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 个体 需要动机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 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 感知过程
•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环
•味觉
•境
•嗅觉
•刺
•听觉
•激
•视觉
•触觉
PPT文档演模板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对
•人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PPT文档演模板
☺ 社会制约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根据已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来判断事物属性。
01
运用:看待别人,避免受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自身又要注意要给工作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02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整体行为特征。
03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厌恶和尚及袈裟”
04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的主张强加于人。
支配原因稳定性
内在的
外在的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 气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需要、动机、行为的联系
不同的需要结构产生不同的动机结构: 动机强度的不同,形成优势动机和辅助动机。 优势动机引发行为。 事实上,人的行为受优势动机支配,辅助动机影响。行为的产生有多种动机起作用。 行为分为三类: 目标导向行为:为了达到目标所表现的行为。 目标行为:直接满足需要的行为。 这两者往往由优势动机引发。 间接行为:为将来满足需要做准备的行为。
指人们在同一时刻总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对象),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背景)。背景和对象在一定环境下可以转换。
组织行为学-第八章需要、动机与行为
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 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它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入们只 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以前就已 存在,并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
■调节与维持功能
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也随之愈强 烈。
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久暂性,在没有达到目标之前,行 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存在了,但只要动机仍然存 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它只不过是以别的形式存在,如由 外显行为改为内潜行为。
• 3、动机的来源: • 一是内在条件(需要), • 二是外在条件(刺激)。
第八章 需要、动机与行为
需要、动机与行为,是人的一切活动的一条主 线,抓住了这条主线,就抓住了做人的工作的根本。
需要
动机
行为
需要的满足
一、需要
个人对其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感到缺乏的一种心理现象。
它有下列含义:
1、需要是由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引起的。 2、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3、需要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关 4、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原动力,而且是个体行为的目的。 5、动机是需要激发的。
■指向功能:
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指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
例如,在成就动机支配下的人会积极的学习,主动选择有挑战性的 任 务去做。
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相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 用。
例如,同样是努力学习,有些孩子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赞赏,并 不 十分在意是否真的掌握了知识。而有些孩子则是对所学的内容本身有浓 厚的兴趣。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如:甲:工作负责,助人为乐,先人后己,但能力平平性情内向。 乙:性情开朗,待人和蔼,但较为自私。…
13
2.个性特征 稳定性和可变性 ——只有在一个人身上经常一贯表现的心理特征才是一个
人的个性特征。如一个处事谨慎的人,总是循规蹈矩,持事稳重;关键 时刻舍己救人的英雄,平时也乐于助人,品格高尚。
当一定的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人的个性也会 有所变化。 整体性和系统性 ——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人的整个心理面貌。 一个正常人,其个性心理特征的各个方面协调的。
一个人失去了个性的内在统一性,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触 的动机所支配。这个人的个性是不正常的,是一种人格分裂现象,叫“二 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共同性和个别性 ——在某一个群体、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阶级的共同生活 中,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事、对人、对己所持的态度和价值判断,会 形成相似的或相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这就是共同性。但人与人之间, 在认识、情感、意志、能力、气质、性格等各方面又不尽相同,存在个 别差异,这是个别性。每个人的个性总是与他人不同的。
“圣人之治国也,固有恃人不得不爱我之道,而不恃人 之以爱为我也。”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 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故明主之治国也, 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赋以均贫富,厚其爵禄以 尽贤能,重其刑罚以禁奸邪。使民以力得富,以过受 罪,以功致赏,而不念慈惠之赐。此帝王之政也。”
5
(二)西方现代人性论(社会人性论) 1、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 格雷戈称该假设为X理论,泰勒制是“经济人”假设的典 型代表。 泰勒制的核心思想:胡萝卜加大棒 2、社会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是梅奥等人依据霍桑实验的结果提出来的。 这一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 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个体需要动机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互动方式的学科。
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动机行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本文将探讨组织行为学中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的相关内容。
动机行为的定义动机是指一个人在实现某种目标过程中所产生的驱动力或内在激励。
动机行为则指个体在组织中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需要而展现出的行为。
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动机行为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动机理论在组织行为学中,有许多关于动机行为的理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维罗的期望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个体动机行为的形成和表现。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个体会在满足一个层次需求之后才会追求下一个层次的需求,从而影响动机行为的表现。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认为满足感和成长感是个体动机行为的两个基本因素,而这两个因素可以分别影响个体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动机水平。
•维罗的期望理论:维罗认为个体的动机行为受到期望、仪表和激励的影响,个体会根据自己对目标的期望和实现目标所需的努力来决定是否展现出动机行为。
个体需要动机行为在组织中的意义个体需要动机行为在组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组织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提高员工绩效:个体的动机行为可以激励员工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工作绩效,从而促进组织的发展。
