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创作的作品
2023年《回延安》原文+教学反思-
2023年《回延安》原文+教学反思?《回延安》原文+教学反思? 篇1一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拦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喊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进亲人怀。
二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三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亲人见了亲人面高兴的眼泪眼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四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比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母亲延安换新衣。
五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浪潮!宝塔山下留脚印,毛主席登上了天安门!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走着咱英雄几辈辈人……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1956年3月9日,延安老师举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从主观感觉描写客观事物。
“唱”、“笑”、“把手招”,拟人描写“杜甫川”、“柳林铺”和“红旗”,表现出河流、村庄、旗帜也都热忱欢迎诗人等人的到来,体现了诗人故地重回的无限喜悦感情。
学生自主合作①重点分析比兴的手法如:其次部分中运用比兴方法、排比修辞方法描写当年延安生活。
当代散文诗大展作品(一)
 当代散文诗大展作品(一)当代散文诗大展作品历史的声音(1949---1978)柯蓝郭风李耕徐成淼许淇孔林耿林莽王尔碑海梦邹岳汉敏歧流沙河刘虔刘湛秋陈慧瑛严炎唐大同陈志泽叶庆瑞蔡旭李华岚桂兴华●柯蓝散文诗柯蓝简介:柯蓝:笔名亚一、木人,原名唐一正,1920年生,湖南长沙人。
1935年就读于第一师范五十三班,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在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担任新闻文化工作。
先后入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先后任延安群众报社记者、主编。
主要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写成反映人民抗日斗争的章回体中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
由于他在文学上的造诣,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洋铁桶的故事》在十一个解放区用九个版本印行,还受到毛主席的推荐,由军调部带到大后方在香港出版,流行东南亚,被日本、苏联翻译。
1945年写成反映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的中篇小说《红旗呼啦啦飘》。
小说《红旗呼啦啦飘》在香港出版后受文坛泰斗茅盾先生的赞扬,也被日本、苏联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他创作的《早霞短笛》是中国第一部题材、形式多样的散文诗集,他首创提出了以中国散文诗的联组形式、载体论和散文诗的四大美学特征等理论,改变了中国散文诗的历史面貌。
建国后,在上海历任《劳动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副书记、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副所长、《文艺月报》编委等职。
1958年与文秋合写长篇小说《蔺铁头红旗不倒》。
1961年回湖南深入生活,从事专业创作。
我国第一个国际上获多次大奖的电影《黄土地》是根据他本人的散文《深谷回声》改编的,创散文改编电影获国际大奖之先。
他创作的传记文学《王孝和的故事》、《徐特立传--命运之谜》等也改编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并获大奖。
他和夫人文秋共同创作的历史革命长篇小说《风满潇湘》是以毛泽东主席秋收起义为背景的,被湖南电视台改编为电视剧上演。
《苏联大百科全书》也开设了关于他的辞条。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曹禺创作的转型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二○一八年第五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曹禺创作的转型张英(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收稿日期:圆园18原07原02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7BZW003)作者简介:张英,女,辽宁锦州人,渤海大学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摘要:曹禺是中国戏剧史上公认的戏剧名家。
自20世纪30年代登上文坛,曹禺创作出了《雷雨》《日出》《北京人》等杰出的剧作,达到了创作的顶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曹禺积极进行思想和创作上的“转型”,创作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作品。
这些剧作虽然难以再创辉煌,但是却显示出曹禺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积极阐释与实践,也反映出作家创作转型背后的复杂原因。
关键词:曹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8)05-0039-05曹禺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大家,特别是在戏剧创作方面,曹禺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从1934年到1942年,短短8年时间,曹禺接连创作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著名剧作。
曹禺笔下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命运引起了一代代读者广泛的共鸣,充分奠定了曹禺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杰出地位,也证明了曹禺独特的艺术才华。
