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2)—个体行为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启示:对人事防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防止把自己 的主张强加于人。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社会知觉错误及其运用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 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 感知过程
• 观察
选择
组织 解释 反应
•感觉
•环
•味觉
•境
•嗅觉
•刺
•听觉
•激
•视觉
•触觉
PPT文档演模板
•外部因素 •大小 •强度 •对比
•活动程度 •重复程度
•新颖性 •熟悉性
•内部因素 •学习 •刺激 •个性
•对象—背景
•对
•人
•连续性 •封闭性 •接近性
☺ 需要 需要是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
是客观需求(包括体内的生理条件和外部的社会条件)的反 映。
☺ 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 指向性
☺ 多样性
☺ 层次性
☺ 潜在性
☺ 可变性
PPT文档演模板
☺ 社会制约性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 为
需要与行动
☺ 动机 原意是引起某种行为,心理学上把引起个 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某 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息等心理因素叫 动机。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在管理中的运用:
员工绩效评估:受知觉偏差的影响,往往出现不公平现 象。
印象管理:招聘面试中特别明显。
PPT文档演模板

组织行为学(第2章)

组织行为学(第2章)
9
12/18/2010
第二章 个性
二、个性的特征
1、社会性 、 2、差异性 、 3、相对稳定性 、 4、整体性 、 5、倾向性 、
12/18/2010
10
第二章 个性
三、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自然的、遗传性因素: 自然的、遗传性因素:基因与大脑 后天社会化因素 社会实践 偶然因素
12/18/2010
第二章 个性
(2)四种气质类型:(希波克拉底) 四种气质类型:(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
气质类型 多血质 活泼型) (活泼型) 胆汁质 兴奋型) (兴奋型) 粘液质 安静型) (安静型) 抑郁质 抑制型) (抑制型)
12/18/2010
内外向性
情绪稳定性
感受性
外 外 内 内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12/18/2010
18
第二章 个性
(二)个性的特质理论
1、卡特尔的个性理论
A孤独(外向) 孤独(外向) 情绪激动(情绪稳定) C情绪激动(情绪稳定) F严肃(乐天) 严肃(乐天) 胆怯(冒险) H胆怯(冒险) 信赖(怀疑) L信赖(怀疑) 直率(世故) N直率(世故) Q1保守 激进) 保守( Q1保守(激进) Q3不拘小节(自律严谨) Q3不拘小节(自律严谨) 不拘小节
11
第二章 个性
四、个性的基本构成
自尊: 自尊: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感受 人—环境的交互作用 环境的交互作用 社会化过程
12/18/2010
12
第二章 个性
五、有关个性的基本理论
(一)个性的类型理论 1、气质论 、
(1)气质内涵 心理过程速度 心理过程的稳定性 心理过程的强度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12/18/2010 13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3) 能力与工作匹配
4) 能力的测量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3. 人格
1) 定义: 奥尔波特:“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 境的独特适应方式。”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他人交往方式的 总和。”
2) 决定因素: a. 遗传:在幼儿中对人类行为和性情的遗传基础进行观察;对刚 出生就分开的同卵双胞胎进行研究;对不同情境和时间 中工作满意度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行研究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2020/11/30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一、个体行为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1. 传记特点
1) 年龄: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 与流动率负相关;与可以避免的缺勤率负相关,与不可以避免的 缺勤率正相关;与工作绩效不相关;对专业工作者而言,与满意 度正相关,对非专业工作者而言,成U型相关。
2) 婚姻:与生产率不相关;与缺勤率和流动率负相关;与责任感正 相关
3) 性别:女性比男性的缺勤率更高
4) 家庭:出生顺序、同胞数目、异性同胞数目、完整性、结构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2. 能力
1) 定义:反映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
2) 种类: a. 体质能力:力量、灵活性、协调性、平衡性 b. 心理能力: 智商—算术、语言理解与表达、推理、想象、记忆 情商—对生命的体验方式;对欲望满足的排序方式;对挫折 的容忍阈;对他人的情绪和需要的敏感度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3. 人格
b. 环境:文化背景、早年生活条件、家庭、朋友和社会群体的规 范及其他经历
c. 情境:不同情境要求一个人的人格表现不同侧面
3) 人格特质:用以描述个体行为的持久、稳定的特点 a. 卡特尔16PF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行为的基础
▪ 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描述个体面 对压力的反应和能力。
▪ 经验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描述 个体对新鲜事物的接收和喜爱程度。
2021/8/2
11
人格理论-迈尔斯—布瑞格斯类型指标
▪ 社交倾向:外向型或内向型(E或I) ▪ 资料搜集:领悟型或直觉型(S或N) ▪ 决策偏好:情感型或思维型(F或T) ▪ 决策风格:感知型或判断型(R或J)
服从、有效率、务实、缺乏想象力、缺乏灵活 性;喜欢系统规范、有条理、清楚明确的活动
自信、进取、冒险、独断、盛气凌人;喜欢能 够影响他人合伙的权力的活动
富于想象力、杂乱、理想化、情绪化、不实 际;喜欢需要创造性表达的、无规则可循的活 动
生物学家、经济学家、数学 家、新闻工作者
机械师、钻井操作工、电子 工、装配线工人、农场主
躯体不同部位进行同时活动时相互协调的能力
受到外力推拉时,依然保持躯体平衡的能力
当需要延长努力时间时,持续保持最高努力水平的能力
6
二、人格
▪ 人格(personality),是指影响个体行为 的、相对稳定的一系列心理特征和行为模 式。
▪ 人格也称个性,来自拉丁文Persona,意为 面具,使演员演出时佩戴的用来表示人物 性格和身份的脸谱。
▪ ①运动、走路和吃饭的节奏很快; ①从来不曾有时间紧迫感以及其
▪ ②对很多事情的进展速度感到不 它类似的不适感;
耐烦;
②认为没有必要表现或讨论自己
▪ ③总是试图同时做两件以上的事 的成就和业绩,除非环境要求如此;
情;
③充分享受娱乐和休闲,而不是
▪ ④无法处理休闲时光;
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组织行为学第2章个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2章个体行为基础

