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PPT课件全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PPT课件全
转入重症监护室的患者由麻醉医师、外科医师、手术室护士共同转 送。转送途中应连续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出现意外情况由麻醉医师 和外科医师共同负责处理
患者平稳转运至重症监护室后继续监测生命体征,由麻醉医师和外 科医师分别向重症监护室医师和护士交班后,由重症监护室医师和 护士负责患者的后续治疗与恢复
• 2024/8/31
基本要求
人员资质:从事临床麻醉及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应有 相应的资格证、执业证和相关岗位培训的合格证书, 定期考核合格
按照医疗机构的分级,实行相应的麻醉医师资格分级 授权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每一位麻醉医师,无超权限 操作情况。定期对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 并有相关记录
• 2024/8/31
•6
• 2024/8/31
• 14
麻醉科制度与规范建设
重点制度应包括(但不限于):麻醉医师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三级 医师负责制度、主麻医师负责制度、麻醉前访视与讨论制度、患者 知情同意制度、麻醉 风险评估制度、麻醉前准备和检查制度、病历 书写规范管理制度、麻醉管理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死亡和疑 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麻醉科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麻醉不良事件 上报制度、人员培训和准入制度、仪器设备维修保养制度、麻醉用 具 消毒保管制度、药械准入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药 品管理制度、手术室外 麻醉管理制度、疼痛质量管理制度等
PACU医师和护士继续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
患者在离开PACU前,应有麻醉医师进行评估,符合离开PACU条件,由相 关人员负责送离手术室
记录患者在术后恢复阶段的生命体征、阶段性评估情况以及患者进、出 PACU的时间,并作为病历的一部分,与病历共同保存
• 2024/8/31
• 29
麻醉后质量控制

宫腔镜诊疗麻醉管理的专家共识

宫腔镜诊疗麻醉管理的专家共识
我们强调应对宫腔镜诊疗麻醉过程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这包括定期评估手 术效果、麻醉过程和术后恢复情况,以及监测患者的满意度和术后生活质量。质 量改进有助于识别并解决潜在的问题,提高手术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九、质量改进
总之,宫腔镜诊疗麻醉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任务,需要全面而准确的评 估、合理的计划、专业的实施和持续的质量改进。本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 供指导和建议,以确保患者安全和手术成功。然而,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 患者的情况都需要单独评估,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关键词:镇静麻醉、消化内镜诊 疗、专家共识
关键词:镇静麻醉、消化内镜诊疗、专家共识
在消化内镜诊疗过程中,患者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不适感和疼痛感,这对患者 的身心健康和诊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缓解患者的不适感,镇静麻醉在消 化内镜诊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镇静麻醉是一种安全性高、效果显著的诊疗技术, 适用于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消化内镜检查和治疗。 然而,许多患者在接受消化内镜诊疗时会产生恐惧、紧张和疼痛等不适感,这对 患者的身心健康和诊疗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缓解患者的不适感,镇静麻醉 在消化内镜诊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次演示将围绕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 的专家共识展开,介绍其现状及发展前景。
专家共识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最后,专家共识强调的风险及注意事项,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应用镇静麻醉时 更加谨慎和科学地处理各种突发情况,保障患者的安全。
专家共识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总之,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为临床医生提 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消化内镜诊疗水平和保障患者安全。在 实际应用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自身经验,灵活运用专家共识,不 断总结和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应加强与麻醉师、护理人员等相关专业的协作与 交流,共同推动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 10/19/2019
•6
基本要求
• 10/19/2019
•7
基本要求
人员要求
岗位职责与人员培训:麻醉科应建立并履行各级各类 人员岗位职责,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应 有相应的设施、资金和时间用于专业培训。应有各级 人员培训方案,包括岗前培训、住院医师培训、继续 教育培训、新药使用培训、新技术培训、新设备培训 等
• 10/19/2019
• 18
麻醉前质量控制
麻醉前安排 接到手术通知单后,根据麻醉医师的资质、 手术种类、麻醉难易程度、患者状况、麻醉 医师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合理安排
• 10/19/2019
• 19
麻醉前质量控制
麻醉前评估
麻醉医师于手术前对患者情况及手术风险进行 评估,分析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防治方法,对患 者麻醉风险进行分级,拟定麻醉方案,并填写 麻醉前访视单
• 10/19/2019
• 21
麻醉前质量控制
上报及讨论制度
术前访视患者若发现特殊疑难情况,及时向上 级医师汇报 术前准备不充分、需补充或复查必要的项目, 麻醉医师应向手术医师提出建议,推迟或暂停 手术,完善术前准备 对高危或麻醉处理十分复杂的病例,麻醉科应 • 10/19/20于19术前向医务科报告,必要时医务科组织有关• 22
• 10/19/2019
•3
基本要求
总体要求
成立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小组:科主任为质量控制 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应有专人负责麻醉质量控 制相关报表登记。定期召开质量控制小组会议,并 有开展工作的会议记录。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估, 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质量安全 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
麻醉设备准备
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工作

