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C诊断
UC疾病评估
(一) 临床类型
可简单分为初发型和慢性复发型
初发型:无既往病史而首次发作 慢性复发型:临床缓解期再次出现症状,临床最常见
以往称暴发型(fulminant colitis)因概念不统一而易造成认识混 乱,将其归在重度UC中
UC疾病评估
UC诊断
(二) 病变范围 推荐采用Montreal分类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Feb 7; 20(5): 1192–1210
发病机制
“胆碱能抗炎通路”与炎症成为新研究点
胆碱能抗炎通路介导了肠免疫稳态及肠道炎症形成
Gut 2013;62:1214–1222.
IBD的诊断及其进展
UC诊断
UC诊断
UC诊断要点
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 结肠CD、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非感染等疾病基础上,按下列要点 诊断:
-我国炎症性U肠病C诊诊断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2012 广州)
粘膜活检组织学
建议多段、多点活检
活动期:①粘膜表面糜烂,浅溃疡形成;②固有膜内弥漫性急慢性炎细胞 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有隐窝脓肿和隐窝 周围炎;③隐窝结构改变:隐窝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杯状细胞减少
缓解期:①粘膜糜烂或溃疡愈合;②固有膜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或消失, 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③隐窝结构改变:隐窝减少, 萎缩,腺体缩短,大小不一,排列不规则,杯状细胞减少等。有时可见 腺体增生,上皮内瘤变以及潘氏细胞化生(结肠脾曲以远)
IBD as a global disease
Before1960
The annual incidence of CD :12.7/per 100,000 in Europe
The annual incidence of CD : 5.0/per 100,000 in Asia and the Middle East
From1960 to 1979
After 1980
Molodecky NA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12
流行病学
wk.baidu.com
亚洲IBD年发病率1.37/10万,UC/CD为2.0 我国UC发病率1.45/10万,CD 0.51/10万
Gastroenterology. 2013 Jul;145(1):158-165 Inflamm Bowel Dis. 2013
➢ 可伴腹痛、里急后重 ➢ 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 ➢ 可有皮肤粘膜、关节、眼和肝胆等肠外表现 ➢ 病程在4-6周以上
结肠镜检查
UC诊断
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或消失、充血水肿、质脆、自发或接触出血
和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③可见结肠袋变浅、变钝或消失以及假息肉和桥黏膜等
UC诊断
UC疾病评估
(三)严重程度:轻 、中、重度
UC诊断
UC疾病评估
(四)肠外表现和并发症
肠外表现 :皮肤粘膜表现 (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和坏疽性脓皮病)
关节损害(外周关节炎、脊柱关节炎等) 眼部病变(虹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等) 肝胆疾病(脂肪肝、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石症等) 血栓栓塞性疾病
CD UC IBD
发病机制
肠道微生态改变与IBD发病是研究热点之一
一、IBD患者存在肠道 微生态紊乱
IBD患者肠道: ➢ 厚壁菌门的丰富度减少、
多样性减低 ➢ 杆菌类增加 ➢ 变形菌门增加
Peterson et al. Cell Host & Microbe. 2008.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Feb 7; 20(5): 1192–1210
炎症性肠病诊治新观念
概述
炎症性肠病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ulcerative colitis, UC) (Crohn’s disease, CD)
连续性 对称性病变
非连续性 节段性病变
病变表浅 粘膜糜烂 浅 溃疡
透壁性病变 纵行溃疡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肠道微生态改变与IBD发病是研究热点之一
二、IBD发病相关致病菌的发现
➢ Mycobacterium avium subspecies paratuberculosis ➢ Helicobacter ➢ Campylobacter ➢ Adherent and 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 ➢ Other putative bacterial pathogens:Fusobacterium varium
发病机制
genetic
environment
immunity
目前公认的一个假说:
肠道菌群
易感人群
microbiota
免疫紊乱
intestine inflammation
Gut. 2013 October ; 62(10)
发病机制
免疫异常与IBD发病仍是研究主要聚集点
针对Th17/Treg细胞分化失衡的研究是热点
① 典型临床表现者---临床疑诊 ② 临床表现+内镜表现及/或放射影像特征—临床拟诊 ③ 再加上黏膜组织学或手术切除标本病理特征性表现--确诊 ④ 初发病例、临床表现和内镜改变均不典型者,暂不诊断UC,
需随访3~6个月
临床表现
UC诊断
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男女性别差异不大
➢ 持续或反复发作腹泻、黏液脓血便
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下消化道大出血、上皮内瘤变和癌变
CD诊断
CD诊断要点
在排除肠结核、阿米巴痢疾、耶尔森菌感染等慢性肠道感染、肠道淋巴瘤、 憩室炎、缺血性结肠炎、白塞病以及UC非感染性基础上 ,可按下列要点诊断:
① 具备临床表现者—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② 临床表现+结肠镜或小肠镜特征及影像学特征者—临床拟诊 ③ 再加上活检提示CD特征性改变且能排除肠结核—临床诊断 ④ 有手术切除标本(包括附近淋巴结)可根据标准作出病理确诊 ⑤ 对无病理确诊的初诊病例,随访6-12个月以上,根据对治疗反应及病情
变化,符合CD自然病程者,临床确诊 与肠结核混淆不清但倾向于肠结核者应按肠结核作诊断性治疗8-12周, 再行鉴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