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现象学解读

合集下载

建筑现象学空间解析

建筑现象学空间解析

空间构成
1.空间构成原理
建筑现象学的空间构成空间的形成、组织和演化过程。它认为空间不是静态 的,而是动态的、有生命的。空间构成的研究包括对空间形态、结构、尺度、材 料、光线等因素的分析,以探索空间构成的规律和特点。此外,空间构成还空间 与人的关系,以及空间对人的行为、心理和感知的影响。
2.空间构成与其他建筑现象学的 关系
空间解析
1.基本概念和理论
建筑现象学的空间解析空间本身的特征和意义。它强调对空间的结构、形态、 尺度、比例、光影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理解空间所传达的文化、社会和心理 信息。空间解析的理论基础包括现象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学科理 论,为深入剖析建筑空间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2.空间解析在建筑现象学中的重 要性
结论
建筑现象学空间解析从空间的结构、形态、认知和体验等方面出发,深入剖 析建筑现象的空间特征和意义。本次演示通过探讨空间解析、空间构成和空间认 知在建筑现象学中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认为这些研究领域为建筑现象学的 繁荣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 发展,建筑现象学空间解析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探索 和研究。
谢谢观看
3.空间解析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 方向
尽管空间解析在建筑现象学中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 空间解析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对一些复杂空间的解析存在困难。此外,空间解 析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以适应不同类型建筑和空间的解析需求。未 来,空间解析的发展方向可以包括完善理论体系、拓展解析方法、加强跨学科交 流以及城市和区域规划等方面的研究。
空间解析在建筑现象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建筑空间的深入解析, 可以更好地理解空间与人的关系,以及空间所承载的文化和社会信息。其次,空 间解析有助于探索建筑空间的认知和体验规律,为建筑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最 后,空间解析有助于揭示建筑现象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根源,为建筑保护、传承和 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五建筑类型学和建筑现象学_109p_专题研究报告

五建筑类型学和建筑现象学_109p_专题研究报告

(4).罗西将城市作为集体记忆的所在地,它交织着历史的和个 人的记录。当记忆被某些城市片断所触发,过去所遇到的经历(即 历史)就与个人的记忆一起呈现了出来。如何去激起人们思绪,这 就要靠类似的城市。因为,那些记录着历史与个人经验的客体大多 已不复存在了,而只有那种类型是我们今天可能去把握的。
4.格拉西-建筑的逻辑构造
(3)建筑类型学:
第一,类型学继承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 第二,类型学继承了特殊的建筑片断和轮廓,这些元素可能是我们 正 在分析的不同于其它的特殊的例子 第三,类型学是在新的文脉中将这些片断重组的尝试;是在新的关系 中拼贴这些片断的尝试 新的建筑、建筑群体和城市的产生应该被视某一为是老的城市 生长繁殖的结果。设计过程必需作为一种归类分组的方法体系,才 能够把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形式归结分类,并在此过程中接纳并呈 现特定的文化和人脑中的固有形象。 按照阿尔甘的观点,类型学分类方式是根据下列等级组织进行的: 1)城市的尺度和它的建筑组织,这反映在建筑组群与城市形态关系的 研究上。 2)建筑的尺度和它的大的组合元素,如广场、室内空间类型等的形式 构成。 3)细部比例、构造以及它的装饰部分,如柱式处理。
2.类型学在建筑上研究的重点
(1)类型选择
类型选择是创造过程的第一步。有些时候,创造的过程也就 是类型选择的过程。以类型选择为依据的类型学的设计必须依据 特定文化背景的人们头脑中共有的固定形象,其过程往往是生活 方式与建筑形式相互适应。选择的类型常常是固定的建筑组群关 系以及建筑的母题。
(2)类型处理
对于已选取的类型必须进行几何简化,这是类型处理的第一 步。因为没有这一步的还原简化,那么所选择的只能是某一特殊 的类型学原型。由于这一原型不具备普遍的抽象性,从而使类型 选择失去了普遍历史意义。

第七讲 建筑现象学

第七讲 建筑现象学
看到的是任何一个罗马的空间都是这种宇宙基本秩 序的表现,看到的是在建筑的形式上,将与古代和生死 问题有关的象征性宇宙中心,和基督教中救赎和永生
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图像画面。正是在他的书写与 我们的阅读中,西方建筑历史的图景被深化并被升华 了,建筑历史不再是诸种经济的或政治的力量的合乎 逻辑的争斗的产物,并以其争斗的结果,而决定其发展 的进程。建筑历史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它与人们的
---舒尔茨
PPT课件
12
三、建筑现象学的基本内容:
建筑现象学的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到建筑
环境的各个层次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环境 和社会文化环境,同时特别关注它们与人 们生活和存在的本质关系。概括起来,这 些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环境的基本质量和属性;
2、人们的环境经历及其意义;
3、衡量建筑环境的社会和文化尺度;
PPT课件
10
2.将事物与意识一同考察
“对对象的理解就是对自我的理解,对 本质的直观就是对自己存在深度的测定”。 因此对现象的把握或者说审美体验就无法 将事物与意识分离开来,而应将二者一同考 察,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
①人们在环境中的活动强度越大,所获 得体验经历越丰富,环境的意义和价值就有 可能被揭示得越充分、越深刻。
PPT课件
4
建筑现象学的哲学基础
从总体上看,建筑现象学的理论和哲学 基础是胡塞尔于20世纪初创立的现象学和20 世纪20年代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方法所创立 的本体论以及后期从语言和诗学角度对存在 的研究。
现象学回避了是什么的哲学基本问题,而 是将意识放在哲学思考的中心并关注存在,追 问自己“为什么存在,应该如何存在,存在的 意义。”在每一清醒的“我思”中,从纯粹自 我出发,传统价值取向的“为他结构”被“为 我结构”取而代之。海德格尔认为现象学就 是自己将自己显示出来让人看见。

