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新剂型制备技术.
药物口服剂型中微纳米制备技术的应用研究
药物口服剂型中微纳米制备技术的应用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药学的不断发展,药物研究的重点逐渐从传统的药物剂型转向高科技的纳米制药技术,不断涌现出一大批新的药物口服剂型。
其中微纳米制备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药物分散体制备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主要对微纳米制备技术在药物口服剂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二、微纳米制备技术的概述1. 微纳米制备技术的定义微纳米制备技术是一种将药物微粒、纳米粒等细小粒子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进行减轻、破碎、凝聚、包裹等处理而制成的一种新型药物制剂技术。
这种技术可将药物和载体进行精细的匹配,以获得更好的溶解性、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等特征,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
2. 微纳米制备技术的特点微纳米制备技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药物的粒度可以被精细控制在几纳米至几微米的尺度范围内。
(2) 可以通过粒子表面的修饰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3) 可以将药物与载体相结合,使药物在体内的分散性更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4) 可以将药物制成各种剂型,例如片剂、注射剂或者口服剂等,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三、微纳米制备技术在药物口服剂型中的应用1. 纳米乳剂纳米乳剂是一种将药物分散在微米甚至纳米级别的水-油或油-水界面上,从而提高药物溶解度和体内吸收率的制剂。
近年来,纳米乳剂在药物口服剂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包括伊曲康唑、环磷酰胺等药物,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2. 磷脂质体磷脂质体是一种以磷脂为主要成分的微米级别或纳米级别的粒子制剂。
由于其稳定性和可控性等特点,在药物口服制剂领域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拉米夫定、多西环素等药物均能通过微纳米制备技术制备出适合口服剂型的磷脂质体。
3. 纳米颗粒纳米颗粒是一种以纳米为尺度的粒子制剂,由于其特有的粒子大小和表面性质,可用于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和渗透性,从而提高其治疗效果。
诸如酮康唑、单苯丁酸以及布洛芬等药物均可通过微纳米制备技术制备出纳米颗粒制剂,适用于口服剂型。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
1.3 经皮给药系统
(2)局限性 ①一般只有具有合适油水分配系数的小分子量药物可达到治 疗要求,多数药物通过经皮给药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 ②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系统 1.3.2 经皮给药系统的分类
1.3 经皮给药系统
(1)膜控释系统 (2)基质控释系统 1.3.3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工艺
(3)X射线衍射法 ①亲水凝胶骨架制剂 ②溶蚀性骨架制剂
③可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2 药质体与固体脂质纳米粒
(4)红外光谱法 药物肺部给药,一般认为,肺内沉积量是反映药物能否有效地发挥药效的重要指标,而进入呼吸道的药物颗粒的大小及形状则是影响肺内
沉积量的重要因素. ⑤可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 制剂中最常用的是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3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工艺 ⑤可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 葡聚糖微球 :载药过程也是通过葡聚糖微球吸水后溶胀,药物分子扩散进入微球的骨架中的。
1.9 包合技术
1.9.1 包合材料 常用的包合材料有环糊精、胆酸、淀粉、纤维素、蛋白
质、核酸等。制剂中最常用的是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1.9.2 包合物形成的条件 1.9.3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1)饱和水溶液法 (2)研磨法 (3)冷冻干燥法 (4)喷雾干燥法 (5)中和法
(1)溶解度及溶出速率 1 微球与微囊化载体材料
因此SLN 肺部给药系统将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 肺吸入给药的限制是其吸收和有效的重现性问题,以及长期给药可能带来的临床副作用。
(2)热分析法 微球: 微球能够延长药物的在鼻腔中的停留时间,所载的药物主要是多肽类及小分子的药物。
(1)骨架控制型缓释控释制剂 ⑥制剂处方常常是按正常人的动力学参数进行设计,并未考虑患者,而药物在疾病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性可能会有所改变。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缓释、控释制剂中国药科大
CPU
中国药典2005年版 缓释制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给药频率↓ 控释制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给药频率↓ 血浓平稳 美国药典USP26版 不区分缓释、控释 extended-release preparations modified-release preparations
*
CPU