曹禺及其作品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的指引和其后很长一段时期文艺政策的影响下,曹禺创作出《明朗的天》《胆剑篇》和《王昭君》等作品,但批评界普遍认为这几部作品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较曹禺的前几部名剧发生了变化。
曹禺的戏剧创作的成败与转型问题也引起了学术界的讨论与关注。
但不可否认,曹禺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迫切渴望融入新时代及在创作上的焦虑和努力的付出。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美术创作的影响作者:李琦来源:《大观》2019年第07期摘要:彦涵是中国版画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在新木刻运动之初,就为中国留下了许多优秀版画作品。
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彦涵的艺术创作相应地做出了调整。
题材上从描绘前线战斗场面和群众积极参与斗争保家卫国转变成了以刻画解放区的新形势新面貌和农民翻身当主人的题材为主。
艺术手法上从表现主义手法向民间化、民俗化转变。
关键词:延安时期;木刻版画;彦涵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20世纪30年代,广大人民饱受国内战争和外敌入侵之苦,许多胸怀理想渴望救国的热血青年弃笔从戎,但依然有不少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选择坚持创作,用他们的一片赤诚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藝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彦涵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过程中,版画一直是和社会发展关系最紧密的艺术形式。
抗日战争时期,文艺工作者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和广大战士。
图画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成为了共产党向人民宣传武装救国思想,鼓舞广大群众和士兵志气的最佳选择。
在当时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延安,随手可得的梨木、枣木成了最经济适用的创作材料,而且木刻与其他画种相比画面效果更强,还可以不断地复制,因而成为了延安美术家们最常用的创作材料。
彦涵是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为延安解放区版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为中国版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一生艺术创作风格多变,是一位乐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艺术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彦涵先是参加了学潮运动支援抗日救国,之后又在1938年赶去延安,投身革命事业。
鲁迅艺术学院给彦涵的艺术创作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在这里他深受新木刻运动的影响从而走上了版画之路。
作为亲自参加过斗争并且长期处在一线的艺术家,彦涵创作出了众多关于革命题材和描写农村日常生活的作品。
他将西方表现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木刻结合起来,经过加工融合,创造出了很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作品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作品
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对中国
现代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座谈会之后,许多作家、艺术
家和文学家受到了启发,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特征和革命精神的作品。
首先,延安文艺座谈会激发了许多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热情,他们将自己的创作与革命事业相结合,创作了大量以反抗日本侵略
和描写革命斗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戏
剧等,其中著名的作品如《茶馆》、《白毛女》等都是在延安文艺
座谈会之后创作的。
其次,延安文艺座谈会也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许多作
家在座谈会的启发下开始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创作手法,形成了一
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例如,巴金的《家》、茅盾的《子夜》等作
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这些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此外,延安文艺座谈会也对中国现代美术和戏剧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艺术家在座谈会之后开始将自己的艺术与时代相结合,创
作了大量富有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和戏剧作品,这些作品在中国文
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作品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对中国现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作品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作品延安文艺座谈会是中国革命时期的一次重要文艺座谈会,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座谈会之后,许多作家、艺术家纷纷创作了一系列有着明显时代特征的作品。
本文将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作品为标题,探讨这些作品的特点和影响。