胸科手术快速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胸科手术快速康复的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个体化镇痛
不同患者对疼痛和镇痛药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术后镇痛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镇 痛方案。
术后恶心呕吐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性用药
对于具有术后恶心呕吐高危因素的患 者,应在术前预防性使用止吐药物, 以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治疗性用药
对于已经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患者, 应及时使用止吐药物进行治疗,以缓 解患者的症状。
等,以实现精细化麻醉管理。
多模式镇痛
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包括术前镇痛、术中镇痛和术后镇 痛,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和不适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优化手术流程
通过优化手术流程,如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等, 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探讨
人工智能在麻醉管理中的应用
气对肺的损伤。
呼吸参数监测
02
实时监测呼吸频率、潮气量、分钟通气量等参数,确保患者呼
吸功能稳定。
气道管理
03
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肺部感染风险。
循环管理
血流动力学监测
通过有创或无创监测手段,实时评估患者循环功 能状态。
容量管理
根据监测结果,合理补充晶体液、胶体液或血液 制品,维持循环稳定。
查。
术前评估
综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和术 前检查结果,对患者进行全面 评估,确定麻醉方式和麻醉计
划。
麻醉风险预测
01 高危因素识别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ASA分级、手术类型等因 素,识别出可能增加麻醉风险的高危因素。
02 风险预测模型
利用现有的风险预测模型,如POSSUM评分、 APACHE评分等,对患者进行麻醉风险预测。
血管活性药物应用

国际麻醉领域临床指南及共识进展医学PPT

国际麻醉领域临床指南及共识进展医学PPT
建立快速、有效的急救流程,确保患者在紧 急情况下得到及时救治。
药物使用
合理使用急救药物,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 全性。
04
国际麻醉领域共识进展
共识的定义与目的
共识定义
共识是指经过专家讨论和协商,对某一特定主题达成的一致意见或建议。在医学 领域,共识通常是由权威机构或专家组制定,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指南与共识的更新与完善
及时收集反馈意见
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收集医务人员对指南与共识的意见和建议 。
定期评估与修订
根据医学进展和实践经验,定期对指南与共识进行评估和修订,确 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和优化指南与共识的内容和形式。
跨学科合作与交流
建立跨学科协作机
06
国际麻醉领域临床指南及 共识的挑战与展望
指南与共识的推广与实施
01
制定具体的推广计 划
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网络平 台等多种途径,提高指南与共识 的知晓率和应用率。
02
建立实施监测机制
03
加强培训和教育
定期评估指南与共识的执行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 改进。
针对医务人员开展培训和继续教 育,提高其对指南与共识的理解 和运用能力。
共识目的
国际麻醉领域共识的目的在于为全球范围内的麻醉医生提供统一的、高质量的临 床指南,以促进患者安全、优化麻醉实践、提高医疗质量,并减少医疗差错和并 发症。共的制定机构与流程制定机构
国际麻醉领域共识的制定通常由国际权威组织或机构负责,如国际麻醉医师协会联合会(IFPA)、世 界卫生组织(WHO)等。这些机构通常汇集了全球范围内的麻醉专家,共同制定和更新麻醉领域的 临床指南和共识。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近年来,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提出的麻醉目标为避免术中知晓,维持理想的血流动力学,最佳的麻醉恢复质量,避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避免围术期死亡。

围术期麻醉深度过浅或过深可增加术中知晓和术后并发症,基于脑电信号分析的麻醉深度监测已被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和科学研究中。

本专家共识就术中知晓的预防和脑电监测的应用予以总结和概括,以期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参考。

# 一、术中知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术中知晓(intraoperative awareness):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全身麻醉下的手术中知晓。

在本共识中,术中知晓定义为全麻下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有意识(conscious)的状态,并且在术后可以回忆(recall)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联的事件。