03
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过程
知觉选择性
人们只能选择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忽 略其他信息。
知觉理解性
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和 推断。
知觉整体性
人们将知觉对象视为整体,并依据经验对 信息进行整合。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发生变化时,人们倾向于保持 对它的原有认知。
知觉偏差
01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对后续认知的影 响。
通过分析员工的离职率,评估激励实 践对员工保留的效果。
工作满意度调查
通过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激 励实践的感受和评价。
组织文化氛围评估
通过评估组织文化氛围,了解激励实 践对员工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价值观与个体行为
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和看法,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 一。
个体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的目标设定、决策方式、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等 方面,例如有的人更注重个人成就,有的人更注重团队合作。
管理者的任务之一是了解和尊重员工的价值观,并创造一个符合员工价值 观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差异性
个体行为因个体差异而异,不同个体在行为方式、 偏好和决策上存在差异。
可塑性
个体行为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可塑 性和适应性。
复杂性
个体行为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心理、 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复杂性。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个体的生理特征、健 康状况和遗传基因等 生理因素对个体行为
通过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 施,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向 和努力程度。
工作设计与职业发展 员工参与与授权
通过合理的工作设计和职 业发展规划,满足员工的 内在需求和职业发展期望。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行为讲课文档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行为讲课文档
第十九页,共70页。
有关内外控之相关研究结果:
•内控者呈现出较高的工作动机;
•内控者对于努力会获致绩效,有较强的期望。
•当工作绩效与奖酬结合时,内控者会展现较高的绩效表现 ; •在工作满足与绩效表现的关系强度上,内控者大于外控者 。
第二十页,共70页。
2、马基雅维里主义
高马基雅维里主义者重视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 ,相信结果能替手段辩护。“只要行得通,就采用 它”这是马基雅维里主义者一贯的思想准则。
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影响,主要是指家庭、社会和个体 周围人群的行为举止对一个人性格形成造成的影响, 在早期主要是指家庭父母,以后是学校和朋友,再后 来是组织环境。 ➢情境:一般来说,个体的人格是稳定和持久的,但 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所改变。
第十一页,共70页。
你了解自己吗?
第十二页,共70页。
3、DISC性格分析 19世纪瑞典心理学家、哲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
倾其毕生精力,投入在人的行为研究上。经过数十年 的统计分析,提出了DISC人类行为理论。这套理论对 后来的心理学、社会学、人类行为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美国国防部甚至在一战、二战期间使用这套理论进行 军官的行为分类与管理。
第十三页,共70页。
主动、外向、步调快 、果断
表情热烈、容易激动 、易于表露感情
• 不会因时间急迫而心生不耐。
• 除非必要,不会轻易展现自己的成就。
• 追求快乐、放松和休闲,不为表现优越感。 • 不会因放松而感到罪恶。
第二十九页,共70页。
研究结果:
•A型人格者工作较认真,表现也较佳;喜欢具 有困难与挑战性的工作;但较不具有耐心与细 心,此会影响其工作的表现较差,故他们较不 适合从事需要复杂判断程序的工作。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二篇 个体
精品文档
对个体行为影响较大因素的是一个 人早年经历、能力、态度、人格、 知觉、价值观和学习等。
员工行为与管理绩效有着密切的关 系。如果一个管理者能够了解和预 测员工的行为,就会成为更有效的 领导者;如果能通过不断的教育和 训练影响塑造员工的行为,使之符 合组织的目标,更接近管理者的期 待,则不但会有效地促进管理绩效 的提高,而且会大大增进员工的工 作满意度,形成精品高文档效的工作团队。
创造力
• 是指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产品的能力。创造力表 现在人能超脱具体的知觉情景、思维定势、传统 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 象中发现新的联系和关系,提出新的思路,产生 新的产品。
精品文档
3 实际能力与潜在能力
• 实际能力 是指实际作业已能熟练到某种程 度 。一般人们通常采用成就测量来评定一 个人在知识或技能方面达到的成就,就是 考察人的实际能力。
情商(EQ)
丹尼尔. 戈尔曼(1995)
自我把握的能力
自我意识
控制情绪
自我激励
对他人的感知能力
理解他人的情绪
富有同情心
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
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人际关系
领导
可信度(信誉)
精品文档
情商自我测试
• 1. 看到自己最近一次拍摄的照片,你有何想法? • A.觉得不称心 B.觉得很好 C.觉得可以 • • 2. 你是否想到若干年之后会有什么使自己极为不安的事? • A.经常想到 B.从来没有想过 C.偶尔想到过 • • 3. 你是否被朋友、同事或同学起过绰号、挖苦过? • A.这是常有的事 B.从来没有 C.偶尔有过 • • 4. 你上床以后,是否经常再起来一次,看看门窗是否关
• 潜在能力 是通过采用人格测验来预测或估 计个人接受训练后可能在知识或技能方面 达到的程度。

