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一、填空、选择、判断
1、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体型外貌的变化;二是脏器机能的健全;三是性的成熟,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2、顶叶,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大概在12岁左右)
3、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负责说话、写作、计算、音乐等认知加工,还具备分析、应用、评估功能,它和学习关系最为密切。
4、霍尔,内发论的代表,以“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闻名于世。
5、今天更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特定领域的发展会出现明显的阶段性,但是作为发展阶段的标志性转变是量的不断积累,它们为儿童发展的阶段性飞跃做好了准备。
6、发展的关键期:在一般家长的信条中,孩子的发展有一些“黄金时期”,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7、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8、华生的论调虽然完全否认了遗传的作用,并且鼓吹教育万能论。
9、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教育可以定义为人为的发展”。提出了“最初发展区”的思想,人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10、一个人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的学习活动都属于认知活动。
11、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12、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是研究者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寻求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新的途径。
13、青少年时期个体能更好地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运用,通过这种交替,青少年能够以更长的持续时间对特定对象进行观察。
14、情绪由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三部分构成。
15、霍尔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将生物学中“进化”的概念扩展为心理学的复演论,青少年则复演了人类历史中骚乱的过渡时期。霍尔用“暴风骤雨”来形容青春期,认为青春期在本质上是动荡的,充满了种种矛盾和冲突。
16、何林渥斯把青少年期的意义称为“心理性断乳”。
17、青春期出现了反省思维,即对思维的自我意识和监控增强。
18、双生子研究法是经常用来研究人格形成中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作用的方法。
19、人格理论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的发展、人格适应、人格的研究与评鉴六个方面。
20、人生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高组成成分,它与兴趣是相关联的。
21、依据学习结果的分类。
①言语信息,即我们通常所称的“知识”;②智慧技能,即能力;
③认知策略,即学会如何学习;④态度,即品行;⑤动作技能,即技能。
22、依据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①内隐学习②外显学习
23、罗杰斯的学习观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和教学理论。
24、认知主义强调学习是获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知识结构的形成、重组和使用。代表性的观点有布鲁纳、奥苏贝尔和加涅的学习观。
25、动机的产生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需要,二是诱因。
26、对于长期的有意义学习而言,动机是必不可少的。
27、就一般而言,最佳动机水平为中等强度。但这种最佳水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与学习的复杂程度有关。对于简单的学习,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动机强度。对于复杂的学习,其最佳水平则为较低的动机强度。
28、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是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划分的。
29、根据认知评价理论,奖励对个体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信息性的和控制性的。
30、学习策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
31、学习策略不等于具体的学习方法。
32、学习策略是学会学习的标志。
33、迈克卡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34、资源分配策略:注意分配的最重要条件是同时进行的众多活动中只有一种是不熟悉的、需要集中注意的,其余的动作都已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35、感观并用策略:多种感觉通道参与识记具有更好的识记效果。
36、场依存型—场独立型连续体这个维度是两级性的。不能说位于某一端就好,位于另外一端就不好。每端的特征都对环境的某些方面有适应价值。
二、名词解释
1、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认知结构接受和解释它时,其认知结构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2、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3、平衡作用:已有的经验和当前问题之间产生了不平衡。人们就很自然地试图通过某些方式来减少这种不平衡,比如关注引起不平衡的刺激、建立新的图式,或者调整旧的图式等,直至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4、、创造力:是由人的认知能力、人格倾向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行为结果。
5、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生理状况、心理特点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6、、人格:是个体内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7、人格理论:是一套用于描述、解释和说明人格心理现象的假设性符号系统或研究框架,其内容主要涉及人格的界定、人性观、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理论以及人格的研究与评鉴方法,反映了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同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8、人格结构:是人格心理系家用来形象地描述人格状态的假设性概念。
9、人格动力:是推动个体差异性行为的内在因素,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支持力量。
10、气质: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这种动力特征主要表现为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
11、社会性退缩:又称社交敏感性障碍,指个体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的恐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达到了异常程度。
12、恐怖症:是指个体对某种物体或情境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和紧张,并不得不采取回避行为,同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如脸红、气促、出汗、心悸、血压变化、恶心、无力,甚至晕厥等。
13、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表现为反复出现在患者脑海里德多种毫无意义的观念、思想、印象和冲动,患者能认识到这些事没有实现意义、不必要的,很想摆脱,但又摆脱不了,因而十分苦恼。
14、抑郁症: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以情绪抑郁为主要表现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是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