意识被定义为患者能够在其所处的环境下处理外界信息的一种状态。

麻醉科医师判断患者的意识是否存在,通常是观察患者对各类刺激是否存在有目的的反应。

例如,对指令反应的睁眼和对疼痛刺激的体动。

但如使用了肌肉松弛药,则很难观察到患者这种有目的的反应。

记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explicit 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就全麻患者而言,外显记忆指患者能够回忆起全麻期间所发生的事件。

内隐记忆指患者并不能够回忆起全麻期间所发生的事件,但某些术中发生的特定事件能够导致患者术后在操作能力(performance)或行为(behavior)方面发生变化。

术中知晓严格上讲应包括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但是,除非患者术后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否则判断患者术中有无内隐记忆的发生,只能用词干补笔等心理学的专门测试方法。

因此,本共识对术中知晓只限定为外显记忆,并不包括内隐记忆;也不包括全麻诱导入睡前和全麻苏醒之后所发生的事件。

术中做梦也不认为是术中知晓。

意识和记忆是大脑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功能。

患者在术中存在意识或能够按要求完成某些指令性动作,并不意味着其一定能够在术后回忆起相关事件。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主要内容

最新: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主要内容产科麻醉主要包括孕产妇的手术麻醉、镇痛和危重症救治等。

产科麻醉风险大,极具挑战性。

特别是近年来产科麻醉发展迅速,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为此,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组织专家,根据现有文献证据的综合分析、专家意见、临床可行性数据,并结合我国国情,在2017年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撰写了《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2020)》,供麻醉医师、麻醉护士、产科医师、助产士及手术护士参考。

本文是快捷版本。

一、剖宫产麻醉(一)麻醉前评估和准备1、病史采集既往病史(包括手术麻醉史)、孕期保健、相关的产科病史及相关用药情况(重点关注产科合并症和并发症)。

2、体格检查重点评估气道、心血管系统。

如拟行椎管内麻醉则检查腰背部脊柱情况。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型交叉检查及心电图检查等。

4、胎心率检查麻醉前、后由专业人员监测胎心率。

5、预防反流误吸措施⑴对于无合并症的择期手术产妇麻醉前禁饮清液体至少2h,禁食固体类食物6〜8h。

⑵对于急诊饱胃或拟行全身麻醉者,麻醉前30min可酌情服0.3M枸橼酸钠30ml、静脉注射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50mg )和/或胃复安(10mg )等。

6、多学科会诊对高危产妇,建议在麻醉前组织多学科讨论。

7、麻醉物品和设备准备并检查产妇和新生儿抢救相关的药品、设施设备。

(二)麻醉方法选择麻醉方法的选择应个体化。

主要根据产妇及胎儿的状态和麻醉的支撑条件选择麻醉方法。

只要有椎管内麻醉的适应证,优先选择椎管内麻醉。

(三)主要麻醉技术及其操作规范1、硬膜外麻醉禁忌证:(1)孕产妇拒绝。

(2)患有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精神高度紧张等不能配合操作者。

(3)严重脊柱畸形、外伤等可能影响穿刺者。

(4)休克、低血容量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

(5)穿刺部位感染或菌血症可能导致硬膜外感染者。

(6)低凝血功能状态者。

(7)血小板数量<50*109/L。

(8)其他。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

附件4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21版)由于手术创伤、麻醉和疾病的共同影响,麻醉恢复期患者具有独特的病理生理特点和潜在的生命危险,需要有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和专业化训练的医务人员进行管理。

麻醉后监测治疗是麻醉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接受过全身麻醉、区域麻醉或监护麻醉监护的患者均应接受适当的麻醉后监测治疗。

本专家共识的目的是为麻醉恢复期患者的评估、监测和管理提供专家建议,以提高PACU患者安全,改善患者预后。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管理麻醉恢复期手术患者的医疗活动。

危重患者直接进入重症监护病房( intensive care u nit,ICU)恢复。

麻醉后监测治疗主要是恢复患者的保护性反射,监护和治疗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以保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识别和及时处理麻醉和手术后并发症,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麻醉后监护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24h。

二、PACU定义和功能PACU又称为麻醉恢复室。

1873年美国麻省总医院建立第一个PACU,PACU已成为现代医院麻醉科的标准配置。

P ACU是由麻醉科医师管理对麻醉后患者进行集中严密监测和继续治疗,直至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医疗单位。

