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第4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 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 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 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 和取水 ,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 时,他告诉别人说:“ 我打井得一人。 ”有的人听了 他告诉别人说: 我打井得一人。 他的话然后转述道:“ 姓丁的打井得一人。”国人谈 他的话然后转述道: 姓丁的打井得一人。 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他就派人去问 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 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 : 得到一个人使用, 姓丁的 。姓丁的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在 井里得到一个人。 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 井里得到一个人。”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
题点聚焦
文言断句实用口诀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 的基本功。做好断句题 ,要明辨句读, 的基本功。做好断句题,要明辨句读, 要综合运用古 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 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此断句 能力高低,成了判断考生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 能力高低, 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 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 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 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 ,必然误解古 文原意。 文原意 。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 误的材料。 误的材料。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 在句首的关联词 ”“纵”“是 于是”“向使”“然而”“无论”“ 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 ”“至 ”“ 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 是以”“继而”“纵使”“然则” 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 ”等前面大多 ”“ 是以”“继而”“纵使”“然则 可以断句; 可以断句; 顷之”“向之”“ ”“向之”“末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末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等,也可以 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 已而”“斯须”“既而”“俄而 帮助断句。 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 当然, 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用在句中, 是介词,词性变了。 “乎” 用在句中,同“ 于”,是介词, 词性变了。 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也” 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文言断句的基本思路: 题型点拨 文言断句的基本思路: (1)整体通读:要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内容。 整体通读:要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内容。 整体通读 (2)理清文脉:对要求断句的部分,要反复诵读,借助 理清文脉: 理清文脉 对要求断句的部分,要反复诵读, 语感,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间的关系, 语感, 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间的关系,借以贯 通文脉,理解文意。 通文脉 ,理解文意。 先易后难: (3)先易后难:要把容易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 先易后难 要把容易断的句子先断开, 直至把该断的地方都断开。 围,直至把该断的地方都断开。
用“/”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 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 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解析 首先借助对话和引文,本语段出现了两个
“曰”字,一是“传之者曰”,一是“丁氏对曰”, 这在句中是两个明显的点断;“丁氏穿井得一人”为 上文引文,应该点断。然后再根据句中明显的代词作 主语或宾语的情况,在“国人道之”“宋君使人问之 于丁氏”处点断,再有虚词“也”的词尾辅助语气作 用。根据这些常识,就不难断开句子。
知识与题型
文言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文言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 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题型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丁氏穿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 家穿井,告人曰: 吾穿井得一人。 家穿井 ,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 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 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 若此不若不闻。 若此不若不闻。
还有固定句式, ……之有 之有” 宋何罪之 还有固定句式,如 :“何…… 之有” (宋何罪之 ……何 如太行王屋何 如太行王屋何? 有 ? ); “ 如 …… 何 ”(如太行王屋何 ? ); “ 唯 …… ; ……”(唯余马首是瞻 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 ……抑亦……”(非 是……” 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 非 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 ……乎 不亦说乎 ; 不亦说乎? 唯天时,抑亦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 何施之为? ; 无乃…… ……之为” 秦则无礼 何施之为?); 无乃…… 之为 秦则无礼, “ 无乃不可乎? ……欤 可得闻欤 ; 可得闻欤? 乎 (无乃不可乎? ); “ 可得 …… 欤 ”(可得闻欤 ? ); 无乃不可乎 ; 可得…… 得无异乎? 等固定句式。 “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固定句式。 得无……乎 得无异乎 等固定句式 ……
第 4Baidu Nhomakorabea节 文言断句 体验与探究
真题体验 真题体验 1.(2010·广东 原文见第 1 节“ 真题体验” ) . 广东)(原文见第 真题体验” 广东 用“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 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 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 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答案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 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 闻 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
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 之于宋君 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 得一人之使/ 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不若不闻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求闻之若此 不若不闻。
5.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词性词义要精研, 词性词义要精研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 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 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 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 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 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 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 用语法知识划分主、 宾时,则容易解决。 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 、宾时,则容易解决。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比如: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比如 :“…… ……也 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 有些省略“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 有些省略“者” 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 或“也 ”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 “为、 乃、即、则”等 ,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 ……乎 孰与…… 助 );“不亦 ……乎”“孰与……乎”“其…… ; 不亦…… ”“孰与……乎”“其 ”“安……哉”“何……为 等反问句式; 乎”“ 安……哉”“何 ……为”等反问句式; ……”“受……于……”“见 “为… …所……”“受 ……于……”“ 见…… ……”等被动句式 等被动句式。 于……”等被动句式。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理解, 理解, 始可动手把句断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 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 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 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 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 似懂非懂 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不行, 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联系全文前后看, 联系全文前后看 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 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 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文的意思,认真推敲, 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紧紧抓住“曰”“云 ”“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紧紧抓住“ ”“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 ”“云”“言 等字, “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 方便。遇到“ ”“云”“言 等字, 方便。 遇到“曰”“云 ”“言”等字, 我们很容 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 审题提示 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再借助语法上的主 谓搭配和介宾搭配以及句末语气词等对文句进行内容 和结构上的点断。本文句的陈述对象有 “诸将”“ ”“宋 和结构上的点断。本文句的陈述对象有“诸将”“宋 忠”“上”,可据此对各自的搭配对象进步初步点 ”“ 上 断,然后结合 “曰”“以”“才”“便”“此”“耳 ” ”“以”“才”“ 便”“此”“耳 等词在内容上进行细分。 “何” 等词在内容上进行细分。
答案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 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 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 称善
2.(2009·广东 原文见第 节“真题体验”) . 广东)(原文见第 广东 原文见第2节 真题体验” 用“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 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 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 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审题提示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句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常用虚词是标志, 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 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熟悉各 类常见虚词的用法, 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 置,这样会有助于断句。 这样会有助于断句 。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 盖、唯、盍、夫 、且夫、 且夫、 句首的语气词“ 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 若夫” 等前面可断句, 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 、耶、哉、乎、 焉、兮、 句末语气词“ 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子进行断句,注意断句标志词,如“也”等。断句时 句意完整通顺是最大前提。 答案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
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 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 之。
3.(2008·广东 原文见第 节“真题体验” ) . 广东)(原文见第 广东 原文见第3节 真题体验”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 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 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 非。 审题提示 根据全文的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
句子进行断句。注意断句标志词,如“故”;注意根 据语意合理断句,如不可断为“善于抚纳士众”。
答案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 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 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考点研读 文言断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难点, 文言断句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难点,考题一般以 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广东高考卷, 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如广东高考卷,题干往往要求划 出节奏即可,不要求标出具体的标点。 2010 出节奏即可,不要求标出具体的标点。2010年湖南高 考卷的文言断句则采用了客观题的形式。关于断句的 考卷的文言断句则采用了客观题的形式。 断句则采用了客观题的形式 命题形式,将会更加灵活。 命题形式, 更加灵活。 形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