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文化的理念探析word精品文档10页

合集下载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信息时代,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文化传承和创新成为了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议题。

如何在传承中创新,既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又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成为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

首先,语文教育应重视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教育应该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

通过学习古代文献、古代诗词、古代散文等形式,学生可以了解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道德、美学及生活智慧等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文化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思维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其次,语文教育应注重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的技术和思维方式不断涌现,语文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借鉴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采用多媒体、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材编写上,可以引入当代作家的作品,结合时事热点展开讨论,使学生对当今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在评价体系上,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语文教育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打破学科的界限,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比如,语文与艺术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品味和创造力;语文与科学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精神;语文与体育的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这样的多学科交叉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具备更多的应对未来社会和工作的能力。

在语文教育中,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

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传统文化是宝贵的资源,但也需要创新的力量来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能够使传统文化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从而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语文学科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化的学科。

语文教学应该不仅仅是教授学生正确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首先,文化传承有助于形成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深刻内涵,提升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文化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观念和人生智慧,可以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的选择和挑战。

通过感受经典人物的高尚品质和道德选择,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再次,文化传承有助于铭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对中国革命史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学生了解和尊重历史,明白国家独立的来之不易,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创新语文教学的策略文化传承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而创新则是保持语文教育活力和吸引力的关键。

下面将介绍几个创新语文教学的策略。

首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和移动设备等现代技术手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使学生在欣赏和研究经典文学作品时更加生动和活泼。

其次,引入跨学科教学。

将语文教学与其他科目相结合,开展跨学科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和探究其他领域的知识,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养。

再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发言和表达,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最后,加强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

语文教学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参观博物馆、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意识。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思考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思考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思考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既传承优秀文化,又培养创新思考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和创新思考两个方面来探讨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平衡这两者。

首先,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是不可或缺的。

语文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通过语文教育,我们能够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可以学习古代文人的诗词,领略他们的情感和智慧。

我们可以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体味其中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然而,仅仅停留在文化传承上是不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涌现,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

创新思考是指在已有的基础上,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已有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则是指能够提出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两者缺一不可,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考能力的重要方法。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平衡文化传承和创新思考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文化传承来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古代文化,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人类的智慧。

这为他们后续的创新思考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启发。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比如,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其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或讨论,鼓励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此外,语文教育中还可以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古代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当然,在利用技术手段的同时,也要注意教育的目的和原则,避免盲目追求新技术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语文学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目标,既需要传承文化,又需要创新思维。

本文将从传承与创新两个层面,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与实践方法。

一、传承文化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任务是传承文化。

传承文化包括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承。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语文学科应教育学生传承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中国古代诗词、文言文等。

学生应该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了解其背后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拓展视野,提高情商和审美修养。

另一方面,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承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

这些作品不仅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更是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和品味的重要途径。

学生应该学会品味文学,欣赏和理解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思想和艺术价值。

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对优秀作品的解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作品的重新演绎和阐释,使传统文化得到新的发展和创新。

二、创新思维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途径的能力。

创新思维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也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发现学习和设计有创意的学习任务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新意识。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合作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如写作、课堂演讲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三、实践方法在实践中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学科实践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语文学科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写作、演讲、诗歌朗诵等形式,提高语文能力和素养。

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

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语文学科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承载着汉字的传承和发展,还涵盖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语文学科的发展不仅要注重传承,更要积极推动文化的创新。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保护和发展国家文化的重要环节,而语文学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特殊的使命。

首先,语文学科是汉字的传承者。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只有通过语文学科的教育,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使用汉字,进而传承下去。

其次,语文学科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经典作品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通过学习和传承,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文化传承的方法为了实现语文学科的文化传承,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方法。

首先,要注重经典文学的阅读和研究。

经典文学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桥梁,通过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和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进而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其次,要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文化创新的必要性传承只是保护文化的一方面,而文化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

语文学科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同样需要进行文化创新。

首先,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

例如,可以引入当代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当代文化的成果。

其次,要注重文化创意的培养。

语文学科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鼓励他们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念。