2.增强员工忠诚度:当个体得到了从事动机行为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时,会增强他们对组织的忠诚度,降低员工流失率。
3.促进团队合作: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的表现可以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提高团队整体的绩效水平。
4.带动组织创新: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需求的过程中会更具创新力,为组织带来新的思路和想法,促进组织的创新与进步。
动机行为管理策略在组织中,管理者需要制定有效的动机行为管理策略,激励个体展现出积极的动机行为,从而推动组织的发展。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组织行为学》PPT课件)
第三节 激励的过程理论
一、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
M=EPV
• 其中:M——激励强度; E——期望值;
P——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成功概率);
V——目标效价,指达到目标后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大小
• 应用: (1)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2)绩效与奖励的关系。 (3)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
(a)图为传统观点;(b)图为赫兹伯格的观点。
•双因素理论的应用:
(1)我们在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素和激励因素,前者的满足 可以消除不满,后者的满足可以产生满意。
(2)应注意激励深度问题。上级的赏识、荣誉感和成就感的满足,使当 事人得到深刻的激励,因为它来自工作本身,被称作内在激励。而工 资、奖金、福利等则缺乏激励深度,这被称作外在激励。
• 所谓激励,就是创设满足员工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 ,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
第二节 激励的需要理论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巨大贡献: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为我们研究人的行为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
理论框架,成为激励理论的基础。 (2)马斯洛将各类需要研究得很细,指出了每一类需要的具体内容,
• 四、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 斯金纳认为,无论是人还是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
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对他或它有利时,这 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 失。这就是环境对行为强化的结果。 • 正强化和负强化 • 连续强化和间隙强化 • 应用: (1)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2)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 (3)及时反馈。 (4)应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组织行为学理解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
组织行为学理解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
通过研究这些行为和协作过程,管理者可以了解员工的动机、行为和互动方式,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引导团队,提高组织绩效。
本文将从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
一、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组织中每个员工个体的行为表现和动机。
了解个体行为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从而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
1. 动机理论动机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影响着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积极性。
常见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才会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追求。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工作动机分为满足因素和激励因素,满足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而激励因素则是个体通过工作本身获得的满足感。
2. 个体行为特征除了动机之外,个体行为还受到个体的性格、能力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性格特征包括外向性、亲和性、开放性等,不同性格特征的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和相处方式上会存在差异。
能力是个体在工作中表现优劣的重要因素,管理者需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安排适合的工作任务。
而个体的态度则对工作表现和团队合作产生重要影响,正向的工作态度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二、团队协作团队协作是组织内部的协同合作过程,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的团队协作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的整体绩效。
1.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指创建和维护一个高效的工作团队,其中包括确定团队目标、选择合适的成员、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等。
团队建设需要管理者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激励员工参与团队合作,并及时解决团队内部的冲突。
此外,管理者还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性质和团队成员的特点,制定适当的团队组织形式,例如分工合作、项目团队等。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更新版)
第一章:绪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近代管理理论理论1先驱们的贡献2科学管理的诞生3古典组织理论的创立▪二、人群关系学说1霍桑实验2人群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3行为科学的诞生▪三、行为科学的发展▪四、其他科学理论人际关系学说: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积极性,除了正式群体意外职工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感情倾向,影响着成员行为。
善于提高职工的满足感,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意见。
组织行为学产生的标志第二章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错觉:是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需要: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求与欲望。
动机:引起并维护个人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一目标。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气质:指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的特点。
(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刺激——个体需要——动机——行为---目标需要——行为——目标价值观与管理制定企业价值观时,要考虑与企业有关的各种群体的价值观。
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积极树立和培植新的价值观。
知觉与管理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问题: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晕轮效应等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措施:面谈情景设计、题目合理编制、主持培训、评分者信度等。
2.知觉对人员绩效期望的影响问题:知觉歪曲、不公等。
措施:考核量表设计、工作情景评估、主持人培训、360o考评等。
个性与管理.根据个性类型合理使用人员,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
.根据员工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组织行为学-个体
内向
粘液质
忧郁质
(沉稳型) (压抑型)
多血质
胆汁质
(活泼型) (冲动型)
过敏
外向
故事放送
彼得、杰克、保罗、瓦鞑是四个歌剧迷,这一天晚上,著名的达 丝尼歌剧团来到塔什剧院演出。可是由于路上塞车,等四个人兴 冲冲赶到歌剧院的门口时,歌剧在10分钟前就开演了。为了保证 演出不受干扰,剧院规定,开演10分钟后,停止检票,这就意味 着他们只能等2个小时后开演的下一场。这时候,激动不已的彼 得早就没有耐心向检票员求情了,他向检票员怒吼:“我有票为 什么不让我进,规矩是人制定的,为什么偏偏是10分钟,而不是 11分钟?再说是因为塞车我们才迟到的。你认为塞车是我们的过 错吗?