基于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基于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05
基于现象学的建筑设计方法的前 景与挑战
方法论的完善与创新
建立建筑设计现象学框架
深入研究建筑设计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 论,结合现代建筑设计和建筑哲学的趋势, 建立一套完善的建筑设计现象学理论体系。
创新建筑设计方法
基于现象学理论,探索新的建筑设计方法, 包括对建筑空间、功能、形式、材料、构造 等方面的研究和设计实践,推动建筑设计的
案例三:社会学背景下的城市广场设计
总结词
社会学背景强调了城市广场设计中的社会交 流和公共参与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城市广场设计需要考虑城市的社会结构和文 化背景。设计师需要了解当地的社会文化、 历史传统和公共活动,并将其融入到设计中 。同时,设计师还需要考虑如何让城市广场 成为一个能够促进社会交流和公共参与的城 市空间。
空间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设计应将空间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通过引入自然光、自然风和 绿化等元素,增强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体验。
强调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设计
文化传承与创新
建筑设计应关注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特色,通过传承和创新,将文 化元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增强建筑的在地性和文化性。
地域特色与建筑风格
建筑设计应关注地域特色和建筑风格,通过借鉴地域文化和建筑风 格的特点,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
案例二:心理学角度的博物馆设计
总结词
心理学角度强调了博物馆设计中的用户 体验和情感共鸣的重要性。
VS
详细描述
博物馆设计需要考虑观众的心理感受和体 验。设计师需要深入研究观众的认知、情 感和行为模式,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展览路 线、展示方式和交互体验。同时,设计师 还需要考虑如何让博物馆成为一个能够引 发观众情感共鸣的文化空间。

建筑知觉现象学与文化建筑的关联性解读

建筑知觉现象学与文化建筑的关联性解读

建筑知觉现象学与文化建筑的关联性解读1.1 建筑知觉现象学下的基本建筑观1.1.1 现象学方法的引入现象学的方法论不同于客观的科学事实,人经历的事物中蕴含的向人诉述的人类生存目的、意义是现象学看待世界的根本目的。

所以现象学是这样的一种方法:通过主体人的亲身感受将客观的事物与人在生活世界的经验、价值、意义紧密联系,并在人的内心世界形成心理活动,然后反思所有事物。

正是这种观察与反思的过程拉近了主客二元的关系,建立了事物与意识的直接关联关系,继而产生价值和意义。

胡塞尔的描述与还原思想、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思想,对这种现象学方法做了清晰描述。

(1) 描述与还原的方法胡塞尔是19 世纪-20 世纪德国哲学家,现代意义上的现象学,又称“胡塞尔现象学”,为其所创。

他的现象学所述的一切内容即为“面向事物本身”。

胡塞尔认为与纯粹的实证事实相比较,人类整体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才是最重要的。

以这种方式来认知、解读世界,找出一个绝对事实的标准,“对各门特定的科学产生最终的评判”。

因此,胡塞尔创造了“还原”事物本身的思想方法。

“现象学的还原就是说:所有超越之物(没有内在地给予我的东西)都必须给以无效的标志,即:它们的存在,它们的有效性不能作为存在和有效性本身,至多只能作为有效性现象” [] 。

通过这种思想认知方法认知思想的结构和内容,把意识作为思考的中心。

还原法不再以理性主义者的思考模式,通过一种纯粹的“描述性”方式,“面向事物本身”,也就是回归看得见的直观的认识方式,回到真正直接自明、不可怀疑的东西的认知上来,从而揭示我们所处的世界用怎样的意识方式来表达自身。

胡塞尔在本质还原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先验还原的思想。

先验还原的根本目的在于超越“自然的思维态度”而获得“哲学的思维态度”。

这两种态度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没有经过认识批判。

“所谓认识批判即对于认识和对象之间的反思” [] 。

(2) 存在与此在的“诠释法” 胡塞尔“面向事物本身”的“描述性”方法影响了在他之后的现象学家。

斯蒂芬霍尔和它的现象学

斯蒂芬霍尔和它的现象学

霍尔建筑设计特点
3、材料与气味
对建筑的处理,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同时也涉及到触觉、嗅觉、听觉等多方 面的感知,显现或揭示出比外在形式更为重要的维度。霍尔通过感觉获得灵感, 对知觉体验中嗅觉也同样重视,通过对人的嗅觉的关怀,营造适宜的气氛。
架空空间
水环境空间
露台、平台空间
霍尔建筑设计特点
2、交织的空间 霍尔的建筑作品表现出内部空间关系丰富,往往提供给我们运动的视觉——倾斜、曲 线——起初看见的房间是倾斜的,而且房间里的人与物看上去都是倾斜的,但随后在空 间中人的知觉发生了变化:房间里的人与物都由倾斜变直了。一旦身体变换了观看的角 度与方向,景象也随之改变,其所呈现出的所有的空间关系,透视的叠加,精彩的细节 和经过仔细推敲的比例尺度都有自己的想法,是需要使用者到建筑内部去体验的。
斯蒂芬▪霍尔和他的现象学
斯蒂芬▪霍尔的思想观点 及建筑设计特点
霍尔建筑现象学思想观点
现象与思想的交织
建筑现象的体验来自特定的场所和 建筑,它能塑造有生命的、感觉的、时 空缠绕的空间,进而能够改变我们的生 活。建筑通过对形式、空间和光的组合, 通过各种现象,可以升华人们日常生活 的体验。 通过思想,各种复杂要素多方面的 关系被综合把握,思想的特殊性和清晰 性受到场合的限制,同时他又在场所和 计划中构筑意义。建筑组织的思想是一 根暗线,用确切的意图把不同的部分连 接起来。组织概念是一个启发式的方法, 可以来自于场所的历史、计划或者几何 学的灵感,或是来自作为神话诗歌的故 事。建筑联系了历史、场所、文化以及 激情。
霍尔建筑设计特点
2、光引入自然 在光的运用上,像阿尔托、柯布两耶等建筑大师那样,霍尔成功的关键是对自 然光处理上每次都有新意,近乎随心所欲的应用,从容运用天窗、侧窗、二次折射 窗等将自然光引入建筑内部。霍尔将空间与自然光以丰富且密切的方式结合,使人 因而能与自然环境有良好的关系,在其中捕捉到一种现代主义往往容易缺乏的诗意 性。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建筑现象学概述
建筑现象学是一种将现象学原理应用于建筑学领域的理论体系。它强调对建筑 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从哲学、心理学和文化等多个角度研究建筑的本 质和意义。建筑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理解人类 对于建筑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创造出更加符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场所塑造的重要性
二、场所塑造:建筑设计中的关 键
场所的塑造是建筑设计的核心任务,它关乎一个空间如何被感知、使用和体验。 场所的定义不仅包括空间和物质形态,还包括人们的活动、情感和文化内涵。 一个成功的场所不仅需要满足功能需求,还需激发人们的共鸣和创造力。
场所的情感表达是塑造场所的重要方面。通过建筑设计的手法,如空间的组织、 光线的控制和材料的运用等,可以传达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例如,著名建筑师 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德国世界杯球场,运用了开放的建筑设计,强调了自然与 建筑的融合,传达出一种庄重、自然和和谐的氛围。
一、发现与创造:建筑现象学的 方法
建筑现象学强调对场所和环境的感知和体验,认为建筑设计应基于对场所的深 入理解和洞察。发现与创造是建筑现象学的核心,通过对场所的历史、文化、 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发掘和分析,为建筑设计提供灵感和创新。
例如,著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设计中善于发现场地的独特之处,如对光线的精 准把握和对自然的细致描绘,他将这些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创造了多个令 人叹为观止的场所,如“光之教堂”等。
然而,对于场所塑造的深入研究 远不止于此。
参考内容
发现与创造:运用建筑现象学分 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引言
在当今的建筑设计领域,人们对于建筑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越来越重视。建筑现 象学作为一种研究建筑与人类存在之间关系的理论,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视 角和方法。本次演示将探讨建筑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运用建 筑现象学分析建筑设计中场所的塑造。