组织行为学2

组织行为学2

4.3 工作满意度
• 一、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 (一)外部的工作和环境因素
– – – – 1)挑战性的工作 2)公平的报酬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4)融洽的同事关系
1)挑战性的工作
• 员工更喜欢选择的工作:
– – – – 能够为他们提供机会使用自己的技术和能力。 能够为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任务。 有一定的自由度。 能对他们工作的好坏提供反馈。
不同气质的人在反映和表现上差异
• 四种不同气质的人在遇到放在凳子上的 帽子被他人坐扁时,会有不同的反应和 表现:
• 多血质(活泼型)的人会一笑置之。 • 胆汁型(兴奋型)的人会大发雷霆,表现出攻击性。 • 粘液型(安静型)的人会若无其事,表现出小心,镇 定有控制力。 • 抑郁型(抑制型)的人会如丧考妣,表现出易怒,严 厉和悲观。第三章 组织中的认知和学习
• 3.1 认知过程
• 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后,在 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如颜色,声音 和气味)的反映。 •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 整体的,综合的反映;或者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 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在一 定条件下,人们对外界刺激物的作用会产生错误的知 觉,这就是错觉。
第二部分 个体行为与过程
第二章 个体行为、价值观 和个性
• 2.1 个体行为与结果的MARS模型
• MARS模型认为:员工行为与结果主要是由:
– – – – 动机(Motivation) 能力(ability) 角色认知(role perceptions) 情境因素(situational factors)
类型—个性特征—工作环境——职业例
• 社会型—好交际、外向、有责任心、需要被认同—涉 及服务他人或帮助他人的工作,团队工作—社会工作 者、护士、教师和顾问 • 事业型—自信、坚定、精力充沛、渴望权力—涉及领 导他人的工作,在结果导向的环境中通过他人来达到 目标—销售人员、股票经纪人,政治家 • 传统型—可靠、守纪律、有条理、讲求实际、有效 率—涉及数据或信息的系统化操作规程工作—会计、 银行职员和行政人员

组织行为学理解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

组织行为学理解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

组织行为学理解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组织内部的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

通过研究这些行为和协作过程,管理者可以了解员工的动机、行为和互动方式,从而更好地管理和引导团队,提高组织绩效。

本文将从个体行为和团队协作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性。

一、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组织中每个员工个体的行为表现和动机。

了解个体行为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从而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

1. 动机理论动机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影响着员工的工作表现和积极性。

常见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一个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时,个体才会向更高层次的需求追求。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工作动机分为满足因素和激励因素,满足因素包括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等,而激励因素则是个体通过工作本身获得的满足感。

2. 个体行为特征除了动机之外,个体行为还受到个体的性格、能力和态度等因素的影响。

性格特征包括外向性、亲和性、开放性等,不同性格特征的员工在工作中表现和相处方式上会存在差异。

能力是个体在工作中表现优劣的重要因素,管理者需要根据员工的能力安排适合的工作任务。

而个体的态度则对工作表现和团队合作产生重要影响,正向的工作态度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新能力。