个性:性格、气质、能力 动机:欲望、兴趣、信念 心态:平衡
(三)心理因素 1.知觉
直接影响行为的是知觉,而非事实本身 事实 —— 知觉 —— 行为 知觉 —— 人对作用于其感官的客观事物
整体属性的主观映象 知觉是感觉的复合,依赖于知识和经验
探讨 1
“主观的镜子” 知觉的特性?
➢ 事实:“是怎样” ➢ 知觉:“觉得怎样” ➢ 事实 ≠ 知觉
消极的特征:懒惰、贪图安逸、粗心大意、因循 守旧、铺张浪费、哗众取宠等
性格态度特征
➢ 对自身的态度
积极的特征:谦虚、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严于律己
消极的特征:骄傲、自卑、自弃、放任自己等
性格理智特征
➢ 积极的特征:求知欲强、好奇、专注、 有主见、善于独立思考、思路开阔、接 受事物快、应变能力强、喜欢深思熟虑
美国陆军的价值观
忠 诚:全心全意效忠于美国宪法、美国陆军、你的部队单位和其他战友。
责 任:履行义务和职责。 尊 重:善待他人。 无私奉献:以国家、军队和部下的福祉为己任。 光 荣:实践所有的陆军价值观。 正 直:做合理合法的事情。
组织行为学经典案例个性,需求和动机
个性,需求和动机销售代理Chuck Holeman一加入公司就表现出他是一名超卓的员工。
作为一名销售受训员他在各项考试中的表此刻他的团队里都是名列前茅的,比如说在公司产品的特性测试和公司的政策,没有一个年轻的受训员像他那样常年的尽力工作。
他想学习关于销售工作的每一项知识。
可能他这种对新知识的不断的追求和快速的吸收能力是成绩他声望的要紧因素;另一个因素是他的宽容和老实。
当他取得了晋升并分派给了他自己的销售领域的时候,公司多数明白他的销售领导以为这次晋升只只是是他在几年以后取得更高职位的第一步。
但是,这位新销售代理的第一个销售业绩却让人十分失望。
几乎在所有的产品上都有损失,有一些乃至是相当大的损失。
主管感到很困惑,这不是她所期望的。
只是,众所周知那个销售板块是一个很差的板块,任何一个新人在开始的时候都可能碰到困难。
曾经做那个板块的一个人就损失相当严峻,一部份是因为那个板块本身的缘故,另一部份是因为他轻率的态度,因此他损失了许多顾客。
总的来讲,Chuck Holeman选择那个板块是因为这件情形。
他看上去像一个专门好的年轻人,能够更好的转达公司的形象而且能够挽回公司的损失。
当第二个销售数据出来的时候,情形并无好转。
事实上,情形变得更糟糕。
主管明白若是如此的情形再继续的话,她自己可能也很麻烦。
她开始调查Chuck 的背景看能不能来讲明他的异样。
主管与公司的一些人谈话以后一些真相被发觉了。
尽管Chuck在培训期间表现超卓,可是他是不是能把握在财务治理方面的能力,和是不是把握了记账和价钱等方面的能力,这都存在问题。
一个与Chuck 一路工作的同事也注意到了记账方面的困难,而且也发觉那个年轻人是一个缺乏闯劲和活力的人。
Chuck工作很尽力,可是他没有对任何东西有过激情。
他看上去没有因为把某事做好而感到是一种享受。
主管决定和在Chuck板块工作的每一个零售的员工谈话。
整个情形并非是完全像她想象的那样,可是也有一些正是如她所料的。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期末知识总结两道材料题——微观一般从激励行为动机需要(个体行为)宏观(组织管理)领导风格等一、名词解释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对组织情景下的人的思考、感受、活动内容和方式的系统研究2.假设:对两个或者多个变量间的关系所做的试探性解释3.因变量:受自变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反应变量4.自变量:假设中导致因变量变化的原因5.知觉:个体给观察到的对象赋予一定的意义,而进行的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认识过程6.角色知觉:是人们对在某个社会单元中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应该做的行为模式的期待7.态度:是个体对外界特定事物所持有的较为持久且稳定的内在心理倾向8.人格:与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是一个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交互作用所行程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9.自尊:个体对自身能力的整体评价,反映了个体感知到的自身重要性、有能力和有价值的程度,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有重要的预测作用10.自我监控:个体调整自身的行为以适应外部情境因素的能力。
11.情绪劳动:个体通过自身情绪的管理以创造出公众能察觉的面部和身体表现。
员工在工作中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
12.压力:是一种动态情境,在这种情景中个体要面对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相关的机会、或限制要求,并且这种动态情境所产生的结果被认为是重要的而又不确定的。
环境刺激与个体反应相互作用的结果。
(54)13.行为:人有机体对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人又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实现其预定目标。
14.需要:客观刺激作用于人们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感觉。
15.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16.群体: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具有稳定的关系模式的集合体,这些个体拥有共同利益或目标,他们认为自己属于这个群体并与群体之外的其他个体相互区别17.凝聚力:是群体发展的起来的一个主要表现,它是群体在追求其目标过程中团结一致,并保持一致性的状态。
组织行为学》讲义
二、如何激励员工?
(一)激励及其作用
• 1、激励的定义:激励就是通过精神或物质 的某些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朝着 组织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简言之, 即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