一、文学作品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是毛泽东主席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国文艺的方向和任务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讲话强调了文艺要与革命相结合,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这篇讲话对中国文艺界起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指导作用。
2.《丁玲小说选》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展现了普通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丁玲的小说集《丁玲小说选》问世,其中的作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红灯记》等被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3.《沉默的大多数》本书是鲁迅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代表作之一。
鲁迅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思考,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问题,呼吁人们要勇于发声、反抗不平等和不公正。
二、戏剧作品1.《海瑞罢官》这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部优秀话剧,以明代官员海瑞的传奇经历为题材,通过对海瑞坚持正义、反对贪官污吏的故事的讲述,寓意深刻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腐败现象的批判和抵制。
2.《白毛女》这是延安时期创作的一部著名戏剧,以一个农村贫困家庭的命运转折为主线,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困苦生活和他们对解放的渴望。
该剧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成为中国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三、电影作品1.《歌女红牡丹》这是中国第一部以革命为题材的彩色音乐片,由康熙执导,张瑞芳主演。
该片以一位女歌手的成长和她与解放军战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歌舞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当时人民对解放的热切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智取威虎山》这是延安时期拍摄的一部英勇抗战题材电影,由谢晋执导。
该片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队如何智取威虎山,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中外歌剧名录
中国歌剧:1.《白毛女》创作演出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以北后,它的诞生,是了中国歌剧的里程碑。
2.《江姐》1964年后,取材于长篇小说《红岩》的歌剧《江姐》四次重排,在全国各地广泛上演,享誉国内外,其中《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经典唱段影响了几代观众。
3.《原野》,这部作品甚至震撼了西方舞台,让世界知道歌剧不只属于西方。
它是中国歌剧史上划时代的杰作。
4.《洪湖赤卫队》、5.《小二黑结婚》等,都是中国歌剧舞台上不朽的佳作。
外国歌剧1.《浮士德》:古诺Charles Francois Gounod (1818-1893),曲家查尔·弗朗索瓦·古诺出生于法国巴黎。
他的父亲是画家,母亲是钢琴家。
因此,从小古诺就受到了良好的艺术熏陶。
古诺自幼随母亲学习音乐,18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
1839年,他以一部大合唱《斐尔南德》获罗马大奖,从而得到公费去意大利深造的机会。
在罗马,古诺热衷于宗教音乐的研究。
回国后,他在教堂担任管风琴师与唱诗班指挥,并组织了“古诺合唱团”。
他曾经受过宗教神职训练,但他又不肯接受圣职。
不过出于对天主教的信仰,他谱写了大量宗教音乐。
从1851年起,古诺开始致力于歌剧的创作。
他一生共写了12部歌剧,其中最成功的是《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歌剧《浮士德》的剧本由巴比亚和卡雷根据歌德的同名长诗改编,于1859年首演于巴黎。
剧情大致为:年迈的哲学家浮士德十分羡慕青年们的活力,于是祈求魔鬼给他以返老还童的帮助。
魔鬼梅菲斯特·费利斯对浮士德说:如果你肯出卖自己的灵魂,不仅能返老还童,而且还可以得到一个名叫玛格丽特的姑娘。
浮士德应允后,就喝下魔鬼的药,果然变成了英俊少年。
后来魔鬼又施展魔法,使浮士德骗得了玛格丽特的爱情。
可是,当玛格丽特怀孕后就被浮士德抛弃了。
在一次决斗中,浮士德又将玛格丽特的哥哥瓦伦丁刺死。
玛格丽特因受刺激而神经错乱,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而被囚。
延安文艺座谈会与延安音乐大众化思潮(续)
延安文艺座谈会与延安音乐大众化思潮(续)三、“文艺整风”后的延安音乐发展趋势和特点文艺座谈会后的延安音乐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2年《讲话》发表至1945年抗战胜利,这一时期音乐工作者在《讲话》指导下,深入群众生活,掀起了向民间文艺学习的热潮。
1943年至1945年的新秧歌运动就是广大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密切结合,为实现党的新文艺方针所取得的重大收获。
它不仅从艺术实践上真正解决了文艺民族化、大众化问题,还为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从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是解放战争时期延安音乐种子的传播时期,为配合解放战争,继续发挥革命文艺的积极作用,延安文艺工作者在中共中央部署指导下完成了文艺阵地向东北和华北的转移。
他们继承和发扬了延安革命文艺传统,将经过岁月洗礼和革命斗争考验的延安音乐精髓带到了新区,为东北等革命新区的音乐文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讲话》发表以后,延安音乐出现了新的特点。
第一,音乐作品的题材更为广泛,内容更加丰富。