二、团队协作团队协作是组织内部的协同合作过程,在现代企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有效的团队协作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的整体绩效。

1. 团队建设团队建设是指创建和维护一个高效的工作团队,其中包括确定团队目标、选择合适的成员、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等。

团队建设需要管理者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激励员工参与团队合作,并及时解决团队内部的冲突。

此外,管理者还需要根据不同的任务性质和团队成员的特点,制定适当的团队组织形式,例如分工合作、项目团队等。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 课件 第二章 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归因理论
韦纳(Weiner)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 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 能力 任务难度 努力 机遇 (可控因素) 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不可控因素)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 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 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素上,多创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 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 观评价其成果。 观评价其成果。
知觉与管理
1、知觉对人员聘用的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 人员聘用中,首因效应常常发挥重要影响。被知觉者应当学会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利用知觉偏见,给管理者留下良好印象。
2、知觉对决策的影响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意见对决策目 由于决策者的特性(功利型、人权型、公正型) 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 标、需求理解不同,掌握决策资源不同,不可能做到完全理性决 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策。而在直觉决策中,知觉往往成为决定性因素。
[动作语言]:体态语言信息 腿部 头部 表情 手与手掌 手部
——人际知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交际行为:动作、表情、 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
态度、言语、礼节等。
——自我知觉 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对自己以及与周围事物关 自我知觉: 自我知觉
系的认识。又称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 感、自我意向。
归因理论
• 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对其行为的原因所作的解释。 而这种判断取决于三个标准:即一致性、恒常性、特殊性, 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做出正确判断。 • 例“马教授批评学生保尔”(归因于行为发动者;归因于 行为的对象;归因于客观对象。见下页)

组织行为学(第2章)

组织行为学(第2章)

内向
2020/11/30
组织行为学(第2章)
统计分析结果:
n D型领导者占: 54.2% n C型领导者占: 20.8% n A型领导者占: 17.7% n 混合型领导者占:7.3% n B、E型一个也没有
2020/11/30
组织行为学(第2章)
三、霍兰德的职业人格类型
(人—匹配理论)
n 现实型(R):喜欢需要技术、力量和协调性的身体活动。 害羞、真诚、执着、稳定、服从、实干
组织行为学(第2章)
五、有关个性的基本理论
(一)气质论 1、气质内涵
▪ 心理过程速度 ▪ 心理过程的稳定性 ▪ 心理过程的强度 ▪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2020/11/30
组织行为学(第2章)
2、四种气质类型
气质类型
多血质 (活泼型)
胆汁质 (兴奋型)
粘液质 (安静型)
抑郁质 (抑制型)
内外向性
外 外 内 内
组织行为学(第2章)
(二)卡特尔个性理论
A孤独(外向)
B迟钝(聪慧)
C情绪激动(情绪稳定) E顺从(支配)
F严肃(乐天)
G敷衍了事(负责)
H胆怯(冒险)
I理智(敏感)
L信赖(怀疑)
M现实(幻想)
N直率(世故)
O自信(忧虑)
Q1保守(激进)
Q2随群(自立)
Q3不拘小节(自律严谨) Q4心平气和(紧张)
2020/11/30
组织行为学(第2章)
4、冒险倾向
n 人们愿意冒险的程度。高冒险倾向的 个体比低冒险倾向的个体可以更快的 速度做出决策,决策前信息量也少。 如股票经纪人与审计工作者,两者完 全不同。
2020/11/30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人的行为模式:历史研究
卢因:在1951年提出B=f(P,E),B为行 为,P为个体变量(指遗传、能力、个性、 健康状况等),E为环境变量(如他人是 否在场、个体的行动目标是否受到阻碍 等),F为函数。
• 个体变量(P)
• 行为(B)
• 环境变量( E )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人的行为模式:历史研究
华莱士: 考虑个体行为的心理因素,提出 个体行为与绩效模式,使卢因公 式更为具体化
n 区别与联系:知觉以感觉为基础;知觉 是接受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过程,存在过 滤。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知觉的特点
n 知觉的选择性 n 知觉的理解性 n 知觉的恒常性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知觉的选择性
n 定义:由于人的背景、兴趣、经验、需要不同, 人们往往只能有选择性地看到事物的某个层面、 某个层次、某个角度。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知觉防卫
n 定义:人们对阻挠自己发展的信息,或者和自 己的个性或定型的知觉不一致的信息,故意视 而不见、不加理睬,或将输入的信息加以歪曲。
n 例子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晕轮效应
n 定义:实际上是“以点概面”,是指人们在观 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 有非常突出的知觉,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它方 面、品质或特征的知觉。就是说,此人某方面 的信息起了一种类似晕轮的作用,使观察者只 能根据其个别方面来对其作全面评价。
有效地加以利用。
组织行为学个体行为
归因
n 归因: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对于自己或别人的 行为,不以形成印象为满足,往往还要探究其 行为的原因,心理学上称为归因。
n 归因的结果:主观原因、客观原因 n 主要有四种归因(美国心理学家维纳):个人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二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二