蜡质类骨架片
不溶性骨架片
*
CPU
2. 缓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 片剂胃中崩解→颗粒(微囊)缓控释(类似缓控释胶囊) 三种制备方法
不同释药速度颗粒 压片 微囊 压片 缓控释小丸 压片 包衣
*
CPU
3. 胃内滞留片 胃内滞留5~6h 滞留手段
不溶性高分子材料
肠溶性高分子材料
溶蚀性骨架材料
亲水凝胶骨架材料
不溶性骨架材料
脂肪、蜂蜡、巴西棕榈钠
明胶、PVP、CMC、PVA
CAP、Eurdragit L、S、 HPMCP、HPMCAS
EC
EC、EVA、聚甲基丙烯酸酯
MC、CMCNa、HPMC、PVP、 Carbopol、Chitosan
其它
增塑剂、致孔剂
*
CPU
二、缓控释制剂的设计 1. 药物选择 半衰期适宜 t1/2=2-8 h 需长期用药 不适宜: 剂量很大 药效强烈 溶解吸收差 剂量需精密调节 抗生素类 首过强者
CPU
片芯
CPU
植入剂 按释药机制可分为膜控型、骨架型、渗透压驱动释放型。 主要用于避孕、治疗关节炎、抗肿瘤、胰岛素、麻醉药拮抗剂等。
*
CPU
一、体外释放度试验 1. 释放度试验方法(参照溶出度):溶出度仪(三法) 2. 释放介质:
模拟人体胃肠道→ pH、酶(最真实、较烦琐) 采用水性缓冲液(0.1mol/LHCl,pH6.8PBS) 难溶性药物:漏槽条件 0.5%SLS水溶液 混合溶剂(慎重)
药物新剂型的特性及制备技术
药物新剂型的特性及制备技术药物剂型是指药物在制备、贮藏和使用过程中的物理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等不同形式。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药物剂型研究的重视程度也逐渐提高。
新剂型的制备技术在药物研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药物剂型的特性药物新剂型的研究和制备是药物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同的药物剂型有着不同的特点,更适合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药物剂型及其特性。
1. 口服剂型口服剂型是指通过口腔吞服的药物剂型,常见的有片剂、胶囊、颗粒和口服液体等。
口服剂型的优点在于使用方便,且药物可被快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
但是口服剂型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需求不同条件下会影响药效的吸收,如食物影响吸收速度和吸收率。
2. 注射剂型注射剂型是指通过皮下、静脉、肌肉等途径直接给药的剂型。
注射剂型优点在于其药效更快、更强,而且可以绕开口腔和胃肠道,这对于有呕吐或口服困难的患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注射剂型也存在使用限制、注射形式、易污染等缺点。
3. 雾化剂型雾化剂型是指通过雾化器将药物制成粒径为1毫米以下的微粒或细胞生成相对稳定的雾状液体。
雾化剂类型可以通过呼吸道雾化吸入到肺部,不会通过肺外部组织的药效几乎立即出现,因此可以快速解决紧急的情况。
同时,雾化剂型也存在剂量控制、使用限制、费用高昂等缺点。
药物新剂型的制备技术药物新剂型的研究和开发需要多种技术手段的共同支持,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技术:1.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指通过控制微观尺寸制备的一种技术,即将成千上万的药物磨成微粒,粒径小于100纳米,形成纳米级药物剂型。
纳米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的毒性副作用,可以提供更好的药效效果。
目前,许多纳米药物都被批准用于医疗,例如纳米复合物、纳米胶囊和纳米脂质体等。
2. 成型技术成型技术是制备常见固体药物剂型的基础技术,其中包括混合、压缩、包覆、涂布、烘干等工艺步骤。
随着设备和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成型技术已经在固体药物剂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是当今药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和进步。
新技术和新剂型的出现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疗效,还可以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
目前,药物制剂新技术主要包括纳米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脂质体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制备出具有针对性、降解缓慢、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的药物制剂。
例如,纳米技术可以制备出纳米粒子药物,具有更好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制备出重组蛋白药物,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疗效,可以治疗一些难以治愈的疾病。
除了新技术,新剂型的出现也在推动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
新剂型包括口腔快溶片、贴片、水凝胶等。
这些剂型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口服吸收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便利性和治疗效果。
比如,口腔快溶片可以降低药物的代谢和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便于患者的用药。
总之,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的应用可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
未来,随着药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新技术和新剂型出现,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药物制剂选择。
- 1 -。
药物剂型的新型制备技术和工艺