2、激励的作用
• 激励是影响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
– 工作绩效= f (能力X激励)
• 可以协调个体需要和组织目标,使双方获 得双嬴。
4、渴望尊严假设
• 人总是希望自己的工作受到他人的认可, 人需要得到关心、尊重和尊严,尤其是需 要从管理者那里得到这种待遇。
5、共同利益假设
• 组织需要人、人也需要组织。 • 组织是在其成员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的。
人们把组织看作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手段, 组织也需要由人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 缺少这一共同性,组织就很难存在。
– 自我服务偏见: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 素(如能力、努力等),把失败归因于外部 因素(如运气、命运等)。
4、社会知觉中的习惯性效应
(1)选择性知觉
• 观察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 度对被观察对象进行主动的知觉选择。
(2)晕轮效应
• 当观察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印象后, 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 就好象刮风天气之前晚间月亮周围的大圆 环(月晕)一样,故称为晕轮效应。
种符合要求的、有效的、但未必是最理想的方案。
两种决策模型的区别
• 前者依次考虑有限的各种选择方案,而 后者则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
• 前者按最先找到的可行方案决策,而后 者则按最理想的方案决策。
(3)决策中的心理偏向
• 损失风险厌恶偏向 • 可得性偏向 • 基本比率偏向 • 升级投入偏向
(三)需要、动机与个体行为
– 管理者要避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动机
Alderfer的ERG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和ERG理论
3
4
9
10
需要层次理论
ERG理论
五个层次的需要
三种核心需要
严格的逐级递增的关系
各种需要可以同时具有激励作用
一个人会坚持不懈的满足某种需要
一个人会放弃某种需要,转向另外一种需要
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不会再有激励作用
需要的满足会加强它的激励作用
期望理论的公式的含义: 当一个人对某种目标的效价很高,而且他判断出自己到达这个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时,那么,这个目标对他的激励作用就很大。
期望理论的应用:
添加标题
E低XV低=M低
E高XV高=M高
E中XV中=M中
E高XV低=M低
E低XV高=M低
Adams的公平理论
相关背景 :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J.S.Adams) 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与罗森鲍姆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4,与雅各布森合写)、《社会交换中的不公平》(1965)等著作中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从奖酬角度着手,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需要层次理论与ERG理论的比较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满意
不满意
满意
没有满意
不满意
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
传统理论
影响工作态度的因素
保健因素
激励因素
双因素理论
公司政策和行政管理
技术监督系统
与主管的关系
工作条件
薪金
与同级的关系
个人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些学者认为:在二者之间还有一个中间性需要(如猎奇、好动、探险以及感情的
需要等)。
-6-
二、需要的种类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按需要的对象分)
物质需要是指人对物质对象的需求,包括对衣、食、 住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需要。
物质需要是一种反映人的活动对于物质文明产品的依赖性的心理状态,因此, 物质需要既包括生理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
- 19 -
动机的概念
动机的概念和种类 我们常说,行为之后必有原因,这里所说的原因就是动
机。动机与需要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说需要是人的活动的 基本动力的源泉,那么,动机就是推动这种活动的直接的 力量。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 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 理因素叫动机。 动机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容: (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 (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 (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 (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
人类需要的高低与个体生存有关。马斯洛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除了应该满足