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二组织行为学综合练习(二)第二章个体行为一、单项选择题1.B 2.A 3.B 4.D 5.C 6.C 7.B1.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性和非倾向性特征的总和是()。

A.气质 B.个性 C.能力 D.性格2.决定人的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

A.气质B.能力C.个性 D.性格3.弗洛依德认为个性中不受社会道德规范约束的部分是()。

A.自我B.本我C.超我D.以上都对4.老心理分析论的代表人物是()A.莱格B.阿德勒C.麦迪D.弗洛依德5.具有高水平的专长,善于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引发灵感,活动成果突出而优异的人属于()。

A.能力低下B.一般能力C.天才 D.人才6.明确目的,自觉支配行动的性格属于()。

A.理智型 B.增绪型C.意志型 D.中间型7.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于()。

A.知觉防御B.晕轮效应 C.首因效应 D.定型效应二、多项选择题1.AC 2.ABCDE 3.ABCDE 4.AC 5.ACD 6.ABCE 7.ABC 8.ABD 9.ACDE 10.ABCDE 11.ABCD 12.ABCDE 13.ABC 14.ABC1.影响人的行为的两大因素(AC )。

A.个人主观内在因素 B.心理因素C.客观外在环境因素D.生理因素 E.人群团体因素2.人的行为特征有(ABCDE )。

A.自发的B.有原因的C.有目的D.持久性的E.可改变的3.个性的特点是(ABCDE )。

A.社会性B.组合性C.独特性D.稳定性E.倾向性4.个性影响因素主要有(AC )。

A.先天遗传因素 B.家庭C.后天社会环境因素 D.文化传统E.社会阶级和阶层5.特质论的代表人物有(ACD )。

A.阿尔波特 B.莱格C.艾森克D.卡特尔E.弗洛依德6.希波克拉特划分的气质类型有(ABCE )。

A.多血质B.粘液质C.胆汁质 D.黑胆汁E.抑郁质7.气质差异主要应用于(ABC )。

组织行为学原理

组织行为学原理

组织行为学原理组织行为学原理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类在组织中的行为、观念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和与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这些关系的因素。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组织行为学原理。

一、个体行为1. 个体动机个体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实现某种目标或愿望的内部力量。

它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类型。

内部动机来自于个人内心深处,如自我实现、成就感等;而外部动机则来自于外界刺激,如奖励、惩罚等。

2. 个体知觉个体知觉是指个人对周围环境和事件的感知和理解。

它可以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决策。

而这种感知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验、文化背景等。

3. 个体学习个体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反馈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它可以通过正向强化、负向强化、惩罚和消极反馈等方式实现。

二、群体行为1. 群体动态群体动态是指在组织中成员之间互相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形成阶段、风暴阶段、规范阶段和执行阶段。

2. 群体决策群体决策是指在组织中成员共同参与制定决策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集思广益、多数原则等方式实现。

3. 群体合作群体合作是指在组织中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协调和沟通等方式实现。

三、领导行为1. 领导风格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处理问题和与下属交往的方式。

它可以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自由型等多种类型。

2. 领导行为领导行为是指领导者在组织中具有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它可以通过激励、赞扬等方式实现。