未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在指定区域由麻醉科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PACU的主要功能:(一)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生命体征恢复到接近基线的水平;(二)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三)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ICU、特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的进一步治疗;(四)评估决定患者转入普通病房、ICU或者是直接出院;(五)特殊情况下(如需要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前处理和准备;(六)特殊情况下可临时提供ICU服务。

三、PACU的设置要求PACU的设计、设备和人员配置应符合国家《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51039-2014)》、《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 B15982)》等标准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文件规范要求。

老年患者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

老年患者手术室外麻醉镇静专家共识

02
老年患者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现状与
挑战
老年患者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应用情况
01
手术室外麻醉镇静需求增加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老年患者手术需求的增加,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
应用逐渐增多,包括无痛胃肠镜、无痛支气管镜、心血管介入诊疗、影
像学检查和介入治疗等。
02
麻醉镇静方法和药物多样化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需要,麻醉医师可以选择不同的麻醉镇静方
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促进术后恢复
通过合理的麻醉镇静,可以使老年患 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安静、无痛,有 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良好的麻醉镇静管理有助于老年患者 在术后快速苏醒、恢复生理功能,缩 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
适当的麻醉镇静可以减少老年患者的 应激反应,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如心血管事件、肺部感染等。
研究和发展方向
开展临床研究
鼓励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探索适合老年患者 的最佳麻醉镇静方案,为临床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推动技术创新
积极推动麻醉镇静相关技术的创新研究,探索更加安全、 有效的麻醉方法和监测手段,提高老年患者手术室外麻醉 镇静的整体水平。
关注患者体验
注重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关注麻醉镇静过程中的舒适 度、疼痛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不断优化麻醉方案,提高患 者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随着老年患者手术量的增加,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为确保老 年患者手术安全,制定专家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应对老年患者特殊生理变化
老年患者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和生理功能减退,对麻醉药物的反应和代谢也有 特殊变化。因此,需要针对老年患者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麻醉镇静方案。
老年患者手术室外麻醉镇静的重要性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完整版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完整版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完整版一、修订说明1.目的二、为不断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加速推进麻醉学科服务能力建设,根据国内麻醉学科质量管理工作的积累和现状,结合对学科发展的预判,现对2014版《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进行修订,为全国麻醉学科顺利开展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以推进麻醉质控工作进一步良性可持续发展。

2.任务来源本共识修订任务来源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20年专家共识修订项目。

3.修订组织工作本共识修订由国家麻醉质控中心、CSA常委和CSA麻醉质量管理学组共同完成。

4.修订主要依据《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84号);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麻醉科医师学会联盟(WHO-WFSA):麻醉安全国际标准(2018)。

5.修订原则①立足国内发展现状,兼顾参考国际标准;②考虑到国内区域发展差异化特点,提出不同等级要求;③在2014版《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基础上修订,增加修订说明及涉及传染病防控等内容;④本共识与21号文件、884号文件相关要求保持一致性;⑤本共识主要针对麻醉科质量管理的体系建设和基本安全要求,有关质量控制的核心指标和技术规范的质量控制不在此共识中表述。

6.适用范围本共识适用于具有麻醉科建制的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及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他开展麻醉学科业务但尚未形成麻醉科建制的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7.共识要求的层级表述①高度推荐:为确保患者安全的最低要求标准,任一医疗机构的麻醉科均应达到该要求。

②推荐: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尤其是三级医疗机构麻醉科。

③建议:是相对较高层级的要求,为大型医院麻醉科应该达到的标准。

二、基本要求(一)总体要求1.麻醉科临床业务范围麻醉科临床业务范围涉及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治疗、疼痛诊疗、急救复苏等门(急)诊和住院服务(推荐)。

2023年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

2023年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一、选择题1、至少每记录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时随时记录()[单选题]*A、10minB、15min√C、20minD、30min2、Steward苏醒评分表和Aldrete评分表是临床常用于患者是否转出PACU的量表。

一般Steward 苏醒评分>()分或Aldrete评分表>()分可考虑转出PACU[单选题]*A、6、9B、4、6C、4、9√D、9、43、患者在PACU停留时间不应少于()min,除非有麻醉科医师的特殊医嘱。