药物剂型的新型制备技术和工艺药物剂型的制备技术和工艺一直是制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药物剂型需求的不断提高,新型的制备技术和工艺不断涌现。
本文将介绍一些目前流行的新型制备技术和工艺,并将重点分析其在药物剂型领域的应用。
一、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下进行制备和操作的技术,其主要特点是具有高比表面积、尺寸可调控的特点。
在药物制备中,纳米技术能够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并有效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目前,纳米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药物的纳米载体、纳米溶剂和纳米颗粒等方面。
1.药物的纳米载体纳米载体主要是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进行运载和释放。
常见的纳米载体有纳米脂质体、纳米聚合物和纳米乳液等。
通过将药物包裹在纳米载体中,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溶解度,延长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从而提高药效。
2.纳米溶剂纳米溶剂是指将药物以纳米级别悬浮在溶剂中的制备技术。
纳米溶剂能够增加药物的比表面积,提高药物在体内吸收的速度和效果。
纳米溶剂制备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片剂、注射剂等药物剂型的制备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纳米颗粒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制备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高度可控的形态。
通过调控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态,能够实现不同药物的定向输送和靶向治疗。
目前,纳米颗粒已经成功应用于癌症治疗、外用药物制备等方面。
二、喷雾干燥技术在药物制备中的应用喷雾干燥技术是指将药物溶液或悬浮液通过喷雾器喷雾成小颗粒,并在空气中迅速干燥成固体颗粒的技术。
喷雾干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受热均匀、易于放大生产等优点,在药物制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微粒制备喷雾干燥技术可以制备出均匀、细小的药物微粒。
这些微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易于溶解和吸收,因此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
喷雾干燥技术制备的微粒可以广泛应用于口服制剂、固体分散体等药物剂型中。
2.控释制剂通过喷雾干燥技术,可以将药物封装在微粒中,形成控释制剂。
药物剂型的新型制备技术和工艺流程优化
药物剂型的新型制备技术和工艺流程优化药物剂型的制备技术和工艺流程优化是制药行业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提高药物的疗效、稳定性和可服用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新型的药物剂型制备技术以及工艺流程优化的方法,旨在提高药物的质量和产业发展的效益。
一、微胶囊制备技术微胶囊制备技术是一种将药物包裹在微胶囊中的方法,能够保护药物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并延长其释放时间。
在制备过程中,首先将药物与包裹材料混合,并通过喷雾干燥等方法将药物包裹在微胶囊中。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保护药物的稳定性,还可以改善药物的口感和可溶性。
二、纳米粒子载药技术纳米粒子载药技术是将药物粒子制备成纳米级或亚微米级的粒子,并将其通过载药体系进行输送。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在制备过程中,可以使用溶剂沉淀、乳化和凝胶化等方法来制备纳米粒子,然后通过包覆技术将药物包裹在纳米粒子中。
三、固体分散技术固体分散技术是一种将难溶性药物分散在载体中的方法,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在制备过程中,首先将药物与载体混合,并通过球磨、冷冻干燥等方法将药物分散在载体中。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口感,并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
四、工艺流程优化在药物剂型制备中,工艺流程的优化对于提高药物的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至关重要。
在工艺流程中,可以通过优化原料的投入顺序、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调整配方比例等方法来提高制备效率和产品质量。
此外,引入自动化设备和在线监测系统也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
在总结中,药物剂型的新型制备技术和工艺流程优化是制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微胶囊制备技术、纳米粒子载药技术和固体分散技术等技术的引入,可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而工艺流程的优化则可以提高制备效率和产品质量。
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药物剂型的制备技术和工艺流程优化会在未来得到更好的应用和发展。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是当前药物研发领域的热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药物治疗效果的不断追求,药物制剂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创新。
其中,纳米技术是药物制剂新技术的重要方向。
