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介互补演变规律理解文化媒介

合集下载

媒介发展与媒介文化

媒介发展与媒介文化
二.媒介文化的特性
1.全能性。 席勒在《思想管理者》中提出“美国的媒介管理者创造、筛选、精炼、主宰
着我们的形象与资讯的流通,从而决定我们的信仰、态度------最后,还有我们 的行为举止。”(9) 虽然这段话显示的是席勒对于美国媒介权力过于强大的一种 担心,但它同时也从侧面揭示了媒介文化全能性存在的可能。媒介文化作为一 种以技术为前提的出现与存在,其技术性能塑造了其身份的与众不同,即媒介
2
播或交流的工具,也包括凝结于这些工具之中并通过这些工具表现出来的符号 交往的形式和常规。对于传播媒介与文化的关系,有学者提出三种理论范式来 加以解释,一、媒介是表述现实的工具;二、媒介是传递信息的工具;三、媒 介是社会交往仪式和文化的生存与再生的场所。(2)
媒介表述现实是指媒介是文化的表述工具,即媒介利用符号对于一个文化 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反映,这种反映被认为是特定社会或历史阶段的文化的缩影。 通常持有此种观点的人们认为可以通过对于媒介内容的系统分析来了解和解释 特定社会或历史阶段的文化。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在分析大众媒介 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时提出,“无论是就质或量的观点来说,在资本主义高度发 达的 20 世纪,媒介在文化领域里已经取得了决定性和关键性的领导地位。单只 是就经济、技术、社会与文化资源来看,大众媒介所能够控制的部分,比起目 前还存在的所有更为传统的、更为古老的文化渠道,其素质优越了许多。…… 这是现代媒介的首要的文化功能:提供并选择性地建构了‘社会知识’和社会 影像,透过这些知识与影像我们才对于‘种种世界’、‘种种人们曾经生活过的 实体’产生认知;透过这些,我们也才通过想象建构他们的及我们的生活,使 之合并为可资理想的‘整体的世界’。”(3) 这是对于媒介反映现实的真实注解。 一直以来,“媒介是表述现实的工具” 的观点是人们对于媒介与文化之间的关 系的常识性理解。但是这种观点中存在着对于表述符号与被表述事物之间关系 的极大误解,就是仅把表述符号作为一种表意手段,作为一种指涉外在事物的 工具,认为表述符号是从外在的思想和事物中派生出来的,其本身不具有本体 性价值,其意义存在于与其所表述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中,而且这种关系有 时被认为是一种因果关系。事实上媒介对于现实的表述存在着很大的片断化的 嫌疑,所以不能单纯地认为媒介符号与其所表现的事物之间必然的构成相对应 的因果关系。

媒介间性论之一证——从媒介互补增生规律看影视文本互动中编辑遇到的新问题

媒介间性论之一证——从媒介互补增生规律看影视文本互动中编辑遇到的新问题

A Prove of Intermediality——New Problems in Film-
editing From the View of Media's Growing
作者: 王振铎;刘双红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4-128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影视翻拍;媒介间性;编辑;创新
摘要:从原创文本到电视、电影,或者从屏幕放映后出版的影视后文本作品,乃至近年来电影
电视交互改编的作品,充分证明:用多种媒介形式表达同一种内容的作品,是现代文化传播史上出现的一种媒体交互现象。

这种现象不应简单看作炒作行为,它是由"媒介演变互补增生"发展规
律决定的。

从文化缔构角度看,影视文本之间相互改编嫁接,互动融合,是编辑创造媒介的正常活动,对优秀作品起到资源再利用、深挖掘,推动文化增值和多元化传播的作用。

媒介文化与社会变迁

媒介文化与社会变迁

媒介文化与社会变迁一、媒介文化的概念媒介文化指的是任何可以传递信息的媒介,如图书、报纸、电视、互联网等。

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媒介文化人们可以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和改变社会。

二、媒介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媒介文化与社会变迁紧密联系在一起,媒介文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传媒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1.媒介文化对思想观念的影响媒介文化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加速推进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们不再只局限于在狭小的社区或家庭内获取信息,相反,现代化的传媒技术极为方便、快捷,让人们可以获取远超个人经历范畴、多元化的信息,不断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这样的影响往往会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例如,随着电视机的广泛普及,大众体育运动的观赏和参与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然而,这种看似有益的变化,也造成了社会上一些不良文化的泛滥,需要引起重视。

2.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媒介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个人,同时对社会整体也产生重要影响。

它有助于构建社会舆论,影响和规范公民行为,并对社会运行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例如,电视剧在通过娱乐效果影响人们的同时,也有着决定性的凝聚力。

当电视剧成为一种可以贴近大众生活的娱乐形式时,它也有助于引导人们的观念,对社会生活与文化有所影响。

3.媒介文化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媒介文化的兴起使得广大人民可以获取和掌握更广泛、更多样化、更实时的文化资源。