人们的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要使人们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并鼓励个人去追求
自我实现。马斯洛还认为,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各个需要层次的分布和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直接相关。不发达国家,生理、安全需要占主导人数的比重大,高层次
需要的比重小;发达国家情况相反。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人的需要层
(2)关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几点说明
A五种需要层次并非并列关系,而是 一个逐级发展的过程
B人的需求,不同时期和环境,有所 不同,需求具有一定的主导性
C多数人的需求,符合上述序列层次, 但少数人也存在例外的特殊情况
- 11 -
迫切需要调查
迫切需要类型
高工资收入 工作与安全 提升 好的工作条件 感兴趣的工作 管理当局对工人信任 适宜的培训 对所做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同情和理解工人的个人问题 对所做事情有兴趣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1. 需要动机与行为 2.价值观与行为 3.知觉与行为 4.态度与行为 5.人格与行为 6.能力 7.意志 8.兴趣 9.情感
-1-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研究的原因
个体的心理学解释涉及到个体的知觉、态度、个性等心 理与行为特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它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础。 因此,研究组织行为必须先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研究开始。
-9-
需要层次理论
(一)基本观点:
马斯洛 (Abraham .Maslow, 1908-1970)是美国心理 学家,首创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认为,需要层次论有三个基本假设:
A 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
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B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到 复杂的。
次结构,也因生产力水平变化而异。我们认为,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需要和国家
的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才能有永不衰竭的动力,才能充分发挥个
人的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
- 10 -
需要层次理论
★在上述三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上,马斯洛提出需要的5个层次:
A 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等。 B 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威胁,
★ 但是,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观点存在着许多争论。许多人从不 同的角度批评马斯洛的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需要层次学说。 1.错误的利已主义; 2.是机械的,并不总是存在一人严格的顺序; 3.同一时间可有多种需要共存。
应用: 但是,到目前为止,马斯洛的观点仍然是最为广泛传播的一种。
1.关心职工的需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2.调查研究,真正了解职工的需要; 3.建立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从而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环境所支配,工作只是人们获得报酬的手段,是 工具性的。
外在性需要包括 (A) 物质性 如工资、福利、住房等; (B) 社会感情性 如信任、支持、表扬、尊重等。
内在性需要 激励的源泉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 自人们工作本身的体验,爱好以及对工作结果的 判断。
其内容又包括 (A)工作活动本身的激励性(过程导向) 如工作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与兴趣。
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 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事实上,这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 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 机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 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 辅助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弱、较不稳定、 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 化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 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 突,活动动力会减弱。
-5-
二、需要的种类
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
按需要的起源分
