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总复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公共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

广义而言:心理现象既包括人的心理,也包括动物的心理;既包括个体的心理,也包括团体的心理;既包括正常的心理,也包括变态的心理等等。

狭义:我们一般以正常人的心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①心理过程和②个性心理这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方面。

2、心理过程主要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

3、个性心理包括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4、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了解)
1、亚里士多德写的《论灵魂》,探讨肉体和灵魂的关系,这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2、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直到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5、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1)基础领域研究:①普通心理学、②发展心理学、③比较心
理学、④实验心理学
(2)应用领域研究:①教育心理学、②管理心理学、③医学心理
学、④军事心理学
三、生活中的心理学(理解)(案例题)(P20)
1、定势思维:心理定势指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
动作用。

2、逆反心理: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3、首因效应:在心理学上又称为第一印象,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对彼
此的印象。

4、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
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

第二章感知觉与记忆
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理解)
二、视觉现象(掌握)
三、知觉特性(理解)
四、记忆的三级信息加工模型(理解)
五、记忆的基本过程(掌握)
第三章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的概念及特征(理解)
1、思维:使人们借助语言、表象、动作等媒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主要表现
在概念形成、问题解决、推理、判断、决策等心理活动中,是认识的一种高级形
式。

2、思维活动具有以下特征:①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反映、②思维是对客观现实间接的
反映、③人的思维受社会实践活动水平制约、④思维是脑的机能、⑤思维与记忆、
语言、意志、情绪、气质等其他心理现象联系密切。

二、思维的种类(识记)(掌握划分的标准)
1、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和思维形态,可将思维划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2、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可将思维划分为幅合思维毫无发散思维。

3、根据思维时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可将思维划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4、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划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了解)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掌握)
1、知识经验:知识经验丰富与否会影响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问题情境:是指人们所要解决问题的客观情境或刺激模式,比如特定空间位置的配置,
时间的先后顺序、距离等,也就是问题中材料的组织方式。

3、定势:也称心向,指由先前的心理活动场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影响。

4、功能固着: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定势。

它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事物通常的功能,
而看不到事物所具有的其他方面功能的现象.
5、情绪和动机状态:人的情绪对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影响.乐观、愉快、平静等积极的情绪
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而紧张、烦躁、苦闷、悲观等消极的情绪往往会
妨碍问题的解决。

五、想象的种类(理解)(P 87)
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

例如,当我们抬头仰望天空变幻莫测的浮云时,脑中就产生起伏的山峦、柔
软的棉花、活动的羊群、嘶鸣的奔马等形象;当我们看到北方冬季玻璃上的
冰花时,就会觉得它像梅花、像树叶等,都是无意想象的表现形式。

梦是无
意想象的极端形式.(幻觉也是)。

2、有意想象: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科学家提出
的各种假说,文学艺术家在头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晶。

①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
心理过程.如我们看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时,头脑中出现穿长衫、站着喝酒的
人物形象;机械制造工人根据图纸想象出机器的主要结构等,都属于再造想象.
②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
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飞机设计师在头脑中构成一架新型飞机的
形象,作家在头脑中构成新的典型人物形象等都属于创造想象。

这些形象不是
根据别人的描述,而是想象者根据生活提供的素材,在头脑中通过创造性的综
合,从而构成了前所没有的新形象.这种形象越新颖,它的创造性水平也就越
高。

第四章注意与意识
一、注意的概念及特征(了解)
1、注意:注意是有选择地加工某些刺激而忽视其他刺激的倾向。

它是人的感觉(视觉、听
觉、味觉等)和知觉(意识、思维等)同时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指向和集中(对其他
因素的排除)。

2、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①指向性、②集中性
二、注意的种类(掌握)
1、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

2、有意注意:是指由预定目的的,需要作一定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是指有自觉的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为随意后注意,通常是
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成的。

三、注意的品质(理解)(P 103)
1、注意的品质有哪些:注意的范围(广度)、集中性、稳定性(时间上的特征)、分配、转移(文艺演出中报幕员的角色)。

2、正在上课时突然的事件引起学生产生的是无意注意.老师讲课时,, 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的表现,“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的表现.专心做功课是有意注意,人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听课又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分散,听课做笔记是注意的分配,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刺激物的强度一般是指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
一、智力水平的表示(了解)
智力水平的表示方法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
1、智龄:也称心理年龄(MA),即受测者通过测验项目所属的年龄。

2、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常用IQ表示,是通过测验所得到的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
所得的商数,因此又叫比率智商.
3、离差智商:离差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弊病,它用来确定受测者的资料在同龄人中的相
对位置,因而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