比如,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让人们可以接触到各国不同的传统艺术和文化产品,并促进了文化交流,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

同时,这也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面临慢慢淡忘的危险,需要通过扶持和支持以保持其长青。

4.媒介文化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媒介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和推动者,它已经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和沟通方式,不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未来继续推动媒介文化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媒介历史学如何认识媒体的发展历程反思其社会作用和价值

媒介历史学如何认识媒体的发展历程反思其社会作用和价值

媒介历史学如何认识媒体的发展历程反思其社会作用和价值媒介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媒体发展历程及其影响的学科,通过对媒介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媒体的社会作用和价值。

本文将从媒介的起源开始,逐步探讨媒介的发展历程,并反思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媒介的起源与发展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在人类文明的漫长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最早的媒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口头传播和书写,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可以通过刻在石头或木板上的文字进行信息的传递。

随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使得文字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报、电话、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相继出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

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将媒介的影响扩大到全球范围,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实时、全面和便捷。

二、媒介的社会作用与价值媒体在社会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和价值。

首先,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它将消息、知识和文化传递给广大的受众群体。

无论是报纸、电视、网络还是社交媒体,都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

媒体的广泛传播使得信息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得人们对世界的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

其次,媒体在社会中还扮演着监督和舆论引导的角色。

通过报道和评论,媒体能够揭示社会问题、揭露腐败现象、推动社会正义,并引导舆论形成舆论场。

媒体的监督和舆论引导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公平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媒体在文化传承和宣传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媒介帮助人们传承和传播文化遗产,让文化传统得到传承和保护。

同时,通过媒体的宣传,艺术、体育等领域得以发展壮大,为社会创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空间。

三、媒介的负面影响与反思尽管媒介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我们进行反思。

首先,媒体对于信息的选择和描绘具有一定的偏见,容易出现信息的片面和扭曲现象。

特别是在新闻媒体中,为了吸引眼球和获得经济效益,有些媒体可能会刻意渲染和夸大事件,导致信息的失真和歪曲。

媒介文化概述

媒介文化概述

媒介文化概述媒介文化是指媒体与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媒介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媒介,信息和思想得以传播、世界观得以形塑、价值观得以传递。

在媒介文化中,人们与各种媒介和技术进行互动,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身份和认同。

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众传媒,如电视、电影、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等。

这些媒介向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娱乐、社交互动和自我表达的平台。

媒介文化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观点,促进了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媒介文化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文化语境的创造。

媒体的内容和形式对于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电视节目和电影所呈现的角色、故事情节、场景和象征意义,都会对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音乐、时尚和艺术等流行文化也通过媒介传播,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品味。

媒介文化还在塑造着我们的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

广告业的发展使消费文化成为主导,人们视觉上和心理上的需求被不断激发。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模式和互动方式。

媒介文化为个人和群体提供了表达自我和塑造社会身份的机会。

然而,媒介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新闻传媒的媒体集中化和商业化可能导致信息获取的局限性和偏见。

网络世界的虚假信息和谣言也引发了公众的担忧。

此外,媒介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使人们需要具备媒体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应对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问题。

总之,媒介文化在如今的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传递信息和观点,也塑造着个体和社会的身份认同。

媒介文化的发展和运用需要公众保持思辨和批判的态度,以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媒介文化是一个复杂且多面的概念,与媒体、技术、社会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密不可分。

媒介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在不同方面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媒介文化在塑造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试结合文学史谈谈文体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1.试结合文学史谈谈文体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

1.试结合文学史谈谈文体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摘要:文体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早已是中国古代文体学的基本规律。

文学与其传播媒介之间的关系随着媒介时代的来临而不断凸显,全新的数字媒介催生了具有自身独特文体特征的网络文学,以及一系列新媒介文体和混合性文体。

此外,语言风格的戏仿和网络语体的出现也逐渐成为引人关注的文体现象。

媒介文化时代的文体演变既源于技术与媒介的共谋,也离不开从现代到后现代的文化转型下的消费文化与视觉文化语境。

媒介时代的文学以开放的姿态拥抱新媒体下的图文声像,试图通过兼容并蓄的方式获得活力与新生,文学是否能够在坚守“文学性”的同时,通过文体边界突围的方式走出自我发展的困境,这是我们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持续关注的问题。

文体是文学创作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有着共同审美倾向性的风格。

中西思想界对“文体”的内涵及理解有一定的差异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提到文体的演变问题,提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等命题,认为文体的演变受时代、文化变迁的影响很大。

此后,袁宏道和姚华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文章因时而生,体各有当”等命题。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进一步论述道: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可以说,在文体的历史发展中,变与不变是相对的统一体。

一、媒介时代的文体新变我们身处一个电子媒介的时代,一个由数字技术革新带来的网络化、图像化和虚拟化社会。

童庆炳认为,文体作为一定的话语系统所形成的文本体式,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精神。

