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海南房地产泡沫事件启示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2,海南房地产泡沫事件启示录
众所周知的导火索,引发了众所周知的泡沫,造就了众所周知的人物、财富以及亏空。
为什么总会不厌其烦地回首这段地产史,难道只是为了追忆辉煌或伤痛?今天看来,追忆远不是目的。
■本报记者李诚
如今在海南三亚担任某星级酒店副总经理的于益贤,是当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的亲历者。
1992年海南房价疯涨时,他担任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副总。
这是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上来就说的三个故事——
故事一:1992年,于益贤所在的房地产公司在海口建起了37幢别墅。
据他回忆,当时别墅的成本是2000元/平方米,开盘售价为4500元/平方米,结果销售的第一天就被炒房者全部买去,一套不剩,仅仅几天,别墅再次标价,价格已涨到8000元/平方米,抢的人头破血流。
于益贤感叹,盖房的不如炒房的。
故事二:于益贤手下有一个售楼小姐,广东人,原先在政府机关上班,1992年辞职,带了一点生活费来到海南,刚来时找不到工作,就先做售楼小姐,工资不高,她和人合伙炒房,3个月后辞职专职炒房,走的时候,坐驾奔驰,身家上百万。
于益贤再次感叹,这种一夜暴富的故事,在1992年的海南,就像空气一样习以为常。
故事三:于益贤在南京工作过,南京有不少熟人,每年有不少朋友去海南玩,于益贤也会尽地主之谊。
1992年炒房高峰,再有朋友过来玩,于益贤会建议他带个大额的汇票,玩几天,买几套房子再卖出去,带来的500万的汇票就变成800万了。
“那是个疯狂的年代,也是个泡沫年代。
”于益贤总结说。
是泡沫,总会有破灭的时刻。
1993年底,海南房地产的美丽泡沫化为乌有,这个号称中国局部泡沫经济的典型样本,在中国地产史上占据特殊地位。
于益贤说:“90年代,对于从未遭遇过真正金融危机的中国内地来说,从民间到决策层,都缺乏对泡沫经济的系统研究。
”
“击鼓传花”
于益贤记得他刚到海口市的情景,1989年——海南岛建省刚满一年(建省前,海南隶属于广东,1987年海南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只占广东省的5%)。
“就像来到乡下,滨海公园一带是荒滩,龙昆北路两边是很深的荒草,滨海新村是一排破旧的楼房。
大片大片的荒地加几排小楼房,就号称是这个‘天涯海角’的省会市中心,连红绿灯都没有,交警看到有人违章,顺手捡起路上的石头或树枝就扔过去。
”
即便如此,初生的海南省充满了雄心壮志,它在1988年被设为全国惟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冲着这个名号,当年就有“十万人才下海南”之说。
海口,当时人口不到23万,总面积不足30平方公里的海滨小城,顿时成为全国各地淘金者的“理想国”。
这些人中,有现在的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浙江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还有冯仑、潘石屹这样的地产大腕。
潘石屹回忆说,1989年他坐船来到海南时,天色已晚,黑蒙蒙一片,第二天醒来,发现一夜之间,岛上已经涌进了15万人。
15万人都在寻找发财之路。
寻找的同时,他们也必须解决住房问题。
由此,房价一路上扬,很多带着大量资金来海南准备办实业的投资者,一比较利润,相继转而投资房地产。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特区效应全面释放,全国住房制度改革步伐加快,无疑给海南省的房价注入兴奋剂。
大量资金被投入到房地产上,高峰时期,这座总人数不过655.8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平均每300个人一家房地产公司。
这也出现一个怪象——这些所谓的房地产公司却并不都为了盖房子,他们更像中介商,买进,再卖出……
于益贤用一个古老的游戏“击鼓传花”解释——所有炒房者都是参与者,他们在凌厉的鼓声中,迅速传递着房子,每传一次,房价就会升值一次,直到鼓声戛然而止……
1992年4月到7月,海南举办首届国际椰子节,这似乎成了一个高峰的分界点,在那之后,海南流行炒地皮不炒房,因为房价实在太高,炒不上去了。
1991年,海南省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400元/平方米,仅仅一年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
1993年上半年顶峰时期,高达7500元/平方米。
当战场转移到地皮后,海口市地价由1991年的几十万元一亩,一路狂飙至600多万元一亩。
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是银行的债务人,大批大批的贷款直接从银行出来,甚至都不用审核。
于益贤的公司由几百万起家,炒房的时候缺乏资金,公司便请一家银行的老总吃饭,凭他的签字,顺利贷到2000万。
“甚至到最后,房子还没建,只要你有图纸,就可以贷款。
”
一夜暴富成了习惯后,海南的房地产已陷入疯狂,一个个惊人的天文数字背后,只是一块块不毛之地,或者是刚刚挖了个坑的“大厦”。
这些不断膨胀的数字,直到演变成一个令其原形毕露的词汇:海南地产泡沫。
“要出事了”
一组让人热血沸腾的数字说明了当时的疯狂。