四、文化创新的方法为了推动语文学科的文化创新,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实践活动,如写作比赛、朗诵比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其次,要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

语文学科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从而创造出更丰富多元的文化成果。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语文教学是指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一门学科,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和创新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并探索如何在教学中平衡二者的关系。

一、文化传承与语文教学文化传承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语文教学既要传承古代文人墨客们的智慧,也要传承现代先贤们的思想成果。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古典文学作品,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学习现代文学作品,了解当代文学家的创作风格和主题关注。

文化传承的方式可以是通过传统文学作品的解析与赏析,使学生了解古代呈现形式与情感交流方式,融入到当代生活和语言表达中。

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

二、文化创新与语文教学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之一。

在现代社会,语言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语文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融入到现代文化中去。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创新包括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材内容的创新。

例如,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源,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魅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新颖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比如,通过让学生进行写作、演讲和辩论等综合性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平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传承了文化才有创新的基础,而创新又可以激发文化的新生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平衡二者的关系。

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热爱,让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学作品的价值。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拥抱现代文化,关注当代文学作品的创新思想和新颖表达方式。

传承与创新我在语文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传承与创新我在语文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传承与创新我在语文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语文教育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语言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传承与创新则是我在语文教育中一直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以我在语文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为线索,分享我在传承和创新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传承:尊重经典,培养传统文化素养语文教育的传承需要我们尊重经典,重视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经典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的重要资源。

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著作,如《红楼梦》、《论语》等,通过深入研读,让学生体会到经典之美,感悟其中深层次的人生智慧。

同时,我通过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古文词句,并引导他们去品味其中的文化韵味。

在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上,我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诗歌朗诵、文学作品演讲等活动,使他们能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创新:拓展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在语文教育中,创新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疲劳感。

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我尝试运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

首先,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组织课外读书小组、推荐精品阅读,鼓励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类型的优秀文学作品。

我还尝试使用网络资源,如在线文学平台和读书社交媒体,来推广文学作品,让学生能够在与同学互动中更好地发掘和吸收优秀作品中的价值。

其次,我引入了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为课堂注入活力。

通过展示课件、播放视频等方式,丰富传统课堂内容,增加学生听觉和视觉上的刺激,让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使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相关的学习和研究,在个人学习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我还组织一些创新实践活动,如写作比赛、创意作文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写作和创作潜力。

教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教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教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语文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之一,在教学中既需要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又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

本文将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探讨教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它涉及到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同时,文化传承还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支持和文化底蕴。

1. 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通过教学语文课程,我们可以向学生传授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接受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学习到唐诗宋词、古文经典等,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和欣赏,学生可以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还要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习古代文化、参观文化遗址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讲解典籍、培养学生的书法和文学创作等活动,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水平和创造力。

二、创新的必要性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教学语文课程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语文课程中实现创新是必要的。

1. 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高,学生面临的信息也更加丰富多样。

作为一门语言课程,语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网络等工具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取和理解信息。

例如,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观看古代文化的图片、视频等,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不是矛盾的,创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国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注重了对文化传承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课堂教学中的文化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文化传承是一个重要的目标。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它承载着人们的智慧和情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例如,在讲解古诗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人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朗诵和赏析古诗文,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二、课外阅读中的文化传承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在课外阅读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既要有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也要注重民间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的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层面的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精髓。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著和优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如《围城》、《活着》等,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内涵。

三、创新思维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创新思维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也是促进语文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现代科技,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亲身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其次,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的写作和表达。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写作,鼓励学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思维的互动关系文化传承和创新思维在语文教育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目录一、内容简述 (2)1.1 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1.2 大学语文课程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角色 (4)二、传统文化的传承 (6)2.1 课程内容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7)2.2 教学方法与策略 (8)2.3 校园文化活动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10)三、传统文化的创新 (11)3.1 创新教学内容与形式 (12)3.2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创新 (13)3.3 创新传统文化的应用与实践方式 (14)四、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策略 (16)五、实践案例分析 (17)5.1 某大学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模式介绍 (18)5.2 传统文化课程中的创新实践案例分析 (19)六、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建议 (20)6.1 当前面临的挑战分析 (22)6.2 未来发展建议与展望 (24)七、结论 (25)7.1 研究总结 (26)7.2 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展望 (27)一、内容简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当紧密结合,以传承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推动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