现在的智力测验一般都采用离差智
商盖帘来表示资料高低。

二、智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掌握)
1、智力的差异
①智力水平的差异: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水平上存在着差异,即智力的发展有高低。

②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人的智力成熟和能力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
③智力的性别差异:男女两性在智力上是存在差异的,但并不是简单、固定、直线式的差异.
2、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①遗传因素、②环境和教育因素
第六章动机、情绪与意志
一、动机概念(识记)
1、动机:是一种内部的心理过程,而不是个体心理活动的结果.
二、动机的功能(理解)
1、激活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会推动人们产
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

(口渴找水)例如,饥饿者对
食物、干渴者对水特别敏感,因此也容易激起寻觅活动.
2、指向功能:动机与需要的一个根本不同就是:需要是有机体因缺乏而产生的主观状态,这
种主观状态是一种无目标状态.而动机不同,动机是针对一定目标(或诱因)
的,是受目标引导的。

也就是说需要一旦受到目标引导就成了动机.由于动机种
类不同,人们行为活动的方向和它所追求的目标也不同.例如在训练动机的支
配下,运动员的活动指向与训练有关的目标,如训练场、器材等;而在娱乐动机
支配下,其活动指向的目标则是娱乐设施。

3、维持和调节功能:当个体的某种活动产生以后,动机维持着这种活动针对一定目标,并调
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

如果达到了目标,动机就会促使有机体终止这种
活动;如果尚未达到目标,动机将驱使有机体维持和加强这种活动,以达到目
标。

例如中长跑运动员在参加训练和比赛时,对通过自身的维持和调整,合理
的分配体力,给予大脑适当刺激,当完成任务后,将刺激大脑驱使机体停止运动。

三、需要的结构(掌握)
1、比较著名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关于人类的需要层次,马斯洛是按照三条原则加以安排的(低级向高级):①人类基本需要必先得到满足,然后才会进一步追求较高层次需要的满足.②人类需要与个体生长发展密切相关.③人类需要层次的高低与个体生存状态有关。

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层次之间存在着以下关系:
其一,越是低级的需要就越基本,越不可缺少.
其二、低一层需要基本满足后,便会降低对人的影响力,使人转而追求高一层的需要。

其三、如果某一层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便会使人长期停留在该层需要的追求之中,该层需要就成为个体的优势需要。

其四,个体在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中,如果受到过重或过多的挫折的话,还会使个体返回到较低层次的需要中来,以低级需要的满足来安慰自己。

其五,只有前几层需要都大体满足之后,个体才能够形成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种需要是永无止境的。

四、动机的种类(理解)
根据动机的来源
1、内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因学科兴趣而努力学习是内部动机。

2、外在动机: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动机,叫外部动机;如为获奖而努力学习是外部
动机。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分为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3、主导性动机:
4、辅助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性质分为:
5、生理性动机: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叫生理性动机,也叫驱力或内驱力;
6、社会性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权力动机、兴趣、爱好都是社会性动机。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当兴趣指向某种活动时,这种动机就是爱好.
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分为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
7、近景动机:
8、远景动机:
五、动机的认知理论(理解)
1、期待价值理论:该理论将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

2、归因论:心理学家用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民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六、动机与人的行为、动机与工作效率(掌握)
1、动机与行为:一般来说,良好的动机应产生良好的行为效果;反之,不良的动机产生不良
的行为效果。

这就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2、动机与工作效率:(倒U型)研究发现,任何任务都有其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过强或
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鲤鱼发挥最佳
工作效率.
七、情绪和情感的概述(理解)
1、情绪(emotion)情感(feeling)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理解:
①情绪和情感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

②情绪和情感的产生以需要为中介。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础。

③情绪和情感是以态度体验(主观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④引起表情变化,引起生理变化。

2、情绪、情感的结构由三种成分组成: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外部表现。

人产生各种情绪和情感时,可以在外部表现出来。

人的各种情绪和情感,都在机体外部有所表现,即所谓表情.(例如,高兴时哈哈大笑,悲伤时痛哭流涕,害羞时脸色通红,愤怒时紧握拳头等等。

作家、演员等都注意探讨人的表情的秘密。

)表情一般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同一过程,同一现象,只是强调的不同方面,情感代表感情的
内容,情绪代表感情的反映过程。

