲明下一节授课内容,使学生心中有数以便进行预习。

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做到不论多忙,也要在课前先预习教材。

一章学完主动地整理所学知识,找出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

由于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如果课后不及时总结,掌握的知识是零碎而不系统的,就不会形成“知识串”,容易遗忘。

要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总结有多种方法,如每单元总结、纵向总结、横向总结。

不论哪种方式总结都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

从第一章开始就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单元总结,并逐份批改、提出建议,选出好的全班展览,同时我也提供一份总结以作示范。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1)通过课堂提问和分析论述题,培养学生根据物理概念与规律分析解答物理问题、认识物理现象的习惯,要求学生“讲理”而不是凭直觉。

(2)通过课堂上老师对例题的分析和学生分析、讨论、解答物理题,使学生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养成先分析再解题的习惯。

(3)严格做题规范,从中体会物理的思维方法,养成物理的思维习惯。

5、强调科学记忆,反对死记硬背
记忆是学习任何知识包括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物理创造性的源泉。

现在学生不重视知识的记忆,或是什么都不记,或是死记硬背,许多学生到了毕业才发现八年级时学的知识没有记忆造成的困难。

所以,从八年级开始就要要求学生重视记忆,尤其是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记忆;要引导学生科学的记忆。

准确的记忆是正确应用的基础,理解是物理记忆的关键,对比联系是记忆的有效方法,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记忆才能有效地用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总之,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注重学生良好学习
物理习惯的培养,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才能顺利的完成初级阶段的物
理教学任务,更有助于学生今后学习能力的提高。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