因此,文体不仅仅反映了作家文学创作上的一种主观选择,还与其时代的文化状况密切相关,如陶东风所言,作为文学话语的结构范型,文体既表征着文化,同时也受文化的制约。

在网络媒介或称新媒体时代,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感知模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也给当下文学尤其是文体的变易带来了深刻影响。

媒介文化第1讲 媒介文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媒介文化第1讲 媒介文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b, 协调与使用的态度 这一研究立场是文化研究者斯图亚特 霍尔 等继承葛兰西的文化霸权(领导权)理论 而来,认为文化霸权不是单方面形成的, 而是统治和被统治双方“调停”的结果 雷蒙德 威廉斯提出文化是社会的“整个生 活方式”的观念,被人们接受(对比梁漱 溟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文化的范围, 似乎常常是与一个语言的范围相对称,而 不是与一个阶级的范围相对称”,因此将 文化划为阶级的和阶层的只有极其相对的 意义


以福斯特的故事观为例,故事是高于具体 的表现形式,同一个故事可以改变成戏剧 电影、歌剧,甚至芭蕾舞,但是从媒介文 化的立场来看,或许并不存在着这样的一 个故事,这高度抽象意义上的故事其实是 以语言叙事文本为基础的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文化 是观念形态的文化,似乎与媒介无关,它 与具体媒介的联系只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是内容寻找适合自己的外衣
Hale Waihona Puke 这一观念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大众传媒 是所有权力机制中的核心机制,大众传媒 将决定什么是中心是主流,什么是边缘 加拿大学者克劳克和库克的生动说法:凡 是没有经由电视处理的现象与人事,在当 代文化的主流趋势里都成了边缘,电视是 “绝对卓越”的权利关系的科技器物,在 后现代社会里,电视并不是社会的反映, 恰恰相反,社会是电视的反映 将此观点延伸,那么说电视节目的制作权 和播放权将集中了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之 争(电影列宁在1918)

a, 批判和怀疑的态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中叶以来,所有 对大众文化抱有警惕和批判态度的学说和 思潮,其最初的思想和精神来源均与法兰 克福学派有密切的关系,霍克海默和阿多 诺首先剔除大众文化产品那层文化艺术的 面纱,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市场法则中,文 化产品只不过是市场上的消费品而已,因 此作为一种商品,它是资本主义赚取利润 的工具,而文化的商品化所带来的严重后 果是社会上再也没有真正的精神产品而言

浅析媒介文化现象研究报告

浅析媒介文化现象研究报告

浅析媒介文化现象研究报告浅析媒介文化现象研究报告一、引言媒介文化是指由媒介所传递的各种文化表达形式和内容,它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媒介文化现象研究报告对于深入了解和分析媒介文化的发展趋势、影响力以及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浅析。

二、研究报告内容1. 媒介文化的演变研究报告首先对媒介文化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媒介形态也在不断变化,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互联网媒体,社交媒体等,媒介文化经历了一系列的革新与创新,并对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媒介文化的影响力研究报告进一步探讨了媒介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力。

媒介文化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远远超过传统文化,它的信息传递方式简洁直观,并能够迅速引发公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通过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形式,媒介文化不仅塑造了公众的审美观,也影响着公众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对世界的认知。

3. 媒介文化与身份认同研究报告还揭示了媒介文化对个体身份认同的影响。

媒介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表达,如电视剧、电影、音乐等,帮助人们树立自我形象,塑造个体独特的身份认同感。

例如,流行文化中的偶像崇拜现象,让年轻人深刻地认同自己与偶像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对偶像的忠诚度和追随行为。

媒介文化塑造了人们的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观,深刻地影响了他们的行为决策。

4. 媒介文化与社会问题研究报告还分析了媒介文化与一些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

媒介文化的普及与便捷性,使得信息传递更加迅速,但也可能导致信息的虚假和片面性。

虚假广告、网络暴力、传媒滥用等问题在媒介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屡见不鲜。

因此,对于媒介文化的研究与分析,需要更加关注其中暴露的问题,并寻找对策和解决办法,保障公众的权益。

三、研究报告方法研究报告主要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手段,对媒介文化现象进行量化分析。

媒介史笔记媒介的名词解释

媒介史笔记媒介的名词解释

媒介史笔记媒介的名词解释媒介史笔记:媒介的名词解释媒介是我们生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扮演着连接人们与世界的桥梁角色。

从古代的文字、石刻,到现代的电视、互联网,媒介的形式和功能不断发展和变化。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媒介这一概念进行一系列的解释,带您了解媒介的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一、媒介的概念媒介,源于英文单词"media",意为媒体、媒介物。

它既可以指媒体工具(如报纸、广播、电视等)本身,也可以指媒体传播的信息或者媒体行业本身。

媒介可以分为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两类。

传统媒介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而新兴媒介则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等。

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兴媒介,它们都起到传播信息、传递文化、影响观点和塑造公共舆论的作用。