八、情绪和情感的种类(理解)
1、如《礼记》中记载,情绪可以分为七种:喜、怒、哀、惧、恶、乐、爱,即我们通常所
说的“七情”。

《中庸》将情绪分为“喜、怒、哀、乐”四种。

《吕氏春秋·尽数》将情绪分为“喜怒忧怨哀”五种。

现代心理学一般将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情绪。

2、情绪状态的分类:①心境②激情③应激
3、高级的社会情感:①道德感②理智感③美感
九、意志概念(理解)
1、意志: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
理过程。

第七章人格
一、人格概念(识记)
1、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
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结构(理解)
1、人格结构的分类:人格倾向性人格的心理特征自我意识
2、几种重要的人格结构:
①气质
(1)胆汁质:
(2)多血质:
(3)粘液质:
(4)抑郁质:
②性格:我国心理学界倾向于把性格定义为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比较稳固的
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③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

可以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对它
进行分析。

形式上: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

内容上: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三、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理解)
1、人格发展:是指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个体的人格特征随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而逐渐
发生变化的过程。

2、(P 190)人格发展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以下是埃里克森对人生八个发展阶段的描述:第一阶段,基本的信任对基本的不信任(0~1岁)。

第二阶段,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1~3岁)。

第三阶段,主动性对内疚(4~5岁).
第四阶段,勤奋对自卑(6~11岁)。

第五阶段,自我同一性对角色紊乱(12~20岁
第六阶段,亲密对孤独(20~25岁)。

第七阶段,繁殖对停滞(25~65岁)。

第八阶段,自我完善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
四、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掌握)
1、生物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自然环境因素
3、社会文化因素
第八章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了解)(P 215)
1、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适应
2、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
4、心理上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
二、青少年的身体映像(理解)
1、身体映像:是指个体形成的对自己身体的心理图画,包括了对身体生理心理功能的认知、
态度(入情感、评价)以及对行为的影响.
2、身体映像的性别差异
3、身体映像的影响因素:社会文化的影响、父母及榜样角色的影响、大众媒体的影响
三、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理解)
1、形式运算阶段:假设演绎推理、命题思维
2、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即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
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元认知’发展是青少年期认知发展的中心。

3、自我中心思维:假想观众与个人神话、自我中心与行为问题
第九章学习心理
一、学习概述(理解)
1、广义的学习概念:既包括人类学习,也包括动物学习。

广义学习是指个体在活动中通过
对经验引起的行为或心理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2、狭义的学习仅指学生的学习。

二、迁移的定义和分类(理解)
1、迁移:简单的说,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另外,利用所学的技能、知
识等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种迁移的过程。

2、迁移的分类(分类的标准)
按迁移的性质,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按迁移的内容,分为认知迁移、态度迁移和技能迁移.
按迁移的方向,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从迁移发生的方式上看,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
三、迁移理论(理解)(谁提出、主要观点)
1、早期的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
相同元素说:
概括化理论: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迁移理论
布鲁纳迁移论:
奥苏伯尔迁移论:
认知迁移理论:
3、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迁移的研究(了解)
关于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的新争论
有关于专家——新手解决问题的研究
元认知与迁移
基于问题空间假说的迁移理论
四、学习策略的含义(识记)
1、学习的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
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五、认知策略(理解)
1、认知策略:可以认为,认知策略是优化信息加工效果、提高加工效率的一种认知技能.它是
认知领域中学习策略的最主要的成分。

六、元认知策略(了解)
1、根据弗拉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

学习时,学习者要学会使用一些策略去评估自己的理解、预计学习时间、选择有效的计划,从而学习解决问题。

2、远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第十章教学心理
一、课堂教学的策略(理解)
提高材料可懂度的策略
1、先行组织者:是由奥苏伯尔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指在学习教
学内容之前呈现的指导性材料。

2、结构化策略
3、使用符号标志的策略
4、附加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评价的分类(理解)(分类标准)
1、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时间和发挥的作用的不同,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评价所依据的的不同标准与解释方法,可将评价分为常模参照评价、标准参照评价和个体内参照评价。

3、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4、教学活动评价和课堂评定
第十一章品德心理
一、品德概念(了解)
1、品德:
2、道德: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掌握)
1、品德的因素构成说
2、品德的多维结构说
3、品德的层次结构说
4、品德的系统分析说
三、道德认知的发展(掌握)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2、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第十二章学校群体心理
一、群体心理效应(理解)
1、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群体压力作用下,促使自己放弃原先持有的态度与行为,而与群
体多数成员趋于一致的心理过程。

(P 319)
2、影响从众的因素:①群体的规模、②群体凝聚力、③个体的差异
3、社会助长:或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与人合作或意识到有人观察时,个体活动效率提高,行
为表现得更加积极的现象.
4、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是指个体在群体合作的情况下降低个人努力
程度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