纳米技术可以将药物包裹在纳米颗粒中,使药物在体内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目前,已经有一些纳米药物得到了临床应用,如纳米氧化锌制剂、纳米银制剂等。
另外,新型剂型也是药物制剂的重要发展方向。
例如,口腔黏膜贴片可以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口腔黏膜,增加药物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微针贴剂可以通过微针将药物直接注入皮肤,避免药物在肠胃道被破坏和代谢,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药物制剂新技术和新剂型的不断涌现,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希望和机遇。
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新技术和新剂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行性的评估和监管,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和效果。
- 1 -。
第十一章 药物制剂新技术与新剂型
渗透泵片组成: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
活性物质、推动剂
第二节 缓释与控释制剂
三、靶向制剂
靶向制剂(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
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 •被动靶向制剂是指药 、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物利用载体被动地被 机体摄取到靶位的自 分类 然靶向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 •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 主动靶向制剂 “导弹”,将药物定向地 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用某些物理化学方法可 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 发挥药效。
过滤 洗净 研磨
干燥即得 洗净 即得
研磨法
β-CYD 2~5倍量水
二、包合技术
包合物的制备
冷冻干燥法
适用于制成包合物后易溶于水、且在干燥
过程中易分解、变色的药物。所得包合物外
形疏松,溶解性能好,可制成粉针剂。 喷雾干燥法 适用于难溶性、疏水性药物。
三、微囊和微球的制备技术
(一)概述
第一节 药物制剂新技术
第二节 缓释和控释制剂
第三节 经皮吸收制剂 第四节 生物技术药物
导学情景
情景描述
某男性,60岁,在一次体检中血压血糖高于正常, 后就医确诊为中度高血压伴2型糖尿病。医生给予 药物治疗,药物多达5种,均为普通制剂(盐酸二 甲双胍、非洛地平片等),一日三餐均需用药。刚 开始患者能按医嘱按时用药,血压血糖得到控制, 几个月后一次复诊中发现血压血糖均有所升高,医 生了解,原来病人一日三餐均需服药,产生厌烦心 理,未按时服药或忘记服药。于是医生给予更换长 效缓释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非洛地平缓释 片等),服药量及服药次数减少。患者用药依从性 提高,病情重新得到控制。
第二节 缓释与控释制剂
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的新剂型
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制剂的新剂型药物制剂技术是药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它主要涉及药物的加工处理、分散制剂、控释制剂、微胶囊制剂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药物治疗效果的要求不断提高,药物制剂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其中,药物制剂的新剂型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
新剂型是指与传统剂型不同且具有一定独特性的药物制剂形式。
新剂型的出现,旨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强药效、减少副作用、方便患者用药等方面。
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几种常见的新剂型。
1. 纳米药物制剂纳米药物制剂是指药物以纳米级别的尺寸进行制备和输送的药物制剂。
由于纳米尺度的特殊性,纳米药物具有比传统药物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分布等优点。
同时,纳米药物还可以用于靶向输送,提高药物对病灶的选择性,减少对健康器官的毒副作用。
因此,纳米药物制剂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抗癌药物、抗感染药物等领域。
2. 难溶药物的固体分散制剂难溶药物是指溶解度极低的药物,传统的制剂技术无法很好地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而固体分散制剂是将难溶药物制备成微米级别的胶体颗粒,使药物在消化液中快速溶解,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固体分散制剂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如粉碎法、溶剂法、凝胶方法等。
固体分散制剂主要应用于难溶药物的制剂领域,如黄体酮、罗非嗪等药物的制备。
3. 控释制剂控释制剂是指通过药物制剂技术,将药物以控制释放的方式给予患者。
这种方式可以使药物在体内保持平稳的血浓度,达到长效治疗的目的。
常见的控释制剂有缓释剂、吸附剂、膜剂、颗粒剂等。
控释制剂的制备主要有直接制剂法、间接制剂法、骨架制剂法等,其原理多为扩散控制、溶解控制或化学反应控制。
控释制剂的应用范围广泛,如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等。
4. 微胶囊制剂微胶囊制剂是指将药物包裹在微米级别的胶囊中,形成微胶囊制剂。
微胶囊制剂具有保护药物、改善药物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的优势。
微胶囊制剂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如油包水法、乳胶法、复乳法等。