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的题材内容在范围上都较前期音乐创作有了很大的拓展。
除了前期音乐运动中比较普遍的抗日救亡、军民团结等题材之外,还出现了反映边区生产运动和农村反封建斗争,反映边区军民新生活和新气象,以及对党、领袖、军队的颂歌等题材。
在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一些反对国内反动统治和积极支援解放战争,以及解放区人们对建设民主新中国的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新作品。
这一时期,音乐创作题材几乎遍布了党政军民战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二,音乐作品的体裁形式呈多样化发展态势。
虽然短小精悍、便于传唱的群众歌曲仍然是这一时期主要的音乐体裁,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和根据地的不断扩大,抒情歌曲、说唱性的叙事歌曲、西洋歌剧、秧歌剧、歌舞表演等大型音乐体裁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解放战争时期,器乐创作体裁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音乐形式上,有合唱、齐唱、轮唱、联唱等新音乐形式;在音乐创作方式上,有填词歌曲、组曲、进行曲、新民歌等不同种类。
红色文艺作品赏析
红色经典,是围绕着革命历史创作的,具有一种自身独特的持久性生命力和时代标志性的一些优秀作品。
能称之为经典,应是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
“红色经典”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几乎运用的所有的媒介手段和艺术样式,包括小说/广播/影视/绘画、音乐等等。
其中洋溢着浓厚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气息的“红色经典”影视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经典的红色电影是指在1942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产生的大量反映时代、对人民群众有重要影响的一批小说、戏剧、电影等作品。
电影是“用形式的永恒去克服岁月流逝的原始需要”,而成功的红色经典影视剧既诠释了时代、社会、国家、民族等丰富的社会蕴涵,又诠释了个体的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对于正在构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大学生而言,就颇具激励作用,有很重要的价值导向。
通过影视本身彰显的时代精神来达到提升对社会、对人的深入认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这样,在时代精神的统摄下的红色经典影视,无疑会为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民族精神的建构、人性的复归找到一个突破口。
红色经典产生的那个时代,意识形态本身就存在很多偏差。
今天看来,可能是落后的,甚至是不可取的。
但我们看过去年代的作品,是作为那个年代,从文艺作品来透视那个年代的生活情况,它的价值在艺术的角度来讲,在于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反映了那个年代的事。
上面提供的印数足以说明了问题。
要不,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看呢?即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价值。
如果都否定了,那各个年代的作品都不行了,这不变成了历史虚无主义了,文化虚无主义了,把文化的传承性给抹杀了吗?实际上从历史上来看,红色经典今天还能引起人们的关注,本身就说明它存在的价值。
它虽然受到时代的局限,但并不影响它留传后世。
因为它是那个时代的一而镜子。
你可以做历史的反思。
但不能否定它从艺术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反映了真实的时代,是值得肯定的。
红色经典比现在的一些作品,如纯属写个人,写生活琐事,写个人情感的作品,或者是身体写作的个人体验的作品,要好得多。
第十八章 文学思潮与文学运动(3)
•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理论的三大支柱 (三个主要观点):1、“到处都有生活”说, 即主张题材自由;2、“精神奴役创伤”说, 反对以“民粹主义”立场将人民理想化,也 不赞同贬低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3、“世界 进步文艺支流”说,强调“五四”新文学与 世界文学的联系。 • 对胡风理论评价:胡风理论是对新文学 某种局限性的一次反思,一次还不很成熟但 非常有价值的反思。不只是胡风理论本身的 不成熟,而且容许这种反思的时机和条件也 不成熟。胡风的理论在四十年代没有受到重 视,到80年代后才得到人们应有的客观评价。
• • •
•
• •
第二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 进入相持阶段) 创作则转为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正视 现实中的黑暗; 题材更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底蕴,揭露与批 判现实的黑暗势力和解剖民族痼疾;同时在历 史中发掘民族美德,寻找民族脊梁以作为现实 的借鉴;再则,作家也开始面对自己,探询知 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主要文学形式是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 叙事诗;追求史诗格调, 沉郁、凝重、博大的风格。 第三阶段(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 文学再一次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成了主调, 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判色彩。
•
胡风理论的核心命题是“主观战 斗精神”,主观战斗精神的的内涵是: 创作主体需要在客观对象的活的表现 中熔铸自己的同感的肯定或反感的否 定,而客观对象也会以其真实性来促 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的上述认识。 这个“相生相克”的的动态过程的结 果就是新的艺术世界的诞生。而能够 促成这一过程深入进行的动力则是作 家认识这一世界的思想力,体验现实 的感受力,投身于现实的热情,总而 称之,即为“主观战斗精神。
