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歌之王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
盛唐诗歌
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
之美的诗人
一、山水田园诗兴盛的原因
(1) 从初唐到盛唐近百年来社会基本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2) 佛、道的兴盛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的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

(3) 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二、王维
1、王维的生平(见教材236页)。

2、王维的诗歌创作。

王维的一生以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罢相为分界,前期有政治热情,诗多慷慨英发之气,风格雄浑博大,后期则消极避世,隐逸山林,多山水田园诗,风格幽邃空静,多禅趣。

王维的诗歌可大致分为四类:其一,山水、田园诗,名作有《山居秋暝》、《终南山》、《渭川田家》、《鹿柴》、《竹里馆》、《辛夷坞》、《鸟鸣涧》等;其二,游侠、边塞诗,有《使至塞上》、《观猎》、《少年行》、《老将行》、《陇西行》等,意境雄浑,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

;其三,乡情、友情、爱情诗,名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杂诗》其二、《送元二使安西》、《送沈之福之江东》、《相思》等;其四,政治感遇诗,有《寓言》其一、《偶然作》其五等。

3、山水田园诗。

奠定王维在唐诗史上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

他精通音乐,又擅长绘画,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创造出“诗中有画”的静逸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

《观猎》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此诗“章法、句发、字法俱臻绝顶”,章法上来看,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说:“起处须有崚嶒之势,收处须完骨之力,则中二联愈形警策。

如摩诘‘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倒戟而入笔势轩昂。

‘草枯’一联,正写猎字,愈有精神。

‘忽过’二句,写猎后光景,题分已足。

收处做回顾之笔,兜裹全篇,恰于起笔倒入着相照应,最为整密可法。

”这段话正指出了此诗开头气势突兀,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而尾联气势宏大,意境高远,稳收全诗。

字法上“劲”、“枯”,“疾”、“尽”、“轻”、“忽过”、“还归”,字字传神、精练。

清顾安《唐诗消夏录》说“全是形容一‘快’字,耳后生风,鼻端火出,鹰飞兔走,蹄响弓鸣,真有瞬息千里之势。

”确矣。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边塞风光意境雄浑、壮阔,直字似无理却切合实情,圆字似太俗却最合适,可见诗人炼字功夫。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鹿柴》为《辋川集》二十首之四。

辋川在陕西蓝田县,首都长安附近。

王维在此购得宋之问辋川别业。

此处有景二十,王维与裴迪经常在此欢聚优游,各自分别以辋川二十景作诗二十首,皆五绝。

两人得四十首,结成《辋川集》,全是山水诗,大多精美如画,表现了诗人澄彻超脱之心境,风格清空自然。

有些作品流露出抑郁寂寞之感。

是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也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作。

此诗通过对鹿柴及其周围景物的描写,表现出深山密林中傍晚幽静而美好的景色,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远离尘世的空寂境界的追求。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心理学上有“同时反衬现象”,万籁俱寂而偶有音响作反衬,就显得幽静。

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杜甫《题张氏隐居》中的“伐木丁丁山更幽”,都表现了这种意境,王维此诗亦然。

花“落”、月“出”以及山鸟的“惊”、“鸣”,有动有声,但其效果不是喧闹,而是有力地反衬出“人闲”、“夜静”和“山空”。

在深夜里尚能觉察桂花飘落,岂不是突出地表现了“人闲”、“夜静”?明月乍出,有光无声,却能“惊”动“山鸟”,岂不是突出地表现了“夜静”、“山空”?其他一切声息都没有,只从“春涧”中偶尔传来几声鸟鸣,岂不是令人品尝到春山月夜空旷宁静之美?
当代评论家多谓此诗出于禅悟,体现禅机。

前人亦注意及此,如胡应麟《诗薮》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

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云云,‘木末芙蓉花’云云,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总体赏析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课文分析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山居秋暝》这首五言律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

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

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2、怎样理解“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的艺术画面?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

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

(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2)以“喧”来反衬“静”。

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

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中间两联写景精工,句法错落有致。

明月松间照——无声的动态,写空中,镜头由远而近。

清泉石上流——有声的动态,写地上,镜头由近而远。

竹喧归浣女——有声的动态,竹衬托了静态,声音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

莲动下渔舟——无声的动态,莲衬托了静态,镜头由近而远。

有机和谐的构图:
首两句勾勒了整幅画面的总的情景,是新雨后的空山的宁静的秋夜。

因为是
新雨后的秋夜,才有明月、泉流;因为宁静,泉流、竹喧才悠然可闻;因为有明月,泉流、莲动才清晰入目,浣女、渔舟才不致摸黑;因为新雨后,山泉才更加充溢,浣衣才有更好场所。