二、媒介的历史演变1. 古代媒介:从口头传播到文字的出现人类最早的媒介是口头传播。

在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通过口述、歌谣等方式传递信息和知识。

然而,随着文字的发明,媒介开始出现了实体的形态,如石刻、印刷等。

这些实体媒介不仅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也为知识的积累提供了便利。

2. 工业时代之媒介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媒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报纸、广播和电视成为了主要的传媒工具。

报纸的出现让信息的传播速度大大提高,而广播和电视更进一步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这些媒介的出现,加速了信息的传播和全球化的进程。

3. 数字时代之媒介变革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数字化媒介迅速崛起。

互联网的出现让信息传播更迅速、更便捷。

同时,社交媒体平台如Facebook和微博的崛起,让个人也能够参与到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极大地拓展了媒介的传播范围和形式。

三、媒介对于社会的影响1. 影响舆论与公共意见媒介对于塑造公共舆论和影响公众意见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通过报道、评论和煽动等手段,媒体可以引导公众对特定事件或问题的看法。

这不仅直接影响着个人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间接地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媒介环境下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1978年—今)

媒介环境下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1978年—今)

媒介环境下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1978年—今)媒介环境下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1978 年—今)引言粉丝文化,作为媒体时代的产物,在中国已经发展了几十年。

从 1978 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媒介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中国粉丝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演变规律。

本文将探讨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以及其演变规律。

一、初期阶段(1978 年—1990 年)1978 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传媒环境开始发生变化,涌现了《新文化报》、《读者》等大量媒体,还有电视、广播等新兴媒体。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粉丝文化开始发展。

早期的粉丝文化主要以文学、电影等娱乐媒体为载体,粉丝们通过阅读、收集、讨论等方式表达对偶像的热爱。

然而由于传媒环境的限制,信息获取渠道相对较少,传播速度也较慢,使得粉丝们与偶像之间的交流相对有限。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0 年—2000 年)上世纪 90 年代,随着媒体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中国粉丝文化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电视剧、音乐、综艺等娱乐节目的兴起成为了新的偶像崇拜对象,影视剧如《还珠格格》《流星花园》等深深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这一时期,粉丝文化进一步扩大,粉丝群体逐渐壮大,互动形式日益多样化。

粉丝们通过邮寄信件给偶像、写信给杂志等方式与偶像进行沟通。

同时,网络的普及也为粉丝们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

一些粉丝论坛如水木清华、天涯社区等涌现出来,为粉丝们提供了信息交流、偶像追踪等功能。

三、数字化时代(2000 年—今)进入 21 世纪,数字化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粉丝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网络的普及与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粉丝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分享观点。

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的兴起成为了粉丝们表达热爱的新古道具。

通过这些平台,粉丝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偶像的最新动态、与其他粉丝交流,并直接与偶像进行互动。

同时,粉丝们也能够参与到各种投票、打榜等活动中,为偶像提供支持。

媒介演变与知识传播的研究

媒介演变与知识传播的研究

媒介演变与知识传播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媒介形式不断演变,媒介对知识的传播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媒介演变与知识传播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课题,深入研究其规律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媒介传播和知识传播的本质、特点和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媒介演变的历史背景、媒介在知识传播中的作用、媒介演变对知识传播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探索媒介演变与知识传播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媒介演变的历史背景媒介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从古代的口头传播到文字的出现,再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媒介的出现和发展,媒介形式一直在不断变迁。

这些媒介的演变不仅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也深刻影响了知识的传播和接受。

媒介的演变为知识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和可能性,也促进了知识的广泛传播和交流,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媒介在知识传播中的作用媒介在知识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媒介是知识的载体和传播工具。

各种不同形式的媒介可以将知识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传递给接收者,使得知识具备了更广泛的传播范围和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媒介也是知识的呈现和解释方式。

媒介的不同形式和特点决定了它对知识的呈现和解释方式也各有不同,比如文字可以提供详细和深入的解释,图像可以直观地呈现知识,声音可以传达情感和体验等。

媒介还可以对知识进行加工和编辑,使得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由于媒介的特点和功能不同,它们在知识传播中的作用也各具特色,相互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互补关系。

三、媒介演变对知识传播的影响媒介的演变对知识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媒介的演变拓展了知识传播的范围和途径。

随着媒介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知识的传播范围也得到了大大扩展。

媒介的演变丰富了知识传播的形式和内容。

不同形式的媒介可以以多样的内容形式呈现知识,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生动和丰富。

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传播规律介绍【示例范文仅供参考】---------------------------------------------------------------------- 文化人类学家R.林顿把文化传播规律分为3个阶段:①接触与显现阶段。

一种或几种外来的文化元素在一个社会中显现出来,被人注意。

②选择阶段。

对于显现出来的文化元素进行批评、选择、决定采纳或拒绝。

③采纳融合阶段。

把决定采纳的文化元素融合于本民族文化之中。

从地理空间看,文化传播是由文化中心区向四周扩散,根据传播途中信息递减的一般规律,离文化中心区越远的地方,越不能保持文化元素的原形。

当一种文化元素传播到另一个地区以后,它已不是原来的形态和含义,在传播和采纳过程中已被修改过。

因此,两地文化只有相似处,完全相同的文化十分少见。

文化传播的方式与媒介文化传播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采借,把外来的文化元素或文化丛直接接纳过来。