()[单选题]*A、15分钟B、20分钟C、30分钟√D、40分钟4、应建立健全完善的PACU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单选题]*A、应有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B、应有患者转入C、应有转出标准与流程D、应有患者转入、转出标准5、室温应保持在℃左右,注意患者保暖,维持患者体温正常()[单选题]*A、24√B、22C、23D、256、手术结束后由该手术组()[单选题]*A、麻醉科医师、外科医师、手术室护士等共同转运患者√B、手术室护士等共同转运患者C、麻醉科医师、手术室护士等共同转运患者D、麻醉科医师、外科医师、共同转运患者7、术后监测应遵循与术中监测类似的原则,包括观察()[单选题]*A、脉搏血氧饱和度气道和呼吸和患者的疼痛评分B、脉搏血氧饱和度、气道和呼吸、循环和患者的疼痛评分√C、脉搏血氧饱和度患者的疼痛评分D、气道和呼吸、循环和患者的疼痛评分8、呼吸功能监测指标()[单选题]*A、心率、血压、心电图、容量状态B、体格检查、神经肌肉阻滞监测(必要时)C、术后恶心呕吐D、气道通畅、呼吸频率、氧饱和度、呼吸末二氧化碳√9、PACU并发症术后恶心呕吐一般发生在()[单选题]*A、术后6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25%√B、术后8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25%C、术后4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25%D、术后6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45%10、手术室转入PACU的交班内容()[多选题]*A、麻醉记录单√B、术前可能影响到患者恢复的基础疾病及用药;√C、手术及麻醉过程中的信息如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中补液、失血量、尿量等术中情况;√D、评估并汇报患者目前状态;√11、手术室转入PACU的要求必须将术后患者转交给经过专业训练的PACU医务人员,记录患者到达PACU时的状态,并将患者相关的情况向PACU的医护人员进行交班。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

2020年围术期出凝血管理麻醉专家共识2020年,麻醉学专家就手术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诊断、处理等达成共识。

共识内容包括:围术期出凝血监测、输血及药物治疗、一般及特殊手术患者围术期出凝血管理。

特殊患者包括抗栓治疗患者、心胸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和产科手术患者。

通用原则适用于大部分外科手术患者,特殊患者的出凝血管理与通用原则相异之处在各分论中描述。

围术期出凝血监测需要详细了解病史并进行恰当的体格检查。

重点关注的病史包括患者及其家族的出血性疾病史、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等可能影响出凝血功能的疾病、目前服药情况。

体格检查重点关注出血性疾病相关体征,包括但不限于紫癜、淤斑、皮下血肿等。

在多数情况下,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给患者带来的益处甚至高于传统的APTT、INR和血小板计数等术前检查。

出凝血监测可分为失血量监测、重要脏器灌注或氧供监测和出凝血功能检测。

失血情况应实时定量测定,包括检查吸引罐、止血纱布和外科引流管。

除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外,还需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心电图等,必要时可进行超声心动图、肾功能监测(尿排出量)、脑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等监测。

对于有出血史或出血性疾病史患者建议术前进行标准实验室检查,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联合使用血栓粘弹性检测以获得更多信息。

目前可用的血栓粘弹性检测包括血栓弹力图和旋转血栓弹力图等。

建议在术中设定适当的血制品输注阈值,并监测可减少红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的使用。

如果没有VHA监测条件,建议在确定血制品输注阈值的前提下进行SLT监测。

术后进行VHA监测有助于分析术后出血原因并指导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

对于有出血史、血小板功能减退疾病或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在术前应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以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调整术前用药。

在术中和术后进行血小板计数和功能检测可减少创伤和心脏手术患者的出血量,并减少血制品输注。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

二、恢复期的监测
观察记录的信息:主管麻醉医师和护士持续监护 生命体征至少15分钟记录一次
体温、血压、脉搏、心率、心律、疼痛 呼吸、呼末二氧化碳、气道、血氧饱和度 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和对光反射 恶心呕吐、尿量、引流量 加强观察:呼吸功能;神经肌肉功能;
容量状态和体液管理
注:椎管内麻醉患者观察麻醉平面, 下肢感觉运动恢复情况
2、PACU设置原则
• (5)医护人员配备: • a.当PACU有一例患者时,应有2名有资质的医护人员在场 • b.PACU主管麻醉医师应没有PACU外的麻醉任务 • c.患者带管应由相应的医护人员监护 • d.根据医院外科特色,建立专科化的PACU,例儿童PACU
3、PACU转入
(1)护送:麻醉医师、外科医师、手术室护士等 (2)转运:由麻醉医师负责指导。确保患者安全 (3)交接:提供完整麻醉记录,对术前病史病情及术中情 况特别提醒,外科医师需提供重要的手术细节、开出术后 早期医嘱及对特殊情况进行交班,例观察引流量 (4)PACU医护人员确定安全接管患者后麻醉医生才能离开 (5)外科医师:留下联系方式
二、恢复期的治疗
1、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防治:合适的麻醉方法+不同机制的PONV 药物。 2、低氧血症:原因舌后坠、喉痉挛、反流误吸等。措施氧疗、保持气道通畅、 支持呼吸和循环功能、纠正存在的低氧状态。 3、保持体温正常:低高体温采取措施。 4、治疗寒战:低体温是首要原因。升温+药物。哌替啶和曲马多作为一线药 物。(但注意观察其导致的呼吸抑制、恶心呕吐、意识抑制等副作用)。必 要时也可以考虑使用右美托咪定。