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待传统建筑空间石林小院空间初探

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待传统建筑空间石林小院空间初探

空间构成
1.空间构成原理
建筑现象学的空间构成空间的形成、组织和演化过程。它认为空间不是静态的, 而是动态的、有生命的。空间构成的研究包括对空间形态、结构、尺度、材料、 光线等因素的分析,以探索空间构成的规律和特点。此外,空间构成还空间与 人的关系,以及空间对人的行为、心理和感知的影响。
2.空间构成与其他建筑现象学的 关系
影响体验的因素
影响体验的因素包括空间形态、空间尺度、空间光影、空间色彩等。空间形态 会影响人们的感知和认知过程,如圆形空间可能给人以温馨和舒适的感觉,而 方形空间则可能给人以冷漠和正式的感觉。空间尺度则会直接影响人们在空间 中的行为和感受,如过高或过低的尺度都可能让人感到不适。空间光影和色彩 同样会对人们的体验产生影响,如明亮的光线可能让人感到欢快和兴奋,而暗 淡的光线则可能让人感到沉闷和沮丧。
尽管本次演示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例如,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空间体验差异、不同类型的建筑空间(如工作场所、 购物中心、公共空间等)对体验的影响以及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残障 人士等)的空间体验等。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体验空间 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谢谢观看
从现象学的视角看待传统建筑空间石林 小院空间初探
01 引言
目录
02 空间形态分析
03 空间体验探究
04
传统建筑空间现代性 思考
05 参考内容
引言
传统建筑空间作为人类历史与文化的载体,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现象学作为一种个体经验与意识哲学的理论体系,为研究传统建筑空间提供了 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次演示以云南石林小院空间为例,从现象学的视角对其空 间形态、空间体验和现代性思考进行初探。

第03讲 3-建筑现象学

第03讲 3-建筑现象学

第三章建筑现象学环境心理学补充知识•哲学基础胡塞尔( Edmund Husserl)的现象学哲学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与建筑现象学《建筑意向》(Intentions in Architecture,1963)《实存·空间·建筑》(Existence, Space and Architecture,1971年)《西方建筑的意义》(Meaning in Western Architecture,1973年)基于上述理论基础,1980年舒尔茨出版了纯建筑理论领域最早、最完整、系统深刻地讨论建筑现象学的著作《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Genius Loci: Towards a Phenomenology of Architecture)。

•“远古至今,建筑帮助人们,使人们的存在富有意义。

通过建筑,人们拥有了空间和时间的立足点……建筑应该理解成富有意义的(象征的)形式。

”——《西方建筑的意义》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存在”的意义上讲“定居”是建筑的目的•人们感知场所感的过程,可划分为认同(identification)和定向(orientation)两个同时进行的方面。

•“建筑意味着把一个场地转变成具有特定性格与意义的场所。

设计就是造就场所。

”换句话说,“场所”是有清晰特性的空间,人必须要能体验到环境是充满意义的。

•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即空间加形式特征),帮助人们“定居”。

•现象学(Phenomenology)原词来自希腊文,意为研究外观、表面迹象或现象的科学。

事实上,现象学理论并不是讨论现象的一门学问,而是想透过现象找到事物的本质;严格来讲,现象学只是一种方法而已,在这里“寻找本质的方法不再是传统的超越方法,而是希望以数理与心理的分析找出思想的形式及其内容”。

•“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现象学方法, 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的研究。

基于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基于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

基于现象学对建筑设计方法的思考基于现象学的建筑设计方法,是一种将人的感知与体验放在设计的核心位置的思考方式。

现象学强调个体的身体感知、情感和记忆对于环境的塑造和理解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强调人的主观体验来创造与人类需求相契合的建筑空间。

在这种设计方法中,设计师需要关注建筑与人的关系,以及建筑空间对人的感知产生的影响。

首先,现象学建筑设计方法强调建筑与人的互动。

建筑不再被视为一个静态的实体,而是一个与使用者进行互动的场所。

设计师需要理解人的感知机制和行为模式,通过合理布局、材料选择和光照等手段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感知。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帮助建筑师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需求的建筑空间。

其次,现象学建筑设计方法注重建筑空间的情感表达。

现象学强调人的情感和情感体验对于对环境的感知与理解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材料、颜色和形式等方面的手段来表达情感,从而创造出一个与使用者有情感共鸣的建筑空间。