【2019年整理】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
影响增溶量的因素 • 增溶质的性质 用于药物的增溶时,增溶质即是药物。 在增溶剂种类和浓度一定时,同系物药物 的分子量越大,增溶量越小。分子量越大, 体积也越大,胶束所能容纳的药物量自然 也越少。但总的来说,对药物的增溶作用 的普遍适用的规律还不多。
影响增溶量的因素 • 温度的影响 一般温度的影响,因增溶剂种类及药物 的不同而异。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通 常升高温度使胶束的体积增大,可明显的 增大非极性或弱极性药物的增溶量。对离 子型表面活性剂,温度升高非极性或弱极 性药物的增溶量也略微增大,但温度高过 Krafft点后溶解度急剧增加而不利于胶束 的形成。
合成乳化剂 合成乳化剂品种较多,分为离子型和非离 子型两大类,药剂学中常用非离子型乳化 剂,因其毒性较低。
非离子型乳化剂
脂肪酸山梨坦与聚山梨酯
脂肪酸山梨坦80与据山梨酯80已用于制备胰岛素复乳和氟尿嘧啶复乳等。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
商品名为Brij,亲水性,该类中的平平加,系非离子型O/W型乳化剂,为白色 膏状物,易溶于水,有良好的乳化、分散性能,性质稳定,耐酸、碱、热、 硬水、金属盐。其用量一般为油相重量的5%-10%(一般搅拌)2%5%(高速搅拌),不宜与某些羟基酸或羧酸类药物配伍。
胶束的增溶作用
形成胶束能增加难溶性物质的溶解度而 产生的胶束增溶作用,是表面活性剂水溶 液浓度达到CMC后的重要特性,能够产生 增溶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胶束
增溶剂的种类 影响增溶 量的因素 增溶质的性质 温度的影响 种类、用量及加入方法 添加物的影响
影响增溶量的因素 • 增溶剂的种类 一般规律是CMC值越小及胶束分子缔合 数越大,则增溶效果越强,同系物碳链越 长,其胶束体积越大,其增溶量也越大。 疏水链有分枝的和有不饱和结构的,其增 溶效果越弱。
中药药剂学——药物制剂新技术
中药药剂学——药物制剂新技术(一)β-环糊精包合技术1.β-环糊精包合的作用2.包合物的制备方法(二)微型包囊技术1.微型包囊的含义与特点2.常用包囊材料3.相分离-凝聚法制备微囊的工艺流程(三)固体分散技术1.固体分散体的含义与特点2.常用载体的种类3.固体分散体的制法一、β-环糊精包合技术1.包合材料将药物分子包合或嵌入环糊精(CD)的筒状结构内形成超微囊状分散物的技术。
环糊精:β-CD最常用2.β-环糊精包合的作用①增加稳定性:易氧化、易水解、挥发性药物;②增加溶解度:难溶性药物;③液体药物粉末化:红花油、牡荆油;④掩盖不良气味,降低刺激性:大蒜油;⑤调节释药速度。
3.包合物制备方法①饱和水溶液法:冰片。
②研磨法③冷冻干燥法④喷雾干燥法:难溶性药物、疏水性药物。
⑤超声法二、微型包囊技术1.含义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为囊材,将固体或液体药物作囊心物包裹而成微小胶囊的过程,简称微囊化。
2.微囊化特点①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掩盖不良气味及口感②防止药物在胃内失活和减少对胃的刺激性③减少复方的配伍变化④使药物达到控释或靶向作用⑤改善某些药物的物理特性(如流动性,可压性)⑥将液态药物固型化3.常用包囊材料4.微囊化的方法单凝聚法囊材:明胶复凝聚法囊材:明胶+阿拉伯胶三、固体分散体1.特点①难溶性药物,采用水溶性载体制备,增加比表面积,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能,加快溶出速度,提高生物利用度: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滴丸。
②药物以水不溶性载体、肠溶性材料、脂质材料等制备,缓释或控释。
③作为硬胶囊、软胶囊、片剂、滴丸、软膏剂、栓剂以及注射剂等剂型的中间体。
2.常用载体的种类3.固体分散体的制法4.固体分散体的分散状态①低共熔混合物(微晶)②固态溶液(分子)③玻璃溶液或玻璃混悬液(质脆透明状固体溶液)④共沉淀物随堂练习A型题β﹣CD包合物优点不包括A.增大药物的溶解度B.提高药物的稳定性C.使液态药物粉末化D.使药物具靶向性E.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正确答案』D(固体分散体)A型题复凝聚法制备微囊时,37%甲醛溶液作为A.凝聚剂B.稀释剂C.增稠剂D.固化剂E.分散剂『正确答案』DB型题A.饱和水溶液法B.单凝聚法C.熔融法D.X射线衍射法E.热分析法1.可用于环糊精包合物制备的方法是2.可用于固体分散体制备的方法是3.可用于微型包囊的方法是『正确答案』A、C、B。
药物制剂新剂型与新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
固体分散技术的定义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
将药物以分子、离子或非晶体状态分 散在固体载体上。
口服给药途径,如片剂、胶囊剂等。
固体分散技术的优势
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提高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03
新剂型与新技术的优势 与挑战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靶向性
新剂型与技术可以使药物更准确 地到达病变部位,减少不必要的 全身暴露,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
利用度。
缓释控释
通过新剂型与技术,药物可以在体 内缓慢释放,减少服药次数,提高 患者的依从性。
增强渗透性
对于一些难以穿透细胞膜的药物, 新剂型与技术可以帮助其更好地渗 透到靶组织中。
降低副作用
降低药物剂量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通过特定技术使药物在预定时间内缓慢释 放,以维持药物在体内较长时间的治疗浓 度。
缓释剂型能够减少服药次数,提高患者的 依从性。常见的缓释剂型包括口服缓释片 、缓释胶囊和缓释颗粒等。
控释剂型
总结词
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药物在体内维持恒定的治疗 浓度。
总结词
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使药物在体内维持恒定的治疗 浓度。
微囊与微球的作用
控制药物释放速度、保护 药物免受破坏、提高药物 的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