另一种是间接传播,即一种文化元素或文化丛传入一个地区,引起那里人们的思考,由此引发传入地的人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这种现象被称为“刺激性传播”。

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是人的迁移和流动,尤以人群的迁移更为重要。

移民、战争、入侵和占领等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移民带来异族文化,战胜国总是要把本国文化强加给战败国。

此外,通商、旅游以及其他人员的流动,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

在当代,由于交通通讯技术手段的发达,文化传播的媒介增多,不一定依赖于人的迁移和流动。

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传播正通过各种途径,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着,由此必然导致世界文化的同质性日益增强。

文化传播是引起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有批判地采借和吸入外来文化是实行社会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

文化传播的概念: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

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

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前者通常由具备文化的人们通过商队、军队等途径直接传播某种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文化内容,如新的农艺技术和发明创造等;后者表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扩散营力,主要指某一社会群体借用外来文化特征中的原理,进行文明创造活动的一种刺激传播,如欧洲最终发明瓷器是在知道中国瓷器大约200年之后。

媒介文化与媒介间性——从麦克卢汉、莱文森等人的相关观点理解媒介文化

媒介文化与媒介间性——从麦克卢汉、莱文森等人的相关观点理解媒介文化
文化 思想 。在 文 化传播 的历史 中 , 纸质 图书 、 广播 电
究 的全 新视 角 , 为理解 更 高层次 上 的媒 介 文化 意义 ,
为 编辑 积极创 新媒 介迈 出了最重 要 的第 一 步 。 莱 文森 发 展 了麦 克卢 汉 的思 想 , 认 为人 具 有 他
视、 网络 荧屏 等媒 介载 体 , 无不 凸显 着新 旧媒 介交互
性特 征 。

能 动性 , 能够 主 动改进 媒介 , 任何 一种 后继 媒介都 是
对前 一种 媒介 的补救 , 是对 过 去 每 一 种 旧媒 介 的 都


理 解 媒 介 文 化 : 辑 创 新 媒 介 编
些 先 天不 足 的功能 的补救 , 切媒介 都是 “ 一 补偿 性
不 同于 同 时代 的主流 观点 , 克卢汉 独辟 蹊径 , 麦
随着 社会 文化 传 播 的需 要 , 断创 新 媒 介 。在 文 化 不
的传 播 过程 中 , 当一 种 旧媒 介 不 能 满 足人 们 日益 增
长 的文化 需求 时 , 辑 就会 在 旧媒 介 的 基础 上 选 用 编 新媒 介 。 由编 辑创 新 的一 切 媒介 , 是在 延 伸 着 优 都
渗透 、 互推 动 、 生共 荣 的现象 。 相 共
在麦 克卢 汉看 来 , 介 本 身 的 意义 远 大 于 媒 介 内容 媒
的意 义 , 只关 注 内容 会 影 响 我 们 对 媒介 的理 解 。我
为 什 么我 们 灿烂 的 民族 文化 能 够 新之 又 新 , 众
多经 典 文化 能够普 及大 众 ?那是 因为 编辑 总能够 伴
摘 要 : 旧媒 介 间 存 在 补 救 、 新 、 累 和 增 值 的 现 象 , 已被 广 泛 证 明 了 的 媒 介 互 补 增 生 规 新 更 积 是 律 。现 代 编 辑 在 文 化 建 构 中 主 体 地 位 的 确 定 , 明 编 辑 能 够 积 极 创 新 媒 介 。 编 辑 创 造 出 的 文 化 就 说 是 媒 介 文 化 。“ 介 间性 ” 现 出 的 多媒 介 交 互 特 性 , 文 本 、 视 作 品 和 影 视 后 出版 物 等 诸 多媒 介 媒 体 在 影 中 得 到 了很 好 的 运 用 。 多媒 介 的 交 互 运 用 有 利 于 文化 的 广 泛 传 播 和 多元 化 发 展 。

媒介文化概述(20210317)

媒介文化概述(20210317)