生理需要是为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需的。
生理需要包括:维持有机体内不平衡的需要,如对饮食、运动、睡眠、排泄等需要; 回避伤害的需要,如对有害或危险的情景的回避等;性的需要,如配偶、嗣后的需 要。(初生性的—与生俱来)
生理需要是生而有之的,人与动物都存在,但人与动物表现在生理上的需要是有本 质区别的。马克思曾说过:“饥饿总是饥饿,但是用刀叉吃熟肉来解除的饥饿不同 于用手、指甲和牙齿啃生肉来解除饥饿”。可见人的生理需要已被深深地烙上社会 的痕迹,已不是纯粹的本能驱动。
人类需要与个体生长发展密切相关。人出生时,最主要是满足生理需要,然
后逐渐考虑到安全、归属、自尊的需要,最后才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个 人的需要结构之发展过程是波浪式的演进,各种需要的优势由一级演进至另一级。
C 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 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资料来源
主管认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工人认为 5 4 7 9 6 8 10 1 3 2
- 12 -
管理上的应用
- 13 -
评述:
人类早就开始研究人的需要,马斯洛所提出的三个基本假设和五个 需要层次是对人的需要的研究的重大创新,他提出了一个比较 科学的研究架构,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麦克利兰认为: A 具有强烈的成就需要的人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提高工作
效率,获得更大的成功,他们并不看重成功所带来的物质奖励。 B 权力需要较高的人喜欢支配、影响他人,喜欢对别人发号施令,
注重争取地位和影响力,喜欢具有竞争性和能体现较高地位的 场合或情境,他们也会追求出色的成绩。 C 高亲和动机的人更倾向于与他人进行交往,至少是为他人着想, 这种交往会给他带来愉快。亲和需要是保持社会交往和人际关 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2-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行为
关于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 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S→R 新华生主义 S→O → R 卢恩的观点 B=ƒ(P · E)
-3-
导入案例:
李强高中毕业后来到城 市打工,他的目标就是 通过自己的努力养活家
里的人 这时金钱不再是它前进 很快的他他家不被辛庭怕提苦,只升工生要了作活可,再幸以并苦的福才挣有再动美能到了累力满的钱自工也,发己作而挥的职才动位是力的其晋努升力、
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求, 包括对知识的需要、对文化艺术的需要、对审美与 道德的需要等。这些需要既是精神需要又是社会需要。
对需要的分类,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如为了满足求知的精神需要就离不 开对书、笔等学习工具的物质需要;对食物的需要虽然是生理需要,但 其对象的性质又是物质的。
-7-
按需要满足的来源分: 外在性需要 需要的目标(诱激物)由外部
- 16 -
戴维·麦克利兰
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对人的需要和动机进行研 究,提出了著名的“三种需要理论”
★ 他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 成就需要:争取成功,希望做得最好的需要; 权力需要:影响或控制他人且不受他人控制的需要; 亲和需要:建立友好亲密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 15 -
奥德弗(Alderfer)E.R.C理论(1969) 与Maslow的不同之处: (1)并不强调需要的顺序(有时有,有时无)(具体的需 要—抽象的需要); (2)当高级的需要爱到挫折时,会出现需要倒退现象;(挫 折—退化) (3)某种需要—尤其是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在得到满足后, 需要的欲望不仅不会减弱,往往更为强化。(满足—上进) 评述:总的来讲,Alderfer理论相对于Maslow理论更符合现实。
- 14 -
奥德弗(Alderfer)E.R.C理论(1969)
奥德弗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以合并三个方面,即: 生存需要(Existence)—— 关系到有机体生存的基本需求, 如报酬、福利、安全条件等 关系需要(Relatedness)—— 指人与人之间建立友谊、信任、 尊重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成长需要(Growth)—— 指个人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的需要
社会需要使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产生社
会性需要。包括对知识、劳动、艺术创作的需要,对人际交往、尊重、道德、名
誉地位、友谊和爱情的需要,对娱乐消遣、享受的需要等。它是人特有的在社会生 活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级需要。人的社会需要因受社会的背景和文化意识形 态的影响而有显著的个别差异。(次生性的——后天习得)
(B)工作任务完成的激励性(结果导向)
如工作完成后的自豪感,自尊感和轻松感。
-8-
需要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1.指向性:指需要有明确的目标与诱激物。 2.紧张性:当某种需要产生后,总会形成一种紧张感与不适感,甚 至烦躁,如学生因渴求在竞赛场上获得成功而感到焦虑不安、心烦 等都是这种紧张的表现。 3.多样性 4.层次性 5.潜在性 6.周期性: 可以重复发生,但是一成不变的简单重复。 7.可变性:发生的强度不同,内容不同。 8.社会制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