微囊与微球的应用
口服给药、注射给药、肺 部给药等多种途径。
包合技术
包合技术的定义
利用一种分子将另一种分 子包裹起来,形成包合物。
包合技术的优势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降低 药物的副作用、掩盖不良 气味或味道。
包合技术的应用
减少服药次数
中药研发新剂型 范例
中药研发新剂型范例中药研发新剂型通常涉及到创新的制剂、配方、生产工艺等方面,以提高药物的效果、稳定性和患者的便利性。
以下是一个中药研发新剂型的范例:项目名称:中草药水溶性颗粒剂研发背景:传统中药剂型多以汤剂、丸剂为主,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煎煮繁琐、服用不便等问题。
因此,研发一种水溶性颗粒剂,以提高中药的便利性和患者遵从性。
目标:开发一种水溶性颗粒剂,将传统中草药转化为易于溶解的颗粒形式,方便患者携带和服用,同时保持药物的疗效。
步骤:1.中药筛选:•选择具有疗效的中草药,并进行药材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
2.工艺优化:•开发水溶性颗粒剂的制备工艺,包括提取、浓缩、颗粒化等步骤。
•优化工艺条件,确保制备的颗粒剂具有良好的可溶性和稳定性。
3.质量控制:•制定颗粒剂的质量控制标准,包括颗粒度、水溶解度、含量测定等指标。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每批次的产品符合标准。
4.生物利用度研究:•进行水溶性颗粒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评估其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情况。
•通过比较与传统剂型的生物利用度差异,验证新剂型的优越性。
5.稳定性研究:•进行新剂型的稳定性研究,包括储存稳定性、温湿度稳定性等。
•制定储存条件,确保产品在一定期限内稳定性良好。
6.临床试验:•进行初步的临床试验,评估水溶性颗粒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收集患者的反馈意见,优化剂型和用法。
7.注册申请:•根据研发结果,准备注册申请材料,提交相关药品监管部门进行批准。
8.生产规模化:•将研发成功的水溶性颗粒剂进行生产规模化,确保产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得到稳定控制。
通过这个范例,可以看到中药研发新剂型的关键步骤,从中草药的筛选到工艺的优化,再到临床试验和注册申请。
这个过程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包括药学、生物医学、药物化学等多个领域。
药物的剂型设计与新型药物制备技术
药物的剂型设计与新型药物制备技术药物剂型是指药物的制剂形式,是将药物合理地组织和包装,以方便患者使用的形式。
药物剂型设计在药物研发和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还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便利性和遵从性。
因此,合理的药物剂型设计和新型药物制备技术的研发对于提高药物疗效和患者用药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药物剂型设计的基本原则1. 可控释放性:药物剂型应具有合适的释放速度和时间,以维持药物在治疗浓度范围内的稳定血药浓度。
2. 生物利用度:药物剂型应通过适当的设计和改良,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使其在体内充分发挥疗效。
3. 稳定性:药物剂型应具有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保证药物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失去活性。
4. 安全性:药物剂型的设计应考虑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机制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患者使用药物时的不良反应。
5. 用药便利性:药物剂型应具有方便使用的特点,如口服制剂可使患者在家中自行服药,而不需要住院或到医院注射。
二、类型常见的药物剂型1. 固体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
这种剂型常用于口服给药,因其具有使用方便、稳定性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
2. 液体剂型:如注射液、口服液、滴眼液等。
这种剂型适合于患者对于药物剂量要求严格或者患者无法口服的情况下使用,如病情危重、伤口处无法进食等。
3. 半固体剂型:如栓剂、软膏、乳膏等。
这种剂型常用于局部给药,如外用药和直肠给药。
4. 气雾剂型:如吸入剂、喷雾剂等。
这种剂型适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和肺部感染,具有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特点。
三、新型药物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1. 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是一种将物质制备成纳米级颗粒或纤维的技术,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
在药物制备中,纳米技术可以用于改善药物的溶解度、增加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和增强药物的稳定性。
2. 仿生技术:仿生技术是模仿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技术,可以用于仿生药物传递系统的设计和制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标准】★掌握缓、控释制剂、经皮给药制剂、靶向制剂的基本概念、特点、类型、辅料和制备工艺。
▲熟悉缓、控释制剂、经皮给药制剂、靶向制剂的组成和各部分的作用。
●了解缓、控释制剂、经皮给药制剂、靶向制剂的试验方法。
缓释、控释制剂制备技术一、概述★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缓慢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