本段落旨在简要概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必须得到妥善的传承。

而创新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应当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应用。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本段落还将强调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具体实施方式。

包括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设置,注重传统文学作品的讲授与分析,引入现代文化元素,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教育中,如何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展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成为了语文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教育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融合二者。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向学生传递中华文化的责任。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独特的精神家园,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它包括了中国特色的道德、法律、宗教、哲学等方面的思想与观念。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结合2.1 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角色在现代教育中,传统文化与创新教育并不矛盾。

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资源,可以为创新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鉴。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的古诗词、经典名著等文本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另外,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具有极大的影响。

2.2 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为了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首先,通过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层次和兴趣爱好的传统文化课程来教学。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古诗词,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诗词的韵律与意境。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名著,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人性等重大命题。

其次,建立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外,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书法比赛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另外,可以引导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地,深入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最后,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影视、音乐、动画等形式来展示和传播传统文化。

在今天这个数字化时代,学生对于电子媒体更为感兴趣。

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学生熟悉的媒体中,增加学生的接受度。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愈发受到关注。

在语文教育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就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文化传承1.1 语文教育的定位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作为一门学科,语文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掌握和传承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语文是文化的体现,通过学习语文,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自己民族的文化底蕴,以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2 培养文化自信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

语文课程不仅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更要通过教材的选取和课堂的讲解,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3 引导学生阅读经典经典是文化传承的精髓。

在语文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多读经典著作,如《红楼梦》、《论语》等。

经典著作不仅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阅读经典,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

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念。

二、创新2.1 教材内容的创新在语文教育中,教材的更新和创新是推动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材应该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当代文学作品和多元文化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拓宽他们的视野。

2.2 教学方法的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

应该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评价方式的创新语文教育的评价方式也需要创新。

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方式已经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

应该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表达、写作、举办朗诵比赛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能力。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从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剖析语文教育在如何传承优秀文化的同时实现创新发展。

一、文化传承语文教育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首先,语文教育应重视对经典文学的教授。

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结晶,通过学习经典,学生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价值观念。

同时,学习古人智慧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气质的途径。

此外,语文教育还应注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解读。

传统文化中存在许多符号,如汉字、典故、谚语等,这些符号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通过对这些符号的解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并在写作和表达中灵活运用。

同时,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礼仪、道德等价值观念也是培养学生情感和品德的重要途径。

二、文化创新除了传承传统文化,语文教育还应该积极探索文化创新的路径。

首先,语文教育应开展多元文化的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日益频繁。

语文教育应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引导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其次,语文教育应注重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笔墨纸砚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我们应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互联网等,将语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潜能。

最后,语文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够理解和接受文化,还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对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和创新。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既需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又需要积极探索文化创新的路径。

只有通过传承优秀文化,才能使语文教育更好地引导学生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只有在创新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01
语文教学与文化传承的紧密联系
语文教学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 通过语言文字的传播,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
• 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 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语文教学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 传承古代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
• 传承民族语言和方言,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
之韵
之技
多元文化之价值
• 通过创作不同民族和地域的诗歌,
• 通过实践不同民族和地域的艺术,
• 通过探讨不同民族和地域文化思
使学生体验多元文化之魅力
使学生体验多元文化之韵
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使学生思考
多元文化之发展
05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展望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趋势
01
02
03
传承与创新的融合发展
•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
• 整合教学资源,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
• 创新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新能力
• 保障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 拓展教学空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 及时反馈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 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学与文化创新的实践案例
• 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 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了解和
小说等
•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和创造力
掌握传统文化
• 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
• 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和历史记忆
• 通过实践和活动,使学生体验和
戏剧等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思考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思考