在这种设计方法中,建筑不再是冷冰冰的物质结构,而是一个能够引起人情感共鸣的空间。

最后,现象学建筑设计方法注重建筑空间的时间性。

现象学认为,人的感知和体验是与时间有关的。

人在使用建筑空间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和感受,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空间的认知和理解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需要考虑使用者的时间感知和时间体验,创造出可以适应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活动的建筑空间。

综上所述,基于现象学的建筑设计方法将人的感知与体验放在设计的核心位置,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和主观认知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通过关注人与建筑的互动、情感表达、记忆效应和时间性等方面,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加符合人类需求的建筑空间,使人能够更好地感知、体验和理解建筑环境。

波尔图建筑系馆建筑现象学解析

波尔图建筑系馆建筑现象学解析

功能
• 在三角形场地中,建筑被分成了地上地下相连的很多块.其中最大 的一个体量在北翼,形成了围合的三角形内院,北侧楼中包含办公 室,演讲厅、半圆形展厅和一个屋顶上天窗采光别致的图书馆。
波尔图建筑系馆建筑现象学解析
功能
• 整个地块北侧为嘈杂的高速公路,南侧为小 区内部道路,且南侧临河景观良好,西扎在 平面布置时设计将教室(学生使用场所)布 置在南侧(视觉良好的方向)。办公人员使 用的房间位于建筑群体的北部,濒临高速公 路,相对环境嘈杂。
• 在设计的过程中, 西扎将围合成方形内院的一翼去掉, 形成了其惯用的U 形平 面。可以看出设计的构思从封闭的单一主体逐步 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开放性的综合体, 并将更大范 围的场地引入设计。
西扎的所有建筑都充分尊重场地现状,运用场地 周边的元素,都是是精心地放置在其场地的地形之中。
波尔图建筑系馆建筑现象学解析
这种四维动态空间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平面与垂直、人
工与自然的界限,形成一个在二个度向上立体流动的空间。 以前作为上下层之间联系的楼梯正逐渐被坡道和倾斜的楼 板取代,行走其间,在坡道和楼板的引导性下不知不觉地 从一个层面到另一个层面,完全感觉不到约束。
波尔图建筑系馆建筑现象学解析
空间分析
——地下采光连廊
从外观来看,简洁干净的艺术感和雕塑感比较显眼。 不过进入室内,才察觉它的不凡:通过地下3米处一 条长而窄的走廊把各个单体连成一体,室内空间的 流动随处可见,流线型的坡道即起联系空间的作用,
也作为一个学生作品的展览空间,行程有趣多变。
波尔图建筑系馆建筑现象学解析
立体空间
• 整个空间设计充满不定性和多义性,带 着一种动态空间的丰富感。这种四维动 态空间的最大特点是平面与垂直、人工 与自然的界限被打破了,形成一个在二 个度向上立体流动的空间。以前作为上 下层之间联系的楼梯正逐渐被坡道和倾 斜的楼板取代,行走其间,在坡道和楼 板的引导性下不知不觉地从一个层面到 另一个层面,完全感觉不到约束。

建筑设计中有关现象学的实践与总结

建筑设计中有关现象学的实践与总结

建筑设计中有关现象学的实践与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建筑设计中,除了要考虑到建筑的功能和美观性外,还要考虑到人们的感官体验和情感体验。

因此,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们在建筑空间中的感知和体验。

本文将从现象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总结。

一、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1. 空间感知空间感知是指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感受和认知。

建筑设计师应该注重对空间的形态、比例、色彩、材质等细节的处理,以满足人们的感知需求。

例如,建筑内部的色彩搭配要协调一致,不同区域的色彩要有明显的区分,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建筑的门窗位置、高度和大小也要经过精细计算,以便在视觉上给人以舒适感。

2. 情感体验情感体验是指人们在建筑环境中所感知到的情感和情绪。

建筑设计师需要掌握人们的心理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出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的建筑体验。

例如,在公共建筑中,设计师应该尽可能创造出温馨、舒适、安全的氛围,让人们感觉到亲切和关怀;在艺术展览馆中,应该创造出神秘、典雅、精致的氛围,让人们产生艺术审美的享受和心流体验。

3. 文化认知文化认知是指人们在建筑环境中所感知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建筑设计师应该注重挖掘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通过设计彰显这些文化元素。

例如,在历史古迹的保护和修缮中,应该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文化遗产,同时加入现代化的建筑元素,以兼顾历史保护和文化发展的需求。

二、现象学在建筑设计中的总结1. 建筑是人类的情感空间现代建筑设计强调“人本设计”,即要贴近人们的需求和心理需求,注重在空间、材料和结构上创造出极致的人性体验和情感共鸣。

这要求建筑设计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和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2. 建筑与环境是相互关联的建筑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到空间感知和情感体验,还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融合。

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是动态的、相互作用的。

建筑现象学名词解释

建筑现象学名词解释

建筑现象学名词解释
建筑现象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它探讨的是建筑的特定现象和状态,比如建筑的设计、施工、使用和管理,还有建筑文化、社会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了建筑现象学的几个重要概念,并对它们进行了解释。

首先是建筑实体,即建筑物的物理特征,比如其形状、尺寸、结构、质地等,这是构成建筑物的最基本要素。

其次是建筑功能,即建筑具有的功能,也就是它们可以满足人们的居住、办公、生产等需求,并能够满足社会文化需求。

还有建筑价值,它指的是建筑物的价值观,根据人们对建筑的要求和评价,可以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三种。

此外,还有建筑文化。

它不仅指建筑物和建筑表现形式所传达的文化意义,而且指建筑物使用和管理所传播的文化和社会规范。

另外还有建筑精神,它指的是建筑物所反映的更深层的、更高层的文化意识,反映其主体内心的内涵,以及其对空间、色彩和纹理等方面的表达和理解。

最后,还有建筑环境,它指的是建筑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建筑物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人为景观形成的环境,它们均对建筑物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建筑现象学是一门复杂的社会科学,它涉及到建筑物的实体和功能、价值和文化、精神和环境等多方面,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学科。