3. 领导效能领导效能是指领导者对组织目标实现的贡献度。

它可以通过有效地激励下属,提高团队凝聚力等方式实现。

四、组织结构1. 组织设计组织设计是指组织结构和职位分配的过程。

它可以通过层级结构、职能划分等方式实现。

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

它可以通过传统、符号和仪式等方式实现。

3.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指组织内部因为外部或内部原因而进行的改变。

它可以通过管理者的领导、员工的参与等方式实现。

组织行为学 第2章 人格

组织行为学 第2章 人格

情商
认识自我及他人的感受和情绪;激励、管理自我和他人 情感的能力。 Daniel Goleman
情商模型
自我 他人 社会意识
意 识
自我意识
行 动
自我管理
ei关系管理和
社会技能
对他人积极 的影响力及 绩效的表现
情商主要维度
自我意识 自我控制 激励 同理心(Empathy)
社会技能
群体工作技能
富有想象力、有创造性、好奇、敏感
外向、健谈、爱交际、独断
五因素人格和组织行为
责任感和情绪稳定度(低神经质)
– 人格中动机的组成要素 – 对绩效具有预测作用
外向性
– 与从事销售和管理的员工绩效相关 – 与人际互动相关
随和性
– 与要求员工有合作性和协作性的工作绩效有关
经验的开放性
– 倾向于高创造性和适应变化
有闯劲,为求成功、不计代价。分两类: “丛林斗士”型 (jungle fighter) “狮型斗士”: 领袖欲特强,有强烈的权力需要,想
独挡一面,建立自己的“王国”,他们闯劲大,,有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概,敢冒风险,干劲十足,不达 目的不罢休。 “狐型斗士”:虽然也有强烈的权力欲,,却无“狮 型”的胆量与魄力,只好利用搞阴谋,耍权术之类手 段去力图攫取权力。
S
M
A R BAR
能力(Employee Ability)
包括成功完成任务必备的先天禀赋和习得才能
– 胜任特征
人与 工作的匹配策略
– 甄选 selecting – 开发 developing – 重新布置工作 redesigning
S M
A
R
BAR
角色认知 (Role Perceptions)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
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 独特结合。其中包括兴趣和能力、气质、 性 格。
•个性心理 结构
•个性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 • 向性
•需要 •动机 •兴趣 •理想 •信念 •世界观
•个性心 •理特征
『思考题』:归因理论对我们企业管理有什么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个性与行为
重点: 个性特点以及对组织管理活动的影响。
一 个性的内涵
个性是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 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倾向和个体心理特征的总
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 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 世界观等。
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 做出解释。 知觉的恒常性
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 仍然保持不变。( 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你看见是什么?
看见六个杯子还是六对不同态度的脸 ?
•你看到了老人深邃的眼睛,我却看到了一对男女桀傲不驯的长发; 你看到了老人紧抿的双唇,我却看到了他们交缠的双臂;你惊叹老 人胡须的茂密,我却在欣赏他们长长的披风和飘逸的长裙。
外在的

稳定性
稳定
能力
工作难度
不稳定
努力
运气
归因理论的现实意义
归因理论认为:我们对个体行为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 为归因何种意义的解释。因此,归因理论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
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
如果行为者把工作、学习中的失败和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 等稳定的内因,则不会增强今后的努力与持续性行为。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 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杜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 如:“无奸不商”、女性在管理角色上的定型等。