1、是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要求“思 想改造”并与工农结合,既解决了思想统一问 题,又解决了创作源泉和服务对象问题。这可 以说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总纲,《讲话》 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即在此。毛泽东在当时提 出这种要求的确出于革命现实的需要。 • 2、是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阐释。强调 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同时,要求政 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在这里,毛泽东作为政 治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问题思考的 结果,有其必要与理由,但“提法”上(尤其是 关于批评标准)由于较多强调了服务政治,结果 导致了简单化、概念化。 • 3、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文学遗 产等问题,都有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
现当代考试资料
现当代参考1.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2革命英雄传奇:《林海雪原》的传奇特征与战争的残酷险恶结合得最为巧妙,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该小说写40年代初期解放军小分队与敌作战的故事,擅长化用传统话本的叙事方式,用夸张,神奇化的手段赋予故事以惊险曲折,人物活动在深山密林,莽莽雪原的“传奇性”环境中,性格或多或少地带有浪漫色彩。
3第四种剧本:“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
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框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
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
此外,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因其相似的创作倾向,也被看作是“第四种剧本”。
补充:“第四种本”的成就表现在:一、勇敢地突破“人性”、“人道主义”的禁区,大胆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深入剖析人的吩咐复杂的内心世界,塑造出一批真实典型的人物形象;二、勇敢地突破只准“歌颂”不准“暴露”的禁区,大胆地干预生活,尖锐地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严重矛盾和冲突。
刘川在1957年6月11日的《南京日报》上发表署名为黎弘的文章《第四种剧本》,提出:“三种剧本”:概念化地描写工、农、兵斗争生活的剧本。
“第四种剧本”:“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非概念化的戏剧剧作”。
表现在戏剧观念、题材选取上的变化4革命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小说”,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话语中,专指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
40年代诗歌创作特点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成为衡量诗歌的重要标准。
新诗发展中的民族形式的讨论,对欧化倾向的批判,更肯定了民歌和古曲诗歌对於新诗发展的价值。
内容上犟调诗歌与革命斗争的关系,形式上犟调诗歌与群众欣赏习惯、鉴赏水平的关系,大体上决定了40年代新诗的主要面貌。
在解放区,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直接产物,出现了形式是民间和民族的长篇叙事诗的高潮。
配合人民解放运动的开展和人民战争的进行,解放区诗歌以长歌的形式,记载了人民的受苦、抗争和胜利的艰难历程。
代表作品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车传》(第一部),阮章竞的《圈套》,张志民的《死不著》,《王九诉苦》,李冰的《赵巧儿》,以及阮章竞的定稿於战争年间、出版於新中国诞生以后的《漳河水》。
当时致力於通俗诗歌写作的还有王希坚、贺敬之、戈壁舟、严辰等。
而在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里,“枪杆诗”颇为盛行,集中体现这一成就的是毕革飞的快板诗,它同样注重内容上的革命性和形式上的大众化。
在国民党统治区,诗歌的直接社会功能表现在对於腐朽没落事物的揭露与抨击。
主要形式也遵从了解放区的风尚,即取民谣、小调的形式,因之有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臧克家的《宝贝儿》等作品出现,但也有一批诗人以自由体新诗作为基本形式。
他们分属於“七月”与“九叶”两个诗人群。
前者团结在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七月诗丛》周围,主要成员有绿原、阿垅、曾卓、鲁藜、孙钿、冀、彭燕郊、杜谷、牛汉、鲁煤、化铁、罗洛、徐放、方然、芦甸、郑思、钟瑄、胡徵、朱健、朱谷怀等。
他们大多受到艾青的影响,肯定诗的战斗作用,并将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所意识到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用朴素、自然、明朗、真诚且有独立个性的声音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歌唱。
代表作品近年选编成20人集《白色花》出版。
后者以《中国新诗》、《诗创造》、《森林诗丛》为中心,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曹辛之)、唐祈、唐湜、袁可嘉。
中国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由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集了一次文艺工作者座谈会。
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的文艺工作方针等问题,中心内容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