其中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从制剂中按一定规律缓慢、恒速释放,使机体内药物浓度保持相对恒定,体内释药不受pH影响。
其体外释放符合零级或接近零级过程。
★缓释、控释制剂具有以下特点:1.对于半衰期短的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病人服药的依从性,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疾病患者。
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小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以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治疗效果。
4. 某些药物可减少首过效应。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1、溶出2、扩散3、溶蚀、扩散与溶出相结合4、渗透泵5、离子交换●三、缓释、控释制剂的主要类型缓释、控释制剂根据其释药原理不同可分为:1.骨架型缓、控释制剂(不溶性骨架片、凝胶骨架片、溶蚀性骨架片、缓、控释颗粒压制片、胃内滞留片、生物黏附片)2.膜控型释、控释制剂(微孔膜包衣片、膜控释小片、肠溶膜控释片、膜控释小丸)3.渗透泵控释制剂4.植入型缓释、控释制剂5.脉冲式释药系统(口服、结肠、注射剂型、埋植剂型、脉冲经皮、磁性控制、超声波控制的脉冲给药)●四、缓释、控释制剂常见辅料(1)阻滞剂或溶蚀性骨架材料:为疏水性的脂肪、蜡或及其酯类。
常用的有硬脂酸、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醇、聚乙二醇单脂酸酯、甘油三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2)骨架材料:常用骨架材料有两类:①亲水凝胶骨架材料有羟丙甲纤维素(HPMC)、卡波普、羟丙基纤维素(HPC)及脱乙酰壳多糖等。
②水不溶性骨架材料有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乙基纤维素、聚硅氧烷、硅橡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udragitRL或EudragitR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
(3)缓释、控释包衣材料:常用疏水性和肠溶性材料加增塑剂:①疏水性包衣材料有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和甲基丙烯酸三甲铵乙酯-丙烯酸酯共聚物等;②肠溶材料如肠溶型Ⅱ号丙烯酸树脂(Eudragit L100)、肠溶型Ⅲ号丙烯酸树脂(Eudragit S100)、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
(4)增塑剂:如丙二醇、聚乙二醇、蓖麻油、吐温-80、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和柠檬酸三乙酯等(5)致孔剂:常用的致孔剂为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有聚维酮(PVP)、聚乙烯醇(PVA)、羟丙甲纤维素HPMC、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甲基纤维素(MC)和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LS)和泊洛沙姆(Poloxamer)等。
▲五、常见缓控释制剂及制备工艺1.亲水性凝胶骨架片制备工艺与普通片剂的相同,主要区别是所用辅料不同。
这类骨架片的主要辅料为骨架材料羟丙甲纤维素(HPMC),HPMC遇水后形成凝胶,用湿法制粒压片。
2.生物溶蚀性骨架片这类骨架片由水不溶但可溶蚀的蜡质材料制成。
这类骨架片是通过孔道扩散与骨架溶蚀控制药物释放,部分药物被水不能穿透的蜡质膜包裹,释放速率会受到很大影响,通常可加入表面活性剂或润湿剂来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
常用的制备技术为熔融技术、溶剂蒸发技术等。
3.胃内滞留片系指一类能滞留于胃液中,延长药物在消化道内的释放时间,改善药物吸收,有利于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片剂。
它一般可在胃内滞留达5~6小时。
此类片剂由药物和一种或多种亲水胶体及其他辅料制成,又称胃内漂浮片。
为提高滞留能力,有时加入疏水性而相对密度小的酯类、脂肪醇类、脂肪酸类或蜡类等。
另外,加入乳糖、甘露糖等可加快释药速率,加入聚丙烯酸酯II、III等可减缓释药速度。
有时还加入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表面活性剂增加制剂的亲水性。
4.微孔膜包衣片首先将水溶性药物按照一般片剂工艺要求制备成片芯(要求片芯一定硬度和较快的溶出速率以使药物的释放速率完全由微孔包衣膜来控制),包衣液包在普通片剂上即成微孔膜包衣片。
5.渗透泵片渗透泵片是由药物、半透膜材料、渗透压活性物质和推动剂等组成。
常用的半透膜材料有醋酸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等;渗透压活性物质(渗透压促进剂)主要起调节药室内渗透压的作用,常用乳糖、果糖、葡萄糖、甘露糖的不同混合物;推动剂亦称为促渗透聚合物或助渗剂,能吸水膨胀,产生推动力,将药物层的药物推出释药小孔,常用聚羟甲基丙烯酸烷基酯和PVP等。
除上述组成外,渗透泵片中还可加入助悬剂、黏合剂、润滑剂、润湿剂等。
制备过程包括片芯制备、包控释衣膜和激光打孔。
经皮给药制剂一、概述★经皮给药制剂(经皮吸收制剂)又称经皮给药系统(简称 TDDS,TTS),系指经皮肤敷贴方式用药,药物由皮肤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实现治疗或预防疾病作用的一类制剂,又称为贴剂或贴片。
▲TDDS的优点:(1)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关效应及胃肠影响,提高了治疗效果。
(2)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增强了治疗效果,减少了胃肠给药的副作用。
(3)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改善患者用药顺应性。
(4)患者可以自主用药,减少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使用方便。