语文教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思考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是否还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引发了人们对于语文教育的思考。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和创新思考两个方面探讨语文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文化传承语文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根本目的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和审美观念。

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选材和解读,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例如,通过学习古代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然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意味着对其进行简单的照搬和模仿。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需求。

二、创新思考创新思考是语文教育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我们需要在语文教育中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更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到各种与语文学习相关的资料,拓宽了他们的学习渠道。

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在线学习社区,让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交流和合作,提高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记忆,而项目式学习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际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对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学习,更要关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与方法。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在语文教学中,传承文化是一项使命重大的任务。

首先,我们应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向学生传递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我们可以选取《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作品,通过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语言风格等元素,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感悟人性的善恶、真善美的区别,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性地开展文化传承的教学活动。

通过影视、网络等媒体资源,将经典文学作品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鬼子来了》,并结合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了解抗战时期英雄的形象和精神,感受爱国主义情感。

除了文化传承,创新也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语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因此,我们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思维的引导与启发。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创新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笔试评价往往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表达、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语言才华和创新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开展文化创新的教学活动。

比如,利用近年来流行的热门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组织学生参与其中,通过挑战诗词题目,了解传统文化,提高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总结起来,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我们可以通过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创新的评价方式和结合时事热点开展教学活动等方法,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学课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引言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文学的贡献。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既能传承文化,又能推动创新。

在文学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与冲突。

本文将探讨文学课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如何更好地平衡二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文学课程中的文化传承1. 传统文学的传承文学课程中应传授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作品既是对古代社会风貌、历史事件的记录,又是文化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传统文学作品,学生们能够了解传统价值观、道德观,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 地方文化的传承文学课程还应关注地方文化的传承。

不同地区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地域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通过学习地方文学作品,学生们能够增进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

3. 外国文学的传承文学课程中也应该包括外国文学的学习。

外国文学作品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通过学习外国文学作品,学生们可以开拓视野,增加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文学课程中的创新1. 推动文学形式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文学形式也在不断创新。

文学课程应引导学生接触不同样式的文学作品,如微型小说、网络小说等。

通过学习这些新形式的文学作品,学生们可以培养创造力,同时也为文学的未来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文学课程应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

通过写作练习和创作作业,学生们能够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培养文字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3. 结合跨学科的创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跨学科时代,文学也需要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进行创新。

文学课程中可以引入哲学、社会学、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通过多维度的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平衡文化传承与创新1. 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文学课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应该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能够带领学生走进经典文学作品的世界,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和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传承与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文化的理念探析

传承与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文化的理念探析

传承与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文化的理念探析
杨云萍
【期刊名称】《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4(037)005
【摘要】大学语文的课程功能是重在培养语文运用能力还是重在进行文化熏染,历来争议颇多.在目前的课程实施中,课程的实用功能不断得到强化,文化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彰显,特别是在文化创新和文化融合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语文学科内部衔接等原因,也有国学热等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文化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应凸显课程的文化功能,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开放的文化心态,启迪学生进行文化创新,全面提高文化素养.
【总页数】4页(P64-67)
【作者】杨云萍
【作者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法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纪录片的文化传承理念探析--以《中国年俗》为例 [J], 宋颖
2.传承文学经典弘扬优秀文化——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教育模式探析 [J], 余兰兰;
3.深入文化育人理念,实施创造性艺术教育\r——文化传承创新视域下的高校艺术
人才培养 [J], 姚岚
4.探析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和文化传承 [J], 张喆
5.基于河洛文化建筑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文化价值探析 [J], 王姣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与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文化的理念探析改革开发以来,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开设了《大学语文》。

它既是普通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也是一门基础文化课和综合素质教育课。

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和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育人”成为了大学文化建设最重要的任务,那么以什么样的文化熏染学生,则成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

1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文化理念的突出问题我国大学发展步入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文化育人”的理念指导下,通识教育课程得到重视。