《讲话》使解放区、国统区的问题面貌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广大文艺工作者走向社会,向工农兵方向迈进,产生了一系列崭新的作品(如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和有创见的论文(如巴人《论人情》)。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
《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
《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学。
《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貌和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
总之,《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命。
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
街头诗即指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
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对宣传鼓舞群众的斗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其中田间的《义勇军》等是其优秀之作。
《新中华报》中专门刊登了“街头诗选”。
街头诗作者除了诗人,还有很多群众,这使街头诗运动在更广的范围内蓬勃展开。
京派小说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
《讲话》前后的延安文艺
《讲话》前后的延安文艺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使用数据统计和对比的方法,研究延安时期话剧事业、京剧发展、抗战文艺、秧歌活动、文艺社团、文艺期刊、鲁艺演出等方面的历史事实,澄清几十年来对《讲话》之前延安文艺的某些不实说法,客观呈现《讲话》前后延安文化艺术的复杂性。
关键词:《讲话》前后/延安文艺/历史真实毛泽东在延安整风初期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讲话》),七十年来影响深刻。
本文比较全面地观察《讲话》发表前后有关延安文艺的历史真实,借以客观呈现《讲话》前后延安文化艺术界的复杂面貌。
一多年来,人们被告知,“大洋古”(大戏、洋戏、古戏)一度错误地统治或说充满延安的舞台,是整风和《讲话》改变了这种局面。
“大戏”是指抗战期间国统区剧作名家的“与抗战无关”的多幕话剧作品。
延安是在毛泽东的倡议和支持下,演出这样的大戏的。
1939年12月6日,当时的报纸报道,经毛泽东同志的倡议和支持,延安剧协“工余剧人协会”加紧排练曹禺名剧《日出》。
①实际上是组织鲁艺排演。
由此,从1940年元旦上演《日出》开始,延安进入了演“大戏”的阶段。
在毛泽东秘书胡乔木的关怀下,不同的单位又排演了《雷雨》《钦差大臣》等一批大戏洋戏。
至1942年,延安上演的国统区名家剧作,一共有10部。
其中6部属于“与抗战无关”的“大戏”,它们是:1940年演出的曹禺的《日出》《雷雨》,1941年演出的阳翰笙的《李秀成之死》、夏衍的《上海屋檐下》,1942年演出的曹禺的《北京人》、陈白尘的《太平天国》。
另外4部国统区剧作,是曹禺的《蜕变》、阳翰笙的《塞上风云》、宋之的的《雾重庆》、夏衍的《法西斯细菌》,都是以抗战现实为主题的剧作。
1940-1942年三年里,延安上演的多幕话剧,一共有29部,这6部“大戏”在其中占21%。
②延安时期有过广义的“大戏”概念,指多幕多场的艺术价值高的大型话剧。
“洋戏”是说外国名家的艺术经典剧作,后来批评所指的是:1940年演出的俄国果戈理的《婚事》和《钦差大臣》、法国莫里哀的《伪君子》、俄国契诃夫的独幕剧《求婚》《蠢货》《纪念日》,1941年演出的莫里哀的《悭吝人》。
中国现当代小说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
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就是以革命为背景题材的历史小说。
1、“革命历史小说”,在当代中国的文学史话语中,专指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后创作的,以1921年中共建党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作品。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杨沫《青春之歌》曲波《林海雪原》2、【伤痕小说】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小说创作的一种题材。
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一度禁锢的小说创作和整个文坛出现了生机,涌现出一批揭露“文化大革命”“创伤”的小说作品,被称为“伤痕小说”。
如,卢新华的《伤痕》和刘心武的《班主任》就是很典型的代表。
或者为(伤痕文学——由文革亲历者讲述的创伤记忆或以这种记忆为背景的作品。
产生于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以卢新华的《伤痕》为开端,代表作还有刘心武的《班主任》等等。
这类作品以中短篇为主,艺术上比较粗糙,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象征: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等。
)伤痕文学(概念+现象+代表+意义)“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
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
十年动乱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
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当代文学第二次作业
时代的鼓手----田间20132136128 汉语言文学专业吕锡玥一、生平介绍:田间,原名童天鉴,1916年生于安徽省无为县开城桥镇,自幼在农村读书,曾受《诗经》等古典文学的熏陶,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3年赴上海光华大学学习,1934年加入“左联”,并以《未名集》、《中国牧歌》等作品集引起文坛注意。
抗战爆发以后,田间以“擂鼓诗人”的姿态创作了《给战斗者》、《赶车传》(第一部)等作品,发挥了巨大的战争鼓动作用,由此得到闻一多先生“时代的鼓手”的赞誉。
1949年,在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上,田间得到周总理的热情鼓励,此后“归队”,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创作部部长等职务,出版了《马头琴歌集》《芒市见闻》等诗集,此外,还出版了诗论集《海燕颂》、《新国风赞》、,以及散文集《板门店记事》、《欧洲札记》等,这样巨大的创作量在当代诗人中是少见的。