组织行为学—OB个体行为2

组织行为学—OB个体行为2
.高自我监控者在根据外部环境因素调整自
己行为方面表现出相当高的(适应)性,
对环境线索十分敏感,能根据不同(情
境)采取不同行为,并能够使公开的角色
与私人的自我之间表现出极大差异。
.倾向于更关注他人的活动,行为更符合习
俗。在管理岗位上更易成功,因为它要求
个体扮演多重甚至相互冲突的(角色)。
.情绪智力包括:
–情绪(知觉,评价和表达能力)
–自我调控
–自我激励
–换位思考
–情绪(调控能力)
情绪智力
.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包括乐观、同
情心、情绪(自制)等,影响和支
配着人的决策和行为,对人的成
就具有(决定)性意义。
能力与组织管理
.合理招聘人才,量才录用
.能力与(职务)相匹配
.团队和领导班子中人的能力要(培
训)
.加强员工能力培训
.建立有效(业绩)评估制度
意志与行为
.意志的内涵:自觉地确定(目的),
并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克服各
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发动、(坚持)、克制
意志与行为
.意志对行为的影响
–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
所有的下级评价都(低);有的管理者宽
大无边,对所有的下级都评价偏(高);
也有的管理者对所有的下级评价都在平均
水平。这种倾向会导致评价机制的
(歪曲),导致激励失败。
启示:须对考评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增强沟通,并
运用(交叉)评估。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类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态度是个体对人或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 致的心理或行为的倾向。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决定着 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以及行为的表现。 态度--》动作--》行为 态度--》语言--》意见表述 态度的构成因素:认知因素、情感因素、行为因素
二、态度的特性:
– 社会性:不是天生的,而是习得的 与人交往中产生的,与本能有区别 (本能是先天的) – 针对性:有一定的对象 – 协调性(一致性):三个因素之间互相协调 认为好--》有好感--》行为趋向
3、个性的心理特性:动机、需求、兴趣等等 人格决定态度,态度是个体差异的集中表现 实验:个体态度的影响 对犹太人的反对,则发现这些人不仅反对 犹太人,对其工作同事也多不友善;非反 犹者则比较友善 4、社会因素 影响的作用:社会压力(规范、价值观等) 当与社会都违背时,个人的心理受到损伤 此外,态度有可能是一次创伤或经验造成的三、改 Nhomakorabea的方法:
– 改变认知者的特点
如:工人不满,可以改变或者转移他们 的偏见认知;换一个角度看人等
– 改变知觉对象--重组对象
激励作用:一个办事员,对外说他为业 务经理,职务工作未变,但知觉的内容 改变了
– 以新的知识和认识改变原有的认知
工作中人干着没意思,三个原因:物质奖励 不高,提升无指望,人际关系不好;如果此 时改变一下他的工作或进行带薪学习或培训, 可以改变原来的工作的认知
2、中心价值(长期)—— 社会规范 附加价值(短期)——根据一时需要、动机等 二者构成了人的价值体系
二、价值的类型
1、人的价值分类 行为科学家格雷夫斯对企业内部进行调查,按 价值观和生活作为为标准进行分析,最后从表现形 式上概括为七个等级 (表格见下页) 价值观的等级越高,个性越成熟
1974年对此进行实验对照,发现:
女教师--否;男教师--肯
• 选修课的地位高于必修课 • 结果:女讲授三部分选修课,男只讲授工业经济 一门课 • 结论:主任鼓励女教师,其他教师反对
二、社会知觉和社会认知
– 当把知觉用于社会判断时即为社会知觉 – 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其 特点有四个方面: • 认知是社会、文化、个人知识和经验等一系列社 会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 认知是一种综合的解释,这种解释既具有客体的 属性,同时也有主观的意念 • 认知是一个反馈的过程,具有反馈调节作用,不 是单纯地接受刺激 • 认知客体和主体的心理交换(过程),人通过认 知认识客体
– 社会知觉的类型及其制约因素 • 类型:对他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包括:自 我表象--暂时的,自我概念)、对人际关系的 知觉、对角色知觉、对因果关系的知觉 • 制约因素: 被知觉主体的特性: ① 外部特征:他人(仪表、风度、举止等) ② 对象的构成:人群中人的不同组合 认知主体的观点、态度: 如人际关系,你认为自己和谁不能交朋友,就拒 绝与其接近,但这也许是由于误会造成的
组织行为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许玉林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中 的个体行为
第二部分:组织管理中个体行为
第四章:知觉、社会知觉与认知判断 第五章:态度及其行为的改变 第六章:动机与需求的管理 第七章:个性的管理分析
第四章:知觉、社会知觉与 认知判断
第一节:知觉与社会知觉
一、知觉的特性
– 知觉是人对客体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具有整体性、 理解性和恒常性 – 知觉决定了认知过程中的选择、组合和解释的作用 – 知觉是认知的开始
– 改变已有的偏见认知
原来的认知是一个系统:复杂、一致与交互 影响;如果其中的某些主要认知因素改变了, 会带动所有的认知结构的改变
– 改变个人的人格因素
人格的改变是认知改变的根本,一个人能力 提高了,站在一个高层次上,因此认知就改 变了
第五章:态度及其行为的改变
第一节:态度的特性与机能
一、什么是态度:
哈里斯的窗户 自我的认识 知道 不知道 他 人 的 认 识 知 道 不 知 道
组织中社会知觉的影响因素