麦克卢汉——“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 (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一般而言,媒介是指处于信息传播者和 接受者之间,借助传播符号,用以承载 、传输信息的物质实体,例如书信、报 刊、广播、电视、手机等。
我们能使用和接触媒介,是为了达到传 播信息的目的。
(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
一 何谓媒介文化
▪ 1,媒介文化——别一种文化分类原则
▪ 媒介文化概念的提出是遵循别一种文化分类 原则,它强调文化的媒介呈现方式,而不是以往 的分类原则,如文学、哲学、历史、宗教、艺术 等等 。以往的有关研究中,研究者们关注“作 品”和“文本”,但很少涉及它们的媒介方式, 例如普希金的《欧根 奥涅金》,无论它是诗歌、 音乐、电影还是舞蹈,或者别的什么,它们都出 自同一部作品,有着共同的属性。
▪ 大众媒体在组织大众方面的特殊感召力决定了媒 介文化的魅力,媒介文化与商业的结盟决定了它 的市场占有率
▪ 在媒介文化时代,以往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各自 形成的条件和种种区分的界限正逐渐泯灭或被打 破
▪ 媒介文化一词的好处在于,了它意味着我们 的文化是一种媒介文化,说明媒体已经拓殖 了文化,表明媒体是文化的发行和散播的基 本载体,揭示了大众传播的媒体已经排挤掉 了诸如书籍或口语等这样的旧的文化模式, 证明了我们是生活在一个由媒体主宰了休闲 和文化的世界里。因而,媒体文化是当代社 会中的文化的主导性形式和场所。
众媒时代 (WE ARE MEDIA)
一个全新变革时代,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边 界”逐渐消弭,万物兼媒,人人兼媒体,大平台 上撒满了小碎片。跨屏跨介、去中心、去层级、 同步传播与人人表述是众媒时代的特征。
众媒时代 (WE ARE MEDIA)

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论文

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论文

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论文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论文论文摘要;一部人类丈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部媒介发展史和变迁史。

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

文化传播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依次递进和全加的过程。

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嫌介文化的发展。

本文从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当代文化的嫌介化及嫌介文化化等三方面入手。

弄清当代丈化传播与媒介丈化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徒进当今煤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文化传播媒介文化信息文化媒介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文化传播的时代,文化传播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

文化传播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的关键是媒介文化,它决定着文化传播的速度、内容和范围。

所谓煤介文化是指传播者借用传播媒介在实施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总和。

它包括“具有多重功能的整个体系、媒介运作方式及其中的符号、意义和价值观,还包括媒介生存于其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多种变数”。

它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它构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人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它制约着人们的价值观、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地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总而言之,媒介文化把传播和文化凝聚成一个动力学过程,将每一个人裹挟其中。

于是,媒介文化变成当代日常生活的仪式和景观。

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人们淡薄了文化传播,更没有媒介文化意识。

2003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以后,人们的文化传播、媒介文化意识不断加强,不仅重视了文化传播的研究,而且也有一些学者对媒介文化的功能、作用、特性进行探讨。

但研究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几乎是空白,本文就此进行探讨,旨在更好地促进当今媒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要弄清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关系,可从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当代文化的媒介化及媒介文化化等三方面人手。

媒介发展演变的规律

媒介发展演变的规律

媒介发展演变的规律
媒介发展演变的第一阶段是以纸质印刷为主的报纸杂志;第二阶段是广播电视;第二阶段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传播阶段。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又出现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渠道更加多元化。

传播媒介发展有下面几条规律:
一是按照发展模式,呈献出螺旋式发展的规律。

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渠道、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与广播、电视、报纸形成了媒体圈,为大众提供了信息的渠道。

二是整合传播渠道,形成传播矩阵,呈献出扩散式的规律。

传统媒体如报纸、报刊、杂志和传统的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与通信、互联网技术相结合,为传统媒体赋予了新的载体。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媒体的形态,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也为网络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三是由单向式的传播变成多维、立体、几何式的传播的规律。

相对于传统媒体如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广域性和个性化等特点。

新媒体可以让大众参与其中,与大众互动,满足大众的需求,打破传统媒体的束缚。

媒介环境下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

媒介环境下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

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产业链。例如,偶像明星的推广和宣传已经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唱片、演唱会、综艺节目等;最后,中国粉丝文化也面临 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部分粉丝过于狂热和盲目追星,甚至会引发一些社会 问题。因此,如何引导粉丝文化健康发展,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结论
通过对媒介环境下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及其演变规律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 结论:首先,中国粉丝文化在媒介环境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不断发展演变,呈现出 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和组织化的特点。其次,粉丝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 产业链,
综上所述,媒介粉丝文化和女性主义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媒介粉丝文化以其 独特的方式反映了女性主义的影响,而女性主义也在媒介粉丝文化中发挥了重要 的作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媒介粉丝文化与女性主义之间的互动关系,
倡导性别平等和消除性别歧视,为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平等的社会环境贡献 力量。
随着大众文化的不断发展,粉丝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已经引起了 广泛。特别是在中国,粉丝文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本次演示将 从大众文化的视角出发,对中国粉丝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一、中国粉丝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粉丝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当时,随着港台音乐的流行,中 国出现了第一批追星族。他们效仿西方粉丝文化,开始在内地形成自己的粉丝文 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粉丝文化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并呈现出新的特点。
目前,中国粉丝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偶像崇拜。现在的粉 丝喜欢将自己的偶像视为自己的信仰,将偶像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其次是团队意识。粉丝们往往会在追星过程中结成团体,通过共同的目标和信仰 来凝聚力量;最
这位女明星也以积极的态度回应粉丝的热情支持,她经常通过社交媒体与粉 丝互动,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情况。她的言辞和行为也在积极地倡导女性主义 的价值观念。例如,她曾在公开场合呼吁女性权益,提倡男女平等,鼓励女性要 自信和独立。