据海南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小组办公室资料统计,海南省1989年房地产投资仅为3.2亿元,而1990至1993年间,房地产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143%、123%、225%、62%,最高年投资额达93亿元,各年房地产投资额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是22%、38%、66%与49%。
当时炒房的各路人马中,有包括中远集团、中粮集团、核工业总公司的中央军,也有全国各地知名企业组成的杂牌军,炒房的大部分的钱都来自国有银行。
房价飞涨,击鼓传花的游戏还在继续,没人想当最后的接棒者。
疯狂的鼓声下,一些对商业嗅觉发达的人开始害怕,潘石屹就是其中一位。
1992年8月,他已经挣到自己的第一个100万,为核实一个项目的审批情况,潘石屹以五斤橘子和一条香烟的代价获准查阅有关内部资料,他意外发现海口市在建人均住房面积已达50多平方米,而同期北京人均住房面积才7平方米。
潘石屹意识到,“海南的房地产要出事了”,他迅速撤资,回北京发展。
一年后的6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16条宏观调控措施,将调控的重点放在金融领域:整顿金融秩序,严肃金融纪律,治理乱拆借、乱集资、乱投资形成的“三乱”。
16条整顿措施并非针对海南,但对海南的房地产泡沫而言,招招致命,泡沫一下破灭。
鼓声停止得毫无征兆,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留下烂尾楼遍地。
当地人说,海南每一幢高楼里都有一个悲壮的故事,每一根桩基下都有一个可泣的灵魂。
于益贤回忆,当时自杀极为普遍,普遍得就和之前的一夜暴富一样。
他认识一个建筑公司的工头,借光了所有认识的人的钱,用几千万买了一幢楼,结果刚和下家签了出售合同,6月24日就到来了。
下家闻风丧胆地跑到国外,钱一分没付,知道消息后,他找了根绳子,吊死在只建了一半的大楼楼顶上。
据说,当时海南名气很大的所谓前三十强,后来全都烟消云散。
“前几天还在街头开奔驰、提‘砖头’(手机)、领小姐的那些主儿,一些回了内地继续忽悠,一些留在海南靠踩单车、拾荒谋生,一些则成了尸骨。
”
钱断,人走,却留下一组惊人的数字:
海南省1.3万所房地产公司中95%陷入倒闭,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
占全国总人口数仅0.6%的海南省留下的积压商品房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0%。
全省“烂尾楼”高达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800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300亿元,1995到1997三年间,海南GDP增速两年略高于西藏,一年低于西藏,位居全国末位。
“天涯,海角,烂尾楼”一时间成为海南的三大景观。
“八年抗战”
炒房的造血机——各大银行成了这场泡沫的“悲剧”。
1997年12月16日,海南省5家已经实质破产的信用社被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关闭,其债权债务关系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另有28家信用社被并入海发行。
半年后,成立仅两年的海南发展银行不能及时清偿到期债务,也被关闭,成了首家因支付危机而关闭的省级商业银行。
同时,工、农、中、建等4家国有商业银行均在海南设置了处置工作机构,全面开展追债确权工作。
1999年7月,海南成立了处置“半拉子楼”的专门机构——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小组办公室,处置工作拉开帷幕。
如何消化积压房成了难题,大量积压房与闲置土地几经倒手,债权与债务关系错综复杂。
以海口市龙昆南立交桥旁的“半拉子”美华大厦为例,该项目债权人多达28人,债务量高达7.3亿元,并且遭到岛内外8家法院的反复查封。
类似这样复杂的项目,在海南众多的积压房闲置土地中,不胜枚举,处置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当时国家政策为改成经济适用房限价出售,鼓励百姓买卖,最贵的不过1480元/平方米。
国家下拨给海南5亿元专项补助,用返还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给予补贴。
现在海南有好多“奇怪”的住宅,户型小、长单间、走廊很宽,据说都是当年的烂尾酒店、写字楼改的住宅。
……
一系列的措施在实施,计划3年就可结束的处置工作,最终历时8年才宣告正式结束,参与其中工作的人管这叫“八年抗战”。
直到2006年,海南“高风险投资地”的帽子终于被摘掉,那些曾经记录过一个时代的烂尾楼,已被艳彩纷呈的霓虹灯重新包裹,隐身在大街小巷中,但当年的泡沫给海南留下的后遗症,依旧存在。
海南的房价开始稳步升温,临近海边的海景房,价格已过万,当地人抱怨房价飙升的碎语,被川流不息的车流声无情掩盖,直到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计划到2020年初步将海南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仅仅过了5天,整个海南省商品房销售量就达到了2008年全年销售量的总和。
海南楼市再度陷入疯狂,房价一天一涨。
海口某楼盘16日为每平方米1.9万元,17日涨到2.1万元。
短短几天,海口的一些楼盘涨幅都达到两三千元。
“7万一平方米”、“日涨5000元”、“一个星期赚了300万”、“怀里揣着现金但无房可买”……种种买房“传奇”又在海南上演。
熟悉,而又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