环境的特性 1、社会满意度 2、组织目标 3、事件发生的地点
B
A
被知觉对象的特性 1、身体的表观特性 2、语言的沟通 3、非语言的沟通 4、归因属性
他人的知觉
知觉者的特性 1、自我接受程度 2、知觉的结构 3、反馈的显著性 4、个人的经验
选择性:选择了知觉对象的某一特点同时就有夸大的 倾向
成见(固定的常套性):构成认知和实际情况之间的 差距
社会刻板现象:以社会的价值规范为准则
偏见:以点代全(外貌不好,人也不好) • 角色决定了别人对他的判断(如白人和黑人)
• 对自我的认知是一个人的社会化问题 • 三个过程:① 角色期待:我想当领导 ② 角色认知:我认为我能当领导 ③ 角色实现:实现愿望 • 当角色的愿望不能实现时,个人冲突、挫折就会产生
实验:给一个被试者讲述一个人的特征
– 外向 – 内向 – 先说此人外貌的特点,后说其内向表现;结果与上述 一致,表现为优先效应 – 反之,但如果在 先外--》后内 中插一段别的谈 话,结果却表现为近因效应
– 定式--成见
– 选择认知: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认知或自己乐意的 认知 – 极端品质加强判断 – 信息整合作用 – 社会刻板效应
职工价值观介于二--七级之间 管理者价值观介于六--七级之间
等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类型 反应型 宗法式忠诚 型 自我中心型 服(顺)从 型 权术型 社交中心型 存在主义型
特征 只按自己的需要进行反应,不考虑 于与人的关系和社会因素 愚忠、封建性、行为刻板、 依赖性强、依附权势、 富有闯劲、实干型 只服从极有权威的领导 传统的忠诚、尽职、喜欢明确任务 重视安全和公平的奖励方式 重实利、有目标、好权术 奉承有地位的人 以与人交往为工作的乐趣 重创造和自由地工作 敢于对恶习和不良行为进行挑战
二、认知对行为的影响
– – – – 对自我的认知可以提高对别人认知的准确性 接受自我的人可以更好地适应人际关系 能有效地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行为 认知既是正确行为的开始,同时也是错误行为的开 始
三、社会认知过程中的偏见判断
– 知觉的错误 – 社会知觉与认知偏见
• 第一印象:观看同一张照片,使用不同的 指示语(罪犯或学者),对照片有不同的 评价 • 晕轮效应:个别代替整体 评价一个人:聪明、灵巧、勤奋、坚定、 热情 ( 冷淡) • 优先和近因:管理者如何运用信息
p
• 三边相乘为+,则平衡 • 三边相乘为-,则不平衡 • 说明(特点):强调认知的主体P对某一事物X 的态度常常受他人对该事物的影响,重视人际关 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2、认知失调论 • 弗斯汀格(1957)
认知因素必须一致,否则消极态度出现
认知因素包括: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认识、 意见、信念等 如:1、我喜欢抽烟 认知因素A; 2、抽烟--癌 认知因素B 二者是不一致的 改变:1)改变A或B; 2)增加新的因素C:抽烟也有长寿的; 3)强调A或B的重要性 特点:认为改变态度是自我认知的调节过程
斯普兰格 —— 人格的类型学说 经济型、 审美型、 权力型、 理论型、 宗教型、 社会型
2、企业或组织的价值分类(经营管理价值观) 1)最大利润价值观--追求最大利润 古老的价值观是企业永恒的价值 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在于追求 利润方法的不同: 传统--干活 现代--发现人的潜能 两者的目的一样——利润
3、从个体和团体的关系看
• 认同感问题:当行为认同、态度认同、观点认同时,改变 态度难 • 改变与认同团体不一致的态度
第三节:态度的理论研究
关于态度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围绕着有关认知 因素在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中的影响
1、平衡理论: 弗利兹· 海德(1958)认为: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 在着使某些情感和评价趋向一致的表现 对象有的是没有关系,有的是互相联系的--两种 态度或以上 态度的对象应该是最少两个(构成一个单元),否 则态度无所谓好坏 两对象相互关系--单元关系(类似、接近、相属) 人对同一单元中的两个对象的态度是同一方向的, 如: A讨厌B,那么对 B的朋友也有讨厌的趋向 ( B和B的朋友为同一单元的两个对象) 领导 下属 关系的评价 O - P - X 模式
态度者对单元内的两个对象协调时是平衡状态, 是愉快肯定的体验,反之则不平衡 o + + P-O 关系好 P赞成X, O也赞成,则平衡 + p x o 不平衡 + _ 此时,P与O之间出现认知不一 致 p 结果不是P-O决裂,就是P或O x + 改变对X的态度
o
+
-_ x
结果:P-O和好,接近, 成为工作的助手或二者态度 改变
– 持续性:有一定的时间历程,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
– 稳定性:一经形成则相对稳定
– 间接性(不一致性):态度是一种心理或行为倾向, 它与行为之间有一致表现,也有不一致的表现 态度与行为之间是有距离的 – 中心集合性:人有态度群,但有一个中心,其他态度以 此为基础,即价值观
三、态度对认知、行为的影响 – 态度与社会判断
– 知觉对象的特点: • 形状大小:对身材、高矮的判断 • 强度的变化:衣着、肤色、能力的强度大小等 • 对比的变化:强度是对比的结果 • 动与静的变化:活跃性 • 重复性:习惯性行为 • 新异性:独特的品质 – 主体的特点: • 兴趣、需要和动机 • 个性、知识和经验
– 知觉的环境 “授课案例”
2、从个体心理因素来看:
1)智力水平高,态度的主动性高 2)暗示接受强度高,易改变 3)女性较男性易改变 4)年轻人较老年人易改变 态度对改革的效应:现代人是改革的支持者,支持改 的态度不变;时间的推移,历史的要求改变,由于年龄的 增大,态度难改,渐渐内化成为阻力 5)防卫机制 6)能力发展水平--主动性改变
– 态度对个人性格的影响 态度作为个性中观念性的心理特征,对个性的 发展起到影响。
劳勒--波特模型(奖励是中间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