本文就主要介绍了建筑现象学几个重要概念,并对
它们进行了解释,从而为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建筑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

一、关于现象学及建筑现象学建筑学是一门复杂而多义的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技术与逻辑,更依赖经验预与感知.就建筑设计过程而言,也并非绝对的客观推理,而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设计者的"先验"不可避免的影响设计结果.正是这种"经验主义"的色彩,使建筑学与现象学有着天然的契合点.现象学"直观、明察"的研究方法和注重主体经验的研究态度对认识纷繁复杂表象下的建筑本质有直指人心的力量.上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拉夫、西蒙、诺伯格·舒尔茨等人已将现象学引入建筑学,形成了建筑现象学的雏形.尤其是舒尔茨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基础上提出"场所精神",使现象学得到建筑界的广泛接受.在设计实践中借鉴"知觉现象学"的斯蒂文·霍尔,也一直是国内建筑界讨论的热点.通过对霍尔及其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哲学是作为建筑师的一种修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建筑师的喜好取舍、是非标准,进而间接地指导了建筑师的实践.现象学之于霍尔,并不是个人风格的标签,而是设计思想的来源.所以向霍尔学习,仅关注其风格问题和"叙事性"是不够的,还应该追问他的设计思想源泉和工作方法—尤其是后者—一种现象学的思考角度和工作方法.从胡塞尔提出主体意识现象学到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再到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时至今日,现象学已经是拥有近百个分支,渗透到各个学科的一种显学.美国现象学史学家施皮格伯格评论说,现象学"象一条河,包含有若干平行的支流,……它们有共同的出发点,但并不需要有确定的可预先指出的共同目标".可见将这些现象学运动各成员统一在一面大旗下的是一种"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胡塞尔的名言"回到事物本身去".这句看似简单却直指人心的口号所表达的是一种具有开放性的态度."面对本质"要求我们在认识一个问题之前先将存在的判断放进括号中去,存而不论(哲学上称为"悬置"),因此现象学是反对预设结论、反对对文献的过分依赖的,现象学强调教授的知识并不等同于真理,"传授的对象"和"思考的对象"( 3 )两者是有区别的.因此,对于类型学的设计方法为主流的国内建筑界,在设计实践中借鉴现象学有更深刻的意义.它指出了一条解放思想,寻求创新的通道,引导我们关注空间体验的主体,并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活世界"的多样性.二、一个设计实例在接触现象学方法之后,本人曾将其应用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得到了崭新的认知体验.在设计实践中,更体会到借鉴现象学对我们的设计实践有多重的指导意义.如前文提及,哲学是无法直接做为设计方法用于实践的.所谓设计过程中借鉴现象学可以说是设计者带有现象学倾向的思想"渗透"到设计中的过程.南海实验幼儿园投标方案的设计过程正是其中之一.两万多平方米的项目用地位于新兴市区,周边紧邻实验中学和规划中的小学,并被几个大型住宅社区环绕.项目被定位为佛山地区规模最大、标准最高、配套最完善、具有示范意义的幼儿园,拟招生1200 人,约40 个班,实行托幼一体化,考虑600 名幼儿寄宿.佛山市南海区桂城办事处作为甲方,酝酿建设如此大型幼儿园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为用地周边的住宅区建设"配套设施"的概念了,而是希望建设桂城区的"教育王牌",吸引更有实力的建筑开发商和相关教育产业的落户.设计任务具有挑战性.不光是因为四十班幼儿园的规模远超现行《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对一般规模幼儿园所要求的各种指标;而且这种规模的幼儿园建成实例极少,没有可参照的对象.更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如此大规模、高标准的城市幼儿园,丰富的功能要求和充足的独立用地使设计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蕴含着丰富的创作可能,怎样使设计富有新意,不落窠臼呢?为了寻找创新性的方案,我们先将各种能够收集到的幼儿园"设计模板"悬置起来,回到建筑本身上去思考.以学龄前儿童为使用主体的幼儿园建筑具有不同于中小学建筑的特殊性.学龄前儿童由于尚无繁重课业与升学的压力,其行为模式更为自由、随性.幼儿园建筑应反映这种行为模式的特点,为儿童提供无拘无束、丰富有趣、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活动空间.尤其是寄宿幼儿园,儿童将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持续生活在园内,因而要具有足够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来维持儿童对幼儿园的兴趣与依恋.同时,甲方也提出,不希望寄宿儿童晚上在本班活动室的寝室内寄宿,担心他们整天在同一个空间内生活,会产生厌烦心理.为此,方案采用一种灵活、自由的空间布局形式,使整个幼儿园更像一座游园而不是一所学校.这种倾向也反映在"游园式路径"的设置上—一种类似迷宫游戏的路径结构.活动单元如自然村落般错落布局,路径在节点、拐角、尽端处放大,形成行进过程中空间的变化(图1).图1建筑、路径、绿化与网格庭院和屋顶绿化平台的设计不仅将自然的因素充分引入建筑,也实现各班均拥有便捷、独立的活动场地.为了在有限的用地进深上实现这几方面的构思,没有采用通常的活动室平面做法,而是根据方案需要设计了一种10m x 14m 的单元,每个单元可以容纳一套幼儿活动室,同时两个相邻的单元可以容纳三套乳儿班(图2,图3 .一层平面由22 个单元和庭院组成,其中8 个单元内安排12 个乳儿班,另有两个单元抽空,形成架空的活动空间.二层变化为11 个单元和11 个屋顶平台,每个班都有自己独立的活动平台.三层只余 5 个单元和 6 个屋顶平台,单元之间均有连廊,方便同年级儿童共同游戏之用(图4).图2幼儿班单元图3乳儿班单元图4各层平面图楼梯跟随五个三层体量布置,是最有效率的交通布置方式.同时,为了将交通元素加以突出,方案中将这五个体量披上五种象糖纸一样的立面图案,形成路径中的节点,寓意"人生就象糖果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儿童可以以这五个"糖果盒"为路标,为自己定位(图5).图5"糖果盒"——立面构思除了这五个"糖果盒",建筑的其他部分均为白色,立面务求简洁.这样做的原因与其说是对现有幼儿园立面上的异形窗、卡通装饰及城堡、积木等"符号式"手法的厌倦,不如说是更愿意将方案的重点放在丰富主体感受的考虑上.不同高度的体量之间的错落经过精心的推敲,除了要在临街面形成起伏的轮廓,更重要的是要保证每个活动室单元都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和通风.每个庭院都有一部分不处在建筑阴影之下,小型落叶乔木点缀其中,通过引入阳光和树影、风等自然元素的变化带来主体感受的变化.方案中的路径在建筑单元与庭院之间上下游走,其中的空间类型也是变化着的,也是希望带给主体丰富的个人体验(图6,图7 ).这种空间感觉糅合了设计者对中国园林中路径及游廊的个人经验,也是在有限空间中试图对主体感受进行扩展的一种尝试.方案虽得到了评标专家的一致赞同,但止于初步设计的阶段.因此有些对建筑材料的思考未能得以深化,只能期许将来有机会再予以实现.图6局部透视效果图7局部空间形态变化分析图三、对设计实践中现象学指引的启发与思考1 .回到建筑本身去寻找创作灵感在国内的建筑设计课上,老师往往让我们在着手设计之前先对建筑类型做一番资料收集的工作,此过程虽能让学生认识到某种类型建筑的"通常做法",但也往往成为此后设计的"思维定式".如果建筑师习惯在功能上套用通用的公式,则设计过程就只剩下如何给已确定的功能内容套上好看的外衣而已.2 .重视知觉感受的多重性帕拉斯玛在他的文章《建筑七感》中,列举了人对建筑的七种知觉,完整的阐述了作为现象学的"知觉"在建筑学中的作用.帕拉斯玛认为,不同的建筑可以有不同的感觉特征,除了通常流行的"眼睛的建筑学"或者说"视觉建筑学",还应该有一种"触觉的建筑学",一种重新认识听觉、嗅觉和味觉的建筑学.在建筑空间的知觉过程中,尤其依赖主体的运动,因此除了看、听、摸等途径,在建筑中游走也应是知觉的一种形式.因此作为空间艺术的塑造者,建筑师不应仅仅执著于视觉符号,而罔顾身体对其它知觉形式的需求.3 .还原"生活世界"的丰富性胡塞尔指出,现象学的一项使命就是要还事物以本真的"丰富性",施皮格伯格进一步将其诠释为"对多样性的无所不包的欲望",现象学"与其说是对思维经济原则的有意识的挑战,不如说是对多样性现象的感受性的尊重" ,因为这种丰富性并不是附加在事物身上的多余物,而是直接构成了事物本身.换句话说,具有丰富感受的事物才是真实的事物.胡塞尔提出回到"生活世界",构成这个"生活世界"的不是概念、定义等虚无的、被归纳的或被提炼的东西,而是真正能感受到的、能被认知的、丰富的、真实的体验. "建筑的精神任务是构成和加强我们对世界的体验" ( 6 ) 帕拉斯马如是说.作为体现人类存在的物化隐喻,反映真实的经验世界从来就是建筑的重要使命.四、结语从理论研究到设计实践,当今建筑界不断涌现着层出不穷的新鲜名词和繁杂变换的风格、手法,使人无所适从.借鉴倡导自身思义的现象学观看方式不仅对把握建筑的本质具有"拨云见日"的现实意义,也将会为缺乏原创性的国内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一种崭新的方法论——那就是在建筑设计实践中,不应过分依赖图片资料和通常做法,而应该回到建筑的本质寻找灵感之源.当然,如同海德格尔恰恰要研究被胡塞尔划到括号中的"存在"一样,我们并非要将那些既有的成果弃置到废品堆中,而是要在现象学直接直观的基础上予以反思和运用.也就是说,要在现象学的目光中重新认识既有经验,在学习理论之前先学会忠于现象,在借鉴他人手法之前先学会发掘自己的体验——"只有通过这一途径,概念才能得到直观的澄清,问题才能在直观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提出,尔后也才能得到原则上的解决."参考文献[1] 知觉现象学(法)莫里斯·梅洛- 庞蒂 . 姜志辉译 . 北京 . 商务印书馆 . 2001 .[2] 生活世界现象学(德)埃德蒙德·胡塞尔 . 倪梁康译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05 .[3] 空间之觉 . 一种建筑现象学 . 周凌 . 建筑师105 期.。