首联是贯穿的线索,由于它的存在,中间两联分散的景物有机的组合在了一起,结尾的“留”就水到渠成,势所必然。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

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

“留”者“居”也,而“山居秋暝”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

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诗的尾联,诗人大发感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草就随它衰败吧!如此清幽、恬静、淡远的秋景,自可以留住王孙去静静地欣赏品味,其实这是诗人借《楚辞·招隐士》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表明自己的人生志趣和追求。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2],穷巷牛羊归[3]。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4]。

雉雊麦苗秀[5],蚕眠桑叶稀[6]。

田夫荷锄立[7],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8]。

《送元二使安西》首句抓住“朝雨”“客舍”“柳色”,为送别勾画了一个明朗清新的环境,这样一来,送别的气氛就不是伤悲,而是轻快明朗的。

盛唐人远赴边塞,一般是为了实现建功立业的理想,元二也不例外。

诗人把送别的场景写得如此明丽,蕴含着安慰、鼓励和祝愿的深情。

后两句写客舍饯行,只写出不得不分手时说出的劝酒辞。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个“更”字,表明酒已劝了多次、尽了多杯,惜别之情,见于言外。

“西出阳关无故人”,而朋友是要到比阳关更远的安西去的。

阳关已无故人,何况安西!对元二来说,故人包括为他送行的作者。

对作者来说,元二正是故人。

“更尽一杯酒”之时,故人尚在一起,分手之后,就只能两地相思了!
《渭城曲》
后两句表达的是任何人与至亲好友分手时共有的真情实感,但以前却无人用诗的语言说出。

一经王维说出,便万口传诵,谱为乐章,被称为《渭城曲》。

《阳关曲》或《阳关三叠》
刘禹锡《与歌者何戡》云:“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

”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云:“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

”李商隐《赠歌妓》,亦有“断肠声里唱阳关”之句,可见传唱之广。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指出:“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

后人咏别者,千
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外。

”所谓“三叠歌之”,即将后两句反复歌唱。

这首送别诗,情深味厚而略无衰飒气象,体现了盛唐诗的时代特征。

孟浩然诗
1、与王维齐名而同样以写自然山水见长的是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的山水诗,贴近生活,将净化的情思、清淡的语言、明秀的诗境融为一体。

自然平淡,清旷冲逸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

但也有少数诗写得气象壮阔,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内容和意境
写了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主客情谊,构成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整的意境。

清淡的诗风。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一片绿树青山的清新天地,一次家常闲话和临别时直截了当的宣誓再来,诗人用省净的语言平平的叙述,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特别使人兴奋的词语,八个句子平衡均匀,正是“淡到看不见诗了”,但语淡而味终不薄。

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全诗按时间顺序写出了赴约、途中、到庄欢宴和告别的全过程。

临洞庭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賞析
這首詩,前四句寫洞庭湖的景象,壯麗宏偉。

後四句以欲濟無舟,臨淵羨魚,隱喻想得到張九齡的推薦,是一首「干祿」詩。

所謂「干祿」,即是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以求引薦錄用。

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丞相,作者西遊長安,以此詩獻之,以求錄用。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其他山水田园诗人
以王、孟为中心,还有一批诗风与他们相近的诗人,如裴迪、储光仪、常建等。

三、隐逸情结
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的意义
王维等山水诗人的出现,与盛唐隐逸之风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

他们中有人是借隐逸以企图走“终南捷径”,而更多的则是将隐逸作为傲世独立的表现,以入于山林、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进而把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

这种隐逸情结和山水情结对静逸明秀诗境的创造十分重要。

因唯有甘于寂寞,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的胸襟去体悟山水,由实入虚,一片空明,向外发现了山水的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

四、禅宗思想对诗歌感情格调的影响
王维等山水诗的创作,从观物方式到感情格调,都带有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化意蕴,饶有禅意和禅趣。

王维山水诗独具特色的宁静之美和空灵禅境,奠定了他在中国山水田园诗发展史上他人难以企及的正宗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