谢谢!
三、质量控制
一、PACU
1、功能 (1)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 (2)手术后早期治疗: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 (3)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转出后的进一步治疗 (4)评估患者转出的去向和时间 (5)特殊情况下(如需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 前处理和准备

10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版)

10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版)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2017)邓小明朱涛李天佐李伟彥李金宝严敏张卫杨承祥姚尚龙胡浩郑宏郭曲练(负责人/执笔人)黄文起黄宇光董海龙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现生理功能紊乱,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务是监测治疗全麻后苏醒的患者、镇静镇痛术后或麻醉手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护质量,以改善预后。

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麻醉后监测治疗是指对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以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PACU是现代医院麻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

它具有以下特点:①靠近手术室或其它实施麻醉或镇静镇痛的医疗场所,以缩短手术后病情不稳定患者的转运时间。

②需配备专业人员及相关医疗仪器设备。

③为刚结束麻醉和手术的患者在转入普通病房、特护病房或ICU、直接出院回家前提供监测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PACU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三、PACU的功能1.麻醉后患者的苏醒和早期恢复;2.术后早期治疗,包括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现和治疗;3.改善患者情况,以利于其在ICU、特护病房或普通病房的进一步治疗;4.评估和决定患者转入ICU、特护病房、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回家的指征和时间;5.特殊情况下(如需要紧急再次手术)对患者状况进行术前处理和准备。

四、PACU的管理和人员职责PACU由麻醉科管理,应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应制定明确的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