建筑现象学

建筑现象学

案例:汉诺威世博会瑞士馆——卒姆托
卒姆托喜好使用 木材,因为木材具 有的天然清香,会 将使用者引入置身 自然环境的错觉中。 他在2000年的汉诺 威世博会的瑞士馆 的共鸣箱的设计所 采用的木材就具有 天然的气味,穿梭 于其中,产生置身 于森林的错觉
感知建筑

2.6各种体验的相互作用——联觉
每一种物体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询问物体,每一种感官都是综合的因素, 感官的五种感知是不可分割的。 ——海洛庞蒂
建筑现象学初探Biblioteka 1、建筑现象学缘起

建筑现象学的产生背景
20世纪,多种建筑理论流派百花齐放,竞相争鸣,虽各有千秋,但均 未臻完善 现代主义过于追求被简单分化了的功能,忽视人类生存的多种需求, 漠视历史传统,造成建筑形式的雷同和内容的空洞 语言学和符号学试图将抽象化、概念化的历史片段和符号组合、拼贴, 用于建筑,达到文脉的延续,却易使建筑流于表面和浅显 类型学力求按照建筑内在结构的相似性,分类抽象出先验永恒的类型, 据此维护城市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在实践中却不顾对象偶然的功能因 素而专注于“原型”形式,容易造成建筑冷漠僵硬的外表,难以把握 存在和生活的真实内涵
感知建筑
黑色花岗岩(埋大地)+细长勾缝 排练成直角的两面墙 墙面光鉴照人 刻着56132名越战阵亡将士的姓名
感知建筑