近年来,大学语文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但在文化选择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梳理和辨明。

1.1 强化实用功能,淡化文化功能大学语文作为一种母语教学,课程本身具有文化功能,担负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

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与设计还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都要突出民族文化的特色。

课程要选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帮助学生了解固有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提高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所以,《教育规划纲要》在论及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时提出:“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1]大学语文同时又是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语文能力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进入社会各行各业必备的能力。

大学语文兼具进行文化文学熏染与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的课程功能,并且主要任务侧重于文化文学熏染,这也是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主要区别与提升。

综观目前各大院校大学语文教材与教学,后者做得较好,前者则明显不足。

近些年高校的课程改革出现了一种淡化大学语文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一些理工类大学或专科大学认为大学语文没有什么实用性,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二是一些大学虽然保留了大学语文,但把大学语文的性质由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大学语文实际开设的范围和课时大为缩减;三是一些综合性大学开设泛大学语文课程,即把大学语文开成具有专业特点的语言文字训练课,如应用写作、财经应用写作、公文写作、现代汉语等。

这种现象反映了人们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理念上的变化:注重语文的实用功能,轻视语文的文化功能。

1.2 重视文化传承,忽视文化创新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关系上,重视文化的传承,忽视文化的创新。

第一,以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为例,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先后编写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

就编写体例来看,大致分三类:有的是按文学史的顺序编写的,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江灏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史芳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有的是按文体来编写的,强调写作训练和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如周庆元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有的按内容编写,强调语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如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

但不管是哪一类教材,基本是文选教材。

均以主题的形式组织古今中外优秀作品,而其中又以中国古典优秀作品为主;在编写形式上,也借鉴了中国传统语文的编选经验:按时代,选名篇,分文体,组单元,作注释,加评点。

总观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值得肯定的是,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传统文化思想的优点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释。

但对传统文化的局限性与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则或笼统模糊或一笔带过,一些经典导读中,“欣赏式导读”、“印证式导读”痕迹明显。

“尽管有些思想见解因受历史的局限,明显带有时代烙印,但总体而论,诸多论述结晶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渊深的思想学识,精辟警策,富有启迪和教益,具有普遍性价值,至今仍值得借鉴汲取,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这样的导读取向在大学语文教材中是主流,缺少文化创新的启迪。

第二,大学语文无论从栏目设置还是从篇幅上来看,传统文化内容占绝对优势,弘扬优秀文化这一宗旨坚持很好,但当代文化进入大学语文的形势不容乐观。

如大学语文教材中中的中外现当代文学文化作品所占比例偏低,绝大多数教材占比不到10%。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较好,教材打通古今中外,一以统之,以专题组单元,共分为“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社会人生、人情世态、乡思亲情、爱情婚姻、人物风神、咏史怀古、写景记游、论学品艺”等12个专题。

124篇选文里中外现当代作品有24篇,占19.35%,也不超过20%。

这与中学语文中传统文化与现当代文学的占比相距甚远。

1.3 善于文化寻根,疏于文化融合大学语文课程中,中华文化的介绍篇幅远远大于国外的文化作品,汉民族文化作品的选取也远远高于我国少数民族的作品。

从课程的定位来讲,总体来说是不错的。

但文化要通过充分的比较才能显现出其特点和优势。

目前大学语文课程中文化的纵向比较做得较好,对汉语言文学和文化的历史源头和发展现状均作了系统的梳理,不管是以文学史的发展脉络组织单元,还以文体或主题领域组织,构建了一个以时代发展为经,以名家名篇为纬度的基本模式。

但文化的横向比较则较弱,具体表现在:一是大学语文教材选文中外国的经典文学作品数量偏少,文学流派的类型单一。

以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流行较广的“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大学语文》为例,全书选文124篇,外国经典7篇,占5.6%;小说5篇,以批判现实主义流派为主;二是这些外国作品虽然与中国经典放在一个单元学习,但从课后的阅读“提示”和“思考与练习”的设计看,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篇目形成对比阅读,缺少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不利于培养学生开放的文化心态。