(5)TDDS 局限性,如起效较慢;TDDS的剂量小;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也不宜设计成TDDS;生产工艺和条件也较复杂。
●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要求:①贴剂所用的材料及辅料应符合国家标准。
②贴剂根据需要可加入附加剂。
③贴剂外观应完整光洁。
④药物无泄漏。
⑤压敏胶涂布应均匀。
⑥采用乙醇等溶剂应在包装中注明。
⑦贴剂的含量均匀度、释放度、黏附力等应符合要求。
⑧除另有规定外,贴剂应密封贮存。
⑨贴剂应在标签中注明每贴所含药物剂量、总的作用时间及药物释放的有效面积。
●经皮给药制剂的基本组成分为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黏附层和保护层。
(1)背衬层:常用材料为复合铝箔膜。
(2)药物贮库:起贮存药物作用,主要由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透皮吸收促进剂等组成。
高分子基质材料常用醋酸纤维素、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
(3)控释膜层:控释膜的主要由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或聚硅氧烷等膜材料、致孔剂组成。
(4)黏附层:主要起黏贴作用,有时也可起药库、控释等作用。
常用的黏附层材料为压敏胶。
(5)保护层:常用的材料有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高聚物的膜材。
▲渗透促进剂,常用的种类如下: 1.表面活性剂;2.氮酮类化合物; 3.醇类化合物●常用的TDDS材料:1.骨架材料;2、控释膜材料;3、压敏胶;4、其他材料二、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经皮给药制剂按可分为膜控释型、黏胶分散型、骨架扩散型和微贮库型,其制备工艺流程如下:●(一)膜控释型TDDS工艺流程▲(二)黏胶分散型TDDS工艺流程▲(三)骨架扩散型TDDS工艺流程▲(四)微贮库型TDDS工艺流程●(五)常用制剂设备SK2006-130膏药生产线、切片机、巴布贴设备等★三、经皮给药制剂的质量评价1.含量均匀度2.释放度3.黏附力贴剂为敷贴于皮肤表面的制剂,其与皮肤的黏附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制剂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应进行控制。
通常贴剂的压敏胶与皮肤作用的黏附力可用三个指标来衡量,既初黏力、持黏力及剥离强度。
(1)初黏力:表示压敏胶与皮肤轻轻地快速接触时表现出对皮肤的粘接能力,即通常所谓的手感黏性。
(2)持黏力:表示压敏胶的内聚力大小,既压敏胶抵抗持久性剪切外力所引起蠕变破坏的能力。
(3)剥离强度:表示压敏胶粘接力的大小靶向制剂制备技术一、概述★靶向制剂又称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system ,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定位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二)靶向制剂的分类1.被动靶向制剂2.主动靶向制剂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二、被动靶向制剂常用载体★被动靶向制剂系利用药物载体,即可将药物导向特定部位的生物惰性物质,使药物被生理过程自然吞噬而实现靶向作用。
常见的被动靶向制剂的载体有脂质体、乳剂、微球和纳米粒等。
(一)脂质体★脂质体系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的材料内形成的微型泡囊,亦称类脂小球或液晶微囊。
●1.脂质体的组成和结构脂质体由双分子层所组成,胶束则由单分子层组成。
●2. 脂质体的分类脂质体可因其结构不同分为单室脂质体和多室脂质体:①单室脂质体,由一层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粒径约0.1~1μm,凡经超声波分散的脂质体混悬液,绝大部分为单室脂质体;②多室脂质体,由多层脂质双分子层构成,粒径约1~5μm。
▲3. 脂质体的特点: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缓释性;细胞亲和性与组织相容性;降低药物毒性;保护药物提高稳定性。
●4.制备脂质体的材料制备脂质体常用的膜材有:1.磷脂类、2.胆固醇●5.脂质体的制备:(1)薄膜分散法将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氯仿(或其他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氯仿溶液在玻璃瓶中旋转蒸发,使在烧瓶内壁上形成薄膜;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烧瓶中不断搅拌,即得脂质体。
(2)注入法将磷脂与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共溶于有机溶剂中(一般多采用乙醚);然后将此药液经注射器缓缓注入加热至50℃~60℃(磁力搅拌下)的磷酸盐缓冲液(可含有水溶性药物)中,加完后,不断搅拌至乙醚除尽为止,即制得脂质体,其粒径较大,;不适宜静脉注射。
再将脂质体混悬液通过高压乳匀机二次,则所得的成品,大多为单室脂质体,少数为多室脂质体,粒径绝大多数在2μm以下。
(3)超声波分散法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加入磷脂、胆固醇与脂溶性药物共溶于有机溶剂的溶液,搅拌蒸发除去有机溶剂,残液经超声波处理,然后分离出脂质体,再混悬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脂质体混悬型注射剂。
凡经超声波分散的脂质体混悬液,绝大部分为单室脂质体。
(4)逆相蒸发法逆向蒸发法系将磷脂等膜材溶于有机溶剂如氯仿、乙醚中,加入待包封药物的水溶液(水溶液∶有机溶剂=1∶3~1∶6)进行短时超声,直到形成稳定的W/O型乳剂,然后减压蒸发除去有机溶剂,达到胶态后,滴加缓冲液,旋转使器壁上的凝胶脱落,室温减压下继续蒸发,制得水溶性混悬液,通过凝胶色谱法或超速离心法,除去未包入的药物,即得大单室脂质体。
本法特点是包封的药物量大,体积包封率可大于超声波分散法30倍,它适合于包封水溶性药物及大分子生物活性物质。
(5)冷冻干燥法将磷脂经超声处理高度分散于缓冲盐溶液中,加入冻结保护剂(如甘露醇、葡萄糖、海藻酸等)冷冻干燥后,再将干燥物分散到含药物的缓冲盐溶液或其他水性介质中,即可形成脂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