案例:瓦尔斯温泉浴场——卒姆托
各功能房屋顶之间的缝隙在室内形成了独 用集中的光线来表达物体的形式、肌理, 特的效果,让使用者在室内沐浴过程中也 创造一种闭合空间的迷人特征 能与自然接触
感知建筑

2.5嗅觉与味觉体验
在我对另一个世纪具有的回忆中,只有我自己能够打开那仍然对我 保留着独特气味的深深的橱柜,那种在柳条筐中晒干了葡萄干的气味。 那是一种无法描述的气味,接触它,闻到它,需要的是你的想象力。这 种感觉正好会拉近你对相似味道的陌生空间的关系。 ——盖斯顿巴士拉《空间的诗》

建筑艺术中的现象学阐释

建筑艺术中的现象学阐释

建筑艺术中的现象学阐释作者:窦君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9期摘要:胡塞尔开创现象学以降,现象学越来越引起艺术家和艺术史论家的重视,但我们更加重视的是现当代艺术领域,如绘画艺术、装置艺术等,而往往会忽略建筑艺术领域,换句话说现象学在建筑艺术领域处于一个暂时被忽略的尴尬境遇。

忽视并不等于不重要,恰洽相反,建筑艺术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其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理论支持。

现象学理论也不仅仅适用于绘画和装置等领域,在建筑艺术领域也同样不容忽视。

关键词:建筑艺术;现象学;范斯沃斯住宅“我不想精彩,只想更好”。

——密斯·范·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今天没有建筑家,我们统统是为他开路,他将再一次享有建筑家的称号,因为那意味着:艺术之王,他将在沙漠中建造花园,把奇迹推向天空”‘。

这是功能主义者格罗皮乌斯1917年4月社会主义的高温时节在“艺术工作会议”上的一个官方宣言,不同与包豪斯的第一任院长,密斯恰恰是一个形式主义者,他主张“形式优于功能”、主张“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而范斯沃斯住宅(The Farnsworth House)无疑是密斯建筑理念的一个集中体现。

范斯沃斯住宅位于美国的伊利诺伊州普兰诺,源于密斯1945年与美国单身女医师范斯沃斯的一次邂逅,据传闻两人之间还存在一段恋情,1945年始建1950年落成。

范斯沃斯住宅造型类似一个架空的四边透明的盒子,主体结构是焊接钢架,同时密斯用大面积的玻璃取代以往的承重墙,只起到分隔空间的作用却没有实际的功能,被称为“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房屋整体被漆成白色,典雅、精致,四周是一片平坦的草地与树林,与周围环境很好的融为一体,现在被改造成一座公园,成为旅游者参观胜地。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范斯沃斯住宅的一个造型特点是“架空的四边透明的盒子”,在这里我感兴趣的点是“架空”。

解读史蒂芬·霍尔——由建筑现象学开始

解读史蒂芬·霍尔——由建筑现象学开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部分 。
二 、霍尔对建筑现象学的实践 霍 尔的作 品中,早期 的勃 ・ 奥住宅 是建筑 现象学在其 作 品 中运 用 的一 个 例 子 。 “ 营造 一 片景 象 ” 在作 品 形成 中
占有 特 别 的 地 位 ,景 观 、形 态 、 营造 方 法 ,都 融 合成 一 个 整 体 。 住 宅 坐 落 在 一 处俯 瞰大 西 洋 与玛 莎 园 的 小 山 上 。 霍 尔 对 它 的 构 思 来 自于 对 当地 人 文环 境 。 以一 部 当地 的 风 景

入 室内。这种 音乐上的隐喻 ,使树林 中的这栋住 宅充满 了 浪漫 的气息 ,又将环境的特质 与建筑 紧密联 系在一起。 三 、霍尔个性化的空间营造 霍尔的建筑 ,往往给人 以强烈 的视觉冲 击力。它是在 具体 的场 景下 ,对 当地的人文环境 、物理 条件 等多重 因素 综合考虑 下产生的。同时 ,它也和建筑 内部 非几何 性、动
的 “ 场 所 ”。 这 也 就 是 建 筑 存 在 的 目的 。 霍 尔 在 建筑 设计 中 ,更 是 强 调 “ 场 所 ” 的决 定 作 用 。他 的 建筑 现 象 学 有 两 个 基 本 原 则 :其 一 ,是 要 在 概 念 上 将 建 筑 与其 所 表 现 的 现 象 学 经 验 结合 起 来 ;其 二 ,是 将 建筑 “ 锚 固 ”在 场 所 中。
■ 甘 圆 圆
斯 蒂芬 ・霍尔 是美 国 当代最具 有影 响力 的建筑 师之