医护人员在合作的基础上,应该明确各自的专业范围和职责。

麻醉后病人的监测与护理文档

麻醉后病人的监测与护理文档
麻醉后病人的监测与护理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0
• 麻醉后病人的监测 • 麻醉后病人的护理 • 特殊病人的监测与护理 •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 出院指导与随访
01 麻醉后病人的监测
生命体征监测
01
02
03
血压监测
监测血压变化,判断病人 是否出现低血压或高血压 等异常情况。
心率监测
监测心率变化,判断病人 是否出现心动过速或心动 过缓等心律失常。
详细描述
危重病人麻醉后需要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时发 现和处理心律失常、低血压、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同时,危重病人术后苏醒 时间可能延长,需要做好呼吸道管理和安全防护。
04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呼吸系统并发症
总结词
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包括喉痉挛、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等。
对随访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将病人的意 见和建议反馈给医生,以便对病人的治疗 方案进行调整和完善人
总结词
儿童病人由于生长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麻醉药物的反应与成人不同,需要特 别注意。
详细描述
儿童病人麻醉后容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呼吸抑制等并发症,需要密切观察。同 时,儿童病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全,容易发生低体温或高热,需要做 好体温监测和调节。
危重病人
总结词
危重病人病情复杂、生命体征不稳定,麻醉后需要严密监测和及时处理。
进行心肺复苏,并尽快使用自动除颤器。
其他并发症
总结词
其他并发症包括恶心呕吐、苏醒延迟、疼痛等,处理 方法因并发症不同而异。
详细描述
恶心呕吐是麻醉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能与麻醉药 物的副作用、手术刺激等因素有关。应保持病人头偏 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必要时使用止吐药物。苏 醒延迟可能是由于麻醉药物过量或代谢异常引起,需 密切监测意识状态,必要时使用拮抗药物。疼痛是病 人术后常见的不适症状,应评估疼痛程度,使用适当 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非甾体类抗炎药等缓解疼痛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CU 的管理和人员职责
由麻醉科管理
应建立健全管理制 度和岗位职责 应有患者 转入、转 出标准与流程
大型医院的 PACU 可设立为独立的护理单元,一般 PACU 也可由 数名护士负责。 护士与 PACU 内床位比一般不 低于 1:3
护士的日常工作包括:
• ①PACU 内医疗设施、设备、床位以 及急救药品、 急症气道工具车的准备与日常维护; • ②接收转入 PACU 患 者,连接监护设备及给氧装置 或呼吸机;检查和妥善固定各种导管; • ③ 根据医嘱为患者进行血气分析、血糖检测或其他 快速室验室检查; • ④对 患者重要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危急值的识别、报 告,对疼痛的评估; • ⑤对 患者是否适合转出 PACU 进行初步评估; • ⑥医疗文书的记录与保管。 必要时应通知外科医师 到场,以识别和早期处理可能的手术并发 症;视情 况可请其他科医师进行紧急会诊。
• 麻醉后监护专家共识(2014)适用于所有 进行麻醉和或镇静镇痛的患者,适用于所 有实施麻醉和或镇静镇痛的区域,包括手 术室、日间手术室、内镜检查室/内镜中心、 介入治疗中心、产科等。 • 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 体情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THANK YOU .
转出的流程
小儿患者的麻醉后监测
非全身麻醉的术后恢复
• 1、并非只有实全身麻醉或镇静镇痛术的患者才需要进 入 PACU。 • 2、接受区域阻滞、神经阻滞麻醉或复合全身麻醉/镇静 镇痛的部位麻醉患者也应该接受麻醉恢复期监测与治疗; 接受局部麻醉的患者,如 病情需要,在手术室医师或麻 醉医师认为有必要时也应转入 PACU 观 察; 门诊手术患 者, 病情不稳定需短期观察者也可转入 PACU 观察。 • 3、实施麻醉的医师向 PACU 医护人员提供的信息应包 括:部位麻 醉的部位、方法、药物、剂量、用药时间, 椎管内麻醉应提供麻醉平面、 循环状态、膀胱功能等。 PACU 医护人员与普通病房交接班应交代对体 位的特殊 要求,进一步的镇痛措施等建议;对患者应交代感觉、 运动功 能恢复的大致时间及其他应注意的情况
质量控制
• 1、记录所有麻醉后复患者的苏醒质量和转归数据。 • 2、记示患者在 PACU 的监床不良事件,并反馈到相 关病房和管理 部门。不良事件包括:心脏骤停、严 重的气道并发症、苏醒延迟、术后 认知功能障碍、 意外坠床、需要心血管支持、非预期二次手术、非预 期 二次插管、意外脱管等各种不良事件。 • 3、建议对转入、转出的 PACU 的患者进行表格式的 交接。 • 4、建议对麻醉苏醒和恢复早期患者评估选择合适的 评分表。