2 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缺失探因大学语文课程文化功能的缺失既有学科内部原因,如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影响,也有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国学热的浪潮使人们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培养了文化自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文化反思力和包容力。

2.1 在与中学语文的衔接上,同质化现象严重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课程功能的不同是大学语文开设的意义所在。

中学语文重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着重体现语文“工具性”的一面。

大学语文重文化文学的熏染,着重体现语文“人文性”的一面。

大学语文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中,应加强后两者,主要凸显大学语文在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上的特殊价值与意义。

据调查,目前一些学校大一新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生普遍反映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与中学语文同质化现象严重,课程的目标不是很清晰具体,课程实施中过分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技术训练。

一些教学型大学问题更加严重。

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受大学语文教学传统的影响。

大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由来已久。

“一种认为应有其独自的目的,和高中的不同;另一种认为大一国文不过是高中国文的延长,因为中学程度低落,才来设立这个课程。

”[3]并且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延伸的观点普遍得到认同,形成主流;再加上受国际课程改革中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受学校定位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思路影响,大学语文的实用功能不断得到强化,以至于走向偏颇。

2.2 在“国学热”的浪潮下,文化反思精神不足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了20世纪的跌宕起落后,在新的世纪绽放出日益耀眼的精神光芒。

“国学热”已经成为一股文化浪潮,大学语文做为一种母语的高等教育,承载着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任务,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课程学习提高语文运用能力,而且要促使学生深切地了解“固有文化”,增加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

回顾近年来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在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一点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如在大学语文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加大古代的文化文学作品分量,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解读古文、欣赏中国文学名著的能力,注重通过优秀经典的阅读,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文化功底。

总体说来,中国有良好的文化传统,值得继承与推广,但在文化传承的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文化自信对文化自觉的遮蔽。

文化自信是一种对母语文化的喜爱和敬意;而“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和觉悟”[4],如果说文化自信是民族凝聚之力,文化自觉则是民族振兴之魂,一个理性的民族需要不断地对民族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反思,才能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中,文化反思精神的不足,导致了文化创新的缺乏。

2.3 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文化包容性欠缺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出现了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任何一种文化要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保持领先地位,必须在与其他文化的融合中发展。

文化包容性是指,“一方面,它吸收了历史上一切积极的文化因素而摒弃了消极因素;另一方面,它也吸收了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因素而摒弃了落后因素。

这样就使它比起一切旧社会的文化形态和各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来,具有更为丰富和鲜活的内容。

”[5]大学语文课程应面向国际,在理解尊重、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对人类文化精神建设做出贡献,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西方优秀文化精神。

总观我国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在价值追求上课程的文化包容性不够,除在传承历史中吸纳时代特点不够外,更表现为文化融合中姿态被动,整体上呈现出的文化态度是:重视民族性,忽视国际性;重视统一性,忽视多样性。

这就导致大学语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上有失偏颇。

大学语文通过严密的课程结构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进行了全面而有序地展示,并通过“导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发展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而对其他民族与文化涉猎不广,介绍不多。

在有限的教育内容中也没有营造文化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面对其他文化体系与自己所属的文化体系的差异中,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思考。

缺乏了横向的文化关照,学生易在文化寻根的陶醉中不自觉地形成唯我独尊的文化封闭心态。

3 文化观照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应立足于课程的文化功能,通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构,促进学生提高文化反思与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文化素养。

3.1 凸显文化功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进行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

针对以往大学语文理论建设中过分注重语文的实用功能等理念偏差,应该在文化视域下构建新的课程理念,在大学语文的实用功能与文化功能中,突出课程的文化功能。

大学语文是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门课程。

大学语文的课程目标更高一层,即在重视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的同时,增进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具有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更高的文化自觉。

大学语文重在引导学生在国际文化视域下对中华文化的全部历史有所自觉,形成理性的文化态度。

3.2 把握时代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创新大学语文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先后编写了许多不同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