中,霍尔表达 出土地 的城市 意味与海洋粗犷之 间的差异 。 这种精妙 的象征 与文化 上的联 想 ,并结合人们在现 象学差
异 上 的感 受 ,正 是 霍 尔 的 匠 心所 在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现象学解读
胡奇志 林雪松
现象学
现象学:它标志着一门学科,一种诸科学学科之间的联 系;但现象学同时并且首先标志着一种方法和思维态 度…… ——埃德蒙·胡塞尔
胡塞尔赋予“现象”的特殊含义﹐是指意识界种 种经验类的“本质”﹐而且这种本质现象是前逻 辑的和前因果性的﹐它是现象学还原法的结果。 现象学不是一套内容固定的学说,而是一种通过 “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它所说的 现象既不是客观事物的表象,亦非客观存在的经 验事实或马赫主义的“感觉材料”,而是一种不 同于任何心理经验的“纯粹意识内的存有”。
现象学
他提出了一套描述现象学方法,即通过直接、 细微的内省分析,以澄清含混的经验,从而获 得各种不同的具体经验间的不变部分,即“现 象”或“现象本质”。这一方法又被称作本质 还原法。 通过对意向结构进行先验还原分析﹐分别研 究不同层次的自我﹑先验自我的构成作用和诸 主体间的关系以及自我的“生活世界”等等。
建筑现象学
舒尔茨提出5种空间概念:
1、肉体行为的实用空间;
2、直接定位的知觉空间; 3、环境方面为人形成稳 定形象的存在空间;
4、物理世界的认识空间; 5、纯理论的抽象空间,并 对存在空间和建筑空间进行 了详尽的分析。
建筑现象学
场所是存在空间的基本要素之一。 场所概念和作为各种场所体系空 间的概念,是找到存在立足点的 必要条件,场所必须有明显的界 限或边界线。场所对于包围它的 外部而言,是作为内部来体验的。 “场所精神”也就是场所的特性 和意义。“场所精神的形成是利 用建筑物给场所的特质,并使这 些特质和人产生亲它的关系。” 自然场所和人为场所的造型特 性——浪漫式、宇宙式、古典式、 复合式——具体表达了特殊的场 所精神。
建筑现象学
广义的建筑现象学是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 地运用现象学方法,对人与环境关系所进行 的研究。由于其中心议题涉及到人、环境、 场所、建筑和世界等内容,建筑现象学在不 少论著和文章中也被称为场所现象学,人居 环境现象学或人居世界现象学。
狭义的建筑现象学则特指由挪威建筑理 论家诺伯格·舒尔茨所创立的一种建筑理论。
面朝城市的北向的漫射光对应 “赞圣礼教堂”,向东和向西的 光线,则对应主要的礼拜空间。
现象学在建筑中的实践
The Berkowitz-Odgis House (S·霍尔)
现象学在建筑中的实践
The Berkowitz-Odgis House位于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州对开海域的玛
莎葡萄园岛,是著名的度假胜地。此处属温带大陆湿润性气候,年 平均气温11摄氏度左右。
现象学在建筑中的实践
S·霍尔是建筑现象学的著名实践 者之一,他建筑观受到海德格尔在 知觉领域著作的很大影响。 作为知觉现象学这一领域的代表 人物和实践者,相对于海德格尔的 存在主义现象学,霍尔认为知觉在 各要素中处于首要地位,知觉要先 于文化、科学领域等其他层次的研 究,对于知觉载体的身体,霍尔认 为身体是人进入世界的入口,身体 和世界是同质的,人看到世界的同 时也看到自己,世界和人们感知世 界的身体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现象学在建筑中的实践
S·霍尔(Steven Holl)是美国当代 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1987年,霍尔写 作出版了他的著作《锚固》,这一过 程也形成了他对建筑、基地、现象、 意念与历史的一些根本主张。 他认为任何一处基地都自由一种存 在和意义,主张建筑应在这些特殊性 中生成。他的现象学思想与类型学方 法在国际建筑舞台独树一帜,他创作 途径依据的是现象学的方法和直觉的 经验。 代表作品有芬兰赫尔辛基当代美术 馆、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生公寓楼、西 雅图大学圣伊纳爵小教堂等。
现象学在建筑中的实践
圣伊纳爵小教堂(S·霍尔,西雅图大学)
在霍尔的建筑中,光的运 用是另一个永恒的主题。从 巴利维博物馆,到赫尔辛基 现代艺术博物馆,虽然构思 的出发点各不相同,建筑所 展示的空间形态不同,但霍 尔总是根据外部环境的不同 特征,以及建筑构思的不同 主题,采用不同的用光手法 来加强建筑的表现力。 圣·伊纳爵教堂则是在霍尔的作品中,明确以 “光”为主题而构思的。其塑性的形体,不规 则的窗洞以及多彩的颜色,组合成霍尔建筑造 型的独特语汇。
现象学在建筑中的实践
承重构件
维护构件
现象学在建筑中的实践
饭厅、客厅采用玻璃增加室内采光。
现象学在建筑中的实践
建筑材料选用经过风吹雨打而呈现自然灰色的木头。
现象学在建筑中的实践
采用当地 出产的石块、 混凝土、木 材等建筑材 料。
Thank You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筑现象学
面对“场所的沦丧”和对 人性的漠视,现代主义建筑 运动的发起者们很早就开始 了反思,并进行了理性的充 实与提高。现代主义建筑的 第二个阶段,就将关注的焦 点移向了赋予建筑物和场所 以独特性。一些建筑大师从 30年代左右,己经开始了 “现象学式的”探索,如柯 布西耶、阿尔瓦·阿尔托、 路易斯·康等等,他们以自 己的方式诊释建筑设计的意 义,可以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现象学在建筑中的实践
光线或是直射于室内;或是经 过曲面的墙壁导入;或是透过彩 色的玻璃,投射在墙壁上;它们 都是根据设计者的意向精心布置 的。光,被当做一种“建造的材 料”,构筑了霍尔的建筑空间。
现象学在建筑中的实践
在这个小教堂的屋顶上有7个 形态各异的拱顶。阳光透过它们, 产生不同的含义,形成教堂中的 各种仪式空间。霍尔把教堂和由 之产生的光线,用“一个石头盒 子中的七个盛光容器”的概念表 达出来。
他认为﹐现象学的根本方法是反思分析﹐在 先验反思过程中存在着意向对象和与其相应的 “诸自我”之间盘结交错的反思层次。
建筑现象学
19世纪70年代,以诺伯 格·舒尔茨为代表的建筑现 象学理论正式提出。“场 所”和“场所精神”是其 核心概念和中心议题。其 他如斯蒂文·霍尔的“锚固” 建筑的思想,则被认为是 另一种建筑现象学。殊途 同归,他们都是要去探求 建筑的本质,认识建筑的 意义,重视建筑与环境的 关系,并寻找设计中体现 “场所精神”的方法。
现象学在建筑中的实践
霍尔从这里的生活体验小说《白鲸》中获得了灵感。书中讲述了一 个印第安人部落的故事,他们发明了一种小岛独特的房屋类型。印第 安人发现搁浅在海滩上的鲸鱼骨架后,搭上了兽皮和树皮,就变成了 一个居所。 住宅里外共设有 两个走廊。这所 房子就像是一个 内外翻面的热气 球构架,构架的 木制“骨架”撑 起一个环绕一周 的走廊,可以观 看几处不同的海 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