转入标准
患者
从手术室转入 PACU
转入过程
患者的交接
麻醉恢复期的评估与监测
麻醉恢复期的治疗
麻醉恢复期的治疗
麻醉恢复期的治疗
麻醉恢复期的治疗
药物拮抗
患者转出 PACU
• • • • PACU 应建立明确评判将患者转出至 ICU、 特护病房、 普通病房或直接出院回家的标准
普通病房
Steward 苏 醒 评 分 表
PACU 的设置原则
• (1)应与手术区域紧密相邻,以减少患者 转入时间。如有多个独 立的手术室或其他 需要麻醉医师参与工作的诊疗区域, 可能 需要设置多个 PACU 并配备合适的医护人员 和设备。医院在建设和改造过程中, 应考 虑将需要麻醉医师参与的内镜检查/治疗室、 介入治疗中心等区域 适当集中,以提高麻 醉科及 PACU 人员和设备的利用率,保障患 者的 安全。
• (二)规模 平均 PACU 床位与手术与匹配比为 1:(1~3)。 PACU 所需的 床位数与平均手 术时间相关,如果以长时间手术为主、患者周 转缓慢则 所需床位较少,如以短小手术或日 间手术为主则所需床位较多。 • (三)工作时间 取决于择期手术的比例、ICU 的收治能力及各医院的人力资源。如 果手术 安排许可,晚间 PACU 可以在一定赶时间内关 闭,职责由 ICU 部分替代。长时间开放的 PACU 应保证医院人员适当的休息时间。
② 需配备专业人员及 相关医疗仪器设备
③ 为刚结束麻醉和手 术的患者在转 入普 通病房、特护病房 或 ICU、直接出院 回家之前提供监测 与治疗
在没有设置独立 PACU 的医院和某些医疗单位,所有接受麻醉或 镇静镇痛 的患者都应该在指定区域由专业训练的医护人员进行麻醉后监测治疗。
PACU 的功能
• 医护人员在合作的基础上,应该明确各自的专 业范围和职责。指定一名具有执业资格的麻醉 科主管医师负责目常管理和监测冶疗。必要时 其他麻醉医师和上级医师给予紧急支援和指导。 • 麻醉科主任或主管 PACU 的负责人决定特殊情 况下的协调与快策。 PACU 主管麻醉医师应对 其团队进行必要的职责划分,负责在 PACU 拔 除气管导管中其他人工气道装置,也可以援权 具备资质的医师 实施。
麻醉后监测治疗专家共识 (2014)
邵嗣超
适用范围
• 在麻醉恢复过程中,由于麻醉的作用和手 术创伤的影响,患者易出 现生理功能紊乱, 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加强监测和治 疗。 麻醉后监测治疗的主要任是监测疗疗全 麻后苏醒的患者、 镇静镇疼、术后或麻醉手 术后全身情况尚未稳定的患者,保障患者在麻 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改进麻醉后监测质量,改 善预后。 • 本专家共识不作为强制性标准。可根据具体情 况采用或部分采用。
• (五)监护设备 必备的床旁监护设 备包括:脉搏氧和度、ECG、无创血 压监测、心 电图记录仪、呼吸末二 氧化碳、神经肌肉刺激器及体温监测 要处于备用 状态,中心手术室的 PACU 至少需有一台麻醉机或呼吸机。 • 根据个体 化评估原则,有些患者或 者有些特定手术后可能需要特殊监 测设备, 如直接动脉测压、中心静 脉测压、颅内压监测、心排血量测定、 某些生化指标检测。 • 应配备足够的便携式监护仪;中心监 护站可用于资料的记 录和储存,同 时应重视床旁监护仪的使用。 • (六)其他设备和设施 心电除颤仪、 急救车、困难气道车、超声仪及纤维 支气管镜、加温 毯、空气净化装置 和消毒装置等。
• (四)床位 应尽可能采用可移动式的 转运床,有可升降的护栏和输液架, 且能调整体位。 • 每一床位周围应有一定的空间,以方 便工作人员、急救推车 及便携式 X 线 机无障碍通过。 • 床头应配备一定量的电源插孔、 氧气 管道 接口、医用空气管道接口、抽吸 管道接口、紧急呼救按钮系统及生命 体征监护仪。 • 开放式的床位可以更方便观察患者, 但应配备床帘在必要时 能保护患者隐 私。
Aldrete 评 分 表
还应向患者和家属交代离院后注意事项,包括书面基嘱; 告知医护人员的联系电话,以务特殊情况时联系
危重患者的转出
• PACU 偶尔被用于暂时管理的手术麻醉后危 重患者,少数患者术后可能要转入 ICU。 PACU 主管麻醉师和护士应接受对危重患者 管理和转运的培训,或由 ICU 医护人员在 PACU 管理危重患者。 • 应建立协调机制,尽早将危重症患者转入 ICU 接治疗
医护人员配备
• 取决于各医院的实际情况和 PACU 的转入标准 • 1、当 PACU 有一位患者时,应有两名有资质的医护 人员在场。 • 2、PACU 主管麻醉医师应没有 PACU 外的麻醉任务。 • 3、带气管导管入 PACU 时,患者需要相应的医护人 员监护;如果 进入 PACU 的患者拨除了人工气管处 于清醒式可唤醒状态时, 护士管理 的床位可适当增 加。 • 4、 可以根据医院的外科特色, 建立专科化的 PACU 区及儿童 PACU 区,配备经过培训且相对固定 护士。 • 5、PACU 护士的工作时间应以床旁护理为主。
一、麻醉后监测治疗
对象 住院或非住院患者在麻醉或镇静镇痛下实 施外科手术或诊断性、介入检查或治疗
时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麻醉苏醒和恢复期
目的
观察和处理麻醉和手术后早期并发症 为重点的医疗活动
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
• 是现代医院麻 醉科的独立医疗单元。
① 靠近手术室或其他 实施麻醉 或镇静镇 痛的医疗场所,以 减少手术后病情不 稳定患者转运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