媒介文化概述

媒介文化概述

媒介文化概述文化是指一种特定社会或群体所共有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

它是社会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介文化是指媒体在现代社会中产生的文化形态,它与传统的口头和书面传播方式不同,利用了视觉、听觉和传媒等技术手段,将信息、知识和观念传递给大众。

媒介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媒体的发展,媒介文化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途径。

现代媒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它们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还对社会文化产生着深远影响。

媒介文化具有多种特征。

首先,媒介文化具有大众性。

媒体的覆盖范围广泛,可以迅速传播信息到全球,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知识和视野。

其次,媒介文化具有多样性。

不同类型的媒体满足了人们对不同内容和形式的需求,使得文化多元化成为可能。

再次,媒介文化具有互动性。

与传统的单向传播方式相比,现代媒体可以实现用户与内容之间的双向交流和互动,大大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最后,媒介文化具有商业化趋势。

媒体作为一种产业,通过广告收入和赞助等形式,实现了商业化运作,这也为媒体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媒介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它是传达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通过各种媒体,人们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地方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和观念,在交流中形成共识,促进文化多元化和交流。

其次,媒介文化是培养个人和社会认同感的重要方式。

人们通过与特定媒体内容的互动,形成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念,从而认同特定的媒介文化。

再次,媒介文化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媒体作为舆论阵地,可以传递新思想、推动社会进步,并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然而,媒介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虚假信息和低俗内容的泛滥给社会带来了困扰。

媒体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变得容易,但也导致了信息的真实性和质量的下降。

其次,媒介文化的商业化可能会影响媒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人类学知识:社会和文化的互补和融合

人类学知识:社会和文化的互补和融合

人类学知识:社会和文化的互补和融合社会和文化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人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社会和文化的互补和融合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的存在中,文化构成了社会的精髓和灵魂,同时社会也是文化的容器和媒介。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分别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社会和文化的互补社会是指人们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以特定方式相处的集体现象。

而文化则包括人类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价值观、道德准则、研究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社会和文化在一起构成了人类的历史和人类文明的演化道路。

在社会的建构中,文化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决定了他们对待社会存在的态度和方式。

这种思想和价值观念正是来源于文化。

在社会形成之初,人们的生产活动、交换活动、生活方式以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活动都是来自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而当社会更加发展成熟之后,文化作为社会的基础,将在社会中继续发挥主导作用。

文化是社会的基础,反过来,社会也会有力地促进文化的再生长和发展。

比如,社会的分层等级制度和阶级结构,制约了文化的传播和流传。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普及程度、教育水平、消费观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些变化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文化的流传和贯穿在社会生活中,也反过来反映着社会的变革。

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生活中的最基本和最长远的习惯。

因此,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的发展。

但是,文化的自身特点也需要社会的发展来为其提供新的语境和需要,由此形成了社会和文化的互相补充和促进。

文化也可以促进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社会的更迭和文化的变化是互相形成的。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新的思想或文化价值观可能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真正推动力。

它们也成为社会调整和变革的动力,促进社会进步和层次的提高。

文化对社会起着促进和引导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着社会背后的各种力量和斗争。

社会是包含着各种利益集团的,而文化的传播方式也是来自于各种力量的斗争和竞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闻编辑学研究
从 媒 介 互 补 演 变 规 律 理 解 文 化 媒 介
刘 双 红 , 晓 杰 吴
( 河南大学 新 闻与传播学 院,河南 开封 4 5 0 ) 7 0 1

要 :媒介 问性” “ 理论 的含义是传 统媒 介与现代数字化 电子影像 屏幕媒介 之间互补 、 吸收 、 更新 和融合 , 这
汉看来 , 媒介本身的意义远大于媒介 内容的意义 , 只
关注 内容会损害我们对媒介 的理解。我们使用任何
延伸 ” 任何一种技术 , , 只要它是人 的身体和思想 的
1 6】
任何 延伸 , 就是 媒 介 。麦 克 卢汉 思 想 让 我 们 重 新 它 认识 到 了一个 全新 的 “ 介 ”, 媒 史无 前 例 地扩 大 了媒 介 的范 围 , 大 胆 提 出人 们 能 够 “ 育 和 进 化新 的 并 孕 媒介 形 式”, 开创 了媒 介研 究 的全新视 角 , 理解 更 为 高层 次 上 的媒 介 文化 意义 , 为编 辑积极 更新 、 创造 媒 介 迈 出 了最 重要 的第一 步 。