关于“田间”这个笔名的由来(个人观点)我认为,“田间”这个笔名的由来不仅仅是因为是其原名“天鉴”的谐音,更是诗人生长环境的写照,(我,生长在南方的村野--《我怎样写的诗》),表现了诗人对农村这片土地深厚的感情(无论是其早期作品还是贯穿其大半个创作生涯的《赶车传》,诗人都以农村为主要表现对象)。
“田间”也显示出诗人自己及其诗作与这片土地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大众的紧密联系。
二、田间诗歌创作主题嬗变及艺术简评1、1934-1937(抗战爆发前)《未明集》、《中国牧歌》、《中国农村的故事》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描绘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残酷压榨下,广大农村的凋敝,农民的痛苦和反抗,表达了诗人的愤懑和同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诗歌内容充实,雄浑奔放,显示出作者过人的才气思想性和艺术性不够一致。
“田间君是创造自由诗体的最勇敢的一人,但他自己所创造的风格却不免露骨地留着了摸索的痕迹,不能圆满地充分平易地表现出他底意欲底的呼吸,他所能拥抱了的境地。
”--胡风《中国牧歌(序)》)“作品内容底完整性在许多场合却没有获得。
小二黑结婚
三仙姑是假迷信,她是装神弄鬼骗人。 三仙姑是假迷信,她是装神弄鬼骗人。" 米烂了"的故事足以说明什么天神附身等等 米烂了 的故事足以说明什么天神附身等等 都是唬弄人的,也因此成为笑柄。 都是唬弄人的,也因此成为笑柄。她的装 神弄鬼是为了可以公开地使青年围着她转, 神弄鬼是为了可以公开地使青年围着她转, 以满足私欲。--假落后迷信 以满足私欲。--假落后迷信 • 作为母亲,她反对小芹和小二黑好,是 作为母亲,她反对小芹和小二黑好, 因为她也喜欢小二黑, 因为她也喜欢小二黑,所以她要急着给小 芹找了个军阀嫁出去。 芹找了个军阀嫁出去。这都表明她是一个 自私无情的母亲,为满足自己的欲望, 自私无情的母亲,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她 不惜牺牲女儿的前程。 自私的母亲 不惜牺牲女儿的前程。--自私的母亲 •
二诸葛
• (“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 抬手动脚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 黑道。 黑道。”) • 思想落后、迷信 思想落后、 • (包办儿子婚姻) 包办儿子婚姻) • 专制落后的封建家长观 • (“恩典恩典”) 恩典恩典” • 胆小怕事、奴性心理 胆小怕事、 为儿子“求官” 救难民为童养媳) • (为儿子“求官”,救难民为童养媳) • 关爱儿子,善良质朴 关爱儿子,
二诸葛凡事都用迷信的说法来解释,说明 二诸葛凡事都用迷信的说法来解释, 他是真落后迷信。 他是真落后迷信。 • 他反对儿子的婚事,也是因为真迷信。但是面 他反对儿子的婚事,也是因为真迷信。 对儿子被抓,他一夜未睡, 对儿子被抓,他一夜未睡,第二天天不明就起 程往区上赶, 程往区上赶,在区上也一再强调说这是小二黑 一辈子的事,不能糊涂, 一辈子的事,不能糊涂,这都流露了一个父亲 对儿子真挚的关怀。从这个角度讲, 对儿子真挚的关怀。从这个角度讲,他又是一 个善良的父亲。 个善良的父亲。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创作的作品
1942年5月,由毛泽东主持召开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当时的中国革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人民”的口号,号召文艺工作者要把自己的创作和艺术理念贴近人民大众,
推动文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接下来,围绕这个口号,延安文艺座
谈会为文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文艺人才,
并在之后的文艺创作中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一、诞生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民族歌剧《白毛女》、话剧《海港》等一
批优秀的文艺作品相继诞生。
其中,《白毛女》以其深刻的社会主义
内涵和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流传最广、最具代
表性的电影之一;《海港》则被誉为中国话剧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文
艺座谈会成果的杰出体现。
这些作品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和命运,对后
来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推动文艺思潮的进步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不仅为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文艺思潮的进步。
座谈会上提出的“文艺为人民”的口号,
回答了文艺创作者在艺术创作面前的迷惑和质疑,让文艺工作者找到
了一个可以靠得住、可以信仰的指引。
此后,关于文艺创作的各种思
潮层出不穷,有从底层人民中寻找文艺创作素材并表现真实生活的民
间写实派,也有着眼于个人心理体验和思想深度的现代主义文学等等,而这些思潮都被延安文艺座谈会所推动和影响。
三、聚焦人民大众,贴近生活
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号召文艺工作者要贴近人民大众,表现
人民的生活、命运和情感。
这种方向在之后的文艺创作中得到了广泛
的贯彻和实践。
在《白毛女》中,可以看到导演、演员、编剧等各方
面的努力,让观众感受到了农民工人的生活艰辛和对爱情的珍视;在《围城》中,则体现了都市白领阶层普遍的焦虑、压力和迷茫。
这些
都是以人民为主体,贴近他们的生活和情感,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当代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
总之,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文艺创作,围绕“文艺为人民”的口号,在创作理念、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它们以平民为主体,走向舞台上,贴近大众,让人们真正地可以走近生活,走向生活,走向人民。
对于中国当代文艺的发展,以及对全球文学艺术的影响,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