媒 介 即信 息 : 辑重 视媒 介 形式 编
麦克卢汉认 为“ 媒介 就是人 体 的延 伸, 特别是 人的神经中枢系统 的延伸”2。不同于同时代的主 _ J 流观点 , 麦克卢 汉独 辟蹊 径 , 在其代 表作 《 理解媒 介——论人 的延伸》 中开宗明义提 出“ 媒介 即讯息 ( 息 ) 。提醒 人们 不应 该 认 为媒 介 只是 信 息 的 载 信 ” 体, 信息内容可以影响人 , 但媒介能够更广泛 、 更深
进行交互融合创作 。 她认为 , 任何 文本 都好 像是一幅引语 的马赛 “ 克镶嵌 画 , 何文 本都 是其他 文本 之 吸收与 转化 , 任 构
耀眼的阳光使人 目眩, 让人看不到天上的星星。内 容会夺走人们的注意力 , 损害我们对媒介的理解 , 使 我 们对 整个媒 介 、 介 环 境 和媒 介 发 展 的规 律 的认 媒 识出现偏差。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通过报纸 、 期刊 、
广播 、 电视 和网络 上所 听 、 看 和所想 的都 是其 中的 所 “ 内容 ” 很少 有人 去关 注 承 载这 些 内容 的媒介 是 什 , 么样 的 , 也不 会思 考 这样 的 内容 能 不 能 用 另一 种 媒 介来 呈 现 , 不会 关 心 媒 介 背 后 的发 展 规 律 。难 怪 更
刻 地 改变人 , 改变 这 个 社 会 。新 媒 介 把 旧媒介 转 换 成 艺术 , 媒介 把 世 界 重 新 塑 造成 地 球 。在 麦 克卢 新
麦克卢汉会呼吁要 “ 理解媒介” 大声疾呼“ , 媒介也 是信息” 。
在麦克卢汉看来 , 介不仅仅是承载信息 的介 媒
质 ,所有的媒介都是 人的某 种心理和 肉体能力 的 “
21 0 1年 4月
第2 卷 5 第2 期
新乡学 院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
Junl fXnin nvri( oi cecsE io) ora o ix gU i s ySca S i e dt n a e t l n i
Ap . 011 r2
V0. 5 No 2 12 .
种理念在 文本 、 影视作 品和影 视后 出版物等诸多媒介 中得 到 了很好 的运用 。借 助麦克卢 汉的“ 介即信息 ” 莱 文 媒 、 森 的“ 补偿 性媒介” 以及 “ 互文性 ” 等相 关理论 , 可以更好 地理解“ 媒介 间性 ” 其媒 介文化 。 及 关键 词 : 编辑 ; 媒介 ; 互文性 ; 媒介 间性
介 , 造新 媒 介来 传播 优 秀文化 。 创

为 了最 大 限度 引起 人 们 对 媒 介 的 关 注 , 麦克 卢 汉 进一 步 提 出 “ 介 的 内容 好 似 滋 味 鲜 美 的 一 块 媒
肉 , 门而人 的盗贼 用 它 来 分 散思肉 , 众 看 到媒 介 时 , 往 只见 受 往 鲜 肉不 见窃 贼 。“ 介 ‘ 媒 内容 ’ 影 响 之 所 以强 烈 , 的 是 因为 另一 种媒 介变 成 了它 的 ‘ 内容 ” 。 内容 就像 ’
中图分类号 : 20 G 2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 4— 34 2 1 )2— 1 1 0 17 3 3 ( 0 1 0 0 6 — 3
收 稿 日期 :0 1— 2— 2 2 1 0 1
作者简介 : 刘双红 , , 男 河南驻 马店人 ,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
“ 媒介 间性 ” Itreii ) 编 辑 学 中 的一个 (nem dat 是 ly
二、 补偿 性媒 介 : 辑 主动创 造媒 介 编
本 间性 ”(net t ly 。它 不 是 一 般 意 义 上 的文 It e u i ) rx at
本 理论 , 而是在 广 阔 的文 化 背 景下 对 文 学及 其 相 关 文 本进行 宏 观把握 的诗 学观 。编辑 学就 是受此 理论 辐 射 的学 科 之一 , 它指 导编 辑对 媒 介 的 “ 信息 内容 ”
传播媒介所产生的冲击力 , 远远超过它传播的特定
内容 , 这些媒 介所 带 的意 义 已经远 远 超 出 了媒 介 内
容 的意 义 。
关键词 , 专指媒介之间从信 息内容到技术形式的转
换 、 互 、 合 与演 变 。麦 克卢汉 提 醒人们 要 理解 媒 交 综
介, 关注媒介的形式 。莱 文森则告诉人们可 以积极 促进媒介进化 , 在文化缔 构中作为主体地位 的编辑 能够积极更新 旧媒介 、 创造新媒介。现代编辑学认 为 , 辑 活动 是 以缔 造 社 会 文 化结 构 为 中心 , 集 、 编 采 组织作者的稿本 , 经过审选编构 , 纳入信息媒体 , 以 文 本形 式 传 播 给 读 者 大众 J 。编 辑